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苏州古典园林与文学

    曹林娣教授   2006-06-10

    浏览量:916

        中国古典园林是诗画艺术载体

        ·  不是单纯的土木工程,也非公园,它出于文人画家之手,立意构思皆出于诗文,也蕴含着儒、释、道等哲学或宗教思想。

        文人是中华文化的载体

        ·  园林中

        ·  有他们感悟到的人生真谛

        ·  静、幽、淡、雅的审美体验

        ·  也有文人雅致的精神发泄

        ·  品味高雅,感触细腻,摆脱简单、低级的官能享受,进入更自由的审美境地。

        ·  藉以疗治人们疲惫不堪的心灵

        园林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   张潮《幽梦影·论山水》:“有地上之山水,有画上之山水,有梦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

        ·  并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  园林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三分匠七分主人

        ·  园林的雅俗,取决于“主人”的文学艺术修养, “主人雅而喜工,则工且雅者至矣;主人俗而容拙,则拙而俗者来矣……一花一石,位置得宜,主人神情已见乎此矣,奚俟察言观貌,而后识别其人哉?” 

        为情而造景

        ·  中国园林,能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者,实以诗文造园也。

        ·  中国园林能于有形之景兴无限之情,反过来又生不尽之景,恍筹交错,迷离难分,情景交融的中国造园手法。

        ·  为情而造景。情能生文,亦能生景。

        ·  一样烟波,有吟人,景便多。  

        待霜

        ·  屈原有《橘颂》以橘之“独立不迁”“深固难徙”“苏世独立”的精神,砥砺自己的情操。

        ·  唐韦应物“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诗句意。

        ·  吴县洞庭山产桔,实小而皮薄,霜降后开始变红,以“待霜”名亭,借桔寓意凌寒坚贞、不怕摧折的骨气。

        园境中感受古典诗文的馨香

        网师园若晏小山词,清新不落套;

        ·  留园秀色夺人,犹吴梦窗词;

        ·  拙政园中部,清空骚雅,如姜白石词风;

        ·  沧浪亭蕴涵哲理,耐人涵咏,则具宋诗神韵;

        ·  怡园仿佛清词,集萃式的传统词派的模拟……

        一、仙境神域

        海中神山和壶天仙境,自秦汉至今,始终是园林模仿的永恒主题。

        园林源于美丽梦境——神话 

        神话在所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各个时代和情境中盛放着,它们一直是人类身体与心智活动产物活生生的启发。

        ·  宗教、哲学、史前和历史人类的社会形态、科技的重大发现,以及扰动睡眠的梦境,都是从这基本的、魔术般的神话指环中沸腾起来的。

        ·  园林本来就源于人们幼年时代的美丽梦境——神话。 

        海中神山

        ·  具有海岸地理型特色的蓬莱神话体系,《史记》记载:大海中有三(五)座神山,蓬莱、方丈、瀛洲,被巨鳌所驮。

        ·  既有可供人类居住的金玉琉璃之宫阙台观,赏玩的苑囿,那里有晶莹的玉石、纯洁的珍禽异兽,又有食之可以令人长生不死之神芝仙草、醴泉和美味的珠树华食。

        北海“琼华岛”

        ·  北海的“一池三山”构思布局,形式独特,富有浓厚的幻想意境色彩。北海象征“太液池”。以“琼华岛”象征蓬莱仙岛,岛上建“瑶光殿”、“广寒殿”,清代,在广寒殿遗址上建塔立寺,称“白塔寺”,后改称“永安寺”,称琼华岛为白塔山,成为全园的中心。 

        芝径云堤

        ·  承德山庄湖区的“芝径云堤”,“夹水为堤,逶迤曲折,径分三枝,列大小洲三,形若芝英、若云朵、复若如意。 

        颐和园

        ·  颐和园昆明湖中原来也为五岛:南湖岛、藻鉴堂、冶镜阁、知春亭和凤凰墩,也是海中蓬壶的象征。 

        苏州私家园林的仙境灵域

        ·  这种山水结合的仙境灵域,对地处水乡的苏州私家园林无疑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于是,也在有限的空间凿池筑山,以象蓬莱仙境。

        拙政园三岛

        ·  拙政园中部水中,自西至东安置了三岛:荷风四面亭、雪香云蔚亭和待霜亭;

    留园小蓬莱

        ·  留园水池中小岛径名“小蓬莱”,园主颇为自得地说:“园西小筑成山,层垒而上,仿佛蓬莱烟景,宛然在目。” 

