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历史名人与苏州
陈其弟 2015-05-24
浏览量:1506
一、苏州古往今来到底出了多少名人?
悠悠岁月中,苏州出过多少英雄豪杰?涌现过几许文人墨客?谁也说不清道不明。只晓得:
明张昶著《吴中人物志》13卷,分孝友、忠义、吏治、荐举、宦绩、儒林、文苑、闺秀、逸民、流寓、列仙、方外、艺术13类,收录自周至明986人的传记。
《民国吴县志》记载,自隋唐至清末,吴县(大概包括今姑苏、吴中、相城、虎丘、工业园区5区范围)就有进士1538人。加上吴江、常熟、昆山、太仓4县1300多人。整个苏州地域内,在科举制度下产生了2800多进士,其中有状元50人。
沧浪亭五百名贤祠中,供奉了够得上“名贤”称号的历代名人594人。
1994年版《吴县志》收录人物309人。
1995年出版的《苏州市志》,选录了苏州古代名人300名、民国元年(1912)年至1985年间过世的人物372人。
2012年版《苏州市吴中区志》收录人物185人。
2012年4月开放的苏州市名人馆中陈列展示的名人是447人。
《苏州市志(1986~2005)》收录人物列传人物202人。
据最新资料显示,苏州籍两院院士已有110人。
二、是名人必然有故事
上海每个人物都堪称名人,都有精彩的故事,在各地为了夺人眼球争抢名人的当下,苏州不需要抢,只要把名人的文章做足就够了!上至吴越争霸的故事,下至唐伯虎点秋香的遗闻逸事,哪个不夺人眼球?哪个不是精彩绝伦!
走在苏州的大街小巷,从普通的街巷名中也能演化出一个个名人故事:儿童医院南面有条叫慕家花园的巷子,巷名的由来是因为清康熙年间江苏布政使慕天颜住此,宅后建园,名遂园,俗称慕家花园;人民路中段东侧有条闾邱坊巷、原苏州教育学院北侧有条侍其巷,分别因北宋朝议大夫闾丘孝终和名士侍其沔的宅第而得名,范成大《吴郡志》均为他们立了传。
前者与苏东坡关系很好,苏东坡来苏必访“二丘”,不到虎丘即到闾丘。“闾丘”和“侍其”均是复姓,说明在宋代苏州就有此二姓的人居住了。
诸如此类的人文故事,在吴中在地上,可谓是俯拾皆是,希望有更多的有心人关注、挖掘……
三、从历史(地方志)的角度选择最有故事的人
今天重点讲两个与苏州历史密切相关的人物:伍子胥、张士诚
为什么要选这两个人?都不是苏州人,可苏州的历史绕不开他们,至今仍有影响。可谓影响深远。
(一)伍子胥
1、去年端午节前,江苏电视台教育频道采访我,要做一档有关伍子胥与端午节的节目。
伍子胥弄、伍相祠、伍子胥雕像、盘门(古城)
2、火车站南广场雕像入选人物的选择:谁最有资格代表苏州站在那里?
