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若要小儿安,手背捏几遍
刘立志 2016-07-15
浏览量:298
小儿推拿是以中医辩证理论为基础,通过穴位点按推拿、调节脏腑、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方式来改善儿童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一种保健、治疗方式。小儿推拿是纯绿色疗法,可替代部分化学药品,减少化学药品毒副作用,增强孩子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预防病毒侵蚀和滋生,达到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目的。随着现代人们健康理念的更新,很多家长都开始信任和采用纯绿色疗法——小儿推拿,目前,该疗法已成为国际儿童保健、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 
一句古话,就是“若要小儿安,耐住三分饥与寒”。有80%的孩子,是因为吃多了引起的疾病,并不是因为饿着了,冻着了,多数都是因为吃撑了,吃撑了会引起咳嗽,特别容易引起孩子久咳不愈。
脾胃伤则百病生,我们的胃就像一口锅一样,大量食物在胃里集聚腐熟,产生各种热气,肺本身就属于娇脏,它不耐寒热,它经过热气的熏烤,肺就会受伤,就产生发烧咳嗽,甚至比较严重的就是肺炎。从肺和脾胃的五行生克关系来看,在五行中脾胃是肺的母亲,肺为金,脾胃为土,土生金,脾胃为肺之母,母病及子,简单的说脾胃因为寒凉,或者积食内热引起受伤,脾胃伤了就健运不利,消化吸收能力不但下降了,反而化湿生痰的能力增强了,所以肯定会有很多的家长观察呢,孩子们吃了很多的肉以后,很短一段时间内,马上出现嗓子里的痰多了,其实不是肉生痰了,肉化痰,而是脾胃消化不良,它自身就生痰,中医讲“脾胃为生痰之器,肺为储痰之器”,平时我们要祛痰化痰,不能光用消炎药,去打点滴消炎针,那些根本就治不好的。
一个简单的感冒咳嗽,一定要去找找原因,不要见咳止咳。不找明原因简单去用药物治疗真的不会见效,反而会引起孩子反复的感冒,咳嗽,体质会越来越差。我提的建议就是让家长们尽量的做到,给孩子们少吃一点,不要再去过度地伤害孩子的脾胃,而是要好好的给孩子去养脾胃,养脾胃并不等于多吃,多吃更不等于养脾胃。一个孩子,他开始特别的瘦弱,头发都是黄的,比同龄的孩子矮很多,瘦很多,他脾胃受伤非常严重,吃一点东西就腹胀,不消化,咳嗽,反复性的感冒咳嗽,家长找不到原因,来推拿以后,通过给家长解释这一块,怎样去养脾胃,通过一段时间的调理,孩子确实是慢慢改变了很多。
有些时候,孩子吃的不是吃的多,而是我们家长喂的太多,特别是有些老人,觉得孩子吃的多是一种光荣 ,同样的穿得多。三分饥并不是让孩子饿着,是给孩子要适度的饮食,三分寒不是让孩子冻着,当然大家都理解,孩子穿的太多了,加上经常的活动,活动量稍微一大就会出汗,出汗以后就会伤阴气。做到让孩子三分饥与寒,孩子们是不容易感冒的。经常交流的一句话,就是“无内热无外感”,是没有感冒的症状的,在一个房间里面,屋里很热外面很冷,我们一下子冲出外面的话,是非常容易感冒的,他的身体和大环境是一样的,如果体内没有大量的热的话,和外面的温差不是很大,他不会感冒的,无内热无外感就是这个道理。
给孩子做保健长高的穴位推拿。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万物生长最快的季节,孩子是人生的春天,在春天也是长高最关键的时期,所以对孩子们来说,春天是一年中增高益智最好的季节,我们一定要抓住最好的机会,给孩子来去调理,不要错过最关键的时期。
根据中医理论,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四肢,小孩的高矮和肝脾肾三脏有着密切的关系,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充足了,他肾精充足了,他骨骼就充足骨骼壮健,孩子就长得高,孩子要长高,调理孩子长高首先要调理孩子的脾胃,现在又转到脾胃上去了,所以说养孩子的脾胃是非常非常关键的。
