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杨绛、夏梦与苏州
施晓平 2017-02-01
浏览量:16564
今天讲座的题目是《杨绛、夏梦与苏州》。为什么要讲杨绛、夏梦?因为她们都是2016年去世的名人,离世的时间还不长,大家还比较关注她们;二是她们都跟苏州有关系,但又都很低调,不愿意接受采访,以至于社会上流传着许多错误说法,甚至连政府部门也弄错了。
差错在所难免,但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减少差错。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我通过多方调查和长时间的积累,基本摸清了真相。今天的讲座中,我除了介绍杨绛、夏梦的身份、生平外,重点介绍她们和苏州的关系,跟大家分享“探索与发现”的快乐。
Ⅰ杨绛部分
2016年5月20日,微信公号“新观察传媒”发布消息称“105岁杨绛先生病危”,此后有记者微信联系曾与杨绛先生关系较为密切的人员,对方表示“无此事”,杨绛先生“一切正常”;还有记者连线杨绛保姆后获知,这是谣传,杨绛只是因“轻度肺炎及肠梗阻住院”,身体已在恢复中。
然而,正当人们期盼杨绛先生康复的时候,噩耗传来,5月25日凌晨,先生真的走了。毕竟这么大年纪的人了,今天不知道明天啊!
一、人物名片
杨绛(1911—2016年),本名杨季康,“季康”两字反切(基本规则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为“绛”音,于是取笔名为“杨绛”,后以笔名行世,无锡人,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20世纪20年代随父母迁居苏州。1932年到清华大学借读,并认识了《围城》《管锥编》的作者钱锺书。1935年与钱锺书结婚,同年夏季与丈夫同赴英国、法国留学,1938年随丈夫带独生女儿回国,后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
1997年3月4日,其独生女儿钱瑗因患脊椎癌去世。1998年12月19日,丈夫钱锺书去世。2011年,杨绛自己查出患了心力衰竭。在这一系列打击面前,她依旧乐观豁达,每天读书、写作不间断,晚上一点半才睡觉。2016年5月25日凌晨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105岁。
杨绛是我国杰出的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作家,博学、睿智、宽容、坚韧,纯德名媛风范,是百年罕见的奇女子,被誉为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她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直到2014年还在公演;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发行量达一百多万册,96岁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二、杨绛的家世
杨绛家族属于无锡鸿山杨氏新二派寺头分城支。鸿山杨氏祖先叫杨邦乂(yì ,1085-1129年),北宋徽宗朝政和乙未科(1115年)进士,后担任建康(今南京)通判,金兵南侵遇难,赐葬雨花台。儿子杨璿(璇的繁体字)侨居钱塘(今杭州),祭扫父亲坟墓不便,就选择半路上的无锡鸿山建造房子,作为扫墓的歇脚之所,到他的孙子杨燧时定居无锡鸿山。后来的《鸿山杨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民国杨楫修撰,民國六年即1917年版)尊杨邦乂为始祖,到杨绛的父亲杨荫杭(1878年—1945年)已经是第28世。
这里要顺便提一个人叫杨荫浏(1899~1984年),他是公认的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奠基者,对无锡道教音乐、四川青城山道教音乐、中国基督教圣乐、湖南宗教音乐等都进行过深入的调查研究。1950年夏,杨荫浏和表妹曹安和教授一起,用钢丝录音机记录瞎子阿炳(华彦钧,1893年8月17日—1950年12月4日)的乐曲,并进行整理,编成《阿炳曲集》,优美的《二泉映月》等乐曲从此得以流传。
杨荫杭、杨荫浏有没有关系?有,但不是平辈关系,而是族叔和族侄关系,而且年纪大21岁的杨荫杭反而小一辈。都叫“杨荫X”实属巧合。据说鸿山杨氏家族取名时是根据五行学说的,水生木,所以三点水旁的比木字旁的长一辈。
杨绛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用杨绛本人的话说是“寒素人家”。她的曾祖父、祖父都是书生、穷官,但都秉性正直,酷爱读书。
杨绛父亲杨荫杭于1895年考入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大学天津中西学堂(次年改称北洋大学堂,即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前身),后被学校除名。
杨绛在《回忆我的父亲》一文中写道:
据我二姑母说,我父亲在北洋公学上学时,有部分学生闹风潮。学校掌权的洋人(二姑母称为“洋鬼子”)出来镇压,说闹风潮的一律开除。带头闹的一个广东人就被开除了。“洋鬼子”说,谁跟着闹风潮就一起开除。一伙人面面相觑,都默不作声。闹风潮不过是为了伙食,我父亲并没参与,可是他看到那伙人都缩着脑袋,就冒火了,挺身而出说:“还有我!”好得很,他就陪着那个广东同学一起被开除,风潮就此平息。
这时是1897年,可见杨荫杭青少年时期就形成了刚正耿直的性格。后来他到1896年创办的上海南洋公学求学。过了两年,南洋公学遴选六名学生赴日本留学,杨荫杭也名列其中。
