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从“黄荃富贵,徐熙野逸”欣赏绘画风格的不同
刘飞 2015-10-21
浏览量:2922
各位老师,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我是禾丰艺术传播有限公司的讲师,刘飞
今天呢,我们就来共同欣赏一下“黄荃富贵、徐熙野逸”两种不同的画风带给我们的艺术审美意趣。
首先我们看一下什么是黄荃富贵 什么是徐熙野逸
黄荃富贵 指的是五代花鸟画两大流派中的一个流派 以黄筌为代表 代表宫廷风格 多写宫苑中的奇花怪石、珍禽瑞鸟,勾勒精细,不露墨痕, 写实风格达到一个巅峰,后人写实无不从中汲取,通俗来讲代表的是官方审美。
徐熙野逸 指的是徐熙用笔自然而不作谨细的描摹,却可以传达出自然界中动植物之风神情状,并从中流露出高旷的志趣。他的花鸟画与黄荃迥异,另成体系,在体裁及技法上均有所发展和突破,影响和发展了文人画。
黄荃的花鸟画,在刘道醇《圣朝名画评》中被列为最高品的神品。在宋代以后,历代评论家都有一个基本共识,那就是花鸟画一科,当推唐代的边鸾、五代的黄荃以及徐熙为古今样式,所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黄荃、徐熙开了富贵与野逸的两个绪端。一般来说,作为富贵风格的黄荃,继承着边鸾方面的中原传统,在“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上弘扬着正规、正宗、正统的宫廷花鸟艺术。同时自己的经历也浸润了富贵的气息。黄荃17岁时因善画而入宫,供职西蜀画院,先后达40多年的时间。在充分的富贵生活中度过。内心养就的富国愿,耳濡目染的富贵气,以及宫廷要求的富贵意,审美自向富贵求,题材面向富贵取,富贵地位环境、富贵的心态,自然产生了富贵风格的花鸟画。所以,“黄家富贵”是历代认识黄荃花鸟画的主要观点。这种认识主要还有与野逸的徐熙相对比的因素。徐熙是江南处士、自称布衣者,多谢江湖的野花野竹,野逸风格自此而发。思想意趣的不同,而导致题材的不同,从而引起技法的迥异。
我们来看一下黄荃画派的创始人——黄荃,黄荃是什么人呢, 黄荃 字要叔,成都人。五代十国西蜀画家。主要创作活动在后蜀时期。擅画花、竹、翎毛、佛道、人物和山水,以画品“富贵”流于后世。
《宣和画谱》中共录入黄荃343件作品,花鸟画作品占了235件,其中富贵类作品共计137件。可以看出富贵的作品占了很大的比例。
据史料记载黄荃这个人,是一个全面的画家,无论是人物画还是山水画、花鸟画。他都很擅长。据刘道醇在《圣朝名画评》中所记载,说黄荃的人物画被列为妙品,与人物画名家周文矩,张萱周昉等列为同品。
黄荃画的人物画多以道释画为主,以道释画为题材,内容上多是宣传儒道佛的精神思想,其目的在于“成教化,助人伦”。他所画的山水画表现的是自然地风光,移情于景,使得人与自然相谐相处,融为一体。黄荃最好的还是他的工笔花鸟画,黄荃的工笔花鸟画在刘道醇的《胜朝名画录》中被列为神品。
965年,后蜀降宋,黄荃来到宋朝京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即年病死,享年在80岁。黄筌所画多为宫廷中的奇禽名花,以极细的线条勾勒配以柔丽的赋色,线与色相互融合,情态生动逼真。《益州名画录》中曾记载,他在西蜀皇宫的一个墙壁上画了六只不同姿态的仙鹤,栩栩如生,甚至吸引真的仙鹤到来。与之共舞。 
下面我们看到的这幅是黄荃的《写生珍禽图》,写生珍禽图是黄筌传世的重要作品。画家用细密的线条和浓丽的色彩描绘了大自然中的众多生灵,在尺幅不大的绢素上画了昆虫、鸟雀及龟类共24个,均以细劲的线条画出轮廓,然后赋以色彩。这些动物造型准确、严谨,特征鲜明。鸟雀或静或立,或滑翔,动作各异,生动活泼;昆虫有大有小,小的虽像豆粒,却刻划得十分精细,鲜活如生。画幅的左下角有一行小字:“付子居宝习”,由此可知,这幅《写生珍禽图》只是作者为创作而收集的素材,是交给其子黄居宝临摹练习用的一幅稿本。黄筌最擅长用勾勒法作画,即以细淡的墨线勾画出所画花鸟的轮廓,然后填以颜色,以着色为主,给人以富丽工巧的感觉。这种绘画风格,注重表达物象的精微、逼真,有些接近于现代的照相再现。
