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出彩苏州人
陈其弟 2015-11-28
浏览量:4837
悠悠岁月中,苏州出过多少英雄豪杰?涌现过几许文人墨客?谁也说不清道不明。只晓得沧浪亭五百名贤祠中,供奉了够得上“名贤”称号的历代名人594人。2012年4月开放的苏州市名人馆中陈列展示的名人是447人。
记得在苏州市名人馆布展之前,有关部门曾召集一批专家商量入选名人,并要求选出一百整数的名人,而且要在这一百名中选出尤其重点的十人。这可有点不好办。既要照顾到纵向的、每个朝代间的均衡性,又要考虑到横向文学、书画、医药、军事、工艺等诸多领域的平衡。本人有幸多次与会,甚至还参与了对历史名人的无具名投票,结果我们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苏州历史名人实在太多了,横竖无法摆平。
历史上苏州曾有许多别称,数“句吴”最早,《史记》上就有记载:“泰伯奔荆蛮,荆蛮义之,从而归者千余家,号曰句吴。”“吴中”、“吴下”也可追溯到汉代。《汉书?项羽传》:“举兵吴中”,《汉书?灌婴传》:“渡江破吴县,长吴下。”就是实例。就行政区域名而言,要数“吴县”存在的时间最长,自秦始皇统一全国,实行郡县制的公元前221年算起,至2001年撤吴县市,设吴中、相城两区为止,存续时间为2222年。古代通常用吴县指代今姑苏、新区、园区、吴中、相城5区范围,用吴中大体指代今苏州市范围。据《民国吴县志》记载,自隋唐至清末,吴县(今5区)就有进士1538人。加上吴江、常熟、昆山、太仓4县,也有1300多人。整个苏州地域内,在科举制度下产生了2800多进士,其中有状元50人(名人馆作47人,有几个有争议)。据最新资料显示,苏州籍两院院士已有110人。有鉴于此,专家组提出了既保留各历史时期的分阶段展厅,又设立状元、院士专厅的建议。
纵观历代志书,人物卷占的比重一向很重,有的甚至占全书的一半。另外,苏州历史上还有许多人物专志。广陵书社2011年9月出版的《江苏人物传记丛刊》,共辑录1949年以前编著的记述江苏地方人物传记著作108种,其中苏州占56种,如杨循吉《吴中往哲记》专记明初苏州府人物41人,王稚登《吴郡丹青志》专收25名书画人物等。明张昶著《吴中人物志》13卷,分十三类:孝友、忠义、吏治、荐举、宦绩、儒林、文苑、闺秀、逸民、流寓、列仙、方外、艺术,收录自周至明986人的传记,可谓蔚为大观。
人物专志中最为典型、最为震撼的要数清代徐山民编辑的《甫里人物考》22卷。甫里就是今甪直镇的古称。甪直被誉为“神州水乡第一镇”,位于苏州城东18公里处,为江苏省首批四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唐代大诗人陆龟蒙曾经生活在那儿,号称甫里先生。大教育家叶圣陶也在那里教过书。古镇的人文底蕴相当深厚,除了众所周知的始建于梁代的保圣寺内唐塑雕罗汉堪称国宝,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平方公里的古镇区原有宋元明清时期各色石桥“七十二顶半”,现尚存41座,堪称“中国古桥博物馆”外,古镇的历史名人之多也值得称道,仅《甫里人物考》 就收录了晚唐至清道光年间的人物1200多人。以一个镇之微,够格列传人物超过千人,以点见面,可见吴中人文荟萃并非虚誉。
1995年出版的《苏州市志》人物卷中,选录了苏州古代名人300名、民国元年(1912年)至1985年间过世的人物372人。1994年版《吴县志》收录人物309人,2012年版《苏州市吴中区志》收录人物185人,《苏州市志(1986~2005)》收录人物列传人物202人……每个人物都有精彩的故事,每个人物都为苏州增了光、添了彩!
在各地为了夺人眼球争抢名人的当下,苏州不需要抢,只要把名人的文章做足就够了!上至吴越争霸的故事,下至唐伯虎点秋香的遗闻逸事,哪个不能夺人眼球?哪个不是精彩绝伦!走在苏州的大街小巷,从普通的街巷名中也能演化出一个个名人故事:儿童医院南面有条叫慕家花园的巷子,巷名的由来是因为清康熙年间江苏布政使慕天颜住此,宅后建园,名遽园,俗称慕家花园;人民路中段东侧有条闾邱坊巷、原苏州教育学院北侧有条侍其巷,分别因北宋朝议大夫闾丘孝终和名士侍其沔的宅第而得名,范成大《吴郡志》均为他们立了传。前者与苏东坡关系很好,苏东坡来苏必访“二丘”,不到虎丘即到闾丘。“闾丘”和“侍其”均是复姓,说明在宋代苏州就有此二姓的人居住了。
苏州是水城,修桥铺路历来被苏州人视为善举,在志书中也屡有记载此类凡人善举:《吴郡志》云:“顾家桥,顾悌仕吴为虎头将军。父亡,五日绝浆而死,郡人感之造桥。”《吴门表隐》云:“百口桥,在华阳桥东侧,古石具存,刘宋顾训之故宅。”又云:“顾亭桥,在狮子口,宋顾亭居此。亭至孝,其母磨豆为业,有宿孽当天谴,林酒仙怜而救免。后皈佛,罄其资独建此桥。”这三则桥梁记载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与苏州的名门望族顾氏有关,而且有两则是提倡和赞赏孝道的,可以说是孝感天人,颇有人情味。诸如此类的人文故事,在吴中大地上,可谓是俯拾皆是,希望有更多的有心人关注、挖掘……
商末
吴地开化之祖——泰伯、仲雍
南奔吴地,教民农耕,三以天下让,号为至德,堪称吴地文化的开化之祖。
春秋时期
“南方夫子”——言偃(前506—前443)
字子游,是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也是将北方儒家文化传播吴地的第一人,世称“南方夫子”。
“兵圣”——孙武
齐景公时齐国贵族,因齐国内乱而奔吴。著就《兵法》十三篇,帮助吴王阖闾南服越国,西破强楚,争霸中原,号称“兵圣”。
三国
孝廉楷模——陆绩(187—219)
字公纪,天文学家。一生成就除了著天文专著《浑天图》外,“二十四孝”故事中“怀橘遗亲”,为官卸任“载石表廉”,即廉石的故事,都堪为后人楷模。
两晋
法帖之祖——陆机(261—303)
字士衡,文学家。曾任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与弟陆云并称“二陆”。20岁时写的《文赋》,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系统完整的文学论著。他的《平复帖》被誉为法帖之祖。
南北朝
“画中四祖”之二——张僧繇、陆探微
张僧繇,梁天监至大同年间大画家。擅长人物及佛教画,所绘佛像,自成样式,有“张家样”之称,被雕塑者取作模范。亦精绘肖像,作风俗画,尤善画龙,曾有“画龙点睛,破壁飞去”的故事。僧繇作画,骨气奇伟,“六法”精备。用笔多依书法,有意到笔不到之妙。与顾恺之、陆探微、吴道子并称为中国古代画家“四祖”。
陆探微(?~约485),著名画家。画学东晋顾恺之法,画史上常与顾恺之并称“顾陆”。平生爱画古圣贤肖像,骨秀神清,严正生动。后人谓其画笔迹周密,劲利如锥刀刻划,号为“密体”。亦工绘蝉、雀、马、猴,及绘捣衣、荡舟、斗鸭等,被誉为中国古代“画中四祖”之一。
《玉篇》作者——顾野王(519—581)
字希冯,文字训诂学家。曾搜罗和考证古今文字的形体和训诂,著《玉篇》30卷,收字16917个,先以反切注音,再引群书,解释颇详,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楷书字典,是文字训诂学的重要著作。
唐
“草圣”——张旭(658—747)
字伯高,一字季明。著名书法家。能诗,长于七绝,与包融及贺知章、张若虚都有名当时,号称“吴中四友”。其书法以草书名世,所书“狂草”逸势奇状,潇洒豪放,连绵回绕,别具一格。人们尊为“草圣”。张旭嗜酒,常于大醉后呼叫狂走而后落笔,甚至以头发濡墨而书,酒醒后,自己都认为是神来之笔,不可能再写出第二幅,世称“张颠”。文宗时诏以李白诗歌、斐旻剑舞与张旭草书为“三绝”。
“塑圣”——杨惠之
唐开元天宝年间(712~755)雕塑家。先学画,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笔法,后专攻雕塑,成为天下第一雕塑手,与“画圣”吴道子齐名。时有“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之说。其塑像能抓住人物的外形与神情特征,生动传神,对后世塑像艺术影响甚大,被尊为“塑圣”。昆山慧聚寺大殿佛像、吴县甪直保寺圣罗汉像相传出自其手。
诗太守——韦应物、白居易
韦应物(737—约791),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一说洛阳人。贞元四年(788)秋,由左司马郎中任苏州刺史,在任3年,清正勤政,又能宾礼儒士,顾况、刘长卿、邱丹、秦系、皎然之辈,与之酬唱。其性高洁,以清德为唐人所重,号称“韦苏州”。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语言简淡,得建安风韵。著有《韦苏州集》。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宝历元年五月任苏州刺史,翌年九月因病离任。任苏州刺史时,勤政除弊,主持修筑苏州阊门到虎丘的七里山塘,使人“免于病涉,亦可以障流潦”,后人纪念他,与西湖之堤同称为“白堤”。这条“白堤”已被列为第二批全国十大名街之一。
农学家——陆龟蒙(?—876)
字鲁望,唐代长洲县人。隐居甫里(今吴中区甪直镇),自号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又号天随子,不喜与流俗交,虽造门不肯见。他生活清贫,一面亲自下田耕作,一面读书论撰不辍,史称“乐闻人学,讲论不倦”。他擅长诗文,与皮日休友善,互相唱和,同负盛名,人称“皮陆”。所作诗多写闲适隐居生活,写景咏物为多。所著《耒耜经》,是研究农业生产工具的重要文献。
宋
文武全才——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景祐元年(1034)知苏州时,大水成灾,他主持疏浚白茆等五河,导太湖水入江、海,解除了水患,保障了农业生产。他在苏州还创设郡学,成为苏州有学之始。范仲淹工诗词散文,善书法。文章阐述其政治主张,词多写塞上风光,风格较为明健。其《岳阳楼记》中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凝聚了范仲淹毕生心志,成为激励后代志士仁人思想情操的著名格言。
