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音乐中的四季——春
顾丹红 2016-03-24
浏览量:1635
大家下午好,今天开始《音乐四季》系列讲座的第一讲《春》。上周,苏州气象台宣布,3月16号苏州正式进入了春天。我们走在路上到处鲜花相伴,柳叶也发出了新芽。在如此美好的春光里,我们除了出门去春游踏青,吃一点时令美食,还应该听一点应景的音乐。春天的到来意味着万物复苏,象征着生命的轮回。无论是对文人墨客,还是对音乐家来说,春天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歌颂春天的美好,歌颂春天的生气勃勃。古今中外,关于春天的乐曲也是不胜枚举,涵盖音乐领域的各个体裁,而且每一类体裁都为数不少。在今天的讲座中,我根据作品的体裁与风格,分五个部分来介绍。
第一部分“春之韵”是传统风格的中国乐曲,第二部分“春之歌”则是有关春天的歌曲,第三部分“春之舞”是有关春天的舞曲,第四部分“春之乐章“是关于春天的成套的多乐章作品,最后第五部分“春之礼赞”则是其他类型赞颂春天的乐曲。
下面我们进入第一部分,“春之韵”传统风格的中国乐曲,这里不仅仅是古曲,也包含用传统音乐素材创作的作品。那提到中国传统风格有关春天的音乐作品,大家可能第一反应是民族管弦乐大曲《春江花月夜》。乐曲的标题来自于唐朝诗人张若虚的同名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这是大家最熟悉的开头四句。我们常说古诗为诗歌,因为在中国古代,诗歌都是入乐的。《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据说是根据以前乐府曲调而作,而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其实是有多个人在20世纪对琵琶曲《夕阳箫鼓》(又名《浔阳琵琶》)不断改编而成,《夕阳箫鼓》最早并没有小标题,而后来出现的小标题中我没找到“春”字,却看到了“秋”字。浔阳在江西,与海潮无关。因此,我要与大家一起欣赏的第一首作品不是《春江花月夜》,因为这并不算一首真正意义上赞美春天的乐曲。今天的讲座中,标题与作者本意无关的作品,“文不对题”的作品统统要排除。那什么样的作品才“符合标准”呢?我想,在今天这样的场合里,没有比二胡独奏曲《姑苏春晓》更适合、更应景的作品了。
《姑苏春晓》是由我国二胡演奏家、作曲家邓建栋(1963年-)的创作处女作品。邓建栋无锡人,9岁开始学习二胡,后来被小红花艺术团录取,后来进入江苏戏曲学校学习,主修锡剧伴奏。在戏校和剧团的日子里,邓建栋学习了各地的民间音乐和传统戏曲。1985年6月,邓建栋参加江苏省首届青少年二胡比赛获得了青少年组第二名,处女作《姑苏春晓》则获得了优秀新作奖。同年的11月,邓建栋代表江苏参加首届北京二胡邀请赛,获得了一等奖,《姑苏春晓》作为自选曲目还和指定曲目《长城随想》一起获得了两项最佳演奏奖。邓建栋初露乐坛就一鸣惊人,成为一匹黑马。我们今天要欣赏的《姑苏春晓》版本,是邓建栋本人的录音,这个版本和大多数二胡乐曲类似,伴奏乐器是扬琴。邓建栋还改编过一个二胡与乐队的版本,在中央电视台表演过。但我个人更欣赏扬琴伴奏的版本。
乐曲带有典型的江南丝竹韵味,可分为引子和四个段落,引子描绘出春天里的苏州晨曦初露、鸟儿啼啭的景象,音乐用颤音、和模仿鸟鸣的滑奏,恬静而优美。之后第一段在扬琴均匀流水般的音型衬托下,缓缓奏出委婉柔情的主题。之后几个乐段速度越来越快,最后乐曲在百鸟齐鸣的气氛中结束。因为这部作品是邓建栋的处女作,创作上还不算最成熟,细听一下,能感受到在这部作品中使用的音乐素材不仅仅是江南丝竹,还吸收了戏曲元素,还有同类型题材的创作技法,比如唢呐名曲《百鸟朝凤》对鸟鸣的模仿。尽管乐曲最后很热烈,但我反而觉得乐曲开头的引子和第一段才是最富有感情、最动人的部分。下面,让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这段音乐。
