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颈椎病也许你还不了解

    刘立志   2014-11-21

    浏览量:1248

    颈椎病就是骨质增生、脖子疼?

        病案1、颈源性心脏病

        苏州市某寄宿制高中二年级女生,因胸闷胸痛心慌先就诊于我院心内科,经24h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均未见异常。心脏科医生询问到患者另有右侧上下肢麻痛、乏力。转诊,查X片示:颈椎反弓 查MR示:C5-6椎间盘突出8mm,压迫脊髓。给予颌枕牵引,颈椎推拿三次后胸闷胸痛基本消失、患者情绪转好,右肢症状也减轻,后因学业颈项酸痛偶尔就诊。

        病案2、面瘫

        男性、37岁,突发口眼歪斜2天。我院神经内科及针灸科诊断面瘫,药物及针灸治疗后咨询面部推拿。交谈中观察到患者下颌偏向左侧。触诊:乳突压痛,C2 右横突压痛。摄颈椎张口位片子:环齿间隙不对称。给予调整环枢关节后,患者即有面部放松感,后又行手法两次,针灸5次。诸症俱消,面部自如。惊叹疗效神奇。

        病案3、失眠

        女性、48岁,因颈肩部酸胀不适就诊。查体:双侧风池穴压痛,右侧肌紧张有饱满感。颈椎张口位片:寰椎侧块右宽左窄。询问有偏头痛史、长期失眠,曾被诊断为神经衰弱症更年期综合症,药物疗效不著。给予调整环枕关节后,有头脑清醒感,复诊诉治疗当晚睡眠很好,睡六小时,坚持治疗近20次,睡眠无碍。

        病案4、头晕

        张某、女性、43岁,头晕三天就诊。既往颈椎病头晕史,曾多次至我处行推拿缓解,此次就诊检查颈椎两侧轻压痛,颈椎旋转试验(—),无特别压痛点,加测血压90/50mg,患者诉母亲有低血压史,转内科后检查为甲状腺功能减退所致。

        病案5、颈胃综合征

        某女性、46岁、慢性胃炎病史数年曾行胃镜检查:慢性浅表性胃炎,来我院消化科专家门诊就诊,因排队等候较久,最近跳舞自觉扭伤颈部酸痛,先至我科就诊。当时伴胃脘胀闷,有灼热感、嗳气频作。阅X片示:颈椎弧度变直,C6-7椎间孔狭窄,C6-7失稳。查体:C6-7左椎旁压痛,呈左侧凸。给予推拿,微调C6-7手法后,患者诉胃脘胀闷感明显缓解,后坚持我科与消化科同时治疗数次,自觉效果较以前单服服药为好。

        一、概况与临床表现

        1、概念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椎动脉或颈部交感神经受压,导致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2、颈椎病的中医认识

        中医学认为,本病因年老体衰、肝肾不足、筋骨失养;或久坐耗气、劳损肌肉;或感受外邪、客于经脉;或扭挫损伤、气血瘀滞,经脉痹阻不通所致。临床分为风寒痹阻、劳伤血瘀、肝肾亏虚等证型。

        3、发病率

        对个体而言,颈椎病发病机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显著提高,过去认为老年病,目前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其中40岁以下者达50%。近年来有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颈椎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4、发病因素

        ①劳损。长期使头颈部处于单一姿势位置,如长时间低头工作,易发生颈椎病。

        ②头颈部外伤。50%髓型颈椎病与颈部外伤有关。一些病人因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膨出、椎管内软组织病变等使颈椎管处于狭窄临界状态中,颈部外伤常诱发症状的产生。

        ③不良姿势。如躺在床上看电视、看书、高枕、坐位睡觉等;卧车上睡觉,睡着时肌肉保护作用差,刹车时易出现颈部损伤。

        ④慢性感染。主要是咽喉炎,其次为龋齿、牙周炎、中耳炎等。

        ⑤风寒湿因素。外界环境的风寒湿因素可以降低机体对疼痛的耐受力,可使肌肉痉挛、小血管收缩、淋巴回流减慢、软组织血循环障碍,继之产生无菌性炎症。

        ⑥颈椎结构的发育不良。先天性小椎管、颈椎退变等是一些颈椎病病因基础。 

        二、临床分型

        颈型(骨关节软组织型)-主诉头、颈、肩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特征是颈部僵硬、不舒服、疼痛,以及活动不灵活,这也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神经根型 -手掌或手臂麻木、疼痛、握力减弱。

