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音乐中的四季——秋

    顾丹红   2016-07-07

    浏览量:1984

    大家好,今天是“音乐四季”系列讲座的第三讲《秋》。如果说万物复苏的春天,我们要用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音乐来描绘。而夏天,作曲家们则是用懒洋洋的速度来暗示天气的炎热,还用截然相反的极速宣泄来模仿雷雨的猛烈。那谈到秋天,大家会联想到什么呢?

        春天播种,秋天丰收。农作物的丰收是每年最值得庆贺的事情之一,大家必须载歌载舞才能尽情释放如此喜悦,这怎么能少了音乐呢?秋天硕果累累,动物们也到了最肥美的日子。世界各地自古都有秋天打猎的传统。在这一传统中,我们总能听到号角的声音。当号角的制作工艺越来越高,号角的音色也越来越悦耳,最后就变成了一种乐器。交响乐团中的圆号,就是从17世纪法国的猎号演化而来。秋天大自然的馈赠让人满心欢喜,而落叶飘零则让人伤感与惆怅。在这个令人悲喜交加的季节里,一些人会变得多愁善感,尤其是音乐家们。作曲家们用音乐来表达失落之情。有关秋天的哪些音乐作品就像秋天的树叶一样五彩斑斓,情绪和性格也比较多样化。

        首先,让我们从“丰收”这个主题开始。来听一段欢天喜地的民族管弦乐。《丰收锣鼓》的最后一段先给大家下午提提神。《丰收锣鼓》是由彭修文(1931-1996)和蔡惠泉(1925-1990?)在1972年创作的。彭修文这个名字,大家可能并不熟悉,但他却是很多名曲的创作者和改编者。彭修文是中央广播民族乐团的指挥与作曲,他指挥、创作、改编了《步步高》、《彩云追月》、《花好月圆》、《丰收锣鼓》、《月儿高》、《瑶族舞曲》等耳熟能详的乐曲。彭修文那么厉害,那蔡惠泉呢?他是来自我们苏州的音乐家。他出生于黄埭镇的一个昆曲堂名世家,从小就特别聪明,什么都学。他不但精通各种乐器,还主工小生,堪称全才。1954年4月,蔡惠泉赴京出任中央广播民族乐团乐师,主工鼓板等打击乐器,由于技艺精湛,被人尊称为“鼓王”。上世纪六十年代, 蔡惠泉还在苏州民族乐器厂的协作下,与杨竞明一起合作研制出一种新型打击乐器——排鼓。大家看一下,我手机上这里面绕在大鼓周围,颜色鲜艳的五个一组中小型鼓就是排鼓。《丰收锣鼓》是1972年的作品,当然用上了排鼓,还用上了很多其他的打击乐器。整个曲子一共有四个部分,其中第四部分的再现了第一部分的主题(或者说主旋律),本来就很欢快,第四段速度更快,气氛也更热烈,尤其是打击乐的部分,汇集了全国各地的锣鼓乐:有潮州大锣鼓、京剧锣鼓中常见的“急急风”和“马腿”、还有苏南吹打中常见的“螺蛳结顶”结构等等。这些“紧锣密鼓”的段落,大家可能不一定说出来叫什么,但却都是常常听到的。现在我们分别来听一下“急急风”、“马腿”和“螺蛳结顶”。彭修文、蔡惠泉把这些民间音乐的手法,巧妙的结合运用在《丰收锣鼓》中,营造出秋收农忙既紧张又欢腾的景象。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丰收锣鼓》的第四段。

        除了《丰收锣鼓》,还有很多描绘秋收的乐曲,比如鼓乐《夺丰收》、古筝曲《庆丰年》,还有几乎每个琴童都可能弹奏到的常见考级钢琴曲《谷粒飞舞》。如果说,我们中国的乐曲都是用密集的节奏的营造出丰收的辛劳紧张与热闹欢腾,那么西洋音乐中,角度却侧重于秋天丰收后的狂欢气氛:唱歌跳舞、音乐与美酒,一个都不能少。

