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沈万三传奇
陈其弟 2016-02-12
浏览量:1965
从吴中年俗接财神说起
每年农历正月初五这天,苏州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有接财神的习俗,据说那天是“路头神”,也就是“五路财神”的诞生之日,因此,接财神也叫做“接路头”。事实上,许多人生怕财神爷被人抢先接走,往往从初四夜里就开始接财神了,那天夜里爆竹声声,热闹非凡,此情此景丝毫不减除夕的辞旧迎新。
旧时商家为了来年生意兴隆,一般都要举行接财神仪式,时间大多定在初四半夜至初五子时,因为那正是两日之交。有钱人家接财神时,祭品必备元宝鱼和羊头。所谓元宝鱼,其实就是鲤鱼。苏州话“鲤”与“利”同音,所以鲤鱼成为吉利的食物。有趣的是苏州人平时不吃鲤鱼,因为在苏州人的意识中,鲤鱼又是要跳龙门成仙的,食之不祥。为了这个缘故,苏州人将接财神用的鲤鱼称为“元宝鱼”。这是一个很妙的口彩,既符合接财神人的心态,又具有神似的形态,那鲜蹦活跳的鲤鱼,被善做生意的鱼贩在鳍上穿以红绳,或在尾巴上贴上红纸,放在蓝筐里,翘头翘尾的,活象个大元宝。精明的鱼贩在初四这天专门把鲜活的鲤鱼送到人家门上,既可讨得“送元宝”的吉利话头,又可从中获利,不会遭到拒绝。至于羊头,那是因为“羊”字和银洋之“洋”谐音,同样是讨发财吉祥的意思。如果是生活比较寒碜的人家,或则主人生性忌杀生、不愿太糜费,还有就是遇到丧事的人家,也得接财神,但是形式就比较简单,只供些瓜果香烛而已,说是迎财神于酩酊饱飨之余,美其名曰接素路头。商家一般要等接了财神,然后开市。初五早晨将预先制好的旌旗悬挂在财神牌位前,祭毕开店。有些商店在这天只是象征性地开业“应市”,以期新春大发,招财进宝。这天,除了接财神,还有吃财神酒的习俗。在旧社会,商店职工最怕过财神日,因为这天是商店解雇职工的日子。如果老板不通知你去店里吃财神酒,那就算是被解雇了,第二天就不必再去上班了。由此看来,接财神这天,老板想的是发更多的财,职工却担忧有没有吃财神酒的座位,一年生计是否有着落。真所谓富者求财神,贫者愁更深。
那么,财神到底是何方神圣呢?有人认为五路神是指元末抗御外侮的何路。也有人说是指从祀南朝陈黄门侍郎冯先希之五圣。还有人说是五祀中的行神。更有人说五路是东西南北中。反正各有各的理由,但是有一点,都不影响大家的发财愿望。这天设酒食酬劳为路头酒,新年休业后的开市为路头生意,庙宇进香为烧路头香,甚至还有叫花子扮成路头上门要钱的。总之,财神确实为许多人提供了生财之道。
财神沈万三
年画中聚宝盆最早见于明弘治年间《三羊开泰图》,画一羊驮聚宝盆。清代成为常见的吉祥图案,如北京年画《增福财神图》、天津杨柳青门神画《摇钱树》、无锡年画《青龙财神图》,以及清末沪城年画《赐福财神图》《黄金万两》《灶君公》等,都画聚宝盆。
《沈万三聚宝盆》清苏州木刻年画。三裁,彩色套印。纵31.8厘米,横58.5厘米。图中沈万三坐于楼上,赏玩院中之聚宝盆。
《沈万三》清河南朱仙镇木刻年画。门画,彩色套印。纵23厘米,横27厘米。图中沈万三与夫人、丫环在赏聚宝盆中的摇钱树。
《沈万三打鱼》清山东潍县木刻年画。横披,彩色套印。纵26.5厘米,横37厘米。图绘沈万三打鱼,龙王太子送聚宝盆入渔网。上题文字“河南有个沈万三,日日打鱼在江边。打鱼不到别处去,天天日日在龙潭。鱼子不知多合(应为“和”)少,一网打的如太(应为“泰”)山。买此画,多挣钱。”
《活财神》清山东潍县木刻年画。门画,彩色套印。纵26.4厘米,横28.3厘米。图中沈万三坐中间,左右为康百万、阮子兰,前列聚宝盆。上题文字“古时有个沈万三、康百万、阮子兰,是治富的活财神。”
