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古典音乐中的舞曲(三)——探戈

    顾丹红   2015-01-15

    浏览量:2910

    大家下午好!探戈这种舞蹈与音乐,我相信在座各位都或多或少看到过一些,也听过一些。也许各位会想到一个问题,探戈难道不是流行音乐吗?怎么会是古典音乐?

        我先来解释一下“古典音乐”这个词,这个词分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一开始古典音乐是仅仅指德奥的三位音乐大师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维也纳乐派的创作出的一种音乐,他们所处的时代我们在音乐史上也称之为古典时期。很多作曲家受到他们的影响,继承了传统,又发展出了新的风格。久而久之,我们把11世纪到迄今为止的西方艺术音乐都称之为古典音乐,简单的可以理解为有内涵有艺术价值能上得了音乐厅演奏的那些作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广义上的古典音乐,区别于大众的流行音乐和原生态的民间音乐。既然是11世纪到现在的作品,那么古典这个词就显得不太恰当了。这和我们中国的翻译有关系,比如在英语中古典和经典是用的同一个词,我们更应该把古典音乐称之为经典,还有人说要把古典音乐翻译为“严肃音乐”。我得说,还是不少古典音乐不那么严肃的。艺术性和娱乐性并不是一对反义词。再有就是,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中间界限有时候并非那么泾渭分明。今天我要介绍的几首探戈,没那么维也纳古典时期的音乐那么有古老,但绝对都称得上经典。

        那么探戈是什么样的呢?提到探戈舞,大家很有可能脑海中会浮现出国标舞(或者叫摩登舞)探戈的画面。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国标舞探戈的视频。注意听音乐,一二三四,一二三四,节奏很清楚吧?而且变化不大。从头到尾,我们会发现没有什么速度变化,有点进行曲的味道。再看服装,大家会看到两人都穿了礼服,国标舞的探戈是一种体育舞蹈,穿得很夸张,不管什么款式与颜色,风格上还是相对统一的。但在阿根廷,穿什么跳探戈的都有,而是一种可以从小跳到老的舞。甩头,很剧烈的甩头,是探戈的一个特征吗?其实阿根廷的探戈也不是这样的。他们脸对脸保持了一定的距离,而阿根廷探戈是脸贴脸的。再来听一段摩登舞专业上课用的音乐,和刚才视频中的音乐很相似,都是节奏特别强烈,感觉很硬,节奏型变化都不大。实际上的,优秀的探戈音乐节奏要复杂得多,节奏型种类也比国标舞的多很多,速度上也很有弹性。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电影片段,选自2008年的一部电影《水性杨花》(Easy Virtue),场景发生英国20年代的上流社会的一个舞会上,这个片段中跳舞两位都是电影演员,所以从舞步上看并不是特别复杂,但已经能看出来和刚才的国标舞有很大不同了吧。

        再来说一下探戈这个词,探戈这个词最早有很多意思,在真正意义上的探戈形成之前,很多时候是代指黑人相关的一些场所或者舞蹈。那么现在,什么样的东西我们叫做探戈呢?首先,探戈是一种社交舞,刚放的视频就是在舞会上跳探戈。探戈还可以是一段音乐,没有舞蹈也没有歌词。再有就是探戈也可以是一种歌曲,在阿根廷,探戈歌曲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阿根廷人所说的西班牙语和西班牙人有很大不同,据说国内有很多人自认为学了西班牙语之后,到阿根廷还是有很多听不懂的。因为探戈歌曲中的语言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阿根廷的俚语或者说方言。另外,探戈还可以是一种隐喻。好多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的标题中也都出现过探戈。那么作品真的和探戈舞或者探戈音乐有关系吗?其实大多没有关系。探戈可以作为人与人关系的一种隐喻,特别是恋爱中的男女关系。

        刚放的视频中,大家可以看出来探戈是一种非常有挑逗意味的社交舞,女性的表现力比其他很多社交舞都强。电影视频中有一句台词:“简直像是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妓院回到了伦敦的舞厅。”这句话用来讽刺跳舞的女主角水性杨花,像妓女一样。因为探戈的起步发展与妓院确实有一定的关系。具体关系我待会儿会讲到。