        西方音乐史上,很多著名作曲家写过《四季》有关的作品,巴洛克时期有史上最著名的《四季》——维瓦尔第的四部小提琴协奏曲,古典主义时期有奥地利作曲家海顿的清唱剧《四季》,浪漫主义时期有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而20世纪阿根廷作曲家皮亚佐拉创作的探戈风格《四季》,全名叫《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四季》。

        不过很少有人注意到,也有舞剧叫《四季》,还不止一部。比如说,2010年上海就演过一部大型舞蹈诗《四季》,作曲是80后作曲家房绍卿。美国著名芭蕾编导杰罗姆?罗宾斯把一些知名的但之前没有任何关系的古典音乐作品,串联在了一起,凑成一部芭蕾舞剧叫《四季》。著名的《4分33秒》的作者——美国作曲家约翰?凯奇也写过一部舞剧。我们今天要了解的《四季》,是俄罗斯作曲家格拉祖诺夫创作的一部芭蕾舞剧,编舞的是芭蕾史上最有名的编舞之一,《天鹅湖》的编舞彼季帕。他们的合作很成功,只不过他们合作的另一部舞剧《雷蒙达》的上演得更多,《四季》的芭蕾舞演出相对少很多,反倒是在音乐会上出现的几率更高。(视频也只有一些零星的低质量的版本。好在录音有不少,完全能满足我们音乐欣赏讲座的要求)。这两部舞剧都是格拉祖诺夫最有名的作品。

        格拉祖诺夫的名气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他的老师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学生肖斯塔科维奇的名气都比他大很多。格拉祖诺夫的音乐融汇了俄罗斯民族乐派和柴可夫斯基式的抒情。从音乐史的角度看,格拉祖诺夫正好处在西方音乐从浪漫主义晚期向现代音乐慢慢过渡的阶段,接受新风格的人觉得他太保守,还在固守前人的风格。曾经有一段时间,各种先锋音乐的概念层出不穷,他的音乐也一度被人冷落。现在就不同了,连几百年前的巴洛克时期的作品还在有人不断挖掘。格拉祖诺夫的音乐有着动听的旋律,又有高超的作曲技巧,自然就越来越受人重视,回到其本身应有的地位。

        格拉祖诺夫的舞剧《四季》创作于1899,首演于1900年。大部分叫做《四季》的作品,作品的结构都是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而这部舞剧的四季是从冬天开始,最后的秋天才是重头戏。秋天是新酒上市、水果丰收的季节,人们要祭祀酒神。从古希腊开始,西方就有着祭祀酒神,纵情歌舞狂欢的传统,据说古希腊戏剧就是从酒神颂起源的。如果说秋天是这部舞剧中的重头戏,那么酒神之舞则是重中之重。就像《丰收锣鼓》一样,想要欢乐气氛,打击乐必不可少。为了营造最华丽、最盛大的狂欢气氛,格拉祖诺夫使用了很多打击乐器,包括有:定音鼓、三角铁、铃鼓、小军鼓、钹、大鼓、钟琴等打击乐器。这里面三角铁、小军鼓大家肯定很熟悉。那钟琴呢?大家是很有可能听过,却不知道乐器的名字。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事钟琴,它的外观和声音是什么样子的。《酒神之舞》一开始速度飞快,打击乐器和管乐演奏着连续的切分节奏效果,因为速度飞快,音乐有一种疯狂的感觉。高音声部钟琴、和短笛,还有弦乐组大部分乐器演奏出欢乐的主旋律。低音声部大号和低音提琴则有着另外一个线条,节奏均匀,像是一群人在快速的行进。这段音乐的中间还有四季陆续登场的音乐,顺序是酒神之舞主题+冬天与春天主题片段+酒神之舞主题+夏天主题片段,冬天、春天、夏天登场的时候主题的速度都变快了。下面请欣赏何塞?塞雷布里埃(Jose Serebrier)指挥皇家苏格兰国家管弦乐团演奏《四季》——《秋》的录音片段。

        刚才格拉祖诺夫的舞剧《四季》中《秋》的片段,是运用节奏、速度以及诸多打击乐器从音乐情绪上宏观地来描绘秋天酒神祭的狂欢之热烈。而下面我们要介绍的几部作品,可以说是使用各种作曲与乐器演奏技法,从具体细节上来描绘人们在秋天如何狂欢。刚才我提到过维瓦尔第的四部小提琴协奏曲是名叫《四季》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作品,没有之一。