田园诗人——范成大(1126—1193)
字至能(一作致能),号北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著名诗人。乾道六年(1170),以起居郎假资政殿学士名义出使金,不畏强暴,敢与金主力争国权,终于不辱使命,全节而归,受到当时南宋朝野的称颂。晚年退居故里,在石湖筑“石湖草堂”。范成大工诗,与杨万里、陆游、尤袤齐名,合称“南宋四家”。其《田园四时杂兴》诗60首,描写农村风光和民生疾苦,尤为突出。他撰写的《吴郡志》是宋代定型地方志书的代表,极具存史价值。
明
“吴中四杰”——高启(1336—1374)
字季迪,号槎轩,长洲县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今属吴中区甪直),自号青丘子。与杨基、张羽、徐贲同以诗名,称“吴中四杰”。洪武五年(1372),苏州知府魏观以张士诚王府为基础重修府衙,被谗受诛。高启因曾为之作“上梁文”,而被腰斩于南京,年仅39岁。
“况青天”——况锺(1383—1443)
字伯律,号龙岗,别号如愚。江西靖安县人。宣德五年(1430)七月出任苏州知府。在巡抚周忱的支持和协助下,锐意改革,整顿吏治,削减高额田赋,减轻人民负担,兴修太湖水利,设置“济农仓”,清理历年积案,维护社会治安,发展教育,培养选拔人才等,苏州人民把他比作“青天”。况锺因丁忧、考满,按例三次离任,每当离任之际,数万苏州百姓联名上书,请求夺情起复和留任。明正统七年(1422)十二月卒于任上,享年60岁。昆曲名著《十五贯》就是反映况锺治苏之事。
故宫设计者——蒯祥(1398—1481)
字廷瑞,杰出建筑大师,北京明故宫设计者。吴县香山(今属胥口)人。出身木匠世家。父蒯福“能大营缮,永乐中为木工首”。永乐十五年(1417),蒯祥参加北京宫殿的设计和建筑,被任命为“营缮所丞”。正统年间(1436~1449)负责重建皇宫三大殿及文武诸司。天顺末年(1464),又主持规划建造裕陵。精尺度,擅长榫卯技术,被誉为“蒯鲁班”。 
吴宽(1435—1504),字原博,号匏庵,状元,长洲县(今苏州)人。少时勤奋好学,“好古力学,至老不倦。”善诗文,为当时文章领袖;擅绘画,尤长书法。平生学宗苏轼,书法亦酷似东坡。好藏书,且多亲手抄录。故居在苏州城区乐桥西尚书里。其待人宽厚,讲人情,重友谊,常慷慨解囊救人之困。卒于任,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吴门画派”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著名书画家、诗人,“吴门画派”创始人。长洲相城人。擅画山水,初得法于父沈恒吉、伯父沈贞吉,兼师杜琼、赵同鲁;后学宋元,于董源、巨然、黄公望、吴镇、王蒙尤有心得,并能融会变化,自成风格。与其学生文徵明及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居其首。书法学黄庭坚,诗学白居易、苏轼、陆游。其诗、书、画,被时人视作“神品”,称之为“三绝”。
唐寅(1470—1524),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等,著名书画家。少与张灵相善,学画于周臣;后结交沈周、文徵明、祝允明、徐祯卿等,切磋文艺。29岁中乡试第一,次年因牵涉科场舞弊案而被革黜入狱。后游历名山大川,致力绘画,卖画为生。生性不羁,常用“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印。后皈心佛教,自号“六如”。擅画山水,多取法南宋李唐、刘松年,兼学元人。工画人物、花鸟,与沈周、文徵明,仇英齐名画苑,被称作“明四家”,又善书法,和沈周、文徵明、祝允明、王宠同为明代中期的中兴书法家。诗初多秾丽,中年学刘禹锡、白居易,晚年不拘成格,与文徵明、祝允明、徐祯卿誉为“吴门四才子”。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自号枝山、枝指生,长洲县(今苏州)人。著名书法家。5岁能书径尺字,9岁能诗。稍长,博览群书,诗文有奇气,当众疾书,思若涌泉。青年时与文徵明、唐寅、徐祯卿等交游,世称“吴中四才子”。工书法,擅直、行、草、章;尤长草书,名动海内。王世贞《艺苑卮言》云:“天下书法归吾吴,而京兆允明为最。”有“明代草书第一人”之誉。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以字行,更字徵仲,号衡山,著名书法家,长洲(今苏州)人。少时学文于吴宽,学书法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并常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相切磋。工行、草书,有智永笔意,大字仿黄庭坚,尤精小楷,推为第一,亦能隶书。擅画山水,师法宋元,多写江南湖山庭园和文人悠闲生活,构图平稳,笔墨苍润秀雅。早年所作多细谨,中年较粗放,晚年粗细兼备。亦善花卉、兰竹、人物。亦能诗,宗白居易、苏轼。以诗、书、画“三绝”兼擅,驰誉艺苑,名满天下。沈周、唐寅死后,推为吴门画坛领袖。
王鏊(1450—1524),字济之,号守溪,晚年又号拙叟。文学家,吴县东山陆巷人。明成化十年(1474)乡试,明年会试均第一,廷试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王鏊秉性耿介,与宦官刘瑾势力斗争,与大学士李东扬力救被刘瑾加害几死的崔璿、姚祥、张玮、韩文、刘健、谢迁、杨一清、刘大夏等官员,得以免死。但终因刘瑾专横,祸流缙绅,自己力薄不能救,遂力求告归。辞官返里后,蛰居东山14年。其间廷臣交相荐举,终不再出。著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纪闻》、《震泽编》、《守溪文集》等。嘉靖三年(1524)卒于家乡,墓表坊上镌有唐寅书“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对联。
昆曲的“鼻祖”——魏良辅(1502—1583)
字上泉、尚泉,太仓州人,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百戏之祖”昆曲“水磨腔”的创始人。他早年习北曲,经过十年潜心研究,在原来流行吴中的南曲声腔基础上,研制成既保留南曲纡徐回环的特点,又兼收北曲雄健刚劲风格的新昆山腔,被后人誉为昆曲的“鼻祖”、“曲圣”。
通俗文学家——冯梦龙(1574—1646)
字犹龙,别署龙子犹、顾曲散人、墨憨斋主人等,著名文学家、戏曲家。长洲县(今苏州)人。少有才气,惜怀才不遇。冯梦龙才情跌宕,诗文丽藻,尤明经学。辑有话本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世称“三言”。还编有民歌集《挂枝儿》、《山歌》,散曲集《太霞新奏》,笔记《古今谭概》等,并改写小说《平妖传》、《新列国志》。戏曲创作有传奇剧本《双雄记》曾修改汤显祖、李玉、袁于令等人作品多种,合称《墨憨斋定本传奇》。另外还著有《春秋衡库》、《春秋指月》、《别本春秋大全》、《智囊》、《智囊补》、《七乐斋集》、《情史》、《笑府》等上百卷。兄梦桂、弟梦熊皆有名,称“吴下三冯” 。
造园理论家——文震亨(1585—1645) 
字启美,长洲人。造园艺术家。文徵明之曾孙。其造园专著《长物志》12卷,阐发了独特的造园理论,认为园林必须内外配合,融合直接和间接的各种有关要素,方能形成综合之美。
计成《园冶》
李玉(1591—1671;一说1596—1676),字玄玉,一作元玉,号苏门啸侣,又号一笠庵主人。吴县人。明末清初著名戏曲作家,为“吴县派”戏曲作家领袖。明亡后,专事剧本创作。与毕魏、朱素臣、张大复等相友善,研究曲调,从事戏剧创作,形成“吴县派”。作有传奇40余种,今存《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清忠谱》、《麒麟阁》等18种,剧作为戏班所争演。又编订《北词广正谱》,是研究北曲曲律的重要著作。
金圣叹(1608—1661),本姓张,名采,字若采,后改姓金,名喟,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明末清初长洲(今苏州)人。明诸生。颖敏绝世,奇才横溢,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生性不羁,好饮酒。能文善诗,绝意仕进。善衡文评书,议论发前人所未发。曾以《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与《西厢记》合称“六才子书”,并对后两种进行批改。他将《水浒》七十回以后的情节全部删除,并续上他写的“梁山泊英雄惊噩梦”作为全书的结局。清顺治十八年(1661),金圣叹与一些秀才于顺治皇帝治丧期间,控告县官贪污仓粮,酷刑逼税杖毙乡民的罪行,遭巡抚朱国治镇压,逮捕诸生5人。金圣叹等又与一批群众哭于文庙,以示抗议。朱国治又以大不敬罪逮捕金圣叹等13人,史称“哭庙案”。
清
出版家——毛晋(1599—1659)
字子晋,号潜在,常熟人,著名出版家、藏书家。毛氏汲古阁前后收藏书籍8400余册,并聘请各方名士精心校勘出版,40多年时间里,毛晋刻书共600多种,为中国古代出版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流传下来的毛刻本,至今为学者珍视。
孙云球,字文玉,号泗滨。原籍吴江,迁居长洲。明末清初光学家。他除了研制出近视镜、老花镜外,还制成了显微镜等光学仪器,留给后人《镜史》1卷,对后世光学仪器和眼镜的制造技术的发展有独特的贡献。
叶桂(1667—1746),字天士,号香岩,晚号上津老人,吴县人。中国温病学说主要创始人、奠基者。世居苏州阊门外下塘上津桥,世代业医。叶桂继承家学,博采众长,自成一家,著《温热论》,倡温病卫、气、营、血的辨证和治疗方法,为温病学说奠定了基础。其临床处方精简,用药配伍有独到见解。尤擅治奇经、脾、儿科等病,曾有“天医星”之誉。与薛生白、缪遵义合称“吴中三名医”。
小说批评家——毛宗岗
康熙年间长洲县人,字序始,号子庵,清初小说评点家(批评家)。其父毛纶,字德音,晚更号声山,有文才,曾评论过《琵琶记》、《三国演义》,称《琵琶记》为“第七才子书”。毛纶晚年双目失明,毛宗岗继承父业,评刻《三国演义》。毛氏父子对罗贯中原本重新加以修订,整顿四月,修订文辞,削除论赞,增删琐事,改换诗文,使之更加紧凑畅达,成为至今流传的120回本,为小说流传及价值的揭示作出了贡献。