我们来看黄荃的另外一幅作品《芳淑珍禽图》此图的结构:右岸绿茵茵的草地上,两株柳树斜斜地长出河面。一只黄鹂展平双翅,在空中翱翔。柳树上栖着两只黄鹂,其中的一只仰望空中,似乎欢迎那正飞来的伴侣。而另一株柳树上的那只黄鹂却做俯冲的姿态,显得特别活泼可爱。柳树下,河面上一对野鸭在并肩戏水。这样的画面,“立宾主之位,定远近之态”,可谓构思奇巧。
看完了黄荃画派的创始人,我们来看一下,徐熙画派的直接创始人——徐熙,徐熙,五代南唐杰出画家,钟陵(今江西进贤)人。在《胜朝名画品》记载说徐熙是出身于“江南名族”。一生未官,其性情豪爽旷达。徐熙经常漫步游览于田野中,每遇景物,必细心观察,所以其写生的物态,皆富有生动的意趣。
我们来看一下徐熙的工笔花鸟的特点,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徐熙的作品,大多数都是花鸟画,徐熙花鸟画的题材,历来都认为是偏向野逸的方面。所谓野逸的概念,是与富贵相对而产生的。
徐熙的工笔花鸟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徐熙所取的题材:是以野鸭,蔬果、花竹等入画
第二在造型上:以水墨为主而见意笔
第三在构图上:徐熙常常表现的是地面上的事物
第四徐熙采用的是“天水通色”的绘画技法
徐熙花鸟画的特点主要是以野逸的题材为其特点,郭若虚就曾经指出:“翎毛形骨贵清秀”,正好是与黄荃的:“翎毛骨气尚丰满”相对。
我们看到的这幅图呢是徐熙的《豆花蜻蜓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为长圆扇面。画的是豆花上栖息一只黄褐色的蜻蜓,枝叶微向下垂。整幅作品结构自然,疏密得体,色彩丰富,工写结合。画面上一只长度约占了画面四分之一大小的一只蜻蜓,似乎随时都会飞走一样。其画面的动态是取蜻蜓将停留在豆花上而又没站稳的那一瞬间。其造型意识是在于极其真实的表现对象,一种微妙的用心的把握。虽然蜻蜓的的眼睛以及翅膀结构并不复杂,但是处理的非常微妙,给人的感觉是丰满而深厚。
这幅画也是徐熙很有名的一幅画《雪竹图》,此图描写江南雪后严寒中的枯木竹石。构图新颖,层次丰富。作者用烘晕皴擦等技法,描绘竹石被雪覆盖的景象。石后三竿竹子挺拔苍劲。其旁有弯曲和折断了的竹竿,又有一些细嫩丛杂的小竹子参差其间,更觉情趣盎然、生机勃勃。竹节用墨皴擦,结构清楚。竹叶用细笔勾描,正反向背,各得其势。地面上的石头不勾轮廓,只用晕染方法衬出,以表示上面覆盖着雪的感觉。积雪不用白粉,都用墨色留白渲染出。此图无款识。画中大石右侧的竹竿上,有篆书体倒写“此竹价重黄金百两”八字。整幅画以墨色奠定基调,运笔粗细结合,用墨更是浓淡兼施。整幅画作非常的工整精微并且写实,一切围绕雪来作文章。可以说是五代时期的的佳作之一。
黄荃与徐熙开创画派之后,由他们的传承者发扬光大,得以延续,我们先来看一下黄荃画派的直接传承人,
黄居窠,其实黄荃还有两个儿子一个叫黄居实,一个叫黄居宝,但是由于都英年早逝,所以历史上关于他们的记载并不多,现在我们主要来说一下,黄居窠,黄居窠是黄荃的第三个儿子,黄居窠的艺术敏捷多样,,史料记载黄居窠对他父亲有深厚的感情。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出入西蜀宫廷,协助父亲画过卷轴画、壁画等作品。其艺术才能不让于父。刘道醇《圣朝名画评》中把黄居窠的花鸟画作品列为神品。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他的代表作品,《山鹧棘雀图》此画中的鸟鹊与竹石,布满画面,空白很少。描法稳健,略带稚拙之感,有着早期花鸟画的装饰意味,及古朴的风韵。此图描绘山鹧立于石头上正俯身饮水,情态十分真实自然.构图紧凑而富于变化,疏密、动静都很讲究;用笔沉稳工致,其画法比较接近黄筌的《写生珍禽图》。此幅中景物有动有静,配合得宜。下方的大石上,山鹧的身体从喙尖到尾端,几乎横贯整个画幅。此幅构图的重心,大致位于画幅中央,与北宋山水画的中轴式构图相似,荆棘、飞鸟等平布画面,颇有图案式的布局意味,显示作者有意呈现唐代花鸟画古拙而华美的用意。此幅构图虽源自此传统,但已跨入讲究写生的时代。