        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1678-1741),人称“红发神父”。《四季》是维瓦尔第的代表作,是他在1725年出版的作品八号的十二部小提琴协奏曲的开头四部,《秋》是其中的第三部。因为维瓦尔第是巴洛克时期(1600-1750)的作曲家,在那个时候还没有我们现在意义上的交响乐团的编制,所以他的这些小提琴协奏曲和我们中国的《梁祝》不一样,并不是小提琴与交响乐团一起协奏,而是独奏小提琴与弦乐队和通奏低音一起协奏,并没有长号、单簧管等的管乐器。弦乐队很容易理解,就是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这些弦乐乐器构成的乐队。通奏低音是什么呢?通奏低音可能是一件或者几件乐器,如果是一件乐器,基本上就是巴洛克时期最流行的键盘乐器——羽管键琴,如果是多件乐器,那么有可能是羽管键琴与低音乐器一起演奏,低音乐器可能是低音提琴,也可能是大管。在《四季》中,通奏低音是低音提琴与羽管键琴。通奏低音又是干嘛的呢?通奏低音的记谱有点像我们现在的即兴伴奏,标记好了低音与和弦,剩下的就可以自己发挥了。和弦的发挥,有点像三明治面包,低音旋律是底下一块面包,协奏的小提琴是上面一块面包,两块面包中间夹的馅料就是通奏低音。你想吃的饱一点,就放一点音符。同走低音的节奏还有音符的排列顺序可以由演奏者自己掌控。通奏低音的演奏者不仅仅掌控自己的音乐,担任通奏低音的羽管键琴演奏家往往还是乐团的指挥。羽管键琴放在乐团的中间,好让所有人看到,大家根据他的眼神和动作来演奏。当然,不是每个乐团都是由羽管键琴来指挥,也有的乐团靠首席小提琴领衔指挥。

        下面我们来说说看作品的标题和作品中的文字。在维瓦尔第生活的年代,学术界还没有“标题音乐”的概念,但是大家都知道加个名字肯定能让作品名字好记一点,这种做法在当年也很流行。比方说,如果我把一个小提琴协奏曲叫做《秋》肯定比叫《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要好记。《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一个是容易和其他作品重名,到时候只能用作品编号来表示(作品8号第2首),另一方面,春夏秋冬这样的名字肯定比什么大调什么小调这样的名字好记。除了这些标题,维瓦尔第还给每一个协奏曲写了一个十四行诗。

        从十四行诗的内容来看,《秋》是维瓦尔第《四季》四部作品中最有生活气息的一部。前两部作品,维瓦尔第更多的是描绘自然,提到了天气,草地,小鸟,而第三部《秋》里面全都记录的是人类在秋天的活动。我们来看一下诗里到底写了什么:“农夫们载歌载舞,欢庆丰收的喜悦;高高举起的酒杯,送他们进入梦乡。清新凉爽的空气,使众人停止歌舞;他们等待着尽快 进入温柔的梦乡。猎人拂晓去打猎,带上号角、枪和狗,追赶逃遁的猎物。枪声和狗叫起伏,猎物受伤而力竭,终于被追杀而死。”这些诗句不仅仅是记录在乐谱之前,提示你整个乐曲的内容。而且诗句每一句也被分散记录在三个乐章的乐谱中,对应具体某一个小节或某一段,告诉你哪几句是跳舞,哪几句是醉酒。对照着乐谱和诗句,再去听音乐,你会发现,原来《四季》这么熟悉的作品,还有那么多你没注意到的细节,是最熟悉的却又最陌生音乐作品。每一次认真聆听,都能让我有新的发现。维瓦尔第不但写了上百部的小提琴协奏曲,还写过不少歌剧。这部小提琴协奏曲虽然是一部器乐作品,却像是歌剧一样有丰富的情节,音乐在这里生动地描绘出当时的生活与人文。我先介绍一下这部作品的第一乐章。

