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虎丘与山塘

    马洪德   2017-01-01

    浏览量:1737

    视频播放

    早在公元618-626年唐朝武德年间出版的“艺文类聚”上,苏州虎丘山就已经被列入“天下名山”之中。在此之前,晋朝的顾恺之、南朝(陈)顾野王等名士早对虎丘颇多赞颂之言。

    虎丘的历史是同苏州的历史紧紧的联系在一起的。而山塘,是指虎丘山边的水道而已。关于虎丘,内容丰富,这里不准备详谈,本文重点说一下山塘河和山塘街的一些事。

    山塘河原来是虎丘山(又名海涌山)下的一条自然形成的河道。它东面直通至阊门沙盆潭。古时称为“射渎”,为什么有这么个称呼呢?据说,远在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常来这里游猎而得名。

    时过境迁,阖闾被他的后辈夫差送进了他生前心仪的虎丘山下,而这条号称“射渎”的河流竟然被陆续的淤塞了。

    到了公元825年(唐朝宝历元年)一位著名的文人——白居易被委派到苏州来担任刺史。他一到苏州,首先进行调查、察访,关心民间疾苦,当他到达这里时,深深被虎丘的美景所吸引,不过遗憾的是,流经山下的河道阻塞不通,既不利于农田水利灌溉,更何谈舟船之顺畅往来!

    于是在白居易的主持下,一项名垂千古的水利工程——开通山塘河,就这样完成了。河道开通,挖出来的淤泥就自然形成了一条路堤——这就是山塘街。之后,白居易还在水面种植菱荷,还在堤边栽种了几十棵树木花卉。一方面稳固了堤岸,一方面又美化了环境。

    有人说白居易在做杭州刺史时修筑了著名的“白堤”,在苏州做刺史时,开凿山塘河,垒起的堤岸山塘街不就是

    作为诗人的白居易看到舟船往来频繁的山塘河,看到众人行走在山塘街上,往来于虎丘的人们,怎可无诗:“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菱荷生欲遍,桃李种仍新。好住湖堤上,长留一道春。”

    山塘街(河)从山塘桥起到西山庙桥全长三千六百公尺(米),自古以来有七里山塘之名,(走到半塘三里半)。当时,山塘是从阊门到虎丘的必经之路,这一带到了晚清时成了“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真是热闹非凡的地区。

    有了山塘河当然一定会有桥,山塘河的东口与阊门吊桥同跨一道河上,此桥为单孔石拱桥(名山塘桥),至少在明代王鏊所编撰的《姑苏志》已经有它的名字。它是联接南濠、北濠二濠的桥梁,可能在此之前它已经存在了。经过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重建,光绪六年(1880)重修。1963年改建成平桥。称为“山塘第一桥”。

    再说一座位于阊门北濠弄南端的渡僧桥,据传这个地方古时名叫沙盆潭,没有桥梁,到了三国年间(东吴)有一位僧人,因见摆渡之不便,便发愿募捐银钱以便行人。终而建成此桥。1966年改建渡僧桥时,桥底淤泥中发现一石碑,上有“吴赤鸟三年”字样,说明公元240年这里就已经有桥梁了。据清代文人钱大昕考证,桥建于北宋至道年间(995-997),到了南宋咸淳十年(1274),僧元恺募款重建。以后明弘治、崇祯年重建过,到清朝嘉庆二十三年又重建,1925年苏州市民公社又曾翻建这座拱形石拱桥。1966年改建为水泥平桥。至今桥上西侧桥联犹存:“天垂玉棘通濠堑,地近金阊当股肱。”

    山塘河上桥梁众多(均为石桥),著名的古桥有山塘桥、通贵桥、星桥、彩云桥、普济桥、望山桥、西山庙桥等。(其中以始建于北宋天禧年1017-1021的彩云桥为最古老)。在山塘河两侧支流上的桥梁有近三十座,著名的有泰定桥、桐桥、白公桥、小普济桥、青山桥、绿水桥、斟酌桥等等。其中桐桥始建于北宋治平初(约1064)。为当时山塘最高的石拱桥。

    说到山塘的河、街,不能光讲桥梁。这里存在的大量古迹如寺庙、祠堂、会馆、园林、著名的冢墓,有关这里众多的故事传说、皇帝和不少文人墨客留下的珍贵墨迹等等,都是这里的无价瑰宝。

    寺庙、祠堂:

