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耕读起家 书香传家——翁同龢的家风家教
王忠良 2015-04-11
浏览量:2671
今天很高兴能在苏州大讲堂做讲座,非常感谢大家的厚爱,给我这个机会分享我对翁同龢的研究。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没有学历史的背景,7年前领导安排我去做翁同龢纪念馆的馆长。当时我对翁同龢这个人以及当时的历史都不了解。但是为了做好这个馆长,我研究了翁同龢以及翁氏这个家族在历史中的沉浮,得到了很多的感悟。结合当今对家教和家风的提倡这个背景,我们来讲一讲翁同龢,以及他们家族的历史,对现在人们的启示。
我从五个方面来讲翁同龢这个人物。首先从民间、从传闻中的翁同龢是什么样的一个人。然后再讲在历史的误解中翁同龢是什么样的一个人。第三部分是通过我的研究,我了解的真实的翁同龢是怎样的。再从对翁同龢以及翁氏家族的研究中总结出的翁氏的家教家风。而家教教风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认为是传承,把古代的、历史中好的东西传承下来。我从这五个方面来开展我的演讲。
首先从民间对翁同龢的印象讲起,民间对翁同龢的认识,首先他是状元,第二是帝师,其他的就是知之甚少了。我是研究翁同龢的,从我的研究经验来看,我们的老百姓没有真实的历史知识。老百姓的的历史知识很多是通过戏曲、文学得到的。第二个在正史上,包括史记这样的名篇,记载的都是王侯将相,而正史上记载的人物都是没有血肉的,没有七情六欲的。老百姓更愿意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演义小说吸收历史知识。翁同龢这个人物在民间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评价如何,我从两幅对联说起。
对联一:“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这是讲李鸿章和翁同龢的,李鸿章是合肥人,他的职位相当于宰相,可他当政后,自己“肥”了,天下却“瘦”了。翁同龢曾做过户部的官,古时候也称为司农,他是常熟人,他做了这个官,自己是常常“熟”,世间却是饥荒了。这幅对联对两个历史人物李鸿章和翁同龢好好讽刺了一番。揭示了当时晚清社会民不聊生、内忧外患的情况。
对联二:翁叔平两番访鹤,吴清卿一味吹牛。
这幅对联讲的是甲午战争时期。叔平是翁同龢的字,他喜欢养仙鹤,有一次,刮大风,他丢失了一只仙鹤,他写了一个贴,寻找丢失的仙鹤。当时甲午战争时期,翁同龢是军机大臣,战事吃紧的时候居然还只顾着自己饲养的仙鹤。吴清卿是与翁同龢同时代的一个人,名为吴大澂,甲午时他向皇帝自荐要求带兵打仗,但是和日本的军队一接触就打败了。这幅对联是讽刺他们二人的。
我讲这两个对联的用意是说明,民间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按照自己平常人物的心态来想象历史人物,所以对他们颇有微词。甲午战争的失败原因能归结他们身上吗?我看是未必,原因是很复杂的。
民间对翁同龢的看法,翁同龢确实是高官之后,高门大户,和平常人的生活有所不同,老百姓容易把想象强加在他的身上,在民间容易把翁同龢神秘化了。同时由于阶级对立,民间把官员这个群体想象成守旧、落后的人物,成为取笑的对象,而且会杜撰一些故事附会到历史人物身上。
