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敦煌莫高窟艺术

    李梦怡   2017-02-16

    浏览量:199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说说这个习总书记说过的——“既是丝绸之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融汇的结晶和载体,又是丝绸之路中外艺术交融取得成就的记录,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一个代表:敦煌石窟艺术。”作为一个敦煌艺术的爱好者,我远远不及一直投身于研究敦煌艺术的工作者们,所以,在这里,只是基础的结合一些到当地去的实地体会以及一些书籍资料,来给大家普及一下这个文化瑰宝。

    敦煌石窟艺术,包括西千佛洞、瓜州县境内的榆林窟、东千佛洞,肃北县境内的五个庙石窟,以及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宕泉河畔的莫高窟。今天我们主要讲的,就是莫高窟。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吸纳了印度等地外来文化艺术营养,因为历代的兴建与中外文化的不断交融,形成了巨大的规模,在千年的时间里不断产生新的题材内容、新的艺术形式,创造出了与印度佛教艺术和佛教理论不同,而富有中国民族精神和民族气派的佛教艺术和佛教思想。目前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那么它是怎么产生的呢?相传噢,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僔,对佛一心供养,非常虔诚,经常身披袈裟,手持禅杖四方云游。有一天,乐僔云游到了三危山下的大泉河谷,经过一天的奔波,他又饿又渴,十分疲惫,坐在绵软的沙滩上歇息。这时候,夕阳西下。金色的余辉映照在三危山上。他蓦地抬头一看,奇迹出现了:对面的三危山金光万道,放射着五颜六色的耀眼光环。三座危峰的金光中化作“三世佛”显出真容,倏地一晃,好似有无数菩萨在诵经说法。金光明暗交替地闪烁着,又隐约看到飞天仙女在金光中飞舞:有的在散花,有的在弹奏乐器……一心持戒修行、礼佛诵经的乐僔被这佛国奇景炫惑了,他认为三危山上的金光就是佛光显现。这佛光照在他身上,顿感身心愉悦,疲惫尽消。心想,找苦苦寻求、顶礼膜拜的佛祖灵光不就在这三危山吗?还要到那里去追寻呢?他决心就在此修行拜佛。于是,乐僔四处募捐化缘,请来工匠,在大泉河西岸的峭壁上开凿了一个石窟。莫高窟的第一个石窟就这样于1600年前在这块沙漠圣地上诞生了。从此,三危山下的峡谷燃起了拜佛的香火,响起了诵经的木鱼声。

    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

    莫高窟的艺术有个明确的分期,它的营建经历了十六国(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共十一个时代,历时一千多年。清朝至民国年间,莫高窟仍有信众对石窟进行维修河补塑、补绘。世界上没有哪一处文化遗迹延续了这样长的时期,并且每个时期都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保存下来。可以说,它的存在跨越了中国美术史的大部分时光,对雕塑、绘画、史政考察等多方面的发掘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么大一个文化瑰宝,在它近代的发现中,却并不光彩。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是第一个来到敦煌莫高窟的外国人,他从中窃取了七千余卷莫高窟里的古文书。1908年法国人汉学家伯希和来到莫高窟,对所有洞窟进行编号、测量、拍照和抄录各种文字题记,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对莫高窟进行全面而详细的考察活动。而当时他遇到了发愿想修缮莫高窟,并保有最有价值藏经洞钥匙的王道人,并在针对王道人想修缮又苦于没有经费的时候,拿出了500两官银来交换了藏经洞内两千余卷重要文件。1909年他所取得的文书曾于北京展示,也引起了中国学者的重视,但仅仅是对所展示的文献的重视,却并非敦煌石窟艺术的重视,以至于在1914-1915年俄国人奥登堡停留敦煌长达半年、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利用黏胶从敦煌盗走12块壁画和两尊彩塑等等事件,敦煌石窟由于没有得到重视被掩盖,到掠夺性发掘,这之中经历了一个几十年的时期,一方面后来各国学者都来调查,并且日本的学者松本荣一等对敦煌壁画详细的研究提供了确切的记载影响,一方面也因为这些间或掠夺性的发掘,使得敦煌壁画的保护非常艰难。