        台湾林本源

        ·  台湾园林属于岭南园林

        ·  林本源园林是妨苏州留园而造。

        ·  这是园林中的 海中神山造型。

        壶中天地 

        ·  中国神话中也称海中三神山为“三壶”:南朝梁萧绮《拾遗记》载:“海上有三山,其形如壶,方丈曰方壶,蓬莱曰蓬壶,瀛洲曰瀛壶。”

        ·  可见蓬莱仙境也都属于“壶中天地”。 

        壶即“葫芦”

        ·  壶即“葫芦”,本来就具有剖判型创世神话的意象。洪水神话中和西方诺亚方舟一样。伏羲女娲是一 对葫芦精。

        ·  瓜瓞绵绵,为母性象征。含有新生、母爱等涵义。遂演化为宝瓶,成为观音盛圣水的器皿,也成为八仙之一的李铁拐普救众生的宝葫芦。

        方外世界的意象

        ·  《后汉书》载:

        ·  “费长房者,汝南人也,为市椽,有老翁卖药悬壶于肆头,及市罢,常跳入壶中,市人莫视。惟长房于楼上睹之,异焉。因往再拜,乃与俱入壶中。唯见玉堂严丽,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共饮毕乃出。乃就楼口侯长房曰:‘我神仙之人,以过见责,今乃毕,当去。”

        二、经史文意

        采撷经史中的文意诗情构景,但不见说教味,依然可以感受到意境美。

        可以栖迟

        《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疗)饥。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 言衡门虽浅陋,然亦可以游息。” 

        网师园“盘涧”

        《诗经·卫风·考盘 》中“考盘在涧,硕人之宽”之诗意。

        宋朱熹《诗集传》曰:“诗人美贤者隐处涧硲之间,而硕大宽广,无戚戚之意。”

        读之觉山月窥人,涧芳袭袂。

        后因以“盘涧”指山林隐居之地。

        周规  折矩

        ·  五百名贤祠东月洞门有“周规”和“折矩”砖额,取自《礼记·玉篇》,意谓这些名贤皆往返有规,进退有矩。

        作之师

        ·  道光七年重修沧浪亭,把 “苏公祠”改建为“五百名贤祠”,祠内壁上嵌有吴郡乡贤名宦594方平雕石刻像,形成一处蔚为大观的肖像画廊,悬“作之师”匾额,说他们是上天为佑助教化下界万民所立的人师(《尚书·泰誓》)。

        三、诗文意境

        ·  园林建筑、花木、山水,声色影香都是诗中意象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  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

        ·  能与花草共忧乐

        ·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园林艳而不俗。

        四、文学意境

        ·  意境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受与审美客体的审美特性相互交融的产物,它是由艺术形象引发所产生而存在于审美想象中的艺术空间。

        ·  构成意境的基本要素是情与景,

        五、艺术境界

        ·  宗白华:“以宇宙人生的具体物件,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藉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

        对自然的一种诗化感受

        ·  有虚实之景

        ·  如香是园林美的重要元素,有梅香、桂香、荷香等。

        ·  香是一种气氛,氤氲无形无色,但弥布广大空间,具有扩散性、穿透性元素。能欣赏香,“情感心态空前细腻,与之俱生的则是对于世界的高度敏感,作出常人所忽略的审美新发现。”

        香

        ·  远古人们用于祭祀,充满灵气,可以通天神。

        ·  文人视香为人格之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佛家将焚香与修炼心性联系起来,在佛事中列为首品,认为“香是自己的心性。”

        ·  文人四艺(焚香、插花、挂画、品茗)列为第一。

        闻妙香室

        ·  孙联奎《诗品臆说》:

        ·  “静则心清,心清闻妙香,素处以默,妙已裕矣。以心之妙,触景之妙;此时之妙,乃妙不可言。”

        闻妙香室

        ·  僻静的小书房,取意杜甫“心清闻妙香”的诗意,在宁静的山野,阵阵妙香袭人,消除了心中俗念,极其适合怡情养性、求知探理。北面平地上有白梅七八枝,花时每朵六瓣,为宋梅之遗,今仍有十多棵梅花,早春梅花初放,暗香浮动,沁人心脾。 

        见心书屋

        ·  西侧“见心书屋”匾额,取“数点梅花天地心”的意思。 

        A  楚骚深蕴

        ·  拙政园“香洲”,取唐徐坚诗:“香飘杜若洲。”

        ·  典出《楚辞·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把善提升到了鲜明强烈、色彩缤纷的美的境界。文征明铭曰:“撷彼芳草,生洲之汀;采而为佩,爱人骚经;偕芝与兰,移植中庭;取以名室,惟德之馨。”

        拥翠山庄“月驾轩”

        取《水经注》中“峰驻月驾”之意,即在月光朗照下驾驶着小艇穿行于峰峦中。此轩南北都接以小轩,形同船艇,轩东的湖石假山,峰石起伏,山上白皮松、紫薇、黄杨、石榴,葱葱笼笼,小艇犹如穿行于山峦丛中。匾额“不波小艇”,隐喻“没有政治恶风浪”. 

