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寻找一个家族的斯文——合肥张家的百年往事

    王道   2014-06-06

    浏览量:2325

    视频播放

    王道,老家安徽人,现定居苏州。书本《流动的斯文》是由三个老人题签的,张寰和老人(96岁),张充和女士(103岁,著名的书法家,昆曲家),周有光老先生(109岁)。在没开始讲座之前一个提问“有没有见过清朝人?”周有光老先生是清朝人,生于光绪32年,1906年出生。周有光老先生对于现代社会的资讯都了解的十分清楚,不与社会脱节。周有光老先生是张家的二女婿,是张允和的丈夫,他虽然是常州人,但是他为了求学,在苏州生活了好几年,苏州也是他的第二故乡。

        太平天国时期,李鸿章当时已经身着官服,太平军攻陷了很多城市,包括苏州,忠王李秀成在苏州建立了一个苏福省,皇帝要求曾国藩组建湘军对抗太平军,湘军在自己的地方可能会有点优势,但是在江苏,上海,长江这一带相对来说没优势,所以皇帝还要组建淮军,淮军由李鸿章担当重任,李鸿章的父亲还是个小官员,当时李鸿章还是当地的一个武装部长,正好组建淮军给了他机会,李鸿章在组建淮军时又给了另外一个人机会,就是他的同乡张树声,他是淮军的第二号人物,张树声当时还是个相当于秀才的样子,没官职,有学问但是还没用处,李鸿章的父亲和张树声的父亲关系很好,张树声的父亲在当地很有威望,当时他还自己建了武装击退过太平军。在组建淮军的时候李鸿章问张树声还有没有可用之人,张树声推荐了刘铭传这个人,刘铭传最后也是淮军中一个重要的将领。周盛传随兄周盛波加入淮军,也立下了很多功劳。最后曾国藩面试时,让所有人在外面等候观察他们,很多人都焦躁不安,只有张树声一人不急不慌,当时曾国藩认为他肯定有才,在组建淮军时特别重用他。张家四姐妹的曾祖父就是张树声,张树声第一次来苏州就是为了打击太平军来的,当时的苏州已经战火纷飞,张树声感概苏州这座古城很遗憾没来得及看看,这就是导致他以后再次来苏州的原因。张树声的官职最后做到了直隶总督、还兼了两广总督,身兼数职,凡是李鸿章做到过的职务,张树声都做过。李鸿章把苏州攻陷后就成为了江苏的巡抚,后来张树声也做了江苏巡抚。张树声回到苏州做了三件事,第一件重建沧浪亭;第二件疏浚太湖工程;第三件重建紫阳书院。张树声晚年在广州做了两广总督,当时是和法国交战时期,当时的皇帝犹豫不决一会战一会和,最后导致败仗。张树声死的时候写了一封遗折“中国不能再这样闭关自守,中国要重视教育,要开辟新的思想”。张树声死后由他的儿子张华奎继承,张华奎于张佩纶都属于清流派,张华奎在他父亲去世之后被派到四川去代理,去办教案。由于他办教案办地很好,很多四川的教案都叫他办,他最后心力交瘁,49岁时吐血而亡。当时张华奎膝下无子,所以在堂弟家抱了个两个月大的婴儿跟他去四川任教,一路漂泊时风浪很大导致最后婴儿耳膜破损中听,这个婴儿就是张家四姐妹的父亲。他父亲去世时他当时才7岁多。最后跟着他父亲的妻妾一起回了合肥。当时他们家族是大家族,家族产业很大,这么一个庞大的家族的管理重任就落在了这个小孩身上,一个小孩能管理好家族背后肯定有人帮助,就是他的母亲,虽然不是生他的,但是养育了他,所以他对母亲很孝顺。辛亥革命时期,合肥很多大家族都开始堕落或者被抄家,张冀牖发现不对,这样下去他们家也可能堕落或者被抄家,所以他带着亲人们离开了合肥,他了解下来觉得当时的上海是个很开明很开放的城市,他希望自己的后代能接受新的思想新的文化,所以他决定去上海。当时在上海的时候战乱还是比较厉害的,一个炮弹落在他家,虽然是个哑弹,但当时他夫人就觉得这样下去以后对小孩有影响,她就决定离开上海去苏州。在苏州她决定养蚕做丝绸,她是一个会经商理财的人,当她在忙碌着养蚕,照顾婆婆、子女的时候她的丈夫在办学。张冀牖一开始办学的时候是在自己的家里,他开始办的是幼儿园,邻居家的小孩都请过来,他请很好的老师,他在办学和请老师上面很舍得花钱,后来他办了乐益女子中学,当他刚刚办起来这个女子中学的时候,他的妻子去世了(36岁),在她去世时她已经有4个女儿,五个儿子,最后一个女儿在出生前早产,最后没留着。她死后留下了一大笔遗产,有物质的,特别是精神上面的。在他死之前她把所有照顾她孩子的保姆的工资都翻倍拜托她们把孩子照顾到18岁就可以走了。可能是她的拜托到后来那些保姆不但没走继续照顾她们还帮她们照顾孙子,这样的关系可能比亲情还亲情吧。

