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苏州庆年堂

    仇庆年   2015-09-19

    浏览量:1562

    视频播放

    一、传统中国画颜料的研究

        一九六四年春,我由苏州市工艺美术局安排进当时在市内皋桥头、东中市三十多号的苏州市姜思序堂国画颜料生产合作社,随副主任(原私方代表)老艺人薛庚耀先生学艺。后一直从事各种绘画颜料的研究、制作工作。曾先后研制了铅锡管装国画色、瓶装广告色颜料、水彩色颜料、软管广告色颜料、水粉画颜料、浓缩广告色颜料、油画色颜料、蜡笔等。为了企业的生存,还研究墙粉涂料与建筑用胶水。提高、扩大书画印泥的生产,开发了精品八宝印泥、朱膘印泥、岱赭印泥、藏蓝印泥、象牙黑印泥:称多彩印泥。还开发了精制套盒装中国画颜料,使传统产品高档化。书画印泥走向多彩化方向发展。从技术科长到技术副厂长,时间真快,五十年了,现已古稀之年。退休后,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中国画颜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二零零五年五月,原姜思序堂在苏州日报登报倒闭。二零零六年,本人成立了苏州庆年堂仇氏颜料、印泥研究室。为申报传统国画颜料市、省、国家级非遗产与传承做了大量的工作。经几年的努力,在市文广电出版局、市文化保护中心的关心与支持上,本人将数十年来的工作经验、体会等作了一些总结,以传给后人,供大家分享。

        1、绘画来源于人类的劳动与生活。

        中国画是中国的民族绘画,不同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绘画。中国绘画具有独特的中华民族风格,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人类的绘画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人类的劳动活动,就有人类的绘画,有人类的绘画,便就有了颜料的创造和使用。原始人,开始在劳动生活中,只是木炭黑、铁矿石粉、石灰石粉、单色矿质粉在大石山壁上、山洞壁上绘粗线条:动物、人、马、车等来表达当时人劳动,生活中的感受。只不过,起初的绘画是从简到繁,从粗到细,有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是由人类劳动生活发展进步而随之发展进步逐渐发展起来的。

        史前,新石器时代出土的陶罐上的红土、赭土、殷墟甲骨上的赤黑、周秦公前,一千多年至公元初,洛阳出土的彩壶上使用了黄、青、朱、墨颜色都证明颜色很早在祖先手中使用,并在不断增加与发展。绘画的会合五色,即赤、黄、青、白、黑这便是人类最初使用的天然颜色。

        2、传统颜料是绘制中国画的物质基础之一

        在我们今天,接受民族文化遗产时,对于绘画的物质和技法方面的了解,我们决不能忽视。如何认识和使用中国画一直使用的颜料,就当然是一个重要课题。除笔、纸、砚(墨既是黑,黑色就属于颜料范畴了)颜料是中国画的物质基础之一。对创造民族绘画形式的艺术,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现在有不少绘画工作者,不完全了解我们祖国优秀的传统绘画颜料,有些青少年在绘画中把软管的化工合成颜料当成传统中国画颜料。这一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特别在青少年一代上,在继承、传承、发展中国特有的传统绘画颜料的历史发展的,也必然会影响到中国画传统的发展历史。

        3、战、秦时期

        当今,人们当然可以看到有彩色的文物、古代建筑、字画、壁画遗存。例:早年为寻找原料参与会议,路径长沙,去了二千多年前的马王堆古楚墓。位于长沙东部,是六十年代我国考古史上的又一重大发现。在三座古墓,从封土到墓底,深度20.5米,其中开挖出的一墓主人是棺材,是二椁三材。二层椁是存放主人生前的青铜器、漆器、陶器、编钟乐器等大量随葬品。而三层棺木,每层是有五十公分之厚,漆棺大小有四层,层层套盒,用楸木制成。每层外面雕漆彩绘、富丽堂皇。棺内壁是朱砂大漆,尸主身上覆盖着T型帛白画(即丝绸画)。人物、车马、仪仗帛画,也以天然朱砂为画的主色调。是古代帛白、器物、漆画的大展览,更是古代人颜料的大展示,让我们现代颜料制作人为之敬佩。、感叹!

            天然颜料的绘画,展现于二千二百多年前。当时,长沙王国丞相轪侯利茭妻子生活场景,色彩鲜明的画面。朱砂漆内棺,有力证明传达给我们朱砂石、青石绿等颜料确实能经久不变。同时也真实反映出颜料与使用的发展的历史过程。同时也证实在绘画的源流上,颜料与绘画的关系上有密切不可分割的联系。

