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三伏贴”治脾胃病
章一凡 2016-08-26
浏览量:317
一、“三伏贴”的由来
1、“三伏贴”来源于“冬病夏治”的中医传统理论
“三伏贴”是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又称“三伏灸”。
“三伏贴”是冬病夏治的一种常见形式,即冬天发作或严重的病,在夏天为发作或缓和期进行治疗,已达到除去病根的作用。此疗法源于中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思想。这一思想经过后世发展,逐渐形成多种治疗方式,除了“三伏贴”外,还有三伏针灸、三伏进补等等。
2、“三伏贴”的具体产生
据考证,“三伏贴”的具体方法源自《张氏医通》的白芥子涂法。
《张氏医通》载:“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应有不应。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瞀疼痛,切勿便去,候三炷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此法后被广泛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呼吸系统疾病上。
二、“三伏贴”为什么要选在“三伏”?
1、什么是“三伏”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前人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为二十天,则共有四十天。
一般来说,“三伏”约在公历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这段日子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也称“伏天”
我们中医院的“三伏贴”也是在这一时段内展开的,为了方便群众,避免拥挤,常分别提前、推迟几天开始和结束。
2、为什么要选在“三伏天”开展“三伏贴”
首先即前面提到的“冬病夏治”的原理,其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为理论指导。
《素问?血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意思是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属于中医学中的未病先防。
对此张介宾指出:“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计也,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根也。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泻,此阴盛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症,此阳盛之为病也”。即阴阳互根互用,春夏养阳是为秋冬养阴打下基础,秋冬养阴是为春夏养阳做好准备。如果春夏时节,不注意固护阳气。贪凉饮冷损伤阳气的话就容易埋下病根,秋冬时节就容易患阴盛之病,同样如果秋冬二季,不注意养阴的话,春夏时节就易得火症。
张志聪则认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
以上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对于那些在气候寒冷的秋冬容易复发的疾病,在阳气充足的春夏二季就应该做好未病先防的准备,在春夏之季就要积极地护养阳气。如果等到秋冬已发病之时再来补阳,只怕是临渴掘井,为时已晚。说明三伏天贴敷对于虚寒性的疾病及那些体质虚寒的病人会有很好的预防保健作用。而且我认为即使那些没有阳虚症状的健康人,只要没有明显的湿热症状,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都可把贴敷作为强身健体的一种保健方法。
其次,“三伏天”在中医中属于长夏季节,长夏为五行中土所主令的时节,脾胃皆属于土,因此这时也是一年中脾胃之气最为旺盛的时候,这对于许多脾胃虚弱的病人,特别是脾胃虚寒的病人,是一个治疗疾病的最佳时节,恰当的治疗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三伏天”气候炎热,此时人体的气血偏行于体表,皮肤松弛、毛孔扩张,药物更容易从体表渗透皮肤,这时背部阳气也较旺,背腧穴对刺激的反应也最为敏感,此时在背部腧穴上进行药物贴敷,起到的疏通经络、调理脏腑的作用较一般时节都要好。
以上便是“三伏天”进行“三伏贴”,特别是脾胃病“三伏贴”的理由。
三、哪些脾胃病适合“三伏贴”
1、寒性的脾胃病
寒性脾胃病指的是什么呢?中医认为,由于寒邪侵袭人体或者是人体本身阳气不足导致内寒而生的疾病,就是寒性疾病。寒性疾病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寒,或者说是不温暖。举个例子,有些人一吃凉的就拉肚子,这就是寒性的腹泻,如果伴有肠鸣腹痛,又是急性得病,一般是实寒性的;如果由于平时饮食生冷,慢慢积累,出现慢性大便不实,肚腹怕冷,手脚不温,多半就是虚寒性的了。不论虚寒、实寒,都是寒性病,都可以通过“三伏贴”来治疗。
