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音乐中的动物(一)鸟
顾丹红 2015-03-26
浏览量:1170
各位下午好,今天是《音乐中的动物》系列讲座的第一讲——鸟。这几天春暖花开,苏州又进入了鸟语花香的春天里,让我们一起来听一点应景的音乐。今天,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些有趣的、和鸟儿们有关的曲子。
第一首曲子的名字叫《晨曲》,顾名思义,就是描绘早晨的曲子。而鸟儿的鸣叫总是和早晨联系在一起。唐朝诗人孟浩然的《春晓》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还有一首家喻户晓的儿歌——《上学歌》中也有:“小鸟说,早早早!”这样的句子。这首《晨曲》是挪威作曲家格里格(Edvard Grieg,1843 - 1907)创作的。挪威虽然只是一个北欧小国,却有两位世界级的历史名人,即使在中国也是大名鼎鼎,其中一位是大文豪易卜生,另一位就是音乐家格里格。1875年,格里格为易卜生的戏剧《培尔?金特》创作了配乐(作品23),而《晨曲》就是戏剧《培尔?金特》第四幕第五场的前奏曲。1881年与1891年,格里格先后挑选了一共8首乐曲,凑成两套音乐会组曲,四乐章一个组曲,之后《培尔?金特》这部剧随着这两套组曲声名远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两套组曲迄今为止也一直是音乐会上的常见曲目。虽然《晨曲》原先是为《培尔?金特》第四幕创作的,本该描绘的是非洲摩洛哥的日出,可改编成组曲之后,却是《培尔?金特组曲》第一组曲(作品46)中的第一首,从音乐风格和性格上来说,反倒是在描绘挪威的黎明。在这首乐曲中,格里格以木管乐器长笛和双簧管演奏的主旋律来表现鸟鸣,这两种乐器相互交替出现,酝酿多次之后,主旋律转到了弦乐部分,通过音乐中的和弦变化,让人仿佛看到了太阳在一瞬间穿过云层照射出来的感觉。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这首《晨曲》。
刚刚我们听到的《晨曲》是由管弦乐队演奏的。下面让我们来听一首人声演绎的无伴奏合唱歌曲《蓝鸟》。它是由爱尔兰作曲家查尔斯?维利尔斯?斯坦福(Charles Villiers Stanford,1852-1924)创作的,作品119,第三首。斯坦福和格里格岁数差的并不大,不过斯坦福的名气是远远不如格里格,尽管一生创作过很多作品,包括交响乐和歌剧这样的大型作品,还有不少比较知名的作曲家是他的门生,可是,大家现在只能在音乐会上听到他的一些歌曲,其中《蓝鸟》是他最著名的歌曲了。这首歌的歌词来自英国女诗人玛丽?伊丽莎白?柯勒律治创作的诗歌。她是英国著名诗人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的曾侄孙女。这首歌由是一首男女混声四声部的无伴奏合唱,外加一位女高音领唱。每次听到这首歌,我的心境都立刻会平和下来,脑海中仿佛看到了清晨,山脚下有一只蓝鸟从平静的蓝色的湖面上飞过,天空最终也变成蓝色,湖水也变得更蓝,刹那间,蓝鸟已经远去。下面让我们来听一下这首歌曲。领唱的女高音似乎就是那只蓝鸟,从平静的混声合唱中飞了出来,飞向了远方,最后消失。刚刚这个视频中的合唱团是剑桥大学冈维尔与凯斯学院合唱团,而作曲家斯坦福年轻时候也是在剑桥读的大学,后来先后在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和剑桥大学担任音乐教授。