        椎动脉型 -头昏、眩晕 、恶心、呕吐。

        脊髓型 -下肢无力,步态笨拙 (踩棉花感)。

        交感神经型 -临床表现为头晕、呕吐、耳鸣、面唇麻、眼困、视物不清、高血压、呃逆、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

        混合型-同时有以上两种以上表现者 。

        三、解剖病理

        1、颈椎

        颈椎骨有七块,典型的椎骨由前方的椎体和后部的椎弓构成,椎体和椎弓围成一孔,称为椎孔。椎孔相连成一管,称为椎管,容纳脊髓和神经根及其被膜。

        2、血管

        椎动脉是由锁骨下动脉左右各发出一支,从第6颈椎横突孔进入后沿各横突孔上行,至环椎侧块有一个迂曲,然后进入大脑汇合成基底动脉,主要支配大脑后1/3与小脑。

        3、颈椎的连结

        椎体借椎间盘和前、后纵韧带紧密相连结。前、后纵韧带分别位于椎体的前、 后方。椎板之间有黄韧带连结。

        4、颈椎病各年龄段的病理及表现特点

        年轻人——曲度变直、颈椎失稳,多表现为颈型颈椎病。

        中年人——突出的椎间盘或骨刺易刺激或压迫颈  椎周围相关神经、血管, 多以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型颈椎 病为主。

        老年人——颈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黄韧带肥厚等比较严重,以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型颈椎病为常见表现且严重,容易复发;脊髓型颈椎病在这个年龄段并不少见。

        5、颈椎病与骨质增生的关系

        骨质增生是颈椎病的一个病理表现,但并非所有的颈椎病患者都有骨质增生,更别把骨质增生等同于颈椎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关节的软骨逐渐退化,细胞的弹性减少,骨关节在不知不觉中被磨损,尤其是活动度较大的颈、腰 关节。损伤的关节软骨没有血管供给营养时,就很难修复。这时,在关节软骨的周围,血液循 环比较旺盛,就会出 现代偿性软骨增长,即为骨质增生的前身。时间久了,增生的软骨又被钙 化,这就是骨质增生,也叫骨刺。

        四、临床诊断标准

        1、颈型:具有典型的落枕史及上述颈项部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可正常或仅有生理曲度改变或轻度椎间隙狭窄,少有骨赘形成。

        2、神经根型: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排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所致的疼痛。

        3、脊髓型:出现颈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管狭窄,并证实存在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的颈脊髓压迫;除外进行性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等。

        4、交感型:诊断较难,目前尚缺乏客观的诊断指标。出现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节段性不稳定。对部分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如果行星状神经节结封闭或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后,症状有所减轻,则有助于诊断。除外其他原因(耳源性、眼源性、脑源性、血管源性)所致的眩晕。

        5、椎动脉型: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旋颈试验阳性;影像学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增生;除外其他原因导致的眩晕;颈部运动试验阳性。

        五、影像学及其它辅助检查

        X线检查。通过X线片医生可以了解到颈椎的生理曲度、椎间隙改变、是否有骨质增生、关节错位等。

        CT、磁共振成像检查。对于椎间盘突出的位置、移位方向、大小显示清晰,使医生清楚了解到脊髓是否受压及受压的情况。

        TCD、椎动脉造影了解颈椎部位的血管病变情况。

        六、颈椎病的危害

        人们对颈椎病的危害认识还很浅,大多数患者认为,颈椎病就是颈部不适,以为只是脖子有问题脖子难受,殊不知,颈椎病会引起多种疾病,吞咽不畅及腹胀便秘可能是由于颈椎增生和经交感神经刺激引起的。食管的上端和第六颈椎相邻,第六颈椎出现增生,就是压迫和刺激食管,甚至造成食管周围炎症、水肿,从而在进食时产生异物感。一些颈椎病患者因邻近的颈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和损伤,感受会传到大脑,有关的神经兴奋性增强,使受其支配的内脏器官胃肠道蠕动减慢,有专家观察到颈3~5横突错位,尤其是钩椎关节侧摆式错位,可引起呃逆。同时,中上段颈椎错位影响到膈神经、椎动脉,还可引起上腹部饱胀、嗳气、食量减少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心动过速及胸痛与颈部位置的突然改变有关。

        颈椎病引发心脏不适,主要是第四神经根受到颈椎骨质增生的刺激而产生,这与颈部位置的突然改变有关。由颈椎错位而造成颈交感神经节功能紊乱,颈上、颈中、颈下心支受到刺激而致兴奋,导致心律失常和血管痉挛,最终造成心绞痛的临床病例已越来越多。

