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话说《蝶恋花》
周明华 2015-03-08
浏览量:1742
今天正好是三月八日《国际劳动妇女节》。因此,在今朝来谈谈《蝶恋花?答李淑一》(后简称《蝶》)这首词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这与二位伟大的女性有关,她就是杨开慧与李淑一。我们先来欣赏一下由著名评弹演员余红仙用苏州评弹曲调谱曲演唱的《蝶》作者:毛泽东
我失骄扬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一、发表的背景与意义
毛泽东的《蝶》脍炙人口,家喻户晓。1958年却是最先发表在湖南师院院报元旦专刊上。毛泽东诗词大多数是在《诗刊》、《人民文学》、《解放军报》、《人民日报》、《红旗》等中央级报刊首发,为何唯有这首词,是在一所地方高校的院刊上首发呢?
1957年1月,毛泽东十八首诗词在《诗刊》创刊号发表。长沙第十中学语文教师李淑一(杨开慧的同窗好友)拜读后,回想起毛泽东早年曾用“虞美人”词牌填过一首词赠杨开慧,但只记得头两句了,便在1957年2月7日写信给毛泽东。信中她谈了自己读毛泽东诗词的感想,也附上了自己在1933年夏悼念丈夫柳直荀的词《菩萨蛮?惊梦》:兰闺索寞翻身早,夜来触动离愁了。底事太难堪,惊侬晓梦残。征人何处觅,六载无消息。醒忆别伊时,满衫清泪滋。
李淑一在信中说:“1933年夏,道路传言直荀牺牲,我结想成梦,大哭而醒,和泪填《菩萨蛮》一首。”同时请求毛泽东将赠杨开慧的《虞美人》全词抄赠给自己。
原来,1921年,毛泽东曾书赠杨开慧《虞美人?枕上》一词:“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星寒。晓来百念皆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1957年5月11日,毛泽东复信给李淑一:“大作读毕,感慨系之。开慧所述那一首不好,不要写了罢。有《游仙》一首为赠。”并抄录了这首词。
李淑一收到毛泽东复信后,正在长沙第十中学实习的湖南师院中文系54级学生读到了这首词,激动万分。他们去信恳请毛主席同意他们将此新词在他们的“十月诗社”油印诗刊《鹰之歌》上发表。1957年11月25日,毛泽东给当时已升入四年级的“十月诗社”社长张明霞同学复信,欣然同意他们的请求:“张明霞同志:来信早收到,迟复为歉!《蝶恋花》一词可以在你们刊物上发表。《游仙》改《赠李淑一》。祝你们好!”
毛泽东还在“十月诗社”抄录并请求给予校正的词稿上,用铅笔将标题《蝶恋花?游仙》中的“游仙”二字删掉,改为“赠李淑一”。
毛泽东同志一生追求革命,投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妻子杨开慧,1930年11月14日,在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被湖南军阀何健杀害。
——大弟毛泽民,1938年由党派到新疆工作,任财政厅厅长,1942年9月17日,被军阀盛世才逮捕入狱,次年9月27日被害于迪化(今乌鲁木齐)。
——二弟毛泽覃,1934年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赣南坚持游击战争,任独立师师长。同年4月,在掩护战友撤离时,子弹射中,倒在了血泊中。
——堂妹毛泽建,是衡山游击队长,1929年8月,在湖南衡山县马王庙英勇就义。
——长子毛岸英,1951年10月随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来到烽火连天的朝鲜。11月25日,志愿意军总部遭敌机轰炸,敌机扔下的凝固汽油弹吞食了整个房子,也吞食了一个年仅28岁的生命。
——侄儿毛楚雄,1946年8月10日,在随八路军谈判代表赴西安途中被胡宗南扣押。22日深夜,敌人将张文津、吴祖贻、毛楚雄等三位谈判代表押至城隍庙背后,活埋在石坎下的小渠旁。毛楚雄就义时年仅19岁。
毛泽东一家共有六位亲人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全词用“骄杨”“失柳”来体现作者对烈士们的无限哀思和念恋;用神话人物“吴刚”的“桂花酒”与“嫦娥”的“广袖舞”迎接二位“忠魂”的到来,来为英烈庆贺;用“伏虎”表示中国革命取得了成功;用“泪飞”“倾盆雨”宣泄作者的一腔热忱和不可抑制的思想感情。
这是毛泽东同志怀念自己的亲人杨开慧与战友柳直荀,是用革命的英雄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创作而成的诗篇。充满了词人对中国革命取得成功来之不易,是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所换来的胜利成果。
《蝶》是一篇构思巧妙,用语精当,暄染着作者对:“骄杨”追恋之情和“君柳”的战友之意,天上人间,忠魂泣神,革命胜利,来至不易。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为人们所传颂。
《蝶》还是一幅令人赏心悦目,艺术极高的书法艺术品。毛泽东的狂草书法,。体现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和深厚的书法造诣。它不拘一格,差落有致。笔锋劲利,精妙娴熟。上下呼应,一气呵成。
二、关于词中的几个人物
