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漫谈清代苏州科举
许文雅 2016-10-22
浏览量:3691
一、清代科举制度及苏州科举概况
(一)简述清代科举制度
官吏选拔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实行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官吏选拔制度。科举始建于隋炀帝时期,形成于唐,发展于两宋,盛极于明清,至清末废止,共存在了1300余年。
清代在建立之初,为了拉拢汉族知识分子,消除其反抗外族的敌对情绪,于顺治二年(1645)大开科举,《清世宗实录》记载,顺治二年七月,浙江总督张存仁因地方上存在着反清势力,建议清政府“速遣提学,开科取士,则读书者有出仕之望,而从逆之念自息” 。大学士范文程也上疏说:“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宜广其途以收之。请与丙戌会试后,八月再行乡试,丁亥二月再行会试” 。清政府接受建议,于同年举行乡试,成为清代科举考试的开端。此后历经九朝260年,方被废除。
而清代的科举制度,在沿袭明朝科举制度的基础上有所变化,科举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完善考试程序
清代的科举考试沿用了明代的考试方式,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童试是清代科举的最低一级考试,考中者称为“生员”,也就是俗称的“秀才”。要想通过童试,需要经过三次考试,分别是县试、府试、院试。
县试由各县的知县主持,报考者不论年龄大小,都称儒童或者童生。考生需要由五人联保,写明保结,证明身家清白。考试内容主要是《四书》文、试帖诗、《性理》论或《孝经》论,并要默写《圣谕广训》百余字。只有经过童试,方可进行府试。
府试一般由各府的知府主持,报名方式、考试内容大体与县试相同。
经过府试,还需经过由各省学政主持的院试,方能成为生员。成为生员,是清代科举考试的第一步,能够享有一定的特权。例如免服劳役、不受罩胥侵害,“无笞、捶之辱”,且可出入公堂,结交官府 。成为生员,自然是参加乡试必备的条件之一。
清代的乡试也是沿用明代的制度,各省的生员、贡生、监生都可以参加本省的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逢子、卯、午、酉年八月在省城举行,称为“秋闱”。然清代的科举考试除却正科之外,还有不少加科。每逢皇帝登基、太后大寿之年也都会加开恩科。清代实行科举考260年,共开科112科,平均每2.3年开科一次,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士子录取的机会,对于选拔人才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乡试的主考官一般由皇帝拣选翰林院庶吉士、或者六部副职担任,规格较童试要高很多。士子在成为举人后,就可以直接做官,这是生员所不能的。
乡试的录取名额根据各省人口多寡和文风高下来决定,“顺治初定额从宽,顺天、江南皆百六十余名,浙江、江西、湖广、福建皆逾百名,河南、山东、广东、四川、山西、陕西、广西、云南自九十余名递杀,至贵州四十名为最少” 。后来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定顺天南、北皿各三十六,中皿改二十取一,贝字百二,夹、旦各四,江南上江四十五,下江六十九,浙江、江西皆六十,云南五十四,湖北四十八,湖南、广西皆四十五,贵州三十六。自是率行罔越” 。其后虽然仍有调整,然变化不大。从录取人数来看,清代江浙地区文化教育十分兴盛。
在分省取士外,清代还将副榜制度固定化。在正榜之外,另设副榜,录取落选举子中较为优秀的举子。康熙以前,副榜的设立比较随意,时有时无,并无固定名额,也没有形成制度。康熙十一年(1672)规定:“各省直率正榜五名中一
名(副榜)。” 自此以后成为定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录取名额,同时也为落选举子中较优秀者提供了一种进身的途径。
会试是在乡试的次年举行,清初为次年二月,雍正时改为三月,乾隆后固定为三月。会试考试大体与乡试同,会试一般由礼部主持,通过会试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落选者也可以通过大挑、拣选等方式步入仕途。
殿试是清代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会试结束后举行。清初在四月份,雍正、乾隆之后定为五月举行,通过者即金榜题名,成为进士。殿试通过者分三等,“天子亲策于廷,曰殿试,名第分一、二、三甲。一甲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特别是一甲三人,可谓“一朝成名天下知”,既为士林表率,且仕途要比普通进士显赫得多。清制规定:一甲一名授翰林院修撰,第二名和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虽从事文书工作,然为机要部门,为皇帝秘书,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封建社会的权力核心,极易升迁,这也是清代的士人所向往的地方。