欣赏完了《姑苏春晓》,让我们来欣赏一首根据唐诗创作的艺术歌曲。刚才的说到的唐诗《春江花月夜》被人赞誉为“孤篇盖全唐”,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不过从流传广度上看,描绘春天的唐诗有一首更有名的作品,绝对称得上家喻户晓、童叟皆知,那就是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如此有名的诗作,自然是少不了作曲家去谱曲,我听过的有谷建芬创作的新学堂歌,也就是儿歌《春晓》,另一个是黎英海(1927-2007)创作的艺术歌曲《春晓》。今天讲座上要欣赏的是黎英海的版本。
黎英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与音乐教育家,现在中国在国际乐坛上有一定声望的作曲家谭盾、陈其钢和郭文景,他们都是黎英海的学生,其中陈其钢还成了黎英海的女婿。上个世纪50年代,黎英海对汉族的传统音乐与民间音乐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后来写了一本书叫做《汉族调式及其和声》,在学界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可能是艺术歌曲一直出于比较小众的状态,这次准备讲座也没有找到相对完美一点的录音。而且这首歌曲我在读书的时候,并没有听过,却是毕业后偶尔在一次讲座上听到外国的一个女高音演唱才得知。当时觉得旋律非常美,与古诗音韵也结合的很好,特别有意境。找乐谱的时候发现,原来《春晓》这首艺术歌曲是黎英海在80年代创作的声乐套曲《唐诗三首》中的一首,另外两首分别是张继的《枫桥夜泊》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20世纪的作曲家,以唐诗为歌词,用钢琴伴奏,作品本身已经是融汇了古今中外的元素。尽管这首歌曲是用钢琴伴奏,但是在50年代就研究过汉族调式与和声的黎英海并没有用西洋和声来创作。他用了中国传统的一种音阶,雅乐音阶。大家可能听说过中国的音乐往往是五声音阶构成的。简单的说,我们大部分歌曲会用到do re mi fa sol la si,我们如果去掉其中两个音fa和si,那就是五声调式的音阶do re mi sol la do,我们古代叫它们宫商角徵羽。当然,中国音乐也有七声调式,就是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再加入两个音,我们称之为偏音,地位上不如另外五个音重要。那什么是雅乐音阶呢?我们不但要把fa和si填进去,还要把fa变成升fa,我们叫升fa为“变徵”。虽然这个升fa只是偏音,地位不是很重要,但是加入升fa之后,音乐听起来就很有古韵。歌曲从前奏开始就用上了“升fa”或者说“变徵”,变徵一直贯穿到结尾。这首歌曲从纵向的角度看,不同的音高的音符构成了雅乐音阶。从横向上看,钢琴的伴奏声部,一直在重复同一个节奏型或者在其基础上加以变化,让人联想到雨滴,又让人联想到不断掉落的花瓣。最后结尾,歌曲也没有停在西洋大小调的do或者la上面,而是停在mi上面。因为中国的传统调式不是非要停在do上面的,而是可以停在do re mi sol la,即“宫商角徵羽”中的任何一个音上。
介绍了那么多,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歌曲,本来有两段,因为两段内容几乎一模一样,所以我就删去了一段,把录音重新拼接了一下。演唱者张晓农是一个位声乐教授,唱得很有味道,但因为年龄偏大,音色略显苍老,但瑕不掩瑜。请大家欣赏。
听完了中国的艺术歌曲《春晓》,让我们进入第二部分“春之歌”,其中第一首乐曲是一首叫做《春之歌》钢琴曲。在抒情的乐曲中,我们常常能在乐谱上看到意大利语术语Cantabile,它的意思是如歌的,像歌唱一般的,用来提示演奏者要把旋律的线条演奏得像唱歌一样优美动听。因为人声才是最精致美妙的乐器,我们唱一个音的时候,我们可以随时变化这个音的强弱。而如果在钢琴上弹奏一个音,我们会发现这个音不但不可能变强,而且音量减弱的速度还很快。人声很容易完成的线条,对钢琴来说却要花费一些努力才能达到。