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宋元美术欣赏
刘敏洁 2015-03-12
浏览量:954
各位朋友大家好,很高兴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一起来看宋元的的美术作品。
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发动政变,所谓“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取了后周的政权,做了黄帝,建立了宋朝。宋代宫廷美术的突出成就表现在画院的建立和繁荣。两宋的画院在美术史上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它不仅表现在画家人数之多、作品之精美,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由于皇帝的参与和倡导,从而形成了一种社会文化风气,极大地推动了美术的发展。文人美术作为美术史上的新现象,自北宋起正式崛起,并逐渐成为主流。
两宋的山水画在画史上有重要的意义,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画家和传世的精品,其中北宋的李成、范宽、郭熙、赵伯驹和南宋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最为有名,在山水画史上有“北宋四大家”和“南宋四大家”之称。
其中,范宽,北宋画家。又名中正,字中立。汉族,陕西人。性情疏野,嗜酒好道。擅画山水。刚开始跟李成学画,后来感悟到“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造化”,与其以人为师学习画画,还不如以自然造化为师。于是隐居于终南山,对景写意,自成一家。他的画峰峦浑厚端庄,气势壮阔伟岸,有雄奇险峻之感。传世作品《溪山行旅图》,此图一改常规构图,迎面耸立一个雄壮浑厚的大山头,置于画面的重要位置,顶天立地,极具质感,造成一种撼人心魄的视觉效果。山头杂树茂密,飞瀑从山腰间直流而下,山脚下巨石纵横,在山路上有一支商旅队伍,路边一湾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飞瀑,使观者仿佛能听到水声、人声和骡马声,也点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题。该作品使用丝质的绢作为画布,画中的山川流水、高山岩石,都细心勾勒且呈现出立体的空间感。人物、马匹也能够在尺寸极为微小的限制下活灵活现。此画受到历代收藏家珍爱,现藏在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郭熙,也是北宋的一位杰出的画家。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孟县)人,所以人称“郭河阳”。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有郭熙的《早春图》轴,堪称是他的经典之作。这幅《早春图》以全景式高远、平远、深远相结合的方式构图,表现初春时山中的气韵。冬去春来,大地复苏,山间浮动着淡淡的雾气,传出春的信息。山间泉水淙淙而下,汇入河谷,桥路楼观掩映于山崖树丛之间。在水边、山间活动的人们为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他主张绘画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著有著名的绘画理论《林泉高致》,由他的儿子郭思汇编,其中首次提出了中国画构图“高远”、“平远”、“深远”的“三远法”, 是我国画论史上第一部系统地探讨山水画创作的专门论著。书中全面总结了以往山水画的创作实践,包含了郭熙的主要绘画思想和经验总结,代表了当时山水画理论的最高水平,对当今的绘画创作依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南宋四家”中的李唐,最初以卖画为生, 宋徽宗时应召入画院。宋徽宗创建了我囯最早的皇家画院,建立了考试制度,开设画学,培养绘画人才,当时画院的考试标准是“笔意俱全”。 宋徽宗出过不少富有意趣的考题,例如: 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要画好并不容易。