    1、这里最早的建筑是虎丘山寺,而山寺之前,原有东晋王珣、王珉兄弟俩分别建造的别业。兄弟俩人笃信佛教,在咸安二年(372)分别舍宅为佛寺。五代时,佛寺合而为一并移建至山上。北宋时称云岩禅寺,经高僧绍隆禅师潜心修持,成为临济宗著名道场,称为全国(佛教)五山十刹之一。(王珣、王珉后被尊为当地的土榖神,东山庙即奉祀王珣,西山庙即奉祀王珉)。

    2、半塘寺。东晋义熙十一年(415)在半塘建有佛寺法华院,因地处半塘(山塘的中心地带)又称半塘寺。北宋时被赐额称“寿圣禅寺”。元朝至正年间,高僧善继法师以血书写就了《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一卷,珍藏于寺内佛阁。咸丰年间,寺庙遭灾,佛寺被毁。但所写血书佛经竟安然无恙。到民国初,寿圣寺仅仅存有龙寿山房一院。1917年,清末探花吴荫培为保护这一佛教文物,捐资在山房内造了一座石龛,内按橱架,以收藏血经。石龛题额“元僧继公血书华严经龛”,两侧联为:“绿字赤父烂然古色,金匮石室藏之名山”(吴荫培撰句、徐翥先书)。石龛铁门有“永镇龙寿山旁”字样。1956年建化工厂时,山房被折毁,血书华严经卷今藏于苏州西园戒幢律寺。龙寿山房遗址在

    3、东、西山庙。东山庙(亦称短薄祠)在东山浜,祀晋司徒王珣。王珣是晋代著名书法家之一,中国(世界)现存的最早行书书法作品就是王珣的《伯远帖》。后人为颂扬其舍宅为寺的善举,立庙奉祀为土神,王珣原为大司马桓温主簿,被封为东亭侯。清代著名文人赵翼有诗赞曰:“短薄祠高虎阜东,故居人指梵王宫。谁知舍宅归僧寺,翻占名山地百弓。”现在,东山庙大概就是“万景山庄”盆景园的一部分吧!

    西山庙,去山门约百步之地,在山塘河边。祀晋司空王珉,同其兄一样,人们为褒扬其善举立庙奉神。说到王珉,原来是王献之的族弟,同样做过“中书令”,一样精于书法,人们称之谓大令、小令。至今西山庙遗址和西山庙桥还在。

    4、吉祥寺(庵)。在毛家桥附近今440号,这里又称猛将堂,奉祀宋代名将刘錡(刘锐)。据传,猛将能驱蝗保丰收。宋时曾封刘錡为“吉祥王”。寺庙是清雍正二年(1724)所建。虽然虎丘一带已经少有“抬猛将”的习俗,而在东、西山依然保留着“抬猛将”的传统。每逢农历正月十三日猛将生日祭神、烧香,庙会热闹非凡。

    5、报恩寺。报恩禅寺原名忠敬祠,这是祀清怡贤亲王允祥的专祠,始建于清雍正八年。十一年敕改为怡贤寺,命赐紫僧超源为住持。允祥为康熙帝第十三个儿子(十三阿哥)曾因助“四阿哥”胤禛角逐皇位,被康熙帝发觉后囚禁。对此胤禛对他很感激,即位后重用,死后也极荣耀。乾隆十六年(1751)赐寺额为“报恩禅寺”。同治十一年(1872)重建,五十年代改为粮仓,1980年改为干休所、虎丘饭店等。遗址在今山塘街728号。

    6、普济桥三祠。三祠分别奉祀着明江南巡抚周忱、清刑部左侍郎李延龄和江苏巡抚吉尔杭阿。周忱是与况钟同时代的清官,死后被谥为“文襄”,道光时被奉祀入“五百名贤祠”中,对他的评价:“伟哉文襄,久抚吴中,济农储粟,财赋以充。”他曾多次奏请减免苏、松积欠钱粮,减轻百姓的负担,深得百姓赞颂。

    李延龄又名李率泰,此人自小跟随努尔哈赤、皇太极等战功卓著,1645年随豫亲王多铎平定江南,到达苏州时,反对土国宝屠杀无辜百姓,设计使苏州百姓免遭屠城之灾,后来又奉命协助收复台湾更立下不朽功勋。苏州百姓为感其全城之功也被奉祀于“五百名贤祠”中,对他的颂词:“曹彬止戈,史册稀有,公能继之,德崇宇宙。”

