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人民路的历史与人文
陈其弟 2016-04-16
浏览量:2787
人民路历来是苏州古城南北交通主动脉,贯穿古城核心区(子城),连接南门、观前两大商圈,串起了古城内主要的文化场所和设施:三馆、丝博、桃花坞博物馆、工艺博物馆、苏绣博物馆、警察博物馆、碑刻博物馆、图书馆、古旧书店、文物商店(市场),承载了世世代代苏州人的历史记忆。古城的主要元素都能在人民路沿线找到:街巷、桥梁、庙宇、道观、园林、牌坊、书院、义庄,还有生活在古城与这些元素的无数名人踪迹,如名人故居之类。
人民路的主要历史与人文,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五个曾用名、五个状元、五个园林、五座桥、五只庙、五个衙门、五所学校、五条街坊
一、五个曾用名:大街、卧龙街、护龙街、中正路、人民路
1、宋称大街,参见《宋平江城坊考》
2、明代称卧龙街,嘉靖吴邑志、正德姑苏志、崇祯吴县志有记载。
3、清代称护龙街,《吴门表隐》、道光苏州府志、同治苏州府志有记载。
4、中正路,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更名为中正路,“中正”即蒋介石。
5、1956年,向南延伸至新建人民桥,改称人民路。
关于龙的来历,大概有三种说法:
①《红兰逸乘》云:护龙街,南北直贯城中,形家云街为龙身,北寺塔为尾,府学为首,双塔为角,取辰巽之气也。府学正门前双井为目,旁地为脑,出薄荷,不甚辛辣,清芳酷烈,似龙脑香,名龙脑薄荷,其茎若绞丝。
②乾隆南巡,百官在此接驾并护卫“真龙天子”。
③崇祯吴县志卷之十六桥梁:卧龙桥 在府学龙门南。源于府学龙门南面的一座称作“卧龙桥”的桥名,与人民路来源于人民桥相契合。
二、五个状元:陆润庠、钱棨、石韫玉、吴宽、周虎
1、 陆润庠创办苏纶纱厂、苏经丝厂
2、钱棨连中三元
三元坊非因钱棨连中三元而立。
钱棨(1742—1799):乾隆三十一年(1766)以第一名考中生员(长洲县秀才的“案首”),之前多次参加童试都落榜;之后参加乡试,又6次落榜,第7次,才获“解首”,即解元。说起来,钱棨也并非连中三元,而是六元:
顾震涛《吴门表隐》记载:长洲钱阁学,棨乾隆乙酉(1765)县、府皆取案元,学院梁国治科试,取入长庠泮元。乙亥乡试解元,辛丑会试会元、殿试状元。六中皆元,自古未有。
因此,不论是乾隆皇帝,还是地方官员,都引以为荣。乾隆皇帝还特地赋御诗一首,被地方官勒石于府学中。诗碑有乾隆的跋语,称“条对较诸卷详切,特拔第一。而开弥逢视之,乃知长洲钱棨,开国百四十年以来……三元尚未见,不特科名盛,亦觇文运之隆云。”此碑“文化大革命”时已被当作“四旧”砸了,苏州中学校史馆存有拓片。
三元坊现在是一个地域名(公交站台名),历史上可以确有牌坊,而且是3个,不是1个,在府学东墙外,自北而南分别是:状元坊、会元坊、解元坊,在钱棨连中三元已经存在。因为在崇祯年间曾任吴县知县的牛若麟编修的,刊刻于崇祯十五年(1642)的《崇祯吴县志》中,已有三个牌坊的著录,与钱棨无任何关系。
《崇祯吴县志?坊巷》记载:状元坊 在府学东墙外,为宋黄由、卫泾、阮登炳,本朝施槃、吴宽、毛澄、朱希周、顾鼎臣、徐时行、文震孟相继登名。 
