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金石篆刻
朱栋烨 2017-06-08
浏览量:787
各位老手,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我是禾丰艺术传播有限公司的讲师,朱栋烨。今天呢,我们就来共同欣赏一下“金石篆刻”艺术。
金石:凡是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
印纹陶:印纹陶的产生可能是一种巧合。南方百越先民多住木构建干栏式房屋内,家里盛粮、盛食、打水的器物,均是竹、绳编织的筐子,筐里抹上一层泥,用于防虫或储存,偶尔一场大火,木构建完全烧毁,火灭后,竹绳编织的筐子烧了,里面抹的泥,就成了一件件外带编织纹的陶罐,于是印纹陶就这样发明了。
在当时,制陶工匠们在烧制日用陶器的过程中,趁着黏土柔软时在上面按盖印章,包括制造的地名、场所、官署、工匠的姓名字、吉语祷词等内容,个别还有制作年份,由此在陶器表面留下了清晰可见的印纹。在这种陶器印纹的启示下,工匠们后来干脆直接在陶拍上刻纹饰。陶拍首先是以拍打方式弥合泥坯裂缝的简单工具,其上雕纹饰之后,在拍打的过程中,器物表面的纹饰就形成了。这就成为我国装饰图案和玺印艺术的渊源
甲骨文:甲骨一经灼烤,发生爆裂,正面就显现出裂痕,称为兆纹。纵向的为兆干,与兆干相交的为兆枝,甲骨文占卜的“卜”字就是兆纹的象形字。卜人就通过爆裂显现出的由兆干和兆枝构成的卜形兆纹来判断所卜之事的成败吉凶。卜人判定吉凶后,就在甲骨的正面、兆纹的旁边,用特定的符号刻下占卜的内容,这就是卜辞。这是一套即繁琐又严密的程式。甲骨文的契刻与材料的有机结合,不仅为此后的书法体势以纵势为主导的规范做了充分准备,也成为我国古代玺印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石鼓文:铭文也属于“金石”中玺印的一种形式,并且其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在鼓形石上的文字。它在唐初被发现,后经历代辗转,原有700多字,经由岁月浸蚀,后来仅存200多字,在10只石鼓中,其中一石已文字全无。被发现的石作鼓形,根据鼓身上的文字,石鼓被分别命名为乍原、而师、马荐、吾水、吴人、吾车、汧殹、田车、銮车、霝雨10只鼓,每只鼓高约3尺,直径2尺余,且各刻四言诗一首。据近代考证,认为它是战国时的秦国之物,内容是歌咏秦国君游猎情况的,故也称“猎碣”。石鼓文具有遒劲凝重的风格。字体结构整齐,笔画匀圆,并有横竖行笔,形体趋于方正。笔势圆整。字体结构比金文工整均匀,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结构匀称,线条完美,无明显的粗细不均的现象。被誉为“籀文之祖”和“石刻之祖”。
字体演变: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等八种字体。
大篆: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由于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占据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地域性,有的难以识别。
小篆: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所创。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华夏,其疆域广而国事多,文书日繁,甚感原有文字繁杂,不便应用;加之,原有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国,书不同文,写法各异,亦亟待统一。乃命臣工创新体文字。于是,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就大篆省改、简化而成。
1、书画上落款盖印,印比字大不可以。大幅盖大印,小幅