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中国人物画欣赏

    李菲莉   2014-11-29

    浏览量:3627

    视频播放

    中国人物画和山水画、花鸟画并列为中国传统三大画科。人物画的产生早于山水和花鸟画科。在周代就有了劝善戒恶的历史人物壁画。到了战国秦汉,以历史现实或神话中人物故事和人物活动为题材的作品大量涌现。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与《人物驭龙》帛画是已知最早的独幅人物画作品。魏晋时期,思想的解放,佛教的传入,玄学的风行,专业画家的确立,促成人物画由略而精,宗教画尤为兴盛,出现了以顾恺之为代表的第一批人物画大师,也出现了以《魏晋胜流画赞》、《画论》为代表的第一批人物画论,奠立了中国人物画的重要传统。盛唐时期吴道子则把人物宗教画推进到更富于表现力、也更生动感人的新境地。五代两宋是中国人物画深入发展的时期。随着宫廷画院的兴办,工笔重色人物画更趋精美,又随着文人画的兴起,民间稿本被李公麟提高为一种被称为白描的绘画样式。宋代城乡经济的发展,宋与金的斗争,社会风俗画和具有现代意义的历史故事画亦蓬勃发展。张择端的杰作《清明上河图》便产生于这一时期。自南宋受禅宗思想影响,梁凯的泼墨、简笔写意人物画,标志着写意人物画肇(照)兴,中国人物画开始朝另一方向发展。仕女画、高士画大量出现。之后,明末的陈洪绶、清末的任颐都创作了不少人物画的优秀作品,现代的中国人物画,深入研究传统,广泛吸收外来技巧,表现新的时代生活,作出了前无古人的贡献。

        中国画的人物画按表现技法分为白描、工笔重彩和写意等画法。在上次的中国传统人物画发展中白描代表作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已经给大家介绍过了,今天就不再繁述了。

        现在我们欣赏到的这幅画是萧玉田连环画《孔雀东南飞》其中的一幅,讲到这里,我们也来简单的了解一下《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诗双璧。创作时间大致是东汉献帝建安年间,作者不详,全诗340多句,1700多字,是中国汉乐府民歌中最长的一首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主要记叙了刘兰芝嫁到焦家为焦母不容而被遣回娘家,兄逼其改嫁。新婚之夜,兰芝投水自尽,焦仲卿亦殉情而死。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妇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封建礼教、家长统治和门阀观念的罪恶,表达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爱情自主的合理愿望。女主人公刘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她对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所作的不妥协的斗争,使她成为文学史上富有叛逆色彩的妇女形象,为后来的青年男女所传颂。从汉末到南朝,这首诗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不断被加工,终成为汉代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长篇叙事诗。这个故事传颂已久,经常被戏曲、电视节目等表现手法给表现出来,而我国当代画家萧玉田则以工笔彩绘通过连环画的形式给表现了出来,非常的独特,而且技艺精湛。工笔彩绘本也是连环画中的一大形式。

        在这里,我们也简单的了解一下连环画,连环画是中国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在宋朝印刷术普及后最终成型。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这一形式题材广泛,内容多样,是老少皆宜的一种通俗读物。随着时代的变迁连环画进入生活的各个领域。1949年后到1966年,连环画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图画的通俗性,中国政府把连环画作为教育民众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这一时期,连环画作品充实着人民的文化生活,连环画不仅是青少年的重要课外读物,也是许多成年人文化娱乐的重要内容。

        我们继续回到这幅画面上,这幅画是这部连环画的开篇,描绘的是女主人翁刘兰芝在出嫁前待字闺中的场景,诗里说到她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是位很有才情的女子。通过这幅画,我们能感受到刘兰芝的心灵手巧,也能感受得到刘兰芝正处在风华正茂的妙龄阶段。 萧玉田是我国的工笔画大师,通过他的工笔彩绘,看得出他的笔法非常的精细,他的人物是以写实为基础的,追求一种真实、工整。有机会我们把整部连环画看一下的话,会发现他以遒劲秀逸的线条,浓淡相宜的色彩,点染出了刘兰芝的柔美与坚毅,勾勒出了焦仲卿的棉弱与忠贞,绚丽的色彩能让人联想起圆满,细腻的笔触能唤起人们对美好的向往,然而这一切却又和凄美的故事相融合,他这种以乐境写哀伤的手法,就于方寸之间烘托出爱情的悲怆与美好。

        现在我们看到的也是一部连环画,叫《木兰辞》,因为是连环画,也没有办法将所有图片一一展现给大家,所以节选了几张以供欣赏,《木兰辞》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诗双璧,刚才也提到过,大家应该还记得吧?这个故事主要说的是:花木兰的父亲以前是一位军人,从小就把木兰当男孩来培养。木兰十来岁时,他就常带木兰到村外小河边,练武,骑马、射箭、舞刀、使棒。空余时间,木兰还喜欢看父亲的旧兵书。北魏迁都洛阳之后,经过孝文帝的改革,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较为安定。但是,当时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木兰的父亲年纪大了,没办法上战场,家里的弟弟年纪又小,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多年的军旅生活。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人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更不要说木兰又要隐瞒身份,又要与伙伴们一起杀敌。但是花木兰最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十数年(原文为12年,是虚指)后凯旋回家。皇帝因为她的功劳之大,认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职,不过,花木兰拒绝了,她请求皇帝能让自己回家,去补偿和孝敬父母。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也是在民间广为流传。

        这部连环画的作者是唐勇力,一位著名的画家,是中国工笔人物画家领军人物。有人说,把人物工笔画得既有唐风而又非唐画,是唐勇力的一绝。他崇尚汉唐气象,他力求笔下的工笔人物画能够在汉唐遗韵中传达出现代风味。

            唐勇力为诗中恣肆洋溢的汉唐雄风所鼓舞,为木兰昂扬乐观的性格所感染,他仿佛看到了马踏飞燕雕刻中的宝马雄姿,他仿佛看到了汉朝画像砖中的构图……流畅劲健的线条开始从他笔下画出,飒爽英姿的木兰开始跃然纸上,积十个月之功,一幅幅画作连缀成了木兰从军的传说。

        我们从他的《木兰辞》系列来感受一下他的工笔画有些什么样特色吧:

        第一,是绘画的形式美。中国传统的工笔画往往是肖像画,因而在画面上基本看不到人物的生活空间。为了丰富人物的形象,他把人物放置在特定的环境下去研究。在他的《木兰辞》中,室内和庭院的描绘就具有一种形式美,他巧妙地吸收了中国舞台戏曲的艺术因素,采取象征的手法塑造出这样的一幅画面,还有庭院周围的树木也是一种象征性的形式。他的绘画不是强调客观的写实因素,而是非常注重主观的审美需要,而形式感的基本内涵就是写意的。中国传统的工笔绘画对于我们今天来说是难以超越的高度,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由于时代的进步,在工笔绘画表现空间上的优越性是古人远远所不可比拟的,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和审美境界的开拓是我们向古人挑战的两道金牌。当代也有很多画家热衷于外来的技法、材料等因素,但是没有中国传统的工笔绘画的精神和审美意识也是一种徒劳。

        第二是人物背景与人物心理的结合。《木兰辞》中,描绘木兰即将告别父母和家乡外出征战的情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他采取了理想化的造型,对面部的刻画适当地采取了变形的手法,线的运用简洁而干脆。特别是他对于人物此时的心理状态描绘也是可以在画面上看得出的。工笔绘画的语言从根本上讲是写实的,画面有的东西我们可以看到,画面没有的东西我们就很难想象地得到,因此工笔绘画在一定意义上说并没有给欣赏者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空间。但是在他的绘画中,画面具有的东西我们当然可以看到或者体会到,画面没有的东西我们却能够通过另一种方式来看到——木兰那凄婉的神色和逆向而飞的孔雀,还有瑟瑟的落叶,都是木兰内心深处的情感流露,她既有对家乡父母的无限留恋,也有对敌人的仇恨,同时也怀着杀敌的豪情壮志。唐勇力对于画面的剪裁可谓精心,他的画面语言纯粹而精练,是完全服务于绘画理念的,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背景相映照,使人物形象充满了无穷的精神魅力。

        第三是形体语言的丰富性。中国传统的人物绘画历来讲究传神写照全在“阿睹”,但在这个系列的创作中,他却没有竭力去实现这种目标,这既有他对形象的理解,也有他对《木兰辞》原作的理解,文学作品中对木兰的刻画用了很多的动词,文字语言为我们塑造的是运动中的形象。在绘画中,唐勇力充分地发挥了他对文学原作的理解力,通过形象的形体语言来表达形象的精神内涵。在画中,面对老父亲的年迈、小弟的幼稚,她慷慨陈词,身体挺直,衣带和鬓发飘起,右手扶刀,左手伸曲,沉稳而干练,表达了她替父从军的信心和勇气。还有,面对皇帝的接见与许诺,木兰身穿战袍,飒爽英姿,站立着抱拳施礼,落落大方而不失礼节,她告诉皇上:“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她毅然辞去高官厚禄回家了。相对于文学作品而言,他的绘画把文字对形象飘忽不定的描述还原为可视的艺术形象,但是绘画和文学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通过动作去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在想象与联想的欣赏空间上又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第四是形象塑造的理想化。对于古代绘画的题材,在人物形象没有任何参照的前提下,画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形象成功的关键。唐勇力对于形象的塑造具有一种理想化的倾向。首先他的造型手段是多样化的,他的造型理念中含有很多中国民间美术的造型观念,他笔下的人物都是他在对人物理解基础上的发挥和再造。在他之前也有以木兰从军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但是他塑造的木兰形象却是属于他自己的,木兰的形象外表看来是文弱的,但却又是勇敢而干练,睿智而沉着的。他把形象选择的过程看成矛盾的对立统一过程。

        通过这两部经典的连环画的欣赏,相信大家对工笔人物画也有了一定的理解了。再简单概括一下,工笔人物画是以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以单纯的线条勾勒作为造型手段,借助线条的粗细长短、方圆曲直,用笔的轻重缓急、虚实疏密、顿挫刚柔,用墨的浓淡干湿在造型上的生动运用和有机结合,再加之色彩分染、罩染、烘染等手法的运用处理,细致入微地充分表现形体的质量感、动态感和空间感。

        顺带提一下,连环画也是有收藏价值的,在2005年春季,程十发的一部连环画原稿拍卖成交价是1100万元。

        在工笔人物画已经成熟后,中国水墨的写意人物画在宋代的时候,才由梁楷的天才创造初见曙光,中国水墨写意人物画是个相对比较晚熟的画种。

        中国水墨写意人物画又分为传统水墨人物画和现代水墨人物画。

        中国人物画由线到色,由讲究“描法”到讲究“笔法”,再由“笔法”到“墨法”,最后笔墨结合,是一個连续的发展过程。這個过程也是人物画发展成熟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审美情趣的变化。美学的变化往往是哲学的变化,而绘画的变化往往是美学上的变化。中国绘画由崇尚色彩发展到崇尚水墨,就是一個美学上的变化。之所以能促成这种转变,主要是文人热衷绘事,使文人水墨画发展成熟。“文人画”的成熟,使中国画发展方向开始了改变,最后成为中国绘画的代表。梁楷就是南宋水墨人物画的杰出代表。线是梁楷造型的主要手段之一。他受贾师古的影响,曾悉心摹写过李公麟的“细笔画”,所以梁楷用线除“减笔”之外,还有工丽细笔。在梁楷的绘画作品中,简略狂放的线中可以找出吴道子“迎风飘举”的遗风。由于表达情感的需要,梁楷画上的线条恣意纵横,简逸豪放,更加注重利用线的不同特性去表現人和物的不同性格和形状。

        梁凯,南宋人,祖籍山东,南渡后流寓钱塘,生卒年不详。他是名满中日的大书法家,曾于南宋宁宗担任画院最高级的宫廷画师待诏,皇帝曾特别赐给最高荣誉金带,但梁楷却不接受,把金带挂在院中,飘然而去,完全不想受制于他人。他是一个行迳相当特异的画家,善画山水、佛道、鬼神,师法贾师古,而且青出于蓝。 他喜好饮酒,酒后的行为不拘礼法,人称是“梁风(疯)子”。 梁楷传世的作品包含了《六祖伐竹图》、《李白行吟图》、《泼墨仙人图》等。