会元坊 在府学东墙外、状元坊南,为宋吴感、黄保大,本朝施显、吴钺、吴宽、王鏊、赵宽、瞿景淳、王锡爵、吴默、吴伟业相继登名。
解元坊 在府学东宫墙外、会元坊南,为本朝施显、陈杰、刘政、谢瑶、缪让、徐瑄、刘昌、章表、贺恩、王鏊、唐寅、周光宙、袁袠、赵汴、沈绍庆、袁洪愈、沈位、周汝砺、陆大成、王士骐、王衡、李胤昌、盛文琳、沈几、杨廷枢相继登名。
3、石韫玉总纂道光苏州府志
石韫玉(1756—1837),字执如,号琢堂,晚年独学老人,清吴县(今苏州市)人。乾隆庚戌科(1790年)状元,曾典试福建,视学湖南,出任重庆知府、川东道、山东按察使、布政使等职。辞官后主讲紫阳书院20多年。著有《读左卮言》《汉书刊误》《独学庐诗文集》等。道光元年与潘世恩同受知府宋如林之聘纂修苏州府志,由琢堂总其事。本志《修志姓名》著录:监修官3人:宋如林、额腾伊、罗琦;总裁潘世恩;总纂石韫玉;分纂为潘世璜、尢兴诗、吴颐、张吉安、黄丕烈、董国琛、严晋等7人,其中有著名藏书家、校勘家黄丕烈。编辑为长洲县学廪膳生徐昂、吴江县学廪膳生沈宝禾,校勘有吴县恩贡生顾球、吴县学廪膳生尢崧镇、吴县学廪膳生陈彬华、元和县学廪膳生陶亮采、元和县学附生顾辰、吴县增贡生陈肇堃、苏州府学增广生沈毓秀等9人。采访是长洲县学主簿袁缙、震泽县监生任兆麟。成书于道光三年(1823)。书前有宋如林、额腾伊2序、凡例、图;卷首仿康熙《沈志》设《巡幸》2卷、《宸翰》8卷,凡10卷;正文体例基本参照乾隆《习志》,唯于《田赋》增6卷,《学校》《津梁》《名宦》《僧》各增1卷,《第宅园林》《选举》《杂记》各增2卷,《坛庙》《列女》各增5卷,《职官》增3卷,《人物》增14卷,《寺观》分立《僧寺》《道观》2门凡增4卷,《艺文》虽有5卷而另立《金石》《集文》《集诗》3门实增10卷,并新创《旧序》1卷置于卷末。其中增设的《金石》,实际上是恢复和发展了《吴郡图经续记》的《碑碣》,保存了不少应当重视的史料。而《巡幸》与《宸翰》,《乾隆志》已删,此书却再设,所记无非是登临迎送、歌功颂德之辞,尤其是对玄烨和弘历所题诗词匾额等类,收录无遗,实在没有实际的史料价值。《杂记》和别的方志一样,有不少是荒诞不经的传说,但仍可从中披沙拣金,发现一些有用资料。如对太湖六桅船和渔民生活的记述,对研究当时的造船技术和渔民生活,就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在编纂方法上也有不同于前志之处,如《古迹》《坛庙》《第宅园林》《人物》《集文》等目,都先列纲目,给查阅者带来方便。而记载失当的也有多处,如《军制》所记弓兵数额、横泾巡官等。《职官》不著太湖厅司狱,而转引早已裁撤的苏州府经历、昆山主簿等。但因其内容丰富,故嘉、道之间与《乾隆志》并被目为善志。
4、尚书里,位于人民路怡园南面,原名修竹巷。明代,礼部尚书吴宽居此。
《崇祯吴县志?坊巷》记载:尚书巷 旧名修竹,吴文定公宽所居。弘治十七年,知府林世远改今名。