王周士,元和人, 清苏州评弹艺人,善说《白蛇传》、《游龙传》。乾隆南巡时,奉召至御前弹唱,赐以七品小京官之冠,并随驾回京,在南府中供奉,以说书游公卿大夫间,名著京华。病乞归乡后,在苏州创建光裕公所(后称光裕社),挂“光前裕后”匾额。
易学世家——东渚惠氏
惠栋(1679—1758),字定宇,号松崖,人称“小红豆先生”,著名经学家。原籍吴县东渚,后迁居苏州城区元和县境,故又作元和(今苏州市)人。祖父惠周惕,本名恕,字元龙,故居在东渚砚溪,故自号砚溪。后徙苏州葑门冷香溪侧,宅有红豆树,故又号红豆老人。父惠士奇(1671—1741),字仲儒,一字天牧,号半农,人称“红豆先生”。惠栋传祖、父之学,搜集汉儒经说,加以编辑考订,评赡博识,集“吴派”经学之大成,为“吴派”经学的奠基者与领袖。 
连中三元——钱棨
误解因为钱棨连中三元而得名三元坊。其实钱棨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获状元之前的乾隆十三年刻印的《乾隆苏州府志》的“苏州府学图”的墙外侧已经清楚地标出解元、会元、状元(自南而北)三个牌坊,解元坊之南有卧龙桥(墙内有龙门),更南是进士坊。
徐乾学修一统志
在中国古代,地方志是一种自成体系的典籍。不同级别的行政区域均接续性地纂修方志,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有现象。方志纂修的本身,即有着从小的区域聚合为较大区域,直至全国性志书的趋向。因此,伴随方志的发展,全国性志书也代有修撰,如唐《元和郡县图志》、宋《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等等。元朝,全国性志书正式定名《大元一统志》,部帙达一千卷。明代仿其义例,纂成《大明一统志》。 清入关后,统治者在思想文化上积极作出仿从汉族封建政权的举措。康熙十一年,大学士卫周祚奏请纂修《大清一统志》,清圣祖令礼部予以议奏,即被提上议事日程。作为清朝官修地理总志,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前后编辑过3部:即康熙《大清一统志》342卷,乾隆《大清一统志》500卷,《嘉庆重修一统志》560卷。其中,与苏州关系最密切的当推康熙《大清一统志》,该志不但总裁是苏州人,而且修志局也搬到了苏州,这是我们苏州的荣耀。今年4月,方志界泰斗仓修良先生捐书苏州方志馆之行,来到东山,还曾提议在东山开设“大清一统志修纂纪念馆”,以资纪念斯人斯事,并表示愿意为玉成此事而略尽绵力。
话说清自努儿哈赤统一长城以北,世祖灭大顺、大西,至康熙三年(1662年),最后灭南明。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二十四年(1685年)又击败沙俄侵略者,国内出现了空前稳定的局面。同明代相比,无论是政区、边界,还是职官、户口、田赋、物产等,都有程度不同的变化。为了全面了解并掌握国内的情况,进一步治理国家,次年三月,圣祖下令编纂《大清一统志》,以反映当时国内变化了的情况。其体例,基本仿照《大明一统志》。由于工程浩大,特别是地图的绘制,资料的收集,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同时人事又有很多周折,断断续续,以致圣祖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去世时,这部总志尚未完成。世宗继位以后,重加编辑。可是迄雍正十三年(1735年),仍未完成。高宗继之,至乾隆八年(1743年),才最后成书,俗称乾隆旧志。又因为该志的时间至康熙时为止,故世人称之为康熙《大清一统志》。全志排次为京师、直隶,然后是各省。其后续修、重修,基本上都是沿用这个体例。
该志总裁徐乾学(1631--1694),字原一,号健庵,昆山人,顾炎武之外甥。与弟元文、秉义皆官贵文名,称“三徐”。徐乾学8岁能文。康熙九年(1670)探花,授编修。康熙十一年,任顺天乡试副主考官,因选人不当,降级调用。后升左赞善,充日讲起居注官。母丧归家,著《读礼通考》120卷。丧满任《明史》总裁官,升侍讲学士。康熙二十四年廷试得第一,入南书房,教习皇子,升内阁学士,任《清会典》、《大清一统志》副总裁,教习庶吉士。康熙二十六年,升左都御史、刑部尚书,不避权贵,劾罢江西巡抚安世鼎。后屡遭权贵攻击,上疏求免职。康熙二十九年诏许以原官解任,专任修书总裁官,奉旨纂修《大清一统志》,临行御赐“博学明辨”,以宠其行。“以志局自随”的徐乾学,没有回家乡昆山,而是率领200余修志人员,择址东山桔庄(今翁巷)。康熙三十八年,康熙皇帝第三次南巡,来到东山,又题“光焰万丈”匾额,以示恩宠。
尽管徐乾学曾因其亲属、门客仗势横行乡里,连坐夺官。解职南归后,亲属、门客还是依势横行,屡被控告,受夺职处分,名声不是太好。但是,他对于我国史志事业的贡献是不容低估的。众所周知,纪晓岚编《四库全书》时,从明《永乐大典》中辑佚书七百余种,而且都认为此举由朱笥河学士提议,其实最早提出的是徐乾学,朱“学士特因其成说耳”。徐乾学推崇程、朱理学,训诂推崇古注而不废宋、元经说。搜集唐、宋、元、明学者解经之书,编成《通志堂经解》。著有《读礼通考》、《憺园集》等。家有“传是楼”,藏书甚富,收宋元善本多达450种,辑有《传是楼书目》。他临死前对其儿子说:“我们祖先都是清白起家,没有华美的庄园田产或者金玉玩好可以传世,我所能留给你们的也只有一样东西。”然后他笑指满楼藏书说:“所传者惟是耳”。这也是昆山著名藏书楼“传是楼”名称的来历。 
苏州方志馆藏有《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它不仅是嘉庆二十五年以前清代地理总志,而且也包含了以往各代地理志内容,是每一个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工作者的必读物,历来受到官方、学者的重视。同时,也为我们研究清史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其价值和重要性,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部地理总志。
李秀成(1823—1864),广西藤县人。太平天国将领,咸丰九年(1859),封为忠王。咸丰十年四月十三日(1860年6月2日),太平军攻克苏州,李秀成遵洪秀全指示,建立苏福省,将拙政园一带改建忠王府,并作为新建置的苏福省公署。在苏州保卫战中,他指挥了讨伐常昭叛军的战役、太仓保卫战、昆新保卫战、杨舍保卫战、江震保卫战、锡金反击战、苏州城防战。同治二年十月(1863年11月),保卫战失利,于十月二十一日(12月1日)凌晨三时,率部万余,离开苏州。同治三年六月(1864年7月),天京(今南京)陷落,突围后在城郊被俘。终为曾国藩杀害。苏州忠王府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诗集编辑家
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著名诗人、诗歌批评家。长洲县(今苏州市)人。初学诗于吴江叶燮。中年以前授徒为生,并以诗名。曾筑屋居木渎山塘街,著书作述,后归居苏州城区。曾为乾隆帝校《御制诗集》,深受赏识,称为“江南老名士”。其论诗主“格调说”,拘于“温柔敦厚”的诗教。其诗多歌功颂德之作,少数篇章也对民间疾苦有所反映。其诗学深邃,曾选编《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辨析源流,指出名家得失,为研究古代诗歌发展的重要著作。
“江南老名士”是乾隆皇帝对苏州沈德潜的尊称。沈德潜(1673—1769 ),字确士,号归愚。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沈德潜早年家贫,从23岁起继承父业,以授徒教馆为生,过了40余年的教馆生涯。尽管处境并不如意,但他并未弃学,在奔波生活之余,勤奋读书,16岁前已通读《左传》、《韩非子》、《尉缭子》等书。他早年师从叶燮学诗,不久即以诗文名世,深得叶燮诗学大义。但就是这样一个满腹才学的读书人,竟然科举屡屡不中,从22岁参加乡试起,他总共参加科举考试17次,最终在乾隆四年(1739年)才中进士,时年67岁。在他70岁时,乾隆突然查问翰林院谁是沈德潜,见是一位古稀老人,便召对论及历代诗的源流升降。沈德潜博古通今,对答如流。乾隆大为赏识,于是称之为“江南老名士”。受此“隆遇”,使他的诗论和作品,风靡一时,影响甚大。
沈德潜的主要成就在于诗选和诗论:《古诗源》为唐以前历代诗歌的选集,共14卷,选诗700余首。先秦至隋的著名诗篇(《诗经》、《楚辞》除外)大多选录在内,另外还辑录了不少民歌谣谚,在当时颇难能可贵。《唐诗别裁集》是中国诗学史上一部极负盛名的经典唐诗选本,其取材全面、选目精当、选量适中、体格严密,且有简明而切中肯綮的评语,因而至今流传甚广,影响较大。此书共20卷,选入278位诗人的1940首诗。此外还有《明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也是沈德潜的代表作。
沈德潜治学严谨,历时30年编成《唐诗别裁》后,又经45年的修订补充才重刻刊行,其时他已年逾九旬。他选诗时,非常尊重朋友们的劳动成果,决不掠人之美。《古诗源》一书的扉页上,就刻印了55名参与校订者的姓名;《明诗别裁》是他和周准合编的,书中既有他的序言,也有周准的序言。在选诗时,他还十分谦虚地向当时的著名诗人尤侗、李果、张永夫等人讨教。所选诗作,着重分析源流,指陈各家得失,堪为研究诗词发展的重要著作。
彭定求《全唐诗》中国规模最大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清朝初年编修的汇集唐代诗歌的总集,全书共九百卷,成书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全唐诗》共收录唐代诗人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诗,一千五百五十五条句子,作者共二千八百七十三人。
