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谈谈苏州名门望族的家训
陈其弟 2015-07-11
浏览量:3705
一、苏州大姓溯源
中国人的姓氏源远流长,据说伏羲氏就开始“正姓氏,别婚姻”了。在先秦时期,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用来表示母系的血统,一直到了周朝,还有女子称姓,男子称氏的规定。最初的姓大概是部族名称,经过不断发展,分化成许多不同的部落,为了便于区分,同姓部落就有了各自的名称,即氏。后来氏专指部落首领。在上古时代,只有贵族才有氏,而且可以世袭,到了一定阶段,氏就开始演变成家族的标志。上古时代的姓现在能够查到的总共只有几十个,《春秋左传》上记载只有22个,而且大都是有女字旁的,如姜、姚、姬等姓。而一个姓可以分化出许多氏,同一个氏的后人还可繁衍出不同的氏,因此,氏的数量大大超过姓,我国现在使用的姓氏中有99%其实是氏演变而来的。其源流不外乎祖父的名或字、封邑名、官职名、祖上谥号,及居住地等几支。
苏州最早的氏当推源出于姬姓的吴。泰伯、仲雍南奔后,来到江南,先在今无锡一带建立吴国,后移至苏州。到了吴王夫差手里,已称霸诸侯,其子孙就以吴为氏,那是以国(诸侯国)为姓的典型例证。历史上吴姓出了战国军事家吴起,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吴广,西汉长沙王吴芮,东汉大司马吴汉,唐代画家吴道子,南宋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元代画家吴镇,清代平西王吴三桂以及文学家吴伟业、吴敬梓等。
苏州以陆、顾二姓为多,因此,旧时苏州人每询问敲门者:“陆顾?”意即来人大凡不出此二姓。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有这样的记载:“吴四姓旧目云:‘张文、朱武、陆忠、顾厚。’”刘孝标注:“《吴录?士林》曰:‘吴郡有顾、陆、朱、张为四姓。三国之间,四姓盛焉。’”据《洪武苏州府志》称,顾为越王勾践之后裔。三国时有丞相顾雍,晋有名画家顾恺之,南朝陈有文字学家顾野王,唐有诗人顾况,清有思想家顾炎武,近现代有历史学家顾颉刚、目录版本学家顾廷龙等。苏州顾姓主要有南石子街顾和怡园顾两支大族。陆姓出过三国时吴名将陆逊、陆抗,晋代文学家陆机、陆云,唐代“茶神”陆羽、文学家陆龟蒙。苏州陆姓有3支:明建文帝后裔天官坊陆,中吉由巷吴江陆和阊门下塘状元陆润庠一支。朱氏源出曹姓,苏州历史上出过西汉名臣朱买臣、北宋文学家朱长文、明末思想家朱柏庐,清代阳山朱氏也盛极一时。
清季同光年间,潘、翁、彭、沈系苏州显贵,可称四大家族。潘氏有贵潘、富潘之分,贵潘为官,潘世恩做了数十年大学士,其孙潘祖荫官至工部尚书;富潘经商,以油酱业为主,苏州人熟知潘万盛就是富潘老字号。翁是常熟翁家,翁同龢是两朝帝师,其父翁心存官至工部尚书。彭是指葑门彭家,彭蕴章为道光间文渊阁大学士,其子彭祖贤官至湖北巡抚。沈氏名人有唐文学家沈既济、书法家沈传师;而明代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则开创了沈氏家族繁盛的传统,其一门五代均以诗文书画著称。更值得一提的是,沈周的弟子文徵明,生活于一个流寓苏州的文化世家,其家族竟盛极八代而不衰。清时则有吴江沈桂芬,官至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此外,还有耕读世家渡桥袁氏,从元代诗人、藏书家袁易起便人才辈出。诗人袁学澜就住在苏州官太尉桥西(现吴都学会在此办公),曾任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也是其后代。太仓钱氏据说是吴越王钱镠的后裔。东山席家,以拥有启园(又称席家花园)而知名,据史料记载,康熙皇帝南巡时曾多次光临该园。木渎严家来自东山,严家淦就是严家的后代,严家花园现已修复开放。
苏州的氏族大姓,就是这样演绎了一出出精彩的历史剧,造就了姑苏文化的灿烂辉煌。
吴之著姓氏三十余,自汉以来,朱张顾陆望于郡,故有朱文、张武、陆忠、顾厚之目,又云虞魏顾陆吴之旧姓,或云虞魏之昆,顾陆之裔,岐薿继体,光成奕世。陆士衡云“八族未足侈,四姓实名家。文德熙淳懿,武功侔山河。”猗欤盛矣!