我们来看一下徐熙画派的两位传承大家,徐崇嗣和徐崇矩。
徐崇嗣,南唐画家。徐熙孙子。擅画草虫、禽鱼、蔬果、花木及蚕茧等。其画初承家学,因不合当时图画院的样式和风尚,后改学黄筌、黄居寀父子。然后自创新体,所作不用墨笔勾勒,而直接以彩色晕染,世称“没骨图”,也称“没骨花”。
徐崇矩是徐崇嗣的兄弟、绘画很有祖风,所作花木、禽鸟形骨轻秀。
这幅《红蓼水禽图》 是他的传世代表作,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图绘水边一枝红蓼,小花盛开。水鸟发现水中青虾,悄然飞落红蓼枝头,引喙而啄。红蓼被水鸟的体重压弯,梢头、叶尖,没入水中。而青虾在水中灵活游走,对眼前的危险浑然不觉。这自然界中惊险的一刹那被巧妙地定格在绢素中,极为生动传神。水禽和红蓼设色艳丽,工笔细写。小鸟纤细的毛羽清晰可数。而水中的青虾和荇藻则采用模糊的手法表现,以淡墨绿一色染成,类似写意画法。因而虽不画水,却水旱两界分明。
我们来看一下黄筌画派的在宋朝的发展,
黄筌画派在西蜀奠定了其不可动摇的地位,在宋朝达到了一个鼎盛的时期,黄筌画派统治了北宋画坛近一个世纪的时间,渐渐出现了工笔为写意所释放、五彩为墨色所释放的趋向。
说到宋代的工笔花鸟,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位有名的皇帝,与其说他是一位皇帝,倒不如说他是一位画家,书法家,那就是宋徽宗赵佶,赵佶强化了黄筌画派的富贵的风格,也推动了黄筌画派的发展,使得更多的人去争相模仿,无论是出于巩固天下的心理、还是粉饰太平和宫廷各方面的需要,都极其的需要富贵的花鸟画为其政治服务。
赵佶(1082-1135年)涿州人(今河北涿县)初封瑞王,元符三年即帝位,称徽宗,在位25年,为政昏庸,但于艺术颇多造诣,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书画家,艺术活动的倡导者与组织者。
赵佶对于黄荃画派的重视主要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自己投入富贵花鸟画的创作实践;第二个是对宫廷中富贵花鸟的导向。
赵佶是黄荃画派的有力倡导者,其作品贯透的不是一般的富贵意识,而是在更高贵、宏达的层次上显示出富贵的祥瑞气息。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幅是赵佶的《芙蓉锦鸡图》此图画秋天清爽宜人之景,以花蝶、锦鸡构成画面。作者意在:借鸡的五种自然天性宣扬人的五种道德品性。一,鸡身上的花纹表示有文化。二,雄鸡的模样很英武。三,雄鸡打架很勇猛。四,母鸡护小鸡很仁慈。五,雄鸡报晓很守时。赵佶画这只五彩斑斓的大锦鸡,是为了颂扬儒家文、武、勇、信、仁、这五种伦理品德。
整幅画色彩艳丽,典雅高贵。一个由静到动的瞬间,造型生动,拍手叫绝。
我们来再来看一下徐熙画派在北宋的发展特点以及代表人物,
北宋是中国花鸟画的大发展的时代,一是因为宋代建立初期,需要歌功颂德的氛围来巩固统治政权。二是因为社会趋向稳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的同时也会追求精神生活的提高。那么在北宋中期的时候由易元吉以野逸精神阐发的徐熙画派,犹如水到渠成,其发展的态势也是一任奔泻而不可收。又加上不断得到文人的阐发和鼓动,徐熙画派在画坛上也是渐渐的取代了黄筌画派的受人瞩目的地位。
徐熙画派在北宋被阐发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是继续保持着五代时期适合花鸟画蓬勃发展的情感环境氛围。第二是配合着黄筌画派的成就加以发展。
我们来看一下代表性人物
