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吴湖帆的收藏与书画艺术
李梦怡 2016-09-14
浏览量:231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介绍苏州近代艺术史上,最不凡的一位人物,他就是——吴湖帆。首先看看先生的简历:吴湖帆,江苏苏州人,为吴大澄嗣孙(1894—1968)。初名翼燕,字遹骏,后更名万,字东庄,又名倩,别署丑簃,号倩庵,书画署名湖帆。三四十年代与吴待秋、吴子深、冯超然并称为“三吴一冯”。建国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筹备委员、画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收藏宏富,善鉴别、填词。山水从“四王”、董其昌上溯宋元各家,冲破南北宗壁障,以雅腴灵秀、缜丽清逸的复合画风独树一帜,尤以熔水墨烘染与青绿设色于一炉并多烟云者最具代表性。并工写竹、兰、荷花。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一位重要的画家,他在中国绘画史上的意义其实已远超出他作为一名山水画家的意义。
今天我们主要讲吴湖帆先生的收藏。谈到吴湖帆先生,就要提到他的梅景书屋了。据上博的介绍,梅景书屋的得名来自于两件宝贝藏品,一是南宋时期宋伯仁的《梅花喜神谱册》,另一个则是北宋米芾的行书多景楼诗册。一梅,一景,成为了吴湖帆的斋号梅景书屋。梅景书屋在当时,可谓是上海的艺术收藏活动中心。其收藏之巨,令人难以想象。后来这批藏品,大部分都捐给了上海博物馆,收在库房里,一放就是几十年。去年年底的时候,上海博物馆推出了吴湖帆梅景书屋的书画鉴藏特展,从这些藏品,你看到的不仅是吴湖帆的收藏之巨,还能看到他对这些藏品所做的研究和修复,更能看到一代藏家的涵养和风骨。
在书画收藏的圈子中,吴湖帆可是一个鼎鼎有名的人物,他的出身就很不简单。吴湖帆的祖父是晚清重臣吴大澂,吴大澂是清代晚期最重要的金石学家之一,官儿也做得很大,最高做到广东巡抚,武能统兵打仗,文能赋诗作画,吴大澂的金石、书画方面的收藏,大多都传到了吴湖帆的手中。而吴湖帆的外祖父沈韵初收藏的很多明清书画(其中包括不少董其昌的绘画)也都传到吴湖帆的手里。吴湖帆虽然出身名门,家富收藏,但他娶的妻子更厉害。吴湖帆的妻子是潘静淑,潘静淑的曾祖是乾隆时期的大学士潘世恩,祖父潘曾莹作过工部侍郎,她的伯父是咸丰时期的军机大臣潘祖荫。而潘家,也有另一件上海博物馆的重器——大克鼎,这个青铜鼎的收藏历史,又是一段故事了。在苏州,潘家的势力之大,无人不知。潘静淑嫁给吴湖帆时,所带过去的嫁妆中就包括了很多国宝级的文物,放在今天,随便拿出一件都得上千万甚至上亿。
静淑姑娘虽然娇艳不若桃李,但清秀端庄、腹有诗书,且善画花鸟,与俊朗儒雅的湖帆公子相得益彰。过门时,她的嫁资极为丰厚,其中包括宋拓欧阳询《化度寺塔铭》、《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三帖。懂一点碑帖收藏的人都知道,这三件东西都是碑帖收藏中的极品,而在古代,一般而论,宋拓碑帖的价格要远远高于绘画。加上吴大澂旧藏《虞恭公碑》,吴湖帆集欧阳询四本名帖于一室,遂将家中厅堂命名为“四欧堂”。有趣的是,湖帆把接下来出生的儿女们,也取名为“欧”。长子孟欧、次子述欧、长女思欧、次女惠欧,让“四欧堂”成为欢聚一堂的幸福之家。
在静淑的陪嫁中,有两件特殊的梅花佳作:宋代画家汤叔雅的《梅花双鹊图》以及慈禧太后的临本。这老佛爷的宝物,怎会出现在静淑的嫁妆里?原来,慈禧雅好书画,常在各种节日以自作书画当作恩物赐予近臣内侍。潘祖荫作为慈禧在吏治时启用的得力干将,可说是老佛爷的心腹。作为元宵节的恩赏,慈禧将宫中所藏宋画《梅花双鹊图》和自己亲摹一本一同赐给潘祖荫。