薛雪(1681—1770),字生白,号一瓢,晚号牧牛老叟,著名医学家。吴县人早年学诗于吴江叶燮,博学多才,不求闻达。善诗,工画。尤精于医,长于温病,与叶天士齐名,为温病大家。临诊多奇验,治学不拘成说。其《湿热论》系探索研究湿热病之力作,条分缕析,深切详明,与叶天士《温热论》齐名,堪称阐发湿热、温热病的姊妹篇。
王韬(1828—1897),原名利宾,字紫诠,号仲弢,又号天南邂叟。长洲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至咸丰十一年(1862)间任职于上海墨海印书局,后赴英译书,游历法、俄等国。同治十三年(1874)在香港主编《循环日报》评论时政,宣传变法自强。晚年在上海主持格致书院,并一度担任《申报》馆编纂部主任。著有《搜园文录外编》、《弢园尺牍》、《淞隐漫录》等数十种。
吴大澂(1835—1902),字清卿,号恒轩,又号愙斋,清末学者,书画家、金石学家、古文学学家。吴县人。善书画,工篆书,精于金石学与古文字学。著《古籀补》、《古玉图考》、《字说》、《权衡度量实验考》、《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愙斋诗文集》等。
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寓居苏州。以小学(文字、音韵、训诂学)、古文经学,诸子学见长。所著《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三书,正句读,审字义,通古文假借,校正误文,发明古义,为士林所推重。又擅长诗词,旁及小说、戏曲;亦工书法,尤长篆隶。其书张继《枫桥夜泊》诗碑,为其86岁病逝前4月所书,雄浑刚健,被奉为翰墨之宝。其在苏州的故居曲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
沈寿(1874—1921)女,初名云芝,字雪君,后名寿,晚署雪宧。杰出的苏绣艺术大师。同治十三年八月十三日(1974.9.23)生于苏州。自幼受家庭熏陶,学刺绣。8岁绣制“鹦鹉图”即显露了她的艺术才智,得到亲友们的称赞。光绪十九年与余觉结婚。余能诗善画,夫妻画绣相辅。沈精心绣事,创造出近10种新的针法。其绣品押印题识,署“天香阁”三字,为士夫争相购藏。宣统二年(1910)绣制的《意大利王后爱丽娜像》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获一等奖。民国4年,沈寿借鉴油画稿所绣的《耶稣像》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一等大奖。
陈去病(1874—1933),原名庆林,字佩忍,号巢南,别号垂虹亭长。吴江县同里镇人,生于苏州。早年在周庄从诸杏庐学,光绪二十一年(1895)补吴江县学生。甲午战争后,与金松岑等组织雪耻学会,拥护维新变法。二十八年加入中国教育会,筹建同里支部。翌年,陈去病东渡日本,加入拒俄义勇队。夏秋间归国,主办上海爱国学社。三十年起先后在沪创办和编辑《警钟日报》、《二十世纪大舞台》、《民报》,发表排满复汉文章,编写反清剧本,提倡戏剧改革;搜集明末清初江南文人抗清斗争事迹先后编辑成《陆沉丛书》、《正气集》、《吴长兴伯遗集》、《吴赤溟先生遗集》、《烦恼丝》、《五石脂》、《明遗民录》等。先后任教于苏州高等学堂、东江国民学校、徽州府中学堂、绍兴府学堂。加入同盟会,并去香港与革命党人会商组织起义。后与柳亚子、高天梅十月(11月)在苏州虎丘成立南社,继续鼓吹革命。宣统三年九月(1911年11月),苏州响应武昌起义,陈去病在苏参与创办《大汉报》。民国元年(1912)初,在绍兴主编《越铎日报》,后又至杭州主编《平民日报》。2年,二次革命时任江苏讨袁军司令黄兴秘书,许多讨袁文告,均出自其手。5年为反对袁世凯称帝,陈去病与徐自华在苏州指挥策动武装起义未成。6年护法战争开始,陈计划在浙东举兵响应,未成,几遭不测,转去广东。时孙中山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组织护法军政府,陈去病任非常国会秘书长又任参议院秘书长。11年,孙中山在韶关誓师北伐,陈又任大本营前敌宣传主任。不久,孙中山蒙难离粤,陈遂至宁任东南大学教授,又组织岁寒社。民国13年,国民党改组,陈去病出任江苏临时省党部委员,并在上海创办江苏民治建设会。14年,孙中山逝世,陈去病参预治丧,任葬事筹备会委员。后被国民党举为中央监察委员。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陈去病曾任国民党江苏省党部临时监察委员、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古物保管委员会江苏分会主任、《江苏通志》编纂委员会常务委员、内政部参事、国民党中央党部党史编纂委员会编纂、考试院考选委员会专门委员、上海持志大学国文系主任等职。20年起陆续辞去各项职务,回乡休养,曾在苏州报恩寺受戒。22年10月4日病逝于故里,终年60岁。南社社友葬陈去病在苏州虎丘。
章炳麟(1869—1936),一名绛,字叔枚,又字太炎,别号蓟汉。浙江余杭人。光绪十六年(1890)入杭州诂经精舍,从俞樾受业7年。二十三年到上海,任《时务报》撰述,后与改良派宗旨不一,去杭州另编《经世报》,但终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避地台湾,转往日本。二十六年在沪参与唐才常等组织“中国议会”活动,后唐组织自立军起义失败,他受牵连又遭通缉,避于家乡余杭。二十七年,经友人介绍至苏州任东吴大学堂中文教员一年。因以种族大义训迪学生,江苏巡抚恩铭拟加逮捕,他闻警再避日本。二十九年,在上海参与主持教育会,任刘师培等办《国粹学报》撰述;为支持南洋公学学潮,组织爱国学社。因在《苏报》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为邹容《革命军》作序,清政府勾结帝国主义,将章、邹捕于上海租界,租界当局判处监禁3年。出狱后再至日本,参加同盟会,任《民报》主编,与改良派论战。同时,在东京设章氏国学讲习会,进行讲学,发表学术论著。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他由日本回到上海,主编《大共和日报》,并任孙中山枢密顾问。民国2年(1913)3月,宋教仁被袁派人暗杀后,章太炎离京南下,发表文章反对袁世凯。8月,共和党总部电催进京,章太炎至京后便被袁世凯软禁。5年,袁世凯死后获释,7月回到上海,继而参加护法运动,任护法军政府秘书长。7年,护国运动失败,章太炎蛰居上海,除卖文鬻字外潜心著述。30年代初,章太炎应金天翮、李根源、张一麐等人之请,曾多次赴苏州讲学,遂有成立国学会之议。民国23年秋,迁居苏州,成立章氏国学讲习会,其宗旨为“研究固有文化,造就国学人才”。翌年4,月起,先举办章氏星期讲演会,出版星期讲演记录,组织读书会。9月,新学舍落成,国学讲习会正式开学,入学者除苏州本地人士外,还有沪、杭、宁等地学者,听讲者近500人,各省来学寄宿学会者,有百余人。后又在侍其巷18号章氏双树草堂内增设预备班,招收学员50名。9月出版《制言》半月刊,章太炎自为主编。 民国25年6月14日,章太炎因长期患“鼻菌”不治,逝于苏州锦帆路50号寓所。其编著书报甚多。较为著名的有《訄书》、《革命军序》、《复报》、《国粹学报》、《民报》。
吴梅(1884—1939),字瞿安,一字灵鳷,晚号霜厓。长洲县(今苏州)人。父母早逝,由嗣叔祖抚育长大。幼承家学,12岁从师潘少霞,光绪二十七年(1901),补长洲县学生员。后连续两年应江南乡试,均不中,遂赴上海东文学社习日文。三十一年由黄慕韩介绍至东吴大学堂任教。宣统元年(1909)加入神交社、南社,二年到存古学堂任事。民国元年(1912)起,先后在南京第四师范、上海民立中学、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东南大学、广州中山大学、上海光华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任教,主讲词曲,教授古乐曲。26年抗日战争爆发,8月,吴梅避难木渎,10月举家赴汉口,辗转至湘潭、桂林。27年12月上旬应门生李一平之邀,由桂林乘飞机抵昆明。28年1月14日至大姚县李旗屯,寓李氏宗祠,3月17日病逝。吴梅早年曾受教于江南昆曲大师俞粟庐、诗人陈三立、词家朱祖谋、郑文焯,诗、词、歌、赋、散文、戏剧等造诣精深,尤谙音律,精词曲。一生从事大学的词曲教学和研究,培养了一批国内外有声望的专家、教授;为搜集整理、校订、出版中国词曲、戏曲遗产做了大量工作;对中国戏剧发展的历史和戏剧理论的研究深邃;创作剧本17部和众多词曲,撰写学术著作甚多,吴梅著述甚丰,生前自己编定和身后由他学生编校印行的有《霜厓文录》、《霜厓诗录》、《霜厓词录》、《霜厓曲录》、《霜厓三剧》、《顾曲麈谈》、《奢摩他室曲话》、《曲学通论》、《词学通论》、《南北词简谱》、《中国戏曲史》、《中国戏曲概论》、《辽金元文学史》、《元剧研究ABC》。是影响深远的一代曲学大师。
费巩(1905—1945),原名福熊,字铁寒,后字季曾。原籍吴江同里镇,至其祖父时迁苏州。父树蔚,兄福焘,妹令宜,弟福煦。费巩早年在苏州上小学,民国6年(1917)到上海,12年进复旦大学社会科学科政治学系学习。14年冬在苏州与袁慧泉(原名袁家第)女士结婚。15年6月,费巩大学毕业。17年秋出国留学,先到法国,后转到英国牛津大学政治经济学科,获荣誉毕业生文凭。回国后,先任《北京日报》社评委员,后在中国公学、复旦大学任教。22年秋,应聘到浙江大学任教。期间,他努力追求真理,支持进步学生,驱逐反动校长郭任远。抗日战争爆发后,浙大迁往贵州,在竺可桢校长再三邀请下,他以决不参加国民党和不领取训导长薪俸为条件,担任训导长。民国30年皖南事变后,白色恐怖笼罩浙大,他不顾个人安危,挺身掩护进步学生。32年春,蒋介石发表《中国之命运》,鼓吹法西斯主义,诬蔑共产主义,宣称两年内决定中国之命运。费巩不顾个人安危,发表讲演和文章,尖锐地抨击国民党的专制独裁统治。34年2月,他在郭沫若、柳亚子等人发起的《文化界对时局进言》上签字,公开反对国民党,支持共产党。民国34年3月5日凌晨,他由重庆去北碚的复旦大学讲课,途经重庆千厮门码头,被国民党特务秘密逮捕,这就是轰动国统区的“费巩失踪案件”。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南方局获悉这消息后,周恩来亲自出面与当局交涉,要求释放这位有影响的爱国民主教授。35年1月,在旧政协会议上,周恩来、董必武等代表中共向国民党提出和平谈判的八项要求中,提出:“立即释放叶挺、廖承志、张学良、杨虎城、费巩”。同时,延安《解放日报》,重庆《新华日报》都发表文章、社论进行揭露。费巩先被关押在重庆卫戍司令部稽查处,后被关进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特别监狱。在狱中,他天天痛骂国民党,特务们对他软硬兼施,施以毒刑,均无济于事。最后,特务们根据密令,残酷地杀害了费巩,为毁尸灭迹,竟惨绝人寰地将遗体丢入硝镪水池化掉。时费巩年仅4l岁。费巩的遗著有《中国政治史》(上古篇、中古篇、近古篇)、《世界各国政体》、《比较宪法》、《中国经济问题》、《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制度史稿》。