富豪沈万三
《明史》上说,朱元璋定都南京后,要修筑南京城,其中三分之一是沈万三资助的。尽管地方志上说,自元末沈万三之父沈祐由湖州南浔迁居今天周庄银子浜,后来又迁到薛巷,都不是现在“沈厅”的位置,张士诚据吴时沈万三已死,根本不可能再去资助朱元璋。但是有一点却是千真万确的,那就是沈万三家确实已经拥有了“富可敌国”的资产。据方志记载,沈万三的两个儿子沈茂和沈旺倒是以“白金二千锭、黄金三百金”以及米、甲士、马匹等,“建南京廊房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楼四座、筑城甃阶、造铁桥水关诸处,费巨万万计”。民间传说,沈万三家有个“聚宝盆”等等,当然不足为信,较为可信的倒是旧志书上所说“由通番而得”。看来,早在元末明初,沈家就有了与外通商的意识,并在经营活动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这在当时人眼光里,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于是便有了“聚宝盆”的猜测。
沈万三的传奇人生
元末明初的江南巨富沈万三,作为周庄乃至中国历史上发展经济的杰出人物,一直被国人奉为“财神”。但也正因为其“富可敌国”的傲人财富,在遭遇当时统治阶级的强取豪夺后,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流放他乡。民国25年(1936)中华书局版《辞海》已集沈万三条云:“相传为元末明初之金陵巨富,其名籍事迹,诸书所载不一。”1979年修订本《辞源》云:“明吴兴人,字仲荣。后移居苏州。巨富,称江南第一家。朱元璋建都南京,召见,令岁献白金千锭,黄金百斤。甲马钱谷,多取资其家。其后以罪发戍云南,另一说辽阳。子孙仍为富户。万三豪富事,民间传说甚盛,但诸书记载互有出入,已难详定。”
沈万三的祖籍在浙江湖州,祖上迁居长洲(今江苏苏州)东蔡村,到他父亲沈佑时迁至湖州南浔沈家漾。元至正二年(1342)南浔一带大水,贫民纷纷逃往他乡,沈佑也在此时迁往周庄。
沈万三的传奇,主要是其暴富,富得让大明皇帝朱元璋都垂涎,以至于招来杀身之祸,家破人亡。那么,他到底富到什么程度呢?
据《明史?高皇后传》记载:“吴兴富民沈秀者,助筑都城三之一,又请犒军。”以一介平民,可以资助皇家筑城,这是闻所未闻的。难怪朱元璋要发怒说:“匹夫犒天子军,乱民也,宜诛。”幸亏高皇后劝谏,“妾闻,法者诛不法也,非以诛不祥。民富敌国,民自不祥,不祥之民,天将灾之,陛下何诛焉?” 沈万三才逃过一劫,改死罪为发配。
其实,沈万三的富有,在朱元璋定都南京前,已有耳闻。据《留青日札》记载,朱元璋打下江浙后,沈万三与其弟万四(沈贵)在两浙豪富中首先输粮万担,献白金五千两,以佐用度,“太祖军食,多取资焉”。但是贪得无厌的朱元璋一心要“务罄其所有金”,因而想方设法来消耗他的家财。
另据明《蓬轩吴记》记载:“沈万三秀者,故集庆富家也,资巨万万,田户遍天下。余在白下,闻故老盲,太祖尝于月朔诏秀,以洪武钱一文与之,曰:‘为我生利,只以一月为期,初二起,三十日止,每日取一对。’秀忻然拜命,出而筹之,始知当该钱五万三千六百八十七万九百十二文。圣祖缘此利息,只以三分为率,年月虽多,不得过一本一利。著于律令者,以此也。”
这段文字说的是,朱元璋以每天翻一倍,亦即按等比级数增长,以一月为期的计策,让沈万三付利息。沈万三不知就里,可一月之后,该付给朱元璋利息为五亿三千六百八十七万九百十二文。沈氏虽富,但哪里经得起这等盘剥?
