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沧浪亭五百名贤祠

    马洪德   2016-06-25

    浏览量:1908

    视频播放

        姑苏大地经济繁荣,文化进步,历代贤明之士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是我们应当学习、效法的。苏州沧浪亭五百名贤祠就是在清道光八年(1828年)建成的。良好殿堂经太平天国与清军的战争一度遭到严重损坏,同治十二年经整修并增刻了三十人,始成目前之规模。这是使后人对先贤崇敬、效学的好地方。

        建造沧浪亭五百名贤祠的目的是为了使后人能对这些先贤们的光辉业绩予以弘扬、追慕,对净化人们的思想,推行廉政建设,毫无疑问,直至今日还仍然有着深远的意义。

        五百名贤祠始创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冬,建成于道光八年(1828年),由当时的江苏巡抚陶澍、布政使梁章钜主持,在购得张姓房屋后于沧浪亭西部建立。其时,以顾沅为首,在“会稽先贤像”、“瞻仪堂图像”、“吴中往哲像”的基础上广蒐博采,经严格审定,确定自周末至清乾嘉间历代先贤共五百七十人,刻石并奉安入祠,其像“或临自古册或访得之于名家后裔,其冠服表明其旧均有征信无一凭虚造者”(见蒋吟秋《沧浪新志》)。

        当时规定,除“春秋编银三坛率属致祭外,每岁三月、九月初二日卯时,阖郡绅衿后裔公祭”。(顾震涛《吴门表隐》)。沧浪亭已成为由官署管辖下的开放式园林兼祠宇。五百名贤祠初建时为两层建筑,(楼上为有关名贤的著作及所书对联)毁于战火后顶层并未修复,原刻五百七十位名贤加上新增的沈德潜、林则徐等三十人总数应为600人。但遗憾的是,在修补原有的名单中少了六人,这六人是:慕天颜、于成龙、鄂尔泰、沈华、费淳、岳起。

        现藏苏州图书馆的道光九年刻本,即为五百七十人(包括上述六人),而于光绪年间刊印的拓本却是五百九十四人,漏了上述六人。1990年,本人为使其能更好完整的反映名贤祠的全貌,在“苏州园林”杂志上发表了题为

        五百名贤祠中以春秋时吴国贤公子季札为首,第二即是将孔门儒学传播到南方的文学大儒言偃(言子) (南方夫子),有大名鼎鼎的伍员(伍子胥),有小时怀橘奉母、长大后一身清廉,自广西郁林返苏以巨石镇船的陆绩(此石即在明弘治年间被命名为“廉石”),唐朝时有狄仁杰、大诗人李白,贤明的苏州三刺史(太守)韦应物(人称韦苏州)、开浚山塘河始建苏州白堤的白居易、饱学清官“陋室铭”的作者刘禹锡,到宋代更有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先忧后乐”的范仲淹,改革家司马光,著名文人苏轼(苏东坡)、米芾,有沧浪亭的创建者苏舜钦,有大功盖世的“佐命定国元勋”忠武蘄王韩世忠,有宁死不屈的大忠臣文天祥,明代则有况钟、海瑞等清官,有唐寅、祝允明、文徵明、沈周、高启等著名文人。在清代也不乏清官,像:李延龄、慕天颜、于成龙,中州三贤:汤斌、张伯行、宋荦,著名文人王士祯等等,例子举不胜举。

        作为苏州人,我们感到光荣,这是我们无价的宝贵财富。何况,中国其它地方也没有这么多著名的贤人,世界上其它国家也没有象我们苏州这样在一个城市里上下经二千五百多年竟有这么六百位值得效学的名贤!

