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水墨丹青——中国花鸟画

    蒋晓琴   2014-09-16

    浏览量:723

    视频播放

    中国的花鸟画是指用中国的笔墨和宣纸等传统的工具,以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等动物形象为描绘对象的一种绘画。

        中国的花鸟画和西方的静物画是不相同的,西方的静物画是静止的生命,而中国的花鸟画是鲜活的,是植根在自然的泥土之中的。因此呢,中国的花鸟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审美情趣,中国的花鸟画以独特的艺术特色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花鸟画按画法有:工笔花鸟,写意花鸟和兼工带写三种。

        欣赏一幅作品宋徽宗赵佶的《芙蓉锦鸡图》。这幅《芙蓉锦鸡图》,绢本设色,现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我们来欣赏这幅画作,出现在画面上的有一只锦鸡,还有蝴蝶、芙蓉花,下面还有菊花。这个画面当中画家捕捉的是一个由静到动的,特别精彩的一瞬间。画面的构图描绘,非常的令人拍案叫绝。好在哪里?我们一起看下:

        两支芙蓉花本来是特别娴静的开着,一只锦鸡突然飞来后,站在了芙蓉枝头。被压弯的芙蓉枝,表现出这个锦鸡的重量。画家在构图芙蓉枝时,使得芙蓉斜刺向上,目的在于让观者凝神于这双飞舞彩蝶。用笔精娴熟练,双钩设色细致入微,空间分割自然天成。

        画面的左下角突然斜伸出两支菊花,看到菊花盛开,点出了画面的季节,渲染了金秋之气氛。另外一点,菊花烘托出来芙蓉树的高大,增添了构图之错综复杂感。

        画面上徽宗的题诗:“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fú)翳(yì)。”其诗意之旨归,尽在画意中

        花鸟画的历史传承,花鸟画无论是写意的还是工笔的,它的雏形形成于唐代。尤其是工笔一体的花鸟。粗放写意的花鸟,唐代开始萌芽了。到宋代完全到了成熟期,追求精雕细刻,富丽堂皇的格调。花鸟画中写意一格起源于唐代,但是经过宋代文人画的发展后来成为花鸟画的主流了。

        《瑞鹤图》现藏辽宁省博物馆。这幅画作描绘的是北宋汴梁的宣德门上空彩云缭绕,群鹤飞翔这样一幅特别祥瑞的场景。这幅画在北宋年间那样个时代背景下,是一个大胆构图创新的一幅画作。一般宋代这个画的构图都是全景式的构图,然而这幅画的创新在于它描绘宣德门就描绘一线的屋脊,取了局部。

        这一线的屋脊用来烘托鹤的凌空飞翔,烘托鹤的高、远。画卷的下方祥云升腾,意境非常的祥瑞,取名叫《瑞鹤图》直切主题。

        明代最伟大的,最杰出的书画艺术家徐渭的《墨葡萄》。

        由于流传年代已久,所以不是特别清晰。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得出来,这是特别大写意的一幅画,不求形似求神韵,完全不去写实,就求葡萄的神韵。这幅画描绘的是一串串倒挂在枝头的葡萄。叶子完全是大块的墨写成的,这个葡萄也完全是水墨点染出来的,没有任何的色彩。但是呢这个墨葡萄,一串串的晶莹剔透的,给人一种是鲜嫩欲滴的,水墨淋漓的的感觉。整个构图的层次感,向下垂的这种动感、力量感,画面张力都很强的表现出来了。

        徐渭自己称自己“徐青藤”,与陈道复并称“青藤、白阳”。他觉得自己的命运跟野藤一样的。有人流传说,看见当时徐渭画“墨葡萄”的时候是哭的,泪珠连的跟葡萄珠一样,一串串水墨淋漓的葡萄就是徐渭特别心酸的泪水。

        这个《墨葡萄》上面还提了一首诗,说“半生落魂已成翁,独立书齐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置野藤中”。这抒发他心中的情感。这就是中国的文人写意画,写出作者内心的这种意气、思想。或者以书画表达自己的理想、人生的志向。

