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苏州记忆——苏州的古桥(上)
夏冰 2014-05-10
浏览量:2450
苏州地处水乡,江河贯通,古城内有三横四纵的河道体系及各支流,古城外有外城河、上塘、胥江、西塘、葑门塘、娄江、元和塘等河流。水多桥也多,每座桥的历史,都和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人民生活的发展紧密相连,承载着丰富的江南水乡文化。经过岁月变迁,桥梁的建筑材料与造型样式,会随时代的发展而改变,但桥梁的故事却会积淀得越来越丰厚。
唐《吴地记》记载桥梁112 座,宋《平江图》记载 334 座,明《姑苏志》记载573 座,清康熙《苏州府志》记载655 座。1995 年版《苏州市志》记载了市区共有桥梁 361 座(不包括园林内的桥)。
第一横河(即桃花坞河及北街河):自西向东,古桥有板桥、宝成桥、桃花桥、日晖桥、香花桥、张公桥、天后宫桥、临顿桥、周通桥、华阳桥、张香桥等。
宝成桥,跨桃花坞河。因附近漕仓“宝成仓”而得名,今讹为“宝城桥”。清嘉庆七年(1802)重修。现为花岗石板桥。桥北堍是桃坞中学旧址。桃坞中学,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由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创办,培养出张青莲、钱锺书、严家淦等杰出人才。
日晖桥,跨桃花坞河。宋代始建,《平江图》中名“北过军桥”,清代更今名。清咸丰元年(1851)重修,1913年金阊下塘桃坞市民公社重建为石板桥。
香花桥,跨桃花坞河,南连人民路,北接报恩寺。始建于宋。因报恩寺礼佛须香花供养,故名。报恩寺,据载始于吴赤乌年间,南宋建炎四年(1130)毁于兵火,绍兴年间重兴。报恩寺塔又称北寺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香花桥,明万历八年(1580)重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修,现为钢筋混凝土桥梁。
天后宫桥,跨北街河,南连皮市街,北接西北街。始建于南朝梁代,原名中路桥,后因桥北端建天后宫而改今名。天后,俗称妈祖,又称天妃,是保佑海上航行平安顺利的女神。现为钢筋混凝土平桥。
临顿桥,跨北街河,南连临顿路,北接齐门路。始建于春秋末期。吴王征东夷,曾在此临时停顿,犒赏军士。后在此置馆建桥,馆为临顿馆,桥名临顿桥。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北禅寺僧了义重建,嘉庆二年(1797)、光绪三十四年(1908)重修。现为钢筋混凝土平桥。
周通桥,跨北街河。始建于宋。每年农历立春前一日,迎春坊一带有迎春活动,官绅自此桥出发祈福,故又名“迎春桥”。清嘉庆十九年重修。1927年改建为石梁桥。
华阳桥,跨北街河,南接平江路,北接东北街。始建于宋。宋庆元四年(1198)重建。现为钢筋混凝土平桥。清代刑部尚书韩崶故宅,在华阳桥畔。韩崶(1758—1834),字旭亭,一字桂舲,元和人,乾隆拔贡,由刑部七品小京官,官至刑部尚书。
张香桥,跨北街河,南连张香桥下塘,北接东北街。始建于唐。王謇《宋平江城坊考》卷四引《荻楼杂钞》记载:“昔有女子姓张名香,与所欢会此,故名。”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重建。现为石梁桥。
第二横河(即干将河):自西向东,古桥有乘马坡桥、太平桥、市鹤桥、乐桥、乘鱼桥、言桥、草桥、马津桥、甫桥、白显桥、昇龙桥、顾亭桥等。此外,东西向连接干将路的古桥有渡子桥、昇平桥、顾家桥、兴市桥、苑桥。