我来具体讲一下民间流传的翁同龢的故事。首先是“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这个案件能得到平反翁同龢是起到很大作用的,但是在历史记载中根本就没有提到翁同龢。这个案件在戏曲小说的演绎下是一个官官相护的案件,反映了当时司法制度的黑暗,官员徇私舞弊、严刑逼供,对于案件审理先入为主。但在历史真实中,其实当时的官员都是很正直的,之所以不平反这个案件是因为这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民间小案。我研究历史资料发现,这个案件历时3年多,前后审理了7次,最后到了北京刑部审理。翁同龢当时是刑部右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的副部长。翁同龢接手这个案件,仔细研究发现了不少疑点。但在当时封建集权的中国,最终的决定权是在于皇权,也就是当时的慈禧太后手中。慈禧是如何知道这个案件的呢?当时在上海有一份外国人办的报纸——《申报》,为了扩大自己知名度把“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做了详细的报导,使得全国皆知。慈禧知道了这件事后询问了身为帝师的翁同龢,对这个案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出于政治目的,打压靠着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崛起的浙系官员,将“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彻底平反了。翁同龢在这个事件中起到的作用就是他有机会向慈禧进言。但因为这个案件是在翁同龢离开刑部三个月后才得到平反的,所以在这个案件相关的历史记载中没有出现翁同龢。为什么我知道这件事呢?因为我研究过翁同龢的日记,里面很清楚地记录了从接手这个案件,到发现疑点,到最后开始重新审理这个案件,而他的一个侄子翁曾贵就是审理的官员之一。所以虽然翁同龢没有出现在这个案件的正史记录里,但是却是起到了很大作用。
还有传说翁同龢反对常熟修铁路,事实是这样的吗?要有铁路从常熟经过也就是只有沪宁铁路,而沪宁铁路是1901年英国人立项的。而1901年的翁同龢被慈禧罢官,赋闲在家,完全没有权力阻止修铁路这件事。第二个是这条铁路1901年立项到1905年才修到南翔,1908年才全线贯通,而翁同龢1904年就去世了,所以我认为这件事是不存在的。
还有个传说是说翁家有两棵上好的野山参,翁同龢得状元是依靠人参的帮助,而他的侄子中状元也是因为吃了人参的缘故。所以翁同龢被称为是“人参状元”。
大家知道常熟有个特产——鸭血糯。传说以前叫龙血糯,翁同龢将其带入宫廷,慈禧吃了以后很是赞赏,问翁同龢此是何物?翁同龢想,如果说是龙血糯,大有忌讳,灵机一动随口说出了鸭血糯的名字,于是龙血糯就变成了鸭血糯。
翁同龢喜欢收藏,民间就又杜撰了一个故事。有一次他以四百两白银收到一个瓷瓶,他很高兴,召集家人欣赏,将水倒入瓶中,结果散架了,发现这个瓶是纸糊的。这个故事太牵强了,翁同龢是个大收藏家,怎么可能收一个纸糊的瓶子呢?
还有个故事说太极拳的来历,原先太极拳被称为是绵拳,太极宗师杨露禅学艺有成后来北京教授拳法,有一次在端王府里表演,翁同龢看见后大加赞赏,写下一段话,“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于是杨露禅的拳法被称为太极拳。但是我一看时间根本就对不上,杨露禅在北京教拳的时候翁同龢还不是帝师,还没有势力可以出入王府,我分析这个故事也是牵强附会的。
去年我到江阴的长泾老街看见街上有两家相距50米不到的卖长泾烧饼的店,都打着翁同龢的牌子,一家是说在同治年间,翁同龢路过长泾吃了他们店里的烧饼觉得好吃,就带入宫廷,成为贡品。另一家则是说在光绪年间,1903年回家探亲路过长泾,尝到了长泾烧饼,带到了宫廷。我想1903年翁同龢已经被罢官根本就没有机会回到宫廷。所以民间的传说是不会顾及历史真实的。但翁同龢确实去过长泾,在他的日记里提到过在长泾街上被老百姓围着满头大汗的情形。
以上就是民间传说中翁同龢,翁同龢的形象是一个守旧、保守的人物。老百姓不知道真正的封建官吏是如何生活的,就发挥他们的想象,杜撰很多关于翁同龢的故事。