        中国画颜料的发展过程并没有人记录下来,但历史的遗物此记录更为珍贵。

        马王堆楚墓中最引人注目的发现是一号墓中出有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湿尸)利苍妻子。外形保存完整、全身润泽、毛发大都尚存,指纹清晰、皮下脂肪丰富、软组织尚有弹性。解剖后,发现内脏器官也保存完整外形。组织保存最好,胶原纤维接近新鲜样品,软骨细胞的膜和核仍清晰可见。蛋白质、糖类均有不同程度的保存。还能测出她的血型为“A”型。套的假发为“B”型。古人历来将朱砂、贡丹为镇邪之宝,女尸为仰在地下埋藏二千二百多年经久不腐,专家的研究认为:由于深埋密封、恒湿、恒温、缺氧无菌的环境。棺椁中朱砂贡液,亦是帛画、漆器、女尸保存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后为更好地保存文物、女尸,将女尸解剖,各脏器分别存放装有防腐液不同玻璃器皿内。

        而尸体安放入水晶棺材内,在安置带地下层面,达恒温恒湿的地下宫内存放。让世界各地的人们参观者世界的奇迹。二千二百多年前,辛追夫人享受着现代化国家首脑的亡后待遇呀!

        马王堆汉墓的出土,是封建遗族豪华生活的缩影,是古代劳动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使用天然颜料绘画文明的光辉一页。

        经过三年的考古发掘,轰动世界的陕西西安兵马俑一号坑中的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出土的彩俑。头脸彩色,使用了蛤粉、朱膘颜料,而兵佣身上了靛青与黑棕黛青色衣甲,并第一次发现了一件与战车伴出的盾牌。根据测量,盾牌高70公分,宽50公分,其尺寸正好是秦始皇陵铜车马上发现铜盾的两倍。刚好印证了之前对秦军使用盾牌大小的推测。据研究,这件秦盾是一件皮质、漆制彩绘盾,是战车上的士兵用于防护的兵器。使用朱砂、线文条、赭石底色并绘有石绿色画案纹。纹饰勾勒非常细致,这些兵马俑的出土,对研究秦时军制、秦人葬俗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4、晋魏时期

        从公元300年时的晋朝,历经16国,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西夏、元保存下来的壁画,大约5000余平方米,是珍贵的历史遗产。早期受“   画风”影响较大。粗线条加平涂的技法,用色主要以铁红、石绿、石青、三种。配以黑、白、灰等色,构成了早期壁画的基础色。

        留存至今的甘肃河北走廊,丝绸之路上,壁画的规模绝不是一个时间、一个朝代形成的,而经历了千年的发展,直至唐武则天时期到达高潮,形成画廊。

        敦煌、莫高窟壁画上使用的色彩特点,有红、黄、石青、石绿、白黑、朱砂,采用强烈的色调,有着大漠西北山林的野趣。还用上了靛青、橘黄、红花、,前几种制法相对比较简单,只要研辗成粉,再加水洗漂即可。

        而后几种要通过比较复杂的制造加工过程,才能在绘画中使用。这说明我国当时已能利用天然原料,较优良的技术来制作颜料了。后来的资料表现这些所用的原料大多不是敦煌地产,因为就是现在的敦煌也不容易弄到这些原料。

        有的使用银朱、黄丹,到现代看壁画上有一些  。飞天有变成黑人,就是人工银朱、黄丹日久变化原因。这是古印度传入的技法,为部分民间画工所接受。一直到唐代武则天之后一个长的时期,壁画造像还现广大发展。绝大部分在敦煌还有麦积山一册,可以说是世界上,时间最长、范围最大的天然颜料的绘画长廊。作为绘画工作者、艺术家、颜料制造者、颜料色彩的研究工作人员,敦煌壁画是值得我们去参观,考察与研究的场所宝地。

        中科院原兰州化工研究所夏鼐先生集列的研究材料中证实:敦煌壁画中有十一种原料,烟灰、高岭土、赭石、石青、石绿、朱砂、铅粉、靛蓝、胭脂、这表示当时人们能利用掌握较复杂的制造工艺了。

        中科院原兰州化工研究所周国信、夏如蕾研究人员,在对敦煌壁画颜料进行考察研究时来苏州我技术部门调研。他们将从壁画上,因长期日晒雨淋,风化后而剥落下来的。青色、绿色、赭色等颜料碎片带来让我看。后我将近似的颜料样子,让他们带回甘肃,后来研究人员告诉我说,他们通过先进的光学光谱色谱仪器分析,证明二种颜料虽然相隔有一千六百多年,而他们分析结果告诉我们,二者的化学成分是相同或是相似的。这又一次证明:从东西魏时期,就是许多天然矿物植物颜料被人类所应用。同时有证实,这些自然的颜料确实保持至今而不变的性能与成就。

        5、唐代(公元618-907年)

        初唐,阎立本,绢本绘制,历代帝王图。现在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颜色使用便为单色间色互相为用,使用技术要求高了,经过一千多年直到现在,只见到绢已斑驳,但颜色并不完全剥落。阎立本,手卷像---历代帝王图。这就说明我们古代的画家们不但善于运用色彩,而且运用他们的智慧,是颜料抓紧了绢帛,经过多少年的舒卷,不脱、不落、不剥,可为裱久而不脱的颜料之故。