朱氏
《千姓编》云:“朱高阳之后,周封于邾,后为楚所灭,子孙乃去邑氏朱,望出沛国。”又吴郡或曰朱氏盛大者有九族,吴郡居其一,今郡之穹窿山有朱氏墓碣,字已漫灭,其可读者云:“一十六世四百二十九年居下邳,自平始三年避地,至会昌壬戌,凡八百四十二年,籍子[于]吴。”此唐时子孙追叙其先过江岁月云。
张氏
《白氏》文云:汉侍中张肱避地渡江,始居于其,故其子孙称吴郡人。晋丞相嘉,以孝悌闻于郡,故其所居号教张。至《元和姓纂》云:“吴郡张氏本出嵩第四子睦,字选公。后汉蜀郡太守始居吴郡。裔孙显,齐庐江太守;绍,梁零陵太守。”
顾氏
本越王勾践七代孙,封于顾余(顾城在濮州范阳),汉初居会稽,以邑为氏。韦夏卿撰顾少连碑谓:顾氏复徙吴会,自晋司空和洎梁给事中耀,至少连十三代矣。《世说叙录》有顾氏谱甚详。《姓苑》云:吴郡顾氏,汉有刺州史顾容。又晋有固乘,亦有故姓。
陆氏
妫姓,田敬仲之后也。十一世齐宣王少子通封于平原般县陆乡,即陆终氏之故地,因以为氏。通谥元侯,生恭侯,发为齐上大夫,生二子,曰万、曰皋,孙贾为汉太[大]中大夫,万生烈为吴令,死葬胥屏亭,子孙遂为吴县人。十世孙颖[颍]川太守开,生三子,曰卯、曰温、曰威,号颖[颍]川枝。威生杨[扬]州别驾续,又生三子,曰稠、曰适、曰褒,稠为荆州刺史,号荆州枝。稠生二子,曰肃、曰谦,肃为丹徒令,号丹徒枝。《世说》:叔录有陆氏谱,陆景献自有《吴郡陆氏宗系谱》一卷。
暨氏:暨姓出吴郡,元祐间,唱名有暨涛(暨,吉屑切),时作洎涛呼,不应。是时,刑部侍郎苏颂云:“恐是暨音以结”,呼之即应。《三国志》有暨艳,乃吴人,既而问之,果平江人。
归氏:《左传》:胡子国姓归,为楚所灭,子孙或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以姓为氏者,世居吴郡。
寿氏:吴王寿梦之后。其大夫寿越,又有寿于姚。今吴中尚有此氏。
赏氏:《姓苑》云:赏氏,吴中八族也。晋有赏庆,为郡鉴主簿。
儿氏:吴郡有语儿,生而能语,子孙氏焉。
姚氏:虞舜生于姚墟,故因生以为姓。王莽乱,舜后子恢过江,居吴郡,改为妫氏。
虞氏:武王封仲雍之后于虞城、晋城,虞子孙以国为氏。
吴氏:本勾吴国,今苏州城是也。越灭吴,子孙以国为氏。
孙氏:姬姓,卫武十之后,孙耳食邑于威,生武仲,亦曰孙仲,以王父字为氏。齐孙武奔吴为将,武之子明食邑于富春,自是,世为吴人。
诸氏:(音遮)后汉洛阳令诸施,吴郡人。今吴郡有此氏。
藇氏:(音胥,又音湑)望出吴郡,见《姓苑》。
言氏:孔子弟子言偃,吴人,今后裔多居常熟。
帛氏:《姓苑》云:吴郡人,汉五威将军帛敞,后汉有帛宣,《神仙传》有帛和,晋有高僧帛道佺。
管氏:(侧迫切,亦作迮)《风俗通》:楚有笮伦,今吴郡有此姓。《吴志》:汉中有笮融,居丹阳。
岑氏:讳晊宇公孝,党锢难起,逃于江夏山中,徙居郡,生亮,亮生伯,伯生柯,为吴郡会稽、鄱阳太守(《唐书》姓系表)
阎氏:姬姓,武王封泰伯曾孙仲奕于阎乡,因以为氏。又云王少子生而有文在手,曰阎康王,封于阎城。今苏州有阎桥,后世恐无取。
容氏:黄帝时有容成造历。《礼记》“容居,吴人。”
曲氏:本鞠氏也,周人。汉《尚书》“鞠谭子閟避难,改为曲。”唐有曲信陵,吴郡人,居洞庭。
汤氏:宋有道人汤惠休、正元道人汤灵澈、宋州刺史汤柔(并吴人)。
崇氏:商时侯国也,周文王灭之,子孙以国为氏。唐开元登科有崇颖,宋朝登进士第有崇大年,皆吴郡人。
沃氏:商王沃丁之后。《神仙传》“有沃为吴人。”
胥门氏:《左传》:“吴大夫胥门巢”,巢居吴门胥,以所居为号,其后遂为氏,今作胥氏。
角[甪]里氏:汉初商山四皓有角[甪]里先生者,本与周同姓,名术,泰伯之后,在洞庭西山居,故以自号,子孙遂以为氏,或作角[甪]氏。后汉有甪若叔者,乃其后也。
冷氏:即伶氏。《风俗通》云:“黄帝时典乐伶伦之后,今多作上音。”唐贞元中,监察御史冷朝阳,吴人。
是氏:是仪鬻书衣判,是仪无首族,变勾吴。《三国忠[志]》:是仪本姓氏,孔融嘲氏仪字氏[民]无上,故改为是。(《文苑联珠》)
钱氏:彭祖裔孙子为周钱府上士,因官命氏焉,子孙多居下邳。汉哀平间,钱逊为广囗太守,避王莽乱,徙居吴之乌程。五代时,广陵王王璙为中吴军节度使,卒葬吴下,子孙因家焉。