        吴公子季札

        吴国国君寿梦之子,寿梦有四个儿子:诸樊、馀祭、馀昧、季札。季札聪明好学而且贤良,寿梦原想把君位传给季札,但季札谦让不愿接受,就先立诸樊。寿梦死后,再让位给季札仍不接受,离家到农村去种地,诸樊只能确定馀祭为接班人。不过规定:以后按兄弟的次序传下去(这样就能传给季札了)。

        到了应该传到季札的时候,他就远离吴国(逃到现在的常州一带),馀祭的儿子僚接位,封季札於延陵,称为延陵季子(非常注意礼仪)。

        言子(前506-  )

        言偃字子游,吴人,比孔子小四十五岁,是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深悟孔子的教导,文学上的成就尤为突出。是他将博大精深的儒学思想带到南方来,被称为南方夫子。在武城担任县宰时,推行“弦歌之治”,继承并且发展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学道爱人”。

        言子尊重作风正派、道德高尚的人,不以相貌来看待别人。常熟、苏州(直到奉贤)都有不少有关言子的纪念地。

        伍员(  -前484) 

        伍子胥本来是楚国人,文武皆精,但父兄被楚平王所冤杀,只能逃至吴国,吴王阖闾委以重任、共商国事,曾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在与越国的战争中,阖闾因受伤而死。子夫差接位后大败越国,越请和,夫差许之,子胥谏之不听,被赐属镂之剑以死,吴人怜之。

        关于伍子胥,现在苏州胥门、胥口都有纪念他的遗迹,留下不少他的故事、传说(诗、词)。

        陆绩(187-219) 

        陆绩字公纪,吴人,六岁时往袁术家作客,怀中藏有橘子三枚,拜辞时,坠地。袁术说,你怎么做客人能私藏橘子呢?陆绩说,我这是带给母亲吃的。深得大家赞赏(成为二十四孝之一)。

        孙权时,曾得重用,但因直言不讳(容易得罪人)外放为郁林太守,任满归家,因无多少行李,舟轻乃载一石(镇之)得归,此乃著名之“廉石”。陆绩勤奋好学、著作颇丰,豫知亡日,年仅三十二。

        狄仁杰(607-700) 

        狄梁公字怀英,太原人,博学聪颖,举明经。入仕后,能代人前往绝域,为人称道。高宗时,任工部侍郎,任江南巡抚使,树正气、毁淫祠且断案如神。

        武则天当政,狄仁杰一面支持她正确施政,并委曲请其还政於中宗。(当时他担任户部侍郎同平章事)

        李白(701-762) 

        李白字太白,(唐宗室)陇西人,传说其母梦见长庚星(金星)而生,因号长庚。天宝初,至绍兴遇到贺知章异其才,称为谪仙,荐于元宗,召见论世事,为翰林供奉,李才思敏捷出口成诗,深为所重。传其不避权贵,曾命杨国忠磨墨、高力士脱靴,被高挑唆贵妃,辞归,游历四方,至匡庐、吴中,有八月十五虎丘山夜宴序等。因曾追随永王璘,(璘造反)当诛,而白曾相救于汾阳王郭子仪,得免死而长流夜郎,遇赦还浔阳。唐代宗召为左拾遗时已卒年六十四。

        刘禹锡(772-842) 

        刘禹锡字梦得,彭城人,贞元时为进士,工于文,入为监察御史名重一时,与柳宗元等参与议政并以重任,至多处为刺史。出任苏州刺史时政声卓著,为民所爱,曾获赏赐,迁升太子宾客。

        刘禹锡恃才而少与宾朋来往,以诗文为乐,常同白居易等酬唱。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二,甪直有祠。

        韦应物(737-786后) 

        韦应物,洛阳人,贞元初自左司郎中为苏州刺史,年五十余,在郡政通人和,余暇与一般文人雅士相唱酬,著作颇丰,有《韦苏州集》。罢官后,居永定寺,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居焚香扫地而坐,被称为韦苏州,卒年九十有余。

        白居易(772-846) 

        白居易字乐天,晚号香山,太原人,敏悟绝人,年十七为进士,敬宗时以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拜苏州刺史。白高行美才,勤于政治,疏浚山塘河直抵虎丘,筑堤为山塘街,——苏州之白公堤。辞去时,刘禹锡诗云:“姑苏十万户,皆作婴儿啼。”

        白居易官至刑部尚书,年七十五,所著有白氏长庆集。

        范仲淹(989-1052) 

        范仲淹字希文,先世邠州人徙苏州,少有大志勤奋好学,大中祥符八年为进士,累官至陕西安抚经略招讨使,号令严明,爱抚士卒,兄弟民族之间推心接待不疑,西夏等不敢犯境,称其:“小范老子胸中自有雄兵百万!”