发热分为外感发热,积食发热,阴虚发热,惊吓发热。
外感发热,一般是发烧,恶寒,怕冷,头痛,鼻塞,流鼻涕,嗓子疼,喉痒,咽喉痒,舌苔一般比较薄白。
选用的推拿的穴位一般补肾,清肝肺,清小肠,(利尿的效果),补肾是首选,天河水,退六腑,天河水要跟发烧的度数,一般38.5度内,如果高烧就用退六腑,或者打马过天河,再就是耳后高骨,(就是给孩子发汗用的)外感发热可以艾灸大椎穴,风门,肺腧,再用姜蘸着温水,做一个膀胱经刮痧,孩子的体温会控制的挺好,下降比较快。
第二个就是积食发热,积食发热的症状主要是高烧,呕吐,吐出来的东西比较酸臭,再就是腹胀,腹痛便秘,舌苔非常明显,比较黄腻。
推拿的穴位补肾,清胃,板门,(清胃板门消食导滞)四横纹(要是导致通三焦),清小肠(利尿),清大肠(尽量让孩子排便,不光去排便,包括五脏六腑的浊气都要通过大肠来排泄),天河水和退六腑,(同样是根据温度的高低来变化,还是38.5度以内用天河水,38.5度以上退六腑,还有一个打马过天河,水底捞月)。
积食发热里面,用蜂蜜丸通便,给孩子大便排出来,。
蜂蜜丸的制作:把蜂蜜放在一个勺子里面,在火上熬一下,等开了蜂蜜变红了以后,然后把它晾凉了,用手给它制作成一个条状的,揪成两个花生米粒稍微大一点,然后给它塞到孩子屁股里面去,很快会让孩子排便,尤其是有很多孩子就可能出现,然后一个礼拜不排便的情况,有很多这种孩子便秘特别厉害,便秘引起的发烧,用蜂蜜来给他通便以后,孩子很快会把病毒降下来,就像那个下水道堵了,那个热肯定是往上走的。
阴虚发热一般午后发热,下午开始低烧,手心脚心比较热,晚上孩子比较容易出汗,特别是刚睡着那一会儿,特别容易盗汗,你看他的舌苔,舌红少苔,还有就是容易出现地图舌花剥苔的情况,这种孩子比较容易出现阴虚发热。
推拿的穴位补肾,二马,(阴虚的孩子一定补肾二马多做一下,时间多推一会儿),清补脾,天河水,(同样根据发烧的温度,一般阴虚就是天河水),揉涌泉穴,艾灸涌泉穴,起到引火下行的作用。
第四个就是惊吓发热,有很多的孩子就是受惊吓以后,开始发烧,它的主要特征就是面色发青脸发青,然后哭闹不安,睡觉睡的不沉,特别容易惊醒。害怕的感觉,然后我们推拿的穴位就是补肾,大推天河水,平肝,小天心,百会,这里面的天河水平肝包括小天心百会都是镇静安神的。还会有一些孩子因为受惊吓以后出现腹泻,这种情况的话就要加一个就是外劳宫。
关于小儿推拿,早在2000多年前即有这方面的论述 。1973年中国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书 《五十二病方》中即有这方面的描述;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法中介绍了捏脊法;唐代《备急千金要方》中有膏摩防治小儿疾病的方法;宋代《苏沈良方》记载用掐法治疗脐风撮口等证。明清时期,推拿 疗法在儿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发展成为小儿推拿专科,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专门体系。
小儿推拿的特点有:①在经穴方面提出了五指经穴通联的观点。②有适应于推拿特点的穴位,这些穴位大多集中于头面及上肢部,且穴位不仅是点状,也有线状和面状。如前臂的三关穴和六腑穴都是线状穴,而指面部的脾土、肺金 、心火、肝木、肾水诸穴皆为面状穴。特定穴位的点、线、面状和分布特色,更能反映推拿手法治病为主的特点。③诊断中发展了腹诊法,治疗上很重视归经施治和五行生克的基本法则。④在推拿手法方面,强调以轻柔着实为主,要求轻快柔和,平稳着实,适达病所,形成了“按摩掐揉推运搓摇”小儿推拿八法为主的一整套小儿推拿手法和复式操作法。⑤在临床操作中,一是强调先头面、次上肢、次胸腹、次腰背、次下肢的操作程序;二是强调手法的补泻作用;三是重视膏摩的应用和使用葱汁、姜汁、滑石粉等介质进行推拿,这样既可保护娇嫩皮肤不致擦破,又增强手法的治疗作用。 