2、厘定考试内容
清代科举考试的内容也是沿用明代的八股文,“有清科目取士,承明制用八股文。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谓之制义” 。后来又进一步限定了考试范围。“《四书》主朱子《集注》,《易》主程《传》、朱子《本义》,《书》主蔡《传》,《诗》主朱子《集传》,《春秋》主胡安国《传》,《礼记》主陈潴《集说》。” 也就是说,清代的命题范围有着严格的限制,完全按照程朱理学来命题,不能超越这个范围。举子应答也应按照这一标准,既不能够随意曲解,也不能任意发挥,答题格式完全以八股文形式。
清代科举中因为违反考试内容而遭革职、判刑、乃至灭族的事情屡见不鲜,最著名者如查嗣庭案。
查嗣庭在江西主持乡试时,出了四道题目:第一题是“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第二题“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第三题“其旨远其辞文”,第四题“百室盈止妇子宁止”。雍正以为试题中先有“正”,后有“止”字,同于“去年正法之汪景祺文稿中有《历代年号论》,指正字有一止之象” 。雍正皇帝认为查嗣庭“心怀怨望,讥刺时事” ,“阴怀二心” ,将查嗣庭革职查办,死于狱中。除株连者众多而外,雍正皇帝还认为浙江风气颓敝,暂停浙江乡、会试。
这种严格的出题范围和答题方式,极大地限制了举子的创造力。同时,文字狱这种文化恐怖政策也造成了许多知识分子不敢关注时事,埋首故纸堆,故而明清以来,八股取士积弊日多,直至消亡。
3、明确考试规则
清代科举考试规则严密,从报名、考试、阅卷等各个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报名:县试开始前,童生向本县署礼房报名,填写姓名、籍贯、年岁;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三代存殁、已仕、未仕之履历,出继者兼写本生三代,取具同考五人之五童互结,亦有无须取具互保者,与本县认保廪生之保结,保其实无冒籍、匿丧、顶替、假捏姓名,身家清白、非优倡皂隶之子孙,方准应考。
清代因为实行南北卷,以及分省取士制度,这对江苏、浙江等文风较盛的地区是一种压制,故而很多士子冒籍北方士子,这又对北方士子产生巨大影响,清政府采取严厉措施来阻止这种科场投机行为。从顺治到嘉庆,都对这一行为进行了严厉的制裁:
顺治时规定:“生童有冒籍假冒者,尽行斥革,仍将廪保惩黜。” 康熙三十九年规定:“中式举人有冒籍者,其收考送考出结官学臣,及地方官教官,皆议处” 。乾隆时又规定:“一经发觉,除本生斥革,廪保治罪外,定将不行查出之各官,交部从重议处”。
开考之前的报名规则严格,考试之后的阅卷规则之严格有过之而无不及。《钦定科场条例》规定了几乎涵盖阅卷所有过程的章程。
规则的完备,以及惩罚措施的明确,使得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日益完善,除此之外,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革新。
4、革新考试制度
清代科举考试在沿用明代的科举制度同时,考试的许多方面都做了许多积极的革新。《清史稿?选举志三》中也记载:“有清以科举为抡才大典。虽初制多沿明旧,而慎重功名,严防弊窦,立法之周,得人之盛,远轶前代” 。重要的如搜落卷制度、复试制度、磨勘制度,以及增加考试法规等等。
清代首创搜落卷制度。收查落卷始于康熙年间。康熙五十年(1711)议准:“主考官向止阅房考呈荐之卷,今既宽限揭晓。嗣后主考官应将房考荐卷外余卷亦加偏阅。庶佳卷不致遗落。” 雍正元年(1723)得以强化:“主考官有收查落卷之责,每因方考已经批抹,文字虽佳,不肯取中。恐磨勘时干碍房官处分,今照会试例,房官抹误之佳文,主考搜出,仍行取中” 。收落卷制度的实施,使得一部分有真才实学的落榜士子能够获迸身机会。
清代还创始了复试制度。《清史稿?选举志三》中对其做了详细的记载:
顺治十五年,帝以顺天、江南考官俱以贿败,亲复试两闱举人,是为乡试复试之始。康熙三十八年,帝以北闱取士不公,命集内廷复试。列三等以上者许会试,四等黜之。五十一年壬辰,顺天解元查为仁以传递事觉而逸,帝疑新进士有代倩中式者,亲复试畅春圃,黜五人。会试复试自是始。乾隆间,或命各省督、抚、学政于乡试榜后复试,或专复试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广东、山西六省丙午前三科俊秀贡监中式者,或止复试中式进士。或北闱举人,临期降旨,无定例。五十四年,贡士单可虹复试诗失调讹舛,不符中卷,除名。诏旨严切,谓“礼闱非严行复试,不足拔真才,惩幸进”。至嘉庆初,遂著为令。道光二十三年,定制,各省举人,一体至京复试,非经复试,不许会试。
从材料中可见,清代的复试制度,从康熙年间就已经出现,直到道光年间才成为定制,中间经过了五朝,才逐渐固定下来。复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科举中的舞弊现象。