        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他的名作《李白行吟图》, 纸本墨笔,现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李白行吟图》是梁楷减笔人物画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幅传统的水墨人物画,图中的李白“月下独酌”,仰面苍天,诗情满怀,纵思运句,一副抑郁不得志的表情。中国绘画注重神韵的画风在梁楷的這一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而且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李白在政治上受到排挤,理想不能实现,常常饮酒赋诗,以发泄笑傲王侯、愤世嫉俗的牢骚情绪,寄托渴求个人自由、摆脱社会羁畔的政治理想。在人们心中,尤其是在文人名士心中,李白是个性情豪放、傲岸不驯、才华横溢的人。梁凯在《李白行吟图》中寥寥数笔就把“诗仙”那种纵酒飘逸的风度神韵,勾画得惟妙惟肖。作者不拘泥於琐碎细节,而是突出詩人的性格特征,描摹反映诗人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情绪的瞬間动作,并对这些状态和动作加以概略的描绘,一個鲜明的李白就呈现于人们眼前了。

        其实,这幅《李白行吟图》正是作者通过对李白的刻画來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杰作。他当时所生活的南宋偏安一隅,不单单是作者一个人,全天下宋人都为南宋政府這种妥协退让的政策而感到气愤,但却无能为力,他只能以这种方式,借李白的形象來抒发胸臆,借笔墨绢素來发泄积郁。那个时期這类作品还有《庄周梦蝶》、《雪景山水图》等。

        这幅画虽逸笔草草,但言简意赅,以一当十,毫无雕琢造作之气。画中用笔总的特点是泼辣简括,但诗人身躯用笔粗放遒劲,头部用笔则轻盈流畅,体现出不同的速度感和力度感,既构成了线的节奏和韵律,又充分表現了不同的质感和空间感。人物神韵的体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此画不愧为梁楷的代表作。人物画自梁楷一变后,从传神进入写意的层次,得意而忘形,画家的精神创造获得更大的空间。

        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一幅传统水墨人物画,现在我们来看一幅现代水墨人物画,这幅画的名字叫《旱鸭子》,画家是陈光健,咋一听这个名字可能大家都以为是个男的,其实陈光健是名女子,她是刘文西的妻子。刘文西又是谁呢?他是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他的成名代表作之一《毛主席和牧羊人》可能有些人也知道,在中国当代美术画派中,在20世纪中国的美术史上,刘文西和他的“黄土画派”是有一定历史位置的,他的画风影响着西北地区人物画创作,同时也对中国人物画创作有一定的影响。他的作品一会在后面也会讲到。

        如果说刘文西先生倾向于创作伟大崇高、纪念碑式的、史诗一样的作品,陈光健的作品则更多地是去表现人类永恒的人性美。她的作品对人物审美取向上,注意表现时代感和生活情趣,塑造人物个性追求深刻内涵。她擅长画妇女与儿童题材,擅表现母爱。这可能跟她有一颗幸福宁静的心有关。因刘文西先生长年累月的忙,她的一双儿女基本上是她带大的。儿子刘丹现在是西安美院国画系的副教授,女儿刘山花在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任教师。她称得上是成功的母亲,她也被称为有影响的中国女画家。

        我们继续回到这幅画面上,陈光健的画生活气息十分浓郁,许多作品直接来源于生活。她非常善于抓取日常所见的平凡小景,正如她在《旱鸭子》中的题跋:“我喜爱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即使在艰难中也具有这种品格。”她的画工整细腻,具有某种程度的古典特质。旱鸭子是她在陕北高原写生基础上创作的,图中儿童的姿态十分可爱,充满着童趣。这只黄狗和这些鸭子使人联想起乡村的农家生活,意味隽永。当一群鸭子在孩童面前经过时,引起小女孩欢快的笑声,你看这个小女孩笑得有多开心啊,还有,这个小男孩,底下裤子也没有穿,看样子非常热的感觉,他到处找水喝,但是却找不到水喝,好不容易看到这个瓢里有点水,想喝上一口,但是瓢都倾斜成这样了,水好像还没有喝着的这种感觉,她将这种北方干旱的情形通过这个小小的动作描绘得淋漓尽致,成为了全画的亮点。画面后部暗色的写意背景和前面工笔淡着色的景物,尤其使画面透出一种淳朴自然之美。画风严谨而不呆滞,活泼而不俗气,长于用线,优美而有节奏。

        在人们习惯性思维中,鸭子是生活在多水的地方,可在贫瘠干旱的陕北高原上,旱鸭子照样嘎嘎嘎地叫着,扑腾着,顽强存活下来。缺水很容易给人带来愁苦,可我们从这幅画中仿佛能听到那憨态可掬的小女孩咯咯咯地欢快的笑声,并受到强烈的感染。它让我们看到陕北人在艰苦生存环境中的抗争精神。

        人物画的范围,包括宗教人物、历史人物、现实人物三种。欣赏人物画时,需要大致了解画中人物属于哪个时代,以及活动情况、性格特点等等。我们现在来欣赏一下张大千的这幅《仕女图》,张大千,我们知道的啊,他最擅长山水画和人物画,他艺术造诣极高,在中国近现代艺术史可以说后无来者。特别是人物画中的仕女图,更是画技精湛,张大千的人物画有二变:30岁之前研习明清人物画传统,风格委婉俊秀。1941年前往敦煌临摹隋唐人物壁画,风格大变,所画人物气势恢弘,色彩艳丽,尽显盛唐遗风。从近几十年的交易来看,张大千的山水画交易的比较多,而人物画,大部分进了各大博物馆被珍藏起来了,能够出现在市场上的极为少见。