毛泽东: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 年9 月9 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曾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李淑一:1901年出生于书香门第,1997年逝世。上中学时与杨开慧(毛泽东夫人)结为好友,经杨介绍与柳直荀(革命先驱)认识,1924年与柳结婚,结婚三年左右,柳革命离家,李独自在家教书,养育儿子,两人再也没有见面,直到解放后,李才知柳早在32年就死在王明左倾路线的手里。她守了几十年的寡,一生十分坎坷。 1957年5月,毛泽东给李淑一写信:“你如去看直荀的墓的时候,请为我代致悼意。”李淑一在接到毛泽东的这封信后,即将她早年写下的一首《菩萨蛮-惊梦》(1933年夏,一天晚上,李淑一在梦中见到丈夫衣带褴褛,血渍斑斑,不禁大哭而醒,于是连夜写下了《菩萨蛮-惊梦》一词:赠与毛泽东,毛泽东因此而写下了著名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以寄托他对杨开慧和柳直荀的哀思。 按照有关标准,李淑一早年并没有参加革命,所以称她为柳直荀烈士的夫人。
杨开慧:毛泽东的第一任夫人。生了三个儿子: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1901年生,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最早的社会主义青年团员、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也是最早牺牲的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之一。1921年与毛泽东同志结婚。1925年随毛泽东到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担任过农民夜校教员,领导妇女开展反对封建势力的斗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主席上了井岗山,杨开慧同志因三个儿子年龄太小,不能随军行动,再加上革命工作需要,就留在了长沙做地下工作。担任中共湖南省委机关的交通、秘书工作。1930年在长沙被国民党反动派何键所逮捕。为了能从杨开慧嘴里得到党中央和湖南省委的有关情报,国民党反动派特务对杨开慧施加了几乎所有重刑,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但杨开慧同志打死不开口,视死如归,没有吐露一个字的秘密,坚贞不屈,她拒绝退党或声明与毛澤東脫离关系,並称「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1930年11月,在长沙英勇就义,时年仅29岁。
柳直荀:李淑地的丈夫。1898年11月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1912年考入长沙广益中学,结识了进步人士杨昌济,以及毛泽东、何叔衡、张昆弟等人,在毛泽东等人影响下开始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1924年2月,经何叔衡等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兴起后,柳直荀按党的要求,到湘潭等地开展农民运动。1926年7月,北伐军攻占长沙,柳直荀当选为新成立的省政府委员,并任省农民协会秘书长,为推动湖南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立即发出声讨蒋介石的联合通电,动员民众与国民党新军阀作坚决的斗争。1927年5月21日长沙马日事变发生当天,他迅速发动农民自卫军奋起抵抗,组织数万农军进攻长沙。同年7月,与郭亮等人经武汉到南昌,被党组织编入贺龙的部队,参加南昌起义,后随军南下广东。不久被党派往上海、天津等地从事秘密斗争。1930年4月,受命到洪湖革命根据地工作,任红二军团政治部主任、军团前敌委员会委员兼红六军政委。1931年3月,柳直荀任红三军政治部主任和前委委员。他与贺龙、段德昌等同志率部队打退了敌人的多次围攻,为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此期间,他坚决反对党内和根据地内已经发展起来的“左”的错误方针和政策,被撤销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职务。1932年9月,柳直荀在湖北监利因肃反扩大化被错杀,时年34岁。1945年4月,中共中央给柳直荀平反昭雪,追认为革命烈士。
吴刚:《酉阳杂俎》称汉朝西河人吴刚,学仙犯错,被罚在月宫砍桂树。树高五百丈,刚砍过的地方立刻长好,因此他一直在砍。中国神话中的人物。
嫦娥:《后汉书?天文志》注,“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中国神话中的人物。
三、苏州评弹与《蝶恋花-答李淑一》之缘
苏州评弹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声音”2006年6月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且在排行榜上名列榜首(曲艺类)。曾记何时,那么美好的优秀传统说唱曲艺艺术,竟被污陷成“评弹是靡靡之音,听了要死人的”。
1959年《诗刊》公开发表毛泽东十九首诗词后,全国引起很大反响。尤其是《蝶恋花-答李淑一》一词。全国文艺界纷纷用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谱曲,来演唱此词牌。其中有李劫夫谱写的流行歌曲《蝶》,京剧演唱的《蝶》等等。那么评弹《蝶》是怎么产生的呢?