        上联:在山泉清,出山泉浊  

        ·  源出杜甫《佳人》诗:山中泉水清澈,如果流向山下人烟杂沓之处,就变浑浊了,这是表层意义;深层含义是以“在山”比喻隐逸,“出山”比喻出仕。《世说新语·排调》篇中,赫隆解释一物而有二名的药草为“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语意双关地讥刺出仕后的谢安,异曲同工。 

        下联:陆居非屋,水居非舟。

        ·  下联化用晋张融典故:“张融假东出,世祖问融住在何处?融答曰:‘臣陆处无屋,舟居非水。’后日上以问融从兄绪,绪曰:‘融近东山,未有居止,权牵小船于岸上住。’”表示清贫寡欲,不尚荣利。

        B、庄生超逸

        《庄子》一书“极天之荒,穷人之伪”的想象和“汪洋恣肆,仪态万方”的行文,使人读其文,如坐春风,如饮醇醪。庄周派的思想是古代士大夫思想建构的重要精神支柱,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园林的思想和艺术意境。

        庄子理想人格

        ·  保持精神超然、心志高远,强调独立人格,渴望人生的自由。中国园林中的观鱼台、钓鱼台的意境,都源出《庄子·秋水》篇中“濠梁观鱼”庄惠问答。

        庄惠对答

        ·  极富理趣,反映了他观赏事物的艺术心态。心与物通过情感而消除了距离,物我同一、人鱼同乐的情感境界的产生,只有在挣脱了世俗尘累之后方能出现。所以,临流观鱼,知鱼之乐,也就为士大夫所竞相标榜的了。 

        濮水钓鱼

        ·  《庄子·秋水》篇里有一则庄子濮水钓鱼的故事,这则钓鱼故事反映了庄子远避尘嚣、追求身心自由、悠然自怡的人生理想。这正和封建士大夫们兴适情偏、怡情丘壑的审美趣味相契合,并用来标榜恬淡寡欲、闲雅超脱之情。

        濠、濮间想

        ·  庄子濠梁观鱼和濮水钓鱼的深邃思想内涵,成为历代文人笔下的“濠濮”之情。《世说新语·言语》篇载:“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木,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自来亲人。”

        ·  苏州园林中的“濠濮”亭、观鱼处、北海的“濠濮间想”都为个中之意。

        C、陶诗悠然

        ·  陶渊明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奇特现象,他的审美理想、超功利的人生风范以及审美的心理特征等,深刻地契合了中国农业文化的深层底蕴、美学基本特征以及文人士大夫的内心情结,“为后世士大夫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家园.

        ·  山水园林,稳稳地、惬意地逍遥在陶渊明创设的桃源仙境之中。

        王心一《归田园居记》

        ·  峰之下以 洞,曰‘小桃园’,……余性不耐烦,家居不免人事应酬,如苦秦法,步游入洞,如渔郎入桃花源,见桑 鸡犬,别成世界。

        留园  还读书斋

        ·  既耕且已种,时还读我书

        D、辋川禅境

        ·  盛唐精禅理的王维,字摩诘,“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他营构的辋川别业,其中的鹿柴、竹里馆、辛夷坞是他静虑参禅的地方。

        禅

        ·  禅,是梵语dhyana(禅那)的省略,意译为“静虑”、“思惟修”等,本义是除却欲界烦恼的色

    界“四禅”,用静坐思维的方法,以期彻悟,使宁静的心灵获得纯净无我、万象混化、物我合一的涅盘之乐。通常习惯与“定”合称为“禅定”。由禅定扩大为定慧,进而引申为禅宗之禅,即达摩来华所传的“祖师禅”(亦称“涅盘妙心”),因此,禅宗之“禅”包括“定”、“慧”两个方面。