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对整个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世纪,欧洲中产阶级兴起,市民音乐会也更加普及。立式钢琴的诞生,让更多家庭都能够负担得起购买钢琴的费用。这个时候,钢琴的性能越来越好,钢琴曲的体裁类型也越来越多,钢琴还取代了其他乐器成了最主流的伴奏乐器,艺术歌曲由此诞生。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1809-1847)开创了一种新的钢琴独奏曲的体裁——无词歌。这个名字很有意思,无词歌到底是什么呢?门德尔松写过几十首无词歌,这些曲子都是一些抒情的钢琴小品,不仅仅旋律声部突出,甚至有时候还会模仿艺术歌曲,听起来还有前奏、间奏与尾奏。《春之歌》这首无词歌,并没有前奏,第一小节就开门见山的告诉大家,这首曲子的主旋律在高音声部,低音负责重拍,而且都是八度。就像三明治一样,两片面包中总要夹点什么才好吃。那《春之歌》在高音和低音之间的部分,中间也不能空着,不然音乐听起来会很单薄。门德尔松给中间的部分安排了四个音的分解和弦琶音,速度非常快,模仿竖琴的效果。这样子的分解琶音从头到尾贯穿始终。那高音旋律是右手,低音线条是左手,中间的部分就只能两只手轮流完成,也就是两只手要完成三个声部的事情。这在19世纪的钢琴作品中也是司空见惯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优雅、愉悦的钢琴小品,演奏者这也是门德尔松最受欢迎的乐曲之一,他最有名的大概是《婚礼进行曲》,我想在座每一位都听过。
如果说无词歌是用钢琴去模仿人声线条,那么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的《春之声圆舞曲》这首歌就是用人声在模仿乐器,确切的说,是用人声在模仿长笛,而长笛又是在模仿鸟儿。《春之声圆舞曲》是小约翰?施特劳斯为乐队和人声创作的音乐会歌曲,创作于1883年。与其说这是一首圆舞曲,不如说这是一首为了让花腔女高音炫耀技巧的作品。“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之声圆舞曲》的每一段歌词都提到了小鸟,甚至还提到夜莺。根据人的音域不同,人声大概可以分为女高音、女中音(次女高)、女低音、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六个声部。六个声部中,最适合模仿夜莺的非女高音莫属了,而且必须是花腔女高音。唯有花腔女高音才能快速、灵巧地唱出超高的音符与乐句,所以常常有人把花腔女高音的歌声比作夜莺。
这首曲子的长度根据乐谱版本不同,以及不同音乐家的处理不同,一般需要7-9分钟。讲座时间有限,我们今天要欣赏的是第一圆舞曲的主题,这个主题不仅出现在乐曲开头,也出现在乐曲的结尾,但是有所不同。在第一圆舞曲正式进入之前,乐曲一开始有一个强有力的引子,X O XX | X O XX | 然后第一圆舞曲的主题由乐队呈示出来,然后女高音再次呈现第一圆舞曲主题。第一段的歌词大意:“春天的声音在回荡,小鸟甜蜜歌唱;小丘和山谷闪金光,谷中回声鸣响。看春天穿上新装,在我们身旁,让我们欢畅。忘掉烦恼,赶走忧伤,沐浴灿烂阳光。”正如歌词暗示的那样,第一圆舞曲活泼欢乐,听到这样的音乐,你立刻忘记了烦恼忧伤。所以,这首曲子常常出现在各地的新年音乐会上,听了会幸福感倍增。
在第二、第三、第四段圆舞曲之后,第一圆舞曲的主题回归。但是这一次,第一圆舞曲的后半部分并没有重复,而是接上了全曲最炫技的地方,跑动与颤音已经不算什么了新鲜事儿了。女高音与长笛开始竞技,到后来其他乐器都停下来了,全场只有女高音和长笛,两个声部的旋律一模一样,比比谁的声音更悦耳,更像小鸟。在女高音演唱最后一个音符的时候,乐队再次热情地演奏出第一圆舞曲的主题。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首歌曲公认的一个好版本,那就是1987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现场录像。由20世纪最著名的指挥家之一卡拉扬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唱者是著名的美国女高音歌唱家凯瑟琳?芭桃。大家欣赏的时候,可以感受一下维也纳圆舞曲的第二拍是有一点点抢拍的,显得第三拍有一点点晚。