天蓝了,太阳也出来了,鸟儿们也开始热闹了。下面我要介绍的一首曲子非常的活泼热闹,和安静的《蓝鸟》有着鲜明对比。它是由法国的作曲家圣-桑(Camille Saint-Sa?ns,1835-1921)创作的,选自组曲《动物狂欢节》,在接下来的讲座中,我还会介绍到组曲中其他乐曲。《动物狂欢节》是一个十四乐章的组曲,因为整套作品诙谐幽默,从第一次公演大获成功到现在,可谓经久不衰。不过,虽然《动物狂欢节》是圣-桑最受大家喜爱的作品,可作曲家本人生前却只是在私人场合演出过2次,然后就禁止他在世时表演或者出版这部作品。除了其中的《天鹅》这个一个乐章,是在生前发表的,整部作品和公演都是在作曲家去世之后才有的。禁止表演或者发表的原因竟然是圣-桑怕这部作品会影响他“严肃”音乐家的名声,《动物狂欢节》听名字就像是娱乐性的作品,严肃的作曲家应该学习贝多芬,要写多一点奏鸣曲,交响曲之类的作品。1886年,他本该好好创作他的第三交响曲,好早日交给他的音乐编辑,可圣-桑觉却在构思《动物狂欢节》,而写这个作品实在太有趣了,他忍不住先把这部作品创作出来了。《动物狂欢节》虽然也是用管弦乐团演奏,但是乐队要求比较特别,乐队中有木琴,钢琴,弦乐,木管,却没有小号等铜管乐器。整个组曲一共有十四首,长短不一,其中《鸟舍》是第十首曲子,非常短小。圣桑选择了长笛和钢琴演奏快速的颤音来模仿鸟儿们叽叽喳喳的鸣叫,下面让我们来听一下西蒙?拉特尔(Simon Rattle)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的演奏,担任长笛声部的是如今最当红的长笛演奏家帕胡德(Emmanuel Pahud),两位钢琴家是曾在苏州开过音乐会的法国钢琴家,拉贝克姐妹。这个版本速度非常快,颇有炫技的嫌疑。
刚这首《鸟舍》中,钢琴和长笛都用了大量的颤音来表现鸟鸣,什么是颤音呢,就是非常快速的do re do re do。这种手法也是音乐作品最常见的表现鸟儿的手法。下面让我们来听一首中国的传统乐曲《鹧鸪飞》,这里面同样运用了很多颤音的手法,只不过演奏的乐器从长笛变成了中国江南曲笛,颤音主要用来表现的不是鸟鸣,而是用来表现鹧鸪扑棱扑棱扇动翅膀的形象。什么是曲笛呢?顾名思义,就是伴奏昆曲用的笛子,就是那种比较长的笛子,江南丝竹音乐中都是用的曲笛。和北方那种短短的梆笛,也就是用来伴奏梆子戏的笛子有着明显不同的音色。《鹧鸪飞》原先是湖南的民间乐曲,本来是箫独奏的,后来由著名的笛子演奏家陆春龄把《鹧鸪飞》给加工改编了,陆春龄老先生今年94岁了,从这两年网上的照片看来,身体还相当的好,每天吹笛子就是他最大的保养。《鹧鸪飞》经过陆春龄的改编后,变成了一首有着浓郁江南特色的曲笛独奏曲。整个作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慢板,第二部分是快板,其中慢板部分是对原来民间曲调的放慢加花,而快板部分则是原先没放慢的版本放在了后面,第一部分是变奏在前面,第二部分是主题在后面。下面让我们来欣赏陆春龄本人演奏的《鹧鸪飞》一开头很自由,用了虚指颤音,音高和力度都不断地改编,仿佛鹧鸪忽高忽低,忽远忽近。整个慢板听起来特别的意境悠远,表现出鹧鸪在天空展翅飞翔的形象。好进入了快板,也是非常地炫技,表现出鹧鸪活泼灵巧的动作。最后又一次用了虚指颤音,似乎鹧鸪飞向了远方,最后消失不见。有一种首尾呼应的感觉。
欣赏完曲笛演奏《鹧鸪飞》,让我们再来听一首欢乐的唢呐曲。《百鸟朝凤》和鹧鸪飞一样,原先也是一首民间乐曲,最早是流传于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地管乐合奏曲,其中唢呐是主奏乐器。唢呐原先也是从波斯、阿拉伯地区传入我国,也是一种簧片类乐器,哨子由芦苇或者麦秆制作而成。唢呐的表现力很强,常常在乐队中担任主奏,相信现场听过唢呐的人,都会被唢呐惊人的穿透力和音色所震撼。《百鸟朝凤》原先结构松散,缺乏高潮,后来经过唢呐演奏家们的改编整理,这首活泼喜庆的曲子一直深受群众们的喜爱。