接来下我讲一下历史误说里的翁同龢。我看正史里的记载,对于翁同龢这个人是毁誉参半,负面的略微多一些。《清史稿》记载:同龢久侍讲帏,遇事专断。与左右时有争执,群责怙权。《清史稿》是民国时期编写的,对翁同龢的评价就不是很正面。在台湾历史学家庄练的著作《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中,还记载了翁同龢与李鸿章交恶的过程。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期间,翁同龢的大哥翁同书失守寿州,被曾国藩手下大将李鸿章上书弹劾,翁同书先是被判了斩监候,后来改判流放新疆。于是翁同龢和李鸿章交恶,在中日甲午战争时,李鸿章主和,而翁同龢主战,翁同龢与李鸿章的对立完全是因为私人的原因,而不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这些都是正确的吗?我认为是误说。第一点,弹劾的奏章是曾国藩授意李鸿章写的,所以翁家仇恨的对象首先应该是曾国藩,可事实上翁家和曾家的关系非常密切,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和翁同龢是好朋友,两人政见一致。第二点,这个奏章究竟是谁写的,在翁同龢的日记里记载了猜测是李鸿章的老师同为合肥人的习子陵写了这个奏章。翁同龢和李鸿章是不是真的水火不容呢?虽然他们政见不同,但是私交很好。有一个事例可以证明,甲午战争之后,李鸿章去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其实他自己心里也清楚这件事肯定会落下骂名,而当政的慈禧也可能把李鸿章当成自己的政治替罪羊。李鸿章就去找了当时在慈禧和光绪帝前得宠的翁同龢商议,翁同龢以自己退出电报公司的投资为交换条件,帮李鸿章解开慈禧对他的心结。翁同龢的小舅子就在李鸿章的手下工作了十几年。所以我们不能以自己想当然的态度来想象翁同龢与李鸿章的政治斗争,导致了甲午战争的失败。其实翁同龢的主战和李鸿章的主和,对于当时的中国都不能说是全对,对的只能是朝廷、是慈禧。
下面我就从翁同龢的家书、日记、正史里记载的真实翁同龢是什么样的呢?首先他是政治精英,我从四个方面来讲,第一是状元,第二是帝师,第三是儒相,第四是乡贤。在介绍之前我先从耕读传家讲起,耕是生存的技能,读则能走入上流。常熟的翁家起源于苏州的翁氏,苏州最早的翁氏大约是在北宋时期迁入的,北宋庆丰5年1082年翁晋阳在苏州为官,后来定居苏州吴泾。到了明万历年间有个翁姓的人去常熟的练塘做上门女婿。到明嘉靖年间常熟的翁家分了三房,大房就是后来的翁同龢的一支,发展的比较好,第三房还是在练塘务农。翁家是从翁同龢的爷爷翁咸封开始起色的,翁咸封考中了举人,做过海州学政,海州也就是现在的连云港,学政相当于教育局局长的职务。但是翁咸封的家庭并不富裕,真正振兴翁家的是翁咸封的儿子是翁心存,从他开始翁家才成为常熟的八大家之一。翁心存考取了进士,做过帝师,也做过四个部的部长。从翁心存开始翁氏就成了一个大家族。父子帝师,翁心存和翁同龢都做过皇帝的老师。父子宰相,翁心存和翁同龢父子二人的职权相当于宰相的地位。兄弟封疆,翁心存的大儿子翁同书是安徽巡抚,二儿子翁同爵是湖北巡抚,湖广总督,小儿子翁同龢是军机大臣、帝师。叔侄状元,翁同龢和他的侄子翁曾源都中过状元。四世翰林,翁同龢侄孙翁斌孙也中了进士。为何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和翁氏的家风是分不开的,而且延传至今,翁氏家族里有出息的还是大有人在,比如现在庆字辈里就出了一个工程院的院士,翁之龙是同济大学的校长,翁以登是香港科技大学的副校长。这些是翁氏家族由贫到福到贵的一个简单的过程。
