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苏州老街巷
潘君明 2016-08-21
浏览量:604
苏州古城,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的历史古城,文化底蕴十分深厚。 别的不说,就说苏州城的街巷,文化底蕴也非常了得。不是吗,城市内的一切,都存在于街巷之中。城市内的人文典故、特色风貌、社会风情,也在街巷中体现出来,由此形成了深厚的街巷文化。本人在2012年出版的《苏州街巷文化》,2013年出版的《苏州古城街巷梳辨录》两本书,就体现了这一点。
苏州城的街巷名称,有着本地的特色。有哪些呢?
1、与历史人物有关的街巷(历史人物姓名、官衔、荣誉等)
2、与文化性建筑有关的街巷(园林、宝塔、寺庙、道观、皇宫、官衙、学校等)
3、与桥梁河浜有关的街巷(桥梁、河浜、河沿、码头、水井等)
4、与自然环境有关的街巷(花卉、树木、飞禽蛋、走兽、地理方位、数字大小、自然特点等)
5、与行业作坊有关的街巷(食品、用品、匠作、养殖等)
6、与民间故事有关的街巷(神话、传说、故事等)
7、与吉祥语言有关的街巷(福寿、安康、吉庆、长春、新风、劳动等)
8、与其他方面有关的街巷
这些特色,在全国历史名城中也是罕见的。还有,苏州人的老话很多,有不少与街巷有关,如“三关六码头”“七塔八幢九馒头”“三宫九观廿四坊”等,还有 “吃煞太监弄”“着煞旧学前”“饿煞仓街”“晒煞十全街”等。一句老话,往往概括着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段掌故,真是十分有趣的。这些街巷特色和老话,将在讲座中列出专题开讲。
一、苏州城早期的街巷
公元前514年,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造阖闾城(即今之苏州城)。那时有没有街巷,确切地说,街巷的格局已经形成,但没有像现在的街巷,
也没有街巷之名。从这个意义上说,好像还没有街巷。
从《越绝书》等古籍记载来看,那时的路称为“陆道”。《越绝书?卷二》记载:“吴小城,周十二里……邑中径从阊门到娄门,九里七十二步,陆道广二十三步;平门到蛇门,十里七十五步,陆道广三十三步。“里”、“步”是古代计算的长度单位。学者们认为,那时的一里,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四百米,“平门到蛇门,十里七十五步”,相当于现在的四公里多。那时,一里是三百步。一里大致相当于现在的400多米,而现在的人民路(城内)全长4681米,用“十里七十五步”计算,其长度与今日之人民路基本相当。书中所说的“陆道”,即是街道,从平门到蛇门的陆道,即今之人民路也。这是苏州城内街巷最早的记载。
有人问,城内无街巷之名,那么,地方是怎么称呼的呢?那时,无街巷之名,但有“市”之名,统称为“市”。古籍上记载:阖闾舞鹤于市,伍员吹箫乞食于市,“吴市,春申君所造,开两城以为市”(《越绝书》)等等。
据明卢熊《苏州府志》记载,城内有“市”三十处,如干将市,天宫市,富仁市,丽泽市,布德市,迎春市,迁善市,黄鹂市等 。
所谓“市”,是集中在一处进行卖买活动的场所,或者是划定市场区域。“市”,是居民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最热闹的地方。因而,在古籍中,对“市”上发生的故事记载较多。秦代,设有市门之官,名曰“坊正”,是管理“市”的小吏。