清代科举创新的又一个制度是磨勘制度。磨勘之名始于唐代,原为复验官吏考绩。清代将之引入科举乡、会试之中,即对科举试卷进行检查,以“防弊端,正文风,所关綦重” 。清代乡试磨勘始于顺治二年(1645),会试磨勘始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磨勘官“乡试六十员,会试四十员。礼部将科甲出身之京堂、科道、詹事、读讲学士以下,至编修等官,乡试除本科各省考官,顺天同考官,会试除本科同考官外,其余一体开列,于揭晓前请旨派出”,赴天安门外朝房磨勘。
磨勘的主要内容包括命题、阅卷、答卷、誉录等多方面内容,并且规定了详细的惩罚措施。
如命题方面,法律规定:“场中出题讹错字句,并二场《五经》题目前后刊刻颠倒者,一次主考官罚俸三个月,二次罚俸六个月,三次罚俸九个月,自行检举者,罚俸三个月” ;答卷方面,“试卷内字句有可疑者,及文理悖谬、文体不正、不遵小注章旨、策内所对非所问者,本生俱行黜革。举子黜革一名者,同考官革职,二名以上,革职提问。主考官,举子黜革一名者,降二级调用;黜革二名,降三级调用:三名以上革职。举子罚停三科者,每一名同考官降一级调用,主考官罚俸一年;罚停二科者,每一名同考官降职留任,主考官罚俸九个月;罚停一科者,每一名同考官罚俸一年,主考官罚俸六个月” 。这种严格的处罚措施,一方面限制了考官利用职权,进行科举舞弊的行为,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士子的投机心理,可以说能够有效地降低科举考试中的舞弊行为,有利于国家选拔真正的人才。
磨勘之外,还有复勘,进行第二次的磨勘,这也是防止科举舞弊的有效手段。搜落卷制度、复试制度和磨勘制度可以说是清代科举的三个创新之举,对于防止科举舞弊,保持科举公平、公正性有着积极的意义。
清代统治者在完善考试制度的同时,在考试法律方面也做了重要的革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考试法令的不断健全。
明清以来,科场舞弊现象屡禁不止,仅以乾隆九年(1744)为例,《清实录》记载有关科场舞弊的条目就多达13条,其中包括乾隆皇帝关于严查科场舞弊上谕六条,关于科场搜检制度的奏议五条,科场舞弊现象二条。特别是七八两月,乾隆皇帝连发四条上谕,严查科场舞弊。如八月十六 的上谕:
谕:国家设科取士,原欲遴选真才,以备任使,典至重也。近来士习不端,不惟文风未见振起,抑且怀挟作弊,行类穿窬,诡计百出,竟有意想所不到者。朕早已闻知,履行训饬。今年顺天乡试,特遣亲近大臣严密稽查,头场搜出夹带二十一人,其《四书》三题系朕亲出,不过取其略冷,不在外间拟议之中,而场内多人遂尔阁笔,交白卷者六十八人,不完卷者三百二十九人,真草违式及文不对题者二百七十六人。头场如此,伊等尚不知儆,二场仍有搜出夹带者二十一人,见及稽查严密,临点名时散去者竟至二千八百余人之多。
作为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选官制度,一场考试,有问题者竟然有这么多人,由
此可见清代科场舞弊风气之恶。清代名臣阮元也曾因嘉庆十四年刘风诰科场舞弊案被牵连革职。嘉庆十四年(1809),御史陆言参奏浙江学政刘风诰科场舞弊,嘉庆皇帝令阮元查办此案“以示大公于天下”,阮元因和刘风诰为同年进士,为其辩解,后查实此事,嘉庆阜帝责阮元“止知友谊,罔顾君恩。轻重倒置,即著革职”。
除却夹带,科场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关节等。在考试前,士子先和主考官用暗语联系,考试中士子将暗语藏于文章中,考官在誊录和录取的时候加以关照,如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就是因为光绪十九年(1893)贿赂浙江乡试主考官殷如彰,企图为子侄打通关节,事发而被革职,身陷囹圄。
各种各样的科场舞弊活动,严重影响了科举取士的公平性,对封建社会的官吏选拔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为了打击科场舞弊现象,主要采取了两方面措施:
一方面用严酷手段制裁打击舞弊的官员和考生,如顺治十四年(1657)顺天乡试案,考官李振邺等七名舞弊考官和考生被处斩,家产全部查抄,100余人被杖责和流放;雍正十一年(1733)河南学政俞鸿图买卖举人,被处斩;咸丰八年(1858)顺天乡试主考官柏葰因替人说情,录取考生,事发后被处斩,当时柏葰官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位极人臣,仍难免身首异处。由以上史实,不难发现,清代统治者面对科场舞弊现象是绝不手软,采用严苛的刑罚来制裁科场舞弊现象。纵然清代统治者采取了如此严厉的手段,仍然不能杜绝科场舞弊现象的发生。
另一方面,则在法律制度上不断完善科场规则。为了规范科场规则,先后颁行了数部法律。包括《钦定科场条例》、《兵部题准武场条例》、《钦定礼部则例》、《钦定大清会典事例》、《钦定学政全书》等。这些法律对清代科举考试的各方面都作了非常详尽的规定,包括考生的资格,考试的时间与地点,考试的方式与内容,考官的选拔与回避,阅卷的程序与规则,录取的名额与标准,考取后的待遇,各省学额分布,避讳等问题。可以说,这些法律文献涉及到了清代科举考试的全部内容,从最基础的学校教育到最高级别的殿试都有详尽的规定,甚至还涉及到了死后的封赠和承袭问题,这些法律从制度上保证了科举制度的最大可能性的公平。