金松岑(1874—1947) 原名懋基,又名天翮、天羽,号壮游、鹤望、天放楼主人,笔名麒麟、爱自由者、金一等。吴江同里人。早年肄业于江阴南菁书院。中日甲午战争失败,金氏“痛政府之不足图存”,因此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与陈去病等在同里创设雪耻学会,又办学校,以培养人才为己任。先后创立自治学社、理化音乐传习所、明华女校等,开吴江新式教育之先河。翌年,中国教育会成立。应蔡元培之聘前往襄助会务。期间帮助邹容出版《革命军》。邹入狱后,数次探望,力谋营救。光绪二十九年起,金氏以文字鼓吹革命,先后撰述、翻译出版《女界钟》、《三十三年落花梦》、《自由血》、《妒之花》、《摩哈默德传》、《日俄战争本末记》等。三十一年加入兴中会。宣统三年(1911),金松岑迁居苏州,讲学授徒。民国初年,当选为江苏省议会议员。民国6年(1917),任江南水利局长。11年任吴江教育局长。21年夏,与章太炎、陈石遗、李根源等人成立“中国国学会”,研究国学,22年、23年先后出版会刊《国学论衡》、《文艺捃华》。抗日战争期间,居上海,任光华大学教授。民国30年返回苏州,闭门谢客,生活穷困。金氏博览群书,善诗文,著有《孤根集》、《天放楼诗集》(正、续、季集)、《天放楼诗续抄》、《天放楼文言正续集》、《皖志列传》等。民国36年1月20日病逝于苏州,终年74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
柳亚子(1887—1958) 原名慰高,号安如,更名人权,号亚卢,再更名弃疾,号亚子,后以亚子行。吴江人,生于北厍镇大胜村,后随父迁居黎里镇。光绪二十八年(1902)应县试,中秀才。翌年加入中国教育会,并组织黎里支部,进上海爱国学社学习,结识蔡元培、章炳麟、邹容等人,曾助邹容印《革命军》,鼓吹反清统治。爱国学社解散后,转入同里自治学社。三十二年改入上海理化速成科学堂学习化学,毕业前夕即任教于健行公学,同年参加同盟会,主编《复报》。不久,又参加光复会。宣统元年(1909)冬,柳亚子与陈去病等在苏州发起成立南社,被选为主任。以文学鼓吹民族革命。民国元年(1912)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柳亚子任总统府秘书,旋托病返沪,任《天铎》、《民声》、《太平洋》三报主笔。曾署文反对南北议和。12年,与里人毛啸岑(兆荣)等创办《新黎里》半月刊,提倡新文化,任总编辑。同年5月,与邵力子、陈望道等发起成立新南社,提倡新文学和社会革命。民国13年,中国国民党改组,柳亚子以同盟会员资格加入。同年6月,被选为国民党吴江县党部执行委员会常委,14年任江苏省党部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宣传部长。15年,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为中央监察委员。同年5月在国民党二中全会上反对蒋介石旨在反共的“整理党务案”。10月,因遭孙传芳通缉,改名“唐隐芝”,匿居上海,致力《苏曼殊全集》的编辑与研究工作。民国16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柳亚子在黎里遭国民党当局搜捕,幸免于难,亡命日本。翌年返国,进行反蒋活动。21年任上海通志馆馆长。自九一八事变至七七抗战,与宋庆龄、何香凝等从事抗日民主活动。日军侵占上海后,柳亚子被困于租界,从事南明历史资料的研究。29年去香港。30年皖南事变后,他与宋庆龄、何香凝、彭泽民联名发表宣言,斥责国民党破坏抗日统一战线,并拒绝参加国民党的五届八中全会。不久,即被国民党开除党籍。12月,日本侵略军占领香港,柳亚子在中共地下组织派人护送下,辗转至桂林、重庆。在重庆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复参加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任常务理事。抗日战争胜利后在香港继续从事民主革命,曾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兼秘书长、监察委员会主席。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文教委员、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等职。1954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于1958年5月21日因肺炎病逝于北京,终年72岁。柳亚子著有《磨剑室诗集、词集、文集》、《柳亚子诗词选》,并辑有《苏曼殊全集》,《孙竹丹烈士遗集》等。
李根源(1879—1965),字印泉,又字养溪,雪生,别署高黎贡山人。云南省腾冲县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入昆明高等学堂,翌年考上云南送日本留学官费生,入东京振武学校。三十一年加入同盟会。翌年被选为云南旅日同乡会会长,并创办《云南》杂志,倡导云南独立。三十四年初,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翌年毕业后返回云南,任云南讲武堂监督,旋升总办。辛亥武昌起义后,李根源与蔡锷等发动新军响应,成立大汉军政府,任军政总长兼参议院院长,继任云南陆军第二师师长兼国民军总统。民国2年(1913)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亡命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3年与黄兴等成立欧事研究会。4年归国,反对袁世凯称帝,任军务院北伐联合军都参谋。6年任陕西省长,与谷钟秀等组织政学会。7年赴穗参加护法斗争,任粤滇军总司令兼滇军第四师师长,督办粤湘赣边防军务。后历任北京政府航空督办、农商部总长、代总理等职。在农商部期间致力修订有关农商法章,虽遭各国公使抗议而不为动,为国家收回利权。12年因曹锟贿选总统,愤而辞职,寓居苏州葑门曲石精庐。李根源寓苏期间收集乡邦文献、金石碑文,寻访古迹,参与《吴县志》总纂,担任吴中保墓会会长。民国12年葬母阙太夫人于吴县小王山,修阙茔。与张一磨等在吴县善人桥创办农村改进会、阙茔小学、成人夜校,凿井筑路,绿化山林,小王山有“松海”之称。长期雇佣石工2人,将当时来访的名人题词刻在岩石上,留下近代书法的摩崖石刻群。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李根源在苏募集粮款药品,抚伤救民,收葬阵亡将士遗骨于善人桥马冈山,建丰碑,题曰:“英雄冢”。继被国民政府聘为国难会议会员,赴洛阳开会。从洛阳购回苏州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渔等人墓志九十三石。民国25年为营救救国会七君子,多方奔走。26年七君子出狱,为担保人之一。七七事变后,与张一麐等倡议组织“老子军”,以助抗战。八一三淞沪事变后,他亲赴前线慰问抗战将士,协助地方收容难民,支援前线救治伤员,收葬阵亡将士遗骸。当日本侵略军迫近苏州时,他才离开小王山转道由湘鄂入川。28年出任监察院委员兼云贵监察使,亲至前线视察。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国民政府国策顾问,呼吁和平,停止内战。建国后,李根源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李根源视苏州为第二故乡,新中国建立后,将唐墓志及家藏文物图书全部捐献给苏州市文物保管委员会。1956年7月6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7岁。墓葬吴县小王山。著有《雪生年录》、《曲石文录》、《景邃堂题跋》、《吴郡西山访古记》、《虎阜金石经眼录》、《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军务院考实》、《曲石诗录》等30余种。
范烟桥(1894—1967),名镛,字味韶,号钦,别署含凉、鸱夷、乔木等。吴江同里人。幼年曾从师金天翮。宣统三年(1911)入苏州长元吴公立中学,始作诗词,辛亥革命时停课回乡,因仰慕南社遂与里中青年结“同南社”,集社友诗文出版,期间结识柳亚子,入南社。民国元年(1912)入杭州之江学堂。2年入南京国民大学商科,年余辍学归里,任小学教员。后任吴江县劝学所劝学员,时始作小品投寄上海《时报》副刊“余兴”,得主编包天笑奖掖。后创办《同言报》、《吴江周刊》。11年迁居苏州,常为上海各报副刊及杂志写稿,并创作长篇小说《孤掌惊鸣记》;与赵眠云创办小型周刊《星》,组织文学团体“星社”。后执教于上海正风中学、持志大学、苏州东吴大学附中,并先后主编《小日报》、《珊瑚》半月刊。25年至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任文书科长。抗日战争初期曾为国华影业公司改编、撰写《乱世英雄》、《西厢记》、《秦淮世家》、《三笑》、《无花果》、《解语花》等电影剧本。31年日伪统治上海电影界,拒不合作,辞去职务。抗日战争胜利后,任职于《文汇报》总务部,主编《文汇画报》。35年东吴大学附中恢复,遂回苏州任教。新中国建立后历任吴县土地改革委员会委员、苏州市文化处长、文化局长、苏州市政协副秘书长等职,1958年调任苏州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副主任。曾当选为苏州市人大代表,江苏省政协常委,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候补委员、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江苏省文联副主席。主要作品有《花草苏州》、《太平天国》(弹词)、《唐伯虎故事》、《李秀成在苏州》、《杨芷、任环御倭寇》、《韩世忠与梁红玉》、《南冠草》、《苏州四才子》、《李自成演义》、《中国小说史》、《书信写作法》、《学诗门径》以及《花蕊夫人》短篇小说集和数百首诗词。1967年3月病逝于苏州,终年74岁。