易元吉 字庆之,北宋画家天资颖异,善画。初攻花鸟、草虫、后专写獐猿。曾游荆、湖间搜奇访古,深入山区,入山百余里,观察野生动物生活和林木岩石景物。尤其以獐猿特别生动逼真,他也因此而名闻天下。易元吉一生创作了大量绘画作品,仅《宣和画谱》就著录了245件易元吉作品,其他文献资料所载还有100余件。可见是一个多产的画家,但是遗憾的是他的作品存世的已不多,仅《猴猫图》、《聚猿图》等几件。
《聚猿图》是易元吉的代表作品之一,此图描绘秋冬之季的岩壑之间,群猿或攀援、或饮水、或嬉戏,姿态各异,颇得自然生动之趣。在造型的处理上,追求如实写生,在意中造境,猿猴之间的联系,全靠神情的传递来作灵气的流通,树石的造型也是没有概念化的自然中的树石。
易元吉阐发徐熙画派的野逸精神,集中体现在所画的题材之上,虽然獐猿题材狭义上说不属于花鸟画的题材,而是属于畜(chu)兽类,但是因为易元吉本身就是花鸟画家,其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纯花鸟的题材,而且历代以来并不以易元吉擅长画獐猿而把他归于畜(chu)兽一类,广义上的花鸟画包含了畜(chu)兽,所以易元吉被认为是花鸟野逸题材的一个开拓的方面。
崔白,北宋画家,字子西,所画鹅、蝉、雀堪称三绝,手法细致,形象真实,生动传神,富于逸情野趣。一改百余年墨守成规的花鸟画风(指“黄筌画派”),成为北宋画坛的革新主将,数百年来颇受画坛尊崇。崔白一生作画甚丰,仅《宣和画谱》就载入241幅。故宫博物院藏有《寒雀图》,台北故宫博物院有《双喜图》、《芦雁图》、《竹鸥图》、《枇杷孔雀》等等传世。
崔白特别喜欢画大画,这与画史中记载的崔白性情“疏阔”相一致一致。
这幅画是崔白的名作《双喜图》 本幅描绘两只山喜鹊,向一只野兔鸣叫示警。
一只占据树枝俯向鸣叫,并向闯入者展翅示威,另一只腾空飞来助阵,野兔知道这是威胁性不太大的鸟类,无需像遇到鹰隼那样紧张,所以伫足回首张望。大家可以看到三者动态与呼应的关系,恰巧构成似「S」型的构图。还有树木的枝叶、竹、草均受风而有方向的姿态,更增添了活泼生动的神韵。
此图在章法上较为开阔、布置得当,秀挺用力的笔调恰到好处地塑造出不同质地的物态。色彩寓浓于淡,意境深邃而幽远,是中国工笔花鸟画注重形神兼备审美境界的典范作品。
这幅是崔白的《寒雀图》 作品描绘隆冬的黄昏,一群麻雀在古木上安栖入眠的景象。作者在构图上把雀群分为三部分:左侧三雀,已经憩息安眠,处于静态;右侧二雀,乍来迟到,处于动态;而中间四雀,作为此图的重心,呼应上下左右,由动至静,使之浑然一体。鸟雀被表现得惟妙惟肖。树干在行骨清秀的鸟雀衬托下,显得格外苍寒野逸。此图树干的用笔落墨很重。麻雀用笔干细,敷色清淡。 作者采用了干湿兼用的墨色、松动灵活的笔法。明显区别于黄荃画派花鸟画的创作技法。尽管此图在形势、风格上还较为工致优雅,但在北宋花鸟画中占主导地位的平和、富丽的特色,在崔白的作品中已不见了。这反映了北宋宫廷花鸟画在审美感受上进入了新的阶段。崔白新创的花鸟画改变了流传百年的黄筌画派的一统格局,推动了宋代花鸟画的发展。
崔白的花鸟画是融洽五代而又别开生面的比较活泼的画风。笔墨用法表现力相当丰富,工细的笔触一丝不苟,粗放的笔调苍劲厚实,运墨干湿并见,设色较淡。无论是《双喜图》,还是他的《寒雀图》,同样都在一种统一、和谐的画面氛围中又含有无数丰富、细腻的变化,让人可以在画卷中玩味许久,仍然会不断有新的东西发现,感到无穷的趣味。
艺术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杰出的天才的画家总能在他的周围影响着一批人,崔白也以他自己的实力影响着周围的一批人, 崔白阐发的徐熙野逸精神,由于气度恢弘,才思敏捷,自然而然在崔白的周围形成了一股力量,习惯上称之为“崔白画派”其主要代表主要是崔白的弟弟崔悫(que)以及吴元瑜。
崔悫花鸟画的风格与其兄崔白接近,喜欢做败荷雪雁,得徐熙画法的精神本质,在题材上崇尚野逸,《宣和画谱》中记载其作品有67件,几乎都是清一色的野逸的题材,如雪竹寒雁,秋荷家鹅等等,都透出他的风格清逸,新巧野逸的情趣。
这幅《竹林飞禽图》图曾流入东瀛,后几经转折流回国内,画幅后有近代画家陈石濑的题跋,断定此作为崔悫传世孤品。画面上清翠的竹林中,各种飞禽或左右顾盼,或引颈相啼,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如临其境,令人叹为观止。