范氏:陶唐之苗裔。周宣王杀杜伯,其子隰叔奔吴为范氏。越有范蠡,灭吴,辞越居洞庭之乐山。唐又有范隋,为处州丽水县尉,守时乱,遂家吴地,子孙遂为吴人,即文正公之高祖也。
富氏:世家京洛。嘉祐中,富严守苏州,善吴中风物之美,因居不去,子孙遂为吴郡人。
严氏:本庄氏,楚庄王之后,以谥为氏,前后有庄助、忌,皆有夫子之称。又有庄光,后以犯明帝讳,改为严氏。
章氏:本出姜姓,太公望之后,封于彰【鄣】,子孙以邑为氏。后去邑作章。嘉祐中,浦城章楶为苏州教官,就居于此,故南北二族,楶居城北,号北章;惇居城南,号南章,其二氏甚盛。
武氏:著姓开封,南渡后定居姑苏,后有名如愚者,早孤,依故人龚伯,能刻历读书,业文词,以祖泽入仕。
傅氏:《广韵》馀字下注云:“傅馀氏,本自傅说,既为相,其后有留于傅岩者,因号傅馀氏。秦乱后,自清河入吴。汉兴,还本郡。余不还者傅氏,今吴郡有之。”
蒲氏:本出山阳,有蒲中行者,元祐间为台官,论列苏轼,不学无术,收买私盐时,多薄之。建炎南渡,占籍吴中。弟安行者,有女嫁赵不衰。
二、家训家规例话
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和万事兴、天伦之乐、尊老爱幼、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观念。
在当今社会的家庭,不安定的因素极其普遍,而家庭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毕竟大多数人的自控力由于环境和教育的不同,对自己和他人家庭的责任感不同,道德观不同,而行为不同。
家训家规一般从修身、励志、劝学、诚信、廉政、仁爱、孝慈、教子、和敬、处世十个方面。
世家指门第高贵、世代为官的人家。出自 《孟子?滕文公下》:“ 仲子,齐之世家也。” 唐代刘禹锡有名句传世:“旧世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指的“王谢”王谢世家是东晋王朝的中流砥柱,势力通及东晋统治的江南各地。在东晋士族中王谢两族是北方最大的士族:谢安以军功和才能立身,王导则以中庸安命。
书香门第:旧时指出自读书人的家庭,泛指好的家庭背景。
(一)家训
颜之推(531-约590以后)是我国魏晋升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颜氏家训》是颜之推的传世代表作。他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写成《颜氏家训》一书告诫子孙。直接开后世“家训”的先河,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全书七卷二十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的论述家庭教育的课本。
教子: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兄弟: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群从疏薄,则僮仆为雠敌矣。
治家: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 
勉学: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涉务: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1、范文正公(范仲淹)与家训百字铭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世称“范文正公”。著有《范文正公文集》《家训百字铭》等。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宋朝名相范仲淹的名言,也古往今来无数知识分子的座右铭。范仲淹出身非常清寒,年轻时极穷,生活艰难,心想将来若能出人头地,一定要救济贫苦者。后来当了宰相,便把俸禄拿出来购置义田,给贫穷无田地者耕作,可见他不忘初衷,尽管他早期的想法没人知道,但是他还是践行了他的年轻时的“理想”。 