1、采访赵开生(作曲)
为此,我分别于2015年1月30日采访了作曲者赵开生老师(著名弹词表演艺芳家,现年82岁)。及江文兰(著名弹词表演艺术家,现年84岁)等。现将采访备忘录摘要如下:
周:赵老师《蝶》是您谱曲的?
赵:是的。当时主席的《蝶》一发表,引起全国轰动。当是的形势是提倡文艺要说新创新。我看到《蝶》一词牌非常优美而且意义深远,我就动手用我们苏州评弹的曲调来谱曲演唱。我在创作的过程中还得到了我的老师周云瑞先生的帮助,徐丽仙老师也为我出主意。
周:那么一开始是由谁演唱的呢?
赵:开始由我唱,后来男声高八度,上不去,只能用小嗓,不好听,所以由女声来唱。
江:后来叫石文磊唱,她唱得味道好,可惜嗓子喝不干(不夠响亮)所以叫余红仙来唱,余嗓子好。
周:听说余红仙被称为“唱不死的余红仙”。还听说周总理也听过《蝶》?
赵:是的。那是大约59年左右,中央在上海开会(八届七中全会),地点:锦江饭店。晚上休息有舞会,也开设了一个小型书场在五楼。那天晚上是陈云同志介绍周总理来听书。余红仙唱了《蝶》。听完后周总理接见我和余红仙。总理说:"唱得很好。"因为我是谱曲的,我对总理说:那不是评弹老的唱腔,是重新谱写的。周总理说:不一定要原封不动的唱腔,只要能唱出情感,表达情绪,评弹革新。全盘继承,不是有出息的文艺工作者。
赵:总理您听了觉得怎么样?总理说:好啊!不要管他是不是评弹,能表达主席的感情,革命的浪漫主义和革命的英雄主义。
周:《蝶》影响很大,尤其是北方,人们只要提起《蝶》三个字,那就是评弹,评弹是什么?回答:《蝶》。
赵:是啊,周总理做了推广工作。成都军区、四川清音、还有云南等地到上海来,专门来学评弹《蝶》。我问:“你们怎么知道评弹《蝶》的呢?”“是周总理介绍的呀!”
周:毛主席听过评弹《蝶》吗?
赵:是啊。我和李淑一在上海见过面。她说:她到中南海二次,在毛主席的书房里桌子上看到78转的老式唱片《蝶》,是主席在听评弹《蝶》。
周:《蝶》推广了评弹,宣传了评弹,但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在文革十年,评弹遭摧残?
赵:文革初期,江青到上海搞样板戏,上海文化局召开文艺晚会,当是局长叫李太成,要我们上海评弹团唱一曲《蝶》,谁知道,演员刚出场,司仪报节目:“请听用评弹演唱的毛主席诗词《蝶》。”谁知道,坐在下面的江青带了一伙人,站起来,转身就走了。后来,又有几次晚会,当报节目是评弹表演,江青起身就走,非常不礼貌。我们见了也很奇怪,我说了一句:“真没有礼貌。”谁知,被其他人听见了。文化局领导找我谈话:“赵开生你说话注意点。”粉碎四人邦后,我碰到赵丹(著名电影演员和江青共事拍过电影)他对我说:“赵开生。你巳经上了黑名单,只是江青要整的人太多了,你呀,还来不及整你,逃过一劫!”
周:所以文革中有一句话:江青说:“《蝶》是靡靡之音,听了要死人的”。后来评弹遭劫难,不准演唱,是吗?
赵:确实如此。
2、采访吴宗锡(团长)
2015年2月14日采访吴宗锡(原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原上海评弹团团长,现年91岁)地址:苏州评弹光裕社(苏州市第一天门8号)
周:吴团长听说中央在上海开会,在锦江饭店还办了一个评弹演出的小书场?
吴:当时,中央开会(大约59年左右)在上海锦江饭店8楼,有一间面积不大的地方,搭了一只书台,晚上演出评弹。具体是我和弁局长(中央警卫局)一起操办的。
周:为什么会办书场呢?