3、流传至今的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4、贡献:吴国称霸、阖闾大城(双棋盘格局)——水城
5、城市的设计理念(生态、科学)
(1)景观设计:看油菜花(清嘉录、80年代南园北园)
(2)城市保障体系:自给自足(有水稻田)——湿地、城市之肺
(3)水源地确立:太湖水(苏州茶馆从胥江挑水)
(4)交通:城内水巷四通八达,环古城河——古运河的雏形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乐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包括苏州四条运河故道和七个点段在内的中国大运河项目,被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录。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大运河是发端和孕育于苏州的。
众所周知,运河是人工挖掘河道的通称。最早的京杭大运河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吴国争霸的产物。为了壮大自己,“逐鹿中原”,吴王阖闾(一作阖庐)一登王位,就向伍子胥讨教强国之策。据《吴越春秋.阖庐内传>称,伍子胥的强国建议是“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十二个字。于是阖闾就命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造阖闾大城。在以水乡泽国为主基调的吴越大地上建城,如何解决水的问题是个中首要问题。“披发文身以像龙子”的吴地先民的治水智慧,与伍子胥的谋略相结合,便成就了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阖闾大城——一座被史学家顾颉刚称为“全国第一,尚中春秋物”的苏州古城(见《苏州史志笔记》)。伴随阖闾大城而诞生的便是被列入中国大运河项目中苏州四条运河故道——山塘河、上塘河、胥江、环古城河中后三条的诞生。
据《吴越春秋》记载“阖闾无年,造大城”“周回四十七里”,《越绝书》云:“吴大城,周四十七里二百一下步二尺。陆门八,其二有楼。水门八……”可见,在最初建城时,阖闾大城的八门是均兼水陆城门的。既然古城的四面有八个水城门,那么只能说明外城河是与城俱来的。也就是说,今天被列入中国大运河项目中苏州的运河故道之一的环古城河的历史,与苏州古城同龄,确切的诞生时间也是“阖闾元年”,即公元前514年,也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
再说胥江,那是伍子胥建城时设计的苏州母亲河,也是苏州古城的生命线。她既为苏州古城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澄净的太湖水,又是连接太湖前哨(南面是越国、西面是楚国)与吴国都城的重要的交通线和供给线。伍子胥选定的水源太湖水,迄今为止仍是保障苏州人民生活和生产发展的水源地。因此,胥江也是苏州古城同个时期诞生的人工运河。
据《苏州山水志》记载,江南运河苏州段的流向,“1955年前,流经铁铃关后,折东循上塘河流入阊门与外城河会合,再经胥门、盘门、南门,出觅渡桥至宝带桥。”也就是说,在漫长的2469年时间里,上塘河及苏州环古城河的西面和南面,一直是大运河的主要组成部分。1959年,苏州实施彩云桥工程后,在寒山寺西侧开挖800米,大运河过铁铃关后,直线南下走横塘,循胥江过泰让桥流入城河。这个时候,与大运河同龄的古老胥江(横塘以东段),才与大运河合二为一、融为一体。1987年4月至1992年6月,在横塘镇南弃胥江另辟新河,拆东经新郭北侧、五龙桥南侧入澹台湖,至宝带桥北堍与苏嘉运河连接,绕过苏州古城。从此,孕育大运河的上塘河、胥江、环古城河才彻底脱离了大运河,均成为了“运河故道”,不再是大运河的组成部分了。
苏州人为大运河的最终形成,贡献不仅于此。早在春秋末期,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下令开凿从苏州望亭经无锡、常州,在武进奔牛镇与孟河联接,这是京杭运河之江南古运河段最初形成。她打通了吴国西进与楚国抗衡的水上通道。之后,还在今扬州市筑邗城、开邗沟,邗江因此得名。不管叫邗沟还是邗江,扬州境内的运河段,出自吴王夫差之手是毫无疑问的。为了争霸,夫差还将运河延伸到齐国(今山东)境内。《左传.哀公九年》称“吴城邗沟,通江淮”。这是的“哀公九年”是周敬王三十四年,也即吴王夫差十年(公元年486年)。《寰宇记》曰:“吴将伐齐,自广陵掘江通淮,运粮之水路也。”说的就是此事。这条为“伐齐”而准备的运粮水路“邗沟” 即最初的扬州运河,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了。
至于苏州刺史王仲舒捐宝带建宝带桥,白居易开凿山塘,那都是唐代的事情。在此之前,隋炀帝已经将大运河贯通南北。吴王夫差开凿的苏州至常州段、扬州至山东段,完全融入了大运河之中了。
综上所述,大运河孕育于苏州,与苏州古城相伴而生。苏州先人是大运河主体工程的最早开凿者的结论,已昭然若揭。古城苏州随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当之无愧!
