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古典音乐中的舞曲(二)
顾丹红 2014-11-20
浏览量:2490
刚一直在播放的背景音乐,相信大家一定觉得很耳熟,一定有人知道它的名字,那就是《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由奥地利作曲家、号称圆舞曲之王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这种三拍子的节奏韵律非常的清楚,那就是1(强),2(弱),3(弱),中国的乐迷和交谊舞迷喜欢说蓬——嚓——嚓。在以往欧洲流行的舞曲中,三拍子的舞曲有很多,比如西班牙的萨拉班德,还有源于法国的小步舞曲,波兰的马祖卡。与其他的3拍子舞曲相比,圆舞曲的速度较快,节奏也比其他的三拍子舞曲要简单。
用“哒哒哒”和击掌来演示不同舞曲的节奏与速度,慢速的萨拉班德来对比圆舞曲的速度。马祖卡虽然快,但节奏不仅更复杂,而且重音常常在第二或者第三拍上,不了解的往往很难体会到马祖卡的感觉。但是圆舞曲就不一样了。
刚刚说了,马祖卡是波兰的,萨拉班德是西班牙的。那么圆舞曲又是哪儿来的呢?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最早诞生于哪一个国家呢?用一个成语来形容,真的是“众说纷纭”。圆舞曲又叫华尔兹,这个名字是从英语词Waltz音译过来的。当然,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圆舞曲诞生与英语国家无关,而是欧洲大陆。德语是叫walzer,从名字walzer上看,圆舞曲应该是一个德语词walzen有关联,18世纪中期出现walzen一词,用来形容一种舞蹈。联想到之后又在奥地利那么流行,那么圆舞曲至少是在德语区。
然而法国的专家有不一样的说法,他们认为这个德语词所对应的拉丁语词汇volvere,恰好与法国16世纪的一种沃尔塔舞蹈(volte)对应。这种舞蹈据说当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也很擅长哦。等等,又有专家说了,我们没有看到沃尔塔舞与华尔兹有多大的关联,这两种舞蹈的演变关系在哪里?缺乏证据啊!所以说,关于迄今没有统一的定论。
我们可以确定的是, 18世纪中期,walzen这个词所指代的那种一对对跳的3拍子舞蹈,出现在德意志南部、巴伐利亚(咦,巴伐利亚不就是在德国南部吗?嗯,当时普鲁士还没有统一德国)、奥地利、波西米亚(捷克)。这种舞因为不像小步舞曲那么复杂,很快就流行起来了,最后逐渐就演变成我们所知道的圆舞曲/华尔兹。
小步舞曲很复杂吗?当然复杂,男的女的都要排队的,中间还要变队形,节奏感差的人跳这个可真是太有难度了。可是,小步舞曲跳起来很美啊,非常优雅,所以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就很喜欢。路易十四是谁?就是那个下令建造法国最大的皇宫凡尔赛宫的国王。因为路易十四对舞蹈的热爱,加上御用作曲家吕利的推荐,小步舞曲开始在凡尔赛宫廷流行起来。凡尔赛宫搭配小步舞曲,实在是太完美了。从17世纪下半叶到了18世纪,小步舞曲可谓大行其道。整个上流社会的最流行的舞蹈就是小步舞曲了。当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这些古典音乐大师都写过小步舞曲哦。
那有人就会想,哇,怎么这么流行,怎么会被华尔兹占上风了呢?因为发生了大事件!1789年,法国开始闹革命了。法国大革命一点点地掀动了整个欧洲。法国王室与贵族不是被推上断头台,就是四处流亡。之后拿破仑到处打仗,整个欧洲非常地动荡。在大革命过去后,小步舞曲这种贵族的象征,意味着落伍,意味着陈旧的价值观。圆舞曲就大不同了,跳起来更简单,也不用变队形,而且圆舞曲速度快,充满激情,非常符合大革命之后地位上升的中产阶级这一新生力量。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那就是舞蹈场地的变化。以前的在欧洲乡村,大家都是穿着木鞋之类的笨重的鞋子在土地上跳,所以很多舞蹈都是蹦蹦跳跳的。18世纪末开始,大家穿着轻便的皮鞋在地板上跳。各位跳过圆舞曲/华尔兹的都知道,跳这种舞你得要不停地旋转,脚步要跟着滑动。就算是再结实的泥土地穿着木鞋也很难转起来,摩擦力太大!