我们来看一下黄荃画派南宋的代表李迪,活跃于宫廷画院几十年,画多艺精,颇负盛名。图绘两只雏鸡一卧一立,面朝同一方向,屏气凝神,仿佛听见母亲觅食的召唤,正欲奔去。画面描绘传神,将雏鸡嗷嗷待哺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反映了温馨的农家情调。画家用黑、白、黄等细线描绘出雏鸡毛绒的质感,生动地绘出鸡雏幼小可人的生动神态,体现了深厚的绘画功力。此图为李迪晚年所画,构图极其简洁,无任何背景相衬,却捕捉住了鸡雏回眸的刹那间神情,动人心弦。
我们来看一下南宋另外一位黄筌画派的代表人物林椿,他所作花鸟果品直接以色彩分出物象之浓淡,饱满莹润,鸟雀,栩栩如生,静中寓动,生机盎然。
我们来看一下这幅林椿的《果熟来禽图》,画家选取果木的一枝:寂静的山林木叶泛黄,沉甸甸的果实早已熟透却无人采摘。一只小鸟蓦然飞上枝头,打破了空间的宁静。忽而,它转颈回眸,振翅欲飞,在这收获的季节里,它也是被这诱人的景色所吸引。
我们再来看一下黄筌画派的另一位代表性人物马兴祖,马兴祖擅长花鸟、人物、山水。尤善鉴别,传说高宗每次获马兴祖的名迹卷轴,都会多次令人验证。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幅画是马兴祖的传世作品《疏荷沙鸟图》,图中所绘残败的荷叶表明了时当秋日,荷塘的一角,一枝枯瘦的莲蓬横出画面,一只鹡鸰栖止于莲梗上,侧首注视着上方的一只小蜂,其凝神专注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此图格调典雅,用笔精致,画风细腻,荷叶枯黄的斑点和细小的筋脉均描绘得一丝不苟。此图虽是册页小品,却有着深远的意境和诱人的情趣。
徐熙画派在南宋的兴盛主要有三点原因:第一是徐熙画派受到北宋末期文人画家的重视。徐熙画派野逸精神和水墨视觉的追求受到了北宋末文人画家的重视和肯定。越来越多的文人以及文人画家崇尚自然精神的内涵、并躬身实践 使得徐熙画派得以发扬。其言论方面最具有影响的人物就是米芾和苏轼。第二是北宋皇帝画家群的艺术实践。文人的理论,深受皇室宗亲画家们的欢迎。北宋的许多皇亲很注重修心养性,淡泊情志。由于他们的特殊地位,起到了徐熙画派文人化的积极推进的作用。第三是是南宋对徐熙画派“落墨为格”的实践。南宋接续了北宋徐熙画派文人化的趋势,并且更加明朗了野逸精神的发展方向。强调人品、画品、相统一的说法,强调书、画一体的绘画思维方法。
徐熙画派的“落墨为格”,完全在文人思想中理解和表现。特定题材的“写”意表现,所得到纯粹笔墨效果的趣味。所以在南宋时期,徐熙画派主要是以文人画思想指导下的画家担当起主要的角色。主要代表有杨无咎,梁楷,赵孟坚等人。
徐熙画派在南宋的代表人物 赵孟坚 宋宗室,为宋太祖十一世孙,家富收藏,擅梅、兰、竹、石,尤精白描水仙;其画多用水墨,用笔劲利流畅,淡墨微染,深得文人推崇。绘画《墨兰图》、《墨水仙图》、《岁寒三友图》等传世。
这幅就是赵孟坚的《岁寒三友图》作者描绘松、竹、梅的一枝,以墨笔画上一株饱结花朵、苞蕾的梅花,继而交错、绕夹着如星芒般的松针与墨影般的竹叶,将它们横斜置于画面中央,以松针的灰和墨竹的黑来衬托出梅花的白。松叶如钢针,竹叶如刀剑,更表现出梅花的傲骨冰心。整个画面笔墨秀丽,清绝幽雅。通过对画面的安排,明确表达出作者刚正、坚贞的气节。赵孟坚的作品一笔一画都注意书法与画法的结合,可以代表宋末文人画的艺术特色。
梁楷 《泼墨仙人图》这幅画生动地抓住了人物的表情动态,却不在意太多细节,仅是匆匆几笔,却能勾绘出酣醉的可爱人物的形貌;五官纠结一堆,宽袍大袖,露着大肚子,非常的滑稽,头部和左肩的部份以湿笔渲染,可以清楚的看出运笔的轻重与速度。
这种自由潇洒的画法,在以后的中国绘画中称为“写意”或“泼墨”。此类型的画重视观察,简单几笔就能抓住人的神韵,例如“仙人”的腰带,仅仅四笔,但是肚子的形状和行走时衣带的飞动感都表现的淋漓尽致。