    大家所熟知的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其实他并不是第一个去那边的画家,1938年,画家李丁陇才是第一个临摹敦煌壁画的人。但张大千确实是在为期近两年的敦煌壁画临摹和调查中,为敦煌石窟共编了309个号,在敦煌文物研究所的编号没有公布之前,张大千的编号普遍被学术界采纳,他本人的画风也因为敦煌壁画,受到了颠覆性的洗礼和提升。另一位艺术界知名的画家、重量级鉴定师谢稚柳,亦是在受到张大千召唤于1942年到敦煌临摹壁画,并且写成了很有分量的研究材料《敦煌艺术叙录》。

    那么敦煌石窟艺术到底有什么精彩的呢?在敦煌研究所,细分出了很多部分,今天我们着重讲讲十一个细分。第一个,是图案艺术。图案在敦煌石窟中有装饰、间格,甚至营作气氛和空间感的作用。4。5万平方米的壁画中,有数不尽的图案,令人惊异于当时人的创造能力。而图案的美丑和变化,也能讲出一朝代艺术的盛衰,更使敦煌图案价值更上一层楼。敦煌石窟的图案艺术,跨越了十六国北朝、隋朝、唐前后期及五代宋西夏元。藻井是洞窟的窟顶,一般都画上十分精细的图案,有些更有飞天、神兽。

    而图案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飞天的形象,所以我们把飞天列作单独的第二个。大家都熟知唐飞天,却不知十六国时期飞天开始兴起,那时候的飞天没有唐代时期那么华美,形象略笨重,与西域龟兹甚至印度等地的形象较相似;到西魏时期,飞天开始分出两种形象,一种是西域飞天,一种就是中原飞天。西域的顾名思义就是早前十六国北魏时期的延续,而中原飞天呢,就是我们本土的结合西域的色彩更相近唐代的飞天。直到鼎盛的唐朝,飞天从衣饰供养规模绘制出的变经图场景,更像恢弘巨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色彩的精美,人物线条的流畅与进取都到了空前的程度。当然从五代起,飞天也随着敦煌石窟艺术一起,渐渐地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衰落期,再也没有了那样的规模与进取。所以,敦煌飞天从艺术形象上说,它不是一种文化的艺术形象,而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飞天的故乡虽在印度,但敦煌飞天却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羽人、西域飞天和中原飞天长期交流、事融合为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飞天。它是不长翅膀不生羽毛、没有圆光、借助云而不依靠云,主要凭借飘逸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的飞天。敦煌飞天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家最天才的创作,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

    第三个,是中外音乐交流。众口都说琵琶、胡琴等重要的中国乐器是丝路交通中传入的,中国音乐中有多少西域成分,敦煌握守丝路咽喉,保存壁画材料又多,最有可能为音乐研究提供真实情况,所以在敦煌壁画中,可以找到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众多乐器出处,无论现存的或是已经失踪的,这为中国音乐史的考古上添加了令人信服的作证。

    有了音乐那么必然有舞蹈,第四个便是中外舞蹈交流。对唐朝感兴趣的历史爱好者可能知道,唐玄宗李隆基爱看胡旋舞,顾名思义,来自胡地。而北胡朝开始,外来舞蹈如何冲击或结合中国原有舞蹈风格,是中外文化交流和舞蹈研究者、中国文学研究者的关心点,敦煌壁画中对于舞蹈的图像证据更是其中关键。

    第五个,我们就进入了中国美术史的领域,关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唐宋以来,山水画成为中国绘画的重要类型,使中国艺术树立了特色,获得世界地位。敦煌壁画在宗教艺术的空间中,山水仍有出色的表现。并且因敦煌石窟延续时间长,由人大于山的风格到成熟的青绿山水,均有保存,大大有助于中国山水画史的探索。可以说,在敦煌壁画中领略山水画,你会意想不到的发现:现代我们常看的山水画大部分可能都是水墨山水或者青绿山水,而在敦煌壁画中,人大于山崇尚突出人的山水画,与发展到现在崇尚突出山和意境的山水画,明显的区分就是色彩与主题层次!敦煌壁画中的山水画色彩相对于今天的山水画,可谓是色彩艳丽!天真、烂漫,并没有现在的山水画有时为了刻意表现意境而束之高阁的状态面貌,可以想象,张大千晚年的泼彩以及从敦煌临摹壁画回来以后对用色上的大胆,其实都是因为受到了敦煌壁画深邃的洗礼。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受教育中,从小习惯里,并不一样的艺术风格,这种艺术渲染的震撼,你无法在别的地方感受得到,而这些作品,却都是千年沉淀的古迹!