静淑而立之年时,父亲潘祖年又以《梅花喜神谱》相赠庆生。因为那年岁逢辛酉,与南宋景帝年间刻本《梅花喜神谱》干支相合。吴湖帆视之为“奇遇”,列其为“吴氏文物四宝”之一,并额其寓所为“梅景书屋”。而被湖帆封为“梅景书屋镇宝”的那幅汤叔雅《梅花双鹊图》,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隐没,于2007年出现在北京匡时的拍场上,以582万元成为当年压轴大作。
可以说,湖帆与静淑的美满婚姻,让梅景书屋的藏品更为灿若繁星。这里集纳和延续了晚清三大家族(吴家、沈家、潘家)的1400余件宝藏,全部由夫人静淑逐一校录。这对才子佳人,心心相映24载,堪称志同道合的神仙眷侣。只可惜静淑命薄福薄,1939年死于阑尾炎,那时她才48岁。留下形单影只的湖帆,伤心欲绝。虽然他后来亦有了夫人顾抱珍,但仍对静淑追忆不止。
那么来说说部分藏品的历史,首先,当然是“梅景书屋”的“梅”,即《梅花喜神谱》。这是南宋末年宋伯仁编绘,重刊于景定二年即1261年,这是一部极有艺术价值的专题性的画谱,为历代画家、版本鉴藏家所珍藏。作者宋伯仁,字器之,号雪岩,湖州人,曾任过监淮扬盐课官职,工诗,善画梅。这部画谱分上下卷,按梅花从蓓蕾、小蕊、大蕊、欲开、大开、烂漫、欲谢、就实等八个阶段,画出不同姿态的梅花一百幅,每幅配有题名和五言诗一首。全书分上、下两册,是中国第一部专门描绘梅花种种情态的木刻画谱。宋人称画像为喜神,因而此书名为《梅花喜神谱》。
《梅花喜神谱》一方面是为初学画梅者提供研读临摹的模板,另一方面则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的,可以“供博雅君子鉴赏悦情”。《梅花喜神谱》作者在序言中自谓“余有梅癖,辟圃以栽,筑亭以对,刊清臞集以咏……余于花放之时,满肝清霜,满肩寒月,不厌细徘徊于竹篱茅屋边,嗅蕊吹英,接香嚼粉,谛玩梅花之低昂俯仰、分合卷舒,其态度冷冷然,清奇俊古,红尘事无一点于箸,何异孤竹二子、商山四皓、竹溪六逸、饮中八仙、洛阳九老、瀛洲十八学士,放浪形骸之外……余于是考其自甲而芳,自荣而卒,图写花之状貌,得二百余品,久而删其具体而微者,只留一百品,各各其所肖并题以古律,以梅花谱目之,其实写梅之喜神耳。如牡丹竹菊有谱,则可谓之谱。余欲与好梅之士共之,付刊诸梓,以闲工夫作闲事业,于世道何补?……雪堂岩耕田夫宋伯仁敬书”。上卷含“蓓蕾四枝、小蕊十六枝、大蕊八枝、欲开八枝、大开十四枝”,下卷含“烂漫二十八枝、欲谢十六枝、就实六枝”,每图为一枝或数枝一蕊,形象鲜明而富有变化;图的上部根据花的情态标以寓意性画题(如“飞虫刺花、孤鸿叫月、林鸡拍羽、松鹤唳天、新荷溅雨、老菊披霜、惊鸥振翼、野鹊翻身、晴空挂月、遥山抹云”等),图的左边题五言诗一首(如该书第一幅图是“蓓蕾四枝”的“麦眼”,诗云“南枝发岐颖,崆峒占岁登;当思汉光武,一饭能中兴”)。
《梅花喜神谱》原为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征明所藏,后由苏州陶氏“五柳居”递藏,再入王府,嘉庆辛酉(1801年),又转归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校勘家黄丕烈。黄氏“士礼居”书散后,归汪士钟“艺芸书舍”。咸丰年间,归山东文登于氏。光绪年间,于氏书散,归吴县潘祖荫。
