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白头少年曾朴的文学人生路
沈潜 2016-06-11
浏览量:772
一个出身江南书香世家,被帝师翁同龢惊为“异才”的青年;一个轻取乡试举人,却因会试墨污考卷而出局的学子;一个以“东亚病夫”为署名,创作了长篇小说《孽海花》的作家;一个靠字典通晓法文,成为近代中国翻译法国文学的先驱,系统介绍雨果的第一人;一个以创办小说林社,开设真美善书店而名闻海上的文化出版商;一个伴着新旧文化的交替而前行,被胡适誉为中国新文坛的“老先觉”;一个直至晚年还自称“我的一生完全给感情支配着,给幻想包围着”的彻底浪漫主义者。他,就是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曾朴。
曾朴来自常熟,走向了大上海,生活在中国近代,1872年出生,1935年过世,活了整整64岁。他曾经是个小帅哥,出生书香门第,家境非常优越,读书非常聪明。他虽然来自常熟但是今天在坐的都是老苏州,不妨从苏州这个千年古城的一条小巷说起。
这条小巷其实不足三百米,就在我们图书馆边上,离得不太远,我们这座古城作为享誉海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内涵那么的深厚,有多少人、事穿越古今,让我们每走一步都有值得去回忆的空间。在坐有的前辈可能就在这条小巷里面从容淡定的来来走走,你们更有发言权。而我今天讲的主人公一定在这条小巷走路,也一定在这条小巷热闹过,苦恼过,这条小巷叫王洗马巷。
老苏州都知道,洗马是历史上的一个官职,之所以叫王洗马巷是因为有一个姓王的担任过洗马的人曾经住在这条小巷里。洗马这个官职在汉代是专门为太子的出行做准备的,到近代以后洗马就开始成为一个专门掌管图集,相当于苏图的各种图书古籍。这个姓王的究竟怎样的生平我们一概不知,但是王洗马巷作为我们千年古城里的一条古巷,它让我们感觉到了波澜不惊。那么多的历史古迹,那么多的名闻故居,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王洗马巷想必各位都很熟悉,你们生活在这座古城,经常会留意,或许也在那实地走过,就这条不足三百米的古巷里面却有可圈可点的历史景观。王洗马巷东起中街路,西到汤家巷,北至包衙前,南至西百花巷。这里有北春申君的庙(战国四大公子之一,信陵君、孟尚君、平原君、春生君)。后人还是非常愿意把这位在战国赫赫有名的四公子之一,安落在我们古城里面,所以今天在王洗马巷的16号,就有为了纪念春生君的这么一个场所。
王洗马巷7号蔼庆堂是浙江巡抚任道镕的旧居,大家知道翁同龢晚年的处境非常艰难,生活非常困顿,这位老友任道镕给了他很大的帮助。
王洗马巷北包衙前20、22号诵芬堂雷宅,苏州百年老店“雷允上”的主人住此,老宅东西合璧还有海派风格。
照片上坐着的这位就是王洗马巷的26、28、30这处老宅的主人汪鸣銮的故居。汪鸣銮(1839-1907),字柳门,清末大臣,“翁门六子”之首。老家安徽,曾经担任过礼部侍郎、刑部侍郎,还是两朝帝师翁同龢的得意门生。晚清著名藏书家,碑帖名家。曾朴岳父,小说《孽海花》中唐卿的原型。
今天要讲的白头少年曾朴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因为汪鸣銮把自己的掌上明珠嫁给了曾朴。今天汪鸣銮的故居26、28、30还依旧在那保留着。1890曾朴娶了汪鸣銮的千金汪珊圆,曾朴比汪珊圆小两岁,两人郎才女貌门当户对,曾朴金榜题名,洞房花烛,人生两大幸事。可惜好景不长,汪家小姐生下儿子后不久就过世了。曾朴十分悲伤,后来创作的《雪昙梦》就是怀念爱妻的。这是年少时的曾朴所遭遇的一段情感挫折。曾朴的父亲曾之撰对曾朴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萤雪苦读换来春风得意。曾朴自幼聪慧好学,他表面上受着科举应试的教育,实际上常常背着他人沉浸在文艺书籍中,他文学的基石在无形中得以奠定。光绪十七年(1891)中举。次年赴京参加会试,其父曾之撰亲自督送其登轮北上应试,入场后却故意弄污试卷题诗拂袖而出,愤然表示“功名不合此中求”!弄污考卷事件发生后,曾之撰为了不让曾朴过于难堪,立刻斥资给他捐了个内阁中书。在京任职的曾朴,眉宇间流露着自信,翩翩风华才子,交游广阔,豁达不羁。