    第六个要讲的,是充满生命力的中国动物画。在当代或者近现代甚至再远一些的朝代,可能你看到的动物画,都是单一或者类别常见的一些物种,画面呈现的氛围也许并不热闹,我们通常用古代“画龙点睛的方式,”来观察动物的眼神及细节。但敦煌的动物画,被中国美学家称为神魔性,奇领禽异兽的泼辣表现里透进了生命的原始境界。敦煌北朝动物画地想象和满壁流动感,令人眼界大开,而唐代的则与今见唐画摹本精神相通,而件件均为真品,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一笔。举个例子,就是有部分人小时候看到过得九色鹿的故事。九色鹿的动画本身,就源自敦煌壁画的九色鹿经图。它是释迦摩尼佛本生故事中的一部分,故事这里就不赘述了,但是可以看出,那种空灵生动的九色鹿造型,以及融合成故事一部分的主体线,让动物画本身充满了生命力,仿佛九色鹿跃然而出,瞬间就会告诉你,一些关于人性善恶,以及因果菩提的事情。

    第七个要介绍的,是中外人物画交流。人物画在中国绘画中有重要的位置,而敦煌的人物画极丰富,光是供养人像已有8000余身,经变画中的人物更不计其数,具见犍陀罗艺术传入与中国固有人物画合流的多采面目。 敦煌壁画中的人物画分类特别多,其中最有特色的,莫过于“供养人像”。供养,是佛家用语。指“以珍宝、饮食、衣服、卧具、汤药、燃灯、众华、众香、幡盖等供给如来和善知识。于佛诚敬供养之人有福报,若能无所希望以财宝衣服众花香等供养于佛则有功德。”供养的意义其实在于“舍得”与“放下”。而在当时,尤其隋唐五代时期,由于佛教兴盛,上至帝王下至平民老百姓,都希望用所拥有的一些身外之物——珍视的钱财之类的,来供养给敬畏的信仰做些贡献。那么做贡献,是不是可以撰写自己的事迹呢?——敦煌壁画告诉你“可以的”。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什么方式来供养,甚至让“供养壁画”而雇佣的画匠将自己什么样穿着打扮当时的样子绘制在壁画上,这都是——可以的。当然,存在于敦煌壁画里的供养人本身,当时的地位就很尊贵,或者有其他方面很好的一面,所以绘制供养人于壁画中的意义,不仅给后代的我们找到了人物画的参考价值,也为史书中记载的人物对上了姓名,生平,以及为各朝代的服饰带来的考古依据和研究。目前也有一种思考或者说研究的猜测,比如古代那些创作敦煌壁画的画匠们,现在能够考据到的仅十几个名字,且多查无此人,然而他们所描绘的精美壁画,其艺术水平远远在普通画师之上,那么这些画匠,有考据但无名字的或许是宫廷画师出身,那么如若是隋唐宋元时期的呢?当时有些官方背景的画师,哪一个不是美术史上有名的人物呢?所以,不排除敦煌壁画的画师们,有部分,很可能是著名的画家,这样的猜测特别有想象力,也让大众觉得更有意思了。

    第八个呢是古代建筑。敦煌石窟是建筑、绘画、塑像一体的,要充分体会敦煌的艺术,不能不留意敦煌的石窟建筑,更何况窟前木檐斗等,有存留甚少的唐宋遗构。至于壁画上的建筑物更是包罗有,包括西域房屋。在中国古代,自从丝绸之路开放后,文化交流的大融合与相互影响,可以说甚至传到了欧洲。但唯独建筑上的特色,保留较为明显的,却相对模糊。所以在敦煌石窟中,石窟建筑的唐宋遗迹,与西域风格房屋的构造,对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参考和影响力是巨大的。