范仲淹年轻时念书没有东西吃。在寺庙里念书,每一天煮一锅粥(我们现在称稀饭),把粥划成四格,每餐吃一块,过这样贫困的生活。 
到以后发达了,做了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的生活方式还是保持从前穷秀才的生活,没有改变多少,只是小幅度的调整。 
有一次在苏州买屋居住,一位风水先生盛赞此屋,风水极佳,后代必出公卿。范仲淹心想,既然此屋风水能使后代显贵不如改为学堂,让苏州城百姓的子弟入学,将来众人的子弟都能贤达显贵,较之自己一家的子弟显贵,岂不是更为有益吗?于是立刻把住宅捐出来,改作学堂。实践了年青穷苦时念念利益众生的宿愿。 
他收入多,就想到很多贫苦的人。把他的收入用来救济那些贫苦的人。看他的传记,得知他曾养活三百多家。一个人的收入养活了三百多家,你就晓得他自己也只能糊口而已。如果过得很富裕,他哪有能力养活三百多家。这是我们中国人中的大贤。 
一提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范仲淹。历史上苏州“学而优则仕”的人很多,一品当朝、显赫一时的也不在少数,可值得纪念的却并不多。范仲淹就是苏州百姓念念不忘的先贤之一。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宋代吴县人。他生于徐州,两岁丧父,随母亲谢氏改嫁山东淄州长山朱文翰,取名朱说,直到23岁才知道自己是姑苏范氏之子,虽然不想与朱氏子同姓,但是怕母亲伤心,因此没有马上提起复姓之事。知道家世后,他更加发奋读书,终于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他以朱说之名参加科举考试,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司理参军,踏上仕途后,他首先想到的是回苏州“迎其母归养”,欲还范姓。族人以为他要来争范氏家产,便想出种种理由加以拒绝。范仲淹察知个中缘由后说,我“止欲归本姓,他无所觊”。有了这样的承诺,族里才允许他归姓。至天禧元年(1017),范仲淹为亳州节度推官,受母吴国太夫人命始奏复范姓。到这时,29岁的他才正式将名字改为范仲淹。
在以后的日子里,尽管范仲淹当过京官,也驰骋过疆场,出将入相,推行过“庆历新政”,数十年宦海沉浮,但是家乡人民只记住他造福桑梓的三件事:兴水利,办学校,建义庄。
话说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六月,范仲淹贬官睦州后移治苏州,当时苏州久雨成灾,“湖溢而江壅,横没诸邑”,灾民逾10万户。范仲淹到任后,亲自去察访水道,分析水患原因,吸收前人的治水经验,提出了“修围、浚河、置闸,三者如鼎足,缺一不可”的治水方针,首先疏导吴淞江,再疏常熟、昆山入江通海的支流。以前,昆山、常熟有三十六浦,其中茜泾、下张、七鸦、白茆、浒浦五浦最大,由于潮水泥沙,逐渐淤塞。在整个吴中水利中又数常熟的地位最为重要,白茆港是苏常东北出江的第一河,福山港是太湖水北流入长江的主要通道。范仲淹择要而疏,亲临工程第一线,针对港浦“日有潮来”,泥沙淤积的特点,在疏浚的同时,提出了“新导之河,必设诸闸”的主张,他说,闸“常时扃之,御其来潮,沙不能塞”,“旱岁亦扃之,注水溉田,可救烟涸之灾”,“潦岁则启之,疏积水之患”,并强调开浦置闸后,要“设镇屯兵,专治浦闸”,每年春天“理其闸外,清除淤沙”,最终达到“工减数倍”的效果。他将治水与治田相结合,妥善地解决了蓄水与泄水、挡潮与排涝的关系保障了苏、常、湖、秀四州的农业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常熟福山等地的人们为了不忘范仲淹的恩德,将浦闸称为“范公闸”,修筑的圩堤叫做“范公圩”。