        十四行诗的开头四季对应了第一乐章:“农夫们载歌载舞,欢庆丰收的喜悦;高高举起的酒杯,送他们进入梦乡。”维瓦尔第用了三种不同性格的音乐主题来分别对应:欢乐的农民歌舞,滑稽的醉酒状态和酒后犯困入睡的场面。让我们分别听一下这三个主题。农民歌舞的段落,强弱对比很强烈,粗犷中带着一丝优雅,可分为三小部分,分别由乐队,小提琴独奏,乐队演奏。之后就是醉酒的段落,也是独奏小提琴最炫技的段落,独奏小提琴与乐队交错呼应,节奏变化很大,就像人喝醉酒一样,走路很不稳定。之后音乐又回归农民歌舞的主题,但是调子从大调变成小调「演示大小调的效果,可以用《小星星》」,好像喝醉酒后跳舞的动作也有变化了。之后又有一段小提琴独奏,作曲家还没放过那群醉汉们,还在取笑他们的动作。之后又短暂的回归农民歌舞主题。音乐之后变得特别安静,这时候自然就是酒后犯困入睡的主题。这个乐章的最后还是结束在农民歌舞的主题。大家发现了没?农民歌舞的主题一会儿要回来一次,这样的结构,我们叫做回归曲式(ritornello form),在维瓦尔第时期特别流行这样的曲式结构。下面我们来完整地欣赏这个乐章,我们要欣赏的是特雷沃?平诺克带领的英国协奏团在1981年时候的录音。这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乐乐团之一,用古乐器专门演奏早期音乐。

        这么好听又好玩的音乐当然也激发了后人的各种灵感。21世纪,作曲家马克思?里希特与奥利弗?戴维斯根据维瓦尔第的音乐与文字分别创作了一套《四季》,都与维瓦尔第的《四季》有着直接关联。马克思?里希特(Max Richter,1966 - )的作品是直接加工了维瓦尔第的音乐,进行了改编与再创作;而奥利弗?戴维斯(Oliver Davis,1972- )则是为那些十四行诗配上了音乐。如果我们把这三位作曲家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感受不同年代、不同性格的作曲家的差异与共性。欣赏起来会有更多的乐趣。

        首先,我们来比较一下维瓦尔第《秋》的第一乐章和马克思?里希特的《秋1》。马克思?里希特今年正好50周岁,是德国出生英国长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既有影视配乐,也有舞台作品,既有钢琴曲、器乐曲,也有电子乐。大家曲风挺多元化对也有各种定义:独立古典、新古典主义、后极简主义、氛围音乐、甚至后摇。讲座中没有时间解释清楚这些风格到底是什么,但是他的音乐确实很有个性,古典中透着现代,流行大众与先锋个性并存。比如说,马克思?里希特写过一个八小时的“摇篮曲”,叫做《睡眠》,全场观众是躺在床上听8个小时,与其说是一场音乐会,不如说是大规模的带音乐的群体行为实验。马克思?里希特的音乐口碑评论一直都不错,唱片销售和音乐下载的销量都很高。

        马克思?里希特的《四季》,全称叫做叫做《重谱维瓦尔第〈四季〉》,作品首演与唱片发行都在2012年。马克思?里希特把维瓦尔第原作中的四分之三的音符都删减掉,剩余的部分进行了再创作。不过,《秋》的第一乐章却是他整个重谱四季删减幅度最小的一个乐章,毕竟这个乐章像一个情景片段,三个主题一个都少不了。那么马克思?里希特做了什么改动呢?