吴湖帆(1894—1968) 初名翼燕,后更名万,字通逡,又字东庄,号倩庵,作画时署名湖帆。别署丑箨、嵩山居士、梅景书屋主人。吴县(苏州)人。父本善(讷士)以吴大澂乏嗣无后,将湖帆过继给大澂为嗣孙。吴湖帆早年先后进长元吴公立高等小学、上海中国公学、苏州公立中学(即草桥中学)读书。吴湖帆家学渊源,早岁习画,受到吴大澂幕客、清末名画家陆廉夫的指点,先从学习“四王”作品入手,后又学习清初的恽寿平、吴历、戴熙和“明四家”、董其昌,进而学习元四大家(王蒙、黄公望、吴镇、倪瓒)和宋李成、郭熙的作品。以设色山水独擅胜场,青绿设色,有逾古人,自成画风,缜丽丰润,苍翠华滋,氤氲缥缈,云气蒸腾。书法近取王梦楼、董其昌,远溯赵佶、米芾、薛曜、怀素,擅瘦金体。吴湖帆自民国7年25岁起,在苏州悬格鬻画即名动乡里。13年迁居上海嵩山路。22年在苏与陈子清、潘博山、彭恭甫发起组织“正社书画会”于凤凰街。期间先后在苏州、北京、南京等地举办书画展览。18年起任教育部全国美展常委。他又善古书画鉴定,23年曾以上海博物馆筹备委员会及董事的身份接受故宫之邀,前往北京鉴定文物并担任故宫评审委员。32年,吴湖帆在上海与艺术界名流梅兰芳、周信芳、汪亚尘、范烟桥、郑午昌等20位同龄人以“甲午同庚会”为名相聚,以国难深重,强敌未降,互励节操。他们合20人的岁数,饮“千岁酒”,期望民富国强。解放后,吴湖帆参加中国农工民主党,曾任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文物保管会委员、文物鉴定收购委员会委员、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苏州市文物保管委员会顾问等职。1959年国庆十周年,吴湖帆把30余年收集的清代状元书扇70家、71页,捐献给苏州文管会,作为向国庆十周年的献礼。“文化大革命”中,吴湖帆受到批判迫害,1968年6月病逝于上海。1978年10月11日,上海市文化局等有关部门举行追悼会,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葬于上海龙华公墓。
周瘦鹃(1895—1968) ,原名国贤,字祖福,笔名怀兰室主、紫罗庵主人等。吴县(苏州)人。宣统元年(1909)入上海民立中学,毕业后曾留校任英文教员。中学时代即开始文学创作,曾翻译《百合魔》、《孤星怨》、《爱之花》等小说与剧本。民国3年(1914)与友人创办《礼拜六》周刊。5年入中华书局任翻译编辑。9年应《申报》馆之聘,先后任副刊“自由谈”、“春秋”编辑。11年加入文学团体上海“青社”及苏州“星社”。曾先后独办或与他人合办《半月》、《上海画报》、《紫罗兰》、《游戏世界》、《中华》、《紫葡萄》、《良友》、《新家庭》等刊物。25年9月与鲁迅等人发表联合宣言《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抗日战争爆发后,周瘦鹃避居浙江南浔及皖南黟县,后返回上海,开设香雪园盆景店,以鬻花卉盆景为生。期间制作盆景艺术大长,技压群芳,多次获奖。抗日战争胜利后返回苏州定居,边创作边研究制作盆景,并将寓所辟为“周家花园”,分别命其建筑为“紫兰小筑”,称其厅室为“爱莲堂”。建国后,周瘦鹃曾任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人民代表、江苏省文联常委、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周瘦鹃是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和著名的盆景大师。他的主要作品有《亡国奴之日记》、《紫兰花片》、《紫罗兰集》、《紫罗兰外集》、《紫兰芽》、《周瘦鹃小说集》等小说集;以及《行云集》、《花花草草》、《花前琐记》、《苏州游踪》、《拈花集》等散文集;译作有《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世界名家短篇小说集》。周瘦鹃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1968年8月12日夜不幸自尽身亡。1973年,在周恩来总理直接关怀下逐步落实政策,1978年得到平反昭雪。
郑辟疆(1880—1969) 字紫卿,吴江县盛泽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毕业于杭州西湖蚕学馆,翌年自费赴日本考察蚕丝业。三十一年回国后,先后执教于杭州蚕学馆、山东青州蚕桑学堂、山东省立农业专科学校。民国7年(1918)任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校长。24年创办江苏省立制丝专科学校(民国26年改为蚕丝专科学校),兼任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两校几经改制,郑辟疆仍先后任改制后的苏南蚕丝专科学校、江苏省浒墅关蚕桑学校、江苏省丝绸工业学校、苏州蚕桑专科学校和苏州丝绸工业专科学校(工学院)的校(院)长职务。郑辟疆治学严谨,强调诚、谨、勤、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教学、科研与社会生产相结合,致力于蚕丝技术的革新。从民国12年起先后组织师生下乡宣传,并在吴县、吴江、昆山等地建立指导站,指导农民科学养蚕,推广改良蚕种,提倡饲养秋蚕,倡导农民兴办养蚕合作社,推进稚蚕共育、共同干茧、干茧共售、易丝代缫等事业,使当地蚕茧的质量和产量显著提高,蚕农增益。民国19年,在女蚕校增设制丝实习工场,装备32台座缫小箴丝车,22年研制改进成女蚕式立缫车。又在吴江、无锡开展缫丝机械与管理改革,推广座缫小箴缫丝,座缫改立缫。抗日战争期间,郑辟疆带领师生将学校内迁四川乐山,开展养蚕制丝的技术改革,推动西南蚕茧生产发展。解放后,郑辟疆领导引进定粒自动缫丝机,后又领导把定粒自动缫丝机改为定纤自动缫丝机,使缫丝技术设备几代更新,对中国蚕丝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建立后,郑辟疆曾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并担任中国蚕学会第一届名誉理事长、江苏省蚕桑学会第一届理事长。其早年编著有《桑树栽培》、《养蚕》、《制丝》、《蚕体解剖》、《蚕体生理》、《蚕体病理》、《蚕种制造》、《蚕丝概论》等教科书8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晚年校释蚕桑古籍有《蚕桑辑要》、《豳风广义》、《广蚕桑说辑补》、《野蚕录》等。1969年11月27日病逝于苏州浒墅关。
柴德赓(1908—1970) ,字青峰。浙江诸暨县人。民国18年(1929)考入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就读期间,经济困难,20年经陈垣先生推荐,至辅仁大学附中兼授国文,从此开始教育工作。22年毕业后,先后任教于辅仁大学附中、安庆第一中学、杭州市立中学。25年转入辅仁大学历史系任教。抗日战争期间,转徙于安徽、河南、陕西,后入四川,执教于四川白沙女子师范学院历史系,兼任该院图书馆馆长。35年回北平,任辅仁大学历史系教授。建国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1955年响应中央号召,支援兄弟院校,南调至苏州江苏师范学院任历史系主任、教授。同时筹建中国民主促进会苏州地方组织。1963年应北京大学副校长翦伯赞之邀请,前往北京大学历史系讲授“中国历史要籍介绍”课,期间多次被邀至中共中央党校讲课,翌年回苏州。1965年应《历史研究》编辑部约请,协助陈垣先生点校引日五代史》、《新五代史》,由教育部借调,再次赴京。“文化大革命”期间,屡受迫害。1970年1月23日,在吴县尹山湖农场劳动时,心脏病突发,含冤去世于送往医院途中。1979年江苏师范学院为其平反昭雪。柴德赓从事教学及史学研究30余年,学术上继承陈垣先生考据特长,精研目录学,熟悉史料,所撰著述旁引博证,考核精辟,尤对五代史、宋史、清史及辛亥革命史有较深研究。在苏期间,实地考查,发掘出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永禁机匠叫歇碑》,引起史学界的关注。先后主编及撰著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史籍举要》、《史学丛考》、《资治通鉴介绍》、《青峰诗词选》等。
金静芬(1885—1970),女,原名彩仙,小名杏宝。同治十一年(1885)生于苏州。其父在护龙街开一古董店,家道中落,9岁时她被送至一绣工家当学徒。12岁满师后,在大同、裕泰成等绣庄领活绣制。光绪二十九年(1903)拜苏绣大师沈寿为师,学习老师用针、设色等方法,第二年她绣出的《观音大士像》,形神毕肖,甚有古风。沈寿任清农工商部女子绣工科总教习时,特聘她任刺绣教习。为刺绣翎毛走兽,她常到北京万牲园实地观察,把鸟兽色彩记下来,作为刺绣教材。她还总结刺绣仕女的一些成功经验。其所绣立轴《水墨苍松》、《猫嬉图》,在宣统二年(1910)清政府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获优等奖;《拿破仑像》、《仕女花园》等4幅绣品,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奖章和奖状。三年返沪后,在上海城东女子学校教刺绣,后又在南通女红传习所、苏州武陵女学、苏州女子职业学校等校教刺绣。不久,因学校停办而失业,流落上海,依侄为生。1955年苏州市文联聘她任苏州刺绣工艺生产合作社社长,后历任苏州市刺绣研究所副所长、江苏省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等。其作品有《插秧图》、《采茶图》、《采菱图》、《养鸡图》、《红楼梦十二金钗》、《西厢记》等。金静芬于1970年11月逝世于苏州,终年86岁。