        高血压是由于牵张刺激颈动脉窦引发的。由于颈椎病而造成的高血压称为“颈源性高血压”。颈动脉窦位于颈6横突前方、中下段颈椎,颈4~6横突错位或钩椎关节错位引起斜角肌及筋膜紧张,均可牵张刺激颈动脉窦而致血压波动,常见血压突然升高或降低。若此种刺激持续存在,会继发性影响脑血管舒缩中枢功能,而发展成为全身小动脉痉挛,使血压持续升高。多数病人常有头痛、头晕。

        肢体肿胀是因为局部的神经肌肉受理化因素刺激后所产生的水肿所致。肿,是指肢体浮肿;胀,是患者感到膨胀的感觉。肢体肿胀可出现在各型颈椎病中。神经根型颈椎病发作期,颈肩上肢肿胀,并伴有灼痛,是因为神经根水肿造成;交感型颈椎病患者,会出现上肢肿胀,开始时局部皮肤温度降低,怕冷,遇冷有刺痒感觉,继而出现红肿,疼痛加重,这是因为上肢血管的痉挛造成;脊髓型颈椎病上肢会出现肿胀,皮肤发亮,活动障碍,甚至失用,这是由于脊髓受压造成。 中老年女性颈椎病患者,开始觉一侧乳房或胸大肌疼痛,间断隐疼或阵发性刺痛,向一侧转动头部时最为明显,有时疼痛难以忍受。这种疼痛被误诊为心绞痛或胸膜炎。由于增生骨压迫第6、7颈椎的神经所致颈源性抽动症。颈源性抽动症多见于少年儿童,主要是长期趴着、歪头、偏头看书写字,易引发颈椎病,出现头向一侧偏斜,频频抽动不止等现象。改变不良习惯,积极治疗后会很快中止抽动,逐渐康复。

        颈源性视力障碍。有些颈椎病患者首先表现为视力障碍,如视力下降、间歇性视力模糊、眼胀痛、怕光、流波、瞳孔不等大,甚至视野缩小、视力锐减等。其特点是眼部症状与颈部姿势改变有明显关系,有些同时伴有颈椎病症状。不少病人感觉到当头颈部长时间处于某种特殊不良姿势时出现视力障碍。这种视力障碍与颈椎病造成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引发的大脑枕叶视觉中枢缺血性病损有关。患者经常出现头痛、牙痛、三叉神经痛、眩晕、恶心、呕吐、失眠、烦躁或有精神抑郁、视力及听力障碍、味嗅觉及皮肤感觉异常、心绞痛等症状而又久治无效时,不妨查查颈椎。

        瘫痪是一种不可逆的病理变化。颈源性下肢瘫痪或排便障碍。下肢瘫痪或排便障碍系脊髓的椎体侧束受刺激所致。患者上肢麻木、疼痛有力、跛行,颈部症状多数轻微易被掩盖。有的伴有尿频、尿急、排尿不净或大小便失禁。部分脊髓型或以脊髓型为主的混合其他类型的颈椎病,由于得不到系统地良好地治疗,致病因素不能解除,随着病变发展,出现脊髓变性液化这样的不可逆病理变化,那么瘫痪也就无法避免了。

        脑血管疾病由于颈椎的解剖特点所决定椎基底动脉易受压造成脑供血不足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颈部肌肉韧带劳损、退化,固定关节的力量和功能减弱,在低头或仰头时,颈部关节失稳,摆动和错位,必然会刺激在颈椎横突穿孔中穿行的椎动脉,使之痉挛,收缩或扭曲变形,造成脑部供血不足。脑部的血液供应来自两侧的颈动脉和椎一基底动脉系统。颈动脉系统供应大脑半球前3/5部分的血液。椎一基底动脉系统供应大脑半球后2/5部分、脑干和小脑的血液。颈源性猝倒常在站立或走路时因突然扭头倒地。全国每年近100万脑血管病人中,其中26%是因颈椎病而诱发。

        七、治疗方案

        颈椎病治疗的根本原则,是促使颈椎恢复原有正常、稳定的生物力学结构,其中最主要的是恢复颈椎正常的生理曲度(前屈),绝大多数颈椎病患者通过姿势调整,适当休息以及正确的颈肩背部肌肉锻炼就能恢复。药物具有止痛、消炎等作用,针灸、物理治疗等能缓解颈部肌肉痉挛、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均有一定疗效,但这些方法在促进颈椎恢复正常生物力学结构方面没有作用。当然比治疗更重要的是日常保健,如姿势调节等。

