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春节到来话民俗

    金熙   2002-02-02

    浏览量:1700

        第一部分:从春节的民俗事象谈起

        岁时节日民俗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民俗活动,以年度为周期,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我国传统的岁时节日,主要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不仅记载着祖先对自然运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也显示了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水平;同时,也反映了我国民众那种有张有弛有度、应时而作的自然生活节律。研究节俗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对于正确认识节日文化现象,积极引导节俗活动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现实而重要的意义。如过年习俗就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如:从冬至起,腊八、祭灶、守岁、拜春、接路头、闹元宵等 ,这中间有许多民俗事象,如:贴春联、压岁钱、橄榄茶、年糕团子等等民俗。

    第二部分:民俗与民俗学 需要普及的一些基本知识:

        一、什么是民俗与民俗学?

        广义理解民俗概念,应该是: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它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民俗的最大特点是:集体性、民族性很强,地域性、传承性很强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吴地民俗和吴文化发展是水乳交融的。民俗是一种民间传承文化,它的主体部分形成于过去,属于民族的传统文化。但它的根脉一直延伸到当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伴随着一个国家或民族民众生活继续向前发展和变化。

        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如部落和图腾,从习武到崇文等)民俗学就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在我国“五四”前后,才开始重视这门学科,是一批开明的知识分子,从研究歌谣开始的。

        二、民俗学的内容和范围    民俗内容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集体的智慧和创造。民俗文化传统是一个庞大的知识系统,包括信仰、宗教、道德、法律、文学、艺术等等方面,所以称

    它为“边缘科学”,它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

        民俗学研究的范围相当广泛,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括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如昆曲列为“人类口述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也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和社会组织等民俗。

        民俗的内容和表现的民俗事象相当复杂。它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几大类。

        物质民俗:它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医药保健民俗等。这里包括物质生产民俗和物质生活民俗两大类。

        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文化的主体。

        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农业民俗:是农民在长期的观察和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文化产物它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具有明显的传承性。例如:节令习俗,农历二十四节气、农谚。“季节不饶人”,一旦违背农事规律,就要失败。又如,占天象、测农事、卜丰歉,祭田神包括娱神、各种禁忌,如蚕农,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民俗,如农具的制作和使用,劳作过程中的风习,如水稻生产的唱山歌等。

        又如渔业民俗;是水文化、鱼文化的主要内容。其经济和文化价值在人类的文化发展史上居于特殊的重要地位。如占验习俗,对渔汛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的规律的把握,是指导渔业生产保障生命安全的大事。渔具的制作和使用(包括造船),捕鱼的操作,渔业禁忌及祭祀习俗等。

        其它还有相关的工匠习俗,行业习俗,商业与交通习俗等等。

        物质生活民俗:包括饮食、服饰、居住、建筑及器用等方面的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的每一个方面,几乎都是该民族传统观念的外化,它不仅造成民族成员之间的共识性,产生彼此身份的认同感,而且还可以强化其宗教信仰、伦理观念和政治观念,增强其内聚倾向。所以,物质生活民俗在各民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占居重要地位。(各个民族生活习惯不同,彼此要互相尊重。)

        饮食民俗:日常食俗、节日食俗、祭祀食俗、待客食俗、特殊食俗等。

        服饰民俗:主要包括衣着、装饰物、自身装饰(发式、须式、缠足、纹身等)、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日常用品。

        居住民俗:造屋习俗、居住习俗(水乡特点、明灶暗房、风水等)

        社会组织民俗:是指传统社会中民间各种形成稳定互助关系的人们的共同体,例如家族、行会、帮会、秘密宗教和庙会组织等。如宗族和亲属关系、宗祠、家谱。行会、社团、社区组织等。

        岁时节令民俗 (略)

        人生仪礼习俗: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寿礼、丧葬礼等。各自包含不同的内容,其中以婚礼最盛。

        民间信仰习俗:是指习俗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如灵魂、自然神、图腾、祖先神、生育神、行业神等 。富有地方特点的苏州“轧神仙”和“借阴债”民俗,都属于民间信仰习俗。

        三、为什么要研究民俗学?    任何一门学科的存在、发展及其地位,都取决于其研究对象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文化是一个整体有机的系统,民俗文化作为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它究竟有什么功能,它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那些影响,在文化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它与其它社会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它能够发展的客观效应,都是我们民俗学要研究的。

        民俗的社会功能主要有四个方面:教化功能、规范功能、维系功能、调节功能。

        教化功能:即教育作用。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整个社会化过程中占有决定性的地位。人一出生,就进入了民俗的规范;一生贯穿于民俗生活中,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交际礼节,人生活在民俗生活中,就像鱼离不开水一样。民俗培养人对自己国家、民族、乡土的深厚感情,能产生巨大的凝聚力,民俗在维护自己的传统伦理道德方面,也有特殊的教化作用。(龙的传人、大宅门里的表现)

        规范功能: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具有约束作用。民俗是一种约束面最广的行为规范。在社会生活中成文法(法律)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只不过是必须强制执行的一小部分,而民

    俗却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形中支配着人们的所有行为。从吃穿住行,到婚丧嫁娶,从社会交际到精神信仰,人们都在不自觉地遵从着民俗的指令。

        维系功能: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成员保持向心力。重要的是维系着群体或民族的文化心理。例如世界各地的华侨,虽然身处异地,但他们还是讲汉语、吃中餐、过中国的传统节日,与自己的民族保持认同。

        调节功能: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如娱神、庙会。宣泄功能如狂欢节、泼水节、各种民间游戏、比赛。爱情与婚姻有关的歌墟、歌会。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喜听幻想故事,从事民间工艺,使生活充满吉祥和希望。

        吴地民俗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物异常丰厚。它有精华,也有糟粕,但不可回避的是,千百万群众的精神世界,却成了它的世袭领地。民俗作为民间长期形成的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不是任何个人意志随意可以泯灭的。古代的统治者很懂得“观风俗,知得失”的道理。汉《风俗通义》中有一句话:“为政之要,辨风正俗最其上也”。足见民俗对于治理国家,富国安民有多么重要的意义。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民俗也不断地演化,许多不适应时代潮流的民俗事象逐渐消失了,但是,民俗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一种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对我们仍然是有用的,因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新的文明,不能拒绝吸收一切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其中也包括民俗文化。因此,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去芜取精,移风易俗,就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艰巨任务。(以上由江苏省民俗学会副会长、苏州民俗博物馆顾问、原馆长金煦先生供稿) 

    【返回】

    投诉建议:0512-65227889    咨询电话:0512-65226989
    网站维护:苏州图书馆 技术信息部 0512-65226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