而“景”字,即是米芾的多景楼诗册。米芾是宋四家之一,就书法一门艺术而言,米芾传统功力最为深厚,尤其是行书,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谓:“吾尝评米字,以为宋朝第一,毕竟出于东坡之上。即米颠书自率更得之,晚年一变,有冰寒于水之奇。传世米芾《多景楼诗册》为两件,一册现为上海博物馆藏,原为吴湖帆藏,简称"吴本";另一册现为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原为叶公超藏,简称"叶本"。两本的书体结构、行气全然一致,两册上宋、明人的题跋和自宋至清永瑆的收藏印俱相同,其中必然存在着真伪问题。"吴本"诗册后的明人平显题跋,与南宋夏珪《溪山清远图卷》后平显题跋风格同一,"叶本"的则为临摹。最后将两册的收藏鉴赏印逐一与流传可靠的书画实迹上的印记进行比较,"吴本"上的俱可与所对照的相符,而"叶本"的则都不合,系仿刻印,并断定其临仿时间约十九世纪上半叶。现存米芾书法作品,加上有争议的供为六十件左右,而吴湖帆先生所藏,已被判定为米芾作品中的珍品了。
讲完“梅景”两件珍宝,下面来说说吴湖帆先生对艺术品的购藏方式。与一掷万金的富豪张珩、大资本家庞莱臣等藏家相比,梅景书屋之购藏经费则拮据得多。吴氏虽饶有家财,但主要依赖出租苏州房产、田亩等固定资产收入,斥资数百、数千尚能承受,一旦索价万元,往往只能“浩叹而已”。作为颇具传统士大夫色彩的文人藏家吴湖帆,能成功得以持续购藏并终成沪上重要藏家之一,除以金钱直接购买外,所采用其他丰富多样的方式,无疑也体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书画交易之风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概而言之,不外乎以下几种主要形式: 
1、以物换画 
吴潘夫妇皆出身大族,祖传文物数量众多、门类广泛,碑帖、善本、青铜器、瓷器、古印、玉器、古琴等无所不有。出于对古书画之偏爱,他们往往以金银首饰、家藏古物等为资本,或变卖蓄资,或直接进行交易。比如唐寅《骑驴思归图》轴为吴氏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以“毛钞《盘洲乐章集》一册”及“宋椠河上本《道德经》易于密韵楼(蒋祖诒)”,又以“家藏第一宋均窑洗与定窑盌、汝窑、官窑三碟凡五宋瓷易得”王时敏《仿古山水图》册;二十八年(1939年)五月十四日,静淑以“千金紫貂”易得元代《诸家题咏倪瓒耕云轩咏》卷入藏梅景书屋;1949年,曾“典书(善本)相易”获藏宋人《樱桃黄鹂图》页;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更是以“彼此皆至宝也”的“周四足宝敦”换得元钱选《蹴踘图》卷与元人《山水三段》卷两件,而吴氏生平最为得意的黄公望《剩山图》卷,亦系用家藏重器——“商王之母黎尊”易得,称“连城之璧,不是过也”。 
2、以画养画 
除上述门类文物外,采取“以画养画”是梅景书屋得以购藏的另一主要方式。比如,吴湖帆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一月廿七日将郑思肖《兰花图》卷(现藏耶鲁大学博物馆)售于庞莱臣获五千七百元,翌日,即花费一千七百元从孙伯渊处购入恽寿平《为陶诞仙补照图》卷,五年后,为报答孙邦瑞所赠、被吴氏视为“梅景书屋明画之冠”的沈周《西山纪游图》卷,遂以前购恽卷回赠;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吴氏以何绍基书《衡方碑》从陈季鸿手中换得奚冈《仿米云山图》轴;二十一年(1932年)用“天下第一恽寿平”——《茂林石壁图》轴(现藏故宫博物院)从蒋祖诒手中换得董其昌精品;而沈周等《四家集锦图》册中文徵明《有竹图》一页,同样为吴氏持沈周《峦容川色图》(刘靖基旧藏)、陈淳《洛阳春色图》两卷与他人互换而得。