乘马坡桥,跨干将河。北堍接乘马坡巷。始建于明,正对文庙,名“青龙桥”。明弘治年间,知县邝璠移桥正对县学学门,改名“青云桥”。万历三十四年(1606),吴县知县曾汝召再移至文庙庙门东,改称“状元桥”。县学之前,桥名“青龙”“青云”“状元”,都是对士子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的美好期盼。清雍正、嘉庆年间重建。现为钢筋混凝土拱桥。桥北乘马坡巷,有探花吴荫培故居。吴荫培(1851— 1931),字树百,号颖芝。吴县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中一甲第三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贵州镇远府知府。曾自费赴日本考察,回国后上疏建议创办女子师范、幼稚园、水利农林讲习所和试验场等。民国后归隐家乡,热心慈善公益事业,任男普济堂董事十多年,捐资创立吴中保墓会。
太平桥,跨干将河。北宋皇祐五年(1053)建。桥北有太平坊,故名。
乐桥,跨干将河。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建。元至正六年(1346)李道宁重修。相传古代在闹市杀戮犯人,故名“戮桥”。桥上建汉萧王庙,祭祀萧何。后世取其谐音,改称“乐桥”。
乘鱼桥,跨干将河。南堍接锦帆路。始建于唐。宋至和元年(1054),僧达本重建。因琴高乘鲤升仙之地,故名。现为钢筋混凝土梁桥。唐《吴地记》记载:“乘鱼桥在交让渎。郡人丁法海与琴高友善。高世隐不仕,共营东皋之田。时岁大稔,二人共行田畔,忽见一大鲤鱼,长可丈余,一角两足双翼,舞于高田。法海试上鱼背,静然不动,良久遂下。请高登鱼背,鱼乃举翼飞腾,冲天而去。”明《姑苏志》记载:“乘鱼桥,子城西北。昔琴高乘鲤升仙之地。或云宋子英乘鲤升天,故吴中门户皆作神鱼,非琴高也。”
言桥,跨干将河。南堍接五卅路。始建于春秋,又名“阎桥”。《宋平江城坊考》引《氏族门》:“阎氏,姬姓,武王封泰伯曾孙仲奕于阎乡,因以为氏。又云,王少子生而有文在手,曰‘阎’。康王封于阎城。今苏州有阎桥。”清代因桥西有言子庙,故名。现为钢筋混凝土拱桥。言子,名偃,字子游,春秋吴国人。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擅长文学和礼乐,被誉为“南方夫子”。
草桥,跨干将河。南接公园路。始于唐。现为钢筋混凝土梁桥。南堍有苏州市第一中学,俗称草桥中学,1907年蔡俊镛创办,当时校名为“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叶圣陶、顾颉刚、吴湖帆等人毕业于此。
甫桥,跨干将河。南接凤凰街。始建于唐。明成化十五年(1479)十月,里人王克顺等捐资重建。现为钢筋混凝土拱桥。
白蚬桥,跨干将河。始于唐,今讹为“白显桥”。苏州盛产白蚬,每年春白蚬上市,在此设摊出售,故名。宋淳祐六年(1246)、清嘉庆十一年(1806)重建。现为钢筋混凝土拱桥。
第三横河(即道前河、十全河):自西向东,有孙老桥、吉利桥、府署桥、饮马桥、南仓桥、帝赐莲桥、福民桥、乌鹊桥、带城桥、织造桥、星造桥、百步桥、城桥等。
孙老桥,跨道前河,南接吉庆街,北接道前街。唐宝历年间,郡守白居易所建,因名白头桥。宋天圣初,郡守孙冕重修,改名“孙老桥”。元总管道姓重建, 石岩”是其号,桥改名为“石岩桥”。明朝复名“孙老桥”。明《姑苏志》记载:“绿水园,在孙老桥东,古为朱勔别墅。”又载:“郡守孙冕修唐白头桥。孙冕,字伯纯,新淦人。天禧中,知苏州。治狱不滥,断讼如神,弛张在己,无所吐茹。吏畏而民爱之。当病瘫,州人争为诸佛寺祈福,复立生祠于万寿寺。”
吉利桥,跨道前河。南接司前街。始建于春秋时期,桥址为吴王织里所在,故名“织里桥”。宋代更名“吉利桥”。明嘉靖四年(1525)、1930年重建。现为钢筋混凝土梁桥。
府署桥,跨道前河。南接东善长巷。明宣德五年(1430),况锺任苏州知府时建,名“福民桥”。旧时,官衙门前桥梁取名多含造福黎民之义。明嘉靖元年(1522)重修。1985年重建,将宋朝所建百狮子桥部分武康石桥栏移建于此,武康石栏浮雕舞狮,古朴凝重。
