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手足部慢性损伤性疾病诊治与预防

    王培吉   2015-10-01

    浏览量:612

    视频播放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自己身体的关注程度也不断提高,手足部的慢性损伤在生活中很常见,在如何处理以及预防方面也许大家存在诸多疑惑和不解,下面从几个方面来做一下简单的介绍。

        一、腱鞘炎

        病因:肌腱在跨越关节处,都有坚韧的腱鞘将其约束在骨膜上,以防止肌腱像弓弦样弹起或向两处滑移。由于反复过度摩擦,引起肌腱及腱鞘发生炎症、水肿、纤维鞘壁增厚形成狭窄环,造成肌腱在鞘管内滑动困难,导致狭窄性腱鞘炎。其中最常见的为手腕部狭窄性腱鞘炎,也称为“键盘手”、“鼠标手”。 

        高危人群:多见于40-60岁,女性多于男性(8-10:1);急性外伤、长期重复性手指运动、如电脑操作、练习乐器、爱玩手机、书写文稿、织毛衣等;以及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等患病人群;具体而言:中老年妇女、办公人员、管弦乐器演奏家,轻工业工人等是腱鞘炎的高危人群。

        临床表现:以疼痛、局部肿胀、功能障碍为共同表现

        手部腱鞘炎:一般多发于中指和无名指,但手机一族频繁使用大拇指,使得其受累群体越来越多;晨起明显,患指表现为屈伸功能障碍,疼痛有时向腕部放射,指关节屈曲处有压痛,并可触到增厚的腱鞘、状如豌豆大小的结节。当弯曲患指时,突然停留在半弯曲位,手指既不能伸直,又不能屈曲,像被突然“卡”住一样,用另一手协助扳动后,手指又能活动,产生像扳枪栓样的动作及弹响,所以又被称为“扳机指”或“弹响指”。

        腕部腱鞘炎:腕关节外侧疼痛,逐渐加重,无力提物;自我检查时握拳,向内侧弯曲腕关节时,腕关节外侧可出现剧烈疼痛。

        检查方法:以典型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为主,包括:局部肿胀、局部压痛以及抗阻试验阳性:在关节过度伸展或过度弯屈时会使疼痛加重。

        一般治疗:充分休息至少3周,必要时配合局部使用夹板固定;同时可以辅以按摩、热疗等。

        封闭治疗:可腱鞘内局部注射类固醇,其疗效显著,但封闭治疗多次无效应手术。

        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可考虑行狭窄的腱鞘切除术。

        注意事项:用温水洗手,小心使用工具,尽量不将力量集中于手腕部,工作不可避免者,可使用护腕,并且注意长时间工作后要适当休息;休息时将手抬高,睡觉时避免使手臂垂于床沿。

        运动加强:

        对指运动,将手掌平放于桌面或腿上,大拇指和小指对合,坚持6秒,休息;每天重复10次。

        腕部伸展,用健康手辅助弯曲患手,保持15-30秒,休息;每天重复3次。

        腕部纵向加强,手臂侧向伸直大拇指朝上,手握罐头左右弯曲腕部,保持大拇指朝上尽量不抬前臂,做15下,换手,重复2个循环,习惯后可增加重量。

        手腕弯曲,一手握一个罐头或其他重物,手掌朝上做抬举动作,然后慢慢恢复正常位置,做15下,换手,重复2个循环,习惯后可增加重量。

        腕部延伸,手握罐头掌面朝下,上下弯曲腕部,做15下,重复2个循环。

        抓物锻炼,用力抓住一弹性球体,保持5秒,然后放松,做15下,重复2个循环。

        手套一个橡皮筋,用手指将其撑开,做15下,重复2个循环。

        二、足跟痛

        跟痛症:是指跟骨结节周围由慢性劳损所引起的以疼痛及行走困难为主的病症,常伴有跟骨结节部骨刺形成。其常见病因有:足底筋膜炎、肌腱炎、疲劳骨折、关节炎、痛风、跟骨骨刺等。

        高危人群:40-60岁中老年人,年老体弱,肥胖者;扁平足;爱穿高跟鞋、拖鞋(尤其人字拖)、有过足外伤史;长期站立或行走如保安、售货员等。

        家庭治疗:尽可能的少走动,至少休息1周,使用手杖,减轻足部负重;冰敷疼痛部位:每次10-15分钟,每天至少两次,发作的前几天冰敷次数可增加;选择舒适的鞋子,并使用厚软鞋垫;有条件者夜间使用支架固定患足;饮食禁忌:尽量少食橙类酸性水果,以及咖啡、香烟等,会影响局部组织恢复。