沈万三大概也明白树大招风的道理,也想主动报效朝廷以保平安。因此,当他得知京城(今南京)要筑城墙时,就主动承担了修筑洪武门至水西门城墙的任务。
不过,据清乾隆《吴江县志》卷56《旧事》记载:“沈万三秀有宅在吴江廿九都周庄,富甲天下,相传由通番而得。张士诚据吴时,万三已死。二子茂、旺密从海道运米至燕京。洪武初,以龙角来献,侑以白金二千锭、黄金三百斤,甲士十人、甲马十匹,建南京廊房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楼四座,筑城甃阶,造铁桥水关诸处,费巨万万计。”以此看来,洪武初年,助筑南京城的也许不是沈万三,而是其后人。并且透露出沈万三的暴富是由于“通番而得”,即来自于海上贸易。沈家的富有程度,甚至正统年间仍很富有。
据英宗正统年间苏州人杜琼作《王半轩传》记载,学者王行曾受聘于沈家坐馆,教沈家子弟读书。“长洲周庄沈达卿,其父号万三秀者赀雄当世,为礼聘于家塾,每成章,辄偿白金以镒。”白金即白银,一“镒”就是二十两,学生写一篇作文,老师竟有如此之高的报酬,沈氏的家底可见一斑。
乾隆《吴江县志》记载,与万三同居一镇的顾学文“闻同里镇陈某为序班者,一子騃甚,妻梁氏有国色,知书善吟。慕之。因以税长,拏舟往来,泊其河下。梁亦窃窥焉。学文赂恶少,诱其夫饮博而使媪持异饰挑之,遂成私约。序班之兄知之,使童子窃其私书寄序班,思有以中之。及蓝玉事发,序班从旁诬奏学文与蓝玉通谋,词连妻父,及其仇七十二姓转相援引不下千家……。”最后连累家人。
据《元和县志》记载,万三又有一女婿叫宋通,字文杰。“饶于赀,好读书慕古。元末兵起,散家财以卫里党。张士诚据平江,招之不至。洪武初以贤良征,复不就,曰:‘愿子孙得为善人永保诗书之泽足矣!’与妻偕隐焉。其妻亦高洁超俗,知有家难不受嫁赀,贤于顾学文夫妇万万矣!”
沈万三处于事业巅峰时,他的弟弟沈贵(万四)已看到危机,曾写诗劝他说:“锦衣玉食非为福,檀板金樽亦可休。何事百年长久计,瓦罐载酒木绵花。”要他低调做人,从事耕织,但沈万三没有听从他弟弟的话,终于招来了灭顶之灾。
万三效应
周庄的旅游开发也是顺从名人效应,一开始推出来的景点即是沈厅,随着对沈万三生平事迹的挖掘和宣传,游客被沈万三致富之谜吸引的同时,领略了中国第一水乡的小桥、流水、人家,使周庄的名气越来越响亮。旅游人数自1989年的5万人次增加到2000年的150万人次,2006年首次突破300万人次,至2014年达到497万人次,年旅游门票收入超1亿元,带动周庄服务业增加值30亿元以上。
如今,周庄人打着沈万三这一品牌,从“万三蹄”起步,已经完成了“万三”系列食品的开发,“万三”系列又成了旅游者馈赠亲友的极佳礼品,沈万三如果地下有知,也一定会为其后辈的“精明”而感到自豪的。
万三品牌作为旅游系列产品的打响,主要有沈厅酒家的万三宴、万三蹄、万三糕、万三酒等。
万三宴。富安桥沈厅边上的沈厅酒家,至今保留着明清风貌,典雅别致,临河傍水,是极具地方风格的菜馆,所推出的“万三家宴”,讲究时鲜,选料精致,色、香、味、形俱佳。特色菜有:万三蹄、三味汤圆、清蒸鳜鱼、蒸焖鳝筒、莼菜鲈鱼羹、姜汁田螺、塞肉油包、百叶包肉、炖豆腐干、焐熟荷藕等。现已成为游客到周庄首选用餐之店,年经营额超千万元。
万三蹄。是江南巨富沈万三家招待贵宾的必备菜,“家有筵席,必有酥蹄”。经数百年的流传,已经成为周庄人过年过节、婚宴中的主菜,亦是招待宾客的上乘菜肴。万三蹄用料考究,精选肥瘦适中的猪后腿为原料,加入调好的配料,加水放入大号砂锅,经过一天一夜的煨煮或蒸焖,火候要历经数旺数文,以文火为主,煮熟的整只万三蹄热气腾腾,皮色酱红。吃法是在两根贯穿整只猪蹄的长骨中取一细骨轻抽而出,蹄形纹丝不动,以骨为刀碎之。据说这是当年明代皇帝朱元璋考沈万三时出的难题,沈万三灵机应变,抽出骨头作刀碎蹄,朱元璋说“就称骨刀吧”,以后便成了周庄的传统吃法。