饮马桥,跨十全河。始于东晋之前。相传,晋高僧支遁饮马于桥下。宋淳祐六年(1246),知府魏峻重建。现为钢筋混凝土梁桥。
南仓桥,跨十全河。建于宋绍定二年(1229)之前。旧有义仓在桥南,故名。明正统六年(1441),因原为平桥,桥孔过低船舶难以通行,重建单孔石拱桥。清同治六年(1867),长洲县知县蒯德模重修。现为单孔石拱桥。
帝赐莲桥,跨十全河。始建于南宋咸淳年间。原名“帝师里桥”,俗名“帝师连桥”。1984 年改建为单孔石拱桥。
福民桥,跨十全河。宋代位于长洲县衙前,原为石板桥,来往船只难以通过,俗谚云“长洲县前——难过”。宋淳祐年间桥名改为“可过桥”。2010 年改道前街福民桥为府署桥,遂将此桥命名为福民桥。现为钢筋混凝土平桥。 
乌鹊桥,跨十全河。春秋时期建造。《吴郡图经续记》记载:“乌鹊桥,在郡前。旧传有古馆八,曰全吴、通波、龙门、临顿、升羽、乌鹊、江风、夷亭。”桥畔建有乌鹊馆,桥因此而得名。乌鹊桥,旧为石拱桥,桥栏为朱红色,白居易有“乌鹊桥红带夕阳”等诗句。两面各有桥联,东侧:雁齿重新,两岸弦歌铿茂苑;虹腰依旧,一湾烟月溯葑溪。西侧:利涉同资,会看千秋湲渚北;嘉名永锡,每逢七夕忆淮南。”1934 年,桥因年久失修,由省立图书馆馆长蒋吟秋等倡议重修。为便利交通,将拱桥改为平桥,由蒋吟秋题写桥名。现为钢筋混凝土拱桥。
带城桥,跨十全河。始建于唐。南宋嘉泰元年(1201)重建。明洪武《苏州府志》记载:“桥迤逦近本府南城,故名。今讹为戴城。”现为钢筋混凝土桥。
织造桥,跨十全河。始建于清。2009年重建为钢筋混凝土桥。桥旁是原苏州织造署旧址。清顺治三年(1646),工部侍郎陈有明奉旨总管苏州织造,选带城桥下塘周氏旧宅,兴建苏州织造局。康熙十三年(1674),划南半部为“织造署”。康熙四十三年(1704)于西花园建造行宫,康熙、乾隆两帝南巡,均曾驻跸。光绪三十二年(1906),由王谢长达在此创办振华女校,现为苏州市第十中学。
星造桥,跨十全河。始建于明,又名“善教桥”。相传,某日天上突然落下一块陨石,落在桥的附近,百姓认为这是吉祥物,所以重修该桥时,把陨石砌在桥内,取名“星造桥”,俗称“新造桥”。
百步桥,跨十全河。始建于宋,原名“砖桥”。明隆庆元年(1567),知府蔡国熙重建。清中叶称“春和桥”,清末复称“砖桥”。原为石拱桥,1952 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平桥。1980 年修建时,因桥址位于百步街南,故命名“百步桥”。桥南尚书里,有清代彭定求、彭启丰祖孙状元府邸。
第一直河(即学士河):由南至北,古桥有百花桥、来远桥、乘骝桥、渡子桥、昇平桥、西成桥、黄鹂坊桥、敦化桥、平安桥、皋桥等。
百花桥,跨学士河,始建于宋。桥名源于桥址所在地“百花洲”。现为钢筋混凝土平桥。北宋时,此处有姑苏驿,为接待外国使者和各地高官显贵的所在地。南宋淳祐年间,在百花洲南端建百花庵,规模极大,每逢农历二月百花生日,举办庙会,百花洲因此闻名。
来远桥,跨学士河。宋绍兴年间始建。当时,胥门建有“姑苏驿”,专门接待“国信使”。此桥位于驿旁,取《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之意,题名“来远桥”。明成化十三年(1477)苏州知府等重建。1923年,胥盘市民公社重建,为方便车马通行,取消石级,降低坡度。1998年重修,将桥向南移至寿宁弄西口,保留拱券,提高坡度。现为单孔石拱桥。
乘骝桥,跨学士河。西接学士街。始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骝,为黑鬃黑尾的骏马。民国时期,道养市民公社重修。现为单孔石板桥。
昇平桥,跨学士河。因昇平馆而得名。《姑苏志》记载:“昇平桥,吴县学西,皇祐五年建。”现为钢筋混凝土板桥。昇平桥旁,原有北宋词人贺铸故居。