        药物治疗:①口服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缓解疼痛不适;②中药熏洗、热敷、局部理疗、针灸,以及外用膏药等,也可以缓解疼痛;③局部封闭:如臭氧、糖皮质激素封闭法。

        症状一般不会马上缓解,而需要数周到数月的坚持,最终解决方案:手术治疗:绝大多数患者通过非手术治疗,症状可以明显缓解,只有少数经数月的非手术治疗无效者,且跟痛与骨刺密切相关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三、跟腱炎

        预防:不仅适用于高危人群,也适用于跟痛病因未解除,而症状已缓解的人群。

        1、避免久站、久坐;可以多来回走动,避免突然起身跳、扭动踝部;坐下时将腿抬高,或者交替做踢腿运动;工作时,最好每半小时起身活动;

        2、选择舒适的鞋:尽量选择软底鞋,或者足跟部使用软厚的鞋垫,跖筋膜炎患者,可采用矫形鞋垫;鞋跟最好是3cm左右的粗跟鞋,老年人可以选择平底鞋;如慢跑鞋、运动鞋等;禁忌赤脚行走;

        3、促进腿部血液循环:尽量避免行走于水泥地、石子路等坚硬不平的路面,可通过散步、慢跑、游泳、骑车等锻炼腿部肌肉,避免做一些使足跟负重增加的活动,如搬重物、爬楼梯等;注意足部防寒保暖,尽量不使踝部暴露;每天温水泡脚增加局部血液循环;

        4、肌肉强化训练:

        ①脚趾走路:先用脚尖站立,慢慢开始行走,一开始每次走10-15步,熟练后可以走20-25步。

        ②跟腱拉伸:如此站在楼梯上,需手扶栏杆;也可以单脚进行;坚持15-20秒,每天做4个循环。

        ③小腿伸展:一腿伸直,另一腿弯曲,如图用力推墙,坚持10秒;换腿重复;每天做20个循环。

        ④腿部肌腱伸展:站立位,一脚伸出,脚尖朝上,脚跟朝下;弯曲另一条腿,上半身向后倾斜保持身体平衡,如此坚持20秒;换另一条腿,重复;每天做一个循环。

        ⑤坐位锻炼:可以患足在上,跷二郎腿,一手抓住大脚趾,慢慢的向身体处搬动,另一只手护住足底,坚持10秒,每天重复20次;也可以用脚趾做捡笔运动,捡到后保持数秒,每天重复10次(也可以将笔换成玻璃球等)。

        四、踝关节扭伤

        关节骤然向一侧活动而超过其正常活动度时,引起关节周围软组织如关节囊、韧带、肌腱等发生撕裂伤,称为关节扭伤。踝关节扭伤是最常见的一种关节扭伤,它通常涉及到足的极度扭曲和踝关节周围韧带损伤。

        病因:踝关节处于跖屈位(足背与小腿所成的夹角大于90度,下楼梯或者行走在不平坦的路面上或者是一些体育锻炼时),遭受内侧或外翻暴力时,使踝部韧带过度牵拉,轻者仅有部分韧带纤维撕裂、重者可使韧带完全断裂或韧带及关节囊附着处的骨质撕脱,甚至发生关节脱位。

        临床表现:扭伤后局部可出现疼痛,肿胀,皮下淤斑等,活动疼痛可加重。检查可以发现伤处有局限性压痛点。踝关节跖屈位加压,使足内翻或外翻时疼痛加重,则应诊断为踝部韧带损伤。

        诊断:

        1、急性踝关节扭伤应常规行X线摄片检查,明确是否伴有骨折。

        2、排除骨折后仍感局部疼痛剧烈、肿胀严重,有条件医院建议行核磁共振检查,明确是否伴有韧带损伤,无条件行核磁共振检查,受伤当时建议首先制动,再到有条件医院复诊。

        治疗:

        1、不伴有明显的韧带损伤和骨折的(亦为各种关节扭伤的急救方法)

        ①立即停止行走、运动等。在这个病程期间都应尽可能制动。应佩戴护具或者是用绷带、三角巾等布料加压包扎踝关节周围。亦可用数条宽胶布从足底向踝关节及足背部粘贴、固定踝关节,减少活动度。若是外侧受伤,应使足部呈外翻的状态,如果是内侧受伤,则应使足部呈内翻的状态,减轻对肌肉或人呆的牵拉,从而减轻或避免加重损伤。