万三糕。周庄的特产万三糕已有数百年历史。镇上邹氏家族继承祖业,生产各式糕点,特点是用料讲究,品种众多,片薄滑糯,入口即化。早在明初,邹氏先世就开设公茂茶食作坊,逢年过节,其邻巨富沈万三家常订购大批糕点赠送和招待亲朋好友,后被传作“万三糕”。邹氏茶食作坊随之出名。改革开放后,周庄大力发展旅游业,万三糕成了传统的旅游食品。品种有芝麻糕、花生糕、胡桃糕、椒盐糕、青糕等,越做越精。而且在选料、工艺流程和规格质量都在不断革新。
万三酒。周庄盛产稻米,酿酒业十分发达,其中白酒最佳。主要操作流程是:将新糯米蒸成饭,调入酒药后,置于缸中,等它成为酒酿,漉去酒糟,再加上河水储于缸中,然后将缸置于墙壁旁。过月余,则成为色清味美的“靠壁清”。相传沈万三家在农历十月酿制的酒最珍贵,故又称“万三酒”。
历史遗迹
作为历史传奇人物沈万三在江南一带留下了一批历史遗迹,主要分布在江苏南京、苏州及昆山周庄镇。据陈兆弘《沈万三遗迹考》记载,大致有城垣、路桥、居宅、园亭、冢墓、集镇、碑刻、绘画等。
一、城垣 
南京城。今江苏省省会南京市。明都城应天府的建造,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到明洪武十九年(1386)历时21年。整座城池北控后湖,东傍钟山,南凭秦淮,西据石头。全城周长33.65千米,高14~21米,顶宽7米。共有垛口13616个,窝棚200座,城门13个。《明史》卷一百一十三记载:“吴兴富民沈秀(万三)者,助筑都城三之一。”田艺蘅《留青日札》卷四记载沈万三所筑范围:“自洪武门至水西门”,包括正阳门(今光华门)、通济门、聚宝门(今中华门),共计长十多千米,约占全城垣的三分之一。现存21.55千米城垣,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聚宝门。为南京城南门,又名瓮城,在今南京市中华路南端、雨花路北端。建于洪武二年至八年(1369~1375),东西宽118.5米,南北长128米,占地一万多平方米。城门内有四道围墙,每两道城墙间的空间为瓮城,战时用做驻兵防守。内共有27个藏军洞,可藏兵三千多。第二层藏军洞两侧各有坡道,可骑马登城。原由沈万三出资建造,民间传说与其“聚宝盆”有关,故名。1931年改名中华门。1957年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二、路桥 
赛公桥 在南京水西门(今三山门)长虹路中段。该桥相传由沈万三儿媳所建。《五杂俎》卷三记载:“有赛公桥,盖沈造数桥,自以为能,诩其子妇。子妇恚,自出私钱为之,工巧宏丽,又倍于沈,故以‘赛公’目之。”明弘治年间应天府尹吴雄重修,清康熙甲辰年(1664)重修, 后改称赛工桥,顾炎武记为“栅洪桥”,今称“赛虹桥”。这个民间传说在南京妇孺皆知,似乎应在南京。
又明孔迩述《云蕉馆纪谈》云:“山(沈万三)尝与子妇斗造一桥,新妇先成,又规度精致,号曰‘赛公桥’,桥今在秀水县平望北境。”平望镇今属江苏吴江区。
苏州街。《明小记》记载:“会万三于苏州用茅山石砌街,逾制,遂逮而戮之,而没其赀。”《云蕉馆纪谈》云:“后沈万三筑苏州街,以茅山石为心,上谓其有‘谋心’,遂收杀之,以兵围其家,尽抄摘之。”
三、居宅
东垞。在周庄镇东侧,属周庄镇东浜村管辖的自然村之一。东垞为沈万三之父沈祐从浙江南浔沈家漾迁徙周庄后的第一个落脚点。清嘉庆《贞丰拟乘》记载:“沈万三父沈祐,从南浔徙于东垞。”