吴宽(1435一1504),字原博,号匏庵,又号玉延亭主。长洲(今苏州)人。成化八年(公元1472)连中会元、状元, 授翰林院修撰。因他学识渊博,为人敦厚,将他留在宫中做朱佑棠(即孝宗弘治皇帝)的老师。孝宗即位,他迁为左庶子,不久,升为詹事兼侍读学士, 后又升为礼部右侍郎。母亲逝世后,他回家守孝三年,他的职务留着,这是皇帝对他的照顾,三年后回京续任,又要他侍奉东宫,做朱厚照(即武宗正德皇帝)的老师。弘治十二年(1503)升为礼部尚书,原有官职继续兼任。此时,吴宽的威望很高,受到皇上及官员们的尊重。七十高龄,他几次要求引退,皇上没有同意。后死于任上,追封为太子太保。一年后,苏州知府林世远为纪念他,将修竹巷名改为尚书里。吴宽还是位书法家,对稍后的祝枝山、文徵明、唐伯虎等人均有一定影响。
正德《姑苏志》卷五十二人物十:吴宽,字原博,长洲人。自少笃学励行,为诸生已隐然有重名。数试不利,卒业太学,再举,始得解成化壬辰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累升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出为吏部侍郎,寻复学士,入内阁,进掌詹事府事,升礼部尚书,卒赠太子太保,谥文定。宽为人静重醇实,自少至老,人不见其过举,不为慷慨激烈之行,而能以正自持。遇有不可,卒未尝碌碌苟随。言词雅淳,文翰清妙,无愧古人。成化、弘治之间,以文章德行负天下之望者三十年,然位虽通显,而迄不得柄用,天下惜之。所著有《文集》若干卷。正德《姑苏志》乃在其所撰志稿基础上形成。
5、《崇祯吴县志?坊巷》记载:武状元坊 雍熙寺东,宋庆元二年,为周虎立,其居相近吴周瑜故宅。
《洪武苏州府志》:吴周公瑾宅,在雍熙寺西,故井犹存。按:汉建安三年,孙策为瑜治第于吴。今犹云周将军巷。宋太尉周虎所居,遂改为武状元坊。
又:周虎,字叔子。世为泗州临淮人。靖康中,南徙居常熟。为人倜傥,轻财尚气。庆元二年,武举进士第一,授殿司步军同正将,除武学谕、阁门舍人,充金国贺生辰接伴副使,知光、楚二州。开禧二年,知和州。时虏会诸道兵加渠帅,以平南盪江等,号长驱入寇。十有一月,围和甚急。虎部分将士,乘城拒守。其母何氏,拥孙息期与儿偕存亡。虎谓父老曰:“吾国家守臣,一朝去此,则为奔亡之人,失节败名,生不如死。效死弗去,虽殁犹生,吾计决矣。”合战凡三十有四,杀虏骁将以十数,最后射死其右帅石矻?,虏大创,引去。于是,和议坚决而江淮奠枕矣。虎推功归母,进封永国太夫人,故赏不及虎,州人德之,生为母子立祠。特转武功大夫正任、文州刺史,移卢州,辞不就。除主管侍卫马军行司公事,特授成州团练使、侍卫马军都虞候[侯]、带御器械兼干办皇城,丏闲,提举佑神观。言者指为权党,坐谪徽州。得旨自便,复元官。未几,母死,誓不出仕,归吴,杜门托躄。除知和州,特转行一官者再,辞表至八九上,得请乃已。家居凡十二年,虽旧所部候之人,坚不与接。绍定二年,转和州防御使。卒年六十九,谥忠惠,庙号忠烈。虎有大将器,功在江淮,忠节罕比,而文词赡敏,尤善大字,名重一时云。
三、五个园林:沧浪亭、可园、怡园、残粒园、朴园
残粒园位于装驾桥巷:东起皮市街,西出人民路。清同治《苏州府志》云:“相传,吴王嫁女,于此装驾。”故名。宋时因章綡居此得名“西章家桥巷”。《平江图》上,该巷西端有桥标记及西章家桥字样。范成大《吴郡志》均予著录。明卢熊《苏州府志》又作“庄家桥巷”,王鏊《姑苏志》均作章家桥巷。民国《吴县志》并注:“康熙《志》:装驾桥巷俗名章家桥巷。”王謇《宋平江城坊考》卷四:“今讹装驾桥巷。”《姑苏图》标章家桥巷,《苏州城厢图》标装家桥巷,疑家系驾之误。《吴县图》、《苏州图》均标作装驾桥巷。巷长347.5米,宽2.04米,1985年改弹石路面为六角异形道板路面。现东段沥青路面,西段为长方形砖状水泥道板路面。34号为画家吴待秋宅园残粒园,是苏州惟一还有私人家庭居住在内的古典园林。
