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常见疾病的经络调养
欧阳八四 2014-12-26
浏览量:1270
中医对生命的认识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的因素:(1)生命是气的产物;(2)精、气、神是生命构成的要素。因此,生命是恒动的,只有当构成人体生命的要素处在相互协调的状态,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阴阳平衡状态下,生命才会是健康的。
渴望拥有健康长寿的生命过程,是人类永恒的向往和追求。从古至今,王侯将相、寻常百姓,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实践着,由此派生出养生的话题,也就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使得生命活得更健康、更精彩。
人们对养生这样一个话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程度,二是还缺乏对养生知识的真正了解。现在,养生的是一个热门话题,各种养生理论和方法层出不穷。更有打着中医的名号,招摇撞骗。多了、滥了,于是养生也就成了一个问题话题。
其实,提倡养生并没有错,关键是如何去做。今年上半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国家卫计委联合发布了《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界定了13种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并向民众介绍了10条常用养生保健简易方法。核心内容是紧扣中医药特色,围绕情志、起居、饮食、运动等养生基础,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方法。这是我国首次在国家层面上制定的有关养生的指导意见。
今天我想同大家聊聊关于经络在养生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一些常见疾病如何通过经络调养的方法来恢复健康。主要想通过经络的本质概念、保持健康的最基本方法、如何利用经络来养生,以及一些常见疾病的经络调养方法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经络的本质概念
1、经络的本质是一种“通道”
经络是人体气血的通路,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起到沟通内外、贯穿上下、联系左右、网络周身的作用,将外在筋、脉、肌、皮、五官、九窍与内在的五脏六腑等连成统一的有机整体。直行的干线称为经,由经脉分出来的支脉叫做络。
最早论述人体经络的书是《黄帝内经》,这是一本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医学的百科全书。书中涉及了天文、地理、社会环境、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医疗、保健原理等内容。现在我们熟悉的和一直在用以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本来源于这本著作。如果狭义地来看《黄帝内经》对医学的阐述,主要就是两个理论:经络理论和藏象理论,而且经络理论就是基础中的基础。
《黄帝内经》中这样讲述经络的重要性:“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就是说,生命是否存在,取决于经络。疾病之所以发生,是由于经络出了问题;疾病之所以能够治疗,也是由于经络起了作用。
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条,即手、足三阳经和手、足三阴经,合称“十二正经”,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上面还分布了一些点,积聚了较为多的气和血,也就是穴位的位置。奇经有八条,称“奇经八脉”,只有督脉和任脉的线路上有穴位。
也许有人会问:经络的本质既然是“通道”,是不是就是“血管”呢?答案有点模棱两可。经络既包含了现代医学“血管”的概念,但也包含了诸如神经、内分泌等其他的概念,无法与其中的任何一个系统等同起来。想来经络是两千多年古人留给我们的概念,与现代医学所确定的解剖学概念有着不一样的内涵和外延,并且各自在研究人体的方法学上有着极大的差异。这也正是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区别所在。
2、人体的经络是相互“联通”的
人体内的经络是一个贯通系统,气血就在这样的一个系统内流动,使得气血既可以外达体表,又可以内及脏腑,形成人体上下、左右、内外、表里的相互联系。都说中医的特征之一就是整体观,人体内的整体联系,无论是结构上的还是功能上的这种整体联系,主要还是由经络来完成的。