我们先来看一下黄筌画派在元代的发展,大家知道元代是游牧民族统治的时代,有着狭隘的民族意识,推行一种民族歧视的政策,他们对于中原的文化,有一种排斥的思想。王渊是元代工笔花鸟的集大成者,被誉为“元代的黄荃”。
王渊笔下的花鸟画,专求黄荃风格画法,这幅是他的《花竹禽雀图》以墨笔表现杜鹃盛开、修竹挺立,禽雀栖息、翱翔的情景。图中绘两只角鹰与一块危石,雄者栖于危石之上,目光炯炯。雌鹰半藏于危石后,探出身子,仰头回眸。几株盛开的杜鹃和一丛竹子向上生长,几只惊恐不安的腊嘴鸟腾跃翻飞。在笔墨处理上,根据物像不同的质感、颜色,以勾勒和水墨皴染等各种手法,表现了湖石的方硬、竹枝的挺拔、花朵的轻柔和色彩的浓淡变化。
王渊主要吸取了黄筌画派的精神,在时代的催化下,变五彩为单纯的墨色而开拓了黄荃画派工笔花鸟的全新视觉。王渊受黄筌画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鸟兽的造型上,鸟兽的造型是自然中来,从写生中来,二是,在构图上受到黄筌画派的影响。
元代工笔花鸟画一扫南宋时期花鸟画的柔弱,一方面体现了工笔花鸟鼎盛的中气息,另一反方面墨花墨禽的新视觉 开拓了新的美学境界,元代对黄筌画派本质的阐发,对明代有着极为良好的开启作用。
徐熙画派在元代的阐发者—陈琳
元代的花鸟画展现出的是墨花墨禽的新风貌,这主要是特殊的时代造成了特殊的心理所致。正是由于这个时代,中国绘画表现出了非常的力量。标志着元代画家全身心的转向自己的内心,挖掘自己的内心,表现自己的内心。因而,有人指出:元代绘画恐怕是中国艺术史上最完美的一页。这种时代的水墨面貌比徐熙画派更彻底、更明确。
元代的陈琳是徐熙画派在元代的阐发者 这幅画是陈琳的《溪凫图》 此图画一只野鸭,立于水边。右上角倒垂芙蓉一枝。岸上车前草一株,杂草两叶。从画中的点景可以断定此时已是深秋季节。 图中野鸭多用细笔勾描,造型准确,画风工丽。水用粗笔随意写画,笔法潇洒。画幅左边有赵孟頫题记:“陈仲美戏作此图,近世画人皆不及也。”说明此图是陈仲美访赵孟頫的时候即兴所作的一幅写生画,赵孟頫为之润色。其中右上的芙蓉、下方的坡石小草和粗笔的水波都是赵孟頫所添加的,粗笔水波之下还可见到陈琳原画细笔波纹的痕迹。 
徐熙画派在元代发展的特点一是加强了写意性,二是墨色的普遍使用。三是开始了单纯的笔墨追求,由于徐熙画派内在创造精神的驱使,元代之后明清花鸟画尤其是写意花鸟画变化的要点,也是中国写意花鸟发展的端倪。
明代的建立是汉人重坐江山,所以一改元人文人的心态,转向唐朝那样生气勃勃光耀辉煌的时代,所以特别需要黄筌画派那样的鲜艳富丽 恢弘大气的花鸟画。
黄荃画派明代发展者——边景昭
明代的边景昭可谓是明代工笔花鸟的集大成者,边景昭他精画禽鸟、花果。深入生活,体察细微,注重物象的形神特征。他画的翎毛与蒋子成的人物、赵廉的虎,曾被称为“禁中三绝”,是明代院体画家中影响较大的工笔花鸟名家。边景昭花鸟画的艺术追求,既承继了宫廷花鸟画的传统特色,又掺入了明代皇室平民化的贵族品味,在取材、立意、构图、笔墨、格调等方面都有所反映。花鸟主体,工细妍丽,树石水墨皴染,简劲清雅,在工致华美中透出雍容浑朴的气象,遂自成一格,开创了明代“院体”花鸟画的新风。 
这幅是边景昭的《雪梅双鹤图》,其背景为双勾绿竹和傲雪白梅,交相辉映。笔墨工致。是比较典型的明代画院派风格。此图画两只鹤,一只引颈高歌,一只屈首理羽。它们被安置在画面最显著的位置上,背景点以梅竹、芙蓉,相互生辉。画风工细严谨,色彩明丽沉着。
徐熙画派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于创新精神的理解和继承。徐熙本身作品基本工整写实的面貌越来越为人陌生。然而徐熙精神却越来越深入人心。其中有徐熙画派文人化的因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创新思想和水墨视觉的双重作用下,使得徐熙画派踏上了写意花鸟画的发展道路。特别是在明代中期以后黄筌画派的工笔花鸟画发展呈现出萎缩的状态时,写意花鸟画却以一泻千里之势迅猛发展。在写意花鸟画中,文人逸气的大写意外,还有体现着徐熙画派造型特点的小写意画。
徐渭—明代徐熙画派的发展者