小儿推拿的对象一般是指6岁以下的小儿,特别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其治疗范围比较广泛,如泄泻、呕吐、疳积、便秘、脱肛、发热、咳喘、惊风、遗尿、肌性斜颈、斜视、小儿瘫痪等症。
小儿年龄分期:
胎 儿 期——从受孕到分娩约40周。
新生儿期——从出生到28天。
婴 儿 期——从出生后第28天到一周岁。
幼 儿 期——从一周岁到三周岁。
幼 童 期——从三周岁到七周岁。(学龄前期)
儿 童 期——从七周岁到14周岁。(学龄期) 
小儿生理特点:
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纯阳之体”。
小儿病理特点:
1、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2、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小儿辨证论治特点:
四诊:望、闻、问、切。儿科主张四诊和参,但特别重视望诊。望神色、察舌象、察大便、察指纹。
大凡小儿面青,一般病情较重,应注意观察。
观察舌体、舌质、舌苔三方面。注意新生儿舌红无苔, 哺乳期婴儿乳白苔均属正常。进食药物或某些食物会影响舌苔。黑:橄榄、乌梅、铁剂;青:青黛;白:牛奶、豆浆;黄:橘子、蛋黄。
胎粪:出生3-4天内,粘稠糊状,褐色,无臭气,2-3次/日。纯母乳喂养:卵黄色,稠而不成形,稍有酸臭,3次左右/日。动物乳品喂养:淡黄色,较干硬,有臭气,1-2次/日。大便燥结:实热、阴虚内热;大便稀薄+白色凝块:乳食内伤;大便赤白粘冻:痢疾;大便成果酱色+阵发性哭闹:肠套结;大便灰白不黄:胆道阻滞。
指纹是指食指桡侧缘所显露的一条脉络,一般用于三岁以下。按指节分为三关:近掌侧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中医上是属于手太阴肺经的一个分支,现代医学认为是浅表静脉。检查方法:将小儿的手放在光线较亮处,医生用手指轻轻从命关推向风关,使指纹容易显露。临床意义:三关测轻重——位置;红紫辩寒热——颜色;浮沉分表里——深浅;淡滞定虚实——颜色。
小儿推拿适应症:
①新生儿疾病:新生儿夜啼、新生儿便秘等;
②传染病:百日咳、麻疹等;
③时令疾病:感冒、暑热症、咳嗽、哮喘等;
④内科杂病:呕吐、腹泻、疳积、遗尿等;
⑤骨伤科病症:桡骨小头半脱位、肌性斜颈、臀肌挛缩、小儿麻痹症等;
⑥预防保健。
小儿推拿不是推拿诊治方法在小儿疾病中的简单应用,而是在理论、手法、穴位上都有不同于推拿在其他临床各科中应用的特色。小儿推拿特点:简、便、验、廉。
小儿推拿手法:
1、定义:是以医者的手或借助一定的器具、介质,按各种特定的技巧和规范化的动作,以力的形式在小儿体表进行操作的方法。 
2、要求:①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②轻快、柔和、平稳、着实。
3、补泻:结合所刺激的穴位和部位。
4、介质:滑石粉、水、麻油、凡士林、葱姜汁。
5、顺序:先上肢,次头面,再胸腹、腰背,后下肢。
6、处方:手法+穴位+时间(操作次数),如:揉太阳100次、捏脊10遍、摩腹2分钟。
推拿手法分类:
1、小儿推拿八法:按、摩、掐、揉、推、运、搓、摇。
2、其它手法:拿、捏脊、捻、拍法等。
3、复式操作法:黄蜂入洞、运水入土、运土入水、打马过河、水底捞月、揉脐及天枢龟尾并擦七节骨。
小儿推拿的代表性手法:
①直推法:用拇指的桡侧缘或食指、中指的指面做直线的单方向的运动。除单手操作外,有时用双手交替进行;速度易快,200—300次/分。要求轻快连续,一拂而过,以推后皮肤不发红为佳。
②旋推法:用拇指指端或罗纹面在某一穴位上做旋转推摩。
③分推法:分法,用双手拇指指端或罗纹面从中间向两旁分向推动,可以是直线的,也可是曲线的。
④合推法:与分推法相反。
⑤运推法:运法,用拇指指端或中指指端从一点向另一点作弧形或环形推动的方法。宜轻不宜重,宜缓不宜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