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大明苏州——明代苏州历史概述
李喆 2016-04-24
浏览量:21074
明朝集合了所有封建王朝所能经历的局面,得国之正莫若朱洪武,农民起义开创、驱除外族、统一分裂、藩王叛乱、休养生息、经济改革、皇帝被俘、中兴之主、宫廷内斗、储位之争、外廷朋党、宦官外戚之祸、最后亡于农民起义和外族入侵。
一、张士诚与苏州
元朝实行民族与阶级压迫政策,政治黑暗,吏治腐败,农民身受多重的压迫与剥削,因此起义不断。元末水灾严重,政府强迫农夫、士兵治河,劳动十分繁重,而食钱经层层贪克不够供给,因此民众产生了极大的愤恨。加上元政府推行“至正交钞”、“至正通宝钞”,提高钞值,而使物价通涨。由于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激化,各地纷纷起义。由于各地起义,星火相继,元顺帝下诏修复拆毁的城墙。至顺四年(1333),平江路廉访使李帖木儿、达鲁花赤六十、太守高履急征民夫十多万人在原有基础上修复了城墙。城墙周长二十二点五公里,辟葑、娄、阊、齐、盘、胥六门。
在苏州附近活跃的起义军主要有占据高邮的张士诚(1321―1367)、集庆(今江苏南京)的朱元璋(1328―1398)和浙江台州的方国珍(1391―1374)。
张士诚小名九四,泰州白驹场人,以贩盐为业,“轻财好施,得群辈心” ,至正十三年(1353)因受富人与小吏的压迫而率盐丁起义,先占泰州,再占高邮,次年称诚王,年号天祐,国号周。
至正十六年(1356)正月,江阴人朱英起义受挫,奔高邮张士诚处讨救兵,极言平江富庶,怂恿其南下。张士诚命其弟张士德从通州(今江苏南通)渡江占领常熟。次月,张军直压平江,在齐门外击败了前来迎战的元镇将脱寅,平江达鲁花赤哈散沙自杀,太守贡师泰逃逸。三月,张士诚至苏州,改苏州为隆平府(次年又改平江路),以承天寺为王府,建枢密院、弘文馆等中央机构,以术士李行素为丞相,张士德为平章,李伯昇知军事,潘原明、蒋辉为左右丞,徐义典亲军,蔡彦文等为谋议。四月,张士诚攻湖州、常州、松江等地,但在西进之中,在龙潭被朱元璋部下徐达大败。至正十七年(1357),江北的泰兴与江南的常州、江阴、长兴均被朱军所占。徐达进攻常熟,俘获了张士德。此时降元的方国珍集中水师进入长江,袭击了昆山。在“势穷力迫”的局面前,一些守旧的官僚儒生劝张士诚降元。八月,张士诚派周仁至杭州向元行省达识铁睦儿请降,“具陈自愿休兵息民之意” 。元顺帝任张士诚为太尉,张士信任知枢密院事,并命方国珍退兵。张士诚去国号,立江淮分省、江浙行枢密院于平江。其后,又遣史炳文袭杀杭州的杨完者,遂有杭州 。
为抵御朱元璋的军事压力,张士诚采取以攻为守的策略。多次遣军进攻常州、江阴,但均告失败。与之相反,朱元璋所遣徐达部却攻占了原属张士诚的宜兴。次年正月,朱军胡大海又克诸暨。以后几年,双方呈相持状态。但张士诚在北方有较大发展,乘红巾军北伐之际,进占济宁、濠州一带地方。至正二十三年(1363),张士诚遣部将吕珍杀红巾军领袖刘福通,占领宋政权都城安丰(今安徽寿州)。
为了支持元朝摇摇欲坠的统治,由张士诚出粮,方国珍出船,每年海运大批粮食接济元大都(今北京)。张士诚以“功”邀取王爵,元廷不准,遂自立为吴王,重置百官,任其弟张士信为浙省左丞相,幽囚原浙江左丞相达识铁木儿于嘉兴。
在消灭了陈友谅势力后,朱元璋称吴王,至正二十五年(1365)十月,进攻张士诚的苏北、淮河流域的地盘,至次年四月,逐步攻占了泰州、通州、盐城、高邮、徐州、安丰等地。五月,朱元璋发布“平周榜”,指责张士诚的八大罪状,表示消灭张氏政权“以靖天下”的决心,命徐达、常遇春率二十万大军攻取张士诚江南的地盘。朱军先攻湖州、嘉兴、杭州,张士诚部将吕珍、李伯昇等纷纷投降。十一月,朱元璋军完成了对平江的包围,常遇春部结营虎丘,汤和部驻阊门,徐达部驻葑门至相门,郭兴驻娄门,耿炳文等驻齐门,华云龙与仇成分别驻胥门与盘门。他们在平江城外作栅围困,并设木塔监视城中动静。至正二十七年(1367)正月,平江附近州县松江、嘉定、昆山、太仓、崇明相继降附朱元璋。六月,平江缺乏粮草,又无援兵,张士诚想突围而出,命徐义、潘原绍出胥门再转阊门袭击常遇春军。常遇春合兵北濠,断张军归路。张士诚亲率大军赴山塘,前往增援。无奈山塘街面狭窄,无法舒展,稍一后退整顿,朱军便冲杀过来,张士诚军大乱,人马践踏,“溺死沙盆潭者无数” 。张士诚亲勇号称“十条龙”的也淹死于钱万里桥。过了几天,张士诚再至胥门突围遇阻,从此不敢出战。九月,徐达见城内势穷力竭便发动总攻,率先攻破葑门,守城将领周仁、潘原绍投降。张士诚亲率残兵在万寿寺东街(今凤凰街)一带进行巷战,又遭失败。张士诚驱妻子姬妾登齐云楼自焚而死,自己欲上吊自杀,被已降朱元璋的李伯昇救下,俘送应天(今南京),自缢死。这次战争给苏州子城带来严重破坏,成为一片荒草废墟。
张士诚在苏州计十二年之久。他治苏注意兴修水利,浚疏河道,奖励农桑,减轻田赋,使人民得到实惠。并建设瓮城,巩固城防。张士诚“宽以得民”,故而在围城时民众上城防守而“不内变”。他死后,每年七月三十日,人们点“九四香”作为怀念,后讹成“狗矢香”。苏人并于娄门外专立祠宇作为纪念 ,张的坟墓在今苏州工业园区谢塘金鸡湖东岸。
但张士诚在政治上动摇不定,投降腐败的元王朝,丧失起义的宗旨,也就失去在抗元斗争中建立的威信。张氏集团又胸无大志,贪图财富与享乐,起第宅,饰园池,畜声伎,购图画,唯酒色躭乐是从 ,加上军事策略上的屡次失误,失败也就不足为怪。
二、明朝时期