        西药治疗。

        西药在本病的治疗中可起到对症治疗及时干预改变病程作用,可选择应用止痛剂、镇静剂、维生素(如B1、B12),血管扩张剂及中草药等,对症状的缓解有一定的效果。

        中医中药治疗。

        中药外治疗法:有行气散瘀、温经散寒、舒筋活络或清热解毒等不同作用的中药制成不同的剂型,应用在颈椎病患者的有关部位。颈椎病中药外治的常用治法有腾药、敷贴药、喷药等。

        食疗。

        日常生活中用中药做成药粥服用,可起到一定的治疗颈椎病作用,风湿阻络型  症见头项疼痛、头重如裹、四肢沉重、腹胀痞满。可以服用葛根牛膝粥,用葛根10克,牛膝10克,薏苡仁50克,粳米50克,葛根、牛膝切碎用纱布包好,与薏苡仁、粳米同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煮粥食用,每日1次。

        气血两虚型。症见头痛、头晕、耳鸣、面白无华、气短懒言。可以服用参地桂圆粥,用党参、熟地、黄芪各5克,桂圆肉、枸杞子各10克,粳米50克,将党参、熟地、黄芪先煮取汁,再加入桂圆、枸杞子、粳米煮粥食用,每日1次。

        气血瘀滞型。症见头项疼痛呈针刺样,头晕、四肢麻木、舌质紫暗。可以服用丹参红花粥,用丹参、红花、桃仁各5克,山楂15克,粳米50克,将丹参、红花先煎取汁,再加入桃仁、山楂、粳米煮粥食用,每日1次。

        推拿。

        包括软组织松解手法和关节调整手法,基本手法有摩法、揉法、点法、按法。

        微调纠偏(复位?):关节脱位、椎体移位、骨赘、形成相对的压迫因素,而因软组织不平衡造成或加重了上述病理变化,使颈椎病形成严重临床症状。治疗的目的主要是对这一环节的改善,这是复位的重要性所在。颈椎病推拿治疗效果也由此下结论。手法与产生的近期和长远疗效,是人们对医师水平的评估依据。

        牵引治疗。

        颈椎牵引有助于解除颈部肌肉痉挛,使肌肉放松,缓解疼痛;松解软组织粘连,牵伸挛缩的关节囊和韧带;改善或恢复颈椎的正常生理弯曲;使椎间孔增大,解除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拉大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内压力。调整小关节的微细异常改变,使关节嵌顿的滑膜或关节突关节的错位得到复位。

        牵引禁忌症:牵引后有明显不适或症状加重,经调整牵引参数后仍无改善者;脊髓受压明显、节段不稳严重者;年迈椎骨关节退行性变严重、椎管明显狭窄、韧带及关节囊钙化骨化严重者。

        矫形支具应用。

        颈椎的矫形支具主要用于固定和保护颈椎,矫正颈椎的异常力学关系,减轻颈部疼痛,防止颈椎过伸、过屈、过度转动,避免造成脊髓、神经的进一步受损,减轻脊髓水肿,减轻椎间关节创伤性反应,有助于组织的修复和症状的缓解,配合其他治疗方法同时进行,可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最常用的有颈围、颈托,可应用于各型颈椎病急性期或症状严重的患者。颈托也多用于颈椎骨折、脱位,经早期治疗仍有椎间不稳定或半脱位的患者。但应避免不合理长期使用,以免导致颈肌无力及颈椎活动度不良。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是解除由于椎间盘突出、骨赘形成或韧带钙化所致的对脊髓或血管的严重压迫,以及重建颈椎的稳定性。脊髓型颈椎病一旦确诊,经非手术治疗无效且病情日益加重者应当积极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症状重、影响患者生活和工作、或者出现了肌肉运动障碍者;保守治疗无效或疗效不巩固、反复发作的其他各型颈椎病,应考虑行手术治疗。

        预防调摄。

        在坐姿上,要尽可能保持自然端坐位,调节桌、椅之间的高度比例,避免头颈部过度后仰或前倾、前屈,使头、颈、肩、胸保持正常生理曲线。在电脑工作一段时间后,一般在30分钟左右,让头颈部向相反方向转动时宜轻柔、缓慢,在短时间内重复数次,以达到该方向的最大运动范围为佳。避免低头看手机(举起),避免看书、看电视时倚着沙发,或半躺半靠在床头;体育活动之前,应进行较充分的准备活动,防止颈椎及其它部位的外伤。冬季应注意保暖。仰卧位颈部应枕在枕头上,不能悬空,使头部保持略后仰,高度依据个人情况而定,一般为12~16cm。这样,枕头的支点与颈背部弧度相适应,才能衬托颈曲,以保持正常的生理曲线状态。侧卧位时,仍应将颈部置于枕头中间凹陷处,使枕头的支点位于颈侧部的中央处,整个枕头的高度,应将使枕头与肩同高。