西成桥,跨学士河,西堍连接学士街。始建于明弘治八年(1495),知府邝璠建。始于春,成于秋,故名西成。清嘉庆十七年(1812)重修。1929 年,苏州工务局重建,1935年又重建,为钢筋混凝土拱桥。
黄鹂坊桥,位于西成桥北。东西连接景德路。始建于唐,原名“黄牛坊桥”。宋皇祐五年(1053)重建。1929年7 月重建时,改为钢筋混凝土平桥。
敦化桥,位于黄鹂坊桥北。东接汤家巷,西接吴趋坊。清光绪三十一年里人募建,为石板桥。桥名寓意:仁爱敦厚,化生万物。俗名灯花桥。1927年,新阊市民公社改建为水泥桥。
皋桥,东西连接中市大街。始于汉,皋伯通居此,故名。皋伯通曾收留汉名士梁鸿。梁鸿、孟光是“举案齐眉”成语的出典。历代名人雅士到此桥都有题咏。皮日休:“皋桥依旧绿杨中,闾里犹生隐士风。惟我到来居上馆,不知何道胜梁鸿。”明崇祯十一年(1638),解元杨廷枢倡募重建,易木为石。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嘉庆十五年(1810)均曾重修。1935年,拓宽东、西中市,皋桥同时扩建,改为钢筋混凝土桥。现为钢筋混凝土平桥。
第二直河(即平门河):从南至北,古桥有都亭桥、过军桥、单家桥等。
都亭桥,跨平门河。唐《吴地记》记载:“都亭桥,寿梦于此置都驿,招四方贤客,基址见存。”桥因此得名。清嘉庆六年重修。1935年,拓宽东、西中市,桥同时扩建,改为钢筋混凝土桥。1950 年后,该河道南侧部分被填,桥随之湮没。
过军桥,南连东中市,北接河沿街。始建于宋,又名“南过军桥”。附近原有兵营,军士往返通行,故名“过军桥”。1980 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平桥。
单家桥,东西连接桃花坞大街。始建于宋。此桥因宋人单锷居住在此而得名。原是石板桥,今为钢筋混凝土平桥。单锷,宜兴人,宋嘉祐进士,不就官,独留心于吴中水利,尝独乘小舟往来苏州、常州、湖州之间,著有《吴中水利书》。
第三直河(即临顿河、齐门河):从南至北,跨河古桥有顾家桥、大郎桥、青龙桥、落瓜桥、醋坊桥、徐贵子桥、苹花桥、悬桥、菉葭桥、西花桥、白塔子桥、善耕桥、任蒋桥、福星桥、堵带桥等。
顾家桥,跨临顿河。始建于汉代。据《吴郡志》记载:“顾悌,仕吴为虎头将军,父亡,五日绝浆而死,郡人为之造桥”,故名。宋庆元二年(1196)重建,明嘉靖年间张冲再建。1983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平桥。
大郎桥,跨临顿河。宋庆历二年(1042)建。清乾隆三十九年重建为石拱桥。1982年改建为石板桥。北宋宰相丁谓宅,在大郎桥。丁谓(966— 1037),字谓之,长洲人,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司空晋国公。丁谓机敏有智慧,诗文、书画、博弈、音律,无不通晓。 
青龙桥,跨临顿河,西接颜家巷。明嘉靖间,推官张滂建。1982年改建为石板桥。
落瓜桥,跨临顿河。北宋年间始建。民国《吴县志》记载:“顾周桥,俗名落瓜,相传朱买臣微时,尝落瓜于此。窑基即其所卧之废窑也。”清末,落瓜桥浜与石板桥均已不存。1982 年疏浚临顿河时,新建石拱桥,定名“落瓜桥”。
醋坊桥,跨临顿河。东连临顿路,西接观前街。据《吴门表隐》卷十记载:“醋坊桥,宋治平二年(1065),道士方希辨、孔应期募建。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僧智净捐募重建。明天启四年(1624),里绅郭忠宁、申绍芳、顾顼捐修。国朝乾隆元年,里人重建。道光五年,潘师升、曹元潜、江元荣、潘筠霄等再建。”其址为宋朝官立醋坊所在地,故名。1982 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平桥,1999 年重修。
徐贵子桥,跨临顿河。东连临顿路,西接土圣巷。始建于唐。宋《平江图》标注“徐鬼桥”。清道光元年(1821)、光绪二年(1876)重建。1985 年重建为花岗石拱桥。