在循环周转中,时有同一作品几度失而复得之情况,比如吴氏旧藏文徵明《虎山桥图》卷(现藏南京博物院)颇为典型。此巨迹属吴大澂祖传,1927年为湖帆与人换画归他姓,1938年又用张雨《书条》换回,诚如吴氏自叹,“昔日以易画而出,今复以易书而入”。除古书画外,湖帆偶有以己画作交易,如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曾将“自画三尺山水一幅”换归文徵明为华云绘《玉兰图》轴;若购金不够,则以古画补足,如吴氏曾从吴宾臣处购得王翚晚年精品一件,即以“三百元现币及百番所值之旧画易之,亦大为欣快”。 
3、馈赠 
二十世纪上半叶,藏友间互通有无性质的馈赠颇为流行,体现了当时的文人雅玩风尚,梅景书屋亦不例外。例如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张大千以湖帆先高祖旧藏傅山《书册》相赠,吴氏遂将“假作张大千三字之省文”的一枚秦鈢“囗”送之,诚谓投桃报李,皆毋论其值,各得其所矣;而吴氏旧珍元人《山水三段图》卷所附管道昇《双钩竹》,则来自友人钱镜塘之馈遗,“双凤之箫,连环之璧”,钱氏成人之美,吴则如愿以偿耳;再如王榖祥《群英图》卷(上海博物馆)自1938至1941年的四年中,曾三度辗转互赠于吴湖帆及其弟子徐邦达两人之间,是师徒深厚交谊的实证。 
除了购藏方式,对藏家而言,购藏渠道也非常讲究。梅景书屋在当时是书画流通交易的重要场所之一,体现了彼时文物市场的民间性质。这里,几乎每天都有画商藏家携物出入、赏鉴交易,系吴氏购藏之主要渠道。比如,汲古阁主人画商曹友卿即为吴家往来常客,吴氏所珍中的元代张中《芙蓉鸳鸯图》轴、王时敏《仿大痴为文翁七十寿图》轴(藏处不详)系由曹氏携至梅景书屋,吴氏分别以八百元、九百元购得。二人关系极洽,吴氏变卖己藏由其经手甚多,如曹氏曾携重器——黄公望《剩山图》卷至吴家,所需费资,吴当即托其从中斡旋,将家藏“商王母黎方尊”及“周四足敦”二器物色上家出售以抵购画款项。他如吴璧城、吴宾臣等“书估”亦然,且对湖帆本人之鉴藏品味皆能心照不宣。 
梅景书屋之外,其购藏途径亦有如下诸种:一是赴藏家居所观摩选购。比如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3月29日,吴湖帆赴王文心家观画,以二千六百余元购得钱穀《溪山深秀图》卷、仇英《竹梧消夏图》轴(武汉文物商店旧藏)等绘画八件,并以六百元替彭恭甫代购王时敏《仿大痴小幅》一件;二是赴沪上集宝斋、晋宜斋、九华堂、汲古阁、荣宝斋、中国通艺馆等各大古玩交易机构。如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湖帆曾至集宝斋购得包世臣《草书七言联》(西泠印社2012秋拍2205号)一幅;三是参加沪上各式书画展览会。例如方薰《仿大痴山水图》轴,即为吴氏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7月24日于“湖社书画展览会”现场获购(见《吴湖帆文稿》页41)。其他交易场所另有“四美堂画展”、“石湖草堂展览会”(1938年)、“文渊斋展览会”(1933年)、“汪亚尘画展”(1939年)、“庸斋书画会”(1938年)等。 
