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伍子胥与苏州端午节

    吴恩培   2015-06-20

    浏览量:4049

    视频播放

    一、“端午”的含义

        (一)端

        “端午”之“端”,有两种说法:

        1、开始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孔颖达疏:“端,犹首也。”

        《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唐韩愈《原道》:“不求其端,不讯其末。”

        2、转音

        《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二)午

        午有多义。

        1、十二地支的第七位

        “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枝”。

        天干:又称“十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地支:又称十二支、十二地支,古人用以记录时间的符号: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的总称。

        天干地支组成形成了中国古代的历法纪年。在民俗学上认为天干对应一些预兆。古代人拿它和地支相配,用来表示年、月、日、时的次序。旧式记时法也用地支表示次序,如子时、丑时等。

        2、十二时辰之一,十一时至十三时为午时

        午时日正中,因亦称日中为午。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十二地支对应的时间: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1时至3时)。

        寅时:平旦,又名黎明、早晨、日旦等,是时为夜与日的交替之际(3时至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5时至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代汉族人民“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7时至9时)。

        巳时:隅中,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交子和饺子:

        除夕之夜:当年最后一日的亥时最后时分(23时)向新年初一的子时(23时至01时)交替之时,故又称为“交子”。汉民族多于此时吃饺子。饺子,即“交子”谐音。

        3、表方位——正南

        古人以十二支配方位,午为正南,因以为南方的代称。故宫“午门”,即为正南之门。

        4、十二生肖属马,因亦为马的代称

        十二生肖是由十一种源于自然界的动物即鼠、牛、虎、兔、蛇、马、羊、猴、鸡、狗、猪以及传说中的龙所组成,用于记年。上述与地支结合,顺序排列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5、午通五

        《周官?壶涿氏》‘午贯象齿’郑注:‘午故书为五’,然则午五本通用……后世以五月五日为午节。”

        (三)端午

        综上,“端午”即“端五”——五月开头第五天的节日,即农历五月初五日,我国传统的民间节日。

        端午节的名称叫法众多,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五月节、天中节、夏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午日节等。

        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二、五月为“毒月”及其古代禁忌

        (一)五月“毒月”及其九毒日和天地交泰日

        汉族民俗认为农历五月为毒月。这段时间正乃阴阳相争死生分判之时。其中更有九天伤身、损气、耗精元的日子。这九天就是古代所谓的“九毒日”。所谓九毒日,指的是五月中的九天,即农历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以及二五、二六、二七。这九天被称为“天地交泰九毒日”。而农历五月十四则为天地交泰日,加上九毒日,实际上是一共十天。在这期间,民俗认为夫妻不能同房,所以古代有习俗,五月让妇女回娘家住一个月。

        端午正是九毒日之首,也因此这一天汉族民俗中有许多喝雄黄酒、插艾草……等避邪驱毒的仪式,而端午习俗,也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端午时值仲夏,为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故端午节也称浴兰节。其中,寓含着古代人的生活智慧和生活经验。

        (二)交泰

        故宫内宫位于乾清宫与坤宁宫之间有一殿名“交泰殿”。

        交泰之名寓乾坤相交、天地和会、阴阳调和,长治久安之意。

        三、“端午”:从“申遗”成功到列为国家法定节日

        (一)端午申遗

        1、韩国的江陵端午祭

        江陵端午祭是韩国江陵地区特有的一种祭祀活动,并不是一种节日。 1967 年被指定为韩国国内的重要无形文化遗产和重要无形文物,2005年11月25日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

        江陵端午祭以大关岭祭神拉开帷幕,活动期间将会举行各种巫法和祭祀典礼,并举行跳绳、假面制作等传统游戏以及巫俗表演、假面舞、农乐表演等。

        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引发中、韩关于“端午”的归属之争,但最后以韩国的“申遗”成功而告终。

        (1)无形遗产属于全人类共享,韩国申报成功并非坏事。

        (2)韩国的江陵端午祭其实与我们的端午节不是一回事。韩国的端午祭是由舞蹈、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这与中国人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伍子胥等是两回事。

        (3)中、韩端午活动的相同点是时间框架,都是在中国的端午节期间举行。因此,韩国申遗成功,必不可免地给国人造成心理冲击。

        2、“中国端午节”申遗

        2009年5月,中国启动端午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程序,申报的遗产名称为“中国端午节”,由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四部分内容组成,申报材料由三省联合“打包”。2009年10月,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了申报表和相关材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审议并批准了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二)端午节被提升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1、端午节被提升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13年12月11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春节一起,列为国家法定假日。

        端午节被提升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后,各地纷纷在端午节举办文化节,开展一些大型的文化、娱乐、体育、竞技活动,从而成为中国特色的“狂欢节”。

        2、端午与数字重叠

        我国有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思维模式中喜欢数字重叠的概念。如:

        农历一月一日(正月初一)春节。

        二月二日龙抬头(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苏州民俗:这一天小男孩要去剃头。

        三月三日是中国古代的上巳(sì)节(以在三月上旬的巳日而得名,魏以后改定为农历三月初三)。这是阳气清明之时,南方少数民族多于此日举行的山歌节等。

        五月五日是端午节。

        七月七日是七夕节、中国式的情人节。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九九与“久久”同音,且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季节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如今被赋予尊老、敬老的内涵。其活动一般包括登高、赏菊、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阳历十一月十一日,因1111连用,近些年被称为光棍节。随着“互联网+”即“互联网+零售商等电子商务事业的发展,商家看中了这一容易被记的日子,将其改造为电商节。

        四、“端午节”的纪念对象

        从前面说到的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四部分内容组成,其中涉及的历史人物为屈原为伍子胥。

