分类列表

    从气血谈夏季养生

    夏一冰   2014-07-13

    浏览量:323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和各位讨论的题目是“从气血谈夏季养生”。现在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祖国医学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一切受四时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等气候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形成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样的自然规律,而一年四季的变化也同样影响着人类,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九窍、皮肉筋骨脉等组织变化也与季节变化息息相关。关于这点,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就曾指出:“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这段话充分说明人体五脏的生理活动,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

        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存在于自然界中,所以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人体自身具有与自然变化规律相适应的能力,如果人能够顺应自然、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就能避邪防病、保健延年。

        二、脏腑与气血的关系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根据中医理论,把它分为五脏六腑,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主要功能是贮藏精气;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主要功能是运化水谷精微并排泄糟粕。

        气血是流动于人体各部位维持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气,主要指体内流动着的精微物质(如水谷之精气,吸入之清气等),但气在人体脏腑组织的存在,是通过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反映出来的,所以,从人体的生理,病理角度来说,气也可以概括指人体脏腑组织各种功能活动(如生肃降的肺气,主运化的脾气多),惟及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病理变化(如胃气不和,肝气郁结等)。血,就是指血液,西医认为骨髓为造血器官,而中医理论则认为由精所生成,包括水谷之精和肾精,而肾髓除了先天来源(肾藏精)外,主要依赖后天水谷的充养,因些血主要是由水谷之精所化生的,也就是说,食物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作用,将其精微成份,输送至心肺,经心肺的气化过程,而成为血液,因此,血液的生成,关系到脾胃,心肺、肾等脏,其中又以脾胃二脏为生。《灵枢  决气篇》中说:"中焦受气取计,变化而赤,是谓血”,其中中焦是指脾胃,受气指接受水谷,取计是吸收其精微变化指脾胃的消化吸收以及心肺气化作用,也就是通过脾气散精的作用,上注于肺脉,与肺气相合,才能成为红色的血液。气与血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生理方面,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气为阳,血为阴,血的运行需要气的推动和统摄,气也必得血的运载而才能敷布 全身,因此,仅有血而无气的推动,则血凝而不行,成为淤血;如果仅有气而无血,则气无所依附而涣散不收,所以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的说法,气血相互依存,互相制约及互相转化,共同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并且“气生煦之,血生濡之”互相为用,周流全身,运行不息,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和进行生理活动。 

        三、气血与夏季养生的关系

        1、夏季气候特点

        夏季,古代是从立夏到立秋前一天,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这几个节气,气候特点是天热。《素问?厥论》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说明夏季是自然界阳气最盛,阴气最弱的时期,阳长阴消之极,阳光最强,日照时间最长,昼长夜短,天气炎热,阴气潜伏,阳气盛极。这时草木茂盛,所谓“夏长”。

        2、夏季人体气血的生理变化

        进入夏季,气温不断升高,暑热邪盛,汗液排泄加快,中医认为“气随汗脱”,人体阳气会受损。由于暑热之邪为阳邪,致病有口干、发热、头痛、多汗等症状;暑邪又容易耗气伤津,还常出现四肢乏力、口干便干等症。暑邪还有个特点就是容易挟湿邪,特别是在“长夏”之时,“长夏”主要指夏季的第三个月(农历六月),所以暑邪挟了湿邪,临床常可见到的是胸脘胀闷、恶心呕吐或泄泻等症。因此夏季人体气血的生理变化是阳气渐生而阴气潜伏在内。