        画家薛稷画雀,说是他的写生,不但是形神姿态如生,而且一望即知鹤的雌雄和鹤的南北,所以李白、杜甫都写诗来称赞他。

        新罗国送来一只孔雀给皇帝(唐德宗 李适)。这孔雀善于舞蹈,皇帝就命边鸾画孔雀,画成,仿佛孔雀真的按着音乐的节凑婆娑起舞。又说萧悦画竹,被当时的诗人白居易看到了,作诗题他画竹说:“举头忽见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又说郭朝晖善画鸡,他常居郊外,养禽鸟玩弄,偶然心有所得,当即用笔作画,画成格律老劲,曲尽物性妙。

        上面虽仅是些文献上的记载,这可以说明,入唐以后,中国绘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故宫博物院陈列的《簪花仕女图》里的人物、花和鹤、狗等反映了这一时期在绘画上、壁画上、器物上、都显示出生动、活泼的更加发展的艺术水平。同时,反映出画家在颜料使用上的多样性和使用颜料方法的运用的水平更加发达。图上使用了朱砂、胭脂、赭石、蛤粉、花青、藤黄等颜料。

        进入到五代时期,公元一千年左右,顾闳中,江南人,南唐皇家画院的画师,擅长人物画。他所画一幅画卷长342厘米,高29厘米,是我国传统有序的古代名画。分五段描绘,南唐统治集团日趋没落,内部矛盾尖锐的历史条件下,后主李煜为换求其濒危亡的国运,想起用中书侍郎韩熙载作宰相,但又嫌其“北人”, 韩熙载为了政治上的原因,于是“多好声伎”专为“夜饮”,李煌乃命画师颜闳中夜至其第, 窥之,顾目视心记,描绘出“韩熙载夜宴图”。李煌见后,思想更加矛盾,不敢委以重任。“夜宴图”就是这样的历史背景产物。

        此画以浓艳丰富的颜料色彩表现,全卷四十六个神态各异的人物,衣冠装饰、帐幔、乐具、床椅、桌屏等均属封建统治阶层腐朽生活的记录。

        从历史的看问题,这是一千多年前艺术绘画作品,继往开来,画面上,颜料之丰富、色彩之鲜明、彩绘之细腻、经久而不变,在绘画颜料使用与技巧方法,同时反映当时颜料色种、颜料制作工艺的进步与发展,供我们后人可借鉴之处还多矣。

        画家顾闳中的作品传世仅此一卷,堪称“世界孤品”,尤为珍贵,真迹很难看得。如今一般,看到是用水硬木刻版,历时八年印刷版本,因印刷程序繁琐,生产受很大限制,装潢形式保持原来面貌,借供国内外博物馆及有关艺术研究部门收藏家研究参政之用。

        进入宋代,绘画继承唐代的写生传统,更加发扬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形式,可以说特别是花鸟画方面,到北宋后期,已经达到了光辉盛极一时的时期。主张写生,主张从生活中塑造高韵的形象,尽可能地避开工巧。在设色的时候,反对流于轻薄,强调设色要委婉鲜华,不要只注重局部的描写,形式和细密,分析和比较,集中地加以提炼,不失整体的精神,需要“形神兼备”,有高韵、有气骨、更巧妙的使用多种自然的颜料。“妙造自然”得到章法,设色周密不苟,“我师造化”的效果。

        北宋,赵佶《芙蓉锦鸡图》。绢本,设色,故宫博物院藏。赵佶“宣和殿宝”有高韵,有气骨。妙造花鸟图,形神兼备,显出他个人不同的风格,画的落款,瘦金体,细而有劲,柔中带钢。图上使用花青、朱砂、朱膘、赭石、蛤粉、白蕉等颜料。

        还有 国夫人出行图(宋摹东)赵佶、卷、绢本、设色。现辽宁博物馆藏。图面工整、细腻。在画法上,用色的发展上已经是多种多样越来越丰富多彩了。

        那一时期指导性的理论影响和刺激,促进了创作,加上皇帝本人喜欢作画,朝中设立有翰林国画院。宣布:天下画家以不模仿古人而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笔韵高简为上。并用出题考试的方法,考试民间画家,以古诗词名句作题目,考画一幅画,考入者,在画院中设立“待诏、 侯、画学 、学生等官价,以表示对绘画技术的等级区别。

        我们看宋代的院画,是有它的特别的优点,但也存在有它的缺点,特别是后来有颓废的萎靡不振的 西,这是需要一分为二的吸收。

        到南宋时,虽仍继承北宋的传统而有所发展。但深度变化不够大,继承的成分比较多,如故宫博物院陈列的,例如:李迪,他是学习徐熙和崔白的,由他又传到他儿子李德茂“骏犬图” “雏鸡图”。