朴园位于校场桥路:东至人民路,西至林机厂。曾讹称“高长桥”、“高尚桥”。此桥跨第二直河,《平江图》上标名“曹使桥”。清代名“西教场桥”,后改今名。实则应为“教场桥”。此处接近西大营门,为军士教习操练之场地。原为石桥,民国十六年重建。8号原为“朴园”,现为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
还有:南半园、曲园、韩家园、听枫园、天香小筑,加起来正好十个园林
四、五座桥:饮马桥、乐桥、接驾桥、装驾桥、香花桥
从饮马桥到学士街口这段街,今称道前街。原来由三部分组成,自东而西依次为卫前街、府前街、道前街。从养育巷到歌薰桥,原是苏州水利分司署,明弘治十四年改为按察分司,由按察司的佐官分理兵备等事项,称为分巡道,后专门治理兵备事宜,故称兵备道,或苏松常兵备道,清康熙二年改为分守苏松常道署,衙门前的街道便称为道前街。民国时期,这里曾是江苏高等法院所在,解放初为苏州人民政府办公处,1959年改称苏州市人民委员会,现为纺织、物资、电子、化工、环保等局(控股集团公司)办公处。养育巷以东至西美巷即今人民大会堂所在,是明清时期苏州府治所,况公祠原是府治的后花园,在况钟为苏州知府期间,曾在此守孝并处理公务,后人为纪念这位勤政廉洁的“父母官”,特将它建成供奉他的祠堂。府治前的街道称府前街。解放初,这里成为中级人民法院的所在地,1959年改建为吴县第一招待所。府前街以东至饮马桥,今第十七中学一带是苏州卫指挥使衙门所在,衙门前的街道原叫卫前街。明初规定:要害地方,郡设所,连郡者设卫。各卫又分统于都指挥使司。明代又于诸卫置“镇抚司”,专门处理卫自己内部的案件。苏州镇抚司位于铁瓶巷与通和坊间,在养育巷与新春巷之间至今仍保留着一条叫镇抚司前的街道名。
同治苏州府志:萧王庙,在护龙街乐桥,相传桥边市曹戮人。以萧何制律故祀之。国朝道光二年,毁于火。
接驾桥,能仁寺东桥 即屈驾桥,相传吴王屈驾于此。(崇祯吴县志)
五、五只庙:文庙、报国寺、言子庙、城隍庙、报恩寺
报国寺位于穿心街:东起锦帆路,西出人民路。穿心街名的来历,与它南面的两条街名大新街、小新街有关,系“三新街”讹称而来。清末此地为驻军三标司令部驻地,又称“中军衙门”,同时衙门设在报国寺故址,负责守卫苏州城,故亦名“守城弄”。民国十年,原江苏巡抚程德全重建报国寺,后请印光法师来寺主持,修辑《四大名山志》,流传于世。后将弄名改为“穿心街”,意为佛经贯通于心也。《姑苏城图》三新街作三心街,后误读为川心街、穿心街。1984年改弹石路面为水泥六角道板路面。长125米,宽4米。
言子庙:言偃,字子游,是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也是将北方儒家文化传播吴地的第一人,世称“南方夫子”。