徐渭,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青藤老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 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大才子”。郑板桥对徐文长非常敬服,曾刻一印,自称“青藤门下走狗”。
木心评其为“英才天纵”。与徐渭齐名的还有陈淳,号称“青藤白阳”。
我们看到的这幅画是徐渭的《墨葡萄图》,水墨大写意,笔墨酣畅,布局奇特,老藤错落低垂,串串葡萄倒挂枝头,晶莹欲滴,叶子以大块水墨点成,信笔挥洒,任乎性情,风格疏放,不求形似而得其神似。画面上方以行草书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表达了画家的狂放洒脱和愤世嫉俗,传达出一位落泊怅然的文人形象,葡萄在徐渭笔下,成了主体价值的象征。 
清代以后战争迭起,社会动荡不安,黄筌画派工笔花鸟画在新中国建立以前处于气数将尽的状态,新中国成立以后于非闇,陈之佛,李长白等前辈工笔花鸟画家在趋向稳定繁荣的时代因素里,通过创作和教育上的双重努力,使得工笔花鸟画渐渐的振兴起来,在创作上他们深得黄荃的传统,有着扎实深厚的基本功,并把握了时代的气息,创造出了无愧于时代的工笔花鸟杰作。
于照,画家。字非厂,别署非闇,又号闲人,山东蓬莱人。曾任北京中国画院副院长,中国画研究院副会长,青年时代曾拜师学习工笔花鸟。40岁以后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绘画创作。艺术上从明陈老莲入手,上溯两宋、五代花鸟,尤努力追随宋徽宗赵佶画风及其瘦金书。其工笔花鸟画笔力坚实,无一松懈,色彩浓重富于装饰,源自写生,造型精谨,前期较为淡雅,后期趋于丰满富丽,为北方工笔花鸟画的重要代表,与陈之佛有“南陈北于”之称。
《玉兰黄鹂》。玉兰在北方在早春时节绽放,有玉树临风的姿态。作者不仅以生动严谨的形象传达出春义正浓的信息,而且创造了一种具有典雅华贵美感的装饰性表现形式。画家用石青为底色来烘托玉兰和黄鹂。这鲜明清丽的色彩,恰是蓝天映照下一派晴空万里、鸟语花香的大好春光。作品不仅以生动严谨的形象传达出春意正浓的信息,而且创造了一种具有典雅华贵美感的装饰性表现形式。
陈之佛 现代美术教育家、工艺美术家、画家。是第一个到日本学工艺美术的留学生,曾创办 尚美图案馆。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江苏分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等。
《春江永暖》画中点点桃花,红白相间,前后相映,几枝摇曳的绿竹,穿插其中,更显出桃花的娇艳。一只色彩斑斓的花鸭,悠然自得的嬉戏在流水中.追逐着飘落的花瓣,一派生气盎然的景象。此幅作品用独特的艺术语言充分地表达了”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脍炙人口诗句的意境。
陈之佛在工笔花鸟画创作上取得了重大成就,成为中国近、现代以来工笔花鸟画的重镇,他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融汇东、西方的优秀文化,革新中国传统绘画, 别出生面,将中国工笔花鸟画推进到现代阶段。把东方和西方的文化观念结合起来,把中国画种和其他画种的结合起来,突破了古与今、中与外文化之间的限制,为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发展开拓出新的通道,在世界文化的整体观念中凸显中国画的特殊内涵,他的绘画思想以及创作所获得的重大成就,至今仍有其借鉴意义。
徐熙画派发展到近现代以写意为主
其中以吴昌硕,齐白石为代表,他们以篆书用笔,具有浑厚苍劲,笔力强健,墨色饱满的特点,多以农家常见的实物为题材,以大红大绿入色,以俗为雅,深的徐熙画派,本有的天真,平淡的生活为艺术的主旨,做到了形似中神似,神似中形似的艺术特点。