        首先是节拍的变化。本来维瓦尔第版的第一乐章从头到尾都是四四拍,但是马克思?里希特把节拍进行了一点小小的调整,有四拍子也有三拍子,还有五拍子和七拍子。为什么呢?这种节拍混搭的音乐并不是马克思?里希特的独创,因为有20世纪很多这样的音乐作品,现在都已经是21世纪了,节拍和节奏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只要作曲家觉得有这个需要,怎么变都可以。同样的十四行诗,马克思?里希特更多的强调了酒精的作用,突出了酒后舞蹈和步伐的不协调。喝酒之后,大家开始犯困睡着了。大家还记得刚刚听过的维瓦尔第《秋》的第一乐章的最后一段吗?维瓦尔第最后还是用欢快的农民歌舞的主题结尾,听起来好像是大家睡着后,突然又很精神的跳舞一样,从叙事的角度来看,这一点和剧情有所矛盾。所以,第二个改动是结构上的简化。马克思?里希特原先的尾巴删去,不再坚持使用回归曲式,最后不再以欢乐有精神的农民舞段落的结尾,而是以入睡的部分结尾。第三个改动就是入睡段落的声部变化。马克思?里希特把乐队分成更多声部。维瓦尔第的版本原来只有5个声部,马克思?里希特的版本在入睡这部分声部至少加了一倍,似乎每一件乐器都变成了一个独立的声部。除了弓弦乐器,他还给乐队增加了另一种弦乐器,拨弦乐器——竖琴。虽然整体力度很弱,空间感却大大增加,变厚了不少,线条织体变得复杂起来,就像是晒过太阳的棉被,轻盈而蓬松。出了声部变多,和声也更现代,更符合我们今天的欣赏口味,好像是在听电影配乐的感觉。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丹尼尔?霍普与L

        刚才说到了马克思?里希特重谱的第一乐章改动很小,改动太小,所以不足以体现他的个性。《秋》第一乐章改变很小,但第三乐章删减幅度很大,大家比照一下就能感觉到一种不一样的风格。这也是他最典型的风格之一,使用了极简主义的手法。他仅仅使用了原来维瓦尔第版本中的两个小节的音乐素材,重复变化,发展成一个新的乐曲。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维瓦尔第的《秋》第三乐章描绘了一些什么内容?

        维瓦尔第《秋》的第三乐章对应了十四行诗的最后六行。“猎人拂晓去打猎,带上号角、枪和狗,追赶逃遁的猎物。枪声和狗叫起伏,猎物受伤而力竭,终于被追杀而死。”两三百年前,人类社会还没有出现动物保护组织,对于人类而言,丰收的农作物和肥美的动物,都是值得庆贺和享用的。这个乐章的结构和第一乐章一样,还是回归曲式。

        全曲贯穿了“狩猎主题”,猎人们带着装备与猎狗,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兴高采烈的去打猎。这个主题的音乐欢乐而果断,还带着舞曲的感觉。主题开头两次出现中间小提琴独奏双音的部分,增加了小提琴技巧,是在模仿号角声,后面还有一个小小的片段似乎是在模仿清晨小鸟在歌唱和猎狗们兴奋的叫声。之后在每次主题回归的间隙,我们会发现独奏小提琴的线条越来越曲折,音乐变得更紧张,作曲家这是在模仿猎物被追赶,东躲西藏地行进。乐队的震音则在模仿现场闹哄哄的狗叫与枪声。在一阵密集的音符过后,节奏突然变得很稀疏,可怜的猎物终于在受伤之后奔跑了一阵后没力气了,被追杀而死。最后音乐又回归了欢乐的“狩猎主题”,大家都满载而归当然开心啦。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特雷沃?平诺克带领的英国协奏团的录音。

        在第三乐章中马克思?里希特重谱的第三乐章删减幅度很大,仅仅使用了原来维瓦尔第版本中的两个小节的音乐素材。他用的就是维瓦尔第版本中独奏小提琴在第三乐章第一次出现的开头两个小节。我们来对比一下,同样的主题在维瓦尔第和马克思?里希特的版本中有什么不同。大家会发现,整段音乐都是围绕这那几个音发展的。极简主义的音乐有时候感觉就像是一个万花筒,一个万花筒里面就那么点点素材,但是却能千变万化构建成各种形态。打个比方,fa la do三个音可以构建成一个组合,我们称之为和弦,我们可以三个音符同时发声,也可以按照不同的顺序出现,就像排列组合那样fa do la, la fa do等等。但是,音乐比排列组合更自由的是,音符还可以重复出现,变成fa la do do la,如果再加上节奏变化、乐器变化,即使只有3个音符也可以有持久的动力发展下去。如果把fa la do三个音符看作一棵树的树枝与树干,我们还可以加上很多的树叶与花朵,我们可以把这三个音放在主要的节拍上,其余的位置加上中间的sol和si,甚至fa下面的mi,do 上面的re。这样变化就更多了,如fa do fa sol la fa sol la。只是极简主义的音乐中,一个声部也许只有一种到两种组合方式,其他的声部又是另外的组合方式,多个声部同时演奏的时候,效果就很特别。到底有什么样的效果呢?下面让我们完整的欣赏丹尼尔?霍普与L