悬桥,跨临顿河。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原名“县桥”,桥址在旧长洲县治东。清同治四年(1865)重建。1952年改建为石板桥,1985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梁桥。悬桥巷内多官宦人家。晚清状元洪钧故居,至今尚存。
西花桥,跨临顿河。始建于唐。清《吴门表隐》记载:“花桥水阁,唐时已建,见白居易诗。国朝褚篆书匾,今汪水部留堦重书。乾隆八年(1743),里绅蒋文源、沈志祖、汪鼎煌、顾延煊、蒋应焻等重建,增建文昌阁、轩辕楼。嘉庆二年,蒋曾爚等增建魁星阁。”建国前夕,花桥水阁及“上天王庙”拆除。1962 年改建为石板桥,1999 年重建为钢筋混凝土平桥。明清时期,附近的花缎工匠常聚集在桥畔等待雇用。
白塔子桥,跨临顿河。始建于宋。其地原有白塔,为苏州城内“七塔”之一,故名白塔子桥。宋咸淳五年(1269)二月重建。清嘉庆二十年(1815)及光绪十七年(1891)重修。1999 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平桥。
善耕桥,跨临顿河。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建造灵鹫寺,而桥址在寺东,故名“灵鹫寺东桥”。清嘉庆二十年重建。民国时定名“善耕桥”。
任蒋桥,跨临顿河。宋嘉定四年建。清乾隆三十七年重修,光绪年间再修。1999 年重建为钢筋混凝土平桥。桥东有任敬子庙,桥西有蒋侯庙,故名。任敬子庙,在潘儒巷,祀梁新安太守任昉,俗称眼目司堂。有宋时紫荆树枝叶,能疗目疾。宋嘉泰三年,公二十八世孙浙西提举清叟建,后遭兵毁。明宣德二年,裔孙伯通重建。清康熙十九年重建,咸丰十年毁,同治间重建。民间奉为道义乡土谷神。蒋侯庙,在任蒋桥西,祀汉秣陵尉蒋子文。明洪武四年建,民间奉为土谷神,清咸丰十年毁,同治十年重建,宣统二年冬大堂仪门毁于火,三年重建。
堵带桥,跨齐门河。始建于明。明《水道图》标注“赌赛桥”。俗称“肚带桥”。1934年改建,现为石板桥。王应伟(1877——1964),字硕甫。苏州府学生员,上海龙门师范学堂简易科毕业生,日本东京物理学校毕业生。历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天文教员、北京中央观象台气象科科长、青岛观象台气象地震科兼天文磁力科科长。著有《中国古历通解》。住堵带桥营门弄。
第四直河(即平江河):由南至北,跨河古桥有忠信桥、望星桥、寿星桥、吴王桥、官太尉桥、兴市桥、苑桥、思婆桥、寿安桥、雪糕桥、积庆桥、苏军桥、众安桥、通利桥、胡厢使桥、保吉利桥、庆林桥、潘家桥等。另有支流古桥朱马交桥、唐家桥、奚家桥、通济桥、南开明桥、北开明桥、徐鲤鱼桥等。
忠信桥,西接盛家带。始建于清。原为石拱桥,嘉庆六年(1801)重建,同治年间又修。民国初年改建为石板桥,桥梁刻“重建忠信桥”。
望星桥,东西连接十梓街。始建于唐,宋《平江图》标 注“望信桥”。南宋绍定二年(1229)重建。1935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平桥,桥头石刻有“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六月吴县建设局重建”字样。
寿星桥,西接叶家弄。清《吴门表隐》记载:“南宋绍兴十年,里人浚河时得瓷寿星,遂建桥立庙祀之,名寿星桥。”宋时为单孔武康石拱桥,1965年附近古桥百狮子桥被拆,其中3块武康石桥栏,移建于本桥北侧,两面各有浮雕舞狮,本桥原残剩3块桥栏石,置于南侧,两面各有浮雕花鹿。桥身刻有“重建寿星桥”字样。1982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吴王桥,西接定慧寺巷。明《姑苏志》记载:“吴王桥,双塔寺东,后周广顺三年(953)建。”1953年重建,1980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平桥。