        当然,像故宫博物院绘画馆陈列的双鸳鸯图、枇杷绣羽图、群鱼对藻图、梅竹双雀图等等,都是这一时期周密不苟、色泽文雅,被人喜爱的作品。这一时期有名画家马远和马麟父子的作品。马远用他的创造性的山水的方法写梅画溪,描写群鷲在溪水中的动态,都富于创造性,特别是在构图方面,一个为群鷲创造伏雅美静环境,一角画出梅花出枝、广宽水面、多姿群鷲,虽然使用颜料色种不多,在于妙巧施色,更使人觉得冷艳芬芳,一种素净的自然美感。

        北宋郑和三年,翰林书画院学子,十八岁的青年画家王希孟揣揣不安地将自己的为时半年多绘制而成的《千里江山图卷》恭呈御前。宋徽宗赵佶对这位年轻人以石青、石绿为全基调创造而成的山水长卷颇为嘉许,以为“其性可教”,并亲授笔墨技法,近12米长的《千里江山图卷》。以大量的天然矿物颜料,用两面着色法,使用颜料讲究。大青大绿,染天染地,在传承有序的半于年来,依旧保持着初绘时的灿烂芳华,成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青绿山水画中的鸿篇巨作, 赫千古。

        在翰林书画院,对于颜料的选择和使用,真可称赞,他们是百花齐放。

        二、传统国画颜料在苏州地区使用历史实例

        七十年年初,苏州南门地区的瑞光塔还未修缮,有几个小孩玩友,胆大爬上塔中,游玩中偶然发现佛龛盒宝箱。事后,经文物考古工作人员挖掘,塔中出土,瑞光舍利宝幢。现在为苏州博物馆收藏。宝幢外有一龛盒为四方形,色泽以赤色为主。色泽采用主要是朱砂、赭石、石青、石绿、泥金、蛤粉为主的漆绘画,龛盒上面有天王像图,威严生动。据专家说它是继承唐代的风格设色基础上而发展的而来的,是那一个时期佛像画的代表作品。这一出土现是苏州博物馆镇馆藏品之一是北宋时期的物品。

        还有一例:原吴县东山镇紫金庵,现属苏州市吴中区境内,坐落在东山镇近太湖西卯坞里。庵内大殿左右两壁,十六尊泥塑彩绘罗汉像。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塑像比例适度、容貌各异、惟妙惟肖、五彩缤纷。雕塑尤以“慧眼、经盖、华盖”三宝著称于世。世人称:天下罗汉两堂半。苏州紫金庵罗汉堂就是其中一堂。

        据文革前,一位庵中工作人员对我们一起去该庵参观的制色同志介绍,当初罗汉,经盖,彩云等就是使用了天然的颜料,石青、朱砂、雄黄、石黄、蛤粉等。相传为南宋时期民间雕塑名人雷潮夫妇二人的手笔。2006年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苏州瑞光塔中出土的四天王像和吴中区东山紫金庵罗汉彩绘都是传统国画颜料绘材在苏州城区使用的古代实例。

        元朝(公元1206-1368年)。大约在这时期间“高人逸士”的水墨画大行其道。大青大绿的重彩的绘画为所谓文化墨客作为“院体”,不被看重。这段时间,只有十几为善喜颜色的画家真是屈指可数,这是画风变化所致。而其中还有主张清淡要清雅着色。

        元末明初,画家陶宗仪在他的缀耕 。写有绘画十三科。第三科便是“雕青嵌绿”,是一种青绿山水方法。尽管所谓士大夫们提倡水墨画,追求淡雅。而劳动人民喜爱雕青嵌绿,鲜明地列入了第十三科而依旧存在。所谓世俗,即还是民众欢迎喜爱的东西,需要发展的东西。介绍画人像传真用的“彩绘法”,是元代王铎传授的写像彩绘法。详细介绍人物像如何使用各色传统颜料的技巧,值得今日人物画家一读。还是一篇重要的记述,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画颜料的发展。

        明朝(公元1368-1644年)。基本上,沿着兼工的绘画方面发展,也设立翰林图画院,在武英殿置待诏。在仁智殿置画工。这一时期,画已发展成了多种的形式。写意图画,形成了小写意与大写意。其中翰林画家边文进等继承南宋的画技而发展下来。画面中,使用了花青、藤黄、赭石、朱砂、石青、石绿、朱膘、蛤粉、黑等颜料。

        进入明朝,文艺复兴。中国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度的兴顺与发展。花明中叶,中国画发展到了一个极兴时期,亦可讲是一个繁华鼎盛的时期。

        姑苏,从吴国开国之祖泰伯到吴明代,手工业逐渐发展,到这一时期,手工业随大江南北,太湖流域,特别是在苏州城内外,阊门一 ,水、陆交通发达,手艺商贾来来往往。乡镇、中心城市空前兴盛。市民、工匠阶层人口日益增长。在这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环境条件下,一个以沈周(沈石田)、文征明(文衡山)、唐寅(唐伯虎)、仇英(仇实父)四人为代表的(明四家)吴门画派逐渐形成。