刚才我们听了几首作品,情绪都是比较欢乐的。下面我们来听一首不太一样的作品——艺术歌曲《春梦》,歌曲讲述了一个失恋的流浪者在冬天梦见五月春光明媚,也梦见自己幸福和欢乐,可遗憾的是梦会醒来,只听到乌鸦的叫声,陪伴自己的只有寒冬与孤独。这首艺术歌曲选自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1797-1828)的代表作品——声乐套曲《冬之旅》,歌词是德国诗人威廉?米勒所作。
舒伯特一生只活了短短31年,但是他光是艺术歌曲就创作了六百多首,对艺术歌曲这一体裁的表现力,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探索与拓展。其中《冬之旅》是他晚年最重要的作品。舒伯特一生都不太富裕,到了最后更是贫病交加,还有一些朋友有所疏远,这使得他常常有一种生不如死的痛苦。这种痛苦或多或少,也体现在《冬之旅》这套作品中。《春梦》是其中的第11首,前面第10首的标题是叫《休息》,男主人公找到休憩之地后,就开始做梦。
让我们对比一下开头两段歌词的内容,第一段的歌词:“我梦见遍地是鲜花,正像那五月的光景,我梦见那如茵的草地,小鸟发出欢乐歌声。”第二段:“但雄鸡已在报晓,我睁开我的眼睛,四周是黑暗寒冷,只听到乌鸦的叫声。”舒伯特是如何表现梦中的春天和实际上的冬天呢?首先,前后两段有力度上的对比,春天的时候,力度比较弱,柔和像春风拂面;而醒来之后,力度层次突然变大,忽强忽弱,似乎一阵阵冷风吹来,让人感受到冬日的寒冷。第二,春天的时候,音乐建立在大调上,伴奏音型让人想到八音盒,没有什么不协和的地方,听起来很甜蜜悦耳;而醒来之后呢,音乐变成了小调,色彩一下子暗淡下来,还加上了不少不协和的和声,仿佛是在暗示乌鸦在叫。下面第三段,是男主人公的感慨:“是谁在玻璃窗上画满这些枝和叶,你会笑我还在梦中,在严寒的冬天里,我却坐着春天的梦。”这段旋律宁静又忧伤,不再强烈力度对比,也没有尖锐的声响,既有大调又有小调,听起来朦朦胧胧的,仿佛暗示了主人公不愿从美梦中醒来。
这个三段的旋律构成一个大段,之后又重复了一遍,但歌词有所不同。如果说第一大段的歌词是在借景,那么第二大段歌词就是抒情了,春天与冬日象征也分别象征着热恋与失恋,歌词是这样的:“我梦见美丽的姑娘,她给我温暖的爱情,我梦见拥抱与甜蜜的吻,梦见幸福和欢欣,但雄鸡已在报晓,我的心也随着它苏醒,我孤独的坐在这里,回忆着甜蜜梦境。我重新闭上眼睛,心儿在不停的跳动,窗上的树叶几时发芽?爱人几时才能重逢?”刚才我们欣赏的视频,是由英国男高音歌唱家伊恩?博斯特里奇演唱的。下面我们进入下一部分“春之舞”。
因为刚才已经听过《春之声圆舞曲》了,所以我们“春之舞”的部分都是其他风格的舞曲。首先是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1882-1971)的舞剧音乐《春之祭》的最后一段《献祭》。如果说《春梦》让我们感受到一丝冬日的寒冷,那么《春之祭》则体现了春天残酷的一面。《春之祭》是斯特拉文斯基想象中的一个场景,在俄罗斯还没有进入基督教文明之前,当时的人们还是处在一种自然崇拜的原始时期。春天到了,人们选出了一个少女向春神献祭,被选中的少女要不停的跳舞,直至精疲力竭而死。虽然斯特拉文斯基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才30岁出头,但《春之祭》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音乐之一,在乐坛引起轰动。