吴昌硕,中国近、现代书画艺术发展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诗、书、画、印”四绝的一代宗师,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与任伯年、蒲华、虚谷齐名为“清末海派四大家”。吴昌硕的艺术别辟蹊径、贵于创造,最擅长写意花卉,他以书法入画,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章法融入绘画,形成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他以篆笔写梅兰,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笔力敦厚老辣、气势雄强,构图也近书印的章法布白,虚实相生、主体突出,画面用色对比强烈。
吴昌硕一生所作多为大写意花卉,人物画甚少,史家认为其真笔传世不足10件。此《灯下观书》画据友人沈石友诗意而作,画面人物倚卷观书,膝前置一竹架油灯,不重形的描绘,只重意境的表达。人物面部扬眉睁目读书的神采仅用寥寥数笔点画出来,衣衫的泼墨用得非常活脱,把文人冬季里披衣而坐,挑灯夜读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此画笔墨变化微妙,浓淡枯湿交融,显示出作者用墨的奇巧。人物仅占画面下半部,右上部几行题记,左上、右下大片空白,极具构成之妙,更显夜的寒冷和文人的凄苦景象。
我们来看一下黄筌画派的风格特点,
第一设色明丽的工笔表现,在黄荃画派的作品中绝大部分展现的了设色明丽、工笔规整的视觉特点,追求自然生活中花卉色彩鲜艳亮丽的真实感觉,鸟虫形色的生动准确,以及深入微妙的细节刻画,是黄筌画派一目了然的表现特色,从五代黄荃的《写生珍禽图》到北宋赵佶的《芙蓉锦鸡图》,以及南宋大量的工笔花鸟的作品,都体现了“用笔极新细”“妙在赋色”的黄家画派的主要技法风貌。第二个特点是宫廷至尊的富贵画风,以帝王为中心,所绘画之事物多带有皇家富贵的气息,采用上好的材料,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所绘的花鸟画作品多精微细笔,皇家气息浓重。第三个特点是富贵意绪的题材特征,花为发之意,表达了对美好前程的良好愿望,鸟是和平安宁之意,所以花鸟画是人们追求富贵生活愿望的美好愿景,如海棠花,就含有健康之意,如牡丹花就代表着富贵吉祥之意,这也是中国画所要表达的,画中有意,意必吉祥之感。
徐熙画派风格特点
黄荃、徐熙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造就了他们各有特点的花鸟画艺术,是中国花鸟画最初的风格分野,与黄荃代表了宫廷富贵风格花鸟画相对而言,徐熙代表了宫廷外自在的江湖野逸风格花鸟画。从一定的角度可以说是由于黄荃、徐熙对于仕途,对心态有着不同的追求的结果所表现在花鸟画上的体现。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徐熙画派有哪些风格特点呢,第一是野逸的风格表现,徐熙画派野逸风格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心态、题材、视觉三个方面。第二个是野逸风格的认定,徐熙画派无处不体现出野逸的性情,野逸的造型,野逸的题材以及野逸风格的表现,这些都确定了徐熙画派无处不体现出一种野逸的风格。第三是野逸风格的精神。自然之心,自然地表现。随心,随感而发。主要体现在清静无为的心境世界以及自心自性的艺术创造性灵。
小结:中国画的特点是人与自然地融合,强调个人的修养和对人生与自然地感悟,因此,中国画是源于自然抒情写意的意象艺术, 黄荃画派与徐熙画派在水墨画派确立之后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形式,成为传统花鸟画的典范,在中国花鸟画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