朱元璋在其吴元年,即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九月,派大将军徐达等经十个月攻围平江城,终于消灭张士诚吴王政权,完全实现对江南的统治。他改平江路为苏州府,沿元之旧,领吴、长洲二县及昆山、常熟、吴江、嘉定四州。次年(1368)元旦,在北伐中原节节取胜之时,他在应天(今南京)正式即大明皇帝之位,建元洪武,开始明朝统治,并逐步统一中国。洪武二年(1369),苏州府的四州复改为县。八年(1375),改划扬州府崇明县来属。孝宗弘治十年(1497)正月,割昆山、常熟、嘉定三县地在太仓卫置太仓州,领崇明县,仍属苏州府。明初苏州府与应天等府直隶南京(后改为京师)的中书省,后直隶六部。永乐元年(1403)正月建北京于顺天府,仍称南京。十九年(1421)正月改北京为京师,以顺天等府州直隶六部,即为北直隶;南京名称不变,统应天、苏州等十四府、四直隶州,即为南直隶。直到南明福王弘光元年(1645)五月,南京被清朝占领,明代苏州府凡领州一、县七,辖境不变。
明初朱元璋的洪武时代(1368―1398)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典型的政治上高度集权,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时代。
在自然经济基础上建立的明朝封建君主专制力量异常强大。开国功臣被依次翦灭清除。胡惟庸、蓝玉两起狱案诛杀近四万五千人,元功宿将相继殆尽。
朱元璋就势废除绵延千余年的丞相制度,从此实现君主大权独揽。
通过迁徙豪族,尤其把江南豪族地主赶到穷乡凤阳,或者迁居首都南京加以监督,砍掉了他们的社会和经济基础。
借助“空印案”和郭桓案,朱元璋在财政上大肆敛财,民间中产之家大都破产,从此,大家都是“穷人”。
不仅如此,朱元璋的专制淫威渗透到思想文化领域。一方面笼络文人,开科举选人才,以朱熹儒学为标准统一天下人心,或者不拘资历用人;另一方面实行文化高压政策:“寰中士夫,不为君用,是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苏州儒生姚叔闰、王諤被举人才,应征不至,被诛杀、籍其家 。其时文网严密,大兴文字狱,滥杀无辜士人。如明初“四杰”之一的苏州诗人高启,在洪武六年(1373)替苏州知府魏观营造府署作上梁文,因府署建在朱元璋的死敌吴王张士诚的王府废基上,有“龙蟠虎踞”的赞语,触犯朱元璋的忌讳,竟然受到腰斩极刑 。思想文化高压造成明初思想文化界万马齐喑的局面,四处呈现的是歌颂升平的腔调。
对于苏州吏治,由于人多赋繁,与国家财赋主要收入直接关联,还是敌手张士诚的统治中心,他更是猜疑重重,毫不留情地加以治理。
凡苏州府县正佐官员都被政府严密监督,稍涉贪墨,或偶有过失,轻则革职拿问,重则丢官丧命。以苏州知府而言:“考洪武中,苏守三十人,左谪者吴懋,坐事去者何异、张亨,被逮者王暄、丁士梅、汤德、石海、王绎、陈彦昌、张冠、黄彦端,坐赃黥面者王文,而子尚(金炯)与魏杞山(魏观)皆坐法死。”
他们或经济原因,如无法完成催交苏州重赋,采用一时权宜之法;或施暴于民,像洪武三年(1370)知府陈宁号为“陈烙铁”; 或用了软的一手,如洪武十九年(1386),知府王观在荒年无法完赋,“乃延诸富室集郡衙饮食之,使各量出赀,以代贫困者之逋。众欢然如指,逋乃完” ;而金炯想均平官民田税则,却引起朱元璋不满,遭诛杀惨祸,还连累其支持者户部尚书滕德懋被杀。
有的官员因工作失误造成经济损失,遭到严办。如苏州知府张亨、知事姚旭因不察“假千户沈仪赍伪造御宝文书至府,不行比对勘合承接,即便当厅开读,行下属县,意在通同扰民作弊”。沈仪并伴当四名被凌迟处死,知府、知事被枭令 。
洪武年间,苏州府不少官员戴罪任职。如知府王观因踏水灾受钞三十贯,戴罪上任。如王观,“为政严整,多所兴建,发奸擿伏,民惮之如神明” ,与李亨、魏观、姚善、况钟成为贤明的“姑苏五太守”。
个别的因政治原因被严办。如曾任国子监祭酒的魏观,因善治术,洪武五年(1372)出任苏州知府。他严惩前任陈宁之苛政,除暴安良,体恤百姓,政绩卓著,赢得朝野上下一致推崇。洪武六年(1373),因在张士诚故王基上修葺府衙,请高启所撰上梁文有“龙蟠虎踞”之句,被朱元璋下令将二人押赴京师腰斩处死。
利用重典整肃吏治,既是朱元璋处心积虑的国策,也使苏州政治统治秩序得到有效保障,为社会经济恢复与发展提供了行政力量支撑,取得一时成效。但是,它归根到底属于人治,取决于治人威权的强大震慑力,一旦失控,吏治的腐败又将不可遏制地恶化。
朱元璋打击豪强富室,首先针对张氏政权敌对势力,没收张氏旧臣故交的地产,“一入版图,亦按其租簿没入之” ,并将其强行迁徙,于吴元年(1367)十月,“徙苏州富民实濠州” 。有的人因忠于元朝,如苏州儒生姚叔闰、王諤与朱元璋敌对,应征不至,惨遭杀戮,那是政治罪,极少数的例子。
朱元璋试图以良民治良民,让富民参与政府赋税征收,维护基层秩序,因而承认富民的地位。洪武三年(1370)二月,朱元璋召见诸郡富民,训诫他们不要欺凌小民,武断乡曲,“使富者得以保其富,贫者得以全其身。尔等当循分守法,能守法,则能保身矣” 。次年首先在江南苏州等地设立粮长。“粮长之设,首便于有司,次便乎良民,所以设立之时,定殷实之家。”
“洪武十三等年,起取苏、浙等处上户四万五千余家,填实京师。壮丁发各监局充匠,余为编户,置都城之内外,爰有坊厢。”
“夫自国初仿汉徙闾右之制,谪发天下之人,又用以填实京师。至永乐间,复多从驾北迁。当是时,苏州以富庶被谪发者,盖数倍于他郡。” 郁瑜、伊氏、吴县韩氏、长洲徐氏、昆山邹氏、虞氏等,都属于被卷入这场迁徙浩劫的富户。明政府效仿秦汉迁徙豪强的办法,强迁江南苏州等地豪强地主,安置在凤阳、南京等似乎荣耀的地方,实际上让他们在新的陌生环境,没有社会经济根基,又便于监管,最重要的是,简捷了当,没收他们原有的财产尤其是土地,收归国有,营造小农经济,开辟了一个洪武模式的新时代。