        伴随物质生活的富足而来的,必然是市民精神、物质、消费的需要的增长,是一种城市文明进步、百姓生活的提高,称为都市的民间文艺复兴。其主要代表人物更是富江南、苏州、扬州、金陵、杭州等画家、画工、画匠、书法家、民间艺术、文化艺术家。

        “明四家”吴门画派的领军人物。吴门画派代表人物是以苏州地区为中心的有以沈周,字启南,原吴门,今相城老阳澄湖人;文征明,字征仲,阊门内曹家巷人;唐寅,别属六如居士、桃花庵主,苏州阊门吴趋坊人;仇英,字实父,号十洲。江苏太仓人,后只身来到苏州阊门当漆工,后来桃花坞一批学画,成为明四家之一。称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他们是中流砥柱中的关键人物,他们为世人留下了不朽的名著,他们使用中国画颜料的严密、成就、施色高手。也是享誉乃至世界的吴门画派创始人。

        在中国绘画史上: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为代表的明四家,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中国地标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今日乃至后世都必将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至今,明四家们的作品,为北京故宫博物馆、台湾故宫博物院、对于上海、江苏、苏州、美国国立博物馆、大英帝国博物馆、法国巴黎博物馆等国家的博物馆,私人收藏家作为世界精品而收藏,他们的绘画作品,对人类有着非凡的意义。他们的作品,不但是中国的实物遗产,同时是世界人民不可再造的宝贵遗产。画上的颜料自然保证是传统中国画天然颜料。五百年前,还没有软管装的国画色。

        吴门画派基本上继承发扬明四家的艺术风格,不少画家拓展视野,突破程式,创作出极为精美的珍品,发扬光大了吴门画派。

        只要有文征明的后人。如其子文彭、文嘉、文伯仁、文台。孙子文元。侄孙女文英,另有仇英的女儿仇珠等。

        进入清代(公元1644-1911年)。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华亭人(今上海市松江县)。董其昌、莫是龙、陈继儒、沈士充等人时文人画变革的贡献概括为实践和理论,而两大部分。继后。清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石谷、王原祁。王时敏(1592-1680)字逊之,号烟客,江苏太仓人。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号 台,是王时敏的孙子,入仕清廷,位至高官。王翬(1632-1717)字石谷,号耕烟散人,江苏常州人。 恽格(1633-1690)字寿中,号南田(江苏武进人)。尤其重视对客观对象的观察体验。对花临写,创造一种新风格“没骨法”。他的花卉、鱼鸟重色轻墨,善于使用颜色。色泽湿馨、不艳、不腻、不俗、毫无脂粉华糜之态。

        清廷画家徐扬,苏州专褚巷人。1700年左右,因乾隆皇帝南巡江南,看中他的山水作品后,调至京城为宫廷画家。徐扬表示感谢,去后用了十年的时间将他熟悉的家乡苏州,从虎丘、山塘、阊门、胥门、胥江、石湖、上方山,直到木渎、天平。在长卷上绘制出来。构图完整,笔法细密、色彩绚丽、文静,几乎用上了天然颜料所有色种,生动反映了三百多年前苏州繁荣情景,称“盛世滋生图”,亦称“姑苏繁华图”。清末代皇帝溥仪,见画上盖有乾隆等帝的御章,认为爷爷的爷爷喜欢的宝贝定是无价之宝,出宫时,带在身边。直至日本战败,溥仪被劳军入狱,此画为政府收回。现此图为辽宁省博物馆收藏。与宋、开封《清明上河图》长卷并称南北二大国宝级长卷,是中国绘画史上罕见的长篇画作。

        清中,西方传教士来中国逐步增多,纷纷传扬西方天主,基督教。主要是通商、航运发达起。西方的文化随着经济的往来也由此频繁。

        清廷中,传教士与朝廷往来起来。意大利传教士画家被请进宫中。当时,照相机还未见世。清宫中,皇家逢时过节祭祖时,请出“喜神”进行叩拜。何为“喜神”?就是请西洋画家做用素描法画上祖先的,如康熙、乾隆等太祖太宗的面像,再用传统国画颜料绘上他们生前的龙袍服饰,再让裱成中堂轴。所用颜料、蛤粉、铅粉、朱膘、石青、石绿、胭脂、洋红、赭石、朱砂等等。这种为后人供奉用的祖宗就是喜神。民间官家、有钱商家也是如此挂上喜神,让后人供奉纪念用。随着照相术的发明,照片代替了画像。当时有著名的意大利西洋画家,专为皇家画像,慈禧等就由郎世宁画像。

        时间长了,郎世宁喜爱上中国的传统画与中国颜料,所以郎世宁在工种绘画很多中国画,有人物、山水、花鸟等多种题材,加上外来西方的一些洋颜料如:西洋红、钛白粉等就是在那个时期传入中国的。郎世宁的画结构严谨,色彩鲜艳,可以讲是当时外国人中绘画中国画较有成就的一位。为中西方绘画的交流作出了贡献。至今故宫还藏有他的不少传统题材的画面。