《百鸟朝凤》是一首非常有生活气息,唢呐为主的乐器模仿各种鸟叫,甚至鸡叫。在改编之前据说还有模仿小孩哭叫的。演奏的时候,唢呐演奏家也有很多自由发挥的地方,全曲有多个段落,总体而言就是两种不同性格的段落交替,一个是北方吹歌风格的欢快旋律,风格粗犷,另一个是乐队伴奏下,唢呐模仿各种鸟儿鸣叫的段落,一环扣一环,听起来非常有趣。下面让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中央民族乐团李光才演奏的《百鸟朝凤》一、山雀啼晓,速度略自由,二、春回大地,乐队和唢呐交替,三、莺歌燕舞,拟声,四、林间嬉戏,速度加快,五、百鸟朝凤拟声,六、欢乐歌舞被省略直接进入下一段,七、凤凰展翅,速度更快,情绪更热烈,最后一段并翅凌空全曲在火热的高潮中结束。
凤凰可以称得上是百鸟之首,只不过凤凰只是一种传说中的神兽。在真实生活中,山鹰这种猛禽才是鸟中王者。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首《山鹰之歌》,这首歌号称秘鲁的“第二国歌”,2004年的时候,已经被秘鲁政府确定为国家文化遗产,这首歌曲是作曲家丹尼尔?阿洛密亚?罗布勒斯(Daniel Alomía Robles,1871-1942),1913年为一部秘鲁民歌改编的。现在,据说这首曲子在全世界有4000多种版本,300多种不同版本的歌词,而作曲家创作这首曲子的时候,并没有歌词。
1913年,作曲家受一个歌剧院的邀请,创作了一部萨苏埃拉的音乐,萨苏埃拉(Zarzuela)就是一种民谣小调说唱剧,用西班牙语表演,这部剧的名字就叫做《山鹰之歌》,剧情讲述了一个安第斯山原住民反抗美国雇主压榨剥削的故事,他们呼吁后山的矿工团结在一起,共同建设家园,像山鹰一样自由翱翔。而《山鹰之歌》的音乐就在全剧的最后部分。整个音乐有一种谦卑、朴实的望乡愁绪和喜悦揉杂的意境,缅怀昔日印加帝国光彩。后来美国歌手保罗赛门听到这首歌曲的旋律后,和他的搭档葛芬科一起录制了这首曲子,《山鹰之歌》立刻走红了,让这首改编自秘鲁民谣的歌曲传送到全世界的角落。今天我要给大家欣赏的版本,不带任何歌词,而是由一种秘鲁乐器演奏的,中国也有相似乐器,那就是排箫。排箫的音色听起来苍劲有力,很容易从和其他乐器区分开来,外观上也很好认。
好,刚我们听了管弦乐团、无伴奏合唱、曲笛、唢呐和排箫演奏的几首乐曲。下面我们再来听一下2首长笛主奏的乐曲。所以,我现在想要简单介绍一下这种乐器。长笛,在西方的交响乐团内是一种是一种重要的木管乐器,也就是刚才《动物狂欢节》中《鸟舍》主奏乐器。大家肯定纳闷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各种视频和图片上,长笛明明是金属做的啊?对,确实如此,但是这件乐器一开始却是木质的,到了19世纪40年代,具体是在1847年,有一个叫做西奥巴尔德?伯姆的长笛手兼金匠发明出了现代音乐会长笛,他没有用木质的材料制作,而是使用了银质,他认为银质的音色会更好,长笛有了更多的按键和控制杆,可以演奏更多的变化音,也就可以演奏更多的调。现在我们如果去买长笛,越贵的长笛,含有白银的比例就越高。迄今100多年来,后人对伯姆长笛几乎没有太多新的改进。而在此之前,莫扎特因为长笛的音准问题,特别讨厌长笛。以前的小号也是很难控制音准的。
下面让我们听一下两首风格迥异的长笛作品,下面我要介绍的曲子叫做《金翅雀协奏曲》。这是一首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1678-1741)创作的长笛协奏曲,于1728年和另外5首长笛协奏曲一起出版,作品的全称叫做《D大调第三长笛协奏曲》,第10号作品,第三首。协奏曲一般就是一种一件乐器与一个乐队一起协作演奏的大型乐曲。不过巴洛克时期的协奏曲和刚才说的协奏曲并不完全一致,比如说这首《金翅雀长笛协奏曲》,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笛协奏曲之一。这首协奏曲的乐队只是一个弦乐队,除了主奏乐器长笛是管乐,乐队中没有任何管乐,但却有一个羽管键琴,就是有时候也翻译成拨弦古钢琴担任通奏低音部分。通奏低音的使用,就是巴洛克时期协奏曲的一大特征。在这首乐曲中作曲家维瓦尔第充分发挥了长笛这件乐器的特性,使用了各种手法来表现金翅雀的鸣叫,有:颤音、跳跃、还有快速的跑动,单音重复,附点节奏。我们来听听看金翅雀是什么样子的?现在我们再来听一下200多年前,维瓦尔第是如何具体运用刚才所说的各种手法,用音乐来表现金翅雀的,作品有3个乐章,我们今天时间有限,听一下其中的第一乐章。