新的时代,新的社会阶层,新式舞蹈场地,对应了圆舞曲这一新式舞蹈。
下面我们要介绍一个德国作曲家,因为他创作出了第一首古典音乐领域中重要的圆舞曲。他的名字叫韦伯,一般我们称他为卡尔?玛丽亚?冯?韦伯(1786-1826),名字有点长,嗯,全名更长Carl Maria Friedrich Ernst von Weber……通常我们简称为韦伯,他写过不少歌剧。顺便提一下,韦伯的名字拼法与英国著名的音乐剧作曲家与英国作曲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不一样,两人除了都是作曲家,没有任何关系。英国的韦伯现在还健在,我们今天说的是200年前德国作曲家韦伯。网上把两人搞混的可不止一个。
我们要介绍的曲子,叫做《邀舞》,顾名思义,就是一位男士邀请一位女士跳舞。创作于1819年,《邀舞》的名字是后来起的,一开始只是叫《辉煌的降D大调回旋曲》(Rondo brillant in D flat, Op. 65)。这首曲子是一首浪漫的钢琴曲,为音乐会创作,作品献给了他新婚不久太太。因为韦伯的创作,圆舞曲从娱乐性的舞厅音乐升级到了音乐厅作品的级别。
结构:引子+第一圆舞曲+新主题+第一圆舞曲+又一个新主题【ABACA回旋曲式
1841年,法国作曲家柏辽兹改编为管弦乐版本,也更为人熟知。
圆舞曲之父——老约翰?施特劳斯。为什么叫他老约翰?施特劳斯呢?因为音乐历史上曾经有两位叫约翰?施特劳斯的著名音乐家,老约翰?施特劳斯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的爸爸。他最有名的作品,每年在无数的新年音乐会上听到,那就是《拉德茨基进行曲》。老约翰年轻时候和一个叫兰纳的作曲家成了好朋友,有一天,他们成立了自己的乐团,所有的作品都是兰纳创作。当时,很多作品都是急匆匆写好,马上就去演出了。所以有一天兰纳生病了,没办法写新曲子,只好让老约翰?施特劳代写曲子。一写就一发不可收拾。但是问题来了,自己的曲子用别人的名字很不爽。他们慢慢就有了矛盾,后来就分道扬镳了。不过这个结果对于我们广大乐迷是一个好事,因为两人后来就开始竞争了,都很努力的写曲子,比谁写得更动听,更吸引大众。
他和兰纳都没有受过正式的音乐训练,但是凭借着天赋,两人都在音乐史上留下了一席之地。两个人的风格还是有挺大区别:兰纳的风格更注重细腻感,旋律的美,而老约翰施特劳斯呢,更注重节奏的多样性。旋律当然重要,但节奏可是音乐的灵魂,更何况圆舞曲是舞曲。之后老约翰施特劳斯就开始巡演,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名气也越来越大。因为巡演,老约翰施特劳斯大大地提高了圆舞曲的影响力,所以我们现在称他为“圆舞曲之父”。
老约翰施特劳斯还把很多著名的音乐主题改成了圆舞曲,1837年,他巡演到了法国,巴黎的音乐家们也非常喜爱他的音乐,被他音乐中的韵律感,那种火一样的热情所吸引。既然到了法国,他就把法国的音乐旋律用维也纳的圆舞曲的风格来展现。那法国有什么家喻户晓的音乐呢?我们来听一下【听片段】,这就是法国现在的国歌《马赛曲》,这个曲子非常有历史,1792年就有了。如果变成圆舞曲风格是什么样的呢?
下面让我们来完整地欣赏《巴黎圆舞曲》,这段视频是2008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的,指挥是个法国人乔治?普莱特(Georges Prêtre),所以他选了这首曲子。大家应该能看出来岁数小了,他1924年出生,所以当时已经80多了。2010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也还是他指挥。老当益壮!