最为著名的是江南巨富周庄沈万三案。“洪武初,征取天下富户,以苏州沈万山为首,公等数人随之同入京师。” “洪武中,吴人有沈万三者,以资倾东南,家已籍,顾善自匿。至永乐中,犹称巨富,而尚惴惴惧不保,时入赂贵臣。是时,闾右以赀自焚者,十室而五。” 其实,周庄沈万三在元代发家,从沈富到曾孙沈德全,祖孙四代被三次抄家斩杀,直至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
沈万三案还连累乡里,特别是沈万三赘婿顾学文与富土梁氏奸情,被诬蓝党时,穷极株连:“及蓝玉事发,序班从旁诬奏学文与蓝玉通谋,诏捕获严讯,词连妻父及其仇七十二家,转相援引,并及处士张璹,侍郎莫礼,员外郎张瑾,主事李鼎、崔龄、徐衍等,不可胜数,党祸大起,至五、六年始息……按《吴江县志》载,洪武三十一年(1398)二月,学文坐胡蓝党祸,连万三曾孙德全等六人并顾氏一门,同日凌迟,莫礼亦坐诛。” 吴江莫礼之家素为望族,“时莫氏以赀产甲邑中,所与通婚姻,皆极一时富家”。但以后富土改名同里,似以避富庶招显之嫌。
沈万三(1330年-1379年),名富;字仲荣,俗称万三。万三者,万户之中三秀,所以又称三秀,作为巨富的别号,元末明初人。
元朝中叶,沈万三的父亲沈祐由湖州路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南浔镇沈家漾迁徙至周东垞,后又迁至银子浜。沈万三在致富后把苏州作为重要的经商地,他曾支持过平江(苏州)张士诚的大周政权,张士诚也曾为沈万三树碑立传。
沈万三,元末明初人。俗称万三。万三者,万户之中三秀,所以又称三秀,作为巨富的别号。万三是对他的一种社会称呼,他本名富,字仲荣。关于沈万三发财致富的原因。大致有“垦殖说”,“分财说”和“通番说”三种。
垦殖说。
许多史料上都有记载,但真正完善地提出这一说法的是昆山文管会陈兆弘在“明代经济史学术讨论会”上发表自的《明初巨富沈万三的致富与衰落》一文。文中重点提出,沈万三从“躬稼起家”继而“好广辟田宅,富累金玉”,以至“资巨方万,田产遍于天下”。沈万三依靠垦殖发富,乃至成为豪富,号称江南第一。
分财说。
有人认为,“沈万三秀之富得之于吴贾人陆氏,陆富甲江左…尽与秀”。(《周庄镇志》卷六.?杂记),又有人说“元时富人陆道源,皆甲天下……。暮年对其治财者二人,以资产付之”,“其一即沈万三秀也”,(杨循吉《苏谈》)。总之,沈万三是得到了吴江汾湖陆氏的资财,才成为江南巨富的。
通番说。
据《吴江县志》载,"沈万三有宅在吴江二十九都周庄,富甲天下,相传由通番而得"。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也说:"苏州沈万三一豪之所以发财,是由于作海外贸易。"这说明沈万三是由于把商品运往海外贸易,才一跃而成为巨富的。
事实上,沈万三之所以成为江南巨富,以上三个因素缺一不可,是密切关联的。如果说沈万三“其先世以躬稼起家……大父富,嗣业弗替;尝身帅其子弟力穑,”说明他有了立业的根本。沈万三得到了汾湖陆氏巨资,更由于“治财”有方显示了他出色的“经济管理”的才能?才有了致富的本钱和关键。他有了这样的巨资后,一方面继续开辟田宅:另一市面他把周庄作为商品贸易和流通的基地,利用白砚江(东江)西接京杭大运河,东入走浏河的便利;把江浙一带的丝绸、陶瓷、粮食和手工业品等运往海外,开始了他大胆地“竞以求富为务”的对外贸易活动,使他迅速成为“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的江南第一豪富。沈万三就是从贸易中赚下的一部分钱,购置田产,另一部分钱作经商的资本。所以说,沈万三是以垦殖为根本,以分财为经商的资本,大胆通番;而一跃成为巨富。周庄“以村落而辟为镇,实为沈万三父子之功。”
沈万三富得连朱元璋都眼红,但在遭受朱明王朝三次沉重的打击后,又很快衰落了。 第一次打击是在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前后。据《周庄镇志》记载,“《明史?马后传》洪武时,富民沈秀者助筑都城三分之一,请稿军,帝忍曰:匹夫稿天下之军乱民也,宜诛之。后谏日,不祥之民,天将诛之,陛下何诛焉!乃释秀,戌云南。”
除沈万三充军云南之外,他的第二个女婿余十舍也被流放潮州。在此之前,沈万三除筑洪武门至水西门城墙外。还以龙角贡献,并献有白金二千锭,黄金二百斤,甲土十人。甲马十匹,建南京廊庑、酒楼等。这次打击不仅使沈家失去了沈万三这个当家人;而且富气也减去了大半,可谓人财两空。不仅如此,沈万三当时被捕时,周庄镇上株连甚多,有尽诛周庄居者之说。幸亏镇人徐民望不避斧钺,台御状至京城:才救下周庄全镇老小。
第二次打击是在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洪武十九年春,“兄至以户役故,缧*赴秋官时伯熙亦获戾京师,适与兄同系狱”(《周庄镇志卷三。冢墓)。这次沈万三子沈旺的两个儿子沈至、沈庄(伯熙)又为田赋坐了牢,伯熙当年就死在牢中,后移葬于周庄杏村。这样,从根本上动摇了沈家的基业。
第三次汀击是在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奏学文与蓝玉通谋,诏捕严讯,株连妻女,及其仇七十二家,”“洪武三十一年二月学文坐胡蓝党祸,连万三曾孙德全六人,并顾氏一门同日凌迟”(《周庄镇志》卷六?杂记),这次沈万三女婿顾学文一家及沈家六口,近八十余人全都被杀头,没收田地,可谓是满门抄斩了。沈万三苦心经营的巨大家业,急剧地衰落了。“沈万三家在周庄,破屋犹存,亦不甚宏大”,沈家大族遭受如此三次沉重的打击,只能家破人亡。就这样,号称江南第一豪富的周庄沈万三,由兴盛走向了衰落。