        清末画家任颐(1840-1895)任伯年,山阴人。他是一个全才型画家。人物、肖像、山水、花鸟、无所不精。早年师承任熊、任熏,中青年后从八大山人。绘作正义化身钟馗,人物脸部正气浩然,从帽、脸、衣袍、靴全用真朱砂描绘,定有镇邪之效果。2008年初夏,应邀去香港净莲志院(寺院)作苏州的传统颜料文化的讲学。院主持讲,抄写佛经一定要使用真金、真朱砂,才能敬佛、镇邪。历代皇帝都是使用真朱砂下旨御批,说是威严、镇邪。

        吴门画派画坛,在民国有吴大徵、陆廉夫、吴昌硕、倪墨耕等人。吴昌硕(1844-1927)安吉人,三十岁移居苏州,研究书法与国画,其画风学八大山人、石涛,工于藤本花卉,是后期海派画坛领导。

        吴门画派,六百多年来,生生不息,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北京齐白石、徐悲鸿、吴作人、刘海粟、唐云、程十发、傅抱石、宋文治、言恭达?????

        六十年时,苏州著名画家张晋、谢孝思、费新我、张辛稼、许十明、蒋咏秋、吴石渔、柳君然、瓦翁、沈子丞、崔护、许绍青、周天民、朱欣生、曹逸如、沈彬如??????都是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使用着苏州的传统国画颜料。

        八十年代来,改革大潮席卷祖国大地,新的吴门画派跟随时代浪潮,新人新画新事辈出,大批新吴门派人才涌现。

        有苏州工艺美术职工大学原校长,花鸟大师张继馨老先生;苏州市国画院原院、山水园林大师孙君良原副院长;山水人物大师马伯乐;原副院长山水(油画)大师刘懋善;人物花鸟画、,原市文广电出版局副局、,市国画院院长周矩敏;水乡画大师杨明义;人物肖像大师原市政协副主席刘振夏;花鸟大师徐源绍;书法大师谭以文;人物大师王锡麒;山水人物大师张晓飞;山水画家邵文君;人物画家程宗元;传统山水画家顾荣元;花鸟画家吴湛园、宫音;口笔花鸟画家冯涌源;花鸟、金鱼画家王亚平;实力派山水动物画家陈如冬;市美协主席人物画家徐惠泉;山水花鸟画家姚新峰;山水画家冯豪、徐贤、张青涛、王葵、王为民??????后起之秀:孙宽、张迎春、沈宁等。

        三、中国画颜料的来历

        上述,中国绘画历史几个代表性的发展阶段,也是制造、使用颜料历史性代表阶段,颜料是绘画的物质基础之一,伴随绘画的发展,颜料需求日益增加,颜料制作也随之进一步发展起来。

        在起初,商业还不够发达的时期,社会分工也没有那样细,可以说在中国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颜料并没有专门制作行业。最初,一般是使用者自己寻找原料、自己做颜料、自己作绘画。

        据说明时,大游行家、地理、地质学家徐霞客,从长江口一直西行至中游、上游。考察祖国深山大川,至云贵高山地区,就曾发现珍贵的朱砂矿源。回来后,制作了朱砂颜料,自己使用还送于其他画家与友人使用。朱砂历来是名贵的药材与画材。从汉唐以来,历代皇帝就都会用朱砂颜色作御批,书写奏折与圣旨。以示正气、神圣、庄严。

        我们从曹雪芹的红楼梦名著第四十二回中:说宝玉道:“雪浪纸?,又大又托墨。宝钗说道:”雪浪纸写字,写意画人或是绘山水的南宗山水,禁得皴搜?重绢。相公矾、配些青、绿颜色并泥金、泥银??????另?上风炉子,预备花胶、出胶?洗笔??????箭头朱四两?、南赭四两、石黄四两、石绿四两、管黄四两?广花八两、蛤粉四两?、胭脂十片?广匀胶四两、净矾??????可以说明曹雪芹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并且是不凡的国画家。还从宝玉书录,宝钗要的颜色。咱们淘澄、飞跌,这里“飞跌”指“水飞法”。“水飞、指觉”是漂洗颜料的一种方法,是兑入胶水后,由于颜色颗粒的大小、浮沉的难易、胶水上浮的性质,应用比重的原理,是颜料明显由深、浅各有效出。宝玉还记下顶细绢箩四个、粗绢四个、大小乳钵四个、大粗碗二十个、五寸粗碟十个、风炉两个、砂锅大小四个、新瓷罐二口、新水桶四个、布袋四条、生姜、酱半斤??????工具等等。写的如此详细,更说明曹雪芹本人还是熟知天然颜料的高手。从书中多处对绘画、颜料的描述就更可知一般了。