        下面,让我们寻根溯源,了解一下探戈的起源。探戈起源于1880年左右,也就是十九世纪末,阿根廷与乌拉圭两国的拉普拉塔河流域,探戈的起源不是在乡村,而是在城市,主要就是在两国的首都,分别是布宜诺斯艾利斯和蒙得维的亚。2009年9月30日,阿根廷与乌拉圭的探戈被入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顺便说一下,我们苏州的昆曲是2001年入选第一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19世纪的布宜诺斯艾利斯有着白人、黑人和印第安人以及混血人种,所以探戈的起源与三个大洲的音乐舞蹈都有关联,南美洲、欧洲与非洲。无论阿根廷还是乌拉圭,都曾经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因此有很多西班牙移民的后代。因为然而一开始南美洲,只有印第安人,所以当时除了西班牙后裔,印第安人,还有两个种族的混血后裔。因为殖民地一开始有奴隶制,所以还有黑奴,黑奴们大多能歌善舞,节奏感特别好。此外,还有不少意大利人与犹太人移民,意大利人与犹太人的音乐天赋也都很强,创作的作品都很有歌唱性,旋律性很强。现在学者们比较统一的认识是,有三种音乐舞蹈与探戈的发源有关系。第一个是古巴的哈巴涅拉舞曲,哈巴涅拉的起源与黑人有关。第二个是阿根廷与乌拉圭当地的米隆加舞曲,而米隆加舞曲的起源又与哈巴涅拉有关系。第三个是乌拉圭的坎东贝舞曲,这个也是黑人有关。可以看出来,这些音乐舞蹈都是各地移民杂居之后的产物。此外呢,欧洲音乐对探戈也有很大影响,首先探戈用的乐器都源于欧洲,到后来探戈种类多样化之后,也有不少创作者吸收了欧洲音乐的作曲手法。

        我在《古典音乐中的舞曲》前两次讲座中介绍了小步舞曲和圆舞曲。17、18世纪,小步舞曲是欧洲最流行的舞曲,而到了19世纪则是圆舞曲的天下了。20世纪则是探戈的时代。任何事物都需要有一个发展过程。优雅庄重的小步舞曲的流行发展离不开欧洲王室与贵族们的推崇,明朗富有活力的圆舞曲流行则是因为法国大革命后欧洲中产阶级的兴起。而探戈在流行之前的出身可谓非常草根。溯源可以追溯到黑人奴隶的音乐舞蹈。刚我提到,南美洲有很多移民,19世纪很多有着一技之长的移民日子过得相当好,早期移民也占据了更多的社会资源,但是也有不少身无分文,又没技能的移民就过得相当艰苦。他们大部分就租房住在几个人一个房间的大杂院内。用我们的话来讲,绝对算无产阶级,用现在流行的词,就是草根。当时拉普拉塔河流域两岸的不少城市,都出现了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男多女少。所以出现了不少妓院。探戈的发展就是从大杂院与妓院中起步的。一些音乐人会为嫖客与妓女创作探戈,这也是为什么探戈会有一些挑逗性动作。这样的音乐,自然是被上流社会。也不会有良好训练的音乐家为此作曲。但就是这种无拘无束的发展状态,吸收了三大洲多元化的养分,探戈的特性越来越强,吸引力也越来越大。1899年阿根廷参加了巴黎世界博览会,展馆有乐队演奏探戈音乐,探戈在巴黎简直大受追捧,巴黎一直是最时髦的城市,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可谓墙内开花墙外香,探戈在巴黎走红之后,欧洲大陆、英国、美国也开始流行跳探戈。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展示了伦敦人刚刚看到探戈的感受。可以看出来,很多人是带着赶时髦、猎奇的心态。既然外国人特别是欧洲人都爱上了探戈,阿根廷人对探戈越来越重视起来,开始出版乐谱、录制唱片,加速了探戈音乐的传播。这时候探戈的发展已经脱离了妓院,慢慢进入了小剧院、咖啡馆和餐厅。探戈也变的大众化起来,中产阶级、上流社会也开始听探戈、跳探戈。之后广播、电影又进一步推动了探戈的发展。久而久之,阿根廷一批受过良好音乐训练的作曲家也开始改变心态创作探戈,他们慢慢认识到本民族的音乐就是探戈,是国粹。探戈最终终于进入了音乐厅,有相当多的演奏家和乐迷都热爱探戈音乐。下面让我来介绍几首不同时期的探戈作品。第一首刚才视频中的音乐,叫做《玉米》。

