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吴门琴话
吴明涛 2015-04-25
浏览量:1430
各位朋友下午好,今天很荣幸由我来跟大家讲讲古琴文化。今天讲古琴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先讲解一下古琴的概论,第二部分讲讲和苏州有关系的古琴吴门流派,介绍一下我们吴家传承的历史。
先请大家欣赏一首古琴曲《梅花三弄》。
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关于它的起源,据古籍记载,是神农、伏羲创制了古琴。古书中记有伏羲、神农“削桐为琴,蚕丝为弦”传说。在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乐字写成上丝下木,这就是当时使用的古琴和古瑟的形象。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传说伏羲氏看到看到一只凤凰落在了一棵梧桐树上,产生了灵感,等凤凰飞走后依据看到凤凰的样式把琴弹了下来,斫制成了古琴。据记载以蚕丝为琴弦以铜为琴身,斫制古琴之初,古琴只有五根弦,现在我们看到的古琴称为七弦琴。五弦琴当时迎合的是中国人的五行和五音,所以只有五跟弦。到了周吴王的时代,文王当时在纣王手上做人质,纣王听说文王能够通过占卜知道未来,觉得他很可怕想要除掉他,但是不能事出无因就把他大儿子伯邑考杀掉剁成肉酱做成肉饼先给文王,文王明知这是自己儿子,为了能逃吃了下去说了一番恭维的话,最后纣王觉得这是无用之人就放走了。他因吃儿子肉逃出来的内心很痛苦。为了纪念他的大儿子为古琴加了一根弦。文王伐纣半途病逝武王继位,为了巩固士气又加了一根七弦,我们称为文弦武弦。
考古发现了两千多年前的古物,和现在的是有区别的。现在的琴体是中封的,汉代以前的琴只是长度的变化,结构基本相同尾部是实木,前部是两块空心木头合起来的但是不粘合。
我们看到现在的琴其实在魏晋的时候定型的,当时在晋朝顾恺之的一张最有名的斫琴图,里面描绘的就是古人从选料到最后上弦的一个过程。一直到今天琴的知识变化不大,不像筝。
筝在弦的数量上变化还是很大的,现在的筝是二十一弦,但是在唐代是三根弦都是有变化的,所以琴是最古老的弹拨乐器。
下面我们来说古琴記譜法。文字譜,唐代以前使用。现存最早的文字谱为南朝梁代丘明所传《碣石调幽兰》。减字谱,由唐代曹柔所创,现存最早的减字谱是宋代姜白石《白石道人歌曲》的《古怨》。现时演奏古琴之琴人均使用减字谱。
那么古琴的名曲,除了刚刚我弹得《梅花三弄》,还有《高山》、《流水》、 《阳春》、《白雪》、《瀟湘水雲》、《酒狂》、《胡笳十八拍》等三千余首。但真正常弹的也就一两百首。
《梅花三弄》不光是古琴的名曲,还是中国民族音乐的十大金曲。在唐代就有应该说是有史可查最老的琴曲之一。
第二部分再讲一下我的百年江南梦,是关于我家族的故事。第一个是吴门吴门世家的沿革,我们是中国古琴世家。怎样称为世家?世家是必须传三代以上才能叫世家,我们家传了四代。第一代叫吴兰荪、第二代吴兆基、第三代吴光同、第四代吴明涛,我是第四代。我很幸运我们的家谱还在,我们自己的家谱在文革的时候就被毁掉了,但是很幸运我在上海图书馆把它找到了。吴氏派语有30个字“于彼朝阳国,世玉成宏开,正大宗先兆,光明永达昌,文心连启裕,德枝发贞祥”。 给大家介绍下我们的祖先:
太祖——大惇,字蔚芝。因战功显赫,汇保知县签分江西,任江西宜黄县令。
高祖——宗楷,字伯端,号心斋,英年早逝。
曾祖——先炳,字寿乾,号兰荪 宣统年间迁回原籍苏州。
祖父——吴兆基,字湘泉,苏大数学系教授,中国近代古琴八大家之一,开创吴地“简劲清和”琴风的宗师。
父——吴光同,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
己——吴明涛
长子:吴永烨、次子:吴永元。