        1、雪浪纸——一种优质纤维的宣纸,造于画山水、树石。

        2、皴搜——疑为皴掟之误,皴擦又叫皴染。传统国画的一种技法,多用于表现山石峰峦及树身的纹理。先勾出山石等轮廓,再蘸水墨?染出层次,向背,质感来。常需要多次染色。

        3、化胶、出胶——制色过程中的俗语。

        4、箭头朱——箭族朱砂矿,属朱砂矿中一种,上好朱砂。

        5、管黄——竹管藤黄。由一种稀少野生藤树汁,要慢慢滴入竹管自然干燥而成。

        6、蛤粉——水生蛤壳。去壳内外表层,取其中层,经细研精漂、沉淀而成。

        7、胭脂——由胭脂虫的巢,经古老手法取炼其色,染在棉花饼上,干燥后,故称胭脂片,属动物性颜色。古代妇女用此染嘴。

        8、广胶——出在广东佛山郊外,用牛皮制得,亦称黄明胶。传说佛山间有泉水出,最适宜洗制明胶。

        传统国画颜料的原材与中国古老药材同源。传统颜料的原料主要由矿物、动物、植物等为主。大多来自大自然与祖国古老中许多药材原料是同根同源的。传统国画颜料的用材大都也就是国药的药材原料。

        从古至今,传统绘画中的“红色”,古人称硃。本草纲目李时珍曰:丹乃石名,其字从井点一点,象丹在井之形。后人以井为硃色之名,故呼硃砂。最上者,如镜面发光为光明砂,光明照彻,大者如鸡卵,小者如枣栗,入药及画俱善。

        绘画中使用硃砂,由天然硃砂矿中提取而来。而西药降压片出现之前,在中药“硃砂”丹药,就用于镇静去邪,养精神、安魂魄、通血脉、治惊厥,起降血压之效。

        历代皇帝都是用硃砂颜色写圣旨、作御批的,以示庄严、压邪。色赤而能经久不变。例如:传统国画颜料中重要颜色,植物性颜料——花青。画家都叫“花青”。实际上是一种文静、优雅、透明的深蓝色。画面用上花青,就会使画面出现与其他画种不同的富有中国画特别氛围。中药中的青黛、青黛散都是植物性原料,都是蓼草中的蓝靛素。

        又例如:传统颜料的赭石原料与中药中的石类药材赭石,都是天然大山中的赭铁矿石。还有如:传统颜料的雄黄、雌黄矿石。绘画中用的雄黄的桔黄颜色和雌黄的石黄颜色,而中药里是用雄黄粉、雌黄粉用于外敷、消毒、消肿、去毒、收敛等等,称之为“以毒攻毒”。成分相同或近似。而在使用上,全然不同。

        绘画中是用其色泽,而中药中是用其成分。

        梁代画家,古中医学家,陶宏景(公元452-536)在名医别录上载:空青生有?处,这与近代学者认为,兰铜矿不是盐基性碳酸铜,产于赤铜矿是相吻合的。有空青、扁青、曾青、白青、沙青等??????(注:空青即指兰铜矿石)。说明陶宏景不但是一位画家,并且是一位名医。不仅会制作绘画颜料,还会制中药的好手。

        早期中药材的加工器具和手工颜料制作的器具也是极为相同和相类似的。例如:研钵、研柱、研架、“铁船”、乳钵、??????中医药材与中国画颜料,都是中国古老历史、医道、与技艺,是悠久的文化与珍宝。中医药材是治病救人的大遗产,而中国画颜料因自然资源越来越稀缺,至今是一个面临消亡的小遗产,但都是人类文明悠久的遗产。

        四、中国画颜料在绘画上重要性

        把中国画叫“丹青”,是我国劳动人民对绘画艺术所特有的称谓,是一种泛指。这不仅

        说明了我国绘画常用“丹红”也主指硃砂;青是指花青。石青是作画中的常用的代表性颜色,

        而且也突出了国画传统着重敷彩的特点。“没骨”、“全碧”、“浅绛”等等。固然借重与色彩的表现,甚至“水墨”作品也往往求助色彩的烘染。如王叔明画,?全不设色,只以赭石淡水润松身略勾轮廓,便风采绝伦。

        由此可见,颜色与绘画就像音符与乐章一样,是艺术表现必用之物。同样,中国画用中国画颜料来表现,就像中国曲子用中国乐器来演奏一样,皆是构成中国独特的民族艺术的重要因素。当然,艺术领域的民族性,主要是取决于内容和形式,但也涉及到方法和工具。即如上述,而从漫长的历史上画工、画家一种专门技法。研漂提炼、各有技长、心得不尽相同。有关制色讨论的文字,散见在各种?传画论中。对颜料的要求,总的来讲,色泽鲜净、细腻腴润、经久不变、多裱不脱。可以说,中国画颜料和笔墨纸砚一样是绘画的必备之物,是书画的物质基础,都是中国的文房之宝。

        五、近代来中国画颜料的制造与使用简化

        百年来,由于天然矿物、植物、动物类的原料日益稀少与短缺,原料越来越难寻。在我当艺徒时,石绿原料已是从几个大的玉雕厂做玉器后下脚料中收购来制作颜料的。原材料有时好,有时坏,没有保证。传统颜料的生产,没有能成为单位主产品,加之外国颜色的大量进入,合成颜料、人造颜料、化工颜料的发展,国二、三家生产传统颜料的厂家因各种原因,产量极低,其售价亦越来越昂贵。(注:与软管装的国画色价格相比而言。)