在北京有一位对曾朴影响至深,他也来自苏州,是曾朴的长辈,状元外交家洪钧。洪钧和曾朴的父亲是好朋友,曾朴就成了洪钧府上的座上客。洪钧(1839-1893) 清末外交家。同治年间中状元,任翰林院修撰。后出任湖北学政,主持陕西、山东乡试,并视学江西。1881年任内阁学士,官至兵部左侍郎。1889年至1892年任清廷驻俄、德、奥、荷兰四国大臣。洪钧娶了名妓赛金花在当时也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后来洪钧出使西洋,赛金花成了外交官夫人,学了很多东西,在西方外交舞台上光芒四射。光绪十八年(1892),发生帕米尔中俄争界案,洪钧遭到官员们的联名弹劾。事情是这样的:洪钧在国外曾以重金购买了一张俄制中俄边界地图,经校勘刻印后交给朝廷。由于不懂外文,将帕米尔地区许多卡哨画出中国国界。这张绘错的地图被沙俄公使收集了起来,作为两国边境争端的“证据”。此事,固属俄人无赖,后经各国洋务大臣的极力排解,总算弄清事实。然而,洪钧受到了沉重打击,悔恨交加,抑郁成疾,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八月二十三日病逝于北京,终年55岁。曾朴就是以洪钧、赛金花为原形,写了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孽海花》,展现了从同治到光绪这三十年的风云变幻。鲁迅称许《孽海花》:“结构工巧,文采斐然。”
常熟有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名为虚廓园,常熟人俗称为曾家花园。曾家很有钱,曾朴的父亲在上海为曾朴购置了一些房产。在父亲去世后,曾朴开始在上海经商,本来应该从事科举这条路的,没想到他自己斩断了这条路。在上海经商期间,遇到戊戌变法,曾朴与维新志士相契,与谭嗣同、杨维桢等交好。有一次谭嗣同要从上海赶往北京,谭嗣同就邀请曾朴一起去北京,曾朴以回家入账为由拒绝了。也幸亏没去,否者戊戌六君子可能就要多一位了。也正是在这次宴会上,曾朴认识了以为影响他一生的一位良师益友,这人可以称得上是19世纪在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形象大使,陈季同。陈季同早年入福州船政局,后去法国学习法学、政治学,历任中国驻法、德、意公使馆参赞。就是这次偶然相遇改变了曾朴的一生,陈季同的学养,让曾朴大开眼界,使他认识了什么是法国文学,给他展现了更广阔的文学天地。曾朴异常激动,甚至还大病一场。在上海期间曾朴经常去拜访陈季同,使他系统地、完整地了解了法国和法国文学。
1904 年曾朴与丁初我、徐念慈创办小说林社,大量发行翻译国外小说,尤其是法国文学。至1907年创办了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林》杂志。但到了1908年由于经济原因,杂志停办了。
金松岑 (1874-1947),吴江同里人,著名爱国志士,协助邹容出版《革命军》,又以文学鼓吹革命。1911年迁居苏州,在草桥学堂讲学授徒。《孽海花》最早是他开始写的,写了六回,后由曾朴修改续写,形成35回格局,书中男主角金雯青、女主角名妓傅彩云,原型就是洪钧和赛金花。
1903年,金松岑写了前六回的《孽海花》后将原稿寄给曾朴所办小说林书社。曾看后,认为"是一个好题材",对小说写法提出一些意见,希望把格局再扩大一些。金天翮本是诗人、学者,自觉"究非小说家",遂与曾朴共同酌定全书60回的回目,改由曾朴续写。曾朴觉得小说要反应当时时代的变迁,政治和文化的冲突。曾朴接手后,“想借用主人公做全书的线索,尽量容纳近三十年来的历史,避去正面,专把些有趣的琐闻逸事,来烘托出大事的背景”(《修改后要说的几句话》),遂改称“历史小说”。1905《出版广告》说:“本书以名妓赛金花为主人,纬以近三十年新旧社会之历史,如旧学时代、中日战争时代、政变时代,一切琐闻轶事,描写尽情”。也正是这段时期,曾朴频繁忘返与苏州上海两地,在金松岑苏州王洗马巷的宅邸商讨创作《孽海花》的事宜。
书中人物大都影射时人,包括了很多当时的社会名流,甚至把曾朴的老丈人也写进去了。