然而,不管措施如何严密,惩罚手段如何残酷,法律制度如何完备,在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不能保证选拔人才绝对的公平、公正,科举考试本身就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参加的,这只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考试制度的公平性。
(二)苏州科举概况
1、苏州科举兴盛
苏州府在“顺治初,因明制,州一县七。雍正二年。升太仓为直隶州,割崇明、嘉定属之。又析长洲置元和、昆山置新阳、常热置昭文、吴江置震泽。乾隆元年,又设太湖厅。光绪三十年,设靖湖厅,隶府” 共领九县二厅。
据不完全统计,有清一代全国录取进士26391名,共出状元112名,江苏占49名,而苏州一府共取进士763名,其中状元26名 ,多出自官学,依次为:顺治朝,常熟孙承恩(翰林院修撰),昆山徐元文(国子监祭酒、明史馆总裁,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康熙朝,吴县缪彤(侍讲学士),长洲韩菼(礼部尚书)、彭定求(侍讲学士),常熟归允肃(少詹事),长洲陆肯堂(侍读学士),常熟汪绎(翰林院修撰),长洲王世琛(少詹事)、徐陶璋(翰林院修撰),常熟汪应铨(左春坊赞善);雍正朝,长洲彭启丰(兵部尚书);乾隆朝,镇洋毕沅(湖广总督),吴县张书勋(右中允),元和陈初哲(湖北荆宜施道),长洲钱棨(内阁学士),吴县石韫玉(山东按察使)、潘世恩(国史馆总裁、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嘉庆朝,吴县吴廷琛(云南按察使)、吴信中(侍读学士);道光朝,吴县吴钟骏(礼部侍郎),太仓陆增祥(湖南辰沅永靖道);咸丰朝,常熟翁同龢(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同治、光绪帝师傅);同治朝,常熟翁曾源(翁同龢侄,翰林院修撰),吴县洪钧(出使俄、德、奥、荷兰四国大臣,兵部左侍郎),元和陆润庠(国子监祭酒,官至东阁大学士、弼德院院长,宣统帝师傅),超迈前代,名列全省及至全国之冠。其中钱棨于乡、会、殿试连捷魁首,乃清代二位连中三元者(解元、会元、状元)之一,乾隆帝特制御诗以褒扬,江苏巡抚专出诗集以志贺,苏城绅民为立“三元坊”,其隆盛之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科举教育的辉煌。
2、苏州科举兴盛的原因
(1)雄厚的经济基础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济、教育是决定人才集团出现的前提。以苏州为中心的太湖流域,正是人们印象中富庶而文明的“江南”。“苏州之盛,始于吴越及北宋。”自宋代以来,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成为整个中国的经济重心,经济上的富庶为教育与科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种基础首先表现在对教学环境的培育上,主要是书院的兴盛和藏书的丰富。明代徐有贞曾夸耀道:“吾苏也,郡甲天下之郡,学甲天下之学,人才甲天下之人才,伟哉!其有文献之足征也。”苏州吴县学17所、常熟13所、太仓6所、吴江9所、昆山11所。这些书院或为官办,或为官办民助,或为士绅私办,还有慈善性质的“义学”,形式不一,普及于城乡。吴地藏书也极为丰富,清代《四库全书》共有七部抄本,有三部存放在江南(扬州、镇江、杭州),供江南士子们阅读、摘抄。民间藏书也非常丰富,如明代毛晋的“汲古阁”,钱谦益的“绛云楼”,清代徐乾学的“传是楼”,黄丕烈的“百宋一廛”等,藏书丰富,对古代文献进行了版本整理、校订等工作,大大提高了藏书利用程度。
从考试的成本来看,参加科举考试要经历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层层考验,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作后盾。明代王世贞说过:“余举进士不能攻苦食俭,初岁费将三百金,同年中有费不能百金者。今遂过六七百金,无不取贷于人。盖贽见大小座主,会同年及乡里,官长酬酢,公私宴酬,赏劳座主仆从与内阁吏部之舆人,比旧往往数倍。”像王世贞年方十九便考中进士的现象是极为少见的,大多数人要像《儒林外史》中的周进那样,经过多次考试方才考中。
大画家文徵明,十次乡试不中,其孙文震孟第十一次会试才登科。多次的应考,各种费用自不会少。
若加上前期聘请塾师、购置学习用品、路费以及人情往来,再将物价上涨因素计算在内,费用之多更难以计算。正由于科举考试的成本较高,明清两代苏州的六十余位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绝大部分出身于书香门第,世宦之家。
(2)浓厚的科举风气