这里所讲的“市”,以后演变为“坊”,称为“坊市”,就是居民居住的地方。明卢熊《苏州府志》上说:“盖古之市即今之坊也,市门即坊曲也。”并说“坊, 方也,言人所在里为坊。” 但,从秦汉至魏晋,苏州城究有多少个坊,史籍上没有记载。直至唐代,才知苏州城内有多少个坊,而且,连坊名也有了。
二、唐宋时期的坊。
唐宋时代,城市与乡村的地名是有区别的。《旧唐书?食货志上》说:“在邑居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可见,城市居民的住处,称为“坊”,郊外居民的住处,称为“村”。据史料称,唐代的京城长安有108个坊,是全国设置坊最多的一个城市。苏州城有多少个坊呢?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剌史时,曾写有“七堰八门六十坊”的诗句,就是说在唐代苏州城有60个坊。唐人陆广微撰的《吴地记》上,也录有古坊60所,并一一列出坊名。这60个坊是:
通波坊、三让坊、水浮坊、阖闾坊、坤维坊、馆娃坊、调啁坊、平权坊、金风坊、南宫坊、通关坊、盍簪坊(现作閤村坊)、吴趋坊、白贲坊、南祀坊、长干坊、望馆坊、曳练坊、苌楚坊、处暑坊、棠棣坊、白华坊、即次坊、甘节坊、吴愉坊、 洊雷坊、义和坊、噬嗑坊、嘉鱼坊(现作嘉余坊)、 陋蜀坊、迁善坊、旌孝坊、儒教坊、绣衣坊、太元坊、黄鹂坊、玉铉坊、布德坊、立义坊、孙君坊、青阳坊、建善坊、从义坊、迎春坊、载耜坊、开冰坊、丽泽坊、释菜坊、和令坊、夷则坊、南政坊、仲吕坊、必大坊、豸冠坊、八貂坊、同仁坊、天宫坊、布农坊、循陔坊、富春坊(现作富仁坊)。
宋代,苏州有65个坊。范成大撰的《吴郡志》上,列出了65个坊名。初看起来,坊名增加了5个,比唐代多了。但是,我们与唐代的60个坊名一对照,问题就来了。唐代的坊名大部分没有了,仅存27个,半数都不到(注:上面黑体字的33个坊名已不存在)。就是说相隔300余年后,有一半坊名已经消失。宋代,新增了38个坊名。这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旧的坊在消失,新的坊在增加,所谓时兴时衰,除旧创新,这是社会发展、也城市发展的自然规律吧。 现将宋代新增的坊名抄录如下:
孝义坊、绣锦坊、旌义坊、孝友坊、玉渊坊、儒学坊、衮绣坊(现作滚绣坊)、状元坊、吴会坊、晋宁坊、孔圣坊、积善坊、阜通坊、干将坊、真庆坊、闻德坊、崇义坊、乘鲤坊、闾邱坊、大云坊、碧凤坊、庆源坊(现作庆元坊)、 武状元坊、和丰坊、宾兴坊、好礼坊、灵芝坊、昼锦坊、西市坊、太平坊、流化坊、武状元坊、文正范公坊、德庆坊、乐圃坊、清嘉坊、仁风坊、至德坊。
那么,宋代的坊名与唐代的坊名有如此大的变化,其原因在哪里呢?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北宋后期,金兵入侵,进城后大肆烧杀抢劫,城市遭到严重破坏,整个苏州城几成了一片废墟,旧的街坊焚毁很多,坊名由此消失。二是靖康之难,宋王朝的皇帝、朝廷官员及百姓纷纷南逃,特别是贵族大家、富商大户,带着财富南逃。南宋小朝廷设于临安(今杭州),苟安一方,有个稳定时期。在这种情况下,苏州经济迅速发展,十分繁荣,新建了许多街坊,给予新的命名。所以, 将宋代的坊名与唐代的坊名相对比对,有了很大的差别,这就不足为怪了。
“坊”的设置,是一种封闭式的管理,类似现在的居民住宅小区,成方形或长方形,四边砌有围墙,只在正面围墙上开门,称为“坊门”。坊门上写着××坊,即是街坊之名,便于识别,犹是现代的小区名称。坊门由专人看守,即“市门之官”也。汉唐时代,在城市实行“里坊制度”。《旧唐书?职官志》上说:“有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两京及州、县之郭内为坊,郊外为村。里及坊、村皆有正,以司察督。四家为邻,五邻为保。保有长,以相禁约。”这里的“正”,是秦代时官名,管理坊、村的小吏。这段文字,充分说明了设置“坊”的目的,完全出于统治阶级的考虑,主要是便于“管理”民众,维护社会秩序。当然,居民住在坊内,可以防止犯罪分子侵入,较为安全。所以坊也有“防”的意思。