整个曲子一共分为7个部分:引子、第一到第五圆舞曲,尾声。尾声中就是刚才大家听的那段。
肖邦几乎把一生的音乐创作都献给了钢琴,所以他写的圆舞曲,也肯定是为钢琴创作的。如果说韦伯写的圆舞曲,是为了音乐会场合创作,实际上也是可以用来跳舞的话。那么肖邦的圆舞曲,真的不是那么适合跳了,尤其是这首一分钟圆舞曲,那个速度。不过他写的圆舞曲,和维也纳那种风格有不同,他的曲子像前面介绍的《邀舞》一样,是为音乐会演奏创作的。大家要说了不是有人用《邀舞》的音乐来编舞嘛。音乐会作品怎么不能用来跳了?嗯,肖邦的圆舞曲非常的个性化,速度往往比普通的圆舞曲快,最关键,速度还常常变来变去,我们称之为rubato自由速度。如果真的想跳,估计一分钟都不到,所有人都晕了。到底有多快,我们来听一首他的圆舞曲,这首圆舞曲有一个绰号“一分钟”。
我们这个曲子实际演奏是一般是一分半到两分半之间,真的要一分钟,那不仅仅是没法跳,应该说没法弹了。刚说的“一分钟”实际上是这首曲子的绰号,这首曲子本来的名字是《降D大调圆舞曲》,Op. 64 No.1,又称《小狗圆舞曲》。咦,为什么叫《小狗圆舞曲》呢?有一本肖邦的传记中提到:有一天,肖邦看到一条小狗,不停的想要追自己的尾巴,不停地追,不停地打转。整个曲子很短,所以只有3个部分,ABA,第一部分特别快,中间部分相对舒缓,第三部分回到第一部分的主题。
小约翰?施特劳斯是老约翰的大儿子,他的两个弟弟也作曲,不过他的音乐生涯要比他父亲和弟弟都要成功,写了很多首知名圆舞曲,比如说《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南国玫瑰》等等。我们现在听到的大部分施特劳斯家族写的圆舞曲,基本上就是他写的,剩下一小部分是他爸爸和他两位弟弟写的。所以我们把圆舞曲之王的称号,给了小约翰?施特劳斯。
因为老约翰后来抛弃了小约翰的妈妈,找了另一个女人。父子两人的关系并不好。所以养家的任务落到了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肩膀上。在兰纳去世之后,父子两人开始成为了主要竞争对手。小约翰?施特劳斯从小是听着老约翰?施特劳斯的乐团排练长大的,遗传基因,加上更好的音乐环境,还有后天努力。他很快就出人头地。成功的曲子一首接着一首。
老约翰曾经在欧洲到处巡演。小约翰后来也开始四处巡演,他甚至到了美国。指挥一个超级大的乐团。他平时指挥的是30-60人的乐团。美国人非常夸张,让他指挥一个上千人的乐团,来演出他最有名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观众据说也有5万人,主办方出了10万美元来请他,可见当时他的名气有多大。
后来因为身体原因,小约翰?施特劳斯全心创作。把演出任务交给了两位弟弟。小约翰?施特劳斯在轻歌剧领域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代表作《蝙蝠》。
关于这首曲子,我想先让大家看一个电影片段,大家很有可能看过。1938年美国人拍的一部关于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传记片,叫《翠堤春晓》(The Great Waltz)。这个电影里面还有一首英文歌曲《当我们年轻时》(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在国内也很流行。这部电影虽然得过奥斯卡奖,但我要说,这片名应该改成《戏说施特劳斯》,因为情节几乎从头到尾就是杜撰的,里面歌手演出的场景也像是百老汇的歌舞秀。电影中小约翰?施特劳斯如何创作《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场景,非常有意思,我小时候对这个情景印象很深刻。