        鹿柴

        ·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  如佛陀之鹿野苑,是王维心灵寓所,也是王维心中净土,是契道的心灵语言。用色空辩证的例子 ,表达“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神韵 ,活泼万有、空灵自足 。

        ·  冷、暖色相映,无言而有画意。

        辛夷坞

        ·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芙蓉花显然有着诗人孤寂的心境

        竹里馆

        ·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诗中清幽绝俗的月夜竹林之景,空明澄净,弹琴长啸之人,在远离俗尘,萧瑟静寂、冷洁但又身心自由的小天地里,观照般若实相,心净土净,体会维摩诘菩萨的“身在家,心出家”的真谛,自居自乐自逍遥,闲静而有深湛之思。 

        禅趣

        ·  这些诗,一种脱情志于俗谛桎梏的义蕴;其心无滞碍、天机清妙的精神境界,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苟全性命的避世隐居,具有更为丰富和新鲜的思想文化蕴涵 。

        ·  在这里,若有若无、刹那生灭的境象蕴藉地表现出来,形成了“禅趣”。

        曲园小竹里馆

        ·  馆南庭院中,遍植彭玉麟所赠方竹。因取唐王维《竹里馆》诗意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

    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俞樾之子俞陛云说:“此诗言月下鸣琴,风篁成韵,虽一片静景,而以浑成出之。”(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可见俞樾之志趣。

        看山

        ·  取“日里看山”、“看山是山”的禅宗公案。出于宋代吉州(江西)青山惟政禅师的《上堂法语》。

        ·  日里看山,清清楚楚,指佛法大意,明明白白。 

        圆灵证盟

        ·  圆灵,指天上之月。证盟,佛教徒对佛理之印证。 

        ·  “指月”是禅宗著名的公案,指,比喻经教中的一切语言文字,月喻佛法的真实义谛,“见月休观指” ,经教中的万言千语,要人悟道见性,而非执著名相,纠缠字句。但悟道也要借助“指”的方便,这就是禅宗“不即文字,不离文字”的旨趣。

        印心石屋

        ·  印心石屋为一石洞,有道光帝题“印心石屋”四字额.

        ·  印心,取佛家著作《景德传灯录》“衣以表信,法乃印心”之意。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说法,大梵天王献上金色波罗花,佛即“拈花示众”,大众不解其意,唯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佛曰:“我有正法,深藏在眼里,以心传心。”

        方丈室(十笏)

        ·  洞中设石凳、石几,一丈见方,取意“方丈室”,源于《维摩诘所说经》,传说“大乘居士”维摩诘的居处,室方一丈,但能容无量大众,听其讲经说法。 

        竹心空,空以体道

        ·  看山楼东西南三面均植竹,有各类竹子二十多种,强化着这一宗教氛围:“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忠应用虚受者” ,竹子腹中之空,亦表示了必须不断地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无物之腹。只有获得无上的般若正智,才能显证世间事物的空相;而要获得如此出世间智慧,就必须先

    获得现世间智慧,充实空空之腹。

        “闻木樨香轩”、“小山丛桂轩”、“无隐山房”

        根据闻桂香而悟禅的公案。说的是晦堂以启发弟子脱却知见与人为观念的束缚,体会自然的本真,生命的根本之道就如同木樨花香自然飘溢一样,无处不在,自然而永恒。借物明心的理趣和用语意语言来暗示精深微妙境界的表达方式,很有山水写意味道。

        D、宋词落花

        姜白石《念奴娇·闹红一舸》上阕:

        ·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闹红一舸

        ·  旱船“闹红一舸”,船身系湖石所托,半浸碧波,水流旋越湖石孔窍,水声潺潺不断。静观舷侧水面,白云兰天,倒映水中,游鱼如悬浮在碧空之中,深得幽隐之乐。甚合姜词意境。

        水香榭

        “水香榭”悬挑水面,既可俯视水中倒影,又可下看游鱼。特别是在夏日,绿荫荷香,“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令人尘襟一洗,邈然有遗世之想。 

        “菰雨生凉”轩

        ·  从词中“翠叶吹凉,玉容消酒,更洒菰蒲雨”拈出。此轩背临荷池,原轩周植荷花菰蒲,芦苇摇曳,轩南植芭蕉棕榈,夏秋季节,轩内凉风习习,荷香阵阵,这时已经有“冷香飞上诗句”的妙趣了,更何况阵雨突至或者细雨淅淅之时,那荷叶、菰蒲、芦苇、芭蕉、棕榈都成了奏乐的琴键,充满了天籁之音。 

        拙政园“与谁同坐”