包天笑(1876—1973),名公毅,宇朗孙,笔名天笑。吴县(苏州)人。光绪二十六年后,先后任职金粟译书处、启秀编译局、广智书局编译所、珠树园译书处。二十七年与尤子青创办《苏州白话报》。二十九年执教于吴中公学。三十年任山东青州府中学堂监督。三十二年辞教职,入上海《时报》馆,先后主编附刊“余兴”,《小说时报》、《妇女时报》等。期间曾先后兼职于《小说林》编译所,兼任上海女子蚕业学校、城东女学、民立中学国文教员和江苏教育会干事等。民国元年(1912)兼职于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写小学国文教科书及课外读物《新社会》。2年加入南社。4年起,先后主编《小说大观》、《小说画报》、《立报》附刊“花果山”、《星期》周刊等。11年在沪组织小说作者团体“青社”,主办社刊《长青》。12年任上海中国文艺协会审查。25年初,曾与卜少夫、萨空了等署名发表《上海新闻记者为争取言论自由宣言》;同年10月,与鲁迅、茅盾等署名发表《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居台湾,后定居香港。包天笑一生撰述、译著甚丰,晚年撰写自传体回忆录《钏影楼回忆录》、《续编》。1973年11月24日病逝于香港,终年98岁。
王伯祥(1890—1975),名钟麒,字伯祥,50岁后以字行。苏州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考入苏州中西学堂,三十三年入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期间,与同学从事学术文艺活动,组织诗社“放社”,又办油印刊物《学艺日刊》。宣统三年(1911)毕业后,至甪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同时任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研究员,并与叶圣陶等创办《直声》文艺周刊。后至厦门集美学校执教国文两年,继任北京大学中文系预科讲师一年余,后就职上海商务印书馆史地部编辑,在该馆工作10年多。期间编辑史、地教科书多种,并撰写《三国史略》、《郑成功》等著作。民国10年(1921)参加文学研究会。21年,至开明书店任编辑期间,除编写教科书外,编集出版《二十五史》、《二十五史补编》等。抗日战争期间,为开明书店留守上海。期间选注了《春秋左传读本》。新中国建立后,王伯祥于1950年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后该所改属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期间,选注《史记选》,参加《唐诗选》的选注,并撰成《增订李太白年谱》。他毕生从事中国古代文史的研究,十分重视目录版本学。私人藏书达一万四五千册。1975年病逝于北京,终年86岁。
程小青(1893—1976) ,名青心,别号茧翁。上海人。幼年家贫,先后入振华西乐队、亨达利钟表店学徒,开始习作小说、散文,投稿报刊,后入业余学校补习英语。民国4年(1915)起开始翻译英国作家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6年由沪迁居苏州,任东吴大学附中国文教员,业余创作侦探小说《霍桑探案》。9年与他人合编《侦探世界》等文艺杂志。19年前后开始翻译美国侦探小说《斐洛凡士探案》、《陈查理探案》、《柯柯探案》,并参加苏州文艺团体“星社”。期间,开始编写剧本,先后为上海明星影片公司、国华影片公司编写剧本30余部,多为侦探题材。抗日战争爆发后,程小青一度迁居安徽黟县,期间,与同往的东吴同事合办东吴临时中学一学期。一年后回沪,时东吴附中在上海开学,程小青仍回校执教。又与他人合编《橄榄》杂志,数期后被禁停办。抗战胜利后回苏,仍执教于东吴大学附中,并主编侦探小说期刊《新侦探》。新中国建立后,程小青任教于苏州市第一中学。1956年调离教职,从事专业创作。为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会员、江苏省文化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委员。创作惊险小说4种;《大树村血案》、《她为什么被杀》、《生死关头》、《不断的警报》,并写作散文、诗歌等。程小青毕生从事侦探小说及剧本的创作与翻译,各类作品数十种,达数百万字。1976年10月12日,病逝于苏州,终年84岁。 
徐云志(1901—1978) 吴县人。小名荣生,学名燮贤,艺名韵芝、云志。7岁入私塾读书,14岁休学。因受周围环境影响,爱唱山歌,爱听评弹,遂从夏莲生为师,学唱《三笑》,由夏带他在光裕社出道。徐16岁起开始登台演唱,在艺术上进行新的探索,23岁创出“徐调”。他早期唱俞(秀山)调和小杨(仁麟)调,后从民间小调、戏曲腔和小贩叫卖声中汲取音乐素材,博采众长,别创新声。他弹唱三弦主音很高,为怕弦容易折断,改用钢丝弦,清脆响亮,铮铮入耳。“徐调”“高弹高唱”,节奏舒展缓和,旋律悠扬起伏,高声柔绵婉转,小腔圆润似珠,拖腔长而幽雅,既可叙事,又可抒情,人们称之为“糯米腔”。后来又发展出“长长腔”、“短腔”、“长短腔”、“短短腔”等多种唱腔,丰富了弹词唱腔的表现力。民国11年(1922)冬,徐云志参加光裕社在苏州举行的会书,用“徐调”说《唐伯虎点秋香》,得到听众赞赏。此后便到江苏、浙江的大城市大书场演出,蜚声书坛。15年到上海演唱,受到上海听众欢迎。他的开篇及唱段由上海百代公司灌制成唱片,成为著名的弹词三单档之一。他为能长期在上海演出,补学张云亭的《玉蜻蜓》,请人编写《合同记》、《白兔记》,花钱购买《四香缘》。新中国建立后,徐云志新编历史故事书《借红灯》、《贩马记》、《宝莲灯》、《三上桥》、《碧玉簪》、《柳毅传书》等。1956年参加苏州市评弹实验工作团,收王鹰为徒,拼档演出《三笑》等,同时参加现代题材的中短篇书目演出。1957年12月参加江苏省曲艺会演(苏州区)获荣誉奖。1958年8月参加全国第一届曲艺观摩演出,并灌制《追舟》、《兄妹二次相会》等唱片。1960年列席全国第三届文代会。1963年赴北京汇报演出,获得好评。在他去世前病重期间,还先后谱唱《悼念周总理》、《怀念毛主席》等弹词开篇。他授业无私,传艺严谨,先后培养20余名艺徒,为弹词界造就有成就的演员。他的学生有严雪亭、邢瑞亭、华士亭等。
施剑翘(1906—1979) ,女。安徽桐城人。叔施从云,在北洋新军任职时,与冯玉祥、王金铭结为兄弟,辛亥革命中发动滦州起义。父施从滨,民国14年(1925)任山东省军务帮办兼第一军军长。是年,军阀战争中在徐州以北地区,拒孙传芳北上,因孤军深入,被俘,被杀害于蚌埠。施剑翘立志为父报仇,24年11月13日在天津佛教居士林用枪击毙孙传芳,一时传为侠女,闻名全国。时北京政府鉴于民情,将其判徒刑7年。复经社会各界及冯玉祥、李烈钧、张继等人救援,施剑翘于翌年10月特赦出狱。抗日战争爆发,施剑翘撤往后方,在湖南受到省政府主席张治中接见,委以湖南省抗战后援总会慰劳组主任职务。她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在分配抗日慰劳品时,力争将慰劳品合理分给八路军,并送到八路军办事处。在重庆时,曾随同陶行知去曾家岩拜望周恩来,受到周恩来的鼓励。施剑翘早年读过私塾,抗战中在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旁听一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35年在苏州创办从云小学,任校长,并在该校掩护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青年的革命活动。是年,刘善本驾机起义飞往延安,她受中共地下组织的委托,不顾特务严密监视和迫害的危险,去上海给刘善本的母亲和妻子送钱。1949年,人民解放军渡江前,中国民主同盟苏州地下组织出版的《光明报》,在从云小学秘密印刷。当局曾多次准备搜查,终因有她掩护而未去搜查。解放后,施剑翘曾任苏州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52年她将从云小学移交给政府后,离开苏州。1957年起,任北京市政协第二、三、四、五届委员。1979年8月27日因患结肠癌在北京医院病逝。
顾颉刚(1893—1980) ,名诵坤,字铭坚,号颉刚,著名历史学家。吴县(苏州)人。早年就读于长元吴高等小学堂,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民国9年(1920)毕业于北京大学。20年代,他提出了有名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编纂出版了《古史辨》,轰动了整个史学界。先后主持《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的校点工作,为整理出版这两部中华民族的历史巨著作出了重要贡献。
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字圣陶,著名教育家、作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毕业于草桥中学,先后在苏州干将坊言子小学、甪直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出版有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鸟语兽言》,短篇小说集《膈膜》、《水灾》、《线下》、《城中》、《未厌集》、《圣陶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倪焕之》,散文小说集《脚步集》、《未厌居习作》、《四三集》、《邻居》等,以及《十三经索引》,与夏丐尊合著《文心》、《文章例话》等。