        大部分美术工作者、画家使用的是软管装的国画色,它是由化工颜料、填充料、调和成近似传统石青、石绿等等。真正懂得老画家称它为“代用品”,价格低,使用方便。

        就连文革前的桃花坞的木刻中还使用传统颜料,而后,也因价格、销售方面的缘故都改用颜料、染料来印制年画了。大部分青年画家、习作者更多是学生,望而生畏。因而也就造成了以青年绘画者对传统国画颜料的性能及使用方法,就越来越不了解了。有些人就更不知道什么是传统国画颜料?如何使用传统颜料?在一副优秀绘画艺术品中,颜色对其作品的重要作用没有根本的认识。我国的传统颜料已濒临失传的危机。

        历代以来,遗承下来的壁画、古建筑图、寺院画、石窟画、字画卷轴上的设色,绘制技法上留传下来的,可见实物遗产。对于继承古代艺术很有历史的,研究参考的价值。所以有必须要对我国古代绘画颜料的成就、色彩的运用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我国绘画作品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这些宝贵的艺术遗产远的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近的也有五、六百年的历史。这些历代画家在运用笔墨颜料上,给我们留下了极其珍贵的财富,这归功与历代画家与颜料工匠们对颜料的钻研劳动和辛苦的创造。

        软管装国画颜料是60年代初才开始试制出的绘画用品。它主要是化工原料及必须的填充料成分,至今只有近五十年的使用历史,画面上的颜色还有待历史的考验,才能???能千年不变?这是绝大多数画家没有考虑过的问题。

        所以我在此慎告绘画爱好者们,特别是在博物馆的画家、裱画师们在修复历史真迹、修复、复制精品是,还是使用传统颜料为妥。

        由于近百年来,对传统国画颜料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开发研究 ,而传统颜色在绘画中具有流芳千祈的重要作用,同时亦存在对于传统色的运用及色彩的调配进行宣传辅导,以致推广。

        已故画家王定理先生指出:在前些年清库时,发现一批比较好的艺术品,他参加法国的沙龙美展,负责国画部分。在评选参展作品时,将较好的作品参加,但在将原作打开时,因色彩已起了变化,失去了原有的气氛而落选。这说明了颜色在一幅绘画作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在颜色上用之不当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从历史的角度看,有怎能放千年呢?这是我们当代画家对颜料的选择和应用是否需要思考与研究呢?

        六、传统国画颜料产品介绍

        天然的颜料,借于自然,还入画中。深藏地下千万年的矿藏,到了制色人手中,便会脱胎换骨,成为世上至纯至牢的颜色。中国画中的设青山以“丹青”为名,这是因为颜色给了它精、气、神。然而如今,传统的中国画颜料几乎都被化学颜料取代,只有我仇庆年一个古稀之年的老颜料匠和少数钟爱传统的画家,还坚持古法制色。国画中的色彩,不会为时间而淡化、枯谢。马王堆古墓的出土、敦煌壁画的佐证,其艳所永固的原因,是由于使用了珍贵“石色”,种种性质稳定的矿物,粉身成尘,最终化为斑斓众色。

        想想,这些天然之石,做成的颜料,怎么可能不牢固?怎么可能不美?传统颜料的色彩不是人造,我们只是把它们从自然中“借”出来,再由画家返还到画中的“自然”中去,这才是真正的中国画。

        自然万物为我们所用,分辨细微的差异,制成有梯度的色彩,这是的古人所用的颜料个人丰富,更重要的是,这中获取颜色的渠道与西式颜料,进行化工合成的方法迥异。自然、清新、细腻、逼真、又有千年不褪色的品质,让一些现代化工原料望尘莫及的。

        中国画颜料的主要原料从天然矿物、植物及动物、真金、银等为主要原料。经过艺人鉴别到产地采集,回来精心挑选、分类、粉粹、去杂、研磨、沉淀、漂洗或取其漂、获存其粗、分色。膏状颜料还需炼胶、制胶、浸润、煮炼、烘培等工艺多道过程。因各种原材料性质不同,制作过程与方法也就各不相同了。

        根据传统颜料的性质差异:有些制成膏状颜料、有些只能制成粉状颜。,所以,一般来讲,传统颜料可分为:

        一类:为膏状(膏子)颜料(含胶原卵)

        二类:为粉状(粉子)颜料(无胶颜料)

        第三类:锦盒、酒盅装十四色(内加一盒镜面八宝印泥)中国画颜料套装盒。是为传统中国画走向高档化、礼品化而设计制造的。

    【返回】

    投诉建议:0512-65227889    咨询电话:0512-65226989
    网站维护:苏州图书馆 技术信息部 0512-65226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