范仲淹不但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水利专家,而且也是一位很有卓见的教育家。他曾说:“国家之忧患,莫大于缺乏人材”,这句话就是拿到现在也不过时。在范仲淹任苏州知府期间,他曾在南园买了一块地,准备卜筑安家。一位风水先生说,这可是块风水宝地,谁得了它,必定世代出公卿。范仲淹听说后说,如果我在这里安了家,只我一家富贵,还不如在此建个学舍,让吴中子弟都来受教育,大家都富贵。于是,他在这块地上建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府学。建学之初,只有二十多人读书,有人认为是不是太大了,范仲淹却说:“吾恐异日以为小也。”于是请胡瑗“首当师席”,著名学者纷纷来苏讲学,一时间盛况空前,影响遍及全国。庆历四年(1044)仁宗下诏全国各州郡都要建立学宫,于是,府有府学、州有州学、县有县学。郑元佑在《学门铭》中说:“天下郡县学莫盛于宋,然其始亦由于吴中,盖范文正以宅建学,延胡安定为师,文教自此兴焉。”由此说来,中国古代教育的勃兴,至圣先师孔夫子而外,范仲淹也是功不可没的。自宋以来,吴中“登科者逾百数,多致显”,时至今日,当年的府学所在,仍然是吴中学子向往的学习场所——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我们无法否认这都是范仲淹的遗泽。
范仲淹在苏州做的另一件惠及后人的事,是在仁宗皇祐元年(1049),60岁的他以其“贵时”所得俸禄“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作为族人公产,号曰义田,既而,又在城中灵芝坊祖宅建造占地200亩,三面环流,环境优美的义宅,“聚族其中”,义庄内又设有“义学”,“立塾以教其人”。他认为:“物本天,人本祖。闾阎之人,有视其祖之子孙如路人,相毁訾,相并兼如仇敌,不知本尔。”他常对其小辈说:“吴中宗族甚众,于吾固有亲疏,然吾祖宗视之,则均是子孙,固无亲疏也,吾安得不恤其饥寒哉。且自祖宗来积德百余年,始发于吾,得至大官。若贵富而不恤宗族,何颜以入家庙。”千亩义庄田“所得租米,自远祖而下诸房宗族,计其口数,供给衣食及婚嫁丧葬之用。”尽管义庄的受惠者仅仅局限于范姓族人,也就是说义庄主要是为了救济族中的穷人,使范氏子孙免遭饥寒之苦。但是在中国历史上以个人力量举办这样的社会福利事业,范仲淹是有开创之功的。难怪元代奉议郎孙应时在《范氏义庄题名》中感叹道:“若吴范氏之有义庄也,然后能仁其族于无穷,非文正公之新意欤?盖公平生所立不待称赞,此其一事已足为百世师矣。”
苏州人民一直没有忘记先贤范仲淹,在1989年范氏诞辰一千周年之际,举行了隆重的纪念大会,并编辑出版了《范仲淹史料新编》,后来又在天平山范氏祖茔建成“先忧后乐”牌坊。座落在原范氏义庄内的学校今称景范中学,学校内的范义庄享堂已被修葺一新,学校前的那条小巷至今仍称作“范庄前”。苏州支范氏后裔中“敬”字辈是范仲淹的第三十一世孙,如曾任《经济日报》、《人民日报》总编的范敬宜小时侯就生活在庙堂巷十号范氏故居。
范仲淹四个儿子长大成人,均聪颖非凡德才兼备,分别官至宰相、公卿、侍郎,范家的曾孙都贤显贵,绵延不绝,至今已八百年了,苏州一带范氏后人依然兴旺。范仲淹善心为他人谋福利,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其功德是无法估量的。而上天回报给范氏子孙的福禄,是范仲淹当时所付出的几十倍、几百倍。 
范仲淹毫无利己之心,播下了意想不到的善种,八百年来不断地开花结果,无意之中为子孙万代谋福利,成为行善的典范,受世人的敬仰赞颂。 
他的子子孙孙一直到民国初年都不衰,这是他培育百世之德,才有百世的子孙保之。中国历史上大福大贤之人,第一个是孔夫子,第二个是范仲淹。 
范家八百年不衰,都是积德积得厚,真正修行,真做!能够把自己的福报分给别人去享受,这是大福报。福报不要享尽了,分给别人享,后福就无穷了。 
一直到民国初年时,范家的子孙都能守住家风,都很好。在中国历史上像这样有大德的人家不多。 
所以,世人若要为子孙谋福利的话,范仲淹的善行值得效法。 由此可知,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才是人生第一大事。 
家训百字铭
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 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边境。