        1、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大臣。他力主联齐抗秦。对屈原的政治主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在流放中,他写下了忧国忧民的不朽诗篇:《离骚》、《天问》、《九歌》等。

        其后,屈原”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汨罗以死。”屈原死后,“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意为让水中的鱼虾等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再其后,这种饭团发展成了棕子。在每年的五月初五,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纪念春秋时期吴国大臣伍子胥

        端午节的另一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为纪念春秋时期吴国大臣伍子胥。

        伍子胥出生于楚国贵族世家。其曾祖伍参、祖父伍举,分别在楚庄王、楚灵王时为楚国大臣。其父伍奢在楚平王时担任太傅,即太子建的老师,以直谏获罪,为楚平王所杀。其兄伍尚亦同时遭害。伍子胥衔父兄之仇,躲避追杀而逃亡至当时楚国的敌国——吴国。

        在吴楚两国交界处的昭关,传说伍子胥一夜白头,后在友人帮助下,更衣换装,混过昭关逃亡至吴国。

        吴国自商朝末年,泰伯南奔建国并为一世吴王起,至春秋后期王位传至吴王僚时已历二十三世。而吴国自十九世吴王寿梦时始与楚反目,在政治、军事上两国处于敌对状态至吴王僚时也已历五世。是时,吴王僚虽然执掌着吴国朝政,但因王位继承程序等因素,在吴国内政上早已遗留下深刻的危机。

        《吴越春秋》,记载了春秋时期苏州城墙的建造。阖闾元年(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与伍子胥“与谋国政”的一次谈话时,伍子胥说了一段很著名的话:“凡欲安君治民、兴霸成王、从近制远者,必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廩,治兵库。斯则其术也。”意思说,凡是想要使国君安定、使民众有秩序、建立霸业成就王者、从而既使近处的人能服从,又能制服远方的人,那就一定得先筑起内城外城,设置防守的器具,充实粮仓米仓,整治好军用仓库。这就是具体的做法啊!

        距今2500多年前的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受吴王阖闾之命,“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成为了和苏州古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历史人物。

        吴国迁都阖闾城后,须臾未忘报父兄之仇的伍子胥向吴王举荐了着有《兵法十三篇》的大军事家孙武。孙武教阵,斩杀了吴王的两位宠姬,从而登上了吴国的将台。孙武一生惟一参与并指挥的伐楚之战及被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称之为春秋时期规模最大的军事战役──“柏举之战”中,吴军大胜继而攻陷楚国都城──郢都。

        吴、楚战后,阖闾伐越身死。伍子胥又辅佐阖闾之子夫差为吴国的二十五世吴王。为报父仇,夫差指挥吴国军队直指越国都城。兵临城下之际,越人求和,伍子胥坚执不允,并竭力主张灭越。在夫差应允越人讲和的情况下,《国语?越语上》记载了伍子胥当时的坚执的态度是“不可!” 

        接着伍子胥列举了历史上的教训,力陈灭越的道理,并说,战胜越国却不乘机灭掉它,反而要保全它,那可是违背了天意,以使仇敌成长。以后即使后悔,也来不及消除祸患了。但夫差并不采纳伍子胥的劝谏。在这种情况下,伍子胥说了一句著名的预言:“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左传?哀公元年》)意思说,今后越国会用十年时间蓄养国力,再用十年时间训导民众,二十年以后,吴国一定会被越国毁灭。

        吴人兵临城下之际,越人为求生存,贿赂此时已成为夫差宠臣的吴太宰伯嚭。在伯嚭的政治影响下,夫差答应了越人的求和请求,保存下了越国。是故,夫差与伍子胥歧见既深,关系日益疏远。伍子胥也被吴王冷落、疏远。

        十年后,吴王夫差北伐齐国,越王勾践率领臣子入吴朝见并上下送礼,“吴人皆喜,唯子胥惧。”沈寂十载后的伍子胥,出于对吴国命运的忧虑,愈加坚定了自己当初坚持灭越的政治判断。于是,他在多年被剥夺话语权后开口所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是豢吴也夫!’”——越国人却跑到吴国来送礼,是要把吴国豢养肥了好宰杀啊!一心北进的吴王夫差显然以厌恶的心情看待伍子胥的再一次啰嗦。伍子胥的一片忠心却引起了吴王夫差的极度反感。《左传》记载说,伍子胥出使齐国时,把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氏家族。夫差听说这件事后,便派人赐给他一柄属镂剑,令其自杀。         

        《史记?伍子胥列传》记伍子胥自杀前对身边的人说,“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意思说,我死后挖下我的眼珠,悬挂在吴国都城的东门之上,我要看着越国人从这里打进来,灭掉吴国。伍子胥说完了这些话后,“乃自刭死”。死后的伍子胥被夫差着人装在一只马革做成的口袋中,抛进胥江并漂到胥口时,“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史记?伍子胥列传》)

        忠吴而死的伍子胥,后世对他的评价更多是着眼于他对吴国的忠诚。明初诗人高启更以“鞭尸楚墓生前孝,抉目吴门死后忠”的诗句,来概括他一生的两个不同阶段。今苏州胥口,即以伍子胥而命名。镇上的胥定桥。当地传说,伍子胥尸死后,体放在皮革制的袋子在胥江中浮至胥口时,在此桥下停住。故此桥命名曰“胥定桥”。胥口的伍子胥祠庙,据南宋范成大《吴郡志》记载:“伍员庙,在胥口胥山之上。盖自员死后,吴人即此立庙。干道间复修之,规制犹陋。”明正德年间,该庙挪至胥口镇上,民间称之为胥王庙。

    【返回】

    投诉建议:0512-65227889    咨询电话:0512-65226989
    网站维护:苏州图书馆 技术信息部 0512-65226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