我们来总结一下常见的寒性脾胃病的特点:
(1)怕食生冷瓜果。每食用生冷就会引起胃痛或者拉肚子。轻的喝冰水、吃冷饮时发作,重的吃常温的食物都会发作。
(2)天气转凉或肚子吹到冷风就发病,比如天一凉就胃痛、腹泻等等。
(3)总是感到胃部或肚脐周围不暖和,摸着冰冰的,捂个热水袋才舒服。
(4)平常人就怕冷,手脚不温。
2、痰湿性脾胃病
痰湿性脾胃病指的是什么呢?中医认为,正常人体是不会产生痰湿的,由于脾胃的运化作用,可以将津液正常的周转全身,从而防止津液凝聚成痰湿。如果脾胃功能较弱,无力推动津液运行,津液凝聚为痰湿,就叫做脾虚生痰,是属于虚证的痰湿。如果因为长期饮食油腻,导致人体摄入痰湿类物质过多,脾胃来不及运化,也会形成痰湿,这是属于实证的痰湿。不论虚证痰湿、实证痰湿,都是可以通过“三伏贴”来治疗的。
我们来总结一下常见的痰湿性脾胃病的特点
(1)怕食或喜食油腻食物,每食用油腻之物就会腹泻或便秘。虚证痰湿大便常烂而不成形,实证痰湿大便多粘滞难以排干净,大便易粘马桶。
(2)舌苔厚腻,口中常有异味感,常感觉口腔粘腻感,不清爽。
(3)喉咙间常有痰堵住的感觉,容易反酸水、烧心。
(4)一般较为肥胖,身体困重,经常感到乏力。也有少数表现为消瘦,肚子里老是咕噜咕噜响个不停。
3、气滞性脾胃病
气滞性脾胃病指的是什么呢?中医认为,人体的气是上下左右内外周流不息的,一旦气的运行停滞了,就会生病,表现为气滞病。在脾胃病方面,气滞主要是指脾胃气滞与肝气郁滞。脾胃气滞,有虚有实,虚证主要由于脾胃气弱,无力推动气的运行导致。实证多由于饮食过饱过多,伤了脾胃,阻碍了脾胃气机的运行。肝气郁滞,多是实证,由于情绪不畅,或生气或抑郁,肝的气机不能疏泄脾胃,引起的。不论何种气滞,都可以通过“三伏贴”来治疗。
我们来总结一下常见的气滞性脾胃病的特点
(1)时常感到胃脘部、脐周或小腹部胀满感。
(2)脾胃气滞者每饮食后出现上述胀满感的加重。肝气郁滞者每情绪变化后出现上述胀满感的加重。
(3)平常容易打饱嗝(嗳气)、放屁(矢气),大便常常不通畅。
四、三伏贴的禁忌症
既然有适应症,必然有禁忌症,那哪些情况属于贴敷的禁忌症,不能进行“三伏贴”呢?
1、热性疾病或热性体质者。
2、容易皮肤过敏者。
3、贴敷部位皮肤有破损或炎症者。
4、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患者。
5、急性发热或严重感染者。
6、体质过于虚弱者。
7、两岁以下儿童,孕妇。
五、苏州市中医院脾胃病外治中心“三伏贴”特色
1、辨证选方
脾胃病外治中心共有三种针对不同病因的“三伏贴”用方——“散寒通络散”“理气通络散”“醒脾滑湿散”,分别针对寒性、气滞性、痰湿性脾胃病。同时,我中心还有近40余味单味中药制成的粉末。针对不同的病人,均首先由医师察舌按脉,诊断病情,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贴敷用方,对于病情特殊的病人,比如既有气滞,又有寒湿者,可以两方或三方组合进行贴敷,或添加有针对性的中药粉末,以更贴合病情。
2、辨证选穴
脾胃病外治中心在辨证选方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患者,不同的病情,选用的穴位也有差别,如胃病常选用至阳、中脘,便秘常选用天枢、大肠腧等。
由此不同的药方结合不同的穴位,可以说每一位患者所选用的“三伏贴”都是不同的,都是结合了患者自身疾病的特点而针对性的治疗,真正做到了传统中医“辨证施治”“三因制宜”,发挥了中医特色,也提高了治疗的效果。
3、常用穴位简介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我们“三伏贴”常用的穴位。
胃痛:至阳、灵台,肝腧、脾腧。
胃胀:上脘、中脘、下脘,肝腧、脾腧。
便秘:天枢、大肠腧、脾腧。
腹泻:天枢、气海、脾腧、大肠腧、肾腧。
反酸、烧心:膏肓腧、膈腧、肝腧
溃疡性结肠炎:天枢、气海、大肠腧、肝腧
六、贴敷的具体流程
1、在“三伏天”期间前来贴敷。今年具体时间待医院公告。
2、门诊大厅挂号(脾胃病外治门诊普通号)
3、前往脾胃病外治中心诊室就诊,由医师决定贴敷用药及穴位缴费。
4、前往脾胃病外治中心贴敷间登记建卡。
5、在贴敷间完成第一次贴敷。
6、每间隔七到十天凭治疗卡来进行下一次贴敷,直到完成所有贴敷次数。
七、贴敷后的反应
正常皮肤反应及其处理。局部皮肤潮红、灼热、轻度刺痛,或出现小水疱,极少数可以出现大水疱。患者敷药处皮肤多数会在一段时间内遗留色素沉着。贴敷部位如果出现小的水疱,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或者给予冰片霜外涂以减轻不适感。大的水疱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排尽液体,消毒以防感染。破溃的水疱应做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
异常皮肤反应及处理。贴敷后,局部皮肤出现严重红肿、大水疱、溃烂、疼痛,皮肤过敏,低热。应到专业医院寻求治疗。
八、“三伏贴”后的注意事项
(1)贴敷对象为6个月以上儿童及成人
(2)敷贴期间,忌烟、酒、生冷、油腻、辛辣之品
(3)贴敷之后可能在皮肤上留下中药的沉着,用湿毛巾擦拭即可
(4)贴敷时间:成人2—4小时,儿童1—2小时。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禁止抓挠,不宜擅自涂抹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