        对比了维瓦尔第与马克思?里希特的《秋》之后,下面再来感受一下奥利弗?戴维斯的同名作品。

        2014年9月,70后作曲家奥利弗?戴维斯(Oliver Davis,1972- )与指挥艾弗?塞特菲尔德(Ivor Setterfield)一起讨论录制一张概念唱片。他们计划根据维瓦尔第的《四季》创作一部为人声与弦乐队而作的声乐套曲。

        与马克思?李希特直接使用维瓦尔第《四季》音乐素材的再创作有所不同,奥利弗?戴维斯的音乐是全新的原创,每个季节对应一首小巧可爱的歌曲,歌词来自于维瓦尔第《四季》乐谱上的十四行诗。刚刚我们已经了解过其中的第三首十四行诗《秋》的内容。实际上,自维瓦尔第的《四季》诞生以来,也有过很长一段时间,作品被淡忘,直到最近80多年来才为世人所熟知。而现在,维瓦尔第的《四季》却传遍了大街小巷,无论是电视广告还是手机铃声,你都可能会听到维瓦尔第的音乐。熟悉维瓦尔第《四季》的乐迷,都有可能因为平时听到的机会太多,产生了审美疲劳。所以,马克思?里希特与奥利弗?戴维斯的这两部非常有创意的作品,就带给了我很多新的感受,也让我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和聆听维瓦尔第的作品。伟大的作品真的是能经受得起各种考验。一部作品红了80多年也不算时间短了,但到了21世纪,才有人想到把这四首十四行诗写成歌曲,而奥利弗?戴维斯竟然是第一个想到这个点子的。2015年10月唱片正式发行。

        维瓦尔第的《四季》每一首十四行诗的内容用了三个乐章的音乐来描绘,所以变成歌曲后,还是可以听出来,有3个不同性格的段落。而奥利弗?戴维斯的《四季》(Anno)以清新简约的手法描绘出诗中的意境与气氛,飘逸的女高音线条与活跃涌动的弦乐都令人印象深刻。相比之下,维瓦尔第的作曲手法则要具体得多,诗句中一景一物都有特定的主题与弦乐技法对应。奥利弗?戴维斯还特地创作了一个短小的弦乐尾声放在唱片最后,将不同时空的音乐组合在一起,相映成趣。

        甜蜜梦幻的弦乐长音背景中女高音悠悠地飘进来,演唱十四行诗的开头两句。听起来好像和原作中欢庆丰收的气氛有点不符。大家别急,突然间乐队变得欢腾雀跃起来,速度变快,女高音再次进入,演唱原作第一乐章对应的四行诗。重复了一遍,然后独奏小提琴又演奏了一遍同样的旋律。同样的旋律听过3遍之后,想忘都忘不掉。之后女高音开始演唱中间的四句诗歌,对应了维瓦尔第《秋》的第二乐章,曲风变成了温柔动听的摇篮曲,密集细碎的弦乐又一次变成了长线条。如果说维瓦尔第的《秋》就像是他的歌剧一样,用音乐描绘出当年的生活中的种种细节,那么奥利弗?戴维斯的《秋》更像是电影配乐。尤其是歌曲最后对应的第三乐章六行诗,感觉你好像在看悬念片。作曲家用阴沉的小调,连续三下的低音,和弦乐连续颤音,营造出不安的气氛,好像你真的能看到猎物不停的逃亡的画面。音符越来越密集,气氛也越来越紧张。可怜的猎物最终没能逃过一劫,倒地而亡的那一刻,音乐也戛然而止。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整欣赏指挥艾弗?塞特菲尔德带领的特拉法加交响乐团(Trafalgar Sinfonia),女高音叫格蕾丝?戴维森(Grace Davidson),担任小提琴独奏的是凯伦泽?皮阔克(Kerenza Peacock)。