        张大千曾谦虚地说过:他不敢说自己最能欣赏女人的美,他只是在观察、欣赏美丽的女人以搜求画稿时,比别人更仔细、更留心罢了。他的仕女画之所以能雅俗共赏,成为他绘画题材中大受欢迎的一类,与他对美人的“美”刻画得淋漓尽致、神髓逸出,密不可分。他眼中的美人标准可要比常人苛刻得太多,不仅要长得美,而且气质要“娴静娟好,有林下风度,遗世而独立之姿”。因此能入他画中的美女,当真是美极了的。著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上妆后的脸谱及身段被张大千认为“浑身都是画稿子”。因为这种脸谱和身段凝结了唐宋以来古人们审美的全部精华。如美人的脸要“三白脸”才好看,也就是额头、鼻子和下颚是白的,这样才能衬托出脸颊的红润和健康。这种认知很符合自然美的原则,颜色的深浅会突出脸形的轮廓,中国人的轮廓大都显得扁平,而“三白脸”正好表现出了线条轮廓的对比度,当然就显得美。我们看,这幅画里的仕女额头、鼻子和下颚就都是白的,对不对啊。对于外国人认为中国女人凤眼好看的审美认识,张大千也自有一番见解:“其实大家都弄错了,凤眼并不是像我们四川人所说的‘丝毛绸子上拉了一道口子’那样的细长,所谓凤眼是指女人的眼神要温柔,不要瞪大眼睛,显得一副凶相。” 我们看这幅画面里面的凤眼及眼神,可能也只有大师才能如此入木三分地透过狭义上的“凤眼”形状,以眼神的种种流盼说出真正的“凤眼”含义。五官之外便看人的身材了,一个美人的高矮胖瘦该如何定下标准呢?他认为以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来看,并没有特别的偏爱“胖子”或“瘦子”。所谓“环肥燕瘦”的典故强调的其实是“骨肉匀停”,匀称就是美。他的中国画中的美人穿的都是古装,飘逸轻盈,因为古代女人的衣服有彩带、有水袖、有流畅的线条美,因此很容易入画,而时装本身总在变,所以时装的美都是暂时的,便有过时之说,因此不容易入画。 衣服穿得一臃肿,人就不美了,棉袄是入不得画的,所以张大千的仕女作品里是没有时装和棉袄入画的。

        从这幅作品里的仕女,可以看出,仕女圆润饱满,而清明时期的画中仕女都崇尚清瘦苗条,显然这幅作品不是他30岁之前的作品,他去敦煌临摹作画的时候是40多岁了,在这里也没有看到工笔重彩设色艳丽的感觉,所以也不是他40多岁之后的作品,而从画中人物面部,可以看出,这幅画作是以他的第三个夫人杨婉君为模特所绘,1935年他们邂逅,然后成婚,所以这幅作品从应该是他在1935年到1941年期间绘制的一幅作品。

        随着西方文化潮水般的冲击,中国绘画也开始容纳了一些西洋绘画的特征,特别是在人物画方面,人们开始在透视、人体解剖、明暗关系、色彩变化等方面吸收西洋画的表现方法,使中国人物画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

        我们现在来欣赏一下蒋兆和的这幅《老父操琴岂奈何》(立轴 设色纸本 107.4×79cm)。

        蒋兆和,是现代卓越的人物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合西画之长,创造性的拓展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技巧,其造型之精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之深刻,在中国人物画史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曾任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蒋兆和在水墨人物画领域中把中国画特有的造型魅力最大化,使中国的现代水墨人物画一跃而并立于世界现实主义绘画的行列。

        这幅画是他弃油画而专攻水墨之后的作品,他把西画技巧结合中国笔墨,以西画改良中国画的艺术理念,与徐悲鸿不谋而合,他本身也是徐悲鸿的学生。

        蒋兆和的大部分优秀作品都是反映内忧外患时期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环境,从艺术风格来讲,其绘画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他开创了一个人物画的新时代。他的人物画一反以往水墨画中表现文人士大夫超脱飘逸的手法,探求与现实生活协调的语言,迈出了有胆有识的一步。

        这幅画描绘的是抗战时期街头卖唱的一对父女,如何度过艰苦的日子,父亲都这么年老体迈了,却还要在街头卖艺,一种凄苦、一种无奈跃然纸上,呈现在观者面前。以线造型、骨法用笔、书法入画,是中国绘画的精髓。这幅画中蒋兆和在此基础上结合西洋绘画素描的表现手法,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形象,达到传神的效果。在构图上,单纯简洁的背景,突出了具有雕塑感的人物形象,使构图严谨、饱满、完整,造成视觉秩序上强有力的节奏感。在笔墨的运用上,蒋兆和排除虚幻的光影效果,描绘实实在在的形体塑造。依形就势,笔笔互相生发,笔沉墨实,力透纸背。脸部的变化,用墨渲染更加洗练,而素描的影子逐渐在减弱,中国绘画的特点逐渐在突出,人物形象的刻画更加细腻、深入和简练。

        2007年,这幅《老父操琴岂奈何》首次出现在香港苏富比的拍场上,在拍前就得到各方的关注,最终以高出估价10多倍的3480.75万港元成交。

        我们再来看蒋兆和的这幅作品《一篮春色卖遍人间》。一位妙龄少女,豆蔻年华,身着粗布衣衫,手提一篮鲜花,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沿街叫卖。可能天还没亮,她便起来了,在把家中担水、劈柴的杂活做完之后,便提着空篮子,到集市上去。她将花农刚刚从花圃中摘下的鲜花趸(dun)来,然后提到街市的繁华处叫卖,以此来补贴家用,也许这还是她养家糊口的主要营生呢。你看,她二八妙龄,铅华不染,清纯质朴。乌黑的头发在脑后扎成两个小辫儿。然而,在姣好的容貌中,由于过早的风尘历练,饱经生活磨难,染上了一丝在这个年龄不该有的沧桑。一身粗布单衣,虽然显得有些破旧、褴褛,但浆洗得干干净净。虽然身材瘦弱,但掩饰不住倔犟的性格和蓬勃的朝气。她眼望前方,似乎在企盼、希冀着什么似的。篮中的鲜花还带着颗颗晶莹剔透的朝露。