宋代的六十五个坊,历经年代的风雨侵蚀,有所损坏。绍定二年(公元1229年),由郡守李寿朋逐一立坊,竖于巷口或巷尾,面貌一新,极为壮观。这种“坊”统称为“街坊”。现在我们所说的街坊邻居,即由此而来。
但是,到了南宋后期,在城市发展、经济繁荣的同时,居民思想开放,觉得坊是一种束缚,很不方便,必须打破。于是,就出现了民侵街衢的状况,有的打通围墙,开设店铺,做起生意来了。有的干脆将坊的围墙倒,开门筑路,可以自由进出。这样,坊内出现了一条条的里弄。由此,坊名也逐渐消失,街巷就应运而生了。
三、明清时期的坊
唐宋时代苏州城的街坊,牌坊立于巷口或弄尾,十分显眼,家家经过,人人看见。当时的坊门,基本上是牌楼式,但形式各不相同,有二柱、四柱甚至有六柱的,有木结构的,有石结构的,也有木石混合结构的。有的较为简陋,有的很有气势。宋代后期,经济繁荣,城市人口增多,随着街坊的改造,围墙被推倒,或开店,或通行,坊门已失起作用,几成废物。但人们发现,在坊门上写字,倒是一种非常好的宣传工具。于是,宣传者就借用坊门的形式,专门建立牌坊,有高至二三层者,有画栋雕梁者,雅称“牌楼”。牌楼上挂有匾额或刻有文字,两边坊柱上刻有楹联,用于表彰某个人的功绩或德行。这在宋代后期及明清两代都十分盛行,那时候的街巷之口,几乎都竖有牌坊,成为一种十分时尚的宣传工具或纪念性的建筑物。
苏州城内的街坊,唐代60个,宋代为65个。街坊转化为牌坊以后,牌坊之多,大大超过了街坊。明清时期的苏州,大街小巷几乎都有牌坊,随处林立,泛滥成灾。以山塘街为例,一条街有牌坊数十处。现在尚存的还有九处:1、吕袁氏节孝坊,山塘街540号,2、贝程氏节孝坊,山塘街万福桥西,3、唐孝子坊,山塘街696号 4、俞胡氏节孝坊,山塘街840号,5、陶张氏节孝坊,山塘街701号,6、佚名节孝坊,山塘街704号,7、陈张氏节孝坊,山塘街707号,8、宗仁主义坊,山塘街787号,9、佚名功德坊,山塘街渡僧桥下塘沿河。那个时候,牌坊接牌坊,居民出门走在街上,真可谓抬头见牌坊,走路过牌坊,这是常事。那么,这一时期,苏州究竟有多少牌坊呢?
打开史籍:明代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编纂的《苏州府志》上,收录牌坊名134个,清乾隆年间(公元1735——1796年)编纂的《苏州府志》上,收录牌坊名199个,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编纂的《苏州府志》上,收录牌坊名235个。民国年间编纂的《吴县志》上收录的牌464个。即明坊184个,清坊280个。坊名逐渐增多,数字可谓不小。这么多的牌坊,系何人所建?从牌坊的内容上看,既有官方出面建的,也有民间私人建的,主要是表彰某个人的功绩或德行。从牌坊的表彰内容来说,大体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是因考取功名后树立的牌坊。如状元坊、武状元坊、探花坊、榜眼坊、会元坊、解元坊、进士坊等,以示荣耀。宋淳熙十一年(公元1184年)林?为廷魁,苏州郡守谢师稷为表彰他获得的殊荣,在乐桥之南,竖立武状元坊。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吴宽高中会元,在鱼行桥北(今嘉余坊处)立会元坊。苏州文风极盛,朝廷每科开考,苏州人考中进士的很多,不可能每人立坊,即以考试的年份集体立坊。尤其是明清两代,每考一科,便立进士坊,如戊戍进士坊、甲辰进士坊、庚戍进士坊等,进士坊多如牛毛,难于计数。