        张冀牖是个很谦虚的人,由于他没读过书,要办学是很难的事,所以他去很多地方请教一些老的教育家,自己办的学校自己从来不做校长,他认为自己只是个投资人,所有的老师、校长、领导都是外聘的,他请了很多人最后都是很有名的人,可见他的眼光很睿智。他的想法是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的一整套思想。最后他最成功的还是乐益女子中学,出了很多名人,比如叶圣陶的女儿等等,他办的学校很新式化,开了很多新的课程,还组织了远游等等的活动。后来张冀牖再娶了一个,韦均一这个人非常有才,她的书画非常好,和充和等人的关系也非常好,还组织了昆曲的曲社。她的堂妹就是上官云珠,当年也在乐益女中上过学。张冀牖去世之后韦均一写了很多诗词,可以看出她对这个夫君还是有很多的感情的。由于当时抗日战争来临,张冀牖回到了合肥,没过多久,他患了疟疾,由于当时缺少药物去世了,在他去世的时候,他的很多孩子都因为抗战的原因不能赶回来,张冀牖很孤独地死去,最后安葬在小山上,直到抗战晚期,他的孩子才把他的棺木和妻子的合葬在一起。

        父母去世后大任都落在了四个姐妹身上,大姐张元和是昆曲家,一开始唱昆曲就是戏子,地位不高,为了这个她后来去求学了,最后她嫁给了一个昆曲演员,长得很好看,但是昆曲在当时的地位是不高的,顾传玠他去世的也非常早,后来元和就去了美国。元和有个女儿没来得及带走,托给了南通的一个大家族,也是办学的,后来也去了美国,不过每年都要回来看看。二姐张允和也喜欢昆曲,嫁给了周有光,当时周有光家境贫寒,考上了上海一所大学,连去读书的钱也是一个亲戚卖了皮箱资助的,幸好上了大学,才有了现在的汉语拼音,这个周有光最大的成就发明了汉语拼音。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周有光先生打了退堂鼓,自觉上学都是别人资助的,根本无力娶妻,反而允和写信鼓励,这样的鼓励他们才结合了,当时张允和的父亲给了他们两千元作为嫁妆,他们用这两千元去了日本留学,当时日本还是个很开明的地方。在文化大革命时,张允和被批斗的很厉害,还被抄家了,周有光被派到很远的地方不在身边,一个小女子就这样跟那些审问她的人斗智斗勇,因为她是一个很乐观积极向上的人,以至于她晚年写的文章都很受欢迎。三姐张兆和嫁给作家沈从文先生,当时沈从文先生并未特别出名,也没什么钱,兆和还是选择了他,而且两个人还是学生和老师,那个时候是很大胆的。张兆和和沈从文是在北京结婚的,当时没钱,家里的家具都十分简单。婚后的兆和生活上说不出快乐或不快乐,她常常失望,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办。张兆和加入了毛主席的队伍,她对沈从文写的小说都很不理解,直到沈从文死后,她才开始理解,觉得亏欠,她觉得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不能发掘他,理解他,从各方面去帮助他,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决,兆和在老年将至意识到了对先生厚重的情感和绵绵的爱意。小妹张充和是四姐妹中才华最突出,最具艺术气质,也是人生最隐逸的,这和她幼年让人收养的环境有关,她在上海出生不到两个月就被带到合肥过继给二房奶奶(佛教法名识修,其父是李鸿章的胞弟)当孙女。张充和擅长书法,每日晨起便临帖三小时,写书法时悬腕,使手指运笔自如,唱戏时悬搁自我。后来经姐夫沈从文介绍,充和嫁给了汉学家傅汉思,定居美国,二人在赴美之后没什么钱,傅汉思尚未获得在大学任教的资格,充和因此到图书馆当了8年管理员,又卖掉了一块祖传的墨来维持两人的生活,一直到傅汉思到耶鲁任教,后来她也去了耶鲁大学教书法。他们没有生孩子,后来的两个孩子也都是领养的。

        张冀牖的六个儿子名字分别是张宗和、张寅和、张定和、张宇和、张寰和、张宁和,长子张宗和考上的清华大学历史学;张寅和早期是在上海的申报馆做过会计,记者;张定和是音乐家、作曲家,帮抗战做过很多歌曲;张宇和是个农业家,后来在南京的中山植物园做研究学者,出版了很多研究植物学的书籍;张寰和是个摄影家;张宁和是唯一一个同父异母,后来去了比利时皇家乐团指挥,是个指挥家。

        少年时代,张家四姐妹成立“水社”,创办了社刊《水》,发表自己稚嫩的作品。从此一泓清水浸润了近70年的岁月。《水》每月一期,共出了25期。

        时光如白驹过隙,人散后,一弯新月凉如水…… “最后的闺秀,最初的新女性”张氏四姐妹,是从昔日的合肥走出去的。即使现在这些可爱可敬的老人们一个个淡出了我们的视野,可她们的音容笑貌,依然鲜活在徽音厚重的乡音里……

    【返回】

    投诉建议:0512-65227889    咨询电话:0512-65226989
    网站维护:苏州图书馆 技术信息部 0512-65226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