目前家族传承到这一代。下面我们讲迁徙历程:
泰伯奔吴——明天启年间由吴地无锡太平街迁湖南汉寿五里牌。辛亥革命爆发后的1912年吴兰荪一支由湖南汉寿迁回吴地苏州。
二、吴兰荪的百年江南梦
吴门琴派宗师——吴兰荪先生(公元一八八三~一九六零年)
一九一九年仲秋,由仁和叶璋伯发起的苏州怡园会琴,是辛亥革命后吴中首次盛大琴会。函柬四十九,莅会名士三十三,操琴十四人。先生操《平沙落雁》,并即兴赋诗一首。
一九二一年吴兴周庆云在上海发起晨风庐琴会。海内外名宿纷至沓来,有九嶷杨时百,诸城王燕卿,西蜀吴浸阳等。先生携次子吴兆基(湘泉)赴会。
一九三五年重九,吴兰荪,查阜西,荘剑丞等邀海内缦友会琴于怡园坡仙琴馆。莅会者三十。先生携诸公子与会,操《石上流泉》,兆基(湘泉)操《阳春》,兆琳(湘珩)、兆瑜(湘岺)分别操《普庵咒》、《渔歌》。
一九三六年初春,今虞琴社在苏州成立。先生参与琴社的发起,并与周冠九、荘剑丞诸君承担琴社日常工作与月集等。
下面我们讲讲吴兆基的琴话逸事,吴门的琴分叫“清、和、简、劲”。它是怎么演变的呢?第一代老师沈再生老师(岭南派)传给了吴兰荪老师(虞山派)因为久居苏州琴风慢慢慢慢就变化了,那么说到琴风其实最早的时候古琴的流派在唐代就有了当时就有吴派和川派。当时有个琴师赵耶利,他写过一首诗叫“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急浪奔雷,亦一时之俊也”。也就是说在唐代就已经有了吴派和川派,那么吴派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不停的演化,我们说的岭南派其实也是吴派分支虞山派也是吴派的分支,那么川派后来形成泛川派。什么叫泛川派呢?泛川派其实走出了四川到全国各地,受其他地方琴风的影响有一点点变化。再后来吴浸阳老师(川派)传给了吴兆基老师(吴门琴派),吴浸阳是四川青城山的道士20岁以后就下山云游,云游到苏州和上海觉得这两个是好地方就常住与此。他的琴风清逸洒脱,但他也受到了虞山派的一些影响。我祖父的启蒙老师是吴兰荪,觉得是虞山派和岭南派结合的一个琴风。我前面讲到二一年的时候,当时吴浸阳来参加活动,我祖父听到吴浸阳弹琴非常仰慕,想拜在门下学琴。但是吴浸阳他不以教琴为生,婉拒了。吴兆基是个有心人他不气馁,只要吴浸阳来参加古琴活动他就来听琴,吴浸阳拿手的是《渔歌》吴兆基听了节奏自学,在一次琴会的时候弹了部分节选给吴浸阳听,吴浸阳听后大吃一惊觉得是百年难遇学琴的人才,破格收归门下。所以吴兆基是在岭南派、虞山派、川派的共同影响下成长起来的琴人,但是这种柔和并不是现代人的平步青云几年完成,而是操慢了四五十年的产业。吴兆基的琴风是受着三派影响,但是除了这三派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受影响太极拳,吴兆基还是当时太极高手,他的老师叫李香远是明国时候中国北方太极圣手打遍北方无敌手。当时他到苏州来我祖父通过朋友转移介绍拜在门下。李香院学的是武氏太极,吴兆基在学武士太极学会杨氏后把武氏杨氏结合,形成了八式太极叫归真太极,也就是说他在古琴、太极上都是有所成就的。这种影响他自己没有感觉,特别要感谢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负面的但是他也有正面的东西,就是它把我祖父逼在家里与外界没有交流的情况下自己弹了十年琴,在这十年当中他只有弹琴自语但是比绝大部分老琴家要幸运,为什么这么讲呢,很多老琴家琴都被砸掉了,我们家的琴是保下来的。 吴兆基弹了十年到1982年北京召开了中国第二届古琴大会吴兆基收到参加,一弹琴大家一听说吴老先生你的琴一听就来自虞山派。当时琴人对他的评价是十六个字“中正平和、宁静古朴、清逸洒脱、气韵生动”。近几年我们又有学生对这十六字进行了精炼形成了新的叫“亲和简静”这是吴门琴派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