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作品第325号(G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郊区有一片美丽的森林,它离城市不远,历来吸引着千千万万的游人。这片森林也是许多居住在维也纳的大作曲家们经常光顾的地方,森林的美景常常激起他们的灵感。小约翰?施特劳斯是地道的维也纳人,“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就是他献给故乡的赞歌。为了使乐曲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作者在管弦乐队里破例地加上了奥地利的民间乐器——齐特尔琴(原文为Zither,是一种拨奏弦乐器)。
这首乐曲由序奏、五个圆舞曲和尾声构成,其结构属于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式。乐曲的开始是一段很长的序奏。两支圆号的旋律描绘了优美动人的风景,双簧管和单簧管吹出抒情流畅的曲调,象是牧人的牧歌和角笛。钟声的响起,使音乐增加了很多光彩。然后,大提琴缓缓奏出第一圆舞曲的主题动机,作为全曲的引子。大提琴浑厚的音调、圆号美丽的牧歌和长笛玲珑的装饰音节,构成了一幅极美妙的且色彩斑斓的音画,十分优雅动人。齐特尔琴的加入更增添了浓厚的奥地利民族色彩,这种特色型乐器拨奏出这首圆舞曲中最主要的一段旋律,轻柔而华美,仿佛晨曦透过浓雾照进维也纳森林,还伴随着鸟儿们婉转的鸣叫。
第一圆舞曲为F大调,描绘出了森林清晨的美景,及人们轻歌曼舞的场面。
第二圆舞曲为降B大调,由大提琴呈示出来。这段主旋律与前面序奏中基塔琴所演奏的主题几乎完全相同,但节奏要快得多,舞蹈性极强。
第三圆舞曲为降E大调,三部曲式。描绘的仍然是森林美景。
第四圆舞曲在降B大调上,二部曲式。前半部分轻快、流畅,旋律充满跳跃性;后半部分活泼、优雅,伴奏部分引人入胜。
第五圆舞曲为降E大调,这一部分不仅活泼,而且节奏性非常强,使得整个乐曲达了最高潮。
乐曲的结尾部分很长,在这里依次出现了第四圆舞曲、第一圆舞曲和第二圆舞曲的主题;之后,序奏时的“齐特尔琴”动人的旋律重新出现;终止部分采用了乐队的合奏。这一切好似一个总结,引人再一次回顾维也纳森林的各种美丽景色。
《笑之歌》选自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轻歌剧《蝙蝠》。这个曲子大家听了一定会笑。因为这个曲子的一半唱段都是在哈哈哈的笑。整个《蝙蝠》的剧情非常荒唐滑稽。《笑之歌》选自《蝙蝠》的第二幕。唱这首歌的人是一个女仆,叫阿黛勒,偷了女主人的衣服,并向自己的女主人请了假,就溜出去参加化妆舞会,她假扮为一个女演员。她在舞会上大出风头。谁知道,舞会上男主人艾森斯坦假扮法国侯爵出现。两人就这么撞上了。艾森斯坦对阿黛勒说,她长得像自己家的女仆。于是她就开始联合其他人嘲笑他,全身上下没有一点像女仆,是不是他爱上自己女仆了。
中文译词:侯爵请听 您阅历深 应该明白 我奉劝你 若观察人 一定要小心 看我的手多细嫩 我的脚儿是多秀美 我的谈吐多优雅 举止多动人 这一切在女仆身上难找寻 你不得不承认 你这个错误笑死人 哈哈哈 太荒唐 我的外形如此美丽 希腊美的典型 如我的脸不够迷人 请看看我的身材 用你的长柄眼镜瞧瞧 这打扮太亮丽 使你眼缭乱 是否那美丽的女仆的容颜占据了你的心 你眼中看到的都是她 这情况太滑稽 哈哈哈……
演唱者是爱狄塔?格鲁贝罗娃,斯洛伐克人,著名的花腔女高音,音色非常漂亮。