这样的结构至少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是让气血在体内完成自身的循环,使得人体内没有气血循环的“死角”;二是可以调节不同经络内气血的量,完成人体的一些应急需要。比如一条经络的气血量多了,可以通过经络内气血的流通性,到达气血较少的经络内,或者储存到无处不在的络脉内。还有就是如果哪条经络需要更多的气血来抵御外邪对人体的侵袭,通过这样的联系通道,其他经络内的气血就会流通到这里,共同来完成人体抵御致病因素的作用。
人体经络的主体“十二正经”是这样的联系:“十二正经”有一定的起点和止点,有一定的循行路线和走向,各经之间通过别络交接,每一条经脉分别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与体内的五脏六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手、足三阴经与手、足三阳经互为表里关系。手经行自上肢;足经行自下肢。阴经走行于四肢内侧,属脏;阳经走行于四肢外侧,属腑。
3、经络的特点是宜“疏”忌“堵”
经络既然是作为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要保持气血在人体内不间歇的流通性,提供给人体能量,就必须要求“通道”的通畅性,所以经络的特点是宜“疏”忌“堵”。大家都知道中医有这样的一个经典论断:“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就是说人体所发生的很多疾患都与经络不通、病邪侵袭等原因导致的气滞血瘀、阴阳失调有关。
保持经络通道的畅通,气血在其内活跃起来,其实也就是经络养生的本质和关键点,所使用的种种方法,最终的目的也就是为了让经络内的气血运行更为流畅,或者是让已经显现气血运行不太通畅的现象,尽可能快捷的通畅起来。
举个例子:中医认为头痛就是人体头部的经络气血有瘀阻的现象,根据头痛的不同部位,主要表现为头部的督脉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或足厥阴肝经等经络的气血运行出了问题。应对的措施就是通过梳头或“拿五经”的方法刺激头部的穴位或经络,起到疏通经络、制止头痛的作用。具体的做法是用五指分别点按头部中间的督脉、两侧的膀胱经、胆经,左右相加共5条经脉。这样不仅可以治疗头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头部经气,可以调节人体的神经系统功能,改善血液循环,对失眠、眩晕、心悸、中风等有预防和辅助治疗作用。
另外,有一种人体衰老的学说,认为“气衰血少”是其中的主要因素之一。主要观点是人体的营养物质不足,引起了机体的功能减退。无论是“气”还是“血”,都是人体脏腑功能发挥的基础,气血的衰少削弱了脏腑功能的基础,脏腑的特性无力表现,生命活动随之减弱,长期以往,衰老成矣。因此,通过对一些相关经络的刺激,既可以增加人体的生成,更可以使脏腑需要的气血及时的输送过去。比如点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和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穴,以及任脉经的关元穴等,就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
二、保持健康的最基本方法
养生的目的是为了保持身体的健康。那么,什么样的状态就是人体的健康状态了呢?关于这个话题,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些理解。最为简单的应当是:不生病就是身体健康,很多人养生追求的目标也在于此。
应该说这样的理解并没有大错,只是相对于人的健康状态来说还较为原始、不够全面。1947年,世界卫生组织是这样来定义健康的:“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这种定义在相对于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来说是非常具有超前意识的——因为它已经重视精神生活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进步,医学的模式也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化为生物——心理医学模式,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也逐渐丰富起来了,但基本还是集中在身体有无疾病——生物层面上、精神是否饱满——心理层面上、能否适应社会——环境层面上等三个方面,只是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阶段所关心的具体内容有所不同罢了。
《黄帝内经》中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作为健康的标准,认为人体的阴阳平衡是机体健康的基础,这里的阴阳平衡概念当然既包括了身体物质上的平衡,也包括了精神状态上的协调性。《尚书?洪范》中对健康的论述更为具体和全面:“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悠好德,五曰考终命。”意思是说身体健康,没有疾病,品德永远高尚,经济富裕不受贫困困扰,长寿终天年,才是一生之福分。它包括了身体条件、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精神面貌、自然长寿等多方面的内容。