吴:因为中央开会在白天,晚上休息。会议期间晚上有舞会,有人喜欢跳舞。陈云说:“那我们也来听听评弹吧。”所以才搞起这个书场,大约有70---80平方左右,摆好位子,一只小书场。每天有演员来表演。后来听书的人越来越多,陈云、周总理、吕正操、薄一波等。
周:听说周总理也听了《蝶》?
吴:是的。当时周总理很忙,有一次周总理来书场,正好余红仙唱好巳下台了。台上是沈伟辰、孙淑英演的《西厢》。周总理座下后就说:再来一个!我当时没搞清楚,就叫沈孙档不要走,再来一个。后来我明白了,我搞错了,总理要再来一个是要听《蝶》。这样,就叫余红仙出来,再唱一遍。总理说“唱得很好。”
周:赵开生是谱曲作者?
吴:是的。其实,作曲中也的其他人如周云瑞也修改过。
周:那为什么是余红仙唱呢?
吴:开始也叫石文磊唱,但石的嗓子没有余的好,所以后来由余红仙唱了。
吴:后来,上海交响乐团著名指挥家司徒汉为评弹《蝶》专门谱伴奏曲“交响乐《蝶》”气势很大。还拍了电影,影响很大。
从1959年到2015年,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的苏州评弹因用评弹曲调演唱的《蝶》而红遍大江南北。如今,在北京、广州、深玔尤其是江浙沪评弹演出场所,风景旅游区,茶楼书场等,只要有苏州评弹表演的地方,《蝶》是必唱的经典节目。
在中国的北方地区,你问:“什么是苏州评弹?”“《蝶》啊!”因此,在北方,《蝶》三字,已经成为一个代表性的名词——苏州评弹。如: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所选的曲目也是评弹《蝶》。最后保留下来,流传最广泛的是评弹《蝶》。评弹演员余红仙靠《蝶》也因此一曲成名了。据说,周总理听了《蝶》后非常高兴,还纠正了余红仙一个表演动作,关于“泪飞顿作倾盆雨”的表达方式,提出“泪飞顿作倾盆雨”这一句,不是个人伤心落泪,而是体现诗人的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气魄。
评弹因《蝶》而出足风头,也因《蝶》吃足苦头。因为江青听到《蝶》就吃醋,而怪罪于所谓“靡靡之音的苏州评弹”。她说“听了要死人的”各地评弹团相继停演并介散。大批评弹演员下放苏北农村“改造思想”下放工厂“苏州灯泡厂”吹电灯泡,接受工农再教育。由因演唱《蝶》而走红的评弹女演员余红仙被定为“文艺黑线培养出来的黑尖子”而受到批判。
据有关资料揭发:由于《蝶》的发表,还殃及众多相关人员。如著名电影导演郑君里。1937年在杭州六和塔,他曾当过蓝萍(即江青)与唐纳(苏州人,住平江路胡厢思巷、电影导演和蓝萍结婚后,曾在苏居过住个二月。)结婚时的男宾相和司仪。因毛主席写了《蝶》,江青醋性大发“我要找唐纳!"她给郑君里写信,问唐纳现在在哪里?(因为唐纳曾为了追求蓝萍二度自杀。)郑接信后十分紧张,后将其信烧了。文革中,江青是中央文革小组副组长,又是什么文艺革命旗手。由四人帮之一的张春桥出面(张是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宣传部部长)找郑君里谈话,要他把有关和蓝萍的材料交出来。郑君里被抄家,因交不出其信,被隔离审查,最后惨死监牢中。
四、关于《蝶恋花》词牌押韵问题
我讲一讲关于《蝶》的词牌问题。因为现在一般人心目中都有个误区,讲到《蝶》只知道是毛泽东的那首《蝶》。其实蝶恋花是词牌名。
词,又称“诗余”、“长短句”、“倚声”、“填词” ,是诗歌的一种形式,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多少来划分的。小令的字数在 58个字以内,59-90个字为中调,而长调是91个字以上。 
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例如《沁园春 雪》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雪”是词的标题。《卜算子 咏梅》这首词,“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词的标题。因此,《蝶》人人可写,只是标题内容不同罢了。
词牌《蝶》又名《鹊踏枝》《凤栖梧》,唐教坊曲。双调,六十字,分上下二阙,各四仄韵。宋,苏东坡也写过蝶恋花。
(1)《蝶恋花?春景》——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宋,李清照也写过蝶恋花。
(2)《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宋?李清照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
人道山长水又断,潇潇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
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我在研究毛泽东写的《蝶》过程中发现在最后押韵方面好象出了点问题,不是同韵。请注意:
我失骄扬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苏轼和李清照的《蝶》都是一韵到底的。而毛主席的《蝶》却不一样。
上阙用“柳”“九”“有”“酒”属“头圆”韵。下阙用“袖”“舞”“虎”“雨”最后三句不是一韵“舞”“虎”为“歌苦”韵,“雨”为“支始”韵。怎么出现三韵呢?