东庄地。在周庄镇与东垞之间一片农田,旧称“东庄地”。清嘉庆《贞丰拟乘》记载:“东庄地乃万三东仓废基,是其积粟处。东通住宅,西接银子浜,园亭仓库,相为联络。”光绪《周庄镇志》记载:“东庄地在桃花庵外,本名东仓,相传为沈万三积粟处。每值同云密布、六出纷飞、枯树著花、平畴种玉,幽人诗思,正不必在灞桥驴背上也。是为八景之八。”称为“东庄积雪”。
黄墩。又名黄墟。在周庄镇西北白蚬江滨,今属吴江区。清光绪《周庄镇志》卷四记载:“沈贵,字仲华,人以万三之弟,故称万四。初居东垞,继迁白蚬江滨之黄墩港,属吴江县。据高士奇《天录识余》载:‘贵不事生产,曾作诗讽其兄云:锦衣玉食非为福,檀板金樽可罢休。底事子孙长久计,瓦盆盛酒木棉裘。’后隐居南山,不知所终。”
会同馆。在南京城内长安街西,今中山东路解放桥以南位置。《张三丰全集》记载:“至今南京西南街即其迁址,会同馆即其故居,后湖中地即其花园旧址也。”明郎瑛《七修类稿》云:“国初南都沈万三秀者甚富。今会同馆是其故宅,后湖中地是其花园。”《洪武京城图志》称:“会同馆是明朝所设馆驿之一,由四方进贡使客所居,地点在南京城长安街西。” 
贯城坊。在南京太平门外。嘉庆《重刊江宁府志》卷八记载:明时三法司及各道御史台、刑部大狱,都在太平门外,其地名贯城坊。“相传明刑部衙,乃沈万三故居。内有牡丹高丈余,开花繁盛,甲于金陵,国初废。”
三家村。在苏州古城内平江路北,今称坝上巷。《吴门表隐》卷七记载:“三家村,在平江路北。张士诚时,止存仰、胡、沈三姓,聚族死守娄门。”王謇《宋平江城坊考》云:“特乱后荒凉,独存气节之士三家,则可断言耳。”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亦认为是沈万三遗迹。
宋通宅。在苏州阊门外急水桥东西栏西。宋通,号彦英,沈万三女婿。乾隆《元和县志》记载:“宋通,字文杰,家饶于资,好读书,慕古人奇节,仕元为万户侯。壬辰兵起,尽散其家财以卫闾党。时张士诚据平江,一时志节之士多归之,通不屑往。洪武初,以贤良征,复不就曰:‘吾家世有隐德,不愿富贵,但愿吾子孙得为善人,永保诗书之泽,足矣。’乃卜居枫江,相地九龙山,与妻偕隐焉。妻沈氏即万三女,知家有难,不受嫁资。”《吴门表隐》卷一记载:“卜宅章门外,有木桥名‘宋家桥’。死后崇祀于乡。”
四、园亭
银子浜。清光绪《周庄镇志》记载:“银子浜,为沈万三之园居。湖石尚存,浜尽处有水一泓,下通泉,迂回曲折,旱岁不枯。上筑小邱,名曰:‘金钩钓月’见杨循吉《苏谈》。”清嘉庆《贞丰拟乘》卷上云:“王行,字止仲。沈万三延为西宾,在银子浜中。”
后湖。在南京玄武湖外,即今玄武湖公园。据《后湖志》卷一记载,玄武湖古名“桑泊”。因位于钟山之阴,东吴时称“后湖”。后湖一直是封建帝王游猎吟咏的场所。北宋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奏请废湖为田。元末水患,复田为湖。湖中有五洲,均不相通。《七修类稿》和《张三丰全集》认为“后湖中地”是沈万三花园旧址。《云蕉馆纪谈》说,园垣周长720步。如同沈万三住宅籍没后作为官署一样,“后湖中地”籍没后作了朝廷黄册库。《吴梅村全集》卷六吴伟业《玄武湖诗》曰:“六代楼船供士女,百处版籍重山河”句,其自注说:“湖置黄册库,禁人游玩。”清宣统三年(1911),后湖始辟为公园。
玉山草堂。在茜泾西门外西南4里,今江苏太仓市浏家港镇西。主人是元昆山人顾仲瑛(1310-1369),名德辉,号金粟道人。清倪大临纂《茜泾纪略》称:顾仲瑛“为吴兴沈万三之婿”,富甲乡里,居玉山草堂,“所搆亭榭,穷极工丽,有蓬莱馆、百花坊、苍筤阁诸胜。”
五、冢墓
安息山坟。在周庄镇北杏村崇远庵右。清嘉庆《贞丰拟乘》记载为沈万四墓。因清道光年间出土《沈伯熙墓志铭》,清光绪《周庄镇志》认定为沈庄墓。该墓营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是沈万三家族墓地,高大如阜,内联五柩,规模宏大。旁有崇远庵两房。清康熙年间,西房僧见墓旁有穴,潜入盗其金炉、寿星等随葬品,以致骤富。墓葬中有隧道、石屋十分坚固。至今当地百姓称其为“安山坟。”