下面我介绍一下翁同龢,翁同龢生于道光10年1830年,去世于1904年光绪30年。我用一个时髦说法称翁同龢是官二代,翁同龢出生时他父亲40多岁,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中央党校的校长。翁同龢4岁是和自己的母亲和奶奶回到常熟的綵衣堂开始求学,16岁考取秀才,19岁跟父亲去了北京,同年结婚并达贡,成为刑部的一个小官员。23岁考取举人,27岁中的状元,也就是咸丰6年。翁同龢的科举道路看似很平坦,但是我们要知道,1840年发生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身在常熟的翁同龢肯定也会受到影响。19岁他开始在刑部任职,在加上要在皇宫里整理图书,同时回家还有帮助父亲做一些事情,他的日常工作是很繁忙的,只有利用晚上的一点时间练习书法和读书用功,在这样的条件下还能考取状元是非常不容易的。
人们最津津乐道的就是翁同龢是两朝帝师,但是做的怎么样呢?我总结他作为同治皇帝的老师是很失败的。同治皇帝19岁就生天花死了。同治最先的老师是翁同龢的父亲翁心存,翁心存教了一年就去世了,翁同龢就接替父亲位子成了同治的老师。清朝皇帝的老师最起码有五位,分别教授汉文、满文、武艺等等内容。在同治皇帝的老师中翁同龢是资历最浅的。期间翁同龢母亲去世,翁同龢回家丁忧三年。在翁同龢的日记里记载,同治帝很聪明,但是慈禧对他的要求太高,导致同治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到翁同龢丁忧结束回到北京,同治已经生病了,翁同龢一直很遗憾自己没有教好这个学生。
后来他又成为光绪帝的老师,这次我总结为功败垂成。光绪可能不如同治聪明,而且体弱多病。翁同龢和光绪的师徒感情很好,翁同龢在光绪的众多老师中居于首要位置,对光绪的影响也很深。培养了光绪读书思考的习惯。后来光绪想要维新,可惜失败了,翁同龢也失败了。
翁同龢作为一个官员,1850年—1898年之间,立朝近五十年,经历了50多个官职。任职国史馆、方略馆总裁、国子监祭酒、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总署大臣,协办大学士;是晚清政坛名重一时的大臣。
大家可能不知道做皇帝的老师其实是兼职的,一般三四点起床,从住处到皇宫路上大约要花费一个小时,上课是7点左右,教授的时间差不多是一个小时,然后还要回自己任职的部门上班,所以做皇帝的老师是非常辛苦的。
到了1898年四月二十七日,翁同龢的生日那天,奉开缺回籍之命。具体原因也说不清,我认为是政治斗争的一个结果。这个事情幸还是不幸,也很难讲。如果他继续留在北京,到了1900年八国联军打入北京,慈禧杀了一批主战派和主和派,他可能也不能幸免于难。
戊戌1898年阴历五月,翁同龢回到家乡常熟,归隐于虞山瓶隐庐。此后七年,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
他经历如此多的事情,我认为到今天他的一些政治主张还是值得借鉴的。他的主战思想,也不是意味着打不过也要打,其实也包含着战守兼备的思想。而后人则误解为一味地逞强。第二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南通的状元张謇就得到过翁同龢的帮助,而且事实证明张謇确实是有能力的。翁同龢的人才观“德才兼备,以德为主”。在戊戌变法的过程中,他对康有为的态度有三次转变,先是“荐康”,他发现康有为很有才能,向光绪帝举荐康有为,这才有了百日维新。第二个阶段是“疏康”,疏远康有为,他从和康有为的接触过程中发现康有为这个人道德有问题。最后是“恨康”,他认为光绪帝之所以有这样一个结果,就是因为康有为。康有为在变法的过程中想要把慈禧除去,其实慈禧也有变法图强的意思,但是康有为要推翻慈禧的统治,这最终导致了光绪被幽禁,变法的失败。所以翁同龢很恨康有为。
在法治观念上是以法治理,公平执法。在政治上是民本思想,以百姓的利益为重点。在外交上维护领土完整,甲午战败以后,他向光绪建议情愿多赔款也不能割让台湾,可惜最后也没成功。