考生们有的在山腰间画座古庙,有的把古庙画在丛林深处。有的只画出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残墙断壁,他看了很多幅,都不满意。就在他感到失望的时候,有一幅画吸引了他,再仔细端详,连连叫好。那幅画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构思巧妙,那位高明的画家,根本就没有画庙。画的是崇山峻岭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正在挑水。这就把“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表现得非常含蓄深邃。和尚挑水,附近一定有庙;和尚年迈,还得自己来挑水,说明那庙是座破败的古庙了。庙在画面上看不见,那一定是在深山中,这就把“藏”字表现出来了。所以这幅画比起那些画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墙垣的,更切合“深山藏古寺”的题意。
李唐也参加过画院的考试,当时皇帝赵佶出了一个题目叫 “竹锁桥边卖酒家”。众多考生都侧重画酒家,以小溪、流水、竹林等作为衬托。但这些画皆不中赵佶之意,惟有李唐,构思新颖,独辟蹊径。他画了一泓溪水,小桥横卧,桥边则是一片竹林,在那郁郁葱葱的翠竹中,挂着一幅迎风招展的“酒”帘。赵佶看后大悦,他认为酒家藏在竹林中正符合“锁”字的意境,于是将李唐的这幅画亲自圈点为第一名。 
李唐作这幅《万壑松风图》时已经步入高龄。尽管如,此画中表现的山石仍然是雷霆万钧的阳刚之气。画上的尖峰、冈峦、峭壁,好像斧头刚刚凿过,表现山体坚硬的石质。山腰处朵朵白云,冉冉欲动,一方面把群山的前后层次感划分出来,又使画面疏密相间,层次井然。山颠的树丛,近处的松林,约隐约现的石径,加强了画面幽深的意境。左方中景有一线瀑布垂下,几经转折而成一汪溪涧,涧水穿石而过,仿佛能听到水声,生动有致,诗意盎然。全画气势雄伟,具有雄壮深厚的特点。
刘松年,钱塘人(今浙江杭州),因居住于清波门外而被人称为“刘清波”。 他的山水画风格清丽严谨,着色妍丽典雅,常常画西湖景色,多写茂林修竹,因题材多园林小景,人称“小景山水”。他的《四景山水图卷》描绘西湖庭院别墅的四时景色,表现了幽居于山湖楼阁中的士大夫闲逸的生活。全卷画风精巧,清润雅致,笔墨苍逸劲健。其中春景图中春风绿柳,芳草萋萋,画中人物出游踏春,生机盎然;夏景图画湖边之水阁凉庭。庭前点缀以湖石,四周花木丛生,水阁伸向湖中,有点像西湖十景中白堤上的“平湖秋月”;秋景图中老树经霜,秋色甚浓,庭院深深,中有长者独坐;冬景图中白雪飘冬,朔风凛冽,画中人物正骑驴过桥,踏雪寻梅。这组《四景山水图卷》四时变化清晰,四景描绘细致,笔墨严谨细密,刚健而兼有滋润,既继承了界画的用笔精细的传统,又把人物与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笔墨生妙,诗意浓郁。
南宋四家中另一位画家马远,也是钱塘人。他的代表作《踏歌图》,虽是画山水山水画,实际却也是一幅风俗画。此画将人物画在画面的近景处,一位老者刚过小桥,右手扶杖,左手挠腮,摇身抬腿,踏歌而舞,憨态可掬。随行的两位老者其中一人双手拍掌,双脚踏着节拍,另一人抓住前者的腰带、躬腰扭动,舞态可人。走在后面的一人,肩扛竹棍,身体向前倾,微微弯腰,和着节拍而前行。四个人动态不一,却律动和谐,人乐年丰之气象,在活泼灵动的舞姿中呈现。垅道左面的两个孩子又给画面添加了一股童趣,老少相宜,构成了画面人物动态与气氛的协调。画家表现了雨后天晴的京城郊外景色,同时也反映出丰收之年,农民在田埂上踏歌而行的欢乐情景。画面上方是宋宁宗赵扩所题的王安石的一首诗:宿雨清矶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这首诗点明了画的主题,也是宋朝皇帝对太平盛世的企盼。
因为喜欢作边角小景,所以马远被世人称为“马一角”。 《寒江独钓图》是马远构图技巧最成功的范例之一。图中一叶扁舟飘浮江面,渔翁独坐垂钓。除四周除寥寥几笔微波外,全为空白,格外衬托出江天空旷,寒意萧条的气象。
两宋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除了北宋四家和南宋四家之外,还有很所知名或不知名的画家。