        帝召至京开天章阁召对,范上十事悉用之,因其所思,以天下为己任,所行均一心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创府学,立义庄为后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卒年六十四,谥文正。其风范至今令苏人难忘。

        天平山,人民路范庄前(包括景范中学)及文庙都是纪念“范文正公”的良好所在。

        司马光(1019-1086) 

        司马光字君实,陕西夏县人,父亲曾为天章阁待制。宝元初,司马光考中进士,被派往礼部任职。当时,因父亲在杭州任职,便要求派往苏州以靠近父亲。后累官至大理院评事、尚书左僕射兼门下侍郎,为官有主见,历史上与韩琦、范仲淹、文彦博、富弼并称。

        司马光文史精熟,著有《资治通鉴》、《司马文正公集》,小时还有“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卒年六十八,被谥为温国公。

        苏舜钦(1008-1048) 

        苏舜钦字子美,铜山人,景祐初中进士,历官光禄寺主薄等。庆历年由范仲淹荐为右集贤院校理监进奏院,与范仲淹、富弼等相交甚善,后被人劾奏去官至苏州,得吴越广陵王旧地筑沧浪亭,终于湖州长史任。

        苏子美在沧浪亭往往以诗酒文章自娱,诗与梅尧臣齐名,为欧阳修所推重。有《苏学士文集》年仅四十一岁,葬丹徒石门山。

        苏轼(1037-1101)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洵之子,嘉祐年为进士,累官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等处,翰林学士,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苏轼善诗、文,书法自成一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为宋时四大书家之一。年六十六,谥曰文忠,至姑苏筑楼虎丘,人称东坡楼(今仰苏楼),除虎丘外,双塔禅院也有他的遗迹留存。

        米芾(1051-1107)

        米芾字元章,襄阳人,曾为书画学博士,官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因举止“癫狂”,人称“米癫”,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法得力于王献之,绘画山水从董源演变而来,笔法独特。有“米癫拜石”的故事。卒年五十七,今常熟兴福寺有言如泗集米字碑。

        韩世忠(1089-1151)

        韩世忠字良臣,陕西延安人,应募投军、屡建奇功。擒方腊、讨平河北盗贼,从高宗南渡,平苗、刘之乱,大败金兵于江中、大仪等处,称为中兴武功第一,授京东淮东路宣抚处置使,置司楚州,在楚十余年兵仅三万而金兵不敢犯,力排和议。

        秦桧收三大将兵权,拜枢密使,面斥秦桧“莫须有”(为岳飞)并斥其误国,罢为醴泉观使,自此杜门谢客纵游山水,号“清凉居士”,薨年六十三岁,赠通义郡王,追封蘄王,谥忠武。

        灵岩山下有祠、墓,神道碑有13900多字,孝宗御题:“中兴佐命定国元  之碑”,由赵雄撰文,周必大书写,应为中国第一大碑!

        文天祥(1236-1283) 

        文天祥字宋瑞,一字履善,庐陵人,宝祐四年进士第一,历官湖南提刑赣州知府,德祐初元兵渡江,诏诸路勤王,以兵二万至临安,除浙西江东制置使,知平江府,移守余杭进资政殿学士兼江西安抚大使,二年正月元伯颜军追逼,往军前谈判,被执,至镇江脱险,即募兵勤王,拜右丞相,奉二小王入闽、广,兵败被执。

        被系燕都四年,始终不屈,于至元十九年十二月被害于柴市,年四十七,谥为“忠烈”,苏州等地有祠,有“正气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高启(1336-1374)

        高启字季迪,号槎轩,苏州人,元末,张士诚据吴礼邀而不仕,明初召授翰林修撰元史成拜户部侍郎,启辞归至青丘,号青丘子,以诗文自娱,教授乡里。与杨基、张羽、徐贲称为“吴中四杰”。

        后与魏观(苏州知府)相善,应魏请在原张士诚故宫基础上改府治作上梁文,因有“龙盘虎踞”等语,被人告发,与魏同死年三十九。所著甚富,有《高太史全集》等。

        况钟(1383-1443)