听完了巴洛克时期的长笛协奏曲,让我们来听一首很特别的音乐作品《黑鸫》,由长笛和钢琴演奏,有时候也会直接翻译成《黑鸟》,总之是一种黑色的鸟,但不是乌鸦。曲作者梅西安(Olivier Messiaen, 1908-1992)是二十世纪西洋音乐史上,最有影响与贡献的法国作曲家之一。梅西安的作品中宗教、色彩、异国音乐、鸟鸣是其创作上显著的特点。他一生中都痴迷于鸟鸣,最后创作了一系列鸟类题材的音乐作品,比如他有一个代表性作品《鸟鸣集》。而《黑鸫》创作与1952年,是他所有作品中第一首以鸟类为标题的音乐作品,预示了他后来《鸟鸣集》等作品的风格。这首作品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就是你可能会觉得好像没有调,你觉得音高没有旋律,节奏也很奇怪,这是20世纪西方音乐中先锋作品的一大特点。确实如此,不过相信你听了黑鸫的叫声之后,再去听梅西安的作品,会发现这首作品和普通的先锋作品还不太一样,因为实在是太形象了,非常写实,尤其是黑鸫鸣叫时的那种节奏感。欣赏这首作品的时候,请大家抛弃对常规音乐的理解,不要去思考音乐结构和旋律,或者音乐内涵。这首作品就是鸟鸣,而鸟鸣的规律不是用人类正常音乐的思维来解释的。时间有限,这么先锋的作品就不强迫各位听完整了,我们听个片段体验一下就好。
听过了蓝鸟黑鸟,让我们来听听一首《白孔雀》。白孔雀很稀罕啊,我没有亲眼见过,但从网上看到的视频和照片看,特别的美,白孔雀的尾巴简直像一个白色婚纱礼服的裙摆。这首曲子就是用来表现白孔雀的美和优雅的,而并没有用来表现孔雀的叫声。作曲家是美国的格里菲斯(Charles Griffes,1884-1920),因为得了流感,只活了30多岁。他是美国印象派风格的代表人物,《白孔雀》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作,一开始1915创作了钢琴曲《白孔雀》,是钢琴独奏的《罗马素描》组曲中的第一首。1919年,他又将钢琴曲改编成管弦乐版,管弦乐版比钢琴版有更丰富的色彩变化,除了常规的乐器,他还用了很多色彩性的打击乐器和两台竖琴,阳光下白孔雀的羽毛呈现出梦幻般的光影效果,旋律中富有异国情调,恰好用来体现出白孔雀的珍稀和东方元素。让我们来听一下。
下面让我们来听一首描绘云雀钢琴曲,其实作曲家们为云雀写了很多作品,现在是三月,正好有一首作品就叫做《三月——云雀之歌》,曲作者是俄罗斯著名音乐家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953)的一套钢琴小曲《四季》,一共有12首,从一月到十二月。其中《云雀之歌》正好是我们现在所处的3月,创作于1875年。刚才的《白孔雀》表现的是白天,而《云雀之歌》表现的是夜晚,所以作曲家用了G小调,音乐变得更为柔美。夜晚星光闪烁,田野中散发着花儿的芬芳,云雀的歌声在夜空中回荡。钢琴演奏家是一位俄罗斯钢琴家或者,也是前苏联的人民艺术家波希尼亚科维奇(Oleg Boshniakovich)。