王诜,北宋又一著名画家,出身贵族,是宋初开国功臣之后,后来娶了一位公主为妻,做了驸马都尉。王诜喜爱诗文书画,与当时的大文豪苏轼、黄庭坚等人非常要好,甚至后来的宋徽宗赵佶,当时还在做端王,也与他交往密切。王诜的府第就是著名的西园,他常常在府邸西园与文人、画家切磋诗画,大画家李公麟曾画有《西园雅集图》以纪当时在西元集会的情景。王诜以贵族身份热衷于诗文书画,成为当时艺术活动中的中心人物之一。王诜绘画以山水见长,水墨山水受李成影响,具有幽雅清润的格调。同时也擅长青绿山水,他的青绿着色山水技法源自李思训父子而又创新意,不古不今自成一家。
王诜的代表作《渔村小雪图》描绘冬日小雪初霁的山光水色。渔村被置于画的右端,开卷便见白雪覆盖的远山和近岸,疏苇寒塘,有众渔夫在忙碌,或张网、或钓鱼、或拉罾、或抬网,柳枝掩映之间渔村隐现。左边的长卷则描绘白雪皑皑的峰峦岩岫以及苍苍茫茫的水色。山中有瀑布飞溅,近处则勾画了几株松树,或挺直,或偃仰,或舒展,线条遒劲刚强,极见功力。而山中有两个行人,其中一位隐士拄杖,后面跟着一个携琴的小童;江边篷舟中有士人对酌,可见王诜无论画什么,总也忘不了抒其志。这是一幅以渔民生活为题材的雪景山水画。画面景色优美,人物生动,景物微微罩在一层薄雪轻雾之中,一派初冬季节的萧索气氛,并充溢着浓厚的生活情趣。此画笔法精练,墨色清润。以墨笔勾皴和水墨晕染为主,又在山石、树木、芦荻顶端敷粉或描金,表现了小雪过后的渔村寒意中尚有阳光浮动的景象。后人赞美此图为:“刻画严谨,笔墨精练,气象浑成,韵致深远。”
王诜不但是位画家,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他曾因苏轼“乌台诗案”受牵连被贬,有著名的抒怀之作《蝶恋花》:小雨初睛回晚照,金翠楼台,倒影芙蓉沼。杨柳垂垂风袅袅,嫩荷无数青钿小。似此园林无限好,流落归来,到了心情少。坐到黄昏人悄悄,更应添得朱颜老。这首词借景抒怀,表达了词人流落异地之悲、老大无成之慨,以及不幸遭贬的苦闷和压抑,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惆怅和凄苦之情。原词之墨迹保留至今,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中。
米友仁是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的长子,他承继并发展米芾的山水技法,奠定了“米氏云山”的特殊表现方式,以表现雨后山水的烟雨蒙蒙、变幻空灵而见称。其父子二人有大、小米之称。
提到米友仁,一定要先提一下他的父亲米芾才行。米芾,北宋书画家。祖籍山西,后来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史传说他个性怪异,遇石称“兄”,人称”米颠”。他六岁熟读诗百首,七岁学书,十岁写碑,二十一岁步入官场,确实是个早熟的怪才。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最大。据说有一次皇帝向他询问书法,米芾自称自己是“刷字”,明里自谦而实点到精要之处,“刷字”,体现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雄健清新的特点。 “刷”这一个字正将米芾书法的神采活脱脱地表现出来,苏东坡评价他说:“米书超逸入神。”
米芾又擅水墨山水,风格独特,人称“米氏云山”,但米芾画迹不存在于世。目前能见到的,也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米画”——《珊瑚笔架图》,画一珊瑚笔架,架左书“金坐”二字。然后再加上米点和题款,米家山水便赫然而出。后人极喜欢他的这种别出新意与自成一家。在创作中,有时他并不只用毛笔,而用任何可以表述情感的东西。他的艺术就是笔墨游戏的产物。
他的艺术风格由米友仁继承和发扬了下来:在中国绘画史上,人们对于米家山水的印象,正是云山满卷,全用墨色为之,稍加重墨点运,一派蒙浑之景。树木萧疏,画中云气以淡墨细钩,在隐显之间,超妙绝尘,变态无尽。画法到了米芾的手中,变得真正简易起来──而这一切都在米友仁的作品中得到了体现。他的画里面不大出现物象,而只是云烟缭绕,然而他高超的书法修养和用墨的技巧,却赋予他的画面另一种力量,一点也不妨碍他的个人趣味的流露。他有时兴之所至,手边有什么就用什么。米友仁的画是心灵对自然的直接反映,生气远出,仪态万千。他不是局限于自然物象的一时一地,或者一草一木,而是将大自然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都收于纸面之上,云烟晦明,才足以表征我们心胸中蓬勃无尽的灵感与气韵。