        ②应立即冷敷,以减少局部出血及肿胀程度。在伤后局部肿胀尚未消失的24-72小时内,每1-2小时冰敷10-20分钟,在冰块和自己的皮肤之间最好垫上薄毛巾或者是衣物。冰袋应紧贴受伤的部位。

        ③可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以减轻水肿。在伤后24-36小时佩戴。但绷带仅用来消除水肿,对于关节并没有保护作用,所以若需要踝关节承重则需要支具支撑。

        ④抬高患肢。每天将手上的脚腕抬高于心脏平面以上至少2-3小时,可用枕头、被褥、衣物等将踝关节垫高,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和疼痛。

        ⑤受伤后切忌推拿按摩受伤部位,切忌立即热敷,热敷需在受伤24小时后开始进行。

        上述方法若在1-2天内未见效,则应至医院就诊。

        2、若伴有韧带部分损伤或者是韧带松弛者

        在踝关节背屈90度位,极度内翻位(内侧副韧带损伤时)或外翻位(外侧副韧带损伤时)石膏固定,或用宽胶布、绷带固定2—3周。

        3、韧带完全断裂或者伴有骨折应手术治疗

        若首次出现踝关节扭伤,多可通过上述保守治疗治愈。若为踝关节多次反复扭伤,损伤副韧带松驰、踝关节不稳定者,宜长期穿高帮平底鞋,保护踝关节,以免由于关节长期受损引起关节软骨退变形成骨关节炎或创伤性关节炎,必要时应手术治疗。 

        预防与锻炼:运动前做好拉伸运动,在不平坦的路面上走路时要小心,平时规律锻炼尤其多做一些平衡锻炼,加强局部的肌肉锻炼,避免在运动方向上的急剧改变,穿舒适合脚的鞋子,尽量不穿高跟鞋。

        五、足拇外翻

        拇外翻畸形是指拇趾在第一跖趾关节处向外侧偏斜移位。拇外翻是一种复杂的解剖畸形,并且在治疗上极具挑战性。拇囊是指在拇外翻畸形中出现的明显的内侧突起,但一般情况下这两个名词可互换使用。拇外翻是累及拇趾的最常见的病变,多见于中老年妇女,最常发生在有遗传倾向加上长时间穿不合适的鞋子的人,不合适的鞋子会对拇趾施加异常压力。 

        发病因素:

        拇外翻的发生可能与穿鞋不合适有重要关系。拇外翻畸形在穿鞋人群中的发病率比不穿鞋人群高15倍。紧束前足的鞋子似乎是导致拇外翻畸形的首要致病因素。然而,并非所有穿着这种鞋子的人都会发生拇外翻,因此肯定也有其他的诱发因素。 

        遗传是拇外翻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在青少年患者;许多研究中报道了拇外翻患者具有阳性的家族史。第一跖骨内翻,即第一跖骨在跖楔关节处内翻成角,也可能是拇外翻发病的易发因素之一,尤其在青少年拇外翻患者中的发生率很高。 

        拇外翻也常见于系统性关节病患者中,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中滑膜炎造成了跖趾关节囊的破坏,导致拇外翻畸形。此外,扁平足,第一跖骨关系不协调,如第一跖骨头呈圆球形,第一跖骨过长、过短。胫后肌腱止点变异,部分纤维扩展到拇收肌斜头和拇展屈肌的腓侧部分,从而增加了后二肌的联合肌腱的收缩力,第1~2跖骨基底间有异常骨突等因素,在拇外翻发病中起一定作用。类风湿关节炎和神经肌肉疾病也可伴发拇外翻,青少年的拇外翻存在着家族性发病倾向。 

        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为拇趾在第一跖趾关节处向外侧偏斜,关节内侧出现明显的骨赘,一些患者骨赘处软组织因长期受鞋子摩擦挤压而出现红肿、积液,称为拇囊炎。严重拇外翻患者可出现其他足趾的偏斜、骑跨。具有拇外翻的患者不一定都有疼痛,而且畸形也与疼痛不成正比。疼痛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拇跖骨头内侧隆起后压迫和摩擦而引起急性拇囊炎。拇跖趾关节长期不正常,发生骨关节炎引起疼痛和第2~3跖骨头下的胼胝引起疼痛。