        没错,就是我们吃的玉米,《玉米》是所有探戈中最著名的曲目之一,被改编次数非常多。相信大家刚刚已经觉得很耳熟了。不过一般人都不会想到这首曲子已经有这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它是在1903年创作的,作曲家叫做维罗尔多(1861-1919),是“旧时代”(1880-1920)的代表曲目。玉米最初这首曲子是不带歌词的。玉米是当时布宜诺斯艾利斯是当地人民常吃的一种杂烩中的主要配料。当时一些流氓痞子白天在自家门口练习探戈,晚上就去勾搭妓女。这些痞子的头发颜色很像是玉米。所以作品和吃的玉米没有直接关系。还有一种说法,《玉米》的标题来自于一家夜总会的名字。

        下面让我们来听一听一个钢琴改编版的《玉米》,从伴奏的音型上,我们能看出这首探戈与哈巴涅拉的风格有很大相似。不过这位钢琴家还用了爵士钢琴的演奏手法,有很多即兴发挥的东西。

        《玉米》这首曲子,可以说一问世就立马大红,后来填词版本也有多个。下面我们来听一下其中最流行的一个歌词版本。

        如果说《玉米》是最著名的探戈之一,那个《化妆舞会》可以说是被改编与演绎的探戈之最了。1916年,乌拉圭学生格拉多?马托斯?罗德里格斯为一次狂欢节活动创作了《化妆舞会》,并不带歌词,但因为作品还不够完善就请当时一个著名探戈乐队的菲尔伯改编,尽管当年就录制了唱片,但没有大红大紫。一直到1924年,阿根廷著名的词作者帕斯夸尔?康图尔西与马罗尼合作填词演出后才大获成功。这个时候,探戈歌曲因为歌词质量的提高,深受大众喜爱,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探戈类型。下面我们来听一下这首曲子。这个视频用舞台手法,表现了早期移民的生活,音乐使用了比较传统的探戈乐队来演奏。尽管说到探戈,大家更多会联想到阿根廷。但最著名最流行的探戈却来自于乌拉圭,所以乌拉圭国会曾通过一项法律:《化装舞会》成为乌拉圭文化和流行的“国歌”。下面让我们再看一下好莱坞电影《起锚》中的一个片段,跳舞的歌舞片《雨中曲》主演金凯利。金凯利的踢踏舞非常著名,我们来感受一下踢踏舞版的《化妆舞会》音乐是什么感觉。《玉米》和《化妆舞会》都是“旧时代”的代表作品,都不带歌词,作品也都比较简短,创作者也都不是重要的音乐人物。从20年代开始,探戈就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卡洛斯?加德尔被人称之为“探戈之王”,这个人是当时最著名的歌手,有一副很动听的男中音嗓子,除了唱歌,他还开始作曲,作词。因为他,有歌词的探戈歌曲才变得特别流行。很多人认为他是探戈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在阿根廷到处都有他的画像和雕像。他当年红的不得了,还拍电影,电影也是和探戈有关系的。红了之后,他到处巡演,就是因为巡演,他到处飞。结果,不幸在事业巅峰时期遭遇空难,英年早逝。在他去世之后的大约20年内,阿根廷社会稳定,探戈迅速发展,被称为探戈的“黄金时代”,正好所以卡洛斯?加德尔也被看作是“黄金时代”的先驱。说了那么多,我们来介绍一首他的代表作《一步之遥》,创作于1935年,也正是他去世的那一年。前阶段国内上映了一部姜文的电影,就叫《一步之遥》,但并没有用《一步之遥》的音乐。这也是卡洛斯?加德尔最受欢迎的曲子,电影《闻香识女人》(1992)、《辛德勒的名单》(1993)都用过。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闻香识女人》中的片段,《一步之遥》的流行,这部电影也有很大功劳。刚说了,卡洛斯?加德尔是探戈歌王,我们一定要听听他的声音。《一步之遥》的歌词讲述了一个赌马和恋爱都失意的男人,他的恋爱就像赌马一样,离胜利就差了一步。

        看了那么多视频,也听了音乐,我现在来说说看探戈音乐中最常见的乐器。从这幅画中,大家能认出哪些乐器。班多钮手风琴,钢琴,长笛,吉他,小提琴,贝司。其中班多纽、钢琴、吉他、小提琴是最为传统的探戈乐队所用的乐器,一般如果要四重奏,最常见的就是这四种乐器的组合。长笛则是最早时候,探戈常用的乐器,因为携带方便嘛。后来钢琴成为了探戈的主要乐器之后,探戈演出的场馆也开始固定了,慢慢还加入了低音提琴,也就是贝司,使得探戈的节奏和低音都得到强化。后来六重奏取代四重奏,成为主流的探戈乐队演奏形式,一般是两个班多纽,两把小提琴,一架钢琴和一把低音提琴。在所有乐器中,最重要的乐器是什么呢?