1917年5月,杨荫杭因传讯交通部总长(此人有受贿之嫌)受到惩戒,停职停薪。但不久复职,交通部总长辞职。1917年5月25、26日《申报》全文登载了司法部呈大总统文及《杨荫杭申辩书》。
杨绛的母亲唐须嫈( yīng,1878-1937年)是知识女性,也是无锡人,与杨荫杭同龄。她曾在上海著名的女子中学务本女中读书,与杨绛的三姑母杨荫榆及章太炎夫人汤国梨是同学。唐须嫈不喜欢抛头露面,与杨荫杭结婚后,她甘做贤妻良母,相夫教子,料理家务。
杨绛父亲杨荫杭兄弟姊妹共六人。杨绛在《回忆我的姑母》一文中提到,大姑母【查家谱可知名为杨荫枰(píng)】排行第一,出嫁不久即因患肺病去世。大伯父【查家谱知名为杨荫桓(1875—1901年)】在湖北武备学校学习,因试炮失事去世,遗下大伯母和堂兄(查家谱知名为杨光骏)、堂姊(文中和家谱上都记载名为杨保康)各一人。最小的三叔叔【查家谱知名为杨荫樾(1889—?)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商业经济科硕士,江苏审计处科长,因肺病去世(查家谱知其子杨重康是民国甲寅年也就是1914年所生,家谱中未写杨荫樾的去世年份,那应该是1917年过后去世的)】。
二姑母杨荫枌、三姑母杨荫榆都比杨荫杭小。杨荫枌嫁给无锡小有名气的“才子”裘剑岑,后来嫌丈夫有肺病,无声无息地和丈夫分了手;杨荫榆嫁给门当户对的蒋姓低能儿,后来也与夫家断绝了关系。两个姑母都一度借住在杨荫杭家里,所以和杨绛的关系比较密切。
三、杨绛的兄弟姐妹
杨绛出生时,上面已有寿康(1899—1995年)、同康(不到15岁去世)、闰康(1906—1994年,结婚较早,嫁给何德奎,住上海)三个姐姐,杨绛排行老四。
杨绛之后,杨荫杭夫妇又生了两个儿子,再生了两个女儿。
大儿子排行老五,名叫杨宝昌(1913—1930年),17岁因肺结核去世。
小儿子排行老六,名叫杨保俶(家谱作“宝俶“,1914—2011年?),同德医学院(同济大学前身)教务主任。
五女排行第七,名叫杨桼(家谱上作“七宝”,1916—1982年),嫁给天津大学图书馆馆长孙令衔教授(无锡人,1969年自杀)。
六女排行第八,名叫杨必(1922—1968年),文学翻译家。笔名心一,建国后任复旦大学副教授。终身未婚,急性心脏衰竭去世。
四、杨绛和苏州
苏州不是杨绛的老家,但是是她生命旅途中的重要驿站。这里有她家的房子,留下她许多青春岁月的痕迹,还是她和钱钟书先生订婚、举行婚礼仪式的地方。
(一)成长之地:苏州“安徐堂”
杨绛在苏州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青少年时期。杨绛在《回忆我的父亲》中提到,二十世纪20年代,在上海申报馆当副主编、兼营律师业的杨荫杭决定迁居苏州,当时苏州有一座大宅叫“一文厅”,原房主要将房子出售,于是杨荫杭把这房子买了下来。此后杨荫杭请清末状元、南通人张謇题了“安徐堂”的匾额,又花钱对房屋进行修葺,扩大了后园,添种了花树,前后花了两年左右完成修建。
杨绛《回忆我的父亲》:我父亲在申报馆当副主编的同时,重操律师旧业。他承认自己喜欢说偏激的话。他说,这个世界上(指当时社会)只有两种职业可做,一是医生,二是律师(其实是指“自由职业”)。他不能作医生,只好当律师。他嫌上海社会太复杂,决计定居苏州。我们家随即又迁到苏州。可是租赁的房子只能暂时安身,做律师也得有个事务所。我母亲说,我家历年付的房租,足以自己盖一所房子了。可是我父亲自从在北京买了一辆马车,常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有了“财产”,“从此多事矣”。他反对置买家产。
可是有些事不由自主。我家急需房子,恰恰有一所破旧的大房子要出卖。那还是明朝房子,都快倒塌了。有一间很高大的厅也已经歪斜,当地人称为“一文厅”。据说魏忠贤当权的时候,有人奏称“五城造反”,苏州城是其中一个。有个“徐大老爷”把“五城”改为“五人”,张溥《五人墓碑记》上并没有“五城”改“五人”之说,也没见“徐大老爷”的名字。张謇题的“安徐堂”匾上有这位“徐大老爷”的官衔和姓名,可惜我忘了。“一文厅”是苏州人感激这位“徐大老爷”而为他建造的,一人一文钱,顷刻募足了款子,所以称为“一文厅”。我自从家里迁居苏州,就在当地的振华女中上学,寄宿在校,周末回家,见过那一大片住满了人的破房子。全宅住有二三十家,有平房,也有楼房。有的人家住得较宽敞,房子也较好。最糟的是“一文厅”,又漏雨,又黑暗,全厅分隔成二排,每排有一个小小的过道和三间房,每间还有楼上楼下。总共就是十八间小房,真是一个地道的贫民窟,挑担的小贩常说:“我们挑担子的进了这个宅子,可以转上好半天呢。”
我父亲不精明,买下了这宅没人要的破房子,修葺了一部分,拆掉许多小破房子,扩大了后园,添种了花树,一面直说:“从此多事矣!”据他告诉我,买房子花掉了他的一笔人寿保险费,修建是靠他做律师的收入。因为买房以后,祖母去世,大伯母一家基本上能自立,无锡老家的负担已逐渐减轻。房子费了两年左右才修建完毕。
我父亲反对置买家产不仅是图省事,他还有一套原则。对本人来说,经营家产耗费精力,甚至把自己降为家产的奴隶;对子女来说,家产是个大害。他常说,某家少爷假如没有家产,可以有所作为,现成可“吃家当”,使他成了废物,也使他不图上进。所以我父亲明明白白地说过:“我的子女没有遗产,我只教育他们能够自立。”我现在常想:靠了家产不图上进的大少爷即使还有,也不多了,可是捧着铁饭碗吃大锅饭而不求上进的却又那么多;“吃家当”足不行了,可是吃国家的财产却有多种方式。我父亲知道了又将如何感慨。
对于“安徐堂”这个名称,个人认为有三种理解。一种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安详从容;另一个理解是,这里本来是“徐大老爷”家,是“安顿于徐家”的意思;第三种理解就是兼有上面两种意思。