曾朴写作《孽海花》前前后后修改了五次之多,一经出版,连续再版15次,销量5万册。现在看起来不多,在当时看来是很可观的,绝对是一本能使洛阳纸贵的名著。
在辛亥革命前,江苏巡抚端方就看中曾朴的文名,招曾朴去南京作他的文案,端方很器重他。经端方的推荐曾朴又至杭州、宁波为官。1911年辛亥革命到来,武昌首义是暴力革命,而到了江南一带,在地方士绅、文化名流的倡导下,在立宪派领袖张謇和新派官僚程德全的操作下,不希望战火纷飞、流血成河、江苏大部分地区实现了不流血的“和平革命”,其示范作用,对全国革命的成功影响甚大。
曾朴在辛亥革命到来后,辞官从杭州回到上海,做了一段时间的寓公。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中国民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曾朴去参选了江苏临时政府的参议员。继而先后担任江苏省官产处长、沙田局会办、财政厅长、政务厅长“等职。在这近二十年的宦海起伏生活中,曾朴严拒加征捐税,力争教育专款,1926年反对苏省执政军阀孙传芳呈征亩捐未果,而称病请辞的。1927年他告诉自己读者说,自己结束了20年的苦闷宦海生涯。
1927年,曾朴与长子虚白在上海成立了真美善书店,办《真美善》杂志。那一年曾朴56岁,满头白发的他重拾自己少年时的文学旧梦。他住在马斯南路(现思南路)上白人众多的洋房里,家居内部陈设与巴黎家庭毫无二致,在他家举办的文学沙龙,当时吸引了许多上海知名的文艺家。也结识了一批年轻的文学家,如郁达夫、邵洵美等等。
郁达夫在1935年曾朴去世后曾回忆到,曾朴的一口常熟口音的普通话,听在耳里是一种享受。曾朴是中国新旧文学之间的一座桥梁。
1927年曾朴又开始创作一部自传体的小说《鲁男子》,以自己一生经历,写出了那个时代。可惜至1935年曾朴去世,这本小说还有完成。
我来简单理一下曾朴的一生。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人家,家境优渥,人脉广播,自身又是才华横溢,一表人才,科举仕途本可以一马平川,偏偏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曾朴在结束了总理衙门章京考时,等于斩断了自己的传统文化的仕途之路。去上海开始经商,显然不是做商人的料,然后书生从政,为官二十年也是一路跌爬滚打,过得非常苦闷。到了56岁终于下定决心辞官不做,重返上海滩,创办了真美善书店,成了一个上海滩闻名的文化阵地,被众多文学少壮帮派称为白头少年。
曾朴的一生我们该如何评价?他的贡献远不止创作了一部《孽海花》,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传播海外文学。他在中国近代译坛最先倡导系统翻译外国文学,并以惊人的毅力译介了包括戏曲、小说、诗歌、散文和文艺批评等类别的50多种法国名家名篇,撰有法国文学评论、作家传记17种,为国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养液。其中与雨果有关的作品又占了19种,称得上是近代中国译介雨果的第一人。
二是从事出版编辑、促进阅读推广。先办小说林社和《小说林》,后办真美善书店和《真美善》杂志,曾朴以书店、杂志为纽带,以法式沙龙为平台,广交文友,自由交流,极大浓厚了都市上海的文化阅读氛围。
三是倡导民众文学的发展。曾朴主张以“解放的,普及的,平民的”白话,创造“平民的文学”“群众的文学”,认为只有适应了现代潮流的作品或译品,才能为广大民众所接受。
四是致力于文献目录学的贡献。曾朴自18岁起撰写《补后汉艺文志考》,历时六载,四易其稿,收录图书包括经部211种、史部117种、子部129种、集部86种、道佛87种,被帝师翁同龢惊为“异才”,梁启超夸赞“考证独到”。全书体例严谨,分类独特,辨析流略,补漏纠误,在清代多家补后汉艺文志中占有一席地位。
五是热心教育革新。1903年前后曾朴与家乡开明士绅创办中西学社、竞化女学校,成立教学同盟会、常昭学会,成为引领近代常熟新学的先驱。
此外还有金石学上的贡献。现存上海图书馆的《京畿金石录》,就是曾朴对京城及周边地区的金石搜集考证后编撰的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