银子浜水底墓。杨循吉《苏谈》及清光绪《周庄镇志》有记载:“水底有古墓,坚实完固,未知所葬何人?其以银子名浜者,殆因万三之多金欤?或云当年鼓铸处?”录以备考。
六、周庄集镇
属昆山市,在昆山市西南33公里处。原名贞丰里,北宋元祐元年(1086),周迪功郎在此收获设庄,遂有“周庄”之名。宋室南渡,人烟渐密。元代沈万三父子迁徙周庄,人丁渐盛,始辟为镇。明代中期,镇始向后港及西延伸,清初由西再向东回合,形成现在的“井”字形格局。
七、碑刻
张士诚记功碑。在苏州北寺塔北碑亭内。该碑高约3.1米,宽约1.7米,为一浮雕式画像石刻。碑分4个层次,主图为吴王张士诚宴饮元朝使者伯颜的场面,全碑人物共计118人。雕工精细,人物形像栩栩如生,为元代石雕艺术中罕见的精品。
《吴门表隐》卷一记载:“石家堂张士诚记功碑名,在北寺山门左,四层,深凿佛像,元沈万三所置。”顾颉刚《苏州史志笔记》指出:“石家堂,误称也。石实刻张士诚为王之就职典礼,金天翮有文记之,刊入《天放楼集》。本在北寺山门,为东吴大学某美籍校长所见,劝寺僧保存,因于方丈中筑亭焉。”金天翮《天放楼续文言》卷一《报恩寺石堪造像索隐》考证“定为至正十八年元主征粮张士诚故事”。并说:“士诚据吴会,或与万三不能无香火缘。” 《梅圃余谈》记载:“张士诚称王,勒万三资犒军,又娶万三女为妃。”金氏又说:“此堪雕镂精,高价良工乃能举其事,意万三于此有力与。”金氏最后说,碑额文字被抹去,乃出于立碑者入明后“惧祸”所为。原碑立于北寺塔前天王殿左,后移于内。1928年覆以亭,护以铁关,由陈去病题“隆平造像”额。“文化大革命”期间石碑毁坏,1985年修复。1986年9月,批准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沈伯熙墓志铭碑。清道光年间出土。碑额题“故沈伯熙墓志铭有序”。清光绪《周庄镇志》卷三云:“在镇北颖村羔景字圩崇远庵右,高大如阜。《贞丰拟乘》误作沈万四墓。道光间墓碑出土,始得其详。”墓志铭全文502字。墓志铭作者卢充耘,字次农,江西南昌人,随前辈入昆山籍,伯父即洪武《苏州府志》编撰者卢熊。
沈汉杰墓志铭碑。明初翰林学士刘三吾的《坦斋文集》内有沈万三侄儿沈汉杰的墓志铭。
沈荣甫墓志铭碑。元末明初人王行撰”。
重新解读沈万三
沈佑生了两个儿子:沈万三和沈万四,哥哥擅长经商敛财,弟弟却爱好书法艺术。张士诚统治苏州期间,自然要给沈氏这样既是姻亲,又曾多次资助他政权的豪强地主以种种经营特权和优惠,从而加速了沈氏家属的敛财进程。同里镇原名富土镇,朱元璋打击江南豪强势力,使江南民众谈“富”色变,以致周庄附近的富土镇,也改名为同里镇了。
周庄作为水乡古镇,在人文资源上并不比周边其他古镇优越多少,比如,千灯镇有顾炎武故居,黎里镇有柳亚子故居,甪直镇有叶圣陶故居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圣寺,同里镇有陈去病故居和现在已被增补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退思园,哪个不比周庄强?而周庄,沈万三似乎是最大最强的“硬件”了。
早在元末明初,沈家就与外通商积累财富
《明史》上说,朱元璋定都南京后,要修筑南京城,其中三分之一是沈万三资助的。尽管从时间衔接上看有很多破绽,但有一点千真万确,那就是沈万三家确实已经拥有了“富可敌国”的资产。