        3、夏季养生原则

        夏季也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季节,这是天气炎热,雨水充沛,人体新陈代谢旺盛,阳气容易发泄,所以夏季的调养原则就是要顺应自然,注意养护阳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就是说,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更替,周而复始,其中春夏属阳,秋冬属阴,阴阳之气随着四时季节的变化而消长,这也是万物生、长、化、收、藏的根本原因所在,夏季主“长”,长夏主“化”,长和化是长养变化的意思,夏季自然界万物生长达到顶峰,并开始结果,所以圣人是春夏养护阳气,以适应生长的需要;秋冬养护阴气,以适应收藏功能的需要。用这样的养生方法来顺从自然变化的规律,就能和万物一样自然而然地随着生长收藏的生命运动节律来生活。此外由于气候炎热,往往会打乱生活规律,使人体生理平衡失调,抗病能力降低,从而诱发疾病,因此起居要就寒凉避温热,可以“夜卧早起”中午适当午睡,早晚坚持运动,提高抗病能力。夏季属火,五脏中心属火,因此还要注意对心的调理,当然,这里所讲的心,是中医层面的心,除指具体的心脏外,还包括心理心态等。由于夏季暑气当令,人体新陈代谢旺盛,如不注意调摄,怒气勃发,阳气发泄,心火亢盛,神气涣散,致使机体协调功能受到破坏,心阳容易受损,所以又有清心法、安心法、转移法、节制法、宣泄法等等来养护心气,防止得病。

        四、夏季调养方法

        1、精神调养

        我们已经知道,夏季主脏为心,心藏神、主神明,烈日炎炎,酷暑逼人,腠理常开,汗液外泄。汗为心液,所以中医有“暑必伤心”之说,俗话说“心定自然凉”,所以事事乐观豁达,保持良好心态、快乐愉悦,坦坦荡荡,这样才能心安而神静。所谓善于养生者,外不劳其形,内不扰其神,神形既安,身心自宁。

        2、饮食调养

        由于气温升高,人体新陈代谢增强,营养素消耗增加,而这时人们普遍消化功能减弱,食欲不振,容易导致机体营养代谢紊乱,也因此夏季的饮食调理应着眼于清热解暑,健脾益气。首先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因为在高温条件下,人体组织蛋白分解增加,容易引起负氮平衡,所以蛋白质的摄取量应在平常基础上增加10%~15%,并注意补充赖氨酸,可食用鱼、蛋、肉、奶和豆类等。其次是补充维生素,维生素是人体新陈代谢不可或缺的,它能预防疾病、防止衰老。

        维生素的作用如下:

        维生素A:对上皮细胞的正常分化起重要作用,还会改变致癌物的代谢,促进癌细胞的退化,它能使正常组织恢复功能,还能降低癌症复发。

        维生素B2:如缺乏可导致亚硝胺的代谢改变,促进食道上皮增生。

        维生素C:能巩固和加强机体的防御能力,使肿瘤细胞丧失活力。

        维生素D:现在发现,乳腺癌患者体内往往较低。

        维生素E:流行病学研究观察,维生素E是天然的抗氧化剂。

        夏季出汗多,盐分损失多,所以中医认为夏季应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素问?臧气法时论》中 说:"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食酸味,醋是很好的选择。夏季气候炎热,细菌易滋生,毒素易聚集。做菜加速,不仅味道更鲜美,还能起杀菌消毒的作用,有效防止肠道传染病;此外醋还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氨基酸、维生矿物质及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在中医古书上记载:醋有“泻肝、收心、补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抑菌、杀菌:醋中组要成分是醋酸,这是一种有机酸,很多细菌在酸性环境中不易生存;(2)缓解疲劳:人有疲劳感,主要是人体产生了大量乳酸,而食醋中的醋酸有利于乳酸进一步氧化,变为水和二氧化碳,水继续参与机体代谢,变成尿和汗水排出,二氧化碳则由肺胡处,因此粗具有独特的预防和消除疲劳的效果;(3)使人心情那个舒畅、精力充沛:醋中的矿物质元素如钾、钙、镁等微量元素可使人心情畅快,精力充沛;(4)预防高血压:醋中的钾可以帮助身体排出过剩的钠,达到预防高血压的作用;(5)增进食欲,帮助消化:中医认为,醋性温、酸苦、无毒,有散瘀解毒、下气消食、开胃等功效,醋酸可以促进胃液分泌,增进食欲,尤其对于原本胃酸分泌较少的人,适量吃酸能帮助消化。当然醋也不是人人都能吃,对溃疡病人,胃酸分泌过多的人要慎食。