        秋天丰收的喜悦与打猎的刺激都体验过了,下面换一下口味,来感受一下秋风与落叶,这是很多人在炎热夏天中最盼望的事情之一了。刚才介绍的作品都是乐队为主。下面我们来听一一首钢琴独奏作品,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落叶》。《落叶》整首乐曲给人的感觉安静中带着一丝凄凉,仿佛在欣赏一副色调阴冷又有点抽象的油画,和声中不协和音还有不规则的节拍,明确告诉大家,这不是一首传统的古典音乐,而是20世纪或者更晚的作品。这首《落叶》选自德彪西前奏曲集第二卷第二首,出版于1913年。

        轻盈的高音,极端的又有点沉重的低音,反复出现,与回旋下降的旋律线条一起描绘一阵阵秋风之下,落叶缓慢飘落的景象。有点类似下雨声这种白噪音,虽然比不下雨要吵闹,却能让你更放松,睡眠更好。《落叶》中虽然双手有很多和弦、八度听起来应该是很厚实的,但却一点都不浑浊,而是非常清澈的织体,就像清冷的秋风。虽然作品一直有音符不停的运动,但大家依然能感觉到音乐和内心的平静。

        美好的时光总是如此短暂,又到了讲座快结束的时候。听完了冷冷的德彪西的《落叶》,我想用一首名字几乎一模一样,但却充满感情的法语歌曲《落叶》来结束今天的讲座。借景抒情是艺术作品中最常见的手法。五彩缤纷的落叶虽然美丽,却让人哀愁,永远能激发起创作者们的灵感。法语歌曲《落叶》创作于1945年,作曲家约瑟夫?考斯玛(Joseph Kosma,1905-1969)出生于匈牙利,歌词是法国诗人雅克?普莱维尔(Jacques Prévert)所作。这首歌在1946年,被出生于意大利的法国演员及歌手伊夫?蒙当(Yves Montand)在电影中翻唱过后,一下子红了起来,皮雅芙、纳?京?高尔、鲍勃?迪伦等歌手翻唱过,也算是一首非常经典的法语老歌。这首歌还有英文版,英文版标题叫做《秋叶》。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歌词:

        Oh ! je voudrais tant que tu te souviennes 噢!我多么希望你能想起

        Des jours heureux où nous étions amis. 那些我们曾经亲密的幸福日子

        En ce temps-là la vie était plus belle, 那时,人生美丽得多了

        Et le soleil plus br?lant qu

        Les feuilles mortes se ramassent à la pelle. 枯叶成堆待扫

        Tu vois, je n

        Les feuilles mortes se ramassent à la pelle, 枯叶成堆待扫

        Les souvenirs et les regrets aussi 回忆与悔恨也是

        Et le vent du nord les emporte 北风将它们带走

        Dans la nuit froide de l

        Tu vois, je n

        La chanson que tu me chantais. 那首你曾对我唱过的歌

        C

        Toi, tu m

        Et nous vivions tous les deux ensemble, 我俩一起生活

        Toi qui m

        Mais la vie sépare ceux qui s

        Tout doucement, sans faire de bruit 从从容容,无声无息

        Et la mer efface sur le sable 海浪卷上沙滩

        Les pas des amants désunis. 抹去了恋人们的足迹

        Les feuilles mortes se ramassent à la pelle, 枯叶成堆待扫

        Les souvenirs et les regrets aussi 回忆与悔恨也是

        Mais mon amour silencieux et fidèle 但我的爱 静默而坚贞

        Sourit toujours et remercie la vie. 保持微笑 感激人生

        Je t

        Comment veux-tu que je t

        En ce temps-là, la vie était plus belle 那个时候,人生美丽得多了

        Et le soleil plus br?lant qu

        Tu étais ma plus douce amie 你曾是我最亲爱的人

        Mais je n

        Et la chanson que tu chantais, 而那首你曾唱过的歌

        Toujours, toujours je l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伊夫?蒙当的演唱录像。

    【返回】

    投诉建议:0512-65227889    咨询电话:0512-65226989
    网站维护:苏州图书馆 技术信息部 0512-65226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