        到了清代,八大山人和石涛,是清代最伟大的两位书画艺术家。他们无论在笔墨,造型,章法,还是在画中的立意、画外的寄情都别出心裁,他们是革新者。八大山人以他奇古的笔墨,画出的是“伤心鸟,瞪眼鱼”,传达出孤傲,愤世的情怀。一身的枯笔淡墨,特别悲凉。但到了末年,八大山人也还是会有平淡的一面。

        再看石涛,八大山人跟石涛是叔侄俩,八大山人19岁国破家亡的,那个时候石涛3岁,对于一个3岁的孩子来说,石涛谈不上什么政治情怀。不过石涛后来也出家了,石涛称自己叫苦瓜和尚。

        那么石涛成年以后、懂事以后特别想入朝为官。所以在康熙南巡的时候,两次下江南,他都去给康熙献画。虽然他的画康熙很喜欢。他自己也到京城里托人想入朝为官。由于他是明朝皇室的后裔,这个身份一直成为他入朝为官的绊脚石。他一生也没有实现这个愿望。所以他也是很悲凉的。

        石涛的花鸟也是笔墨非常的苍劲简约,《梅竹双清图》这幅画,竹子,梅花,本身就发自四君子。梅、兰、竹、菊本身就代表刚、柔、忠、义。看这个梅花,虽然枝干曲折,但曲折有力,非常的苍劲有力,气势感人。再看这个花的描绘,千朵万朵的梅花用笔墨点染的盛开了。虽然是一支老梅,但是生机盎然,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那么他这种笔墨技法将梅花的铁杆铜枝,包括冰清玉洁的这些品质全部都由他的笔墨表达出来了。

        这幅作品他提的诗当中,有两句是有很深的意境的:前朝剩物根如铁,苔藓神明结老苍。表达着石涛对故国无限的思念,非常的思念他的明朝。所以,中国的花鸟画里面精神的内涵,意境的内涵是很深邃的。

        近代的花鸟画,最具代表意义的就是吴昌硕。吴昌硕,他是海上画派的领军者。吴昌硕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吸取了徐渭、八大山人和扬州八怪的笔墨精髓。同时呢在意境创造中将诗歌、书法、篆刻融入画中,形成了风格独具的一代新风,称为海上画风。所以他的画有金石的韵味。他将篆刻的这种力透纸背的金石韵味融入到他的画作当中去。

        《三千年结实之桃》,首先看下这构图,这不是一棵完整的桃树,它只取了桃树的局部。但这个局部的构图,向上顶天,向下落地,顶天立地这样一种构图方式。

        对于这个桃的果实的描绘,没有线条,完全是没骨的方法。这种没骨是以色来没骨,桃的描绘用了两种颜色,红色和黄色。红黄两种颜色通过水的调节以没骨的方法描绘出来这个桃非常的传神,这个果实的饱满程度、娇艳欲滴的程度、很鲜活的这个程度都能让观者清晰的感觉得到。

        对于桃树叶子的描绘完全是像书法,特别是草书的技法,自由奔放点染写出来的叶子。即使是写出来的叶子,但是叶子通过墨浓淡的变化,包括少许的色彩的渲染,层次感也很强烈。清新自然,浑然天成。

        现代的花鸟画大家,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 ﹑吴作人的骆驼 ﹑ 黄胄的毛驴﹑李苦禅的鹰﹑李可染的牛闻名世界。

        我们来欣赏一幅画《八骏图》,这幅画作很多工艺品都出现过。这幅《八骏图》是当年徐悲鸿送给陈纳德将军的一幅巨幅作品。陈纳德,飞虎队的将军,他代表着中美两国深厚的友谊。当年呢,陈纳德将军从战场上凯旋归来的时候,徐悲鸿特别的高兴,就创作了这幅画送给陈纳德将军。

        画面当中的八匹骏马英姿勃勃,动感十足。每一匹马都在往前飞奔,飞奔的时候那个马的鬃毛迎风抖动,动感特别强烈,特别是有两匹马,腾空而起,将马飞奔时瞬间的动感非常强烈的表现出来了。

        这幅画中还提了一首诗,很有纪念意义也很有历史性的题材。“骏马奔腾似潮涌,一日千里独行空,驰骋疆场唯我狂,遨游神州立战功。”提给陈纳德将军的。也让我们可以感受到画家对于陈纳德将军凯旋归来时的那种激情澎湃的心情。所以,这幅画呢,也代表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屈的那种民族精神。