这部作品从上演那天就在音乐史上添上了浓重的一笔,这部作品1913年在巴黎香榭丽舍剧院首演的时候,不仅是轰动,而引起了前所未有的骚乱,两派观点不一的观众从互相辱骂,到后来扔东西动手,直至最后出动了警察。到底是什么样的作品能在当时引起骚动呢?因为首演当日,不仅仅有《春之祭》,还有其他比较传统的作品。所以,对于当时剧院观众而言,这部作品绝对是惊世骇俗的,观众要么对《春之祭》爱的要死,要么对《春之祭》痛恨鄙视。当时,好多法国音乐史上几位重要人物都在现场,态度也迥然不同:圣-桑听得忍无可忍,愤然离席;而拉威尔和德彪西则是属于摇旗呐喊助威那派。首先,这部作品的节奏特别不规则,而且有突然的重音;第二,这部作品需要非常庞大的乐队,迄今为止,也只有少数中国乐坛敢于演奏《春之祭》。铜管、木管、打击乐都增加了很多乐器,演奏的方式也是为了制造一种野蛮、原始、刺耳的声响。而管乐,向来是中国乐团的薄弱环节。第三,音响上的不协和,但是类似不协和的作品,当时并不是没有。但是,这三者综合在一起,光听觉上的震撼就已经足以轰走喜欢传统口味的观众了。
当然引发骚乱的绝不仅仅是音乐,当时编导尼金斯基编的舞步也是反传统的:内八字,膝盖微微弯曲,还用力跺脚。这些动作是尼金斯基根据俄罗斯原始雕塑的姿态设计出来的。可是,当时的观众都是冲着是当时最有名的俄罗斯芭蕾舞团买的票。跳这样的动作,实在是颠覆大家想象的,所以不少人说编舞才是骚乱的主因。可能对于21世纪的人来说,奇怪的音乐和舞蹈已经见怪不怪了。但《春之祭》首演时才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都还没爆发,传统的根基还是很强大的。疯狂的音乐配上了疯狂的舞蹈,观众也看得太疯狂引发骚乱,也是能理解了。不过首演之后几天这套节目还有再演,但都没有再发生骚乱。迄今为止100多年了,前后有几十位编导这部舞剧进行重新编舞。然而,很多喜爱《春之祭》的乐迷都认为,没有一位编导充分体现出音乐的伟大。
《春之祭》的震撼效果,只有听了才能感受到。下面就我们欣赏《春之祭》中的最后一段《献祭之舞》,视频中的编舞是最早尼金斯基编舞的版本。
《春之祭》表现的是作曲家想象中的俄罗斯还没有进入基督教文明的历史时期,音乐原始野蛮。下面我们要听的《布兰诗歌》则是另一位20世纪的作曲家德国作曲家奥尔夫对中世纪的描绘,虽然音乐并不原始野蛮,但是节拍的运用也是非传统的,有时候一段音乐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都有,而且不停地交替。因为奥尔夫也是一位非常注重节奏与律动的作曲家。而二十世纪的音乐对传统的一大颠覆,就是在节拍节奏上,作曲家不再拘泥有有规则的韵律。《布兰诗歌》创作于1935-1936年,是一部带舞蹈、带场景的康塔塔,歌词选自同名的歌曲集,里面收藏了有上千首13世纪中世纪的大学生、学者和少数僧侣所作。因为乐团本身编制不小,加上还需要两个混声合唱团、一个男童合唱团,几位独唱和领唱。现在,我们基本上只能在音乐会上看到没有舞蹈,没有场景的版本了。《布兰诗歌》去掉序曲与终曲,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春天》《在草地上》的主题是歌颂春天与爱情。现在让我们来欣赏《在草地上》的舞蹈音乐。虽然拍子不停的变化,却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规律,这种变化的感觉让人想起欧洲的一些民间音乐。
第四部分“春之乐章”介绍的是成套的多乐章作品。那么就必须提到维瓦尔第的《四季》。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1678-1741)的《四季》是古典音乐中最流行的作品之一,尤其是其中的第一部《春》。这套作品流行到什么程度?我记得曾经看到一个国外的新闻,古典乐迷投票选出自己最讨厌的作品,维瓦尔第的《四季》不幸高居榜首。为什么呢?因为这个音乐实在是到处都有人播放或者演奏,听了不知道多少遍了,不仅仅是审美疲劳了,而听得耳朵出老茧了,讨厌死了。大家可能会想,维瓦尔第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他除了《四季》还有什么作品呢?不仅创作了海量的器乐作品,还有几十部歌剧和一些宗教音乐,其中不少作品尚待我们去了解开发。维瓦尔第的《四季》特别流行,证明了他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然而,在维瓦尔第所处的年代,音乐家一般只演奏自己写的作品,他们既是演奏家,又是作曲家。这样的音乐环境,导致作曲家们死了之后,作品就被遗忘和埋没。