城隍庙。雍熙寺弄:南起景德路,向北折东至人民路。弄内原有雍熙寺,故弄以寺名。据史籍称:其地原为三国时东吴大将周瑜故宅,民间俗称“周将军巷”。南北朝梁时为太守陆襄宅,天监二年舍宅建寺,由僧清闲开山,名法水寺。旧有方塔,后废。唐代时僧壁法重建。宋代雍熙年间(984-987)改今名。明洪武年(1368-1398),其地为城隍庙,僧广宣在城隍庙左边重新建寺,以后历代均有修建。宋时,雍熙寺旁原有河,建有雍熙寺后桥,雍熙寺西桥。本巷8号,旧为长洲县城隍庙。北段原名“杀猪弄”。
报恩寺。值得一提的是承天寺,在人民路接驾桥西、东中市东段北侧,有一条南起东中市,北至保健路的巷子,叫承天寺前。这并不起眼的巷内,历史上曾经有过一座非常有名的寺庙即承天寺。该寺原本想叫重云寺的,因为笔误而名重玄寺,始建于梁代。
到了宋初,曾改名承天寺,后来在宣和年间因禁用“天”字,而改称能仁寺。关于这次改名,实际是个闹剧,当时有几位官员一时心血来潮奏明圣上,提出来在寺庙、桥梁,乃至普通百姓的人名中,遇到“君皇圣天龙王主玉”等字,要一律改掉。《吴都法乘》收录了龚明之《易承天为能仁寺》,详细记载了此事的前因后果,原文如下: 
宣和中,户部干当公事李宽奏:凡以圣为名者,并行禁止。又给事中赵野奏:凡世俗以“君王圣”三字为名,悉合革而正之。然尚有以“天”为称者,切虑亦当禁止。其后,又有以“龙王主玉”字不当言者,亦请遏绝,前后共禁八字。遂易“承天”为“能仁”。其他观寺及士庶名字,犯而不改,则重加之罪。虽桥梁有为龙形者,亦皆凿去之。太学同舍陈朝老语余曰:“此无君、无天之兆,甚可畏也。”季父倅兴仁者,一太守曲意奉行,尽取诸寺观藏经,命剪去所禁八字。未几而太守卒。
元代称承天能仁寺,据说因为寺前有两个土丘,又名双峨寺,当时寺内有一尊无量寿佛铜像。元末,张士诚来到苏州,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王府,曾将此寺作为临时王府。还在寺旁建立东、西两个行宫,取名“东海岛”、“西海岛”。至今那里还保留着这两个古怪的地名。
据史料记载,自从张士诚据为王府后,尽管明代初年恢复为寺庙,可寺内的僧侣逐渐不守清规戒律了,“日事酒肉,引诱妇女”。康熙二十八年,遭到官府查封后,就此衰败无闻了。
乾隆《苏州府志》杂记二引陶宗仪《辍耕录》云:平江承天寺,遭回禄,殿宇一空。僧悦楚南来住持,施财者云集,遂大兴土木之功,金碧殊胜,有加于昔。或劝题梁,悦不从,曰:“当有俗人来暂居!”悦升领径山卒。高邮兵攻破城,张士诚据以为宫,佛像悉毁坏,铜观音铸为钱。既投降,作太尉,别造府。越四五年复为寺。
据说张士诚在苏州铸的钱用“天佑通宝”,天佑年号与宫室承天寺正好互相呼应。“天佑通宝”沿用了当时通行的至正钱形制,面文楷书端庄,边廓齐整,小平到当五,共四等,比至正钱少了当十钱。天佑钱背文用篆书记值,标有篆文“一”、“贰”、“叁”、“五”等字,分别表示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天佑通宝钱铜色多见偏红的青铜,可能跟用铜佛所铸有关;也偶见铜色偏白的,铜质特别细腻,民间称白铜天佑钱。天佑通宝钱本身发行就少,再加上朱元璋的搜缴销毁,所以传世不多,尤其是背穿上有“贰”字者更加难见,属极罕见品。我国历史上帝王年号为“天祐”者还有一位,是唐朝末期唐昭宗李晔,但“祐”字偏旁不是“亻”。