        齐白石的虾,他把虾的“形、质、动”都特别惟妙惟肖的表达出来了,完全是用墨的浓淡变化表达出来的。而且他画虾画到了极致,他画虾的线条能数的出来,多一笔多,少一笔少。非常的洗练,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先生开创的齐派艺术将中国的水墨艺术推向了一个极高的艺术境界。

        《青蛙》,这个青蛙的描绘笔墨也是非常的简练,这是一幅小题材、大意境的画作。

        画面中,一只青蛙被绑在一棵水草上。剩下的两只在那看,特别的焦虑。我们看下这两只青蛙的神态,一只似乎在跟它对话。这幅画为什么说小题材,大意境。它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启事呢?这是直指人类大环境的问题,告诉我们人和动物,人和环境一定要和谐相处。

        《他日相呼》,画面上是两只毛茸茸的小鸡,完全是墨块堆成的,但是给人感觉,是那么样的毛茸茸,那么立体,很可爱的两只小雏鸡展现在我们眼前。

        它们在争蚯蚓。小鸡争蚯蚓,你争我夺,都瞪着眼睛,水火不相容。《他日相呼》题这个款,白石老人画外给我们一个启迪就是:小鸡在抢蚯蚓的时候,抢啊抢的你死我活的,水火不相容。但是抢完以后就跟什么事都没有一样,又回到大集体当中一起去玩耍了。

        但人就不一样,人可不能争斗,人尤其不能为了名和利去争斗。人为了名和利去争斗,会走向极端,连人情味都会没有的。

        把我们引到画外去了,给我们一个反思的空间。这就叫特别具有内涵的文人画,忘了画里画的是什么,而是去反思里面的很多现象。画内深邃的内涵启迪着我们观赏者。

        吴作人,他的艺术形象造型准确、神态真切,有着高雅与平易的统一、及外柔内刚的个人风格。创作上主张美术面向人生,革新传统,张扬个性,创造意境。以画骆驼而文明花鸟画坛。 

        他的熊猫画得也非常好。完全是水墨没骨画的技法渗透出来的两只特憨态可掬的熊猫,将没骨与留白应用到对熊猫的这个描绘当中,特别传神。熊猫像活着一样,非常可爱,!这个石头也是没有用任何的线条,完全是色块没骨堆出来的。

        这幅图充分体现了吴作人水墨渗化没骨的技法,以水墨点染、造型传神、气韵生动而又应物象形。吴作人原来是学油画的,后来又专攻国画了。所以画面又有这个色彩阴暗面的处理,他将这个西画的元素引入这个中国的没骨法的国画当中了,这是传统的国画技法和单纯的西洋技法都完成不了的。

        黄胄的《骑驴少女》,说起来这是个人物画,但里面的看点是,四只毛驴非常的精彩。黄胄表现新疆少数名族风情的人物画在中国的现代画坛堪称一绝

        画面当中,这个新疆的少女,羞涩的表情,轻轻的挽起面纱,这样一个细微的动作被黄胄描绘的特别精准到位,将她一瞬间这个神态,表现的非常好。

        这个少女骑着毛驴向前行进。画面中的四只毛驴,为这个画面增添了很多的看点和色彩。

        黄胄画驴他的笔墨,他的层次都非常的到位。他通过墨的浓、淡、干、湿的变化远近的构图,能够描绘出驴的那个鬃毛的蓬松的感觉,驴的皮的坚韧的感觉,驴的筋和肉结实的感觉,包括驴在行进当中的神态,他都能描绘的淋漓尽致,所以他以驴而闻名于世界画坛。他将花鸟画驴,画到了极致!

        李苦禅的鹰《远瞩》。苦禅大师的作品既有一定写实的成分,但又不是对自然物象纯客观的描摹,而是高度凝练之后的再创造。在看似随意中蕴含着朴拙之气,在自然含蓄中蕴含着阳刚之气。

        他的运笔线条如行云流水,苍劲朴拙,笔法凝练简约,却意趣盎然。对于他来说,画幅越大就越能自由挥洒。他的作品尤其到了晚年,愈加返朴归真,雄健苍劲,笔墨挥洒中已经达到了“笔简意繁”的艺术境界。所作禽鸟浓墨神俊,骨力兼备。晚年常作巨幅通屏,笔力苍劲,气势博大。