米友仁与其父亲一样,既写得一手好字,又长于作画,同时又非常喜爱古人的作品。他有一样很大的本领,便是能模仿古人的画品。据说他曾经向人借回一幅“松牛图”回去描摹。后来他把真本留下,将摹本还给别人,这人当时没有觉察出来,直至过了好些日才来讨还原本。米友仁问他怎么看得出来,那人回答说:“真本中的眼睛里面有牧童的影子,而你还我的这一幅却没有。”于是米友仁只好拿原本还给人家。但是他模仿古人的作品,其实经常不被人发现。他经常千方百计向人借古画描摹,而摹完以后,就拿样本和真本一齐送给主人,请主人自己选择。由于他模仿古画的技艺精湛,主人往往把模本当成真本收回去,米友仁便因此获得了许多名贵的真本古画。
所以米友仁虽然是一个很有才能的艺术家,值得人们敬仰,但是他用那种模仿假本换取别人真本的行为,却是为人不齿。所以有人把他这种用巧妙方法骗取别人真本古画的行为,叫做“巧偷豪夺”,后来的人引申成“巧取豪夺”这句成语,用来形容人用不正当的巧妙方法,攫取自己不应得的财物。
赵孟頫,号松雪,吴兴人(今浙江湖州),他是由宋入元的一位画家,赵孟頫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11世孙,一代书画大家,经历了矛盾复杂而荣华尴尬的一生,他作为南宋遗逸而出仕元朝,对此,史书上留下诸多争议,贬低赵孟頫的书风,根本原因是出自鄙薄赵孟頫的为人。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善长多种书体,尤以楷书、行书著称于世,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赵孟頫的妻子管道升也是著名书画家,在古代女书法家中地位仅次于王羲之老师卫夫人。
管道昇,天生才资过人,聪明慧敏,仪雅多姿,天赋极高,与赵孟頫不知是一见钟情,还是相互倾慕,两位旷世才人相成眷属,在之后的一生中相互学习、同心同德、相敬如宾,既能各自独立、各有千秋,又能相得益彰、珠联壁合。她在婚姻中也非常具有智慧,在与赵孟頫发生摩擦或出现隔膜的時刻,都能遊刃有余地、及时地、甚至是预见性地解除他们之间的危机。据说赵孟頫曾想要纳妾,在这婚姻危机的关键时刻,管道昇一不严声厉色、二不依来顺受,而是以一种高雅通达而积极严肃的态度和情怀作了一首著名的《我侬词》表达自己的感受: “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qīn),死同一个椁(guǒ)。”当赵孟頫看到她的这首詞后,不由的被深深地打动了,从此,也就再沒有提过纳妾之事。这首词后来成为表达伉俪情深意笃的千古绝唱,也成为我们现在一些流行剧本中的经典台词。
管道昇不仅是一位绝代盖世的才女,也是一位温柔娴淑的良妻。后来赵孟頫被封魏国公,管道昇为魏国夫人,世人称其为“管夫人”。又因为她的书法成就,所以与东晋的女书法家卫铄shuò“卫夫人”,并称中国历史上的“书坛两夫人”。 
《鹊华秋色图》是赵孟頫为一位朋友周密所画。周密原籍山东,却生长在赵孟頫的家乡吴兴,从未到过山东。赵氏既为周密述说济南风光之美,也作此图相赠。因为赵孟頫曾经任职济南,而鹊、华二山是济南所在的名山。后来赵孟頫辞官回到家乡,结交了周密。两人惺惺相惜,以兄弟相称。在两人交往中,赵孟頫多次向周密叙述济南景色绝美、民风朴实、泉水丰盛,这更引起了周密对家乡浓厚的思念之情。
有一次,两人和几位好友喝酒作诗,大家谈笑风生,说起曾经游历过的名山大川,赵孟頫盛赞济南山水之胜。谈及鹊山和华不注山,一个浑圆敦厚,一个尖耸入云,两座山峰形态迥异,穷尽山之峻美巍峨,使在场的人为之神往。听了赵孟頫的描述后,周密对济南更加产生向往之情,于是便央求赵作一幅画,以弥补他未曾涉足故土的遗憾。赵孟頫就凭着自己的记忆描画起济南华不注山和附近的鹊山的秋天景色,他一边画,一边给周密介绍济南的山水、民俗风情,并题上“鹊华秋色”四个字——《鹊华秋色图》这一国宝级的书画珍品就这样诞生了。画中长汀层叠,渔舟出没,林木村舍掩映,平原上两山突起,遥遥相对;林木红绿相间,枯润相杂,树姿高低疏朗有致,变化丰富,诸多景物安排得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匠心独具,毫无斧凿痕。
作为一幅名画,《鹊华秋色图》的故事到此并没有结束。这幅画画成之后被诸多名人世家追逐收藏,到了清朝被收入皇宫,受到乾隆喜爱。后来有一次,乾隆和皇后富察氏来到济南,游历大明湖之际,登临鹊华桥。当时鹊华桥是济南著名古桥,站在桥上一眼望去,近处大明湖荷柳争辉,画舫往来,远处西有鹊山侧卧,东有华山耸立,两山遥遥相对,田野房屋,皆朦胧隐现于烟雨之中。乾隆观赏眼前景色如画,不就是《鹊华秋色图》中描绘的济南秋景吗?于是即兴引用牛郎织女的故事,赋鹊华桥诗一首:“大明岂是银河畔,何事居然驾鹊桥。秋月春风初较量,白榆应让柳千条。”