    吉尔杭阿在任江苏巡抚时与太平军作战,中枪身亡,从清政府来看,属于为国捐躯,也被立祠奉祀。

    上述三祠相连于普济桥西,祠前都有石碑坊,民国后三祠俱废,1937年终全毁于日本侵略者的炮火之下。

    7、张国维祠堂。建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张国维以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在任六年,颇多宽惠之政,尤其关心水利建设。他主持修建苏州九里石塘,平望内外塘、至和塘等,又疏浚了吴淞江、浏河等水道,对苏州水利多有兴建。并编写了70万字的《吴中水利书》。离任时,苏州士绅在绿水桥东为他建造了这座生祠。崇祯十六年,代理兵部尚书的张国维因清兵入关而被捕入狱。不久获释,命赴江南练兵输饷。南京被清兵攻占后,请鲁王监国于浙江绍兴,张被任为兵部尚书,督师北上。抗清兵败,在其家乡东阳投水殉国。

    张国维祠前有“泽被东南”四柱石牌坊一座,祠内有“风清海江”匾,并有园林建筑。有诗赞曰:“凛然起义竟成仁,明祚迁移剩劫尘。犹幸名山留著述,吴中水利惠吾民。”

    张国维也被列入沧浪亭“五百名贤祠”,对他的评价是:“抚绥十郡,大度渊涵,疏通水利,泽被东南。”对于一位曾是反清的明朝清官在清朝道光年间得此评价确实不易!

     1909年11曰13日由一批进步知识分子陈去病、柳亚子等十七人,在张国维祠举行集会,宣告南社 成立,目的是唤起民众,推翻满清政府建立共和民主政府,以后队伍迅速扩大,其中不少人或投笔从戎,或口诛笔伐参加革命斗争,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辉煌的业绩。现为南社革命史料陈列馆。

    8、李鸿章祠堂。山塘街845号有李鸿章祠堂,该祠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1900年义和团行动兴起,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朝廷命远在广州的李鸿章赶赴北京收拾残局。李虽感精力不济,无奈皇命难违,勉强至京谈判,于1901年签订了屈辱的《辛丑条约》,在众人唾骂声中,担任直隶总督兼任北洋大臣的李鸿章死于一所寺庙中。

    清政府考虑到他在打击太平天国军队、收复苏州、平定捻军之功,为其在苏州立祠。该祠位于原蒋氏塔影园旧址,内设享堂、望山楼、塔影池、三曲桥等(又名靖园)。现为学校,被列入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名人墓葬:

    1、五人墓:山塘街青山桥东775号,有一处五人墓。这里埋葬着颜佩韦、杨念如、周文元、沈扬、马杰五位义士,这五位为什么值得人们长期纪念呢?

    事情还得从明朝天启年(1626)说起,这位天启皇帝朱由校,做了天子以后,对于治理国家并不关心,却专好木工、漆工之事,竟把国家大权交付给了奸佞之徒魏忠贤和朱由校的乳母客氏(据传两人关系非同一般)。

    而这个魏忠贤大权在握,专门排挤、打击、陷害一批正直的大臣,残酷剥削人民,尤其对反对魏忠贤一伙的东林党人恨之入骨,必欲置之死地方为干休。

    是年他派遣缇骑直奔苏州,捉拿东林人士、清官周顺昌,苏州人民激于义愤一时万人云集,涌进官衙痛打缇骑,抗议加派捐税,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暴斗争。缇骑被打死一人,巡抚毛一鹭(魏死党)躲在厕所内钻狗洞逃出。竟上报魏忠贤,谎称“吴民尽反”。

    魏忠贤听后大怒,竟想屠城。在北京,幸有工部侍郎徐如珂挺身而出,愿以家中百口担保:决无“吴民尽反”之事。在苏州亦有正直官员出面说明。结果,奸党必欲诛“首犯”方肯罢休。颜佩韦等五人挺身而出、慷慨就义。

    次年魏忠贤失势(崇祯帝时),后畏罪自杀(客氏亦无好下场)。苏州人民就把毛一鹭为魏忠贤所造的生祠——“普惠生祠”拆毁葬五人于此。立碑大写“五人之墓”(韩馨书),复社领袖张溥有感于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撰写了《五人墓碑记》,被选入《古文观止》。