        这幅画是蒋兆和先生1948年创作的一幅人物画精品,也是他解放前表现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力作之一。作品寓意深刻,他以极其洗练的手法和笔墨,将一个在贫苦生活中对未来前途充满憧憬、渴望的少女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画中少女,面部以中西结合的方式,寥寥数笔,单线勾出少女的侧面形象。线条或虚或实,以西画素描的方法,结合中国山水画的皴染方法,画出面部的透视和结构关系。画家对眼、鼻、嘴等部位的刻画十分精细到位。女孩目光明澈,充满期盼的望向远方,长长的眼睫毛,仿佛随着眼睑在眨动,充分体现出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所讲的“四体妍媸(吃),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之中”的精义要旨。乌黑的头发则以干笔率意写出,再以淡墨、干墨略微擦染出结构、明暗,留出高光。衣衫用浓淡不同的墨色,简略地勾画出衣纹,极好地体现了隐在其中的人体结构。你看那背部的处理,表现得多么真实传神,显出掩在其中瘦弱的腰身。笔直的腰板说明还没有被生活的艰辛压弯。手中花篮中盛满鲜花,姹紫嫣红,娇艳动人。作品中没有任何背景,凸显了主体人物。面部的精微刻画与衣纹的率意表现,人物、花篮与篮中鲜花的色墨处理、安排,都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作品体现了中国传统人物画“传神写照”、“迁想妙得”的创作要求,也达到了徐悲鸿先生“尽精微,致广大”和“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的主张。画上的款题,点明了作品的创作年代和作者赋予作品主题的深刻内涵。卖花少女,眼望前方,目光神情中隐含着一丝肃穆,一丝期盼。她盼望黎明的曙光能快些降临人间。到那时,春满大地,她将把“一篮春色卖遍人间”,让中华大地上的每个人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中国的人物画以独特的语言形式凝固着生活和生命,具体、形象,鲜活的回放着历史。

        我们来欣赏一下徐悲鸿《瞻望弗及》,这幅画(又名燕燕于飞),纸本水墨设色,款题:“乙亥初秋写庄姜燕燕于飞之诗,以遣悲怀,悲鸿。”下钤白文心形印“悲”,左下角钤白文方印“中心藏之”。画一长袖轻舒的古装仕女站立于苍松环绕的山石之上,哀云满面地仰望着天空中的飞鸟。这是当年徐悲鸿赠给孙多慈的作品之一。徐悲鸿一生中有三个重要的女人,一个是他的第一位妻子蒋碧薇,再就是他的情人孙多慈,还有一位就是他的第二任妻子廖静文。孙多慈是他的学生,也是他的情人,他们的这段恋情是非常的曲折的,遭到很多人的阻挠,首先是他的第一任妻子蒋碧薇就不成全他们,死活也不和他离婚,再则孙多慈的父母也极力反对,最终他们还是结束了10年的情人关系。

        我们来看看悲鸿他的款题中的寓意:庄姜,是春秋时的齐国公主,卫庄公夫人,出身尊贵,美貌非常。同时她又是历史记载中的第一位女诗人,《诗经》中的《柏舟》、《绿衣》、《日月》被认为出自其手,表达的皆为对自己不幸婚姻的喟叹。《燕燕》写别离之情,“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被称为中国“离别诗之祖”。有人将徐悲鸿这幅《燕燕于飞》冠名为《瞻望弗及》,强调的正是画家对“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之意的描写。

        徐悲鸿与孙多慈的关系,在乙亥年(1935年)最具波澜。大约在那年立夏的那一天,无奈的徐悲鸿送别不堪重负、随母亲回安庆的孙多慈,刚才也说到孙多慈在这段恋情中也是承受了很大的压力的,父母让她离开悲鸿回安庆老家。

        于是徐悲鸿在给舒新城的信中说:“多慈别去,悲不自胜,天昏地暗,无处可诉”,“弟在极痛苦之时,兄幸哀怜我”。这正是《燕燕于飞》的创作背景与心理背景。

        不难看出,画中女子的面部有点像徐悲鸿,这在徐氏作品是常见的。从1915年为审美书馆画的月份牌画,到油画代表作《田横五百士》,都有他把自己的形象融进画面的例证。徐悲鸿也为孙多慈画过肖像,应该也特别熟悉孙多慈的面部特征,为什么不直接画送别孙多慈,或者把庄姜画成孙多慈的形象呢?不直接描绘孙多慈,一是因为只有借用庄姜这样的女性和《燕燕于飞》这样的诗,才能更有力地表达他的别离之苦;二是将自己的面容与象征孙多慈的女性形象合二为一,有益于表达他们共同的感受和处境。

        文人画有托物言志、寄情抒怀的特点,如以梅兰竹菊象征高洁的君子等。徐悲鸿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并将之扩展到仕女题材。他的著名作品《日暮依修竹》、《微雨燕双飞》、《落花人独立》等,或借古代诗意表达不与流俗合污的志节;或以脱俗的“佳人”自喻。这幅《燕燕于飞》图,正是寄寓抒情之作。画面上,云天空阔,山崖巍峨,松风瑟瑟,但登高凝望、身形娟丽的庄姜却满目凄苦。作品的构图、笔墨和形象创造,都浸润着一种哀思幽怨之情。

        这幅作品在2010年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的春季拍卖会上以918.4万成交。

        黄胄在几千年中国水墨人物画发展史上是一座里程碑,他以炙热的情感,奔放的线条、活泼的人物,为画坛吹进了一阵强烈的春风,开辟了水墨人物画的新时代。黄胄是中国现代人物画大师,主要是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在中国绘画史上,黄胄用史诗般的笔墨,成功的描绘了中华民族获得解放后人民的崭新生活与社会面貌,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而开辟了中国人物画发展的新阶段。第二,在绘画面貌上,黄胄始终遵循从生活出发的路线,用全新的笔墨形式,成功的创作了与传统人物画有所不同的,情景飞扬雅俗共赏的大量作品。第三,在绘画技法上,黄胄摆脱了之前中国人物画由临摹入门的传统模式,从写生到创作,提供了一个前无古人的人物画家成功的范例。第四,在绘画特色上,黄胄开辟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崭新道路,在线条、色彩、构图、造型等各个方面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挥写出一幅幅举世流芳的成功作品。

        我们现在欣赏到的是这幅作品是他在1959年创作的《庆丰收》。黄胄是擅长描绘西北边疆民族生活的画家,经过长期深入生活的写生和创作实践,以速写入画,糅速写线条于国画用笔,使画面人物生气勃勃、 自由奔放而又充满激情。《庆丰收》是黄胄典型风格的代表作品之一。描绘了丰收之后,人们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画家熟悉维吾尔族人民生活,对维吾尔族的舞蹈了如指掌,因此他的作品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画家不以一笔一画的技术得失为重,敢于重叠堆砌,全力去把握画面的整体效果,注重人物的神情动势,注重形象美的塑造。画家用笔随心所欲,线上覆线,一次勾过,再勾一次,笔下的运动、思维的痕迹都留存画面,这种速写式的画法反而令人有新鲜感。黄胄创造的这一画风影响着中国画坛,影响了好几代人。