        我们来欣赏这幅画,欣赏鹰首先看眼睛。那么眼睛像剑一样犀利的光。嘴呢?像刀片一样锋利。再看它的羽毛,层次丰满立体,通过墨的浓、淡、干、湿表现出来。爪子,有一种力量的渗透,抠着岩石。岩石的描绘,完全是中国的笔墨技法,而且是大笔触描绘,有皴法的描绘。还有这个岩石上的苔斑,这个苔斑表达表达着岁月的沧桑,风雨的洗礼。所以说呢,这五只鹰栖息在高高岩石上,浑身是浓黑的像铜铁铸成的雕像一样,特别有力量。远瞩山河,立意非常高。

        李可染的《犟牛图》,画上题款“牛性温顺 时亦强犟”。

        小孩吃奶的劲都使出来了。使劲的拽这个牛。这个牛犟的就是不跟着走。

        《犟牛图》可染先生称这幅图为他的自画像。为什么呢?牛温顺的时候特可人,默默无闻的工作奉献。但牛的这个犟劲上来以后,人很难驯服它。那么可染先生为什么说他是这头牛呢?因为可染先生,他平常很温和,但是谈到艺术的观点追求,他执着、有一股犟劲。

        可染先生40年代开始画牛,一直画到他生命的结束。画了好多精彩的以牛为题材的画作。他的牛感动了人类,感动了世界。他中年画牛,笔精墨妙。晚年画牛,遒劲老辣。

        李可染《归牧图》,画面描绘的是傍晚黄昏时的景致。两头牛挨得特别近,几乎都在一起了,但是这两头牛的身体却区分得非常清楚,体现了李可染先生高超的笔墨技巧。

        两头牛上坐着两个牧童。小牧童头戴着斗笠,穿着短衣短裤,特别的憨态可掬。虽然看不到脸,但是很可爱。这两个小牧童在干什么呢?他们俩在特别专注的看着天空中的鸟群。

        画的后方景致的描绘,树构图特别的茂密,好像这树的每个枝叶都连在一起了,密不透风。但是呢,在密当中,画家留了几许流白。通过这几许的流白可以让我们感觉到树的悠远,树林的深邃。

        画的上方通过色的浓淡干湿变化,表现出来天边晚霞的升腾感。

        整个的画面描绘出来的是笼罩在黄昏当中,牧童放了一天的牛该回家了,鸟群划过茂密的森林,向这个晚霞飞去。这幅画是在乡村当中经常见到的生活场面和景致,然而呢,在可染先生的笔下,美得像一首诗,动听的像一个凝固的音乐。这就是他用情感和苦心创造出来的意境。就是中国画造境。

        当代的花鸟画。中国传统花鸟倍受国际藏家热捧。现在老外也开始研究中国的水墨画了,老外觉得,太神奇了,光靠一点水和墨就能表现大千世界,而且里面会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和语言,里面有这么多的哲学思想。

        《荷风盛世》一组八幅,是崔如琢的传统水墨巨制。作品纵2.47米,横9.84米,为画家2011年新作。画面上荷花落落大方,娇而不媚,荷叶多以阔笔泼墨,在墨的浓淡变化中表现出荷叶的起伏和动感,活泼洒脱,充分体现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

        2011年香港佳士得的秋拍,拍出1.238个亿。各路藏家你争我夺,在中国当代活着的画家当中,创下了最高的拍卖纪录。

        崔如琢先生。他是苦禅先生的入室弟子,很早去美国,在美国待了好多年。他说:我在国外溜了一圈,我发现,我的根还在中国的水墨当中。因为国外的西画它是具象的,以科学作为文化底蕴。中国的水墨画是意向的,以哲学作为文化底蕴。哲学当中更深邃,更博大精深。

        最后通过崔如琢的一段话,我们再次来重新认识下中国的水墨丹青,他说:“画家把思维思路只放在画室里,那肯定画不好。中国画家不是只拿毛笔画画,还要修身治国齐天下,太注重笔墨反而忽视了自身的修养和修炼。没有全方位的修炼,想把中国画画好是不可能的。”

    【返回】

    投诉建议:0512-65227889    咨询电话:0512-65226989
    网站维护:苏州图书馆 技术信息部 0512-65226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