苏州地区无论贫贱富贵,都非常重视科举功名。富人考取功名,取得政治地位,才能规避政治的冲击,保持家庭财富的长久。寒门小户,也希望“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考正是摆脱贫困状况、跻身上层行列的主要途径,“贡、监、生员等,奋志芸窗,希心持籍,或贫而辍馆,远道盈千;或老而观场,背城战一。少年英俊,父兄之智责难言;壮岁飞腾,妻孥之属望尤切”。各个阶层都将读书应试、考取功名作为安身立命的法门。
科举在苏州地区的影响,深入到当地民众的生活之中,入学孩童的其入学仪式上大有讲究。作家包天笑在《钏影楼回忆录》记载自己的上学仪式:“一头是一只小书箱,一部四书,一匣方块字,还有文房四宝;一头是一盘定升糕和一盘粽子。上学时送送糕粽,谐音‘高中’。粽子很特别,一只裹成四方形,名为‘印粽’,两只裹成笔管形,名为‘笔粽’,谐音‘必中’。苏州的糕饼店,他们早有此种技巧。(书包)绿绸面子的,桃红绸布的夹里,面子上还绣了一位红袍纱帽的状元及第像,骑着一匹白马。”这些颇为讲究的仪式,正是寄托了考取状元的期望。勤于诗书,习文重儒,早已成为民间通行的风范。
(3)强大的家族力量与人际关系
苏州状元具有明显的家族性,这在清代科举的兴盛时期表现得更为明显。
清代吴县状元缪彤与榜眼缪日藻是父子关系;昆山徐元文三兄弟,一个状元,两个探花;长洲状元彭定求之弟彭宁求是探花,孙子彭启丰是状元;吴县潘世恩兄弟,一个状元,一个探花;状元王世琛是探花王鳌的第六世孙;太仓汪廷屿、汪学金父子都是探花。尤其是长洲彭氏一门,在清代出了两个状元,一个探花,十四个进士,三十一个举人,贡生一百三十余人,是名副其实的“昭代科名第一家”。
另外,由于苏州地区已经积累了深厚的人脉,考官与考生关系复杂,或为同年同乡、亲戚姻旧,或是相好知己,抑或友人之友人,同乡之同榜,关系盘根错节。明人李乐就评价道:“凡父兄登科第者,其子弟大都凭籍起家。”陈夔龙也说:“冠盖京师,凡登揆席而跻九列者,半属江南人士。父兄之衣钵,乡里之标榜,事甫半而功必倍,实未至而名先归。”这种人际关系优势使苏州士子在考试时占据了先机。
二、苏州科举人物名家
(一)孙承恩:科举路上一波三折(清朝开科后第八位状元,也是苏州府第一位状元)
孙承恩(1620-1659),原名曙,字扶桑,苏州府常熟县人,清世祖顺治十五年(1658)戊戌科汉榜状元。
状元是天子门生,万人仰慕,有道是“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清朝开科取士二百六十七年间,苏州一共出了二十六位文科状元,第一位状元则是常熟人孙承恩。
有人说孙承恩中状元是靠诚实、侥幸,中状元后又深受皇帝的眷遇优握。事实上,孙承恩这位状元公一生命运大起大落,应该说是个极为不幸的人。
早年,因倡导用骈体文写经义而遭逮捕人狱;考状元前,胞弟孙旸因受科场舞弊案被遣戍边疆;考中状元后,备受宠爱,可是不到一年就突然去世。在清代一百一十四名状元中,孙承恩是夺魁之后活得时间最短的一位,还没有来得及享受人世间的荣华富贵。据徐元文《内翰林院修撰孙扶桑君墓志铭》记载:他从小聪明俊秀,读书能数行俱下。十七岁,补为诸生。外祖顾仲恭亲自教授《毛诗》,又教以古文,“矩度尽得其传”,与弟孙旸、孙昱、孙昪兄弟四人相互砥砺,互为师友,“一时司文柄者,无不国士遇之”。
孙承恩早年受到良好的训导,然而他的科举之路一波三折,走得很是艰辛。诸生时就工书能文,以文才闻名乡里,“负才标绝” 。他“文工刘朝,诗工温李”,写文章尤其喜欢用骈体文,诗歌学唐朝温庭筠、李商隐。骈体文是一种介于散文与韵文之间的问题式样,盛行于六朝时期,每句四个字或六个字,全篇以对偶句居多,讲究辞藻的华丽与声韵的铿锵。孙承恩对这种问题特别喜欢,写文章甚至往来书信,都用骈体写作;还钻研怎样用骈体文作八股文,以此演绎儒家经义。
当时,苏州有一个名叫“同声”的文学社团,聚集了一帮文人学士,而孙承恩实际上是该社团的“会长”。他们还挑选顺治四年(1647)丁亥会试试卷文章,刻印成一本文集,取名为《了闲》,所选取文章“悉六朝丽语”,都是骈体文。《柳南随笔》的作者王应奎曾见过这部《了闲》,书中第一篇为“学而时习之”全章,原起云“且自芸吹缬古之香,杜陨求声之草,桂残招隐之花”,以此三句话全题三节,通篇语皆类是。传说此篇虽然标明是某某人,实际上是孙承恩用了一天一夜时间写出来的杰作。该集子一问世,顿时风行海内,洛阳纸贵。
年轻气盛的孙承恩没有想到的是,此事触怒了当朝宰相——国史院大学士刚林(?-1651)。此人曾以汉文应试,考中举人,后出任国史院大学士,成为清朝第一位满族大学士。他曾上疏恳请朝廷重定部院以下官职等级以及科举取士的方法,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在沿用明朝科举考试制度的基础上制定颁布了清朝科举取士制度,其中规定科举考试的文体是八股文。
孙承恩提倡的骈体文与清朝要求的文体正好是背道而驰,这不是有意唱“对台戏”吗?刚林非常怒火,立即上疏弹劾他们淆乱文体,目的是破坏科举,扰乱朝廷选拔人才。如此上纲上线,朝廷当然也重视其事,结果孙承恩与一帮进士、举人统统被捕入狱,孙承恩的秀才资格也被革去。直至顺治八年,刚林因为多尔衮匿罪功而获罪被杀,孙承恩等人才被释放出来。
实事求是讲,孙承恩倡导辞藻华丽、华而不实的骈体文,如果作为个人爱好无可非议,但是倡导用骈体文作八股文,则是完全不合适的,肯定是不对的,甚至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坐过监狱吃过苦头的孙承恩,出狱后老老实实地学习“制义”(八股文),好得他脑子聪明,功底扎实,很快便适应了。顺治十年春,孙承恩因恩例被选拔为贡生,次年以太学生参加顺天府乡试,成绩优异,名词前茅。“其文清新婉折,馆阁诸 公共叹赏为不可及。”可是,次年参加会试只中了个副榜,没有资格参加殿试,孙承恩一气之下,扁舟南归,杜门却扫,准备做起隐士来了。