于是我就请教了不少苏州的写词曲专家:
第一个86岁的俞姓专家,答复不知所云。
第二个90高龄良老专家告诉我这是“突破。”古今有之:李白诗就有突破,沈德潜评论李白的《塞下曲》前四句说:“四语直下,从前未具此格。”又说:“一气直下,不就羁缚。”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第三个专家我请教的是苏州评弹学校的教务处长,著名词曲作者邢晏春先生,他发了条短信给我,内容大家可以看一下:“明华:主席蝶恋花关于舞,雨押韵事,今查,佩文诗韵上声七虞,词林正韵八语上声,中原音韵鱼模韵上声皆押韵,主席词完全正确。该词牌别名,鹊踏枝,黄金缕,卷珠帘,一箩金,鱼水同欢,凤栖梧等。游仙是体裁,不是词牌名。此告。邢晏春上。”
我一查资料,还有第四种意见:1959年3月11日,胡适读到大陆出版的毛泽东诗词,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看见大陆上所谓‘文物出版社’刻印的毛泽东《诗词十九首》,共九叶。真有点肉麻!其中最末一首即是‘全国文人’大捧的‘蝶恋花’词,没有一句通的!抄在这里:游仙?赠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我请赵元任看此词押的舞、虎、雨,如何能与‘有’韵字相押。他也说,湖南韵也无如此通韵法。”(胡适日记全编第八册,568-569页)胡适先生也许政见之不同,而略带偏颇。
第五种意见,就是毛泽东自己回答,其实,对这首词的不押韵之处,一向重视用韵、深谙格律的毛泽东是很明白的。1961年他自己注解“上下两韵不可改,只得仍此”。毛主席一直主张:诗言志。认为格律是为风容服务的,所谓情动绳墨外,笔端起波澜,不必拘泥于格律。
五、关于“骄杨”与“杨花”及其他
毛主席所写的《蝶》题目有几处改动:最早《蝶恋花-游仙》后改《蝶恋花-赠李淑一》后又改《蝶恋花-答李淑一》。其词牌内容也作几次修改。
国学大师章士钊曾问毛泽东:“骄杨”为什么不用女字傍“娇”?因为一般词人写《蝶》都是以男女情感,形容女性则用“娇”字。毛主席写《蝶恋花》有他的意境和创意。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很喜爱毛泽东,当年他受聘去北大任教时毛泽东也一同跟随前往,毛住在杨家中,杨的女儿杨开慧很欣赏毛泽东,两人花前月下自由恋爱,所以毛泽东对杨开慧是一往情深。词中开篇称杨开慧为骄杨,为何不用娇杨,毛泽东解释“女子为革命而丧其元,焉得不骄?”就是借骄阳的谐音书写了杨在自己心中的如日中天的生命形态,为革命洒尽热血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透露了自己不无骄傲的内心自豪与积聚多年的无限怆痛。
但是,在1961年9月,毛岸青、邵华请求父亲把《蝶》手书给他们作纪念。毛主席当即铺纸握笔,沉思片刻:“我失杨花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宵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挥顿作倾盆雨。”岸青、邵华问:“爸爸,不是“骄杨”吗?”
毛主席答:称“杨花”也很贴切。同稿中毛主席还把“泪飞”改“泪挥”。
最近,也就是2014年4月还有一个资料显示毛泽东早在1930年曾写过另一首《蝶恋花》。
蝶恋花?向板仓——毛泽东一九三零年寒冬
霞光褪去何凄楚,万箭穿心不似这般苦。
奈何吾身百莫赎,待到九泉愧谢汝。
无感霜风侵蚀骨,此生煎熬难与外人吐。
恸声悲歌催战鼓,更起刀枪向敌仇。
据文献记载,杨开慧壮烈牺牲时,毛泽东正在江西境内组织中央红军进行第一次反“围剿”。噩耗传来,毛泽东悲恸欲绝,写信给杨开慧堂哥杨开益,信中有“开慧之死,百身莫赎”内容,并附亲自拟就的碑文“毛母杨开慧墓 男岸英 岸青 岸龙刻 民国十九年冬立”及立碑费用30块大洋,通过党的地下交通线设法转板仓杨家。杨开慧的牺牲,对毛泽东精神打击很大,通过这首从未面世的《蝶恋花?向板仓》词可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