此外,梅景书屋主人亦十分留意南京、北京等重要文物集散大城市的收购活动。比如王鉴《仿范宽关山秋霁图》轴及恽寿平、王翚《山水合》卷(上海博物馆)两件精品,为吴氏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赴南京审查故宫书画闲暇之余从民间寻觅获购。至于北京地区,通常委托往来京沪两地的“北平估商”如梁孟谦等办理,或乘友赴京之便,如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名作——倪瓒《林亭远岫图》轴,系吴氏曾托挚友祖芝田于京城竭力物色代购而未果者。 
有藏画方式和渠道,那必然少不了圈子,对吴湖帆先生来说,圈子人士分三类:一是像庞元济、周湘云、狄平子、谭敬、蒋榖孙、张葱玉(珩)、孙伯渊、孙邦瑞等收藏界名人。二是沈尹默、叶恭绰、张大千、冯超然、沈剑知等书画界人士,间或也会发表一些对于收藏观念、时尚风向的看法。三是古玩商吴宾臣、汲古阁主人曹友卿、装裱师刘定之、周桂生……围绕文物书画等的杂项大师。这样的圈子,让吴湖帆先生拥有了其核心与外围主力:获取信息、探索行情、确定优劣、积聚实力、实现交易,不断丰富和完备自己系统的中国艺术品收藏。
作为一个大藏家,那必然脱不开鉴定。吴湖帆作为一代鉴定巨擘在三、四十年代就有了“一只眼”的美称,足以想象他在鉴定界的权威性。而当代三大鉴定大师之一的徐邦达,著名藏家王季迁皆是吴湖帆先生的门生。他们一个学了先生的鉴定,奠定了技术鉴定在当代艺术品鉴定中的重要性,一个所藏之物也同样享誉海内外。王季迁先生在《吴湖帆先生与我》中提到“吾师的性格,外表冲和温雅,带些外圆内方。平日总是满面春风地微笑,意态那么霭然,对朋友无非是全真挚的情感作用,而不在乎利害关系,从来没有见到他老人家为了金钱的事,而与人做过分毫必较的争执,好像什么都是有话好说。大概是出身望族的他,又兼有一身极深的名士气息,对穷朋友辄不吝作画奉赠,并以此为乐事。”杭州有不少老先生见过吴湖帆。治石泰斗黄怀觉先生当年专为吴湖帆刻碑,吴夫人潘静淑的墓志铭就出自他手。其子黄良起先生,前些年忆起儿时常见的海派大师们,说印象最深的就是吴湖帆。吴湖帆当年住在上海嵩山路,冯超然、梅兰芳、盖叫天都住附近,常有往来。吴家最宝贝的是字画,不少都藏在汇丰银行保险箱里,黄良起记得父亲叮嘱过,去吴家千万不能动字画,动了便闯大祸,倾家荡产都赔不起。相较之下,吴家不当回事的则是黄金,一根金条十两重,一捆一捆墨墨黑的,用火漆烫过,家里随处摆放。吴湖帆之儿对黄良起说:这个东西,不值钱。对此,陆抑非说,抗战时,大家都逃难,只有吴湖帆拿着几十根金条去换米芾的《多景楼诗册》。
吴湖帆先生在与各界人士的不断切磋、在自身对艺术的爱好的执着、在不断剔伪存真中,从来不落于人后,虽说这中间也偶有打眼,但是这样的打眼,并没有让先生气馁,他甚至花了更多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资历,使得其藏品的历代完整性,多样性,在当代,都成了我们文化中最重要的瑰宝。他的一生过眼宝贝无数,收藏有1700多件书画,还不包括大量古籍善本、青铜器、高古玉等。熟悉美术史的会发现,如今许多文物的鉴定结论,源头都可追溯至他。这其中包括大量宫廷旧藏散佚的宝物——很多已是欧美、日本等博物馆中的重要馆藏。先生曾经说过,“藏不过三代,加之世事沧桑,名闻海内外的梅景书屋鉴藏的历代法书名画,在数几十年的岁月里也随着它的盛名流散于海内外了。物常聚于所好且有力者,这是自然规律。不过,不管这些曾经被梅景书屋鉴藏的艺术珍品在哪里,我们都相信它们得到了比往昔更好的保存和保护,而在传播和弘扬中华文明方面,它们也发挥了今非昔比的作用。当然,我们在欣赏它们的时候,自然会想起它们往日的主人。”贯穿先生一生的,有太多可以叙述,但今天最主要的是欣赏他的藏品,并且通过他的藏品,来传承一种渐被遗忘的精神——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最后我们来看看先生所藏的部分书画名录来结束这次赏析之旅,谢谢!