        那就是班多钮手风琴,这是探戈音乐中最重要的乐器,又称六角手风琴。源于德国,迄今为止,德国依然是这种乐器的最大制造国。班多钮有71个按键,左边33个,右边38个。音域是5个八度不到一点,左手拇指不用,右手拇指按气阀,也就是说演奏这种乐器,只用8个手指要演奏71一个键,难度还是相当高的。下面我来介绍以为著名的班多钮手风琴演奏家,也是探戈音乐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他就是皮亚佐拉。

        我可以说大部分人在国内购买探戈音乐的唱片时候,除了前面介绍的几首,几乎都是从皮亚佐拉开始的,比方说我就是的。他在探戈的创作方面引入了很多先锋前卫的元素,流行音乐(爵士乐、摇滚乐)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的体裁与现代音乐的和声),音乐特点也非常鲜明。如果我们看到一场音乐会上有探戈作品几乎都由皮亚佐拉创作的。一开始皮亚佐拉并不打算做一个探戈作曲家,因为当时古典音乐家的地位更高,结果他在法国求学的时候,他的老师告诉他,探戈才是他最好的音乐,不应该放弃自己民族的音乐。再说一个小故事,当年探戈歌王卡洛斯?加德尔在皮亚佐拉十几岁的时候就发现他特别有音乐天赋,邀请他一起巡演,结果皮亚佐拉的父亲不同意。后来卡洛斯?加德尔就遭遇空难了。幸亏没同意,不然探戈音乐的历史就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要彻底改写了。

        这首曲子是皮亚佐拉移居意大利时候创作的,出版与1974年。这首曲子的节奏非常有力,但变化多端。每次我一听就觉得精神振奋,所以这首曲子在音乐会上非常受欢迎,被不同乐器的演奏家录制过各种版本,也是皮亚佐拉最流行的曲子。

        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这段视频是1997年一个英国导演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探戈课》,其中有一段舞蹈用了《自由探戈》,让我们一边欣赏皮亚佐拉的探戈,一边看一段激情动感的探戈。我非常喜欢开头几位舞蹈家即兴的踢踏,三个男人一个女人跳的探戈,这个第一次看会很新鲜,探戈还可能是一群人跳的呢。刚我提到这首曲子音乐会上特别受欢迎,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柏林爱乐与吉他、手风琴演奏家一起演奏的《自由探戈》。这种手风琴和我们平时常见的手风琴与班多钮都不一样,叫做键钮琴,音域范围很宽,所以表现力非常丰富。现在很多学手风琴专业的学生深造都会选择学一下键钮琴。

        刚才的《自由探戈》是皮亚佐拉最受欢迎,最流行的曲子。现在我们来听一首相对冷门的。为什么要听这首呢?因为这首曲子可以说非常完美的结合的古典与现代,这两种元素。这首曲子创作于1960年,是用复调的手法创作的。复调就是不止两个或者三个不同的旋律,互相之间不是伴奏关系,各自独立,这几个旋律同时演奏的时候却又动听和谐。复调这种手法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皮亚佐拉把复调和探戈节奏结合在一起,非常的有特点。现在让我们看一个电影片段,电影的名字就叫《探戈》,其中有一段舞蹈就用了《抽筋》这首曲子,而且是一群人一起跳的哦。

        其实探戈有相当多的作品是有一点忧郁哀伤的感觉的,毕竟探戈是源于底层人民的生活的,当时移民生活得艰辛,音乐中带着一种苦涩。

        《遗忘》就是一首带着忧郁气质的作品。皮亚佐拉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旋律哀婉动人,没有太多复杂的旋律。创作年份不确定,有一种说法是皮亚佐拉为了1984年的电影《亨利四世》创作,所以创作年份是1982年,也有说是70年代。室内乐版,六重奏的演绎。

        1959年,他创作的《再见诺尼诺》是他对新探戈创作的一个里程碑。当时,他正好在中美洲巡回演出,突然得到一个消息,他父亲出车祸去世了。此时的皮亚佐拉,因为经济问题导致巡演失败,就特别思念故乡和亲人,创作出了这首曲子。这首曲子被皮亚佐拉本人认为是他创作生涯中最不可超越的作品,也被阿根廷人认为是以思念父亲为主题的代表曲目。皮亚佐拉本人的演绎,大家可以听到不协和苦涩的段落,也能听到优美富有感情的段落。

    【返回】

    投诉建议:0512-65227889    咨询电话:0512-65226989
    网站维护:苏州图书馆 技术信息部 0512-65226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