郑思肖的“铁函心史”。话说崇祯十一年冬天,苏州大旱,人们争相找水。不经意中,在承天寺的枯井中挖得一只铁函,外面写着“大宋铁函经”数字,内书“大宋孤臣郑思肖百拜封”,打开多层包裹,发现里面是一本叫《心史》的书。这就是有名的“铁函心史”。
六、五个衙门:国家级都察院、省级巡抚、郡府、州县、地方割据(诸侯、淮张)
巡抚衙门。书院巷:东起人民路,西至三多巷。唐宋时称“南宫坊”,有牌坊立于巷东口,五代吴越广陵王钱元璙南园在此。宋起即称南园巷,范成大《吴郡志》已有南宫坊南园巷”的记载,宋理宗赐魏了翁宅于南园巷,并书赐“鹤山书院”四字,曾孙魏起于元代在此恢复鹤山书院,巷遂称今名。明永乐年间以书院旧址为巡抚大臣行馆,宣德五年(1430)至清宣统三年(1911)为巡抚衙门,巷又称抚署前或抚辕前。卢熊《苏州府志》等作南园巷,《吴县图》、《苏州图》均标作书院巷。原书院巷东至人民路,西与三多巷相接于查家桥,长299米,宽9米,1979年改弹石路面为沥青路面。现巷长564米,宽3~9米,沥青路面。今巷由原书院巷与三多巷相并而成。18号原为画家吴作人故居。
吴县。马医科:东出人民路,西至永定寺弄。原名流化坊巷,又名褚家巷。据吴渊《济民药局记》,药局初设在鱼行桥东,南宋绍定四年(1231)创于广惠坊之左。开庆元年(1259)马杨祖重建于子城内路分厅之故址,继又迁其北,巷以此得名。宋代吴县县治在本巷内,乾隆《苏州府志》等均作流化坊巷。民国《吴县志》并注:今俗名马医科巷。《姑苏图》、《苏州城厢图》均标马医科,《吴县图》标作马医科巷,《苏州图》复标马医科。长305米,宽4米,1982年改弹石路面为道板、沥青路面。现东段为沥青,其它为长方形砖状水泥道板路面。明吴县县治迁走后,原县治旧址改建为申文定公祠。27、29号为清庞氏居思义庄,现为控保建筑,苏绣大师沈寿曾借庞氏居思义庄,创办了刺绣学校。1996年,市房管局修复义庄后,将其取名“绣园”。32号原为江镇公所。36、38、40号原为潘奕隽故居。43号为曲园,是清末著名文学家、朴学大师俞樾的故居。
察院。明代全国最高监察机构称都察院,并在地方州府设都察分院,简称察院。清承明制,在苏州设都察分院三处:北察院、南察院、西察院。
苏州人都知道,观前街西有一个叫察院场的地方,但又指不出具体位置。实际上,这里原名闻德坊,因明代起,中央政府每年都要从都察院派遣监察御史到各省府州县巡按,考察官吏,任期一年。巡按御史品秩低下而权限很大,负责考核吏治,审理大案,知府以下均奉其命,简称巡按,巡按的办公地点就称都察院。苏州的都察分院有四处:北仓桥平安坊至今人民路观前街西为北察院所在,故名察院场。除此以外,在书院弄巡抚衙门西还有南察院,现在尚存一条小弄叫小南察院;在明泽桥(今名石岩桥)西有西察院;在女冠子桥西有清军察院,由监察御史勾捕逃亡的军士。不过后两处都察院已无从查考了。
都察院,在南宫坊,即鹤山书院。宣德七年,知府况钟为巡抚大臣治事之所。正统十年,知府朱胜创来鹤楼于后堂北。成化十六年,巡抚尚书王恕题大堂为愿治,亲书扁。嘉靖四年,巡抚都御史陈凤梧树保障东南、澄清畿甸二坊于东西,知府胡缵宗书,辟后圃建思贤亭。后巡抚多驻节句容,此称行台。遇海汛,则临焉。万历间,始为治署。二十九年,巡抚都御史曹时聘于辕门外增设官吏、精勇、牙兵等房。三十四年,巡抚都御史周孔教更辟东址,增建书堂及吏隐轩,凿池栽竹,极幽邃之胜。天启三年,巡抚都御史周起元于辕门外东西建榜廊,添设坐营、中军、听用等官厅,健快等房,增雄气概。