如何做到上述所提到的结果呢?也就是说如何实现人体的健康的种种要求呢?有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在影响人们健康的种种原因中,遗传因素占15%,环境因素占17%(包括社会环境10%和自然环境7%),医疗条件仅占8%,剩下的个人生活方式占了60%。也就是说,健康的金钥匙其实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世界卫生组织针对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的不良行为与生活方式,提出了保持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可以理解为健康的基本要求。
三、如何利用经络来养生
1、十二经脉各有其所主
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既说明了经络的联系功能,也表达了不同的经络有着不同的联系脏腑,所反映的病症也各自不同。对于人群的不同状态就需要选择相关的经络来重点调整。
手太阴肺经所主的疾病主要有:各种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咳嗽、胸痛、鼻炎、咽炎等。肺气虚损的人群可以多在肺经上寻找反应点或穴位加以调整。
手阳明大肠经所主的疾病主要有:感冒、发烧、头痛、支气管炎、面神经炎、面瘫、牙痛、耳鸣、耳聋、三叉神经痛等。有这种情况的人群就可以在大肠经上寻找反应点或穴位加以调整。
足阳明胃经所主的疾病主要有:胃病、消化不良;头面疾病,如痤疮、黄褐斑、头痛、牙痛等。有这种情况的人群就可以在胃经上寻找反应点或穴位加以调整。
足太阴脾经所主的疾病主要有: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络循行的其他病症等。有这种情况的人群就可以在脾经上寻找反应点或穴位加以调整。
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所主的疾病主要有:心痛、胸闷、心悸、心烦、癫狂、肘臂挛急等症。有这种情况的人群就可以在心经和心包经上寻找反应点或穴位加以调整。
等等。之所以有这样的侧重点,是结合了中医经络与脏腑的理论,加以总结而来。
2、任督两脉不可忽视
督脉经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又称“阳脉之海”。主要关联人体的生殖机能,特别是男性生殖机能。有关生殖和性功能的问题就可以在督脉经上来寻找反应点或穴位来作为刺激点。
任脉经与全身所有阴经相连,凡精血、津液均为任脉所司,故有“阴脉之海”之称,它能妊养胎儿,与女子经、带、胎、产的关系密切。有关问题就可以在任脉经上寻找相关刺激点。
3、经络养生之法
经络养生法主要是运用针刺、艾灸、按摩等方法,刺激经络、穴位,以激发精气,达到调和气血、旺盛代谢、通利经络、增进人体健康等目的的一种养生方法。针刺法需要专业的人员才能完成,这里不做介绍。灸法是借助艾火热力,灸灼、薰熨穴位,以达到温通经络、调养脏腑的效果。按摩是用手对人体经络穴位进行按、拿、点、推、揉、拍等手法,起到运行气血、健身祛病的作用。各种方法各有特长,既可单独应用,又可按需综合施行,如能持之以恒,不失为简单、易行、实用、有效的养生祛病良法。
艾灸保健法
自我艾灸时多用艾条灸,因为艾条使用方便,也好控制。现在市场上也有温灸器,使用起来更为简便、方便。
取坐位,全身自然放松,呼吸平稳,心无杂念,将所施灸的部位暴露出来。灸时要注意防止火星落在皮肤上,避免烫伤。
上肢穴位:内关——主要针对心血管疾病。
下肢穴位:涌泉、足三里、三阴交——主要针对虚损性疾病。
腹部穴位:气海、关元——主要针对元气不足性疾病,如畏寒等。
中脘、天枢——主要针对胃肠道疾病,如泄泻等。
腰部穴位:肾俞、命门——主要针对肾虚性疾病,如腰痛、性功能减退等。
以上方法还可以通过自我点穴的方法来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自我点穴
主要介绍头部的点穴。
点按风府穴:双掌掌根贴于耳后,双手中指弯曲以指尖点按头后正中线的风府穴约1~2分钟,力量适中。风府为督脉穴,常点按此穴可防治头颈疼痛,预防中风。
点按风池穴:双手贴于头侧部,双手拇指弯曲以指尖点按耳后的风池穴约1~2分钟,力量适中。风池穴为足少阳胆经穴,常点按此穴可防治感冒、头颈疼痛,降低高血压、预防中风。
点百会穴:以中指指腹点按头顶百会穴,约1~2分钟,力量适中。百会为督脉穴,头为诸阳之会,常点按此穴,可防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脱肛等证。
点印堂穴:以双手中指指尖点按双眉中间印堂穴,约1~2分钟。印堂为经外奇穴,常点按此穴,可防治前额头痛、鼻衄、鼻渊、失眠等证。