对于杨绛文章中提到的“徐大老爷”,民国《吴县志?卷六十九上 列传忠节一》这样记载:《明史?本傳》参朱燮传元又文震孟撰,传曰:天启丙寅春,吏部周順昌被逮,缇骑激变,阉欲尽坑吴民,祸且不测。(徐)如珂抗言:苏州财赋重地,不可重扰,且所连引,俱系人望,宜以东汉末为鉴。复以全家百口保吴民不反。计绐(dài)同乡之枋国者(注:指当时的宰辅、昆山人顾秉谦)从中曲挽,得从宽典。順昌诬赃三千,醵(jù,凑)金代完。及毙狱后,经纪其丧,不避形迹,以故阉益恨之云。
《回忆我的父亲》:我父亲当律师,一次和会审公堂的法官争辩。法官训斥他不规规矩矩坐着,却跷起了一条腿。我父亲故意把腿跷得高高的,侃侃而辩。第二天上海各报都把这事当作头条新闻报道,有的报上还画一个律师,跷着一条腿。从此我父亲成了“名”律帅。不久,由张謇推荐,我父亲做了江苏省高等审判厅长兼司法筹备处处长,驻苏州。我父母亲带了我们姊妹,又添了一个弟弟,搬到苏州。
我不知道父亲和张謇是什么关系,只记得二姑母说,张謇说我父亲是“江南才子”。钟书曾给我看张謇给他父亲的信,称他父亲为“江南才子”。这使我不禁怀疑:“江南才子”是否敷衍送人的;或者我特别有缘,从一个“才子”家到又一个“才子”家!我记得我们苏州的住宅落成后,大厅上“安徐堂”的匾额还是张謇的大笔,父亲说那是张謇一生中末一次题的匾。
杨绛随后迁居苏州。安徐堂给她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偷烤年糕时年糕不小心掉在火炉里,发出乒乒乓乓的声响;与弟妹们抓鼻涕虫;在父亲的指导下成功做出了冰淇淋;在后园里生火制作“叫花蛋”……
1933年,杨绛与钱钟书在苏州一家饭馆举办订婚仪式,两年后二人在安徐堂正式结婚,后一起从无锡出发去欧洲留学。1937年苏州沦陷后,杨绛母亲在逃难时病死于苏州西郊香山,安徐堂劫后一片狼藉。钱钟书在抗日战争时期写给杨绛的信中,附有“苦爱君家好苍坊,无多岁月已沧桑,绿槐恰在朱栏外,想发浓荫覆旧房”的词句,说的就是安徐堂。
抗战胜利前夕杨荫杭突然中风去世,杨绛赶回苏州办理丧事,后将父母合葬于灵岩山绣谷公墓(今苏州公墓)。那一次是杨绛最后一次回到安徐堂。
(二)求学之地:苏州振华女校、东吴大学
苏州还是杨绛的求学之地。杨绛是振华女校(苏州十中前身)的毕业生,抗战爆发后,振华女校停办,杨绛在上海积极筹划振华女校复课,还曾担任过校长。杨绛曾说过,振华女校老校长王季玉先生“办学有方,延聘名师任教,教科书采用外国教科书最新的版本,学风朴实务实。”
苏州十中校园西北梅岭上有座“己巳亭”。杨绛曾多次说起,己巳亭是他们这届毕业生留给母校的纪念物,当年她也曾参与搬运建材、建造这座亭子。
2005年12月,苏州十中校长柳袁照为筹备百年校庆,专门去北京拜访杨绛先生,先生还专门问起这座亭子还在不在,并用吴语普通话深情吟唱了当年的《振华校歌》。临别的时候,柳校长请杨绛为母校百年校庆题词。杨绛想起在振华学习时,王季玉校长向同学训话,开头第一句就是:“伲(苏州方言,我们)振华要实事求是。”于是,她走进书房,在纸上恭恭敬敬地写下了“实事求是”四个字,书明“季玉先生训话”,题款“杨绛敬录”。那一次,杨绛还说自己很想念母校,可惜不能赶去看看。
如今,“实事求是”已经刻在苏州十中校园的石碑上,希望十中的学子们能牢记这一教诲。
2009年为杨绛做百岁寿辰的时候,柳袁照又一次去看望先生,感觉先生谈笑风生,精神更好了,先生还说自己每天都在整理钱钟书先生和女儿的文集,在“打扫战场”。
在柳袁照眼中,杨绛是个典型的江南女子,温文儒雅,有教养、有学问、有追求,不易受外界的影响,有着一种倔强的性格。她的生活很简朴,家里的地面是极普通的水泥地面,书桌也很普通,但她对慈善事业却出手大方。
为表达对先生的敬意,苏州十中之前就将西花园的一处廊亭命名为“季康亭”,并将新世纪建造的大型文体馆命名为“季康馆”。学校的闻道廊镌刻了一批著名校友、校董的姓名、头像,其中也包括杨绛先生。
回过头来,说一下杨绛的高校生活。1928年,杨绛振华女校毕业后,一心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但清华大学外文系在南方没有招收女生的名额,杨绛只得转投苏州东吴大学,直到1932年到清华大学借读,但最后的毕业证书还是东吴大学发的。
在东吴大学期间,杨绛积极参加各种校内活动,演讲、体育、文学,无一不感兴趣。在档案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杨绛参加学校篮球队和排球队的合影,照片中的她留着短短的童花头,充满朝气。当时的东吴大学除了注重知识外,还重视体育锻炼。学校有很多运动队,每一个运动队都有一个福星。杨季康因为脸长得圆圆胖胖,很有福相,被推选为球队的福星。
(三)杨绛在苏求学期间的部分创作
学生时代杨绛就在文学上崭露头角,是班上的“笔杆子”。振华女校及东吴大学的年刊上都有她的大作。1927年《振华女学校刊》第一期就发表了她两首五古诗,表达了她淡泊明志和悲天悯人之心。
一首是《斋居书怀》:“松风响飕飕,岑寂苦影独。破闷读古书,胸襟何卓荦[luò]。有时苦拘束,徘徊清涧曲。俯视溪中鱼,相彼鸟饮啄。豪谈仰高人,清兴动濠濮。世人皆为利,扰扰如逐鹿。安得傲此游,翛[xiāo]然自脱俗。染丝泣杨朱,潸焉泪盈掬。今日有所怀,书此愁万斛。”
另一首是《悯农诗》:“日出荷锄作,日暮归家中。间立柴门外,叙话数老翁。年年收成薄,无以度残冬。苦耕了一世,何岁免饥穷。鸟类一饮啄,较吾或犹丰。今年复明年,嗷嗷皆哀鸿。世事舟移壑,天道太不公。”
杨绛先生在苏州东吴大学求学时,一次心动就编了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讲述了一群“上流人物”的下流品性:女孩李君玉因为失去父母前来投靠亲戚,却遭到各位舅舅的排挤,最终得到了舅公的爱怜,认作孙女,继承遗产,让等着遗产的舅舅们都落了空。杨绛觉得故事的结局可谓称心如意,便取了个标题《称心如意》。
五、杨绛与苏州关系的主要谜团——安徐堂到底在哪里?