二是当官后有了荣誉、政绩树立的牌坊。如翰林坊、尚书坊、学士坊、太宰坊、太史坊、阁老坊等,以示声望。宋代,钱塘人元降,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年高辞官时皇上赠予太子少保,他定居于苏州,死后又赠太子少师,由此位列“三公”。苏州知府在他住处的巷口竖立牌坊,名衮绣坊。“衮绣”者,“三公”所穿之礼服也。后讹“滚绣坊”。明代嘉靖状元申时行,官至建极殿大学士,入参机务,成为朝廷首辅,为相九年,料理国家大事,有所建树。为此,在他的家门口竖立了“师柱清朝坊”,以显殊荣。再有“宫保尚书坊”、“父子济美坊”、“兄弟联芳坊”等。
三是妇女守节、子女孝顺树立的牌坊。如节妇坊、贞节坊、烈妇坊、旌节坊;甚至有父子、母子、姑媳同时建坊的,如母节子孝坊、姑节媳贞坊、孝子坊、父子孝行坊、两世节孝坊、孝友坊、以及忠孝节义坊等,以予褒彰。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此种坊竖立较多。民国年间编纂的《吴县志》记载,明清两代的“节孝坊”就有191个,其中大多为节妇所立之坊。这些牌坊大多竖立在有关人员所住的巷内或 巷口。因而,有的小巷内多至三四个牌坊,牌坊林立,目不暇接,记载着封建社会妇女的血泪与苦难。最近,笔者经过望星桥北堍、在一条小巷口,看见一个残存的贞节牌坊,怕是苏州城内仅有的贞节牌坊了。
四是为人积德,做了好事,也要树立牌坊。这有两种情况,一是当官的为民办了好事,为他竖立碑坊,如德庆坊、泽被东南坊、藩屏硕望坊、经元肃宪坊等,以予纪念。阊门外下津桥东为御史徐申立“殿中执法坊”。中街路为文洪、文林、文森(文徵明的祖父、父亲、叔父)立“父子济美坊”等。二是义士见义勇为,为民办了好事,百姓也为其立坊。明天启六年(1626),义士颜佩韦、杨念、沈扬、马杰、周文元等五人,为反对奸珰魏忠贤而被害,在山塘街上的义风千古坊。
五是老人长寿,活到百岁以上,子女表示孝心,为长寿的长辈树立牌坊。如百岁坊、人瑞坊、贞寿坊等。明嘉靖年间,葑门外张灏妻年届百岁,为她建立“人瑞坊”。有的妇女既守节而又长寿,就两者合一,建立节寿坊。
真是名目繁多,内容丰富。所以说,明清两代的牌坊,多得不可胜数。这种牌坊,虽由街坊演变而来,但它完全脱离了街坊的意义,成为单独的褒扬、宣传工具了。
清末民初,封建礼教受到严重冲击,特别是解放以后,推翻了“三座大山”,反封建较为彻底,一些所谓尚书坊、学士坊、贞节坊、忠孝坊、功德坊,大都被拆毁推倒,以予废除。有些牌坊,也因年代久远,自动倒塌;或被人拆除,石料挪作他用;有些残存的牌坊,文字模糊,坊名湮没,也认不出是什么牌坊了。牌坊既不在,名自然也不存。现在的苏州城内,已经看不到这种牌坊了,难得见到有一根柱、二根柱残存的牌坊,孤零零的坚在那里,也是屈指可数了。
四、现在的坊
时至今日,古代原有的坊自然是看不到了。坊虽已消失,但至今仍保留着少数古老的坊名,作为街巷的名称。据笔者统计,现存唐以前的古坊名有5个,即通关坊、阖簪坊(现讹为閤村坊)、吴趋坊、嘉鱼坊(现作嘉余坊)、富仁坊等。宋代的古坊名有6个,即孝义坊、衮绣坊(现作滚绣坊)、干将坊(现为干将东路之一段)、闾邱坊、碧凤坊、庆元坊等。两者合计11个。这些古老的街坊名称,历经社会变革的洗礼,城市街巷改造的折腾,总算躲过了劫难,依然排列在当代街巷名录之中,算是幸存者了。
坊,后来演变为街巷,街巷名称是怎么来的,它的标志字是什么,要在下一次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