西察院,在明泽桥右,即宋贡院基。宣德七年,知府况钟改军器局。成化五年,知府贾奭创建察院,以待各差御史巡历,并试生儒开武闱于内。正德十二年,提学御史张鳌山增建门外二坊,东曰纪纲法度,西曰礼乐文章。此署亦属长洲县葺理。
南察院,在查家桥西。隆庆五年,知府蔡国熙节省苏属均徭,市故都御史陈璚宅,建督粮道,门外坊二,东曰裕国,西曰阜民。万历五年,裁督粮藩使,改为察院,亦备各差官员巡历,易裕国坊为肃政,易阜民坊为观风。二十年,复改督粮道。二十二年,移驻松江府,仍为察院,改门外二坊,东曰振纲肃纪,西曰察吏安民。(以上辑自《崇祯吴县志》)
七、五所学校:敬文小学、苏州实小、苏州中学、苏州医学院、景范中学、
敬文小学:因位于人民路北端东侧敬文里:西出人民路,东出皮市街。民国期间,有实业家、教育家朱敬文创办敬文小学。里在敬文小学附近,故以“敬文”名之,1998年定名。
另外还有:苏州职业大学、苏州市卫生学校、第十七中学、言子小学、马医科小学、二中(草桥)
八、五条街坊:桃花坞、闾邱坊、双林巷、观前街、干将路
人民路沿线东西两侧的巷弄共有46条。
桃花坞大街:位于人民路北段西侧,东起人民路,西至宝城桥弄。原名“桃花坞”,在唐宋时就极为著名。这里遍植桃树,连绵数里,春天一到,桃花盛开,灿若云锦,故名。清同治《苏州府云》云:“桃花坞。案:各旧志并无桃花坞,然唐宋时极为著名,尽多旧迹,今特增之。”可知,桃花坞原为该地区总称,并未定为街名。因其名盛,于同治年间(1862-1874)始定为街名。宋熙宁年间,梅宣义在此筑台冶园,称“五亩园”,又名“梅园”。绍圣年间,枢密章楶在五亩园南筑“桃花坞别墅”,占地七百亩。章氏子弟在此基础上又建成一座庄园式园林,人称“章园”。宋末兵变,梅园、章园废圮不堪。元以后,桃花坞又屡有兴建。明弘治年间,著名画家唐寅以卖画所蓄,购得章楶的桃花坞别墅,取名为“桃花庵”,并在四周种桃树数亩,唐寅亦自号“桃花庵主”。清顺治初年,名医沈明生又购得此地,复建“桃花庵”等建筑以表追思,时人称“唐家园”或“沈太翁园”。乾隆年间,僧禅林、道心改建为宝华庵,光绪年间又改为文昌阁。明末时诞生了桃花坞木刻年画,并成为中国四大木刻年画之一。264号为清末文人谢家福住宅。164号为太平天国劝王万镇坤王府。88号为纳王邵永宽王府。98号为钱江会馆。
闾邱坊巷:东出皮市街,西出人民路。闾邱坊为宋代古坊,北宋时期朝议大夫闾丘孝终所立之坊,就在巷内,因此名巷。闾丘(邱)孝终字公显,苏州人,曾任黄州太守,与大诗人苏东坡交往甚密,经常在一起赋诗为乐。《吴趋访古录》载:“东坡谪黄州,孝终为太守,往来甚密。”苏东坡经苏州,必定造访闾邱孝终,并说:“苏有二邱,不到虎邱,须访闾邱。”闾邱孝终被名流如此推重,辞官后与崇大年等人以耆德著称乡里。巷长405米,宽2.5米。巷内11-21号为民国时交通部苏州电话局旧址。1921年苏州律德风公司迁此地营业,1923年开办长途电话。“闾丘”是复姓,不应当作“邱”。