最后我们要实事求是的看待翁同龢,他的思想是从守旧到维新,逐渐适应了潮流的变化。翁同龢最值得我们称道的是他的人品和官品。他是一个孝悌君子,遵循的是忠、孝、洁、勤。忠是对光绪和慈禧的忠诚,孝是对父母孝顺,洁是做官洁身自好,勤是非常勤勉,翁同龢的日记被称为晚清四大日记之一,翁家的人都有记日记的习惯,最近就出版了好几部翁氏家族的日记。
翁同龢的性格是直谏刚直,最突出的就是反对同治帝修颐和园、甲午战争反对慈禧六十大寿庆典;顶撞光绪皇帝,这也是他被开缺的原因之一。
翁同龢是一个真真实实的文化大家,有人诗曰:“晚清唯有瓶居士,三绝能兼书画诗”。同时也是同光第一书家,形成了独特的翁体,翁同龢属虎,喜欢在端午节写 “一笔虎”,送给亲朋,据说可以镇宅辟邪。还是一个宰相诗人,流传到现在有1200多首诗。同时,是一个很好的收藏家、很有眼光的鉴赏家。翁同龢可能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收藏家和最有权威的鉴定家,但从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翁同龢的收藏目前来说很不一般,翁同龢的丰富收藏,可以看出他有很高的鉴赏水平。2000年,翁氏后人将价值450万美金,80种542册古籍捐赠给上海图书馆。
翁同龢看似风光的人生,其实他有时候活得可能还不如平常人舒坦,下面我讲一下翁同龢的悲情人生。翁同龢的父亲翁心存在咸丰十年,与肃顺政见不同,险遭牢狱之灾;幸有“北京政变”,慈禧掌权,才东山再起。翁同龢19岁结婚,夫人是浙江萧山汤氏,也是名门之后,夫妻感情很好,可惜共同生活了只有10年时间。在汤氏去世之前,怕翁同龢不会续娶,就写信给翁同龢的侄子翁曾荣,让他帮翁同龢纳妾,就是后来的陆氏。翁同龢很是思念他的亡妻,从他的日记里可看到每年逢到亡妻的生辰忌日都会梦见她。后来的妾陆氏也没有生小孩,他的儿子是哥哥过继的,名为翁曾翰,相差7岁。很可惜,他这个儿子48岁就去世了,留下二子,恩孙和德孙。可惜恩孙只活了24岁,德孙只活了30岁。也就是在1890年的翁同龢61岁是他的儿子孙子都不在了。
翁同龢体弱多病,我曾做过一个统计,他每年约有35天在生病,在甲午战争时最厉害,生病的天数有六七十天。
翁同龢临终遗诗“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不将两行泪,轻向汝曹弹。”在取得了让人羡慕的高位上,实际是怎样的不为外人道的生存状态啊。
接下来我们讲一下翁氏的家风。首先是清白家风,翁心存诗:“为语汝曹须自立,家风清白守仪型。”教导儿孙要守清白家风。第二点是冷官作风,翁同龢诗:“家世事诗书,父兄有遗言,慎守冷官风,毋改雀罗门。”
清白家风的形成,五世祖翁长庸秩满,当迁按察使,不愿典狱,遂告归,其贫不异为诸生时也。
九世祖翁谦(翁同龢曾祖父)孤贫力学,常饮麦汤以为饱,而读书不辍,卒戒子孙曰:“异日筮仕(出仕当官),毋贪墨,玷我家风。”
十世祖翁咸封(翁同龢祖父)在做海州学政的时候尝有游幕者告予曰:可惜一个好缺,被翁先生作坏了。讶问之,则曰:彼处旧习,官唯与鹾贾(盐商)往还为肥润计,公但与贫士论交,难乎其为后任矣。予寄丈诗曰:先生官自冷,此地水原咸。
张太夫人(翁同龢祖母)(贤内助、廉内助)从宦海州,咸封奉檄查灾,以印封其籍(百姓的户籍),时咸封之田(到农田调查),州牧(海州主政者)馈金以请曰:“籍有误,请更。”氏(张氏)严拒之。是役也,饥民之注籍者,皆无漏冒,而氏之严声殆遍。
许夫人(翁同龢母亲)先公授徒以养,吾母刺绣抄书以供其乏。及先公既贵,任学政,吾母从之官,初到即敛官物,标而缄题之,比去,纤毫无所携。
翁家的家教。
1、堂号(綵衣堂),来源于二十四孝的老莱子綵衣娱亲,是翁同龢父亲翁心存为了母亲张太夫人养老所购置,为了奉养母亲,翁心存在母亲80岁时辞官回家,直至母亲87岁高龄去世,与当代的啃老一族何其相反。
