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情绪调节和健康维护
杨小男 2016-11-06
浏览量:566
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对健康进行重新界定:“健康乃是一种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表现”。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细则:
(1)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的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
(2)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适应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御一般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并在与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内部心理结构,达到与环境的平衡与协调,并在其中渐次提高心理发展水平,完善人格特质。涉及:感知、思维、情感、意志行为。
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古人云:喜伤心,悲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也就是说,喜、怒、哀、乐、思、忧、恐是人类最基本的情绪情感体验,但如果太过于强烈,都会伤及身体。
几千年来,人们从直觉上认为心理和疾病之间存在关系,但真正从科学上接受这种联系只不过10年左右的时间。不同学科的科学家走到一起,形成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心理神经免疫学。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的状况直接与心理压力有关。慢性心理压力可以导致脑组织甚至海马萎缩(记忆力下降)。压力过大时自主神经系统失调,导致偏头痛、溃疡、冠心病、高血压等生理反应。不良情绪可以导致免疫系统失调,可能引起感染、过敏,甚至癌症。
心理健康有诸多标准,马斯洛在《变态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10条标准:
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的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的评价;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的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健康情绪的含义:指一个人的情绪的发展、反应水平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与其年龄和社会对此的要求相适应,并为社会接受。
不良情绪及其表现:
愤怒:沉默或爆发的形式。自制力减弱甚至丧失理性,思维受阻,行为易冲动,伴有心悸、血压高等反应。
焦虑:不安、忧虑、烦恼、害怕、紧张,实质为无谓或过分的担忧。烦躁不安、思维受阻、出汗、失眠,有适应困难焦虑和对身体状况焦虑。
抑郁:习得性无助。情绪低落、心境悲观、自责愧疚、郁郁寡欢、缺乏信心,伴有失眠、早醒、食欲不振、疲劳、头昏、头痛等反应。
冷漠:冷淡退让、漠不关心、无动于衷,自我逃避式的退缩性心理反应。具有防御性质,掩盖着深层次的痛苦、孤寂和无助,强烈的压抑感。
不良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急躁易怒、孤僻爱生闷气的人,易患高血压病;沉默抑郁、多愁善感的人,容易生肺病;性情急躁和心脏病的发病率存在较高相关;长期的压力往往和消化性溃疡有很大关系;过分紧张会导致应急时间过长,降低免疫系统功能,增加罹患各种疾病的可能。
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学习压力、社会压力、生活压力、个体压力。
情绪调节方法:
1、认知调控法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在50年代创立了合理情绪疗法,其核心是去掉非理性的、不合理的信念,建立正确的信念。非理性信念的特点是绝对化、过分概括化、糟糕透顶。这一理论也称为情绪困扰的ABC理论:A是指诱发性事件;B指个体遇到诱发性事件之后产生的相应信念;也即对这一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评价;C指在特定的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合理情绪疗法认为:情绪并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直接引起的,而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
2、活动转移法
分积极的转移和消极的转移。消极的转移:如吸烟、酗酒、吸毒等,应该积极避免。积极的转移:听音乐、爬山、郊游、跑步、健身、打球、下棋、乐器演奏、写诗作赋,观看幽默短剧、滑稽电影,阅读小说,观赏书画等。欢快有力的节奏能使情绪消沉者振奋,轻松优美的旋律能使紧张不安者松弛,悠扬婉转的乐曲能使情绪烦躁者安静。
3、环境调节法
环境调节法是指脱离不良的环境,借助于优美的自然环境,舒缓消极的情绪,调节身心。
4、心理暗示法
心理暗示法是通过语言和想象来达到自我调节的,用一些哲理或者名言来自我安慰,鼓励自己要克服痛苦和逆境。这个概念最初由法国医师库埃于1920年提出,他的名言是“我每天在各方面都变得越来越好”。
例如:“冷静”、“制怒”的警句;或者在要发怒的时候提醒自己,“三思而后行”、“发怒于事无补”。这些都是用无声的语言,自我提醒,自我安慰,自我暗示来调节情绪。
5、情绪疏泄法
情绪疏泄法是指当人处于较激烈的情绪状态时,采取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表达其情绪体验与反应。
①大哭一场 “强忍着自己的眼泪,就等于慢性自杀”
②倾诉
③发发牢骚
④放声歌唱或大叫
⑤干干适合的体力劳动
切忌在激情之下,以暴力或不恰当的方式发泄情绪。建立心理渲泄室。
6、寻求他人的帮助,建立心理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包括:①亲朋好友②专业的社会工作人员③心理医生
社会支持系统的积极意义:①提供倾诉的对象;②提供新的看问题的视角和思路;③可以提供专业的分析与建议,运用专业的手段和方法对情绪障碍进行干预。
7、放松训练调节法
放松训练调节法主要是个体用自己的意志来调节机体的机能,达到调整情绪的目的。包括:①呼吸调整②意象训练③渐进式肌肉训练④催眠放松训练
8、合理饮食 充足睡眠 享受阳光 平和心态
①多吃鱼肉、香蕉、大蒜、菠菜、南瓜、牛奶、苏打饼干和巧克力等能提高情绪的“快乐食物”;
②保证睡眠时间和质量,良好的睡眠使人心情更加愉快;
③多晒太阳,有助于提高大脑的血清素浓度,预防抑郁;
④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忘记痛苦,活在当下,知足常乐,笑口常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