下面让我们来两首意大利作曲家莱斯比基(Ottorino Respighi,1879 -1936)的作品《鸽子》和《布谷鸟》。在20世纪20年代,有一批西方的作曲家们开始反感浪漫主义时期作品夸张和过度情绪化,开始倡导新古典主义,推崇18世纪甚至更早的音乐风格与美学理念,但同时也加入现代和声、乐队配器理念的作曲技法。1928年,他根据18世纪的一些羽管键琴和琉特琴音乐,进行改编创作了一套组曲《鸟》,他只是借用了作曲家的旋律,却用相对现代的风格来处理乐队,乐队规模和晚期浪漫主义的宏大形成鲜明对比,整个组曲都是使用的小型乐队。《鸽子》是组曲《鸟》中的第二首。原先是法国作曲家雅克?加洛(Jacques Gallot 1625–1695)的作品。整个作品带着一点忧郁的色彩,作品的旋律主题先后由双簧管、单簧管与小提琴独奏,乐队中其他乐器低声伴奏,有时候还用了颤音,有意模仿鸽子咕咕的叫声和翅膀拍动的声音。下面让我们来欣赏圣马丁学院乐团演奏的《鸽子》。
刚才听的鸽子是莱斯比基组曲《鸟》中的第二首,《布谷鸟》是组曲中的最后一首。布谷鸟,我们有时候也叫做杜鹃,布谷两个字就有拟声的感觉,因为它们的叫声听起来就是布谷布谷(小三度),非常有辨识度。我们听一下真正的布谷鸟叫声,从古至今作曲家们为布谷鸟创作了很多的作品,从儿歌、初级入门的钢琴曲,到交响乐的大型作品都有,布谷鸟、云雀,还有夜莺等鸟儿都是音乐作品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鸟了。莱斯比基的《布谷鸟》是根据意大利作曲家帕斯奎尼(Bernardo Pasquini,1637– 1710)的羽管键琴作品改编,作品一开始就用之前介绍作品中常用的长笛,还用了双簧管、单簧管、大管等木管乐器,用来表现布谷鸟的叫声,弦乐不停的跑动,让音乐充满了动力。但是最有特点的是作品还用了钢片琴,待会儿我们会听到一种叮叮咚咚的乐器,使得乐曲有一种轻盈活泼的感觉。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伦敦交响乐团演奏的《布谷鸟》。
刚才我们听过用木管表现的布谷鸟,现在我们换一种乐器,听听看管风琴是如何表现鸟叫的。管风琴是一种特别大型的乐器,可以有各种各样的音色变化,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大师英国的亨德尔(Handel,1685-1759),不仅是大师级的作曲家,也是当时最著名的管风琴家,他的《 F大调第13管风琴协奏曲》(HWV295)有一个绰号叫做《布谷鸟与夜莺》。刚刚我们已经听过了布谷鸟的叫声了,现在来听一听夜莺。亨德尔的这首《布谷鸟与夜莺》首演于1739年的伦敦,我今天要给大家听的是整个作品三个乐章中最著名的第二乐章,《布谷鸟和夜莺》这个绰号就源于第二乐章,这个乐章使用亨德尔同时期一些其他作曲家的作品素材,当时还没有像现在这么严格版权。这首管风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乐章并不是慢乐章,而是一个快板乐章。中间有大段的管风琴演奏家独奏的地方,亨德尔还指明了有些地方需要自由即兴的发挥,这也是听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的一大乐趣。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著名的古乐团,英国协奏团演奏的《布谷鸟与夜莺》,管风琴家的名字叫赛门?普雷斯顿(Simon Preston)。
最后让我们来听一首《玫瑰与夜莺》,选自1902年法国作曲家圣-桑为戏剧《帕瑞萨娣丝》(Parysatis)配乐。现在这首作品旋律非常优美,没有一句歌词,常常作为一首练声曲单独表演,这里说的练声曲并不是我们平时唱歌前练声的那种练声曲,而是音乐会上表演用的练声曲,就像肖邦写的钢琴练习曲兼具技巧性和艺术性,我们称之为音乐会练习曲。《玫瑰与夜莺》是一首音乐会练声曲。都说人声是最美妙的乐器,而这首歌曲需要歌唱家把这件乐器发挥出最美最柔和的声音,这需要很强的控制能力。今天我要给大家听的是法国花腔女高音娜塔莉?德赛(Natalie Dessay)的录音,她的声音被大家赞叹为“声音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