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 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
敬长与怀幼,怜恤孤寡贫; 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
字纸莫乱废,须报五谷恩; 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
处世行八德,修身奉祖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善根。
涵盖了:百善孝为先(在家)、忠诚(为国)、兄弟(友爱)、尊师重教、注重 礼义、崇尚廉洁、知恩图报、博爱至上等理念。
2、朱柏庐及其朱子家训
朱柏庐(1627—1698)。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名用纯,字致一。昆山玉山人。明诸生。 清顺治二年(1645)其父朱集璜在守昆城抵御清军时遇难。朱昼夜恸哭,痛不欲生。时其弟用白、用锦尚幼,从商遗腹未生。他上侍奉老母,下抚育弟妹,播迁流离,备极艰辛。待局势稍定,才返故里。因敬仰晋人王哀攀柏庐墓之义,故自号柏庐。
《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朱子家训》仅524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
饭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牲禽。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 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妨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馀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馀,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
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二)家规
家规,一个家庭所规定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所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也叫家法。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就是指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法律;一个家庭有一个家庭的规矩,这个规矩就相当于国家的法律,指家庭的规矩,做任何事都要懂得讲规矩。
在古代,每一个家庭一般都有自己的家规,延伸至现代,可能有很多家庭已经没有了,但我总觉得,好的家规一定会利于孩子的成长,家庭的和睦。
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每个家,都有家训、家规、家风,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无不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殷切期望。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策鞭,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
家训三字经
古至今,治家严。承祖训,代代传。
扬美德,树风范。育英才,绘灿烂。

胸怀本,坚信念。德统家,孝为先。
凭良心,立人间。人实诚,心良善。