这些苏州豪强富室纷纷被牵入政治大案,或者因经济等其他名目,遭受毁灭性打击。正是所谓朱元璋“疾兼并之俗,在位三十年间,大家富民多以逾制失道亡其宗” 。“当是时,浙东、西巨室故家,多以罪倾其宗。” “皇明受命,政令一新。豪民巨族,刬削殆尽,盖所以鉴往弊而矫之也。” 苏州从五代、南宋“浸淫至于元季,上弛下纵。兼并之家,占田多者数千顷,少者千余顷,皆隶役齐民,僭侈不道。本朝任法为治,而其徒犹蹈前辙,不知自检,往往罹罪罟,则戮其孥,籍其家,没入其田,令民佃之,皆验私租以为税之多寡” 。显然,从宋元到明初,封建中央政府对待苏州和江南富户及豪强地主的政策在演变,社会结构也处在调整之中。
此外,朱元璋为防止苏州、松江的人才出仕,通同乡人作弊钱粮,居然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令“苏、松人毋得任户部” 。
朱元璋不惜采用军事、司法、经济、政治等手段,征服、屠杀、籍没、迁徙大量江南苏州等地豪强地主,拔除他们的社会经济根基,彻底削弱这股盘根错节的巨大社会势力,调整阶级关系和生产关系;抄没他们的田产,建立超越宋元的国有官田制度,以确保国家赋税收入,造成明清江南重赋格局,苏州首当其冲,贻患无穷;也适当照顾平民百姓的社会经济利益,缓和了阶级矛盾,通过里甲、粮长制管理基层社会,建立了小农经济体制,使得稳固洪武模式的经济主干,却也使社会经济结构剧烈变动。因之,明初苏州社会经济结构处于剧烈变动时期,也是洪武模式确立时期,这与消灭旧豪强、打击豪强地主紧密关联,实是社会势力此消彼长的过程。
三、郑和从刘家港“开洋”下西洋
从明成祖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 7. 11)到宣宗宣德八年(1433),著名航海家、外交家郑和(1371―1433),奉命率领中国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船队,以高超的航海技术,克服重重险阻,七次远航,和平出使,到达亚洲、东非等三十多个西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国家与地区,客观上扩大海外贸易,加强中外友好往来,传播中华文明,留下《郑和航海图》这一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比哥伦布等航海探险早八十多年,创造了辉煌的航海壮举,史称“三宝太监下西洋”。
郑和每次下西洋都从苏州娄东刘家河 扬帆起锚,必经福建长乐太平港停泊,等候季风再出港。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时,因年事已高,撰立《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记》,回顾下西洋历程,对此说得很清楚,首称:“和等自永乐初奉使诸番,今经七次,每统领官兵数万人,海船百余艘,自太仓开洋,由占城国、暹罗(xiān luó,现今泰国)国、爪哇国(印尼)、柯枝国(印度西南)、古里国(印度),抵于西域忽鲁谟斯(伊朗东南)等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而郑和船队 每次返回,又都以太仓为收泊地。
位于长江入海口的刘家港,是中国东部沿海与长江三角洲的良港。元代通番贸易兴盛,外商云集,百货齐备,已有“六国码头”之誉,并是海运漕粮北上的重地。明初它离京师南京很近,通都大邑,交通方便;加上江南人口、人才、财富富庶等其他条件,利于作出洋准备,因此成为郑和出使西洋的开船基地。他每次奉诏出使,从南京到此,集结船员,装载货物,补充给养,祭祀天妃,返航后又在此修整修船,宴劳犒赏,并在来往西洋时举行迎送外国使节的仪式等活动。当然,不排除郑和从太仓出使,具有禀令暗访建文帝下落,属于政治或军事性行动的主观动机。
郑和下西洋迄今在海内外依然留下许多佳话及许多纪念遗址。郑和在刘家港整修的天妃宫,1985年7月11日辟其后殿为郑和纪念馆,重竖通番事迹碑。自2005年起,我国每年7月11日被定为中国航海节,以纪念郑和首次下西洋。在郑和下西洋离陆始发地太仓,已多次隆重举行纪念活动和国际学术研讨会。
在郑和随员里,有位昆山人费信(1384―?),字公晓 ,年少家贫好学,自学精通阿拉伯文。永乐七年(1409)、十年(1412)、十三年(1415)及宣德五年(1430),任郑和的通事,四下西洋。英宗正统元年(1436),他著《星槎cha胜览》(往来于天河的木筏。传说古时天河与海相通,汉代曾有人从海渚乘槎到天河,遇见牛郎织女。见晋张华《博物志》卷三。 2.泛指舟船。),记载西洋国家风土人情,其中一半是他亲身经历见闻。此书与会稽人马欢的《瀛涯胜览》、应天人巩珍的《西洋番国志》,成为郑和下西洋的三部珍贵文献。他另有《天心纪行录》一卷,已佚。为了纪念航海家费信,南沙群岛有一岛被命名为费信岛。
1983年,在太仓人民公园的树萱斋墙内发现《明武略将军太仓卫副千户尚侯声远墓志铭》,即《周闻墓志铭》,由太仓人李俊刻石。墓主周闻(1385―1470),本姓尚,冒为周,名闻,字声远,先世淮西合肥人。十八岁时继同母兄周义的百户校尉武职,于建文四年(1402)从南宁迁调太仓。以武官选拔,“偕行”郑和,于永乐七年(1409)、十一年(1413)、十五年(1417)、十九年(1421)(中道取回)、二十二年(1424,因明仁宗诏而停止)及宣德六年(1431),六次奉命下西洋。第二次去后回来,“以劳,升本卫右所副千户,世袭,阶武略将军”。正统六年(1441)因“诖误”,改任金山卫,八年(1443),致仕。子孙甚众。葬于太仓城北寿安桥西的祖茔。周闻在二十五年内,实际上四次抵达西洋诸国。他的事迹是郑和下西洋的珍贵资料。
四、周忱、况钟治苏
针对江南苏州等地社会经济面临的困境,明宣宗痛下决心,派遣并大力支持周忱、况钟履任,重在清理赋税,从根子上下手,确保安抚民众。