        2003年,黄胄的《庆丰收》在北京翰海拍卖会上获价165万元,价格突破了百万元大关。2005年大幅作品《丰收图》在保利获价1595万元,首次突破了千万元大关。

        我们再来欣赏他这幅1962年创作的中国画巨作《蔵童入学图》,又名《奔腾急》,这幅画纵139厘米,横368厘米,现在炎黄艺术馆馆藏,也是他的一幅佳作。描绘了一群少数民族儿童策马急奔的情景。画面高度反映出黄胄多年来从生活中所吸取的营养和他丰富的经历。1962年,黄胄37岁的时候,黄胄作为一个军旅画家主动要求去中印边境线进行采访。可是在黄胄接受这个任务的前两天,他八岁的大儿子出了事故,脑挫伤,大脑充血,躺在病床上,生命危在旦夕。一方面他有机会重回新疆和西藏,这使他很兴奋;另一方面他又牵挂着爱子梁穗,对儿子的惦念使他坐立不安。黄胄原名叫梁淦(干)堂,黄胄这个名字是初中的时候自己给取的笔名,就一直沿用下来了。在这难熬的时候,来送他上前线的邵宇提出让他画张画。他们展开丈二匹大纸专心致志挥洒笔墨,不到三个小时就一气呵成了这幅《藏童入学图》。

        这件作品,大处见气魄,小处见精微,充满生活激情和新鲜活力,不仅传统功力深厚,而且在解剖、透视上都很见功夫。他以流畅的线条、明快的设色、传神的形象展示出藏族少年儿童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美。在作品中他把儿子梁穗的形象也画了进去,因而,这幅作品成为了黄胄绘画的精品。创作完成后,黄胄把此作品寄存在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邵宇那里,邵宇一直把它挂在人民美术出版社接待室。后来在炎黄艺术馆建成开馆的时候,黄胄和邵宇商量,请他又把这件作品捐赠给了炎黄艺术馆。现在这件作品成了炎黄艺术馆的镇馆之宝。

        这幅画《藏童入学图》在艺术上充分体现了黄胄的边疆风情画特点,其现实主义画风独具风范,对今后以边疆风情为题材的画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以速写入画,又精于刻画人物神态,故能将动态人物画得如此传神。另外,笔墨也是十分准确概括的,就拿回头呼叫同伴女孩的头部刻画来说,勾眼、眉、鼻、嘴仅仅数笔,用朱砂画出双唇,又用白色抹出牙齿,明眸皓齿,表情热烈而丰富。除了人物外,画中的骏马描绘是黄胄又一拿手好戏,笔墨快速流畅,其节奏溢于画卷之外,妙处自不在话下。

        他画这幅画时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他以阔笔疾速挥写画奔马,以细线经心绘藏童,强化了骏马与藏童行进中的运动感,使狂奔的马蹄声和藏童的欢笑声荡漾出画外。整个画面笔墨痛快淋漓,气势磅礴夺人,充分展示了黄胄泼辣、强悍的画风和水墨人物画的超人才能。

        黄胄的艺术有两个高峰时期:一是五六十年代。创作于那个时期的《洪荒风雪》《庆丰收》《巡逻图》《载歌行》等作品,对推动中国画的改革、创新曾经起过重要作用;刚才我们也欣赏到了其中的两幅。第二个高峰时期是七八十年代。1977年,黄胄因颈椎病急剧恶化几致瘫痪,但他仍以超人的毅力克服病痛,先后创作了《松鹰图》《百驴图》《叼羊图》《八月的草原》《姑娘追》等巨构,这些作品代表了中国当代中国画的新成就。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幅画叫《叼羊图》,是他在1983年到1984年创作的一幅作品,是黄胄后期最为重要的代表性作品。这幅画所表现的是新疆塔吉克民族名为“叼羊”的竞技游戏活动。“叼羊”大多在婚礼或节日期间举行,竞赛的方法是由两队(或不分队)骑手跃马飞奔争夺预先放置在竞赛场上的山羊。以最先到达指定地点者为优胜。叼羊游戏也流行于塔吉克、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之间。

        他的这幅《叼羊图》篇幅宏大(500×120 cm),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一个局部,因为篇幅太大了,没有办法把整片放在一张PPT上,画卷上,人马鼎沸,描绘了众多的塔吉克骑手簇拥着一个头戴褐色羔羊皮短沿毡帽,身穿黑色坎肩儿,白色山羊皮裤,脚踏白色羊皮面毡靴,背跨“战利品”白山羊的俊洒英武青年。他手挽蓝色马缰绳,纵马奔达目的地,周围众多骑手伺机争抢,眼神像鹰一样犀利,画中还有一些骑手感到非他莫属的无奈;两只黑色牧羊犬已停止追赶,吠叫不停。等在一边迎接英雄的乡亲们、漂亮的姑娘、穿着节日衣装的孩子们,呼唤着胜利者的名字,画卷中,人神炯异,马姿各态,黄胄用笔奔放、娴熟的笔触、虚实相异,再加之他善于驾驭透视色彩、层次和光线明暗的视觉效果,使获胜马骑处于正面角度,属于画面透视的中心位置,众多骑手从画面两侧向画面中心奔啸而来,直扑画前观众,形成了扣人心弦的视觉冲击效果。由于与左画中心的铁骑与画左侧的迎接英雄的姑娘、孩童、老人构成了鲜明的强弱对比,使其中心画面显示了更强大的震撼力。 

        这幅作品表现出黄胄对生活深邃的概括力和对艺术的统摄力,以及对大场面画挥洒自如的驾驭力,是一幅画面气魄宏大,线条生动,技法精湛的作品。三十多个人物,二十多骑骏马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赛马场上那种扣人心弦、激烈竞技的场面,马上、马下关注胜利的眼神,使观赏人仿佛能听到欢呼声、马蹄声,分享到叼羊者胜利的喜悦。黄胄作品的特点之一是行笔快捷,痛快爽利。在得其掌握之中,某些细部常有过头与夸大。《叼羊图》以迅疾而多复笔速写笔线、率直准确地将《叼羊图》中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意趣昂生,大气卓然、奔放挥洒。反映出作者意气风发的豪爽性格和执著追求的惊世魂魄。