        况钟字伯律,江西靖安人,出身小吏,宣德五年(1430)任苏州知府,为官清正,严惩贪诈属吏,为民请命,减免江南重赋七十余万石;抑制豪强,使织造采办的宦官等有所收敛。

        因母逝丁忧,郡民乞留,秩满当迁,民二万余人诉巡抚乞再任诏进三品俸仍视府事。正统七年十二月卒于官,民聚哭立祠,今苏州西美巷况公祠尚存。

        昆剧“十五贯”描写的“况青天”形象,救活了一个剧种。

        祝允明(1460-1526)

        祝允明字希哲(因生而枝指)号枝山,又号枝指生,苏州府长洲县人(其舅徐有贞),祝允明自小聪颖发奋、博览群书,尤喜古文词,深探其源尤精书法,钟、王、颜、欧、苏、米无不精熟,稍晚更法张旭、怀素而草书独步。

        弘治五年中举,任官兴宁有政声,迁京兆通判后不满官场腐败乞归,与好友诗酒唱和,终年六十七岁,葬九龙山(其祖祝颢墓侧)。

        祝允明性格豪放,有人称其为狂,实在他爱憎分明,——与弹词“三笑”中的形象有很大差别。

        唐寅(1470-1523)

        唐寅字子畏,吴县人,自小便勤奋好学,性格旷达不羁,宏治十一年乡试第一,与同省富家子同往京城考试,因人告发该子有作弊嫌疑,致使寅亦被牵连入狱,待真相大白证实寅实被累,时官已发放,被放至县中任小吏,因耻而不受。

        回苏后放浪山水间,至江西,宁藩闻其名欲招致幕下,见宁藩怀有二心乃佯狂以归,善诗文,尤精於画。晚年皈依佛教,号六如居士,有准提庵,住桃花坞(双荷花池)——都是市文保单位。

        私印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有人牵强杜撰“三笑点秋香”故事,实无此事,卒年五十四,葬横塘王家村,墓为省文保单位。

        文徵明(1470-1559)

        文征明,初名璧(以字行)更字征仲,苏州长洲县人,温州知府文林之子,幼时平平,稍长聪颖异常,学文於吴宽,学书於李应桢,学画於沈周;又与祝允明、唐寅、徐桢卿等才子相交、名闻远近,江西宁王慕其名欲招致幕下,征明称病不赴。

        以岁贡生授翰林待诏,不满朝廷倾压,辞官回苏,以诗、书、文、画交友,四方乞其诗文书画者不绝。其不与权贵相交而片纸不可得,以宝玩相赠,不启封而原件退还。

        文征明诗文书画均享盛名、更享高寿,卒年九十,谥贞宪先生墓在陆慕李家浜,为省文保单位。

        海瑞(1514-1587)

        海瑞字国祥,又字汝贤,号刚峰,广东琼山人,隆庆三年夏以右佥都御使巡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贪墨者多自免去,公锐意兴利除弊,疏浚吴淞、白茆,通流入海,民获利不浅,反对豪强兼并农田、济穷扶弱,夺回豪强所占田地还于民。以身作则、一身正气严格要求属吏不得胡作非为,政风为之一清,小民闻去号泣载道,绘像祀之。

        官至南京粮储都御使,卒於任,丧出江上士民送者相属不绝,市为之罢,谥忠介,终年七十四岁。有小说《海公案》,被誉为“南包公”。

        李延龄

        李延龄后改名率泰,字寿畴,遼左人,历官都督同知至兵部侍郎。顺治二年,兵下江南,不欲屠戮士民,逢福山副总兵鲁之屿等反抗;总兵土国宝必欲屠城,李与土分阄,土与李阄均为东南(东南较荒,西北人丁稠密)土先抓,行至饮马桥,传见“协天伏魔帝君——关羽”立马横刀於桥上,土不敢动,封刀而止;李兵不血刃不杀一人,吴人感其恩,在虎丘山塘立祠建坊颂之。(据传关羽像由李命人抬至桥上)

        汤斌(1624-1687) 

        汤斌字孔伯,号荆岘,又号潜菴,河南睢州人,顺治九年进士,授职祠垣,升潼关道,以终养告归,后专程至苏受业,深究其理,名声大著;被荐任翰林院侍讲晋内阁学士,并巡抚江苏。