        夏季暑热当令,清暑佳品之一就是西瓜。西瓜具有清热解暑,除烦止渴,利小便,降血压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西瓜含有的糖、盐、蛋白酶等物质能降血压、软化血管、抗败血症、治肾气水肿等,但西瓜含糖量高,糖尿病人不能吃或只能少食。还有一个,就是西瓜皮,中药名为西瓜翠衣,味甘、性凉、无毒,临脾胃二经,有清热解暑、止渴、利小便的功效,能治疗暑热烦渴、小便短少、水肿等症。清暑热,西瓜优于西瓜翠衣,西瓜又名天生白虎汤。

        暑热盛行,绿豆汤或绿豆百合汤也是很好的解暑热之品,绿豆,其性味甘寒,入心肾经,具有清热解毒、消暑利尿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绿豆营养价值高,富含蛋白质、铝、铁、磷等多种元素,这些物质对促进和维持机体的生长发育及各种生理机能很有效,由于暑邪易伤津液,所以绿豆加百合煮汤是最佳组合。百合具有滋阴养胃的功效,二物同煮,更具清暑养阴之效。当然夏季常见的黄瓜、丝瓜、冬瓜、竹笋等新鲜蔬菜和枇杷、梨、香瓜、葡萄等水果都有很好的解暑功效。

        我们知道五味中苦入心,味苦之物能助心气,苦味视频中所含有的生物碱具有清暑消热,促进血液循环,舒张血管等药理作用。夏季酷暑炎热,高温始终,可以适当吃些苦味食物,如苦瓜、苦菜等,《本草纲目》载“苦瓜味苦,性寒无毒,具有除邪热、解劳乏,清新名目,益气壮阳”的功效,苦瓜含有蛋白质、脂肪、淀粉、钙、磷、胡萝卜素、核黄素等多种营养成分。苦瓜中维生素C的含量丰富,营养价值高,苦瓜对呕吐、腹泻及尿血等都有效,此外苦瓜中含有的生物活性蛋白质能驱动机体免疫细胞消灭肿瘤细胞,并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苦味食品除了能清泄暑热,由于苦燥其湿,所以还能健脾,增进食欲,当然是用苦味食品不宜过量,否则会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

        夏季气候炎热,出汗多,许多钾离子随汗液流失,容易造成人体低血钾,临床表现为倦怠乏力,头晕,食欲不振等,这时就应该多吃一些含钾丰富的食物,新鲜蔬菜中含有较多的钾,可吃些青菜、菠菜、苋菜、香菜、芹菜、土豆、闪耀、毛豆及大豆制品,海藻类食品钾也较多,如紫菜、还带等,当然水果香蕉含钾也很多。

        另外夏季喝热茶也不失为解暑方法之一,因为喝热茶虽热,但能促进人体汗腺分泌,热随汗出,从而达到散热的效果,同时,热茶中的茶多酚、糖、果酸等,还能与唾液发生反应,滋润口腔,产生清凉的感觉,茶咖啡碱对下丘脑体温中枢有调控作用,此外,茶还有很好的利尿作用,可以带走体内大量的热量和废物,使体温下降。