梅景书屋部分藏品列表(上海博物馆藏):
1 隋 常丑奴墓志铭册
2 隋 董美人墓志铭册
3 唐 佚名 楷书大方广佛花严经卷第卅二
4 五代 董源 夏山图卷
5 北宋 米芾 行书多景楼诗册
6 北宋 赵佶 楷书千字文卷
7 北宋 郭熙 幽谷图轴
8 南宋 宋伯仁 梅花喜神谱册(上)
9 宋 宋拓孤本梁萧敷敬妃墓志铭合册
10 南宋 佚名 樱桃黄鹂图页
11 南宋 林椿 梅竹寒禽图纨扇页
12 南宋 佚名 鹌鹑图页
13 南宋 赵构 临虞世南真草千字文卷
14 南宋 佚名 晚景图轴
15 元 金湜 双钩竹图轴
16 元 钱选 蹴踘图卷
17 元 王?等 诸家题倪瓒耕云轩咏卷
18 元 赵雍 青影红心图轴
19 元 唐棣 雪港捕鱼图轴
20 元 张中 芙蓉鸳鸯图轴
21 元 倪瓒 汀树遥岑图轴
22 元 吴镇 渔父图卷
23 元 倪瓒等 行书题跋水竹居卷
24 元 王蒙 青卞隐居图轴
25 元 佚名 百尺梧桐图卷
26 明 戴进 秋林策杖图页
27 明 吴伟 铁笛图卷
28 明 沈周 西山纪游图卷
29 明 沈周、仇英等 明四家集锦图卷
30 明 沈周 乔木慈乌图轴
31 明 沈周 苔石图轴
32 明 文徵明 玉兰花图轴
33 明 文徵明 策蹇图扇
34 明 唐寅 款鹤图卷
35 明 唐寅 骑驴思归图轴
36 明 仇英 仿古人物图册
37 明 仇英 右军书扇图轴
38 明 吴宽 行书唐寅乞情帖
39 明 申时行 行书天平诗页
40 明 周臣 山水图扇页
41 明 徐渭 草书春雨帖、七古二章卷
42 明 董其昌 行书苏轼重九词轴
43 明 董其昌 画禅室小景图册
44 明 文俶 墨梅图轴
45 明 王建章 山水图扇页
46 明 王穉登、马守真 行书南怀诗册(附马守真《水仙图页》)
47 明 陈洪绶 花鸟草虫图卷
48 清 李因 芙蓉鸳鸯图轴
49 清 金俊明 群芳合璧图册
50 清 龚贤 山水图册
51 清 石涛 溪南八景图册
52 清 王时敏 仿古山水图册
53 清 王鉴 仿范宽关山秋霁图轴
54 清 恽寿平 秋猫扑蝶图轴
55 清 恽寿平 花卉图册
56 清 王原祁 仿梅道人山水图轴
57 清 范廷镇 山水图册
58 清 高凤翰 小方壶石
59 清 郎世宁 聚瑞图轴
60 清 金农 隶书六言联
61 清 华喦 婴戏图册
62 清 罗聘、方婉仪、吴湖帆、潘静淑 梅花合作图卷
63 清 方薰 仿大痴山水图轴
64 清 郑慕康等 愙斋集古图卷(上卷)
65 现代 吴湖帆 梅景书屋图轴
66 现代 吴湖帆 梅花扇页(2件)
67 现代 吴湖帆 仿王鉴湖山秋色图轴
68 现代 吴湖帆 仿燕文贵溪山楼观图轴
69 现代 吴湖帆 写宋坑小方壶石像轴
70 现代 吴湖帆、郑慕康、陆俨少等 刘定之像卷(《水栏遣心图卷》)
71 现代 吴湖帆 愙斋公书画家藏目录手稿
72 现代 吴湖帆 梅景书屋书画小记目录手稿
73 现代 吴湖帆 梅景书屋书画总目手稿
74 现代 吴湖帆 烛奸录手稿
75 现代 吴湖帆 目击编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