宣德五年(1430)九月,“帝以天下财赋多不理,而江南为甚,苏州一郡积逋至八百万石,思得才力重臣往釐之。乃用大学士杨荣荐,迁忱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诸府,总督税粮” 。临行,宣宗敕谕周忱:“今命尔往,总督税粮;务区画得宜,使人不劳困,输不后期;尤须抚恤人民,扶植良善。” 自此应天巡抚 成常设专职。周忱自宣德五年九月赴任,到景泰二年(1451)致仕,在任共二十一年。
周忱(1381~1453)明前期大臣。以善理财知名。字恂如,号双崖,江西吉水人。永乐二年(1404)进士,补翰林院庶吉士。翌年进学文渊阁,寻擢刑部主事,进员外郎。洪熙元年(1425)迁越府长史。宣德五年(1430)授工部右侍郎,奉命巡抚江南,总督税粮。他有经世之才,在巡抚任上,厘奸革弊,抑制豪右,进行了一些有益于社会生产的赋役改革。主要有,创“平米法”,均平官、民田耗米;请官铸铁斛,统一征粮斗式,防止粮长利用职权,从中牟利;设“水次仓”,由民迳往交纳,官为监收,杜绝粮长贮粮私家,为奸作弊;核减苏州等府税粮,以苏民困;置“济农仓”,储粮备荒;立兑军解运之制,使不误农时,节省漕费;折征改纳金花银,每两当米四石,解京兑俸,民出甚少而官俸常足。故当时言理财者,无出忱右。正统五年(1440),进工部左侍郎。六年命兼理湖州、嘉兴二府税粮。十四年迁户部尚书,后改工部。景泰二年(1451)致仕。四年十月卒于家。著有《双崖集》等传世。
况钟于宣德五年以廉能擢任苏州知府。据传载:“五年,朝议天下九大郡,繁剧难治,苏州尤甚,税粮甲于他省,民困吏奸,积逋日益。每差京官督催,累岁不能如额数,而流亡倍多。乃诏六部、都察院,各保举郎中、御史之廉能有为、才堪牧民者,知九郡事。礼部尚书胡公濙暨吏部尚书蹇公义,交章荐公。时三杨当国,首辅西杨,尤秉知人鉴,凡所识拔,悉为名臣,然性严不轻于接物,公受知最深,遂奏擢公任苏州。赐敕书,假便宜行事,章奏得径达御前。复赐钞千贯为路费,驰驿之任。盖重其行,不以常格相待也。” 况钟自这年七月赴任,至正统七年(1442)十二月卒于任,享年六十岁,连任十三年。
况钟(1383─1443)字伯律,号龙岗,又号如愚,生于靖安县龙冈洲(今高湖镇崖口村)。七岁丧母,从小受到生活磨炼。聪颖好学,秉心方直,律己清严,习知礼仪,处事明敏。二十四岁被县令俞益选用为礼曹吏员。九年任满后又被荐至礼部,经永乐帝面测抉用为礼部六品主事。在九年的任期中,由于他勤谨廉洁,博识干练,又任劳任怨,极得朝廷赏识(仅永乐帝的奖赐就有31次之多),升为仪制司四品郎中,宣德五年(1430年)又特选他担任当时“天下第一剧繁难治”的苏州知府之职。况钟治苏9年任满,例应上调朝廷,而苏州府士民张翰等一万三千人联名向直隶巡抚按察使张文昌上书,恳请转奏朝廷,乞求况钟连任。明英宗朱祁镇准奏,况钟为官清廉,三餐佐饭,仅一荤一素;身居简室,未铺设华糜之物。他在饯别苏州父老诗中写道:“检点行囊一担轻,长安望去几多程?停鞭静忆为官日,事事堪持天日盟”。正统七年(1443)十二月,况钟卒于苏州任所,享年60岁。他死后,苏民痛哭罢市。他的灵柩从运河运回故里时,十里苏堤之上站满了祭送哭奠的人,运载况钟灵柩的船中,“惟书籍,服用器物而已,别无所有。”以后,1府7县都建况公祠,百姓家中均立况钟牌位祭祀。后人将其文稿编成《况太守集》。1956年,昆曲《十五贯》上演后,经毛泽东、周恩来推荐观看,况钟的清官之名享誉全国。
这两位能臣廉吏不负重托,厉行改革,整治弊政,维持了苏州及江南的稳定,也留下不朽治绩,是对洪武模式在苏州及江南地区进行调整的大功臣。在苏州,他们改革的主要内容,可概述如下:一是减轻苏州大量重额官田税则;二是招徕流移,耕种抛荒田地,安民生业;三是恢复农村生产秩序,确保赋税交纳;四是整顿里甲组织,恢复基层社会秩序;五是改革漕粮收兑和漕运。
周忱、况钟同心协力,治理苏州等繁难的江南地区,体恤民生,抑制豪强,宗旨却都是为了恢复、维持自明初建立起来的小农经济体系,保障国家赋税征收,安定地方秩序,也的确收到实效。例如,宣德八年之前,苏州府每年积欠税粮基本上在一百万石以上,从宣德八年至正统十四年(1433―1449)的十七年,苏州府每年交纳正额税粮二百余万石,从无积欠。他们于国家有功,于地方民众有惠,政绩长留于青史:“郡守况钟抗章上请,得遵优旨,共减税粮七十二万余石。又得巡抚周文襄公存恤惠养,二十余年,岁丰人和,汔可小康。自后水旱相仍,无岁无之。” 苏州西美巷况公祠至今保护完好;周文襄公祠堂,清乾隆十年(1745)由巡抚陈大受改建在山塘街普济桥西,并立碑记 ,就是对他们政绩肯定的一种见证。
五、抗倭斗争
明朝建立以后,沿海就存在着日本浪人海盗集团骚扰,即倭寇问题。由于政府积极防范,没有酿成大患。明中期嘉靖年间,倭寇再度骚扰中国沿海。因明朝政治统治腐败,海防不力,尤其是闽浙地区,造成极大祸害。苏州所在江南地区, 与浙东接近,在嘉靖三十一年至三十八年(1552―1559)间,屡次遭受倭寇侵犯,社会正常性发展受到严重干扰,苏州军民也英勇顽强地投入到抗倭斗争之中。
明中期起,苏州城逐渐繁华富庶,倭寇垂涎已久,多次侵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如嘉定县陷落十七次,昆山被围四十六天,崇明城乡备受侵袭。太仓璜泾镇长泾赵栋一门被杀三十余人 。在常熟杀数人“甚惨” 。
嘉靖三十二年(1553),苏州兵备副使任环、副将解明道等,毙俘侵犯太仓的倭寇一百多人。这年冬,任环与总兵汤克宽还打退侵犯崇明、南沙、嘉定、南翔的倭寇。
嘉靖三十三年(1554)二月,顾园等歼灭侵犯崇明的倭寇两百多名。四月,重创侵犯嘉定的倭寇。同月,倭寇三千多人分乘五十多条大船,从浏河口突袭昆山,大规模攻城三次。知县祝乾寿等率领昆山民众不畏强敌,英勇守城,长达四十六天,歼敌几百人,包括两个头目。倭寇于五月下旬只得败退海上,沿途步步损兵,在太仓被任环打死三百多人,在浏河被张魁消灭四百多人,残敌所剩无几。