据方志记载,沈万三的两个儿子以“白金二千锭、黄金三百金”以及米、甲士、马匹等,“建南京廊房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楼四座、筑城甃阶、造铁桥水关诸处,费巨万万计”。
旧志书上说,沈家财富“由通番而得”,早在元末明初,沈家就有了与外通商的意识,并在经营活动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这在当时人眼光里,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于是便有了“聚宝盆”的猜测。
哥哥万三擅长经商敛财,弟弟万四爱好书法艺术
据《周庄镇志》记载,沈万三的祖籍是浙江吴兴(今湖州)南浔的一个名叫沈家漾的小村子里。元至顺元年(1330)其父沈佑举家迁居时属平江路(今苏州)长洲县的周庄东垞,以躬稼为业。沈佑生了两个儿子:沈富和沈贵,即沈万三和沈万四。
沈富是沈万三的真名,镇志上说“沈富,字仲荣,一名秀,世称万三。万三者,乃巨富之名,万户三秀耳。故又称万三秀。”明人董谷《碧里杂存》云:“沈万三秀,不知其名。盖国初富者,谓之万户。三秀者,每县分人为五等,曰哥、畸、郎、官、秀,秀最上。洪武初年,家给户由一纸,每等之中,又各有等,沈乃秀之第三者也。 ”
清代学者高士奇在《天禄识余》一书也认为,“沈万三”其实是沈姓与万户、三秀三者组合而成,称沈万三也好,沈秀也罢都是沈万三秀的略称。沈贵,字仲华,因乃沈万三之弟,故人称万四,初居东垞,继迁白蚬江滨之黄墩港。两人虽是兄弟,但秉性志趣迥异:万三痴迷于经商敛财,万四爱好书法艺术。
资金周转使财富增加,但沈万三并未大兴土木造沈厅
周庄由东垞村演变成人丁兴旺的集镇,同沈家的迁入有关。当时镇西部都是墓地,有人烟的地方就严字圩,镇东南的东垞便是沈家迁来时的第一初居住地,西北半里许即东庄地及银子浜。明人杨循吉曾到过周庄东南沈万三的住宅遗址,在《苏谈》中流下记载“沈万三家在周庄,破屋犹存,亦不甚宏壮,殆中人家制耳。”顾震涛也说“元沈万三宅在周庄,甚小。”可见,沈万三确实不像大多数财主,没有将大量资金用于大兴土木,而是作为流动资金,在外周转,以赚取更多的利润,使财富不断增加,这就是他能成为江南首富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位于周庄镇南市街的沈厅并不是沈万三那时的家,它是沈的后裔沈本仁于乾隆七年(1742)花巨资建成的,这处住宅原名敬业堂,清末改称松茂堂,七进五楼门,占地面积两千多平方米,有屋宇百余间,是一座颇具特色的江南宅第。
致富源自多方面投资回报,“聚宝盆”引发民间出嫁带脚炉
沈家元末迁来周庄,在沈万三的经营下,短短数十年间,由一地地道道的农民成了天下闻名的豪富,连身处深宫的马皇后都说他“其富敌国”,可见他的巨富是世人皆知的。可他是如何致富的,对于老百姓来说却始终是个谜。于是就有了种种猜测,最常见的说法是清人褚人获《坚瓠集》中所载的沈家偶获聚宝盆的说法。时至今日,江南女子特别是渔家女出嫁的时候,陪嫁品中还少不了“聚宝盆”(即脚炉)。《秀水县志》的记载是“万三父游姑苏,于废宅得数罂黄白,遂用饶富。”《循陔纂闻》中更明确指出“万三父陆道判游姑苏赘沈氏”,又将沈氏巨额家财说成是“废宅得宝”,甚至把万三的父亲说成是洞庭商人陆道源,万三乃从母姓沈。明弘治《吴江志》载,“沈万三秀有宅在廿九都周庄,富甲天下,相传由通番而得。”又说陆道源“悉以田产送沈万三家”,这一点在《南浔志》也有类似记载,说陆在晚年当道士前,将其家产分别给了两个人:一个姓葛,另一个就是沈万三。明人董谷《碧里杂存》说沈家还从事高利贷经营。从上述种种史志记载分析,除了带有神秘色彩的聚宝盆一说属于无稽之外,沈家的财产来源应该是多方面的投资回报。