    第九个是彩塑艺术。敦煌有2000多身圆塑,1000多身影塑,三十几米到十多公分高的塑像俱多,延续一千多年,堪称世界之最。虽是佛教神像为主,但折射出人世的各种形象,尢为难得的是敷彩仍然鲜艳夺目,且与附近的壁画结合,画塑一体。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九十六号窟的北大像,也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该像为弥勒佛坐像,高35.6米,由石胎泥塑彩绘而成,是中国国内仅次于乐山大佛和荣县大佛的第三大坐佛,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北大像建造于武则天登基那年。相传这尊佛像和普通的弥勒佛造型完全不同,两腿下垂呈倚坐之势,双目俯视,一手上扬,一手平伸,体形饱满圆润,气度庄重神圣。仔细端详更觉得有一种母仪天下的感觉,完全就是武则天的化身。

    第十个是佛教尊像绘画。尊像是佛教世界中的诸佛与眷众画像,是石窟中被崇拜的对象,也是敦煌画师心血精华。其中不乏许多优秀的经变图。经变图是什么呢:它是隋唐时代以后佛教艺术中十分流行的主题。广义的经变是指依据佛经而创作的绘画或雕塑作品。狭义的经变,则是指综合表现一部佛经主要思想,且具有一定规模,人物众多,场面宏大的绘画。现代的经变画,主要学术界是采用狭义的概念。隋唐时期的经变画,主要有维摩诘经变、法华经变、弥勒经变、药师经变、涅槃经变等内容。这些经变画所呈现的场景,多可以在佛经中找到。而按照佛教流传有序的进入中土的时间,与各民族融合交汇在敦煌这个丝绸之路重镇。整体的佛教尊像绘画亦经历了一个从印度原始佛教时期蜕变的过程。尊像的面貌越来越有各民族和印度融合的“相”。而佛教本身的大乘、小乘、金刚乘等修行方法,也分出了很多的法门,佛教称之为“八万四千法门”,所以在这“八万四千法门”中,敦煌壁画俨然可以考察到佛教各法门的一些据理及风貌。所以,重要的佛教尊像类绘画,是对中国的佛教史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最后一个,也就是第十一个要讲的,就是佛陀生平与佛传艺术品的产生。对佛陀生平的描绘是印度原有的佛教艺术主题,也是了解佛陀生平的连环图故事图。现存最完整的佛教本生(即佛陀生平称为本生)故事,创作最多的,便是在敦煌石窟艺术中,可以说是整个佛教艺术史上,非常值得考察的一个主题。

     

    其实敦煌的石窟艺术,不光光是这些,除了佛教主题以外,也有一些我国本土道教的故事,甚至神话故事留存,也有历朝代的砖瓦纹饰演变,光这些类目,就可以研究出很多内容,而目前游客所开放的区域,被称之为是南窟。相对应未开放的北窟区域,则是历代僧侣的生活与禅窟,专修行之用。因为在古印度,佛教的修行者喜欢开凿洞窟来修行,而回到我们讲座之初,当时在三危山上乐僔和尚发现了敦煌莫高窟的原始之地,发现开凿的契机也是因为修行。所以目前的一些考古和书籍,甚至敦煌莫高窟的艺术馆中,会有部分介绍北窟的来历。北窟目前还不对外开放,但是根据考古研究与目前展出的东西,也已经发掘出了很多当时各国的钱币、信札、经书等等物件。有你完全无法想象的已经失传的巴利文(古印度语言)、有各国带来的有趣的小物件和能够历史考证的文件,可以说没有北窟那些僧侣的苦修,就不会引来平民,没有平民的信仰就构建不成南窟浩瀚的壁画。所以莫高窟是个很有意思的地方,由一件事连环的引发了很多件事,并且持续了很多年,在当时别人觉得很正常的——发心供养的精美艺术,成了当代我们所能研究欣赏的瑰宝,这在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敦煌石窟艺术,整体算来经历了1600多年年供养建造。在古代丝绸之路中做了最深远的影响,至今其中资料内容为跨越亚非拉三大洲罕见,其文字传承(已出土古代巴利文,波斯文,经卷等)出土文物(亚非拉各地货币资料)及各类建筑,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政治历史在当今研究人类历史中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这个被称为敦煌的地方,亦被世界首例以“区域文化”获得地域性世界级别研究的称谓——“敦煌学”。近年来不断有世界各国的学者专家不断的来研究考察,络绎不绝,这个敦煌学,当之无愧!

    好了今天的讲座就到这里,如有疏漏还请指正,谢谢。

    【返回】

    投诉建议:0512-65227889    咨询电话:0512-65226989
    网站维护:苏州图书馆 技术信息部 0512-65226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