颜文樑(1893—1988),字栋臣,吴县(苏州)人。著名美术教育家、油画家。自小随父学画,曾任振华女中、吴江中学、太仓省立四中、苏州第二女师、苏州第一师范图画教员。民国11年与胡粹中,朱士杰等人创办苏州美术专科学校,任校长。后赴法国,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留学。回国,仍任美专校长,并兼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代主任、浙江之江大学、上海幼稚师范专科学校教授。一生为弘扬中华文化,开创美术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顾廷龙(1904—1998),苏州人,字起潜,号匋誃。毕业于江苏省立第二中学(今苏州市一中)。民国16年(1927),考入上海南洋大学机械系,次年转学国民大学,从胡朴安等学习文字音韵训诂之学。20年毕业于上海持志大学,考取燕京大学研究生院,专研古文字学。次年任燕京大学图书馆中文采访部主任,与顾颉刚合著《尚书文字合编》。25年,兼任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特约编辑。28年,与张元济、叶景揆等在上海筹建私立合众图书馆(解放后并入上海图书馆),聘任总干事。36~38年任上海暨南大学、上海光华大学教授。1951年任历史文献图书馆长。1959年任《中国丛书综录》主编、《辞海》编辑委员会编委分科主编。1962年任上海图书馆馆长,1957年任《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主编,他还任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和全国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续修四库全书》主编。198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91年因主编《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成就卓著,上海市政府授予记大功奖励。著有《吴愙斋先生年谱》《章氏四当斋藏书目》《明代版本图书初编》(与潘景郑合编)等。他还是书法家,作品清和典雅。是上海市第三、四、五届人大代表,上海市第五、六届政协常委。1998年8月2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殷震(1926—2000),吴县甪直人,著名动物病毒学和分子生物学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一级教授。民国38年(1949)6月,毕业于江苏南通学院。 1956年入伍,历任华东军区兽医学校教员,解放军兽医大学、农牧大学、军需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校专家组组长、解放军基因工程实验室主任等职,主编了中国第一部《动物病毒学》专著(第一版、第二版),先后取得科研成果20多项,其中7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7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攻关、国家攀登计划项目等重大课题10余项,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高技术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在实验室内实现不同属病毒基因的细胞内重组,国际首创转基因家兔的自体植入技术。主持建立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基因工程实验室;他培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中,多名已成为军内外著名的专家教授和重大科研课题主持人。先后被国家科委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被总后勤部评为“一代名师”,1999年荣获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编著、译著《十三种动物病毒的分离与鉴定》《动物病毒学基础》《动物传染病诊断学》《基因工程入门》等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章申(1933—2002),三兴(今张家港市)人。1956年毕业于南京农学院土壤农业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62年获莫斯科大学生物学副博士学位,随即参加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作。曾任国家科委环境保护小组成员,中科院环境科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和环境地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环境地理和化学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1993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1995年5月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他创建了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微量元素实验室和化学地理研究组、室,主持多项有关环保的重大研究项目,参与国家环保科技规划的制定;曾主持珠穆朗玛峰地区表生地球化学研究、生物地球化学和地方病、官厅水库水源保护、长江水系水环境背景值研究等。发表过《我国西藏南部珠峰地区冰雪中氘和重氧的分布》《中国土壤中烯土元素分布规律(俄文)》《蓟运河水污染和水质控制》《中国的环境污染和对策(英文)》等论文150多篇,编写专著4本。曾获全国科技大会奖、全国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一项以及多次科技成果奖项。2002年9月病逝。
费孝通(1910—2005),初名彝江。民国17年(1928),入东吴大学医学预科。19年,改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22年,获社会学学士学位,考入清华大学社会人类学系。24年毕业时,获得公费留学。在广西社会调查时受伤,回到姐姐费达生进行土丝改良的开弦弓村,边疗伤边调查。25年秋,入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完成博士论文《中国农民的生活》(又名《江村经济》)。27年夏回国,先后任云南大学社会学教授、西南联大教授。33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任清华大学教授,又任副教务长。民国38年(1949)9月,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历任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访问团中南访问团代理团长兼广西分团团长、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国务院专家局副局长、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是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957年春天,回开弦弓调查,写《重访江村》。同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改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1978年,任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创建中国社会学研究所。1979年,任社会学会会长,当选民盟中央副主席。1980年,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在美国丹佛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马林诺夫斯基名誉奖,并成为该会会员。1981年,接到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将颁发给他“赫胥黎奖章”的通知后,10月1日第三次到开弦弓调查。在颁奖仪式上,介绍开弦弓村45年的变化,引起广泛注意。1982年,任中科院社会学所名誉所长,是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荣誉院士、澳门东亚大学社会学博士。1983年6月,当选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87年,当选民盟中央主席。是第七、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先后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麦格赛奖、霍英东杰出奖。1989年,香港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他的“小城镇,大问题”系列文章,受到各级普遍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