        夏季,暑邪为甚,而暑必挟湿,湿邪容易困脾,脾性恶湿喜燥,湿邪犯脾以后,人们往往可见胃口不好,舌苔厚腻,所以在饮食上除清暑热外还可吃一些利湿热的食物,如赤小豆、薏仁、水芹、黑木耳、黄瓜等。另外还有一些人一道夏季就感到体倦乏力、胸闷不舒、胃口欠佳,大便稀溏,这就叫“疰夏”,对于这些人可进行饮食调理,吃些绿豆粥、荷叶粥、薄荷百合粥等,多吃些新鲜蔬菜和水果、豆制品,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锻炼,改善内分泌和新陈代谢,对调节植物神经功能和体温有益,也可适当服用一些药物以改善症状。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夏季饮食调养就是要适当增加苦味、辛味、酸味、咸味食物。因为如生物碱、含氮有机物都具有苦味,近年来研究发现,生物碱、含氮有机物等具有抗氧化作用,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抗癌、消炎等。食物中的辛味一般是由辣椒素或挥发性的硫化物提供的,有较强的杀菌消炎作用,可起到预防流感、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酸味是由水果中特有的有机酸带来的,对调节体液平衡有重要作用。天然带咸味的食物含有较多的钠离子和钾离子,钠离子和钾离子的平衡对于维持人体渗透压和神经的正常工作有重要意义。

        3、环境及运动:夏季气候炎热,起居应顺应自然,可适当午睡,居室应通风凉爽,适当开闭门窗,早晚室外温度低,应将门窗打开、通风换气,中午室外气温高于室内,应当门窗紧闭,拉下窗帘,启动风扇或空调,使人心神安宁。

        夏季气候炎热,不适宜元祖,但可就近寻出,早晨空气清新,傍晚凉风轻拂,都可散步。另外游泳是一项很好的体育运动,游泳不仅可以祛暑,而且对身体各方面的功能都有好处。首先,游泳能提高人的呼吸系统功能,因为人在水中呼吸要承受更重的压力,为了克服这种压力,呼吸肌必须用更大的压力进行吸气,呼吸肌的力量增强了,肺活量就会增长。其次,游泳能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水温一般比体温低,引起血管的收缩,待身体适应后,又会发生扩张,这无疑是给血管做了一次运动,能增强心脏的功能,减少代谢废物在血管壁上的沉着。第三,游泳还能改善关节,因为这是一次不需要负重的运动,当然游泳之后要用干毛巾把身体擦干,以皮肤微红为宜,因为这样毛孔张开,时期就会从毛孔排出。

        4、药物调养:可用藿香正气丸以清暑化湿,也可用青蒿、金银花、夏枯草、菊花等煎汤泡饮以清暑热。此外由于暑为阳邪,易耗气伤津,因此也可在清暑药中加些太  、麦冬等养阴补气生津之品,以达疗效。

        总之,夏季暑邪当令、气候炎热,养生要旨贵在“清”,即思想宜清静、饮食宜清淡、居室宜清凉、游乐宜清幽,如此则定能安然度夏。

        五、关于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顾名思义,是指一些冬天或受寒容易发的疾病夏天进行治疗,冬病夏治首先要找对治疗时间,应以三伏天为主,另外治疗方案也很重要,可用内服药,根据中医辨证,服用养阳药物。因为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形于体表,这是服用中药适当调补,容易激发人体阳气,从而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扶正祛邪,使一些在冬季发病的寒证得以缓解;还可用些外治方法,比如穴位敷贴、穴位注射、针灸、推拿、拔火罐、刮痧等。中医认为人体有十二正经,还有奇经八脉,这些经脉上有许多穴位,那么外治法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调节人体机能,达到阴阳平衡,从而祛除疾病。当然选择疾病(即冬病)也很重要,并不是所有疾病都适用于冬病夏治法。冬病主要指人体受到寒邪侵袭后容易出现的病证,比如阳虚寒盛呼系统疾病,如慢支、支哮、肺功能不全等,还有风寒湿盛阴气的关节炎以及儿童虚证,脾胃虚寒,免疫功能低下,阳虚体质之人。总之要选对时间、方法、疾病,那么夏治的效果才会很明显。

        今天主要讨论了从气血谈夏季养生的问题,如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大家。

    【返回】

    投诉建议:0512-65227889    咨询电话:0512-65226989
    网站维护:苏州图书馆 技术信息部 0512-65226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