嘉靖三十四年(1555)正月,吴江水兵毙伤流窜平望、盛墩的倭寇三百人。盛墩由此改名“胜墩”。四月,常熟知县王鈇、指挥孔焘分统军民三千人,大败从常熟福山侵犯三丈浦的倭寇,破其巢,歼灭一百五十余名,焚舟二十七只。但五月二十四日早上,复加细雨,王鈇与常熟人参政钱冸及耆民徐察、钱铸等在乘小艇追击倭寇时,于让塘奋战,“皆力斗死。鈇陷淖,瞋目大呼,腹中刃死。冸被数枪,杀三贼而死”。朝廷各赠其太仆少卿、光禄卿 。
是年五月,一股倭寇侵袭苏州娄门、枫桥、横塘、木渎。任环闻讯,立即从昆山、太仓前线赶来,重创倭寇。不久,倭寇登陆柘林(今属上海松江)。六月初,任环得报倭船已到苏州城东三十里的唯亭,便在城东十余里的陆泾坝设伏,大路正面以山西钩刀手,两侧埋伏邳州兵,水路有本地水兵,田野埋伏处州兵。面对一群赤脚倭寇,身穿白衣,手舞双刀,吹着海螺进军,并摆了蝴蝶阵,任环与总兵俞大猷率领部队沉着应战,勇猛杀敌,击退了倭寇。次日,更多倭寇倭船前来报复,遭到任环统率明军以火炮铜铳还击。两仗毙、俘敌八百余名,缴获战船三十多只。
秋天,倭寇从浙江登陆,窜犯徽州、宁国、芜湖、太平、南京,从溧阳、宜兴侵犯无锡、苏州,企图占领苏州附近的运河重镇浒墅关。明将曹邦辅等决定分兵三路迎敌,迫使倭寇遁向木渎、太湖之滨,又遭明军巡逻船袭击,再乘夜窜逃横泾,窝伏稻田,被明军发现,包围全歼。全仗共歼敌六百余名,平定猖八十天、横行数千里的倭乱。
嘉靖三十五年(1556),著名抗倭军队“严家兵”智取宝山敌堡。
苏州人民抗倭斗争,打退了敌人进攻,重创了侵略者,保卫了自己的家园。嘉定石童子深夜报警,吴县两农民赚敌上钩,柳舍、吴舍农民用石块击退倭寇,虎丘山天际和尚持刀勇敢杀敌,都是其中的英雄壮举。长治人任环将军团结士兵,体恤民众,调度有方,赢得苏州士民的高度敬仰,被载入方志。后卒于山东布政使任。朝廷荫其二子副千户,赠其光禄卿,建祠苏州,永远铭记。
迄今枫桥仍存的抗倭敌楼(即堞楼),向世界昭示这段抹不去的辉煌记忆 。
东阳人王鈇墓留虞山,他重筑常熟城,抗倭殉难的英烈故事脍炙人口,长传不息。
太仓云山塔,埋葬被百姓奋勇击杀的倭寇尸体堆土为丘,其上建塔镇倭,以保平安,为珍贵的抗倭纪念遗址。
苏州人长洲朱纨(1494―1549)、太仓王忬(1507―1560),以高官在嘉靖时期抗倭极有业绩,而均因政治纷争,惨遭烈祸。昆山郑若曾(1503―1570)入胡宗宪幕府,编纂《筹海图编》,成为抗倭与海防的重要文献。
六、抗暴斗争
从万历开始,明朝社会和政治统治出现巨大变化。一方面,明中期以来货币商品经济发展,引起经济秩序、社会基层秩序变动;金钱价值观念盛行,冲击原有社会规范,新旧规范争斗、错动、交替。另一方面,尽管统治机构能够维持着惯性运行,而管理模式在变化。朝政混乱,宦官专权,统治者挥霍浪费,引起财政危机,使得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集团赤裸裸地投身到既通过市场,实际也是超经济的强制性掠夺之中。加紧搜括民众,加派不断,人民负担沉重,引起社会矛盾尖锐,民族矛盾上升,明统治趋于崩溃。在这种大背景之下,江南苏州等地商品经济繁荣,更是统治者的首选掠夺对象,于是必然加剧社会动荡不安,使得社会发展陷于困顿不前,并发生冲突和抗暴斗争,体现在城市民变、农民抗租、奴变等方面。
苏州城市民变主要有万历二十九年(1601)、天启六年(1626)两次反税监、反权阉斗争,实质是反对专制皇权的斗争,与西欧市民运动似有差别。
1、葛成起义
万历二十九年六月,苏州城市居民反抗税监孙隆对城市工商业横征暴敛,征收高额税款,导致苏州城市工商业凋敝,群情激奋,终于激起民变,成为全国范围强烈反抗矿监税使风潮的一部分:如万历二十七年(1599)山东临清驱逐税监马堂;辽东几次反对太监高准;湖北荆州、武昌等地三年内多次反对税监陈奉;万历二十九、三十年(1602)江西四次反对税使潘相;万历三十年,云南反对太监杨荣;万历四十二年(1614),福建反对太监高寀。
孙隆是苏杭等处提督织造、兼理税务、司礼监太监,“在吴日久,习知民情”。为了解决以往“税务初兴,民咸罢市”,他“分别九则,设立五关,止榷行商,不征坐贾”,保全了地方商人的利益,“一时民心始定。然榷网之设,密如秋荼”。孙隆的参随黄建节,地棍汤莘、徐成等十二人,“以榷征为奇货”,导致“吴中之转贩日稀,织户之机张日减”, 织造产品无法外运,机户生产受到影响;“穷民之以织为生者,岌岌乎无人路矣”,即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织工,随着机户生产减少,在“大水无变”的情况下,生存条件恶化。
五月初旬,孙隆入苏州会议五关税收,“额数不敷,暂借库银那解。参随黄建节,交通本地棍徒汤莘、徐成等十二家,乘委查税,擅自加增。又妄议每机一张,税银三钱。人情汹汹,讹言四起。于是机户皆杜门罢织,而织工皆自分饿死”。六月初三日,为首的“机房织手”几十人在玄妙观“聚众誓神”,密谋商定第二天起事(一说是日就集结约万人),名为“团行”。“一呼响应”,冲突约持续五天,以“不杀棍,不逐孙,不休”,乱石击死黄建节,烈焰焚毁汤莘等家,乡宦丁元复家宅也在其中。丁氏为隆庆五年(1571)进士,他们“恨其出母钱贷棍徒入税府”。“但赤身空手,不怀一丝;止破起衅之家,不及无辜一人”;“不挟寸刃,不掠一物;预告邻同里,防其沿烧。殴杀窃取之人,抛弃买免之财”。“围逼织造衙门,要挟罢税,其词颇激。”孙隆仓促逃往杭州避难。官府斥责枷示汤莘等人,民众则一挥而散。
当时吴县钦叔阳作《税官谣》记其事,内有:“千人奋梃出,万人夹道看。斩尔木,揭尔竿,随我来,杀税官。”此事斗争矛头直指税使、税棍及相与勾结者,对一般居民、财产没有冲击。先以织工等丝织业者为主,后有不少“市人”加入,确实“原因公愤”。