        出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只与明月清风为伍,表现出孤高的气质。一句反问,使之与山水共响。人们要去捕捉,去聆听清风明月下的天籁之音,去咀嚼醇美的诗意,去眺望举目入画的景色。 

        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

        ·  对联“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江山、花柳,含情脉脉,期待着人们尽情观赏,此联集自唐杜甫《后游》诗。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江山、花柳等自然景物以人的思想情感,极富人情味。 

        大理石挂屏

        ·  拙政园“静深亭”大理石挂屏,镌对联:“相与观所尚;时还读我书。”为苏州明代书法大师祝枝山所书。

        ·  出句出晋左思《招隐》诗:“相与观所尚,逍遥撰良辰。”对句出陶渊明《读山海经》诗:“既耕亦己种,时还读我书。”高情远韵,令人回味。

        四、历代高人雅事、文学典故

        1、兰亭雅韵

        ·  晋王羲之、谢安、许询、支遁等四十一人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流觞曲水,觞咏其间, 又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自然胜景,王羲之写下千古传诵的《兰亭集序》,成为中国古典园林中建园置景的蓝本。

        2、陶弘景雅尚

    ?  梁朝丹阳陶弘景,人称“玄中之董狐,道家之尼父”,具“张华之博物、马钧之巧思、刘向之知微、葛洪之养性,兼此数贤,一人而已”。时称“山中宰相”。《南史》本传说他“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松,每闻其响,欣然为乐。有时独游泉石,望见者以为是仙人”。既似仙气十足的隐士,又是不上朝的公卿大员,很为后之士大夫所折服。  

        3、谢安风流

        ·  东晋谢安这位“江左风流宰相”,自幼风神秀彻,爱散发岩阿,陶情丝竹,欣然自乐。寓居会稽时,与王羲之、许询、支遁等人游,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性好音乐,于土山营墅,楼馆林竹甚盛,每携中外子侄往来游集,肴馔亦屡费百金。

    ·  东山丝竹

        ·  留园原主人在“林泉耆硕之馆”南筑戏台,家畜声伎,备丝竹之乐。他追慕谢安之风流,故在今南门门楼上砖刻“东山丝竹”,使人联想到谢安当年闲居会稽东山时的风流逸韵。 

        4、米颠拜石

        宋书画艺术家米芾,爱石成癖、被人视为“米颠”,巨石,状奇丑,芾具衣冠拜之,呼之为兄。士大夫对此举却津津乐道,认为“唤钱作兄真可怜,唤石作兄无乃贤。望尘雅拜良可笑,米公拜石不同调。”膜拜孔方兄、对权贵拜路尘,才是可笑庸俗之人,米芾既贤且雅,连文天祥都要“袍笏横斜学米颠”。  

        5、濂溪乐处

        ·  宋理学家周敦颐隐居濂溪,植荷花,并写出了脍炙人口的《爱莲说》一文,成为圆明园“濂溪乐处”、“映水兰香”、避暑山庄“香远益清”、拙政园“远香堂”等景点的依据。 

        6、邵雍安乐

        ·  邵雍居处有两处,一在河南辉县苏门山百源上,一在河南洛阳县天津桥南,均名“安乐窝”。《宋史·邵雍传》载:“雍岁时耕稼,仅给衣食,名其居曰安乐窝。”乾隆诗称“两字题楣慕古修,仁者安仁智者智,百源仿佛昔曾游。” 

        安乐国

        ·  苏州耦园的“安乐国”是以宋哲学家邵雍隐居之所命名的。 

        7、坡仙琴馆

        ·  怡园“坡仙琴馆”,因园主珍藏了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的玉涧流泉古琴而置的景。为了突出“琴”,这里还同时构筑“石听琴室”,琴室北窗下置二峰石,似在俯首听琴,北置玉虹亭,取宋陆游诗句“落涧奔泉舞玉虹”意。这样整个景区为:室内主人弹琴,室外二石听琴,内外呼应,面对落涧奔泉,烘托出高山流水得知音的意境。 

        小结

        苏州园林是士大夫文人人生哲理的感悟、文采的高翔,也是中华文化的缩影。游历中国园林是

    品诗读画的美学经历,是审美的过程、净化心灵的过程,心灵经过诗的熏染的过程,这就是文学家袁枚所谓的“鸟啼花落,皆与神通”。

    【返回】

    投诉建议:0512-65227889    咨询电话:0512-65226989
    网站维护:苏州图书馆 技术信息部 0512-65226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