        时吴中竞习豪侈、喜斗殴,多淫祠事五通神尤严(上方山),汤至悉禁毁之,吴地风俗大变(苏州皇亭街有为康熙南巡时接见汤斌所树御碑)。汤斌又奏请豁免积年欠赋,又议减苏松赋额,擢礼部尚书、民十万余人送别,于胥门建“民不能忘”坊以颂德政纪念之,至京任工部尚书。

        汤斌为官清正,平时生活清俭,被称为“豆腐汤”。康熙二十六年卒于位,年六十一,谥文正。

        慕天颜(1623-1696) 

        慕天颜字鹤鸣,陕西静宁人,顺治十二年进士,康熙九年由福建副使升江苏布政使,时吴中水旱灾害频发。慕天颜一面呈请减免、缓征,一面疏浚吴淞江、浏河等河道(寓赈於工)。丁忧时,特旨起复、面君,七次上疏,减浮粮、除坍荒、治淮黄、宽涸田、调守令、均田役、给囚粮,居七年擢江苏巡抚,晋阶太子少师兵部尚书。

        再次呈请酌蠲钱粮、免坍荒、停捐例等八疏,十八年旱蝗灾赈恤,继开浚白茆、孟河,建闸以利蓄泄,为东南之利二十一年。

        慕天颜还奉命作为特使至台湾,动员郑成功之子郑经率土回归。为后来康熙帝统一中国(台湾回归)立下了汗马功劳。康熙三十五年,慕天颜病逝于苏州,享年七十三岁。

        王士正(1634-1711) 

        王士正(原名士祯),字贻上,号阮亭,山东新城人,顺治十五年进士,授扬州推官,入为部曹翰林,历官至刑部尚书。王士正博览群书,专力于诗、古文辞,上溯三百篇,下涉汉魏至于元、明,而终深研于盛唐,为清初一大家。

        初官扬州,后至松江,道经吴门,往返流连三十余日,爱渔洋山之胜,低徊久之,不忍离去,自号渔洋山人(得诗六十余首)。

        王渔洋诗风独特,尤喜奖成后进如盛符升,惠周惕等皆出其门下人,为一派宗师,终成清初三大诗派之一的首领(还有两派首领则是沈德潜、袁枚)。王士正卒年七十八,谥文简,有著作《带经堂集》及渔洋三十六种。

        于成龙(1617-1684)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由副贡授广西罗城知县擢直隶巡抚,风节著闻朝野。康熙二十一年授江南江西总督,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望风远遁。任上,先从整顿吏治开始,禁加派、减火耗、严保甲、清营伍、除蠹胥、釐关政、平盐价,凡关国计民生大计者,一一进行。

        于成龙勤奋饱学,尤精于程朱理学,创立虹桥书院培养人才。自身一生清俭,有“于青菜”之称,出仕外地不带家眷(专于政务)。

        康熙二十三年兼署两江巡抚,四月卒于官,年六十八,赐祭葬赠太子太保,谥清端,士民建祠祀之。

        张伯行(1651-1725)

        张伯行字孝先,河南仪封人,康熙二十四年进士,四十六年巡抚福建,四十九年移江苏,在官悉以家财充用急民之病,建书院(五十二年在苏建紫阳书院)以昌正学为己任(培养了不少人才)。

        几经周折召入为户部侍郎,雍正初迁礼部尚书。张伯行为官清正,被誉为“天下清官第一”,卒於官年七十五,谥清恪,吴民思其德,建祠祀之。

        宋荦(1634-1713)

        宋荦字牧仲,号漫堂,河南商丘人,大学士宋权之子,康熙三十年由江西巡抚移任江苏,遍访民间疾苦,每逢歉收则奏请蠲赈,平时待人礼奖文才,注意培育后进。

        公余修葺沧浪亭并置南园附郭田以作岁修费用,又修唐寅墓,为官于吴十四载吏民安之。后官至吏部尚书年八十,吴人恩之。

    【返回】

    投诉建议:0512-65227889    咨询电话:0512-65226989
    网站维护:苏州图书馆 技术信息部 0512-65226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