    五人墓处历代名人题诵甚多。

    2、葛成墓:葛成(1568-1630),明代苏州织工抗税斗争领导者。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太监孙隆受派到苏州增税,私设税官、擅立关卡、横征暴敛,致使民怨沸天,当时苏州又逢水灾、桑蚕无收、丝价腾贵,机户杜门罢织,万余机匠失业。一时群起反抗,一场以手工业工人为主体的抗税斗争立时暴发。六月初三,葛成在玄妙观三清殿前一呼而千人响应,焚毁税官居室,杀死税官一人,吓得孙隆连夜逃至杭州,众人又将一地痞打死,人心大快。抗暴队伍纪律严明,不伤无辜,不扰乱百姓。

    抗暴斗争虽然取得伟大胜利,然而官府怎肯罢休,派兵镇压捉拿为首者,葛成挺身而出,主动承担责任,被关押了十三年。

    出狱后,苏州人民对他非常崇敬,尊称为葛贤、葛将军。而葛成对于五位义士十分敬仰其高尚的义气,自愿为之守墓。崇祯三年,葛成因病去世,众人将其葬在五人墓侧。

    五人墓,葛贤墓均被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3、陈去病墓:陈去病(1874-1933)字佩忍,号巢南,垂虹亭长,吴江人,诗人,南社创始人之一。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宣传革命不遗余力,在推翻满清帝制的辛亥革命和讨伐袁世凯的护法运动中,都做出过重大贡献。所作诗词多为抒发爱国热情,风格苍健。晚年曾任东南大学教授、革命博物馆馆长、古物保管委员会江苏分会主任委员。1933年10月病逝,两年后,柳亚子等南社社友将其灵柩迁葬于南社诞生地虎丘山下。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4、钱处士墓:有才行而隐居不仕者古称“处士”。钱处士名近仁,乾隆时苏州人,因父母早丧,家境贫寒,寄居于鞋匠家,并随其学业。他自小爱读各种经、史、子、集,尤致力于《孝经》、《论语》。

    苦学成才后,诲人不倦,人称“补履先生”,终年七十六岁,因无后,众人葬之虎丘西麓,凭吊者数以百计。1963年被列入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5、救火二义士墓:在陈去病墓旁有两位因救火而牺牲的义士:史金奎、顾士杰的坟墓。作为同样是业余的救火会会员,为了他人的生命财产奋不顾身、舍身捐躯的壮举,怎不令人景仰!难怪老一辈曾目睹为两义士送葬之日,沿途万人空巷,饱含热泪为义士送行!

    在虎丘山塘一带,还有不少名人墓葬,其中有:先贤澹台灭明墓、明儒士邢参墓、明国子博士徐祯卿墓、明处士(名贤)顾元振墓、明礼部主事陆师道墓、明文学(名贤)顾所受墓、清莱阳处士姜实节墓、清刑部尚书姜晟墓等等,以上人物绝大多数为“五百名贤祠”中所奉祀的先贤。惜乎随着岁月的流逝,其中李根源、吴荫培为之努力的“保墓会”也无能为力了。

    古建名迹:

    1、白公堤石幢:说到虎丘山塘的名胜古迹怎能没有“白

    先说一下石幢建造的来由:明朝万历三十九年(1611)春天,苏州山塘街一带久雨成灾,河堤出现大面积坍塌,河水浸满大街小巷。虎丘山寺和尚达贤(字了心)手持木铎、口念真经进行募修,往往就地跪拜(甚至水中)。所得善款,即请工匠迅速抢修。

    时任长洲县令的韩原善见此义举,欣然解囊,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担任浒关槯务(税官)的张銓报请户部核准,向过往浒关的大商船征收临时附加税,终于筹足经费,于当年十二月山塘河堤全面修复,僧达贤立幢为记。

    白公堤石幢为方柱形,约高3米,东西刻《重修白公堤碑》,明王樨登撰文,文从简书;南面刻寒山、拾得像,薛明益画,上方有陈元素、薛明益各书寒山诗一首;西面刻由达贤绘制的大势至菩萨像,右下方刻木铃衲子(达贤)跋书及申时行、张凤翼、文震孟等千余捐助人姓名;北面刻五百罗汉像。此幢原立于甘露律院,1983年移至五人墓区保护。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2、玉涵堂:又称阁老厅,是明朝礼部尚书(谥文端)吴一鹏的住宅。地点在通贵桥下塘、东杨安浜16号。玉涵堂总面积为六千多平方米,分三路,中路第三进便是主厅“玉涵堂”。面阔三间、进深六檩,两侧山墙精贴磨细方砖,厅前有砖雕门楼。

    靠山塘一侧原为真趣园,有船厅、曲廊、荷池、假山、花木。五十年时已毁废,船厅尚存。现玉涵堂在用作戏院、茶厂后经整修已对外开放,不少建筑格局已呈现出清代后期及民国年间的风范。玉涵堂已被列入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山塘雕花楼:山塘街250号有一座“福祉堂”,是苏州清代名医许鹤丹的住宅。因其建筑恢弘、雕刻华丽,被誉为“姑苏城外第一宅”,此宅坐北朝南,占地2400平方米。共分五进:第一、二进是门厅、轿厅,第三进为花厅,第四进为主厅(有走马楼),第五进是古戏台。四进与五进之间有一荷花池塘,池中金鱼游嬉,夏日荷花飘香。戏台上水磨声腔,怎不阅人耳目!