顺治十四年,弟弟孙旸卷入清朝历史上著名的“丁酉科场案”,流徙尚阳堡。当时,孙承恩正在江宁(今南京)操政选,听到弟弟逮捕的消息,他马上北上为弟辩白伸冤,“昼伏夜行,谋画万状,陷于危害者数”。时值戊戌科南宫试,他准备放弃科举。最后在还朋友的劝督下,他怀着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参加了顺治十五年会试,顺利中式,更没想到的是还在殿试中一举夺魁,状元及第。
在这样的北京条件下,孙承恩竟然还能考中状元,足以说明他良好的心理素质、扎实的功底以及出色的应试技能。
考中状元后,孙承恩例授翰林院撰修。在翰林院时,顺治皇帝曾多次将他召到宫中,“或中夜传召,造膝言论”,谈论时政,商议要事,有时秘密得连宫中御林军的警卫员也不知道。顺治皇帝还经常指着孙承恩对各位大臣说道:“这位就是朕亲自选拔的状元孙承恩!”真是宠遇无两。
顺治十六年,孙承恩出任己亥科礼部会试分校(同考官),他阅卷认真,录取许多真才实学的学子。经过多次接触,顺治皇帝更加了解孙承恩的才能,“旦暮且大用”,准备重用他;每次上朝时,周围的公卿大臣们都怀着羡慕的目光相看。
可惜的是,中状元一年不到就突然病逝了。
(二)彭定求、彭启丰:祖孙双双会状
清代苏州彭氏可谓望族,彭定求、彭起丰祖孙二人分别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雍正五年(1727)中会试、殿试第一,钦点翰林,一时成为科场词林佳话。彭氏一门以理学与文学著名于世,尤以彭定求最为名重。彭定求虽然宦迹萧然,但声名显赫,是苏州彭氏家族兴盛的关键人物。
彭定求(1645-1719),子勤止,一字访廉,晚年号止庵。少承庭训,六岁入学,十一岁起便随父亲常年攻读程朱理学,并拜清初著名理学家汤斌为师。十六岁开始学习“制义”(八股文),所做文章得到前辈的认可,“诸老先生交口器诵之”。他没有骄傲,“温温自克益谨,治业益勤”。
康熙十一年(1672),彭定求考中江南乡试第二十二名举人。康熙十五年三月参加礼部会试,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第一名会元。五月参加殿试,彭定求对测答卷写得也不差,只因字写得不太好,经读卷大臣巴哈纳等十四人认真评阅,反复比较,将他放在第三名。
康熙帝看了他的试卷,觉得屈才,便质问读卷大臣:“会元彭定求为何列在第三?”康熙皇帝说:“殿试主要还是看文章,彭会元的文章做的好,尤其是最后几行文字有劝勉朕躬意。再说,先儒大师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张载等难道都是书法家吗?!”于是,亲自将彭定求拔为状元。
相隔彭定求中状元五十年之后,其孙子彭启丰也连中会元、状元,大魁天下,成为吴中科甲之盛世!
彭启丰(1701-1784),字翰文,应乡举时,号芝庭,晚年又号“香山老人”。从小聪颖,读书刻苦,又庭训。康熙五十五年(1716),16岁的彭启丰补为诸生,文才卓然,见着都称他将来必定是状元之才。雍正四年(1726)考取丙午江南乡试举人,第二年连中会元、状元。
说来真是巧合,殿试时,他的试卷也像祖父殿试卷一样,被置于一甲第三名,雍正帝最后定笃时亲自擢拔为第一,状元及第。当时他才二十六岁,可谓是少年得志,“朝野夸荣”。
传说,彭启丰中状元后,其祖父抱怨儿子彭正乾没出息,彭正乾笑着回答道:“状元生我,我生状元,何愧之有?”并进而对父亲说道:“父之父,不如儿之父;父之子,亦不如儿之子。”老人听了不禁哈哈大笑。
彭启丰学问优博,风雅正宗,皇帝赐与“香山九老会,”是乾隆时期有名的诗人;历充河南、云南、江西、山东、浙江、顺天等乡试考官,官至兵部尚书(国防部长)。他虽有操笔立就之才,但为人谦虚,谨慎随和。离任回家后,江苏巡抚延聘他主讲苏州紫阳书院十余年,培养人才无数。
彭启丰有四个儿子,一个举人,连个进士;女婿庄培因(武进县人)是乾隆十九年(1754)甲戌科状元。其孙子希濂、希洛、希郑、希曾,曾孙蕴辉、蕴章都是进士。
(三)钱棨:文才卓越连中三元
苏州人大体都知道在沧浪亭附近有个地方叫“三元坊“,从前这里有座高大雄伟的花岗石牌坊——“三元坊”,纪念清朝第一位连中“三元”的钱棨。
所谓“三元”,即乡试第一名解元、会试第一名会元、殿试第一名状元。要连中“三元”,自然是件十分不容易的事。
据有关资料记载,自隋大业三年(607)开科取士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止科举的一千三百年间,全国大约共录取了进士十万名,而连中“三元”的仅仅只有十四人,他们是唐代的张又新、崔元翰,宋代的王曾、宋庠、冯京、王岩叟、孙何、杨寘,金代的孟宗献,元代的王宗哲,明代的商辂、许观(又作黄观),清代的钱棨、陈继昌。由此足以看出,连中“三元“的艰难和珍稀。如果把十万名进士比作是高高的金字塔,那么状元就是塔尖,而“三元”则是塔尖的顶尖尖。