        拇外翻角:拇指跖骨中轴线与近节趾骨中轴线之夹角,正常为15°-20°。第1、2跖骨间夹角:第1、2跖骨中轴线之夹角,正常为9°。

        根据严重程度对拇外翻进行分类:

        ①轻度拇外翻。拇外翻角小于30°,跖骨间夹角小于13°。关节常是匹配的,畸形可能由趾间拇外翻引起。

        ②中度拇外翻。拇外翻角30°~40°,跖骨间夹角 13°~20°。跖趾关节常不匹配(半脱位),拇趾旋前并常对第二趾造成压迫。

        ③重度拇外翻。拇外翻角大于40°,跖骨间夹角20°或更大。拇趾旋前并常常重叠在第二趾之上或之下,跖趾关节不匹配。第二跖骨头下时常有转移性疼痛,可能有关节炎改变。

        治疗目的:手术治疗总的目的是解除疼痛,纠正畸形,尽可能地恢至足的正常功能。

        1、保守疗法

        对仅有畸形没有症状或症状较轻的患者可行保守治疗。穿着较宽松的或露趾的鞋子可减少对内侧突起的摩擦,以及通过降低对前足的挤压来延缓拇趾偏斜程度和其余足趾畸形的进一步加重。在鞋内放置软垫可以减轻足底疼痛区域的压力。应用拇外翻垫、夜用夹板及足趾间垫可能暂时缓解疼痛,延缓畸形进展。拇囊炎可做理疗、热敷。

        2、手术疗法

        如果保守治疗不能缓解拇外翻畸形的症状,可以建议行手术矫正拇外翻。手术方法有多种,但没有一种手术方法适合所有的拇外翻患者。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

        轻、中度的拇外翻,第一、第二跖骨夹角小于15°时,可采用跖骨头内侧骨赘切除,拇收肌腱切断或切除。拇收肌腱断端移位至跖骨头颈部外侧或采用跖骨头颈部截骨外移。如果第一、第二跖骨夹角大于15°,一般更多采用第一跖骨干或基底截骨术。对于第一跖趾关节已有骨性关节炎的患者,年轻的患者,多采用第一跖趾关节融合术;年老患者,可采用Keller手术或人工关节置换术。且应告知患者手术可能存在活动受限、力量下降、残留不适感或术后复发等问题。

        预防:避免穿前头过窄的鞋子及高跟鞋。对于存在扁平足、类风湿关节炎或神经肌肉系统疾患的患者更应通过调整鞋子,选择合适护具避免畸形的发生。

        六、掌腱膜挛缩

        掌腱膜挛缩症(Dupuytren′s Contracture)是一种侵犯掌腱膜,并延伸至手指筋膜,最终导致掌指及指间关节挛缩的进行性发展的疾病。  

        临床表现:

        掌腱膜挛缩症发病一般都较缓慢,可数年或十多年之久,但也可以在几个月内进展较快;有时病变停止后又再进展,多数病人无任何不适,发现手指屈曲挛缩,伸不直方才就诊。

        早期在环指或小指的轴线相连处的皮下脂肪垫区内有小结节出现,这些结节逐渐形成纵行索条样肿块而挛缩,或者使邻近的皮肤变厚,在远侧掌横纹处出现皮肤皱起的横褶。皮肤的深层与其下的腱膜组织连成一片,边界不清楚的硬团块,无明显压痛,继发掌指关节及近侧指间关节挛缩。

        如病变较轻,病程发展较慢,或仅有少数无痛的小结节出现,手部功能未引起障碍者,可密切观察,暂不作特殊处理,根据病变程度可选用下述治疗方案:

        1、药物治疗。对有急性炎症表现的结节,可用皮试针头注入强的松龙,0.25ml(5mg)加少许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的混合液注入结节内,7~10天1次,4次为一疗程。

        2、物理治疗。包括放射、超短波音频,磁疗等可以暂时使局部挛缩的组织软化,症状得到短期缓解,但日后往往复发,效果较差。

        3、手术治疗。挛缩腱膜切断术,对病程较长的老年病人,有全身性严重疾病如糖尿病、心肌疾病和难以耐受较大的手术者,可行较简单的掌腱膜切断术。

    【返回】

    投诉建议:0512-65227889    咨询电话:0512-65226989
    网站维护:苏州图书馆 技术信息部 0512-65226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