官太尉桥,始建于宋,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重建。光绪四年(1878)修建,为石板桥。1998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双塔影园,在官太尉桥西,诗人袁学澜所居。袁学澜,字文绮,号巢春,元和人,诸生,能文善诗,著有《姑苏竹枝词》《吴郡岁华纪丽》《苏台揽胜百咏》等。
思婆桥,跨平江河,东接平江路。始建于唐。宋《平江图》标注为“寺东桥”,因桥西有唐代古刹资寿寺,故名。明《姑苏志》写作“师婆桥”。清嘉庆十年(1805)重建,为石梁桥。
寿安桥,跨平江河,东接平江路,西通钮家巷。始建于唐,宋《平江图》标注为“寺后桥”。因桥前有唐代古刹资寿寺而取名。清同治年间改名“寿安桥”。1985年改建为石梁桥。
雪糕桥,跨平江河,东接平江路,西通萧家巷。始建于宋。《红兰逸乘》:“昔张孝子抟雪为糕以奉亲,所居在萧家巷,祠亦在焉。”民间传为美谈。清乾隆十八年(1753)、光绪三十一年(1905)先后重建。1945年重建,将拱桥改为石板桥。
朱马交桥,跨大柳枝河。始建于宋,宋《平江图》标注为“朱马交桥”。又名“朱马茭桥”,相传与马食茭草有关。清康熙二十三年重建。现为石板桥。
通利桥,跨平江河。始建于唐乾符年间。清嘉庆十九年(1814)重建,为石板桥。
唐家桥,跨胡厢使河。始于北宋。桥畔住有唐岳千户次子,故名。清乾隆九年(1744)重建。现为石板桥。
胡厢使桥,跨平江河。始建于宋。宋代官制,在都城内设置四厢使,分管辖区内烟火盗贼等事。巷内住有胡姓厢使的官员,故名。俗称“胡相思桥”。清乾隆九年(1744)重建,为单孔石拱桥。桥额刻“重建胡厢使桥”。
保吉利桥,跨平江河。始建于宋,宋《平江 图》标注为“打急路桥”。清嘉庆九年(1804)重修。1983年重 修,为钢筋混凝土平桥。
庆林桥,跨平江河。宋庆历三年(1043),里人张文贵筹建。宋《平江图》标注“庆历桥”,宋嘉泰三年(1203)修建。1985 年重修,为石板桥。
奚家桥,跨东麒麟河。《吴门表隐》记载:“奚公、奚婆二桥在瑞光寺东,宋善士奚仁三夫妇所建。平江路奚家桥,仁三世居。”故名奚家桥。原为石板桥,1983年重建为钢筋混凝土平桥。
通济桥,跨大新桥河。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民国《吴县志》记载:“通济桥,在青邱仓西,清嘉庆二年重建。”俗名新造桥。1918年改建石拱桥为石梁桥。现为钢筋混凝土平桥。通济桥附近,大新桥巷内,有郭绍虞故居。郭绍虞(1893—1984),原名希汾,曾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上海文联副主席、上海作协副主席等,著有《中国文学批评史》等。
徐鲤鱼桥,在奚家桥东。宋代已经有此桥。相传古时此桥附近三家村,有龙潭,吸引成千上万条鲤鱼聚集于此。明洪武时,孽龙为患,殃民害禾,里士沈道基延承天寺名僧某驱之去,鲤不复聚,因建水神庙在潭前以镇之,东偏建桥,取名“聚鲤鱼桥”,讹为“徐鲤鱼桥”。1944年,顾、俞两家出资重修。1992年将石拱桥改为石板桥。
南园河跨河古桥有大云桥、木杏桥、红杏子桥、相王桥、竹韵桥等。
大云桥,跨南园河。南北连接乌鹊桥路。始建于宋嘉祐三年(1058)。因桥西北有元代大云庵(即结草庵),故名。1990年,拓宽乌鹊桥路时重建为钢筋混凝土平桥。附近大云堂,光绪二十一年创办,是个慈善组织,办理寄柩、施送痧药、棉衣等善举。
中市河跨河古桥有探桥、外水关桥、泰伯庙桥、张广桥、虹桥、崇真宫桥等。
探桥跨中市河,南北连接童梓门。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守城驻军在此刺探军情,放哨瞭望,故名“探桥”。清嘉庆二十年(1815)整修。1966 年,将原石拱桥改建为石板桥。