19世纪的时候,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指挥上演巴赫《马太受难曲》,获得巨大的成功。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再次引起公众的注意。不过,巴洛克时期音乐的真正复兴要到20世纪。维瓦尔第的音乐就是在20世纪才被大家慢慢了解、熟知。《四季》这套作品,实际上是维瓦尔第在1725年创作的一组协奏曲的开头四部,正好都是小提琴协奏曲,维瓦尔第的大部分协奏曲都是为小提琴而创作的。那什么是小提琴协奏曲呢?我想在座各位可能欣赏过我们国家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就是小提琴和乐队一起演奏。不过,巴洛克时期的乐队和协奏方式,和《梁祝》还是有很大不同的。首先,当时的乐队就完全不一样,《四季》的乐队几乎全是弦乐家族的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还有低音提琴,你看不到管乐。因为在巴洛克时期,管乐的制造工艺还没有成熟,很难吹准音,所以很难演奏好。你就算能在乐队中看到管乐,那也数量很少。而《四季》里面完全没有管乐。乐队中还有一个特殊的乐器,也是巴洛克时期最流行的键盘乐器之一,羽管键琴,羽管键琴负责弹奏通奏低音,有时候弹奏羽管键琴的人还相当于指挥。当然,很多时候是担任小提琴独奏的那位音乐家担任指挥之职。所以,我在很多次音乐会上都听过《四季》,没有一次是看到专门的指挥的。而《梁祝》这样的协奏曲就需要指挥。
除了乐队不同,《四季》这套作品中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那就是每个乐章之前,乐谱上都有一首诗描述该乐章的内容。因为作者无法考证,所以很多人推测,这些诗可能是作曲家本人自己写的。今天我们讲座中要介绍的是《四季》中的第一部《春》中的第一乐章。这个乐章的主题,也是我们最熟悉的主题。这个乐章前面的诗句写道:春天来了,小鸟歌唱,无限欣喜,迎接春光。泉水淙淙,微风习习,好似喃喃细语。天空乌云笼罩,闪电雷鸣来把春来报,转瞬雨停风止,小鸟又重新歌唱。大家待会儿听音乐的时候,一定能体会到,这首诗的内容是很具体的出现在音乐中,颤音用来模仿小鸟歌唱,震音用来模仿电闪雷鸣的效果。这个乐章用了一种回旋结构,什么叫回旋呢?就是主题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这个主题在这个作品中是由乐队来演奏的。而独奏的小提琴家演奏的是主题与主题中间插入的部分,我们简称插部。插部每次内容都不同,但最终依然会回归主题,这样的结构我们叫做回旋。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小提琴家阿邵特?提格拉杨领衔的古典音乐会室内乐团的演奏。
除了维瓦尔第,为四季写过一组作品的作曲家还有柴可夫斯基,他写了12首钢琴小曲。还有阿根廷音乐家皮亚佐拉,他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先后创作了4首作品,后来经常成套演出,称之为《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四季》。最早这套作品是为皮亚佐拉自己领衔的五重奏而创作,分别是班多纽手风琴、小提琴(有时候用中提琴替代)、钢琴、电吉他、低音提琴。皮亚佐拉的作品在音乐会上一直大受欢迎,因为班多纽琴不是人人都会演奏的乐器,所以许多音乐家为了表演,就改编成适合其他乐器的版本,甚至加以结构上的改编。刚刚我们介绍的维瓦尔第的四季都是三个乐章的协奏曲。而皮亚佐拉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四季》本来都是单乐章的作品。