    山塘雕花楼是一座综合性的雕刻艺术博物馆,光从雕刻的材料上看,有砖雕、石雕、木雕三大类:其中门厅后面的砖雕门楼建于明代,显得浑厚古朴,刻有《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刘备甘露寺招亲”、“三顾茅庐”等故事。

    天井里的石雕井栏圈、梁柱下的石鼓墩,看来至少也要有二、三百年的历史。雕花楼里的木雕花样更加繁多,有十二生肖、八美图、八仙图、四季鲜花、福、禄、寿、喜,等等。从雕刻手法上看,有整体雕、浮雕、镂空雕(透雕)、印雕四大手法齐全。像第三进花厅落地长窗上,就用浮雕手法雕刻了西施、貂蝉、杨玉环、王昭君四位古代美女(四大美人),花木兰、樊梨花、穆桂英、梁红玉四位巾帼英雄,四文四武,雕刻精美,每幅画面都能使人想起一个典故、一段传说,耐人寻味。

    在砖雕门墙《鹿十景》时,人们可以看到梅花鹿身上的朵朵梅花,郑板桥的兰竹和他别具一格的书法作品,也都是用的印雕手法。仿佛使人感到有一种力透纸背的神韵。在许多雕刻构件上往往要两种,甚至三种手法并用,像花厅两侧的落地罩,就是用整块银杏木雕刻了岁寒三友:松、竹、梅,再用镂空雕手法突出花木形体,立体感十分强烈。

    山塘雕花楼的雕刻作品有着深厚的戏曲文化内涵。这是与虎丘山塘一带周围的文化环境有很大关系,至少从明朝中后期开始,每当中秋佳节,虎丘山上每年都要举办中秋曲会,是日山上山下摩肩接踵、笙簧之声和悦耳的曲声经久不息,直至天明。山塘街上不仅岸上有多家戏院,即便在河里、小船上也有戏文演出。

    雕花楼的第四进主厅(走马楼)的楼下东侧走廊就雕刻了全本《梁祝》;西侧走廊雕刻了全本《西厢记》;楼上回廊则雕刻了全本《白蛇传》;古戏台两侧的雕刻则是全本昆剧《牡丹亭》;台下则雕刻着全本昆剧《长生殿》。据粗略统计,整座建筑共有450多件雕花板块组成1200多幅图样,没有一处重复!充分体现了山塘雕花楼高深的文化艺术价值。现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还可升格)

    4、山塘古戏台:山塘街通贵桥西,有一座飞檐翘角的古戏台,此戏台坐北朝南,高二层,横枋有精致的雕饰,台上两旁有联:“顷刻间千秋事业,方寸地万里江山。”戏台两旁有阅台,现为山塘街上游览、听戏的一个景点。已列入苏州市控保建筑。这座戏台其实是2003年从齐门东汇路安齐王庙移建过来的。到此以后当然人气之兴旺倍增矣!

    5、普济桥:位于山塘河西侧的普济桥,它横跨山塘河上,为三孔石拱桥,该桥建造于明朝弘治七年(1484),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重建,以后经过多次重修。因桥南有慈善机构普济堂而得名。东西桥联:“东望鸿城,水绕山塘连七里;西瞻虎阜,云藏塔影立孤峰。”;西面桥联:“北发塘桥,水驿往来通陆墓;南临路轨,云东咫尺到梁溪。”不少文人墨客对此桥题咏甚多。

    整修后,普济桥保持住了原来的面貌,实为不易。现已被列入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6、其它古建筑:山塘街及其附近的古建筑说不尽道不完,只能择要列举如下:山塘一带,特别到了明清时期,商业兴旺、经济繁荣,这里众多的“会馆”也反映了这里的景象。较为有名的有东齐会馆(山东)、陕西会馆、岭南会馆、汀州会馆、潮州会馆、高宝会馆、冈州会馆等等,其中不少已被列入市控保建筑范畴。