点太阳:以双手中指指腹分别点、揉两侧太阳穴,点法和揉法结合,约1~2分钟。太阳为经外奇穴,常点按此穴可防治头痛、眼睛疾病等。
按摩养生法
主要是按照经络的循行,以及其所管辖的病症范围进行按摩养生,主要方法有推按法、按压法、拍打法、运动法等。
四、常见疾病的经络养生方法
1、高血压
中医认为,高血压主要是因为肝肾阴虚导致肝阳上亢。肝主藏血,需要有肾水的补充和滋润。肝肾阴虚就会使得肝气的升发太过,形成肝阳上亢。所以高血压的人群往往面色发红,脾气相对暴躁,容易着急。
主要关联经络与穴位:足太阴肾经的太溪穴、足厥阴肝经的太冲穴和足阳明大肠经的曲池穴。每天坚持按揉这3个穴位,确实能起到比较好的肝肾保健作用。特别要指出的是:已经确诊为高血压的患者不能盲目地抛弃降低血压的药物,一味地用保健替代治疗,应该以降压药为主,配合日常的穴位按摩保健,来达到平稳血压、减少并发症的效果。
2、失眠
严格来说,失眠只是一种临床症状,会出现在多种疾病中,也可能是因为生活的压力,或者是生活的习惯改变而出现。自然就要区分引起失眠的原因,针对病因治疗效果会更好。
中医认为失眠的产生多与心肾的阴血不足有关。心本身主动,心火常上炎,需要有肾水的制约。肾阴不足的更易出现失眠,其原因在于肾水无法制约心火,心火扰动神明,由此而成。
主要关联经络与穴位:手少阴心经的神门穴、手厥阴心包经的内关穴、足少阴肾经的太溪穴。坚持按揉这三个穴位,对交通心肾、安定神志作用良好。如果加上足少阴的涌泉穴,更能起到引火下行的作用,效果更佳。
3、颈椎病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突出症等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突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颈椎病的好发人群为:中老年人、长期伏案工作的人、头颈部外伤人员、不良姿势者,近年来颈椎病的发病年龄越趋年轻化。通过加强颈肩部肌肉的锻炼、纠正不良姿势和习惯、注意颈肩部保暖、避免头颈负重物、避免急刹车时头颈受伤等能消除颈椎病对人们的伤害。
主要关联经络与穴位:手部的三条阳经、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经,主要涉及穴位有风池、天柱、肩井、大椎等。可在这些穴位,或者是在后颈部附近寻找压痛点、硬结点或肌肉绷紧处,进行揉按、推掐。也可以两手手指互相交叉,放在颈部后方,来回摩擦颈部,力度要轻柔,连续摩擦50 次,颈部发热后,会有很放松和舒适的感觉。可以有效地疏通颈部经络的气血运行。
4、腰椎病
腰椎病是指因脊柱及脊柱周围软组织急慢性损伤或腰椎间盘退变、腰椎骨质增生等原因引起的疾病。涵盖了“腰部软组织劳损、腰部肌筋膜炎、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腰三横突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扭伤、梨状肌综合征、腰椎结核”等疾患。
保护好腰、正确用腰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腰椎疾病的发生。比如①睡床要软硬适中,使腰肌得到充分休息;②避免腰部受到风寒湿侵袭;③避免腰部长时间处于一种姿势,肌力不平衡,造成腰的劳损;④搬抬重物时应先下蹲,避免腰部的急性损伤,等等。
主要关联经络与穴位: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督脉经等,如肾俞穴、命门穴、委中穴等。可以敲打或拍打相关经络和按揉相关穴位来缓解一些症状。
结束语
养生的出发点在于要保持自己健康,就需要懂得一些医学的科普知识,努力掌握保持全身健康的总规律。只有了解了人体,才能更好地保护身体。在科学的健康观念下,依靠自己的主观努力,采取一切可以保持和促进健康的自我保健方式,增强身体素质,提高生命质量,不仅是个人与家庭的需要,也是整个社会的需要。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无论是健康状态(生理上),还是疾病状态(病理上)相互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影响,经络系统是完成这种联系和影响的主要方式。总体来说,中医养生的原理,最根本的就是要从整体出发,透过局部分析人体各系统间的相互联系和协作,注意人体整个系统的阴阳气血失调情况,并从协调整体阴阳气血及脏腑的平衡出发,扶正祛邪,起到防病治病、延缓衰老的目的。
经络养生只是众多养生方法中的一部分。广义上说,能够影响经络气血运行的方法都在经络养生的范畴之内,包括饮食、运动和药物等诸多方面。今天我重点同大家分享的是经络穴位方面的养生知识,大家切切不要认为这就是经络养生的全部。
还要指出的是,衰老和疾病是一种自然规律,我们能够做到的只是延缓衰老的过程和减少一些疾病的发生或发展过程,更多的可以将养生理解成对自己健康的管理。养生既没有什么秘诀,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繁琐,刻意的追求往往适得其反,尤其是听信一些“伪专家”的养生误导,耽误的不仅仅是疾病的治疗,更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