事有凑巧,就在他吟了此诗不久,归京途中皇后病故,乾隆顿时潸然泪下悲伤不已。伤心之余,他更是大为懊恼,认为是自己在鹊华桥上写的诗不吉利,应了牛郎、织女相爱却分离的事,而勾起他诗兴的就是《鹊华秋色图》,此画是罪魁祸首。于是乾隆皇帝当即下令:焚烧《鹊华秋色图》!这时候随行的文武百官就百般苦劝,此画流传几百年,更得来不易,一但焚毁,岂不被后人唾骂?于是乾隆随即下旨,说本该将此画焚毁,以免误我大清之战事,但念此画流传几百年,更是得来不易,所以权且将此画收入大内,永久封藏,任何人不得观赏。就这样,《鹊华秋色图》被打入了冷宫。不论传说是否真实,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清朝《鹊华秋色图》的确是深藏皇宫不为外人所见的。那这幅图现在哪里呢?1949年初,《鹊华秋色图》连同大批珍贵文物被运往台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吴镇,号梅花道人, 浙江嘉兴人。画水墨山水,风格超尘出俗。与黄公望、倪瓒、王蒙合称为“元四大家”。 吴镇深通易理,曾经垂帘卖卜(以占卜谋生),隐居武塘。居所叫梅花庵,所以自号梅花庵主。吴镇则禀性孤耿,终生不仕,从不与权势者往来。吴镇既不愿做官,也很少从俗卖画,生活困难时,他就经常到嘉兴一带卖卜,以维持生计。
由于元代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并统治全中国的朝代,蒙古统治阶级的残暴统治和民族歧视政策,使大量文人都采取了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态度。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屈原《渔父》及《庄子》中的渔父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出现后,渔父成了清高孤洁、避世脱俗、啸傲江湖的智者、隐士的化身。魏晋时期,渔父也多次出现于山水诗中,到唐宋时期,渔父的形象被固定下来,成了诗人、作家钟爱的对象。而渔父形象大量出现并形成一种风气是在元代。在元朝的社会背景下,渔父清高、避世、逍遥的人生为许多隐退文人所仿效,于是渔父形象成了文人、画家寄托情感的载体。在一些诗、词、曲中,渔父形象普遍流行,在绘画的领域里,渔父更成为创作的风气,这其中,吴镇对渔父最为情有独钟。
在吴镇传世的山水画中,渔父题材的作品占有相当数量,在这些画上,吴镇还留下了大量的题画诗。渔父形象在吴镇的渔父图中是吴镇所要表达的核心所在,但吴镇并没有对他们做细致刻画,而是尽情的描绘了周边的环境。吴镇的《渔父图》,大体是近处土坡,远处低矮的山峦,中间是水面。吴镇以湿笔描绘,画面有一种烟雨茫茫之感,从而使远处山峦更加显遥远,中间的水面更加显开阔,似乎能让观者进入一种凄清、孤寂、超脱俗尘的世界。吴镇在画中所题的许多渔父诗更是表现了渔父自在逍遥、乐观放达的情怀,写出了渔父隐居中田园诗般的生活,极富生活情趣。
黄公望,元代画家,字子久。工书法,善诗词、散曲,颇有成就,50岁后始画山水,注重师法造化,有水墨、浅绛两种面貌,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有《富春山居图》传世。
黄公望在绘画史上独树一帜,被尊为“元四家”之首。由于成名时已是全真道士,浪迹江湖,所以即使是同时代的人,也没有讲清他的籍贯和逝世时间、地点。关于黄公望的籍贯,有很多个说法。有一种说法说黄公望本来是姑苏人,姓陆,名坚,后被过继给常熟一个姓黄的人家,这个人家的主人老来无子,所以人家说“黄公望子久矣”。于是这个原本叫陆坚的小孩就改名为黄公望,字子久。
黄公望年轻时做过地方小官,先是任书吏,后来受牵连蒙冤入狱。出狱后,就不再问政事,放浪形骸,游走于江湖。一度曾以卖卜为生。后参加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全真教,更加看破红尘。由于长期浪迹山川,所以他开始对江河山川发生了兴趣。为了领略山川的情韵,他居住在常熟虞山时,经常观察虞山的朝暮变幻的奇丽景色,得之于心,运之于笔。他的一些山水画素材,就来自于这些山林胜处。他有时终日在山中静坐,废寝忘食。在他居富春江时,身上总是带着皮囊,里面随身带着画具,每每见到山中胜景,就马上取出纸笔,摹写下来。