皮亚佐拉是阿根廷的作曲家,而阿根廷与乌拉圭的探戈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探戈不仅仅是舞蹈,而是舞蹈、音乐与诗歌的综合体,有多种多样的呈现方式。在探戈刚刚兴起之时,探戈在西方只是作为一种新鲜事物,专门创作探戈的音乐家地位并不高。但到随着探戈越开越流行,进入咖啡馆、剧场,到后来上了电台广播、甚至拍入了电影,越来越多的音乐家也开始专门创作探戈风格的音乐。皮亚佐拉本来想成为一个古典音乐作曲家,探戈当时还不是能进入音乐厅演出的作品,但是后来受到法国老师的鼓励,他认识到探戈才是自己民族的音乐,才是自己的根基。因此,皮亚佐拉的音乐中始终是贯穿着探戈音乐的节奏与灵魂。刚刚我们听的维瓦尔第的《四季》——《春》是巴洛克时期的作品。皮亚佐拉虽然是20世纪的作曲家,但他也很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中用上巴洛克时期最常见的复调对位手法,让同一个主题轮流在不同乐器中出现,相互模仿与对比。我们再听其中低音提琴,似乎还能感受到爵士音乐的风格。皮亚佐拉结合了古典与现代音乐的作曲技法,又融入了爵士音乐风格,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因为有了皮亚佐拉,我们才得以常常在音乐厅中欣赏到热情洋溢的阿根廷探戈音乐。
对比维瓦尔第与皮亚佐拉的作品,我们会感觉到后者节奏和声响要复杂的多。调性也不再是用大调,而是小调。因为欣赏的是唯一不变的就是两位作曲家都在作品中体现出春天蓬勃的生命力。我们要欣赏的版本是一个小提琴与弦乐队的版本。拉脱维亚小提琴家克莱默在上世纪委约俄罗斯作曲家里奥尼德?德希亚尼科夫对《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四季》进行改编,变成适合弦乐队与小提琴家协奏的版本,并且把单乐章的作品也改编成了三部结构。为什么要这样改编呢?因为克莱默希望能把皮亚佐拉的作品和维瓦尔第的《四季》放在一起演奏。从此之后,德希亚尼科夫改编的版本也很受欢迎,经常在音乐会上能听到,在苏州都听过不止一次了。我第一次听到皮亚佐拉的这套作品,就是在克莱默的音乐会上。有意思的是,在同时演出这两套《四季》的时候,并不是按照正常顺序排列的,而是从维瓦尔第的《春》开始,然后夏天先后是皮亚佐拉的作品与维瓦尔第的作品,秋天和冬天都是如此,最后把皮亚佐拉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四季——春》放在最后,完成了一个从巴洛克到现代、北半球到南半球一年四季的轮回。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克莱默与他的乐团演奏的《春》,大家注意弦乐的滑音,他们还在琴马的另一头拉弦,发出一种刺耳的音色,造成打击乐器的效果。
除了维瓦尔第与皮亚佐拉,还有不少作曲家写过关于春天的乐队作品,比如说德彪西的《春天》组曲、布里顿《春天交响曲》
今天讲座的最后一部分“春之礼赞”,是其他类型的作品。刚才我们有听过独唱,独奏,还有协奏。现在我们来欣赏一首二重唱作品《春天颂歌》,选自英国作曲家布里顿的合唱作品《圣诞颂歌》,里面除了合唱,也有一些作品是有独唱领唱的。《春天颂歌》则是女高、女中两个声部,歌词内容也是描绘春天里小鸟在愉快地唱歌,还有鹿儿、绵羊在山谷中漫步。因为这是《圣诞颂歌》的一部分,歌词最后还感谢了上帝的恩赐。
这部歌曲的特别之处是乐器使用了竖琴,好像在模仿山谷中潺潺的水声。而且因为歌词是英国中世纪的诗歌,所以作曲家在创作中也融入了一些中古调式,听起来更有韵味。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个童声的版本,是两个女孩子演唱的版本,童声是最清澈最纯真的音色,无需太多修饰就能把最美的音乐展现出来。
最后,我们今天的讲座以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致春天》结束。格里格(1843-1907)是挪威最著名的作曲家,创造了不少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钢琴小品。其中,致春天就是其中的一首,创作于1886年,是一组作品中的第六首,作品号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