双林巷:位于蒲林巷北面、閤村坊巷南面。东出人民路,西至河沿下塘。双林巷之来历,言巷内所居文震孟、文震亨同胞同榜进士故。《姑苏小志》“双林巷”条云:明天启间,长洲文震孟状元同族兄弟二人,同胞同榜成进士,邻里荣之,易其名曰‘双林’。清同治季年,巷中住吴氏,有兄弟二,长字清卿,弟字谊卿,亦同榜入翰林。(双林巷则由天启间,文震孟同族兄弟二人,同榜进士而得名;事有凑巧,清同治年间,巷内吴氏兄弟吴大澂、吴大衡亦同榜入翰林,城中人往往只知道吴氏而不知文氏兄弟之事);城中人每以为巷之得名。宋代名“迎宾坊”,为朝议大夫闾邱孝终招待宾客之处。卢熊《苏州府志》作双林巷,同治《苏州府志》并注:“(在)卧龙街西”,民国《吴县志》并注:“(在)蒲老巷北。”《姑苏图》、《苏州城厢图》、《吴县图》、《苏州图》均标作双林巷。长268米,宽2.2米,1986年改弹石路面为六角道板路面。现为长方形砖状水泥道板路面。明末复社名士金俊明住本巷。
观前街:东至临顿路,西至人民路察院场。因在玄妙观的前面,故名。本街宋时曾称天庆观前,元元贞元年(1295)天庆观改称玄妙观,街也改名称玄妙观前。观前街在清末民初仍分为“观前大街”和“察院巷”两段,观前街东起醋坊桥,西至施相公弄南口,察院巷东起施相公弄南口,西至护龙街(今人民路),《苏州城厢图》中分别标作观前大街、察院巷,民国20年(1931)11月,两街拓宽后,统称观前街。《吴县图》、《苏州图》标作观前街。观前街曾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拓宽改建。解放后,政府又多次进行扩建整治,先为小方石路面,后为沥青路面,街宽增至9—13米,两旁种植悬铃木,隔路树臂几可连接,暑天行走十分荫凉。1982年6月,观前街改为步行街。1999年-2002年又实施全面改造,成为一条具有苏州特色、古色古香的街道。
人民路综合提升建设建议:
八段:每段体现一个主题
北寺塔段:“孙权报恩”体现“孝”——百善孝为先
接驾桥段:“群臣接驾”,体现“忠”——忠诚
察院场段:“观前察院”,体现“清”——玄妙观供奉三清、都察院监督为官清正
乐桥段:“子城春秋”,体现“古(城)”——憩桥、锦帆(路)、言子庙、干将(路)
道前街段:“况钟治苏”,体现“勤(政)”——13年知府
三元坊段:“书院巡抚”,体现“廉”——廉石、海瑞、汤斌、林则徐
新市路段:“府学文庙”,体现“文”——府学、苏高中、苏医、卫校
南门段:“运河故道”,体现“水(城)”——轮船码头旧址
五节点:每个节点有一批可资观赏和进一步研究的议题
人民桥节点:青旸地(日租界)、苏纶厂(近代工业)、一丝厂(丝绸旅游)
三元坊节点:沧浪亭、可园、图书馆、文庙(碑刻博物馆)、巡抚衙门 
乐桥节点:子城遗址、言子庙、慕园、怡园、过云楼、听枫园、曲园、城隍庙 
接驾桥节点:残粒园(吴湖帆、吴待秋)、双林巷(吴大澂)、吴梅故居、东吴丝织厂 
北寺塔节点:北塔、桃花坞木刻、丝绸博物馆、三馆、昆曲院
就文化内涵而言:有街巷,有园林,有桥梁,有官衙,有寺庙,有文化设施,当然少不了人物:春秋时有孔子、言子、吴王、干将,三国时有孙权、周瑜、陆绩,宋代有范仲淹、闾丘孝终、周虎,明代有况钟、吴宽、文震孟、唐伯虎,清代有石韫玉、吴大澂、汤斌、林则徐,近代有陆润庠、顾鹤逸、俞樾、吴湖帆,吴梅。
总之,一条人民路的历史,贯穿了苏州古城2500年的人文故事,承载许多美好的苏州故事。是一条文武之道、忠孝之道、清廉之道、人文历史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