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为全真教同门师弟无用师所绘,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富春山居图全图明末原为董其昌收藏,之后董其昌转卖给宜兴收藏家吴之矩,后来吴之矩又传给儿子吴洪裕。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在过世前,决定把这幅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藏品焚烧殉葬,后来被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富春山居图》描绘的是富春江—带秋天的景致。图中画了起伏变化的峰峦,萧瑟苍简的树木,群山环抱的村落,顺水漂流的鱼舟,这般恬淡宁静、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令观者在凝神欣赏之际有如进入画境。黄公望在创作这幅作品的时候,无论是艺术修养、笔墨功力还是对于大自然山山水水的真切感知方面,几乎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所以说,这幅作品不止是笔墨间的创造,更是作者用全部生命完成的。画面上的用笔,既简洁凝重又纯粹干净,没有丝毫的轻浮造作,一派自然天真之象。在淡墨的使用上,那种空灵的韵味似乎蕴含着浓郁的禅意。这幅旷世佳作自从被焚坏以后,被焚烧的部分到底画的是什么已经无从考据,也许正是如此,才更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
在2011年,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剩山图》赴台湾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无用师卷》合璧展出,这是《剩山图》 第一次离开浙江省博物馆,也是第一次离开大陆,奔赴台北。为了这次旅行,浙江省博物馆为《剩山图》定制了专门的运输箱,箱子上加装保险锁并贴上封条,由专人保管专人押运,并投保一亿五千万元人民币保险。而这一亿五千万并不代表《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本身的价值,《富春山居图》是无价国宝,它的价值则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倪瓒也是对后世影响非常大的一个元代画家,他有很严重的洁癖,据说他的文房四宝有两个佣人专门负责经营,随时擦洗。院里的梧桐树,也要命人每日早晚挑水揩洗干净。一日,他的一个好朋友来访,夜宿家中。因怕朋友不干净,一夜之间,他竟然亲自起床起视察三四次。有一次忽然听到朋友咳嗽了一声,于是担心得一宿未眠。及至天亮,便命佣人寻找朋友吐的痰在哪里。佣人找遍每个角落也没见痰的痕迹,又怕挨骂,只好找了一片树叶,稍微有点脏的痕迹,送到他面前,说就在这里。他就远远地瞄了一眼,厌恶地闭上眼睛,捂住鼻子,叫佣人送到三里外丢掉。另外据说倪瓒有个书楼叫清秘阁,旁人不让进。还有一匹白马,爱护备至。有一次他母亲病了,他求一位大夫给母亲看病,那大夫要求用白马来接。倪瓒是孝子,只好同意。那天正下着雨,雨中的白马弄的一身泥水一塌糊涂。到了倪家,大夫又要求上清秘阁看看,倪瓒只好同意。结果那大夫在清秘阁上乱翻一气,到处吐痰。倪瓒气得半死,从此终身不再进清秘阁。
可见倪瓒性情清高孤傲,个性迂癖,也不事俗务,一生没做过官。但是他的简约、疏淡的山水画风格是明清很多山水画大师们追逐的对象。明代江南人甚至以有没有收藏倪瓒的画而分雅俗。
梁楷,是南宋时名满中日的大书法家,对日本绘画的影响非常大。梁楷传世的作品以《泼墨仙人图》最为有名。
《泼墨仙人图》是现存最早的一幅泼墨写意人物画。此图画一位仙人袒胸露怀,宽衣大肚,步履蹒跚,憨态可掬。那双小眼醉意朦胧,仿佛看透世间一切,嘴角边露出一丝高深莫测又顽皮可爱的微笑,一个仙人超凡脱俗又满带幽默诙谐的形象活灵活现。画面上几乎没有对人物做严谨工致的细节刻画,通体都以泼洒的淋漓水墨抒写,可谓笔简神具、自然潇洒,绝妙地表现出仙人既洞察世事又难得糊涂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