滴水恩,报涌泉。广积德,密群缘。
握准则,严把关。行正派,磐石坚。
无畏惧,无遗憾。众望归,自安然。

遵孝道,勤思源。父母恩,记心田,
深似海,重于山。历艰辛,经磨难;
苦操劳,受熬煎;细抚养,到今天;
恩深广,大无边。孝不孝,人在看。
不孝人,全忘完。忘恩情,如背叛。
逆子女,人人烦。虐待老,应批判。
欺双亲,遭天谴。孝顺人,可谓贤。
尊父母,敬如天。感报恩,终生愿。
细赡养,心坦然。常尽孝,总觉甜。
比孝心,争在前。遵其训,听其言。
多关心,勤看管。常照顾,多陪伴。
保身体,促康健。儿女孝,美名传。
父母在,全家暖,亲意浓,合家欢。

管理家,需规范。立家规,保家安。
全家人,紧抱团。同维护,莫搅乱。
不增辱,光彩添。求共和,永不散。
勤沟通,多商谈。实对实,禁谎骗。
互信任,不欺瞒。莫猜疑,心放宽。
讲文明,不胡缠。互尊重,不另看。
人勤奋,活抢干。家重责,勇承担。
同心力,共患难。遇大事,齐上前。
女贤惠,男顶天。人和睦,举家安。
顶梁柱,不能弯。撑家人,要垂范。
一家人,学着办。勤持家,细打算;
不挥霍,要节俭。家整洁,序井然。
家园美,乐开颜。

爱家小,莫娇惯;不迁就,不护短。
除毛病,改缺点。错不纠,必泛滥。
随心欲,恶果惨。任放纵,招祸端;
惊醒时,痛恨晚;想挽回,难上难。
欲驰骋,需扬鞭。自幼时,严教管。
常纠错,不间断。立规矩,定方圆。
指方向,明路线。树榜样,做示范。
激成长,勤浇灌。枝叶茂,树参天。

学时贵,莫轻看。决前程,择志愿。
定命运,非等闲。知识广,人敬赞。
啥不懂,很难堪。知荣辱,明贵贱。
下狠心,争气干。学楷模,效古贤。
珍青春,惜时间。莫虚度,休贪玩。
少立志,呈在前。方向明,目标鲜。
勤发奋,苦钻研;死硬背,勤演练;
遇难点,猛攻关。多读书,扩知面;
博学识,勇深探;科学峰,敢登攀。

展雄姿,在青年。本事大,人高看。
水平高,众夸赞;无能人,被下看。
办傻事,一连串,丢尽人,损尽脸。
要成才,多磨炼,经风雨,见世面。
闯骇浪,永向前,不怕苦,勇破难。
勤思考,善妙算。提素质,富经验。
强能力,增才干;练口才,善讲演。
修德性,锻志坚。强自立,苦锤炼。
小处始,大处见;点滴做,伟处现。
铸栋梁,创非凡。

人在世,莫偷懒。无为人,人小看。
众人前,没脸面。勤奋人,发奋干。
作为大,能力显,人敬仰,都称赞。
干事业,步履艰,树雄心,怀远见。
顾当前,虑长远;胸开阔,度量宽。
遇繁杂,不慌乱;要沉稳,莫极端。
思绪清,有主见;要唯实,严防偏。
看本质,戒表面;明是非,善决断。
临乱境,巧应变。争主动,应超前。
慎其行,莫妄言。尽力智,才华展。
业强劲,貌大变。树权威,气壮山。
压稳阵,固稳权;击不倒,冲不翻。
镇邪恶,扫凶顽。除歪风,扬风范。
凝核心,紧领班。增团结,密无间。
聚民心,集人缘。善协调,组织严。
展魄力,推发展。

当了官,掌了权,大观点,不能变。
人为本,民为天;水载舟,也翻船。
得民心,得天下;失民心,失江山。
天下事,命关天。德与才,德优先。
图发展,重安全。业在后,安在前。
居安时,需思危。严律己,把好关。
遇风浪,掌稳船。官再大,位再显,
平民心,永不变。沧海粟,莫大看,
观海阔,纳百川。善为人,拓路宽。
和为贵,俱欢颜。人厚道,处长远。
广交友,结英贤。礼相待,笑开颜。
重情义,心相连。人热情,莫冷淡。
尊重人,不下看。对起人,无愧歉。
能容人,多包涵。敢作主,腰不软。
多助人,解危难。好事情,要多办。
得人心,最关键;赢众望,乐无限。
塑形象,展人前。好与坏,都明辨。

品德好,为人善。脑敏捷,人精干。
心实在,刚柔兼。神稳重,人老练。
行利索,事果断。会办事,俱妥善。
效率高,不敷衍。敢作为,勇承担。
学识广,善言辩。才出众,智勇全。
人人夸,赞典范。

人在做,天在看。善与恶,必应验。
严责己,杜微渐。敲警钟,严安检。
不腐败,不贪占;不害人,不欺骗;
不狂妄,不骄蛮;不出错,法不犯;
不亏心,不丢脸;不作恶,多行善。
守本分,保底线。守正气,保清廉。
守人品,保尊严。守法纪,保平安。

该家训,纯良言。常温背,总觉鲜。
神激昂,劲冲天。照此办,俱修炼。
长坚持,渐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