法国圆舞曲之王——瓦尔托伊费尔。瓦尔托伊费尔,基本上没有出现在中文版的音乐史教材中,所以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为什么呢?因为他有很多乐谱只是为了某些场合使用,演出后并没有出版发表,再加上新的舞曲风格不断涌现,他创作的圆舞曲有不少就被人淡忘了。有学者认为,以他的作曲水准,应该可以挖掘出不少有价值的作品。就像每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有时候就会去挖掘一些施特劳斯家族的冷门作品。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的名字不够好记,所以虽然有不少作品很流行,大家却老记不住作曲家是谁。比如接下来我们要介绍的《溜冰圆舞曲》,主旋律相信大家非常熟悉。
以前的人和我们现在不同,没有室内的溜冰场,要溜冰只能去水面上,让我们来看一段迪斯尼的动画短片《冰上曲》的片段,因为这段动画使用了一小段《溜冰圆舞曲》,溜冰的主角是我们的米老鼠。
下面我们来完整的欣赏《溜冰圆舞曲》,这首作品是作曲家看到溜冰的场景后得到的灵感,一共由引子+4支圆舞曲+再现第一圆舞曲+尾声组成。和维也纳的圆舞曲风格不一样,他用了不少长线条的句子,大家可以联想到溜冰的人在冰上滑得非常优雅。因为这首作品是作曲家看到溜冰的场景后得到的灵感。一开始引子出现一些滑音,好像大家在冰上控制不住身体,突然一滑的感觉。之后进入了第一圆舞曲,非常的抒情。长线条句子出现。第二圆舞曲开始,大家可以想象一些花样滑冰的动作,各种旋转跳跃。第三圆舞曲的节奏又变得舒缓起来。第四圆舞曲也很优美。最后回到了第一圆舞曲,进入了热烈的尾声。
圣桑是一位神童,如果说莫扎特算是音乐神童,那么圣桑是全方位的神童,3岁就能读写,4岁不到时候已经创作了他第一首钢琴曲了,7岁时拉丁文就已经学得非常好了。他成年后非常博学,并没有全部专注于音乐方面。然而他的音乐创作,比如他的代表作《动物狂欢节》组曲、歌剧《参孙与达丽拉》迄今依然受到广大乐迷的喜爱。今天要介绍的他的作品,是他的第四十号作品,是一首叫做《死神之舞》的交响诗,有时候也翻译为《骷髅之舞》。
切切察察,死神用他的踝骨
在墓石上敲打拍子
半夜里,死神在小提琴上
切切察察,奏出一首舞曲。
寒风怒号,长夜凄其,
椴树的枯枝在呻吟叹息;
白骨嶙峋出现在阴影里,
奔着,跳着,穿着宽大的尸衣。
切切察察,各自狂舞乱跳,
听得见跳舞着的骨头在格格地响。
可是,突然舞阵大乱,
听到金鸡报晓,各自四散逃窜。
这首交响诗是根据法国诗人亨利?;卡扎里斯(1849-1909)的一首诗创作的,这首诗描绘了每年万圣节夜晚死神如何出现与亡灵跳舞的场景。这几年,国内过万圣节的气氛越来越浓,但是过的不像万圣节,更像是南瓜节。万圣节是什么节呢?万圣节是西方的鬼节。传说每年万圣节,死神就会在午夜12下钟声之后出现,亡灵们也随之而来。死神拉着小提琴与亡灵们一起跳舞,直到黎明。这样的场景听起来很恐怖是不是?可这首交响诗我觉得可好听了,虽然有那么一点奇幻诡异,我并不觉得恐怖。这是一首相当有趣的圆舞曲。这也是圣桑最流行的曲子之一了。
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PBS电视台就制作了一个动画短片,因为国外有不少学校用这首短片给小朋友介绍什么是万圣节,所以现在依然有不少美国人还对此印象深刻,绝对是美好的童年回忆。现在让我们看一下这个短片,欣赏这首交响诗《骷髅之舞》。这个曲子全长有7分多钟,但是从头到位都非常抓人。交响诗一开始,竖琴拨了12下,表示午夜时分。然后死神开始调弦,圣桑故意让小提琴最高音的那根琴弦降低了半音,与别的琴弦在一起拉时制造了非常刺耳的效果,营造出一点恐怖的气氛。然后进入第一部分,第一部分有2个主题,可以说是两支小的圆舞曲。这是第一主题进来,这是长笛。乐队重复了一遍。第二主题进来死神开始正式演奏了!交替进行。中间他用了木琴,表现了骷髅跳舞时候关节的响声。现在进入第二部分,新的主题出现,用了中世纪象征死亡的一个音乐主题,但并不沉重,而是轻快跳跃的感觉。然后非常抒情,用的是第一部分死神演奏的那个第二主题。依然是两个主题不停的交替。进入高潮,第三部分出来,第一第二主题同时演奏。一个词形容,群魔乱舞!鬼魂们在狂欢。这是双簧管,雄鸡报晓,天要亮了。骷髅们迅速四散逃窜,只有死神还没尽兴,慢悠悠的演奏一段音乐,听起来有点忧郁,有点依依不舍。最后一下子消失。