据一般记载,民变首领是昆山人葛成。他参与了起事准备,亲自指挥暴动:“攘臂而起,手执蕉叶扇,一呼而千人响应。” 他“素抱侠骨,遂为戎首”,说:“吾宁拼死救此一方,但当死清白。”事后“挺身诣府自首,愿即常刑,不以累众”,独自承当责任,保全众人,被称为“义士” 。苏州郡守朱燮元改其名为葛贤,人呼为葛将军。在民众和舆论压力下,葛成没有被处决,从万历二十九年至四十一年(1601-1613),被关押十二年,遇赦得释。他钦敬五人之高风,在其墓侧结庐而居,于崇祯三年(1630)去世,得年六十三岁,“卒葬其旁” 。
葛成起义对于官府和社会都有影响,值得注意。如万历四十四年(1616),松江“民抄”董宦董其昌事件,有民人金留,一时奋起,在现场“当众夸许,自谓葛成”,引领群众,后被斩首 。而南工科给事中徐宪卿在天启时疏奏:“臣犹记神祖时,葛贤以监税藉口偏袒,一呼千人立聚,白昼将丁乡官家抄抢一空。”
有的地方为葛成修建纪念祠。他还成为东山土地副司,即成了土地神。有的人供奉他的牌位或画像。他生前的住处苏州山塘街修了墓地,立墓碑(现与五人墓在一起,1956年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文震孟书“有吴葛贤之墓”,立于崇祯三年。复社领袖张溥为他写碑立传。剧作家李玉的《万民安》,讲他领导抗税事迹。诗人钦叔阳作《税官谣》,康熙时文学家陈继儒撰《葛将军墓碑》,为人传诵。虎丘山石经幢原有一部佛经上刻有孙隆署名,后被清查出来,彻底铲除 。
2、五人高义
自嘉靖“大礼议”开始,明朝中央渐显内阁首辅之争;至万历年间,围绕“争国本”“三案”,党争趋于激烈。著名首辅吴县申时行、太仓王锡爵,都因“争国本”事件辞归故里。而东林党人一堂师友,代表工商业者要求,抨击腐败朝政,伸张正义,在天启朝又同宦官及其阉党邪恶势力展开殊死之争,壮怀激烈,洗涤乾坤,惨死的“前六君子”中有常熟顾大章,“后七君子”中有吴县周顺昌、吴江周宗建,彪炳史册。长洲状元文震孟、探花陈仁锡,更是巍科东林党人。
东林党人: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万历三十二年(1604),被革职还乡的顾宪成在常州知府欧阳东凤、无锡知县林宰的资助下,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及其弟顾允成等人,讲学其中,“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其言论被称为清议。朝士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这种政治性讲学活动,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三吴士绅”、在朝在野的各种政治代表人物、东南城市势力、某些地方实力派等,一时都聚集在以东林书院为中心的东林派周围。时人称之为东林党。
明神宗朱翊钧统治后期,宦官擅权,倒行逆施,政治日益腐化,社会矛盾激化。针对这一现象,东林党人提出反对矿监税使掠夺、减轻赋役负担、发展东南地区经济等主张。他们还主张开放言路、实行改良等针砭时政的意见,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支持,同时也遭到宦官及各种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明末党争中,东林党的主要对立面是齐楚浙党。万历后期,双方以争国本为首,以三案为余波,相攻不已。
天启帝时期,宦官魏忠贤专政,形成明代势力最大的阉党集团,齐楚浙诸党争相依附之,对东林党人实行血腥镇压。天启四年(1624),东林党人杨涟因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被捕,与左光斗、黄尊素、周顺昌等人同被杀害。魏忠贤又使人编《三朝要典》,借红丸案、梃击案、移宫案三案为题,毁东林书院,打击东林党。东林著名人士魏大中、顾大章、高攀龙、周起元、缪昌斯等先后被迫害致死。齐楚浙党又造天鉴诸录,加东林以恶名,并列党人榜于全国,每榜少则百人,多至五百余人,凡列名者,生者削籍,死者追夺,朝中善类为之一空。魏忠贤还指使党羽制造《东林点将录》,将著名的东林党人分别加以《水浒》一百零八将绰号,企图将其一网打尽。天启七年明思宗朱由检即位,魏忠贤自缢死,次年毁《三朝要典》,对东林党人的迫害才告停止。
天启六年(1626)苏州民众暴动,直接起因于权阉魏忠贤下令逮捕周顺昌。
周顺昌(1584―1626),字景文,号蓼洲,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曾任吏部文选司员外郎。授福州推官,曾捕治税监高寀爪牙。天启二年(1622),因忤权臣辞官归省。他为人忠正耿直,疾恶如仇,积德于乡,勇于为乡人冤屈之事打抱不平,陈说官府,声誉很好。
天启五年(1625),魏大中以参与杨涟疏劾魏忠贤事被逮,道经吴县,周顺昌为之饯行,并结姻亲,痛骂魏忠贤。天启六年二月二十五日,苏杭织造太监李实奏疏,诬告高攀龙、周宗建、缪昌期、黄尊素、李应昇、周顺昌等东林党人。三月十八日,魏忠贤派缇骑到苏州逮捕周顺昌。市民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五人激于义愤,保护周顺昌,和当地居民数万人一起,与缇骑发生大规模冲突,击杀了缇骑。这就是正式宣读逮人圣旨的“开读之变”。次日,巡抚毛一鹭密奏民变经过,结果处死颜佩韦等五人,平息事态。周顺昌则被逮入京,受酷刑死。