据画史记载:梁楷为人不拘小节,好酒,自得其乐,狂放不羁,且任性高傲,有“梁疯子”之称。在《泼墨仙人图》中,应该说梁楷所画的不是“仙人”,而是他自己的写照。他在艺术上也有自己的创见,不肯随波逐流,反对因循守旧,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创造发展,因而他在中国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它用现实主义手法,全景式构图, 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北宋王都开封汴京时的舟船往复,店铺林立,人烟稠密的繁华景象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习俗风情。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清明上河图》不仅仅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详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献价值。此画的第一位收藏人是宋徽宗,是他用瘦金体亲笔在画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这幅《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稀世奇珍,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宋徽宗赵佶,北宋第八代皇帝,是著名的书画家。赵佶倡导文艺,使承继五代旧制的“翰林图画院”又营运了一百多年。著名的宣和画院是宋徽宗年间的翰林图画院,宣和是徽宗的年号。
赵佶在政治上昏庸无能,是个荒淫腐朽的皇帝。他自幼养尊处优,养成了轻佻浪荡的性格。据说在他降生之前,他的父神宗曾去观看收藏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画像,随后就生下了徽宗,生的时候又梦见李后主来拜,后来赵佶果然文采风流都胜过李煜百倍。这种李煜托生的传说固然不足为信,但在赵佶身上,的确有李煜的影子。徽宗自幼爱好笔墨、丹青、骑马、射箭、蹴鞠,对奇花异石、飞禽走兽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在书法绘画方面,更是表现出非凡的天赋。
赵佶由此结交了一批与他志味相投的朋友。当时的驸马都尉,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王诜,与他是挚友。王诜藏有一幅名画,但只有其中半幅,他时常在赵佶面前提及此事,遗憾之情,溢于言表。赵佶便记在心上,派人四处寻访,终于找到另外半幅画,就把王诜手中的那半幅也要了过去。王诜以为酷爱书画的赵佶要收藏这幅画,哪知赵佶却将两个半幅裱成一幅完整的画送给了他,于此可知二人之间的关系之深。
赵佶对王诜如此大方,王诜自然投桃报李。有一次,赵佶在皇宫遇到王诜,恰巧因为忘带梳子,便向王诜借梳子梳头。王诜把梳子递给他。赵佶见王诜的梳子做得极为精美,爱不释手,直夸梳子新奇可爱。王诜不失时机地说:“近日我做了两副梳子,有一副尚未用过,过会儿我派人给你送过去。”当晚,王诜就差府中的一个小吏去给赵佶送篦子,这个小吏后来成了一个历史上著名的奸官佞臣,谁呢?高俅,当时是驸马府的一个小吏。当时高俅送梳子到赵佶府中,正逢赵佶在蹴鞠,就在旁边观看等候。赵佶善踢蹴鞠,而高俅早年更是街头踢蹴鞠的行家,精于此技。于是在旁边见到赵佶踢得好时,就大声喝彩。赵佶便招呼高俅对踢。高俅使出浑身解数,陪赵佶踢球。赵佶玩得非常尽兴,便吩咐仆人向王诜传话,说要将梳子和送梳子的小吏一同留下。后来高俅日益受到赵佶的宠幸,加官进爵不在话下。后来有些仆人也跟赵佶讨赏,他居然说:“你们有高俅那样的脚吗?”所以这个皇帝的放浪形骸可见一斑。
然而赵佶虽然在政治上荒淫无道,但他的书与画却均可彪炳史册。他的书法,首创“瘦金体”独步天下。直到今天相信也没有人能够超越。这种瘦金体书法,挺拔秀丽、飘逸犀利,即便是完全不懂书法的人,看过后也感觉极佳。传世不朽的瘦金体书法作品有《瘦金体千字文》、《夏日诗帖》等。自他之后八百多年来,没有人能够达到他的高度,可称为古今第一人。
徽宗酷爱艺术,在位时将画家的地位提到在中国历史上最高的位置,他在位时广收古物和书画,扩充翰林图画院,并使文臣编辑《宣和书谱》、《宣和画谱》等书,成为今天研究古代绘画史的重要资料,对绘画艺术有很大的推动和倡导作用。宋徽宗本人的创作面目并不象他要求画院画家的那样工谨细丽,。在传世的作品中,有落款的作品较多,但其中一些画的比较工细的,比如《芙蓉锦鸡图》、《听琴图》、《瑞鹤图》等作品一般被认为是画院中高手代笔之作,徽宗只是在上面题了字。而一些风格偏于粗犷的水墨画,比如《柳鸦图》则被认为是他的亲笔,这些作品笔法简朴,不尚铅华,得自然之趣。画面意境清奇高远,不同凡俗,直到现仍然令不少画家叹为观止。