泰伯庙桥,跨中市河。位于泰伯庙前而得名,又名至德桥。宋乾道元年,知府沈度重建。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巡按御史陈瑞重建。泰伯庙,奉祀吴国始祖泰伯,东汉永兴二年(154)郡守麋豹建于阊门外,五代后梁乾化四年(914)吴越王钱镠迁至今址。
张广桥,跨中市河。相传唐代张广将军墓在桥侧,故名。宋绍定二年(1229)重建,清嘉庆十五年(1810)重修,1925年重建。1982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拱桥。张广桥北堍,阊门西街,有御医曹沧洲故居。曹沧洲(1849—1931),名元恒,字智涵,晚号兰雪老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与青浦名医陈莲舫同时应征入京,为光绪皇帝治病。
虹桥,跨中市河。始于春秋时期。据清康熙《苏州府志》记载:“因桥下无柱,若飞虹直跨两岸而得名。”清道光二年(1822)重修。现为钢筋混凝土平桥。
崇真宫桥,跨中市河。在崇真宫前,故名。嘉庆二十四年(1819)道士叶凤梧重建。1982 年重建,为石板桥。崇真宫,宋政和七年(1117),郡人黄悟微舍宅建,赐额“崇真圣寿宫”。
阊门内城河跨河古桥有里水关桥、仓桥、尚义桥等。
仓桥,跨仓桥浜。东西连接阊门内下塘街。明代已有该桥,桥址所在地为浒溪仓,故名。乾隆二十年(1755)重建。1984年重修,为石板桥。清末,仓桥一带为里人冶游之地。
尚义桥,跨阊门内城河,在旧浒溪仓北。清乾隆十二年(1747)修,为石拱桥。1983 年修建,改为石板桥。阊门有五泾,即沙盆潭,五水交汇,水流湍急,深不可测。明洪武初建有五泾神庙,在尚义桥,祭祀五泾河神,神姓金名元。
外城河,即护城河,古桥有吴门桥、盘门水关桥、万年桥、吊桥、葑门桥、娄门桥、齐门桥。
吴门桥,旧名新桥,跨盘门外城河。宋元丰七年(1084),章岵为郡守时,石氏出资建桥。绍定时重建,定名“吴门桥”。明正统年间,知府况锺再建。弘治十一年,水利郎中傅潮修。清顺治三年、雍正十二年重修。同治十一年(1872)重建,为单孔石拱桥。200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盘门水关桥,跨外城河与内城河沟通的支流,为城内外河道进出的关口。清同治十一年(1872)水利工程总局重建,为石板桥。
万年桥,跨胥门外城河。始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清康乾时期,胥门内外商业繁盛,客流密集,但城内外缺少大桥沟通,来往行人不便,摆渡者数以万计。居民商贾都有建桥的愿望,而霸占渡船收益的土豪却借风水为由扬言:城西多山,山多煞气,若造桥沟通,必引煞气入城,引来祸害。直至乾隆五年(1740),苏州知府汪德馨力排邪说,才建成此桥。嘉庆年间重修,咸丰元年重建,咸丰十年遭受战火重创,同治九年重修。1952 年重建为三孔钢筋混凝土梁桥。2004年改建为三孔石拱桥。
吊桥,跨阊门外城河,东连西中市,西接石路。宋《平江图》标注“虹桥”,俗名“钓桥”。元泰定元年(1324),里人邓文贵捐资,将木桥改建为石桥。明洪武初重建,成化年间更名“永济桥”。1934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拱桥。2006年重建为钢筋混凝土梁桥,桥面建廊,成为廊桥。清末民初,吊桥附近商铺林立,著名商号有赵天禄茶食店、杜三珍肉铺(始于1882年)、沐泰山堂药铺(始于1759年)、程德泰茶叶号(1917年停业)、李隆盛纸行、苏新泰皮丝烟号、永源南北货号(始于1902年)、天丰洋货布号、萃昌祥布号、乾元泰衣庄、吴世美茶叶号、养颐堂药铺、晋丰典当、万昌盛煤炭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