对于这个问题,外界流传着三种说法,都在苏州古城区养育巷的支巷——庙堂巷里。
一个是庙堂巷10号,一些博文和微信文章就是这么说的;另一个是16号忠仁祠,认为忠仁祠就建在“一文厅”遗址上,被杨家买下后就改称“安徐堂”了。
还有一个是22号,文物部门钉的名人故居木牌上写的是“杨荫榆故居”。
杨荫榆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比杨荫杭小六岁,由杨荫杭资助在苏州景海女中(校址在今苏大本部内)上学,1907年公费东渡日本留学,进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毕业回国后受聘于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担任教务主任。1914年杨荫榆出任北京女子师范(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学监,1918赴美留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22年,回国后的杨荫榆一度在上海教书,不久便被北洋政府教育部召至北京,于1924年2月被任命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后因女师大风潮被免职。
1927年,杨荫榆到苏州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并在东吴大学、苏州中学兼授外语。1935年辞去教职,创办二乐女子学术社,担任社长。
刚到苏州的时候,杨荫榆自己还没有房子,就借住在杨绛家。杨绛在《回忆我的姑母》一文中写道:我记得她(指杨荫榆)是一九二五年冬天到苏州长住我家的。我们的新屋刚落成,她住在最新的房子里。后园原有三间“旱船”,形似船,大小也相同。新建的“旱船”不在原址,面积也扩大了,是个方厅(苏州人称“花厅”),三面宽廊,靠里一间可充卧房,后面还带个厢房。那前后两间是父亲给三姑母住的。
1930年杨绛的大弟弟得了肺结核症去世。去世前,杨荫榆也许是怕传染,也许是事出偶然,“典”了娄门内耦园里的两座房屋,一座她租给别人,另一座楠木楼自己住。杨绛在《回忆我的姑母》一文中说:
我母亲为大弟的病求医问药忙得失魂落魄,却还为三姑母置备了一切日常用具,而且细心周到,还为她备了煤油炉和一箱煤油。三姑母搬入新居那天,母亲命令我们姐妹和小弟弟大伙儿都换上漂亮的衣服送搬家。我认为送搬家也许得帮忙,不懂为什么要换漂亮衣裳。三姑母典的房子在娄门城墙边;地方很偏僻。听说原来的园主为建造那个花园惨淡经营,未及竣工,他已病危,勉强坐了轿子在园内游览一遍便归天去了。花园确还像个花园,有亭台楼阁,有假山,有荷池,还有个湖心亭,有一座九曲桥。园内苍松翠柏各有姿致,相形之下,才知道我们后园的树木多么平庸。我们回家后,母亲才向我们讲明道理。三姑母是个孤独的人,脾气又坏——她和管园产的经纪人已经吵过两架,所以我们得给她装装场面,让人家知道她亲人不少,而且也不是贫寒的。否则她在那种偏僻的地方会受欺,甚至受害。
她在一个中学教英文和数学,同时好像在创办一个中学叫“二乐”,我不大清楚。我假期回家,她就抓我替她改大叠的考卷;瞧我改得快,就说,“到底年轻人做事快”,每学期的考卷都叫我改。她嫌理发店脏,又抓我给她理发。父亲常悄悄对我说:“你的好买卖来了。”三姑母知道父亲袒护我,就越发不喜欢我,我也越发不喜欢她。
再后来,大约1935年的时候,杨荫榆迁居盘门。
杨绛在《回忆我的姑母》一文中说:一九三五年夏天我结婚,三姑母来吃喜酒,穿了一身白夏布的衣裙和白皮鞋。贺客诧怪,以为她披麻戴孝来了。我倒认为她不过是一般所谓“怪僻”。一九二九年她初到东吴教课,做了那一套细夏布的衣裙,穿了还是很“帅”的。可是多少年过去了,她大概没有添做过新衣。我母亲为我大弟的病、大弟的死。接下父亲又病,没心思观她。她从来不会打扮自己,也瞧不起女人打扮。
我记得那时候她已经在盘门城河边买了一小块地,找匠人盖了几间屋。不久她退掉典来的花园房子,搬入新居。
这处房子位于盘门内庙湾街1-4号,如今已经拆迁,变成了门面房。1938年1月1日,杨荫榆在这里被日寇骗出家门,在吴门桥被害。
既然杨荫榆曾借住在庙堂巷杨绛家,那么,如果庙堂巷22号是杨荫榆故居的话,就意味着庙堂巷22号更是杨绛故居。
为何会出现这三种说法?