文同,北宋画家,擅长画竹。文同曾奉命为湖州太守,但是在上任途中不幸病故,后人称其“文湖州”。文同的墨竹画,所画竹叶,正面用浓墨,反面用淡墨,正反浓淡错落有致。文同画竹,把中国书法的抽象美和布局美引入墨竹画中,他的墨竹画写实而不繁琐,形神兼备,大受欢迎。同时代的苏轼等人都学习他的画法,其后的追随者就更多了,中国画坛由此形成了“湖州竹派”,文同也就成了一代宗师。
由于文同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所以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画竹的秘诀在哪里呢?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都种上了各种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目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里,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所以每次画竹他都非常从容自信,画出来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而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从此以后就形成了一个成语叫“胸有成竹”,说的就是文同画竹的方法。后来用来比喻人们在办什么事情以前,心中早已有打算了,叫“胸有成竹”。
王冕,诸暨(今浙江)人。元代著名画家,擅长画墨梅,成一代新风。相传,王冕周岁就会说话,三岁能对答自如,到五六岁,认识能力要比一般儿童高,八岁开始入学,成绩优良,乡人大为惊奇,视为神童,宾客也称赞他为“千里马”。
王冕小的时候,求知欲很旺盛,好奇心也很强。有一天,他的父亲叫他去放牛,他把牛放在草地上,自己就溜到私塾里去听村童读书,傍晚回来时,牛不见了,被他父亲狠狠地打了一顿。可是他并不因此而罢,过了几天,他又到庙里坐在佛像的膝上,借长明灯读书认字。后来吴敬梓在写《儒林外史》的时候,一开篇就描写了王冕放牛的故事,在书中经过艺术的加工,王冕作为一个农民艺术家的形象更加突出,性格也更鲜明,所以王冕的故事流传至今,仍然脍炙人口。
王冕爱梅,有脍炙人口的咏梅诗一首《墨梅》:吾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又以画梅著称,他画的梅花简练洒脱,别具—格。他的《墨梅图》画横向折枝墨梅,笔意简逸,枝干挺秀,穿插得势,构图清新悦目。用墨浓淡相宜,花朵的盛开、渐开、含苞都显得清润洒脱,生气盎然。把梅花含笑盈枝的潇洒风姿,生动地刻划出来。不仅表现了梅花的天然神韵,而且寄寓了画家那种高标孤洁的思想感情。画中诗情画意交相辉映,成为一幅不朽的传世名作。 
王冕生性志节高迈,宁愿耕作卖画度日,不愿奔走豪门乞食,充分表现了一个艺术家的坚贞不屈的性格。据说有一次,他看见回回人牵着一头驴,在杭州到处招摇撞骗,说什这头驴能解人意,而且还懂回族语言。当时江南洪涝成灾,人民忍饥挨饿,而那驴子却照样吃粮食,贪官污吏还争相给钱来看。王冕见此怪事,气得“归来十日不食饭,扼腕攒眉泪如雨”。这是他对元朝统治确立色目人的优越地位的强烈抗议。
因为元朝的统治者将不同的名族分为四等,其中第一等蒙古族,第二色目人,就是各色名目之人,包括吐蕃、阿拉伯人、回人等民族,第三是汉人,第四叫南人,是指南宋统治下人,他们的地位最低,最受歧视和压迫。此外又把人划分为十等,所谓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排在第九的是儒生,可见当时知识分子的地位仅高于乞丐。因此大部分的南人知识分子始终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而甘心放浪江湖,贫贱终生。他们寄情于诗文书画,或者以书画自命清高,表现出遁世、高逸的情调,从而将由宋以来形成的文人画推向了新的高峰,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那么元朝之后的绘画发展又是怎样的景象呢?我们下次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