        运动治疗。

        颈椎的运动治疗是指采用合适的运动方式对颈部等相关部位以至于全身进行锻炼。运动治疗可增强颈肩背肌的肌力,使颈椎稳定,改善椎间各关节功能,增加颈椎活动范围,减少神经刺激,减轻肌肉痉挛,消除疼痛等不适,矫正颈椎排列异常或畸形,纠正不良姿势。长期坚持运动疗法可促进机体的适应代偿过程,从而达到巩固疗效,减少复发的目的。

        颈椎运动疗法常用的方式有徒手操、棍操、哑铃操等,有条件也可用机械训练。类型通常包括颈椎柔韧性练习、颈肌肌力训练、颈椎矫正训练等。运动疗法适用于各型颈椎病症状缓解期及术后恢复期的患者。

        正确的功能锻炼:运动对骨骼肌肉系统有良好的作用,可以延缓骨质的退行性变,增加关节弹性和灵活性,增强肌肉的收缩力,减少颈椎病的发生。尤其注意加强颈肩部肌肉的锻炼,可做一做头及双上肢的前屈、后伸及旋转运动,既可缓解疲劳,又能使肌肉发达,韧度增强,有利于颈段脊柱的稳定性,增强颈肩顺应颈部突然变化的能力。  

        颈椎锻炼注意事项。锻炼时机:颈椎症状轻微或改善时开始锻炼。锻炼要领:动作要求和缓,避免颈椎快速活动;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不要过度锻炼损伤肌肉韧带。感觉练习时不舒服,像头晕、麻痹等情况,就不要再进行练习了应向颈椎病医生询问。锻炼方案:要个体化,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随意锻炼反而可能造成颈椎损伤。

        缓解颈部酸痛、防止颈椎病发展的保健操:隔墙看戏操和十点十分操。

        隔墙看戏操的实质是用力伸长脖子仿佛隔墙看戏一般。具体要求是身体先挺直站立,将头、颈、背、腰、臀、腿部拉直,下颌前上抬,挺胸收腹,两腿直立,两脚尖朝前,脚跟提起,双臂垂直,双目远看前上方,脑门用力向上拔直。练习要点是用颈部肌肉尽全力挺拔脖子,要保持一定的时间,大约2至4分钟。每天早、中、晚各做一次,对颈椎关节、颈部纵向肌群是一种综合锻炼,能缓解长时间静态式办公造成的颈椎不适。

        十点十分操要求身体先挺直站立,收下颌,挺胸收腹,两腿直立,两脚尖朝前,双手侧平举,像在钟表中时针、分针的9点15分的位置。然后双手再举到10点10分处。认真地反复做若干次后,就会感到颈部后面的肌肉酸胀。练习要点是全身挺拔,双手似鸟飞上下运动,每天做100次至200次。这种保健操可缓解颈部不适,对中老年人的肩周炎也有一定的疗效,是一种理想的颈肩康复手段。

        放风筝、游泳、打羽毛球等体育运动,都能达到预防颈椎病的效果。

        按摩主要包括:用手轻揉颈部肌肉以手指横向压按对侧颈后肌群;用双拇指点压枕后风池穴及颈项痛点。

        在工作中需要头颈部常向某一个方向转动或相对固定的人,应定期改变一下头颈部的体位,以消除颈部疲劳。及时治疗颈部的感染:咽喉部炎症及上呼吸道感染的炎症,可经淋巴系统向颈部及关节囊扩散,成为颈椎病的原因或诱因。患上上呼吸道感染的疾病时,要及时根治疾病。

        避免颈部处于潮湿寒冷的环境中:颈部长期受到寒冷、潮湿的刺激,会使颈部肌肉痉挛,而导致张力增加,容易导致颈椎病的发生。因此,在冬季应多穿高领的衣服,多围围巾,在夏季的时候要避免颈椎直吹空调。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情绪变化可引起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垂头丧气、低头垂肩,造成颈椎前屈,昂首挺胸,颈椎生理曲度恢复。

        中医未病先防、巳病防变、 病愈防复。

    【返回】

    投诉建议:0512-65227889    咨询电话:0512-65226989
    网站维护:苏州图书馆 技术信息部 0512-65226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