主要原因是时光流逝,门牌号、建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住在里面的居民和他们的后代,跟杨绛家族又基本没发生过交集,所以弄不清情况了。
杨绛《回忆我的父亲》:
我常挂念原先的二三十户人家到了哪里去。最近,有个亲戚偶来看我,说他去看了我们苏州的房子(我们已献给公家),现在里面住了五十来户。我大为惊诧,因为许多小破房子全都拆了,哪来那么多房间呢?不过小房子既能拆掉,也能一间间再搭上。一条宽走廊就能隔成几间房呢。许多小户合成一个大宅,一个大宅又分成许多小户,也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天下大势”。
此外,杨绛又很低调,不太愿意接受媒体采访。就算肯接受媒体采访,她那么大年纪,也不可能现场来指认。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地方志对“忠仁祠”的记载也自相矛盾。
在庙堂巷16号,市文物局所立的蓝色牌子上写的是“忠仁祠”,还说该祠堂祭祀明代忠臣徐如珂;徐如珂的故居俗称“一文厅”。但牌子并未说清“忠仁祠”是否就在“一文厅”的位置上。
民国《吴县志》对“忠仁祠”和“一文厅”关系的记载则是前后矛盾的。其中,卷三十三“坛庙祠宇”引用明末张国维的《忠仁祠碑》碑文说,忠仁祠“卜址于公居地之东”,照这样看,作为住宅的“一文厅”应该在忠仁祠的西面,而庙堂巷22号就在忠仁祠的西面;但卷三十九上“第宅园林”部分又说徐如珂的宅子“在庙堂巷,后为忠仁祠”,意思是,忠仁祠就是徐如珂的宅子演变而来的。
照这样看,杨绛故居是庙堂巷16号或22号的说法似乎都有道理。
在苏州市房屋交易管理中心“老法师”唐小祥的帮助下,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唐小祥出示了两份相关房产档案。一份是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的土地所有权登记声(原件就是“声”字)请书,“业主姓名”栏登记的是“杨必”,也就是杨绛小妹妹的名字;“年龄”栏填的是40(岁),按杨必生于1922年算,这个年龄显然不对,唐小祥对此解释,当时出于某些原因,比如填表的人没有核实情况等,上面的年龄未必是实际年龄,这种情况很常见。
此外,该声请书“面积”栏填的是“叁亩柒分玖厘陆毫”;“情形”栏填的是“中式楼房四间,平(房)廿四间”;“所有权来历”栏填的是“祖遗”;“坐落”栏填的是“庙堂巷七十一号”。唐小祥介绍,当时的门牌号是从西向东排的,而新中国成立后是从东向西排的,所以出现了门牌号不同的情况。
另一份档案是(19)65年8月24日的《苏州市公管房屋登记表》,当时的房屋坐落已经是“庙堂巷16号”,原产权人姓名栏写的还是“杨必”,房屋自然间数为55(间),建筑面积为1183.10(平方米)。而今天的庙堂巷16号格局,也与该登记表附录的庙堂巷16号《房屋平面图》基本一致,只是沿巷子的平房已被翻建为四层带阁楼公寓,北面的空地也搭建了部分房屋。
凭这两份档案,可以肯定如今的庙堂巷16号就是杨绛家的房产。
1940年出生庙堂巷45号的地学专家、苏州市地学会顾问蒯元林说,他父亲在世的时候,曾多次说起过杨绛先生的故居是庙堂巷16号,他父亲也进去过。但他父亲不说那里是杨绛家,而说是杨大律师(即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家,还说杨大律师的管家也姓杨,住在庙堂巷的小粉弄内。
1980年左右,曾有四位中年人来庙堂巷寻访杨绛故居,正好碰到蒯元林,蒯元林就把他们领到庙堂巷16号。据他们说,他们是天津大学一位教授的后辈,受老人的嘱托,专程从天津来苏州寻访故居老宅。这样看来,他们应该是杨绛七妹杨桼的小辈,杨桼的丈夫孙令衔正是天津大学的教授、图书馆馆长。
那庙堂巷10号到底是谁家的房子呢?文物部门钉的文保标志牌上写的是“范氏宅园”“医师范红滕故居”。这个范红滕名不见经传。查阅苏州市房屋交易管理中心房产原始档案、走访范氏族亲可知,这处房产走出的名气最响的人是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
庙堂巷22号原先其实是我国早期法学家、大律师、民国江苏省议会议员潘承锷(1873—1949年11月)家的房子。潘承锷是苏州著名的贵潘家族成员,这一房产是他民国七年(1918年)买下的,档案上登记的名字是潘严生。问了编修新家谱的贵潘家族成员潘裕博教授,才知道“严生”正是潘承锷的字,又写作“砚生”。
这宅子本来和东侧的畅园是一起的,分别是住宅部分和花园部分。
其实,杨绛在苏州住过的地方并不止庙堂巷故居和振华女校、东吴大学,还有其他。杨绛本人自撰生平大事纪提到:
1913年杨荫杭任江苏高等审判厅长,驻苏州,举家迁居苏州大石头巷(当时杨绛已经出生,应该也住过苏州大石头巷)。
1923年杨荫杭决意在苏州开律师事务所。举家迁苏州,先租居潘氏宅,随即用他的人寿保险费买得庙堂巷一大破宅,拆去许多房子,扩大前院后园。杨绛暑假随姐姐回苏州住租居的潘氏宅。秋季始业,三姐和杨绛考入苏州振华女中,寄宿学校。两个月后,三姐因病辍学回家,杨绛仍寄宿学校。在振华上学期间,杨绛每周末回家,有一二学期走读。
1924年在振华女校上学,家已迁入大破宅;破宅在修建中,由父亲留美时专攻建筑的学友苏州人贝季美设计画图。
1926年在振华上高中一年级。庙堂巷新宅修建完工。
上面提到的1923年租住地潘氏宅会不会是庙堂巷潘承锷家?个人认为可能性不大,因为杨绛没有写潘家在哪里,但紧接着写自家房子的时候却写“庙堂巷一大破宅”了。如果租住的潘宅就在“一文厅”旁,那一般应该写“先租住庙堂巷潘氏宅,然后买下东邻的破宅”之类。
顺便介绍一下贝季美(1875—1941年)。他是建筑大师贝聿铭(1917— )的堂叔祖,名寿同,字季眉,号季美,他的父亲贝澂[chéng]是贝聿铭曾祖父贝晋恩的弟弟。贝寿同也是建筑设计名家,曾设计了苏州最老的监狱(司前街西善长巷苏州看守所前身),同时是国内近代建筑教育的开拓者。
六、杨绛二姑母在苏州的房产