嫁女张士诚家所以暴富;谈富色变富土镇改名同里镇
沈家的暴富应该说还与张士诚有关,阴太山《梅圃余谈》中载“张士诚称王,勒万三资犒军,又取万三女为妃。”在张统治苏州期间,他需要得到江南地主势力的支持,自然也会给沈氏这样既是姻亲,又曾多次资助大周政权的豪强地主以种种经营特权和优惠,从而加速了沈氏家属的敛财进程。正是由于这种关系,当朱元璋大军压境、兵临城下之时,一些豪强世族还纠集族人助张死守。《吴门表隐》卷七载:“三家村,在平江路北。张士诚时,止存仰、胡、沈三姓,聚族死守娄门。”顾颉刚先生考证认为沈姓即沈万三家族。然而,也是因为这一点,尽管沈家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主动犒劳天子军,并“助筑都城三之一”,据田艺蘅《留青日札》卷四记载是“自洪武门至水西门”,包括正阳门(今光华门)、通济门、聚宝门(今中华门),共计长十多公里。还是没能博得朱的好感,落得个巨额资产籍没入官,本人放逐云南边陲的下场。其余,江南豪富也被迁籍苏北。朱元璋打击江南豪强势力的政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使江南民众谈“富”色变,以致于周庄附近的富土镇也改名为同里镇了。
沈万三与周庄
一提起周庄,人们就会联想起沈万三,这恐怕要归功于周庄人超前的文化意识和经济意识。记得在80年代,一些报刊杂志上津津乐道于江南模式——乡镇企业成为苏南经济的半壁江山之时,周庄人并没有亦步亦趋地学人家大搞那些依托当时紧缺经济带来的看似颇具活力的劳动密集型的乡镇企业,而是利用1983年,留学美国的陈逸飞以周庄的水乡风景创作成《双桥——故乡的回忆》那幅画带来的效应,抓住机遇,编修好《周庄镇志》,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周庄的知名度。与此同时,也投入相当的财力修复“沈厅”,又从千灯镇移来三座石拱桥,增添水乡古镇的韵味。从而吸引了一些电影、电视剧组的纷至沓来,成了江南水乡古镇理所当然的典范。
其实,周庄作为水乡古镇并不比周边其他古镇优越多少,周庄除了沈万三也拿不出更吃香的“硬件”了。说到底,关键在于人的意识,也许正是沈万三经济头脑的“遗传”。
中国第一水乡——周庄
昆山周庄的美誉很多,著名画家吴冠中称为“集中国水乡之美”,台湾著名作家吴童(王德琦)称为“中国第一水乡”。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说“周庄不仅是江苏的一个宝,而且是国家的一个宝”。1989年4月1日,修复后的沈厅正式对外开放,卖出了第一张6毛钱的门票,周庄旅游迈出了第一步。其后周庄又陆续开放了张厅、迷楼、叶楚伧故居三个景点,慕名到周庄的人越来越多。1995年,周庄把整个古镇作为一个景区统一对外发售联票,将古镇景区的众多景点“集体打包”,以“中国第一水乡”的品牌推向海内外,从此迈上了一条全新的发展轨道。
20 世纪80年代的周庄人,似乎得到沈万三的“真传”,他们用异乎常人的眼光瞄准了文化和旅游,舍得投入,加强维护。在90年代,全国各地一片“拆”声中,他们反其道而行之——保护,使旅游成为全镇的支柱产业,还举办了周庄国际旅游节。2000年“五一”长假期间,周庄先声夺人,游客人数毫不逊色于虎丘、拙政园等老牌旅游热点。在大批国有企业、乡镇企业想尽办法脱困扭亏的时候,周庄人已经依托旅游这一“拳头产品”,成为苏南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旅游的发展,有效带动了全镇饮食服务等相关领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