        这幅作品由2004年东方国际拍卖公司推出,以880万元成交。

        现在我们欣赏到的这幅作品,是周思聪的《人民和总理》。

        当我们翻开绘画的历史,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表现女性形象的作品不少,但杰出的女画家却很少。这并不是偶然,无论古今中外,当然也不仅限于绘画领域,相对于男性,女性很少凭借她们的才能和智慧出现在一流人物的行列里。不过,有一位女画家却是比较特殊。她就是被誉为我国当代最杰出的女画家之一的周思聪。这位新中国培养的女画家,她的命运多艰,受尽生活的磨难,英年早逝。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女画家,走过了她57年的短短的艺术生命历程。曾有人说,周思聪是自李清照以来中国最伟大的女艺术家。在美术圈外的人听来,这种评价也许过高,但周思聪的确是公认的杰出画家,给人们留下了丰富的艺术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她有着超人的天赋和悟性,是新时期以来中国画当之无愧的引领者。这幅《人民和总理》是周思聪于1979年创作的代表作品。这幅作品表现的是邢台地震后,总理第一时间赶去灾区视察慰问受灾群众的情景。画中人物众多,画面中身穿中山装的人民总理一脸凝重地搀扶着一位白发老妇人,仿佛一边在向她询问着受灾的状况,一边安慰着她悲伤的情绪。总理的周边围拢了许多乡亲,男女老少的表情凝重、悲痛,期盼的眼神催人泪下。近处的断壁残垣,虽信笔草草,但足以描绘出地震后灾区环境的恶劣艰苦。画家把主要的笔墨放在总理以及主要人物神情神态的刻画上,这一点充分体现了这位女画家独到的艺术功力和细腻的艺术感悟,以及其所擅长的在平凡的人物身上开掘更深沉的精神内蕴。画面右上方题写着:俺们舍不得总理走,总理说:‘重建家园后再来看你们。’如今灾区变成了新村,俺们大伙等啊盼啊,就盼着那一天……这段题款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构图上,左下的防震棚一角,通过三角形的留白,使画面不显得拥挤,更突出了人物群像的中心——周总理的形象。这幅《人民和总理》无疑是周思聪(丹)精竭虑的力作,追求着深沉的思想内涵和震撼人心的艺术力度。在周思聪的现实主义题材创作中,曾画过不少有关周总理的作品。她一直很关注周总理,特别是1976年周总理去世后,总理对她的人格、感情都有很深的影响,由此影响到了她的创作。

        现在我们来欣赏这样一幅画《祖孙四代》,是作者刘文西在1962年创作的,刚才我们在欣赏《旱鸭子》时,已经简单介绍过他,是不是啊。提到刘文西,熟悉其作品的人便会立即想到陕北高原上,那些土色的鲜活的灵魂,想到白色的羊肚手巾红腰带,老农皴裂的大手、质朴的笑容,小姑娘鲜艳的面颊,以及那些黄土高原上特有的山洼洼、石坎坎……刘文西用独特的视角和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成功地塑造了黄土高原上农民的形象,被称为“黄土画派”的代表人物。

        我们来看这幅画面啊,“爷爷”的右面是一个正在咧嘴乐的青壮年,通红黝黑的脸上洋溢着憨厚灿烂的笑容。他身着红色套头衫、白色劳动裤。其身后的远景隐约可见是一架拖拉机,预示着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生产力的提高,已经大大地改善了陕北农民自古以来面朝黄土、背朝天式的简单手工农业生产,同时也暗示了陕北农民在新时期所焕发出的昂扬振奋的力量及对新生活的希望。画面右边的老人与孩子的形象是一组生动的画面。从老人满脸的沧桑与佝偻的背就可以看出经历过旧社会的磨难。他半盘着腿坐在地上,梳两个羊角小辫的小姑娘在他背上嬉戏,其乐融融。老人是历史的见证人和亲历者,经历过旧社会的千般苦,所以更能深切地感受到新社会带给他晚年的天伦之乐。画家还在画面右下角画了一些简单的瓷碗陶罐等生活用具,使得画面没有了呆板与人物画的僵硬,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作品中的四个人各具个性、内涵丰富。他们的脸上镌(绢)刻着时代的烙印,画里那土得掉渣的铁锹、瓦罐、粗碗、旱烟袋、土布服等等、本质地表现出了农家汉子们的憨直与纯利、突出了与之生息相关的黄土地,给人以浓郁的感受和潜在的震动。通过这件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农村的发展史和中国农民的精神面貌。由此也可看出作者对人物把控的高超水准,这与刘文西先生几十年的生活体验、几万张的速写、深厚的艺术积累、扎实的笔墨技巧是分不开的。 

        好,现在我们来欣赏这幅画作,杨之光的《一辈子第一回》,杨之光1953年7月,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来到武汉,参加筹建中南美术专科学校。任教素描、中国画和水彩,并担任水彩教研组组长。1954年春,为参加第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杨之光创作了《一辈子第一回》,这是杨之光走上工作岗位后打响的第一炮。这幅画以精炼的笔墨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平生第一次拿到选民证的老年妇女的喜悦心情。画中老人的衣纹用笔中侧锋并用,粗细变化丰富,准确而率意,恰当地表现了粗布衣衫的质感;正侧面头部刻画较为深入,已明显地结合了西方绘画的光影、明暗表现方法,真实地表现了老人头发已经半白的效果;细笔勾染的面部略有皴擦,画出了老人脸上饱经风霜的痕迹;直视手中选民证的双眼乐得快成了一条缝,合不拢的嘴巴更是把老人发自内心的那种当家作主的自豪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物形象的真切、朴实,开创20世纪中国画人物画创作新风。他说《一辈子第一回》的创作素材,来自他的老同学杨澄的妈妈。杨澄是杨杏佛的儿子,杨澄的妈妈是美国留学生。她平时只把最珍贵的首饰放在箱子里面。新中国成立后,她拿了选民证,把选民证跟最珍贵的首饰一起放在箱子里。杨之光受到这个故事的启发,他又联想到在太行山搞毕业创作的时候,看到农村的老大娘拿钱,非得用一个手帕,或者一个小布块,包起来塞到口袋里,或者塞在胸口。这美国的留学生和老乡的形象一碰,使他把选民证跟老大娘的手帕和布包联系到一块, 还有画中(老大娘)一辈子受苦,满脸皱纹,如今翻了身,笑出来了,这个笑跟政治生活连在了一起,不是一般的抱孙子的笑。创作这张画不是偶然的,不是灵机一动就出来的。而是经过了这么多东西,把生活和艺术融在了一起。”这幅画现在收藏在中国美术馆。