查房产档案可知,杨绛二姑母名下的苏州房产共有4处,一处在富郎中巷6号,一处在富郎中巷20号,第三处在吉庆街37号,第四处在学士街205号。
其中富郎中巷一处房子与杨绛家的房子相连、相通。可惜因为门牌号已经发生变迁,房屋面貌变化也很大,杨荫枌的这处房产到底是哪一处,还要进一步考证。
杨绛《回忆我的父亲》:一九三九年秋,我弟弟回国。父亲带了我们姐妹和弟弟同回苏州。我二姑母买的住宅贴近我家后园,有小门可通。我们到苏州,因火车误点,天已经很晚。我们免得二姑母为我们备晚饭,路过一家菜馆,想进去吃点东西,可是已过营业时间。店家却认识我们,说我家以前请客办酒席都是他们店里承应的,殷勤招待我们上楼。我们虽然是老主顾,却从未亲身上过那家馆子。我们胡乱各吃一碗面条,不胜今昔之感。我们在二姑母家过了一宵,天微亮,就由她家小门到我家后园。
七、杨绛父母在苏州的最后归宿
杨绛的母亲1937年抗战爆发后逃难到苏州香山,并在那里去世,先暂厝在借来的坟地上。1938年10月,杨绛回国到上海。后来杨荫杭买得灵岩山“绣谷公墓”的一块墓地,便到香山找到杨绛母亲的棺材,送到公墓的礼堂去上漆。安葬时,棺材放入水泥圹,倒下一筐筐的石灰,棺材全埋在石灰里,随后用水泥封上。杨荫杭对杨绛说,水泥最好,因为打破了没有用处:别看石板结实,如逢乱世,会给人撬走。这句话,杨荫杭大概没和别人讲。抗战胜利前夕他在苏州中风去世,棺材放入母亲墓旁同样的水泥圹里,上面盖的却是两块大石板。临时决不能改用水泥。
杨绛《回忆我的父亲》:我没说什么,只深深内疚,没有及早把父亲的话告诉别人。我也一再想到父母的戏言:“我死在你头里”;父亲周密地安葬了我母亲,我们儿女却是漫不经心。多谢红卫兵已经把墓碑都砸了。但愿我的父母隐藏在灵岩山谷里早日化土,从此和山岩树木一起,安静地随着地球运转。
父亲去世后,我末一次到苏州旧宅。大厅上全堂红木家具都已不知去向。空荡荡的大厅上,停着我父亲的棺材。前面搭着个白布幔,挂着父亲的遗容,幔前有一张小破桌子。我像往常那样到厨下去泡一碗酽酽的盖碗茶,放在桌上,自己坐在门槛上傻哭,我们姐妹弟弟一个个凄凄惶惶地跑来,都只有门槛可坐。
开吊前,搭丧棚的人来缠结白布。大厅的柱子很粗,远不止一抱。缠结白布的人得从高梯上爬下,把白布绕过柱子,再爬上梯去……
综上所述,杨绛的故居在庙堂巷16号是确凿无疑的。希望新的一年里,文物部门能进行更正,以免误导公众。
Ⅱ夏梦部分
世界上有许多巧合,夏梦和杨绛也有许多巧合的地方,比如她们都姓杨,都是著名人物,都和苏州有关系,都是2016年去世的……因此,这次讲座把她们合在了一起。
一、 人物名片
夏梦(1933年—2016年)是被誉为“东方奥黛丽?赫本”的香港传奇女星,真名杨濛,祖籍苏州,出生于上海。1947年,夏梦的父亲在香港开办大新银行,夏梦就随父母迁居香港。当时杨家屋后就是长城电影制片有限公司,夏梦和妹妹经常去看拍戏。有一次导演李萍倩发现了夏梦,邀请她去拍电影。可当时演员地位低下,家庭并不赞成夏梦从影。后来因为杨家经济出现了危机,于是夏梦1950年加盟演艺圈,签约长城公司,开始使用“夏梦”作为艺名,其灵感来自莎士比亚著作《仲夏夜之梦》,同时也因她在当年夏天加入长城公司,有着希望梦想成真的意思。取这个艺名,杨洁也出了力。
1951年,夏梦主演电影《禁婚记》,开始崭露头角。1953年主演的古装片《孽海花》成为第五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展映的19部影片之一,也是香港第一部参加国际电影节展映的作品。1954年在电影《都会交响曲》饰演兰丝,并在同年的电影《姊妹曲》中饰演女主角陆黛妮。1956年夏梦加盟凤凰影业公司。
夏梦从影十七年,共出演了三十八部影片,与石慧、陈思思并称“长城三公主”,影响力辐射整个大陆、南洋,不但受到影迷们的追捧,还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多次接见。1979年被邀出席全国文代会,2015年6月,夏梦获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终身成就奖。
二、夏梦的家世
夏梦不喜欢曝光,极少接受采访。去世前几个月鲁豫采访夏梦时,她的身边人说:这恐怕是她生前最后一次接受采访了。所以她的家世情况、跟苏州到底什么关系,外界并不清楚。获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终身成就奖后,上海的电视台去采访她,镜头中她说:“阿拉是上海人”,没有提到跟苏州的关系。
我通过多方联系和查阅家谱,花一年多时间揭开了其中的秘密。
原来,夏梦的曾祖父叫杨廷杲(gǎo,1841—?,字旭初,号子萱),是从苏州走出去的富商。
根据苏州博物馆馆珍藏的清光绪甲辰(1904年)版《杨氏家谱》,杨家始祖为汉代名臣杨震。明代的时候,有个叫杨敬宇的人迁居苏州,到杨廷杲已是第八代。但杨敬宇是从哪里迁居苏州的,家谱中并没有记载。这里看得出,编这套家谱的杨廷杲很严谨,不清楚就不写,这是应有的态度。
曾有资料称,杨家是苏州东山人,但家谱中也找不到相关记载。该谱只提到,杨廷杲的祖父杨承宗“旧庐”在苏州城里的百花巷。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杨廷杲为避战乱迁居上海,弃儒经商,后来协助革新派、慈善家、在沪发展的苏州人谢家福办理煤矿事务。因为他品德好、有气节,所以洋务派代表人物、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和“中国商父”的盛宣怀在办理电报局、金矿事务时,也委他以重任,甚至还推荐他做官。杨廷杲还参与兴办大綍[fú]纺织厂(后改名为大纯机器纺织厂),又负责办理山东、山西、安徽等地的赈灾事务,救活了众多穷苦百姓。
家谱中,杨廷杲共有三个儿子,其中小儿子杨世铸(1893—?),字禹臣,号叔鼎。他就是夏梦的祖父,在上海大华路(今南汇路)上购置地皮,营造起自家的花园洋房,还开过新一布厂、永大银行。杨世铸是位京剧爱好者,受此影响,夏梦的四个姑姑跟程砚秋学过戏,妹妹杨洁却爱杨宝森杨派老生,她的艺名就叫“杨宝木”。夏梦从小受家庭熏陶,京剧、歌剧也都琅琅上口