(二)张士诚
1、习俗:烧狗屎香 张王庙(何山)
2、方言:讲张
3、地名:东海岛、西海岛、王废基、三家村
4、遗迹:纪功碑(北寺塔前)、张王坟、驸马府堂(潘无绍)、齐云楼
5、因伍子胥超前的城市设计理念,助力张士诚固守十月,直接导致明初人口大规模迁徙——“洪武迁徙”:苏北人的祖先在苏州、阊门寻根地
追寻“洪武赶散”的诱因,不能不提张士诚。苏州有个方言词“讲张”,据人考证也是因为明初官方禁止人们议论张士诚,一看到有人交头接耳,就生怕在“讲(谈论)张(士诚)”。那么,苏州人何以如此念念不忘张士诚,官府又是什么原因怕人“讲张”呢?这还得从头说起:
据史料记载,张士诚(1329—1367),元末泰州白驹场(今江苏大丰)人。因地属两淮运盐使司而人称“淮张”。当初只是个盐场操舟运盐的角色,偶尔也贩贩私盐。元至正十三年(1353)五月,与弟士义、士德、士信等18人聚众反元,自号诚王,僭号大周,改元天祐五年十二月,“遣弟士德由通州渡江,入福山港,陷常熟”,次年二月,陷平江(今苏州),改平江路为隆平府,“即承天寺为府第,设学士员,开宏文馆”。十七年八月降元,接受元帝所赐龙衣、御酒,复隆平府为平江路,并“自海道输粮十一万石于大都,岁以为常。”但安定下来后,他就有点忘乎所以了,把权柄交给其弟士信,自己却“令其下颂功德,邀王爵”,企图躺在功劳簿上做一个割据一方的安乐王。在邀功论赏之议被元帝否决后,他就于至正二十三年“自立为吴王,尊其母曹氏为王太妃,置高属,别治府第于城中。”于是上行下效,士信与士诚之婿潘元绍亦“好聚敛,日夜歌舞为乐,将帅亦偃蹇不用命,每有攻战,辄称疾,邀官爵田宅然后起”,毫无斗志可言,终于在二十七年九月,被徐达、常遇春在围城十个月后率部破城,士诚被俘至应天(今江苏南京),自缢死。
纵观张士诚割据苏州的12年时间,其势力范围大体为:北逾江淮,直抵济宁,南至绍兴,占有长江下游的富有地区。他为恢复和发展经济,先后实施过减少田赋,奖励蚕桑,兴修水利,疏浚白茆江等措施,使凋敝的农村重萌生机,较之元政府的苛政,苏州百姓已相当知足了。难怪在朱元璋所部大兵压境,将苏州城围困了十个月后才破城,其中少不了全城百姓的支持。据说如今平江路上的三家村,就是当年仰、胡、沈三姓聚族死守娄门殉难后,为纪念他们而得名的。
不过,苏州城的久攻不下,惹怒了朱元璋,在进攻苏州之前,他曾命令“毋肆掳掠,毋妄杀戮”,可破城后,却大烧大杀,以致“死者枕藉,积骨如山”。在平定天下后,有一次,朱元璋微服行走在三山街上,看见一老妪坐在木榻中,便同她攀谈起来,问她是什么地方的人,答曰苏州人。又问她对张士诚的看法,她说,在大明皇帝起兵时,张王自知非真命天子,就归附元朝,让苏人免受兵戈之苦,因此,百姓至今感德。在次日早朝时,朱元璋深有感触地说,当初,我认为张士诚对苏州人没有什么深仁厚德,从昨天遇见的老妪身上,我感到了苏民的忠厚,“恐京师百姓千万无此一妇也。”为了防止张士诚原有“臣民”,不服统治,聚众谋反,疑心病很重的朱元璋就想出了把苏州百姓分散的办法,屡屡将苏城富户迁至京师(南京)、凤阳、苏北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