这五名普通百姓的高义得到高度评价,永载史册。当时有士大夫捐五十金得其首,合其尸,而太仆吴默等于事隔十一个月后,殓葬于山塘原魏忠贤的生祠废址,吴默亲题“五人之墓”,碑为韩馨八岁时所书。杨廷枢大书“义风千古”坊,至今耸立。复社领袖张溥撰《五人墓碑记》 ,后被选入《古文观止》,传播广泛,称颂 “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崇祯七年(1634),东林党人、状元大学士文震孟倡议募助抚恤五人后裔,并在《五人义助疏碑》赞称:“逆珰肆逆,善类蒙冤,举世无一人敢吐气者,而颜佩韦等五人,义愤所激,遂以身殉,嗣此缇骑绝迹,稍有宁宇。”
另外,万历三十一年(1603),苏州府生员反抗知府周一梧。崇祯六年(1633),太仓州知事刘士斗被劾解任,因他居官清正,太仓城诸行一并歇业,以示抗议,以石堵住城门,阻止他返京。同时,苏州府生员对弹劾他的苏州代理知府周之夔加以驱逐。崇祯十七年(1644),常熟县乡绅赵士锦横暴乡里,生员与民众捣毁其家。
3、张溥与复社
明后期文人学子为考科举,以文会友,砥砺学问,结社成风,有的还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复社就是文人结的文社,在东林之后,名声极大。崇祯二年(1629),复社由十几个小文社联合而成,以太仓张溥、张采为宗。他们春秋集会,尤以尹山大会(1629)、金陵大会(1630)、虎丘大会(1633)为盛。社员多为青年士子,不断登第入仕,如太仓吴伟业联捷会元、榜眼,钦赐归娶,天下为荣。成员盛时多达二千多人,声势遍及海内,代表着比较正直的政治和社会力量。
张溥(1602―1641),字乾初,改天如,号西铭。父翊之,太学生。伯父辅之,南京工部尚书。张溥因婢出,不为宗党所重,而自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完朗诵一遍,立即焚掉,又抄,这样反复六七次才罢。右手握笔管之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每天浇温水几次。因此,他后来命名读书之斋为“七录”。
他独与同里张采(1596―1648)志同道合,订交共学齐名,且为姻家。张溥性宽,重名义,泛交博爱。张采尚节概,特严毅,喜甄别可否,人有过,曾当面叱责。因张溥居西郊,张采居南郊,人称西张、南张,合称“娄东二张”。曾任首辅的昆山人、阉党领袖顾秉谦,因里人恨他,无法居住,避到太仓,张溥、张采率领里中诸生,将他驱赶出去,檄文脍炙人口,二人从此为天下所重。
张采(1596—1648)字受先,号南郭,江苏太仓人。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四年,卒于清世
祖顺治五年,年五十三岁。与同里张溥齐名,号“娄东二张”。崇祯元年(1628)进士。
崇祯元年(1628),张溥以选贡生入都,张采刚成进士,二人名彻都下。不久,张采官临川。张溥归,二年,集郡中名士结文社,名复社,提倡兴复古学,推崇前、后七子文学理论,却又不拘泥单纯追求形式、模拟古人,主张“务为有用”,并反对公安、竟陵派逃避现实的文风。四年(1631),张溥成进士,改庶吉士。以葬亲乞假归,读书若经生,无间寒暑。
六年(1633),复社虎丘大会,规模庞大。四方啖名之人,争先恐后,奔走其门,全部名为复社。张溥也倾身结纳,交游日广,声气通朝右。为人品题甲乙,很能有高下荣辱之效。奔走附丽之辈,则纷纷自矜:“吾以嗣东林也。”复社继承东林遗绪,坚持和阉党斗争,下启几社,明亡后,复社文人成为抗清复明斗士,死国殉难,不可胜数,如陈子龙、夏允彝、杨廷枢等,也有许多社员甘心终身自隐于布褐,不被新朝一丝一粟 。
但当时执政大僚有些厌恶张溥。于是发生陆文声、周之夔攻击张溥、张采结社乱政事件,险些酿成大狱。张溥里人陆文声,输赀为监生,求入复社,不许;张采又曾以事鞭打他。陆文声诣阙说:“风俗之弊,皆原于士子。溥、采为主盟,倡复社,乱天下。”乌程温体仁时掌国事,令所司查问。迁延很久,提学御史倪元珙、兵备参议冯元飏、太仓知州周仲,连言复社无可罪。这三人都遭贬斥,严旨穷究不已。闽人周之夔曾任苏州推官,因事罢去,怀疑是张溥所为,恨之入骨。听闻陆文声讦告张溥,伏阙上言张溥等把持计典,自己罢职实是因其所为,并及复社恣横情状。章下,巡抚张国维等谓周之夔罢官不干张溥事,亦被谯让。
崇祯十四年(1641),张溥去世,卒年四十 。私谥仁学。刑部侍郎蔡奕琛因党同薛国观连坐下狱,不知张溥已卒,仍讦告张溥遥握朝柄,自己得罪也因张溥缘故,便弹劾张采结党乱政。诏责张溥、张采回奏。张采上言:“复社非臣事,然臣与溥生平相淬砺,死避网罗,负义图全,谊不出此。念溥日夜解经论文,矢心报称,曾未一日服官,怀忠入地。即今严纶之下,并不得泣血自明,良足哀悼!”这时,首辅温体仁先前已罢,后继的张至发、薛国观都不喜欢东林,因而有关衙门不敢复奏。张至发、薛国观亦相继罢去,由周延儒当国。他是张溥座主,再获宰相之任,张溥实有出力,故周延儒采疏上奏,事情立刻得以化解。
次年,御史刘熙祚、给事中姜埰交章上言张溥砥行博闻,所纂述经史,有功圣学,宜取用备观。崇祯帝御经筵,周延儒对答,张溥、张采“二人好读书,能文章”。于是有诏征张溥遗书。有司先后录上张溥三千余卷,崇祯帝全部留览。
张溥学问赅博,涉及经、史、集。诗文敏捷。四方来人征索时,他不起草,对客挥毫,迅即成章,以故名高一时。著有《七录斋集》、《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辑有《周易注疏大全合纂》,另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每集前均写题词,借以阐明文学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