不过,杨世铸也喜欢篮球,开过篮球馆,并有自己的篮球队,后来杨洁成为了新中国女篮优秀运动员。
从血统上说,杨世铸是杨廷杲的小儿子,但从香火上说,杨世铸却算是杨廷杲的弟弟杨廷鑅(héng,号丽卿)的后代。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杨廷鑅只生了一个女儿。在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女儿一般是要嫁出去的,属于外人,为了让弟弟有继承香火的人,所以杨廷杲就将自己的第二个儿子杨世溁(yíng)嗣给杨廷鑅。没想到,杨世溁3岁就死了。杨廷鑅伤心痛哭,引发气喘,一病不起。临终前睁着眼睛,似乎想说什么。杨廷杲知道他的心思,就承诺再将第三个儿子杨世铸嗣给他,并负责他的丧葬、妻子儿女的生活、女儿的婚嫁,他这才瞑目了。
杨世铸结婚很早,生了10多个孩子。夏梦的父亲杨元凯(一作“恺”)是老大,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先供职于交通银行,后与人合开股票交易所,后来娶老家浙江平湖的葛维宗(1913~约1999年)为妻,生下的第一个孩子就是夏梦。
葛维宗也是个传奇人物,小名宗宝,字萝仙,英文名Lucy[?lu:si],因上海方言“萝仙”与“露西”谐音,所以在上海普遍称她为“葛露西”。她读中学时是学校的校花。1930 年代初长江发大水灾,上海募捐救济活动之一是邀请当时上海十位最美的姑娘来义卖鲜花,花价随买花人心意,结果葛维宗一朵玫瑰卖出了500银元的最高价。从此,她就被人们称为“葛玫瑰小姐”了。
葛维宗多才多艺,懂法语,会写诗,善小楷;精于交谊舞,尤其擅长探戈,被誉为“探戈之花”。1958年,离婚后的葛维宗随著名金石家、画家、篆刻家朱复戡在山东省博物馆工作,次年结为夫妇。1979年,她离开朱复戡(kān)去香港与女儿夏梦团聚,后又定居上海。
杨世铸是清光绪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九出生的,算公历的话是1893年2月15日,按虚岁算只比夏梦大41岁,却是夏梦的嫡亲爷爷。
夏梦家族既有实业领袖、洋行职员,又有体育健将、电影明星,被称为“海上杨家将”。对此,某报驻京记者王某曾发表了《杨洁:海上“杨家将”忆往》一文,内容很翔实,但在提夏梦的祖上时却弄错了许多地方。比如将夏梦、杨洁的祖上说成“杨延杲,乃乾隆御笔钦点状元郎”,其实是叫杨廷杲,功名只是个秀才而已,而且乾隆年间还没出生。文中说“杨洁祖父杨叔鼎时,举家移住申城”,其实是曾祖父杨廷杲就迁居上海了。
三、夏梦走红的原因
1、颜值高、身材好
演艺圈是一个靠脸和身材吃饭的圈子。夏梦在“优秀基因的组合”和良好的营养保障下,不但出落得容貌美丽,而且身材高挑,对外公开的资料里说她身高1米7,是公认的“影坛西施”,4岁就给上海南京路上的照相馆做模特。
据说,武侠小说大家金庸当年在“长城”做编剧时就暗恋夏梦,曾化名“林欢”,为夏梦量身定制剧本《绝代佳人》。金庸《神雕侠侣》中小龙女的原型、《天龙八部》中的神仙姐姐王语嫣的原型,据说也都是夏梦。金庸曾说:“西施怎样美丽,谁也没见过,我想她应该像夏梦才名不虚传。”
这句话其实并没有太多新意,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倒过来说而已。但金庸一生阅人无数,能对夏梦作出这样的评价,可想夏梦当年的美丽。即使老了,夏梦依然气质非凡。
除了“金庸的梦中情人”,媒体最爱用的夏梦别称就是“小龙女原型”了。不过这个称呼,不仅金庸没公开承认过,就连金庸书迷内部也没达成统一。
2、下功夫、肯吃苦
1951年第一部作品《禁婚记》诞生时,夏梦年仅18岁。为了演好妻子的角色,她特意到朋友夫妇家观察生活,几次因为呆的时间过长被下“逐客令”。但正因为这种深入细致的观察,这部片子一举夺得了当年的国语港片票房冠军。
之后的三四年间,夏梦又主演了《娘惹》《白日梦》《孽海花》《绝代佳人》等10多部作品。这里面既有贤惠克制的家庭主妇,也有性感放纵的交际花,夏梦都收放自如。
在《白日梦》里夏梦饰演一名百货店售货女郎,为此她到各大百货店体验生活,学会了一套包东西、开发票及应付客人的手法。敬业程度可见一斑。
夏梦在《王老虎抢亲》中扮男装时有孕在身,但她依然坚持演好角色。结果这部电影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掀起了中国戏曲电影拍摄和观看的热潮。
3、既聪明、又低调
夏梦不仅有美貌,更有与美貌相当的智慧。她善于表演,银幕上可塑性极强,无论古装戏、时装戏、民国戏、戏曲片,都游刃有余。她又觉得“人不能要求太多”,做事的原则是“见好就收”,所以不容易留下败笔。香港电影导演、监制、编剧许鞍华夸赞“夏梦的智慧比她的美貌还要出众”。
夏梦虽一度红遍香江南洋,但她和多数苏州人一样,为人十分低调。1966年主演《迎春花》后,夏梦就急流勇退,息影移居加拿大,还曾说自己不是好演员,到30岁就该退下来了。
1969年夏梦从加拿大返港,并与夫婿经营制衣厂。
当然,她的电影事业并没有结束,1978年(一作1979年),她成立“青鸟”影业公司,担任总监制,开山之作是有关越南题材的《投奔怒海》。影片于1982年上映后,一举夺得了第二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影片、导演、编剧、美术指导等多项荣誉。1984年监制的《似水流年》获第四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
同黄蓉一样,夏梦追求者众多,除金庸外,著名导演岑范曾为夏梦终身不娶。但夏梦的感情史很简单。她22岁时与林葆诚结婚,夫君是圣约翰大学毕业生,酷爱艺术。
2016年10月30日(一作10月28日)夏梦离世,11月3日消息曝光,在各大新闻媒体的标题里,夏梦的前缀一律是“金庸的梦中情人”。可夏梦生前最后一次接受鲁豫采访时,看到金庸的照片,夏梦只说了句:“哦,这是金庸的照片”,反应相当平淡。至于其他关于金庸的种种传闻,夏梦说她都不记得了。在绯闻遍地的演艺圈,夏梦像是一张白纸,一尘不染。对于传闻,她始终不予过多回应,更不像某些人一样凑上去炒作。