    山塘街上的祠堂、义庄,也是苏州比较集中地地方,著名的有鲍传德庄祠、陶贞孝祠、郁家祠堂、贝节孝祠、汪氏义庄、李氏袛遹义庄。

    有慈善组织,救火会遗址:永安龙社、永泰救火会等(天和药铺),还有佛门寺院观音阁、小普陀等等。

    原来,苏州大街小巷不少的牌坊,在山塘街上还能一见贞节坊、孝子坊、功德坊等不同类型的石牌坊。

    书画山塘:

    历代文人墨客来到如此风景如画的虎丘山塘吟诗作词不计其数。就以清朝康熙、乾隆二帝合计十二次南巡,通过山塘到达虎丘山上共十一次,留下诗作、题匾不少。现在虎丘头山门上方的“虎阜禅寺”就是康熙的题匾;现在新建于山塘街东端的“御碑亭”内的乾隆题诗,就是他第二次南巡时所写的《题虎丘云岩寺》(翻刻版)。

    说到画,最早的山塘全景图由明朝万历四年(1576)谢时臣创作,名叫《金昌佳丽图》。

    最为人们熟知的是乾隆二十四年(1759)徐扬所画的长卷《盛世滋生图》(现在叫《姑苏繁华图》)。此画从木渎、灵岩山、横山、石湖、上方山、狮子山、何山至苏州城,又经盘、胥、阊三门穿过山塘街到虎丘。其中涉及到山塘、虎丘部分清晰可见。

    乾隆五十六年(1791)画家秦仪画了《虎丘山塘图》,是专门描绘虎丘山塘一带风貌的名画,构图精细、详实。

    故事、传说:

    1、七狸的传说:据传明朝时山塘七座石桥处各有一只青石狸头,分别名“美仁”、“通贵”、“文星”、“彩云”、“海涌”、“白公”、“分水”,传因明初刘伯温因虎丘对阊门,有“白虎犯天门”之忌,就把它师傅狸猫请来把守,也有说是山塘货栈常闹鼠患,置七狸以禳解之。

    2、金松岑“踏雪寻梅”建造冷香阁:民国七年(1918)上元日(正月十五),一代文人金松岑骑着驴子、迎着微雪沿山塘街“踏雪寻梅”。但遗憾的是,从渡僧桥直到虎丘山上竟无一枝梅花!他想如此风景之地怎可无梅?于是他发起倡议在虎丘山上种植梅花,并建阁赏梅——这便是虎丘冷香阁的来历……。

    3、“玉蜻蜓”故事(桐桥):说的是苏州一富户申贵生因夫妻不和,到虎丘蓆场弄法华庵游览,见到三师太志贞后两情相悦。贵生死后,志贞产下一子,委托老佛婆送到家中,  紧张间将小孩丢在桐桥堍,被朱小启抱走,后因家中失火,将小孩卖与徐长卿……。

    4、唐伯虎三笑点秋香:“三笑”故事是讲姑苏才子唐伯虎到虎丘游玩,见无锡华太师府上丫鬟秋香美貌尾随之时三笑留情,便乘船沿山塘河跟至无锡,并卖身投靠为僮儿。后来居然娶得秋香载美回苏。其实这仅仅是后人编写的故事供人一笑而已,并无事实根据。

    5、虎丘茶花、盆景出名的原因(朱勔):虎丘的茶花、盆景为什么闻名全国,甚至影响到世界上?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一带会有如此名声呢?事情还得从北宋时苏州一个出名的坏人身上说起。

    苏州人长期以来接受孔子及其弟子言子的教导,绝大多数是懂得仁义的好人,但也有个别的坏人。在北宋后期,苏州就出了这么一个坏人,这个人就是朱勔!

    当年朱勔住在现在叫学士街的“孙老桥”附近,父亲叫朱冲。是做中药生意的。虽然朱冲品德并不高尚,但做生意颇有些门道。碰巧见到贬官到杭州的蔡京到苏州来,见面后很是投机,蔡京返回汴梁时,便推荐朱冲、朱勔一同前往,竟在童贯领导的军队中谋到了官职,朱勔后来博得宋徽宗的赏识,负责承办“花石纲”,乘机捞到不少油水,终无好下场,下代被集中至虎丘一带,以种植花木为生。

    【返回】

    投诉建议:0512-65227889    咨询电话:0512-65226989
    网站维护:苏州图书馆 技术信息部 0512-65226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