柴可夫斯基是中国乐迷特别喜爱的作曲家,大家都叫他老柴。因为旋律写的特别美。无论是交响乐,歌剧,舞剧他都创作了出色的作品。圆舞曲他也写了不少,有钢琴曲,甚至还用在了交响乐中,芭蕾舞当然也少不了。他的3部芭蕾舞剧《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迄今常演不衰。
下面我们来欣赏《花之圆舞曲》选自芭蕾舞剧《胡桃夹子》第二幕,也是全剧倒数第三首曲子。一个叫克拉拉的女孩在圣诞节得到了胡桃夹子,晚上她发现胡桃夹子和玩具都活了过来,她和胡桃夹子一起合作,打败了老鼠们,后来胡桃夹子还变成了一个英俊的王子。还带她去了糖果仙子的王国去。糖果仙子的侍女们跳起了《花之圆舞曲》,场面盛大。这首曲子和其他7段音乐,被作曲家单独拿出来,构成一个组曲,好在音乐会上演出。我们称之为《胡桃夹子组曲》,《花之圆舞曲》是其中的最后一个乐章。比起维也纳圆舞曲,这首曲子更接近法国圆舞曲的风格。
匈牙利作曲家莱哈尔的主要创作领域在轻歌剧,其中《风流寡妇》是他最成功的作品。当然他长期在维也纳工作,自然也少不了创作圆舞曲。而且他所用的指挥棒还是从施特劳斯家族传下来的!听起来像是圆舞曲之王的接力棒。
莱哈尔的轻歌剧《风流寡妇》的剧名直译过来应该是《快乐的寡妇》,“风流”并不是花心的那个意思。这部轻歌剧,自1905年在维也纳首演以来,一直备受大众喜爱,被不止一次翻拍成电影,我记得我以前就在央视电影频道《佳片有约》看过其中一版。和施特劳斯《蝙蝠》比起来,《风流寡妇》的剧情要合理多了,虽然还是有那么一点点荒诞。《风流寡妇圆舞曲》,是一首情歌,由剧中男女主角所演唱,因为两人冰释前嫌,不再有误会,所以这首圆舞曲,非常抒情,含情脉脉的那种。
刚提到莱哈尔用的指挥棒就是施特劳斯家族传给他的,他后来去美国发展过一段时间,创作的电影音乐还得了奥斯卡奖呢。史托茨被成为第三代圆舞曲之王。史托很长寿,他一直不遗余力地进行维也纳圆舞曲的创作,也创作轻歌剧,还有上千首歌曲。除了创作,他也积极录制与演出施特劳斯家族的音乐。最后让我们来听一首他的作品——《维也纳咖啡馆圆舞曲》。咖啡馆一直是很有情调的地方,罗伯特?史托茨创作的《维也纳咖啡馆圆舞曲》也是很有情调。
从圆舞曲起源到流行,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种非常贴近大众情感与生活的音乐体裁,所以自然而然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虽然现在人们不再创作传统的那种圆舞曲,但是圆舞曲还是会出现在世界各地的流行音乐中,电影或者电视中。圆舞曲也深入了古典音乐中的各个领域,无论是交响音乐还是器乐小品,无论是是歌剧还是舞剧,我们都能看到圆舞曲的踪迹。从流行的广度与深度,到流行的时间来看,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其他舞曲能和圆舞曲相提并论。圆舞曲之后,再一次引发轰动的舞曲,那就只有探戈了。今天《古典音乐中的舞曲》第二讲圆舞曲,到此结束。第三讲,主题就是探戈,欢迎大家到时候再来。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