四、夏梦与苏州
夏梦虽然生在上海,成名在香港,但她也曾回过苏州,能弄清的一次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来苏的主要目的是探访位于平江路混堂巷8号的杨氏弘农义庄(一说混堂巷8号原为费宅,腾退给杨家作为义庄、祠堂所在)。
杨氏弘农义庄是杨廷杲发迹后,为继承祖父遗志而在原有房屋基础上改建形成的。《杨氏家谱》记载,杨廷杲还捐出位于今吴中区、工业园区的1000多亩土地作为义田,田租收入除用于纳税、祭扫祖先、维持义庄运转外,其余都用来补贴穷苦族人。
1993年,夏梦妹妹杨洁写信给某位中央领导,经这位中央领导批示,政府部门将弘农义庄发还给杨家使用,但不予办产权证。此后,夏梦的十三叔、香港著名爱国实业家、全国政协委员杨元龙(1924—2007年)出资整修了杨氏弘农义庄。夏梦来探访,正是在整修工程完工之后。
这个义庄平时黑漆大门紧锁,门框上方钉有“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标志牌,牌上名称写的是“杨宅”(其实应称“杨氏义庄”)。其简介部分提到,该建筑始建于清代,坐北朝南,现存二路三进,中路第二进砖雕门楼题有“翰院(实为‘苑’)流芳”四字,落款为乾隆年款。当我提出进入义庄看看的要求时,看守人员以必须经杨家人同意才能入内为由婉言回绝了。
如今,杨家在苏州已没有近亲,但杨家人对苏州始终深有感情。夏梦来苏州的时候说,自己“老欢喜苏州格”。此外,杨元龙1995年9月还斥资200万元人民币,在苏州设立了杨元龙教育基金,以此鼓励老家的孩子好好学习。
四、夏梦的妹妹和弟弟
夏梦的妹妹杨洁,是“新中国篮球运动50杰”之一,“女篮5号”的生活原型。
1999年新中国建立50周年之际,中国篮协曾评选出“新中国篮球运动50杰”,表彰1949年至1999年间为新中国篮球运动作出杰出贡献的运动员和教练员,杨洁就是其中之一。
她1934年出生于上海,成年后身高近1米8,打起球来颇有点“虎气”。1953年开始陆续为中南区队、北京队和国家女篮效力。由于她擅长中锋策应、篮下左右手勾手投篮,中近距离跳投准,拼抢篮板球积极,技术较为全面,因此在北京队时期担负球队主力,1956-1958年、1960-1962年,两次帮助北京女篮完成全国甲级联赛夺冠,实现“三连冠”目标,期间,1959年还代表北京队获得第一届全运会的金牌,也被国家女篮所器重,是这一时期国内女篮的代表人物。
杨洁不仅是当时国家队的主力中锋,而且是当年风靡一时的电影《女篮5号》主角的生活原型。在建国10周年前后,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一批反映新中国体育战线成就的影片在全国上映,上海电影制片厂1957年摄制的《女篮5号》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导演是谢晋。
该片是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体育题材彩色故事片。主要剧情为:解放前,上海东华篮球队老板的女儿林洁爱上了球队主将田振华。有次与外国水兵比赛,老板受贿,指定输球,但田振华出于民族自尊,打赢了比赛,结果遭到老板、也是女友父亲的解雇,女友也被迫嫁给了有钱人。18年之后,田振华担任上海女子篮球队指导。林洁的女儿小洁是个有前途但对体育事业有偏见的篮球苗子。田振华给了她耐心的教育和帮助。田振华、林洁这对久别的情侣重逢,重新获得了爱情,林小洁也入选国家代表队。
由于杨洁球风奔放,极具观赏性,很符合谢导的“胃口”,于是被选为了电影主角的原型。又因为杨洁在国家队身披5号战袍,因此这部电影被定名为《女篮5号》。
在这部电影中,杨洁被谢导“一掰两半”,变成林洁和林小洁母女俩。谢导也在杨洁个人生活经历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从而完成了这部在中国体育史上闻名遐迩的佳作。
影片中,女主角林小洁的扮演者是国家女排主力队员曹其纬(民国高级官员曹汝霖孙女),林洁则由著名演员秦怡饰演。在影片的最后部分,包括杨洁在内的中国女篮队员还客串了一回群众演员。从此,“女篮5号”成为了杨洁的另一个重要身份。
1963年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上,杨洁与队友们共同捧起了女篮比赛的金牌,这也是她参加的最后一届国家队比赛。此后杨洁宣布退役,转而成为国家女篮的教练员。后又转任国家青年女篮教练,率队获得亚青赛亚军。1972—1990年间,杨洁又担任了国家体委科研所的科研人员。
1972年,杨洁开始潜心研究篮球技术。她常常带着摄像机拍摄世界锦标赛、亚洲锦标赛和美国大学生篮球赛等重大比赛,并拍下许多球星的精彩瞬间,还编辑了《美国大学生个人突破的脚步动作》《篮球技战术汇编》《中锋技术》等技术影片。
杨洁的业余爱好十分广泛,其中包括京剧。为效仿自己的弟弟和姐姐在香港成立的胜友会票社,杨洁在北京也办了个胜友会,四处招募名家,在京城做出了名气,她自己48岁开始正式唱京剧,并不断取长补短,成为京剧界的知名票友。
杨洁由于在内地工作、生活,所以与苏州的联系相对多一些,维修平江路混堂巷8号杨氏弘农义庄的事宜,就由她全权委托苏州一家公司办理。
夏梦的弟弟杨铭新也是音乐爱好者,香港著名琴票,会谈月琴,拉京胡。夏梦还有个弟弟叫杨铭武。
2016年,两位姓杨的、与苏州有关的名人先后去世,对此我们感到无比惋惜。希望在今后的时间里,苏州能走出和培养更多的名人,为家乡、为祖国争光。
今天的讲座就到这里,谢谢讲座中提到的为本次讲座提供资料的单位和个人,也谢谢大家听讲,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再次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