2、堂联,读书、为善为主。
3、书斋,困学斋,知止斋;自强不息。
4、名号,“龢”,“和”,这两个字是同一个字,翁同龢的父母鉴于翁同龢的脾气很耿直,所以起了这个字。 
5、办家塾,注重家教。
6、办义庄,热心公益。
7、修族谱,传承家风。
8、整理先祖文稿,传承家风。
9、祭祀先祖,传承家风。
10、家书、日记
翁同龢:《论立身行己之法》(1870年),联其长少,正其心术,端其趋向,约其放纵,抑其骄蹇,策其惰慢,教以立身行己之法,迪以济世安民之要,使居乡则为端人正士,出仕则为良吏忠臣,一言而乡党相传,一行而家邦所法,不愧俊秀之才,足为社稷之重。
教育子侄
当为天下念,勿作一身营。
譬如司谳狱,执法当持平。
取决一言误,怨忿万古并。
又况儒生学,最忌妄谈兵。
猛火苟弗戢,杀人不闻声。
是皆举其大,自余难具名。
汝本初试职,三事非所更。
但当力勤俭,庶免人讥评。
勤者事惟何?鸡鸣起栉缨。
日入早宴息,抛弃墙隅蘖。
《长歌付子善》(1902年6月29日)
致翁曾荣:
宴起之弊不在精神而在志气。志气不立,万事瓦解。嘻,可惧哉!宜逐日自力。(立志)
善举必当量力为之,但不可效愚无知之人,舍命布施,毫无条理。(教导如何做好公益事业)
早起以全力治所急之事,饭后至书房看书,晚访友人,略谈以疏其气。处境莫妙于闲,废事亦莫甚于闲。说闲话,见闲人,营闲事,皆当戒。(办事、读书要勤,心境要闲,但不能让闲话、闲人、闲事浪费时光)
凡人不可无畏敬之友,立身立德,胥在于此。若取类我之人为友,则日见汩没而已。吾平生得力在取友,虽平日趣向各别,而一节之长,必倾怀向之,尤重者,谈义理、笃践履之士,此两者皆吾所短者也。(交友要交畏敬之友,以友之长,补己之短。)
居家以俭为主。饮食衣服不可过适。如小点心、小吃局,积多便费。至于衣服,真用得者几何?花样颜色,近于巾帼,切不可讲究。世岂有学佛之人(菉卿是信佛的)而营情于至卑至琐之物者乎?(居家以俭为主,做官才能以俭兼廉)
致翁曾荣 
汝之难处,吾深知之,所以劝汝提起精神者,盖愈难则愈懒,愈懒则愈不办,将来必至一事不能办,此吾之病,用以规汝,汝其思之。怕气则气必大,怕事则事转多,不如挺身料理,或有清闲之一日。
光绪十三年十二月初四日(1888年1月16日)
致翁曾荣
吾拟在汝处住半月,每日饭菜只用两小荤一素菜,馀一概从省,轿用布幔,船用极小者,惟祭祠须知会,集子姓行李,上坟用暖锅可也。
光绪十五年七月十三日(1889年8月9日)
1889年翁同龢已经贵为帝师回家省亲还是这么节省。
致翁斌孙(民国是官至直隶提法司,从小聪慧,17岁中了进士。):
“昔寿阳相国(祁寯藻)十三应有司试,名列第一。退而有自得之色,其太夫人涕泣,予杖曰:‘汝固止于是耶?’相国自是不敢自矜,与人言无一语炫襮。尝亲与文端公述此事,汝其识之。余拟字汝曰:‘韬夫’,万物以敛藏而始大,且祖训有‘武總六韬’之语也。如否如此,记不真。
而飞腾如是之速,此后第一去一“矜”字,其次守一“静”字,□□力行之方,是吾家好子弟,敬之哉!或今年,或明春得妥同行为要,刘师是也。
姻事且勿办,万不可徇乡里之见,以为双双喜事,并集一时。两县送钱,万不可收,无论是何名目,总是陋规,甚至送几十担包漕以为贺敬者,稍一沾染,则人且曰:“彼家尚如此,我等何妨闹之。”
家教最重要的是传承。在翁同龢纪念馆里正堂,綵衣堂,堂联“振家声还是读书,绵世泽莫如为善”。翁氏故居知止斋书房,名字来源于《二疏故里》“禄厚贵知足,位高贵知止。”正教的晋阳书屋,堂联写道,“入我室皆端人正士,升此堂都古画奇书。”
古语有云,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翁心存曾说“一世显宦,三世僚幕。”类似“富不过三代”。所以何以保家,翁氏的祖训“富贵不足保,唯诗书忠厚之泽可及于无穷。”和大家共勉。
岁月流转百年,文化的馨香弥久弥远。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