        好,现在我们来欣赏何家英的《土地》,这幅作品是何家英在1983年刚开始专攻工笔的时候创作的,那个时候他才24岁,最开始他是一直画写意画的。何家英技法非常全面,从国画的写意、工笔到西画的素描、油画、水彩、水粉,无所不通,因此探索新的艺术形式时,较之他人局限要小些。《土地》这幅画给人的感觉是震撼性的。他借鉴油画手法,用高光强化光线效果,将整幅作品处理成偏红的暖色调,突出了烈日灼烤的感受。作为对工笔人物画的尝试,似乎是前无古人的。这幅画被何家英大胆地置入西方油画的古典色调中,背景在晦(会)暝中逐渐隐没,人物镶嵌式地获得了一个主体的位置,高贵的古典色调将普通的劳作场面及人物提升至这样宏大的主题层面:人物坚硬的脊背结构,正象征着庞大的中国农民群体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在这幅作品中,何家英的语言处理是极为出色的。他以斑斓的山水画笔墨表现有着历史厚重感的背景,以精确的工笔线条表达人物的结构和衣纹,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通过相混的方法使人物与背景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准确地表达出苍凉山地的厚重与古朴。在这幅作品深邃厚重的油画效果中,有着丰富的中国绘画语言,这正是中西绘画相融的高妙之处,其视觉语言的丰富性以及由此形成的画面气氛,是传统手法无法完成的。 如果说,中国画艺术就是线与墨的艺术,那么,中国工笔画的精髓也是以线为主体的艺术。当然,中国画特别是中国人物画发展到今天,在承载了传统的内涵和变化之外,又赋予了难以定量的新的意义。线,不仅是结构,不仅是中国画的风格标志,而且是物象的纯化和升华,是画家表情达意的语言。同时,当下的线已突破了古老的界定,它如鱼得水地与色墨,与光影等等亲密地融合在一起,开拓了全新的领地。这幅《土地》是何家英独具特色的用线抒情的工笔经典之一。画中的老农聚精会神的动作,他那因劳作而赤裸的上身和肌筋有力的手臂,以及那土得掉渣的衣服、布鞋、农具等,如此和谐地与山石、土疙瘩融化在一起,默默地表现了劳苦的农民与土地休戚相依的亲和关系。虽然画面景物全满,但在画家聪颖的设计和现代绘画语言的融化下,空间是诗意化的舒朗、宁静,光感是自然化的流动、抒情。如此的一切无疑说明了画家不单是营造意境的高手,还是一位化西方营养为东方品位的探索智者。画作所传递的明快、朴实、清新、纯静的气息深深感染着观者。

        好,我们来欣赏这幅作品,这是单应桂教授在1960年创作的,作品名字叫《当代英雄》,尺幅是175cmxl20cm ,

        单应桂教授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美术大家,现已年届八十高龄,仍活跃在美术创作、美术教育、美术理论研究第一线,是当今中国画坛女画家中领军学者之一。今天我们欣赏到了三位画坛女精英的画作,应该说巾帼也不让须眉的啊!这幅画反映了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农村青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风貌。她创作这幅画的时候是中央美术学院四年级的学生,指导老师为叶浅予。1 959年的冬天,她到北京房山县深入生活,看到农民们正在引水上山,她在和女青年们共同劳动中,被她们那种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不畏艰难的精神所感动。年轻的姑娘高高举起的大锤、健康且流着汗水的脸颊,被山风吹起的发辫和飘起的头巾,一种充满活力的劳动美深深打动了单应桂。这幅作品她是在工棚里完成的草图,草图和素描稿都很顺利,因为有生活、有基础,叶浅予先生也嘱咐她:“这个构图很好,你赶快落墨。”但是当她拿来一张六尺宣纸真要落墨时却不那么容易了。想用蒋兆和先生之法、又想用叶浅予先生之法。。。最后在叶浅予先生亲自示范下终于神清气朗、一挥而就!完成后在1960年北京庆“五一”美展上引起轰动,刚出版的《中国画》杂志用一个版面刊登了这幅作品,后来这幅作品又赴瑞典、芬兰展出。1999年入选《中国现代美术全集》,2001年入选“百年中国画展”及同名画集。这幅作品可以说是单应桂的代表作、成名作,这也是歌颂着革命英雄主义的女性精神的作品,象一声呐喊,向世人宣告:“女人不是弱者!”这不也是她的心声吗?其实这也是很多女性的声音啊。

        刚才我们欣赏到了这么多的画作,可以看出,中国的艺术家们很早就把目光投向身边普通人的生活,从生活中收集和创造艺术,这样的艺术作品十分的真诚、鲜活,富有生命力。“笔墨当随时代”,古往今来人物画总是与时代紧紧相连的,与时代精神相互影响。不同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现实题材,人物画总可以看到时代的痕迹。中国的人物画伴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在不断的进步;伴随着我们视野的改变,也在改变着我们的视野,其中现实题材的中国人物画似乎总是更敏感地触动时代变动的脉搏,一次次的社会变革和人们生活的变化总能激发出崭新的艺术的创造。现实题材的中国人物画创作很重视写生,从生活中去收集和利用素材,把艺术家对时代、对生活的感受和感动利用画家们独特的美术语言表达出来。

        我们对中国画的人物画专题就欣赏到这里,谢谢大家!

    【返回】

    投诉建议:0512-65227889    咨询电话:0512-65226989
    网站维护:苏州图书馆 技术信息部 0512-65226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