钱棨(1742-1799),原名起,字勋楣,后因避唐代钱起同名,遂改名为“棨”,字振威,号湘舲,苏州府长洲县人。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曾祖父钱中谐,顺治十五年(1658)戊戌科进士,康熙十八年(1679)应召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名列一甲第十四名,授翰林院编修,曾参加《明史》的纂修。其“学问淹贯,诗文雄瞻”,著有《中吴文献》《三吴水利》。祖父和父亲虽然都不甚有名,但也都是颇有学问的读书人。
钱棨学习刻苦,学问渊博,从小研习八股文,精通“制义”,专心笃志举业,先是县、府、院考试中连得三个第一名,俗称“小三元”。乾隆四十四年(1779),己亥科乡试考中第一名解元。两年后,在礼部会试、殿试中连中会元、状元,俗称“大三元”。这是明代正统十年(1445)乙丑科商辂中“三元”之后三百三十六年来又一个“三元”,也是清朝开国近一百四十年来的第一位“三元”。
相传,乾隆四十六年,钱棨公车北上进京参加会考时,曾在路上做过一个梦,梦见五色彩云从天空中飞下来,云中有一条苍龙,在他面前蟠然起舞,于是他左手按住龙角,右手取笔在龙头上写下“奎璧凝晖”四个大字,字刚写罢,龙即腾空而去。不久,他便接连摘取了会元、状元两顶桂冠,一时成为轰动全国的特大新闻。
传胪大典当天,乾隆皇帝亲自作《御制三元诗》庆贺纪念,诗云:
龙虎传胪唱,太和晓日暾(tun)。
国超经百载,春榜得三元。
文运风云状,清时礼乐蕃。
载咨申四义,敷奏近千言。
讵止求端楷,所期进谠论。
王曾如何继,违弼我心存。
乾隆皇帝认为,钱棨连中“三元”是大清开国以来的最大喜事,也是盛世元音的瑞兆,更是清朝天下太平、文风丕盛所致。乾隆在诗中不仅赞赏他的殿试对策好,文章虽然只有近千言,而内容切实,表述完整,而且书法亦端正,清秀有力;怎么会使王曾这样的“三元”重现于今天,是我纠正过失、用心挑选得来的。“文运风云状,清时礼乐蕃”,皇帝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皇帝亲自作诗庆贺,自然是最高礼遇,也是当时最大的新闻,在京的士大夫及四方诗人纷纷赋诗祝贺,“和者数百家”;座主赠诗竟有“千古第七人”之句。著名史学家赵翼更是感慨万千,特赋《赠三元钱湘舲》长诗。赵翼原本初定是状元,因又是江南人(常州人),而被乾隆皇帝故意与陕西籍王杰调换,以弥补西北状元的空白,使得他与状元失之交臂,屈居一甲第三名探花,成为他终生的遗憾,因此他曾有“我本欲占人间第一流,而无如意作第三人”的诗句。他在《赠三元钱湘舲》中写道:“噫嘻乎!读书孰不望传世,千气万力尚难觎。羡君占尽科名荣,一日声华漫天地。从此不愁不千秋,只需建树堪相侔。累朝如君十一个,事迹半在青史留。赠君一篇三元考,更期进步百尺杆上头。”诗中充满着羡慕赞叹之情,并特地撰写了一篇《三元考》奉赠给钱棨。著名学者翁方纲作为上年乡试师座,一人就曾作有《三元花歌》《三元喜宴》《三元花歌》诗等四首。主考官也因此而享受到了最隆重的礼遇。后来,翁方纲还特地将数百人的赞颂诗收集起来,汇编成《三元诗集》,并付梓传世。
喜讯传到苏城,苏州知府以及长洲、元和、吴县等地方官联合在府学东建立“三元坊”牌,并将乾隆“御诗”勒石于府学中,诗碑有乾隆皇帝跋,略云:“条对较诸卷详切,特拔第一。而开弥封视之,乃知长洲钱棨。开国一百四十年以来……三元尚未见,不特科名盛,亦觇文运之隆云。”此碑“文化大革命”中被砸碎,今苏州中学校史馆存有该碑的拓片。
钱棨中状元后,授职翰林院修撰。历任乡试考官、上书房行走、三通馆纂修、武英殿分校、翰林侍读、日讲起居注官。曾兼任太子师傅,负责教习皇子皇孙。他为人正直,不愿与权相和珅同流合污,始终被抑制,尽管他“诗文、楷法并精,屡司文柄,而终无由进一阶”,多年不得提拔重用。后来,和珅倒台,许多人受到牵连,而他“翛然事外”。其刚正不阿的品行,备受人们的称道,“时论高之”。嘉庆二年(1797),钱棨被擢为右庶子,不久又转为左庶子。翌年三月,擢为侍讲学士,不久升为侍读学士。同年五月,充任云南乡试正考官。七月乡试结束后,即任命为云南学政。嘉庆四年三月,提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但仍留任云南学政。同年八月,病逝于云南任上,年仅五十八年。
“三元”出身的钱棨虽然青史有名,但是因受到权相和珅的抑制排挤,没有留下多少建树与贡献,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悲哀。
(四)翁同龢:漏圈一字辞塾馆
翁同龢(1830-1904年),清末帝党官僚,维新派。字叔平,晚号松禅。江苏常熟人。1856年中状元,1865年为同治帝师傅, 1876年为光绪帝师傅。1879年任工部尚书。1882年任军机大臣。颇得光绪帝倚重,为帝党中坚。中法战争时反对妥协投降,力主一战。1886年年初调任户部尚书。甲午中日战争时反对慈禧、李鸿章的投降政策,并对慈禧专擅不满。1895年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甲午战败,使其倾向变法维新,支持康有为维新变法的某些主张,力图助光绪帝推行新政,实现亲政。1897年授协办大学士。次年6月15日,慈禧将其开缺回籍。戊戌政变后被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1904年病死。1909年诏复原官,追溢“文恭”。著有《瓶庐诗文稿》、《翁文恭公日记》。
翁同龢年轻时,在东乡薛桥塾馆里当私塾先生。有一天下午,临夜学时,他正在用朱笔为薛馆主儿子圈点《小石潭记》的课文。这时,有几个好友前来找他,有要事商量,他便匆匆地圈点了这篇课文,就出门去了。
第二天早晨,学生到学堂后,学生在塾读昨天学过的课文。薛馆主走了进来,与翁同龢寒暄几句后,便说道:“翁先生昨天为犬子圈点的《小石潭记》一文,有一处想同先生商榷一下。”薛馆主说到这里,顿了顿,又心平气和说:“我今天斗胆来对先生说,决非是来为难先生,掂先生的斤两,务请先生不必介意!” 翁同龢听后泰然答道:“孔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请馆主不必过虑,尽管说好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昨天放学以后,薛馆主的儿子吃过晚饭,在书房里读《小石潭记》。将“下见(现)小潭”,读成了“下见小潭”。薛馆主听后,便对儿子道:“儿啊,你读错了,这句里的‘见’要读圈声!”儿子答道:“爹,我没有读错!”薛馆主将儿子手中的书拿过来一看,“见”字右上角未用朱笔画圈。所以儿子读错了。原来学生买的新书是没有标点符号和异读符号的,教师在教新课文前,须先在书上圈点,书本上的句读都是先生用朱笔点上去的,学生朗读时就照先生圈点的来读。薛馆主看过后想:“依照翁先生的才学是不会出这种差错的,他不会不知道这个字的读音,恐怕是先生漏圈了,有必要去对先生说一声,纠正一下就是了。”因而,今朝一早便来到馆里,对翁先生提及“见”字的读音。翁同龢听薛馆主一讲,连声道:“多谢馆主指教!”然而他内心却感到十分不安。
等薛馆主一走,翁同龢拿起馆主儿子的书本来一看,“见”字上果然未画圈,便深深地自责起来,他对自己不能严谨治学而羞愧,对自已疏忽而深感内疚。第二天。翁同龢专门去拜访薛馆主,深表歉意后说道:“薛馆主能以诚待人,对我漏圈之过能见谅,不加责备,你的厚谊我将铭记在心,然而我却不能原谅自己,思前想后,我感到不宜再留在馆里继续蒙童了!”说完,就向馆主递上了辞馆书,辞去了塾师之职。薛馆主虽再三劝慰和挽留,但翁同龢去意已决,没有留住。
翁同龢辞馆以后,在治学上严于律己,时刻告诫自己要牢记此次教训,做学问不能粗心大意,并发愤读书,数年之后,经纶满腹,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才子,后来考中了状元。
这年,皇上恩准翁同龢还乡省亲,他趁此机会,专程去拜访薛馆主,不巧的是薛馆主父子已从商在外,未能见面。翁同龢感到十分遗憾,便将带来的礼物留下,并作诗一首,交给薛馆主的家人。诗云:
三十年前运不通,一字漏圈挂其体。
君皇赐吾回家转,特来致谢老东翁。
这首诗,表达了自己特地前来致谢之意。翁同龢的治学精神和为人品德,在常熟民间广为流传,成为美谈。
三、苏州科举制度的终结及其影响
(一)历史沉浮科举衰亡
清末中国开始走向近代化,鸦片战争失败后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科举制度以及科举教育因不能适应近代社会转型的需要,发生了全面危机,其改革及改制逐渐成为必然。
光绪二十一年(1895)甲午惨败日本,“废八股、停科举”成为社会共识。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苏州可园创办中西学堂,预示了近代教育的发展方向。次年,清政府宣布变法,推行“新政”,令书院改学堂,先后颁布《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实行全国教育体制改革。
光绪三十一年(1905),下诏“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宣告中国科举制度的终结。
(二)苏州科举对社会的影响
1、政治上,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清代苏州潘氏乃徽商后裔,后来成为江南的名门望族,得益于它在科举功名上取得的非凡成就。家族中的潘世恩是乾隆五十八年(1793)状元,从弟潘世璜为乾隆六十年(1795)探花,孙子潘祖荫中咸丰三年(1852)探花。潘氏子弟连连中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家族的门望,对维持家族的繁荣也有一定作用。
2、经济上,苏州科甲兴旺得益于雄厚的经济基础,部分在进士及第后开始建设苏州,促进地方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清末苏州最后一名状元陆润庠,中式后在苏州相继创办苏纶纱厂、苏经丝厂,这是苏州近代最早的民族工业。
3、文化上,促进当地形成崇文尚教的良好风气。
清代苏州府大概取进士763名,其中状元26名,读书人通过科举步入仕途,不少跻身显宦和学者名流之列,出现了如长洲彭氏、吴县潘氏、常熟蒋氏和翁氏等科甲大族,影响颇大。
科举仕进的人生为众多士子所追求,其成功者的艰辛与荣耀,可励人积学立志,刺激了读书人的求学热情,越来越多的士子肄业官学、书院,有利于创造社会崇文尚教的良好风气。历史学家周振鹤先生有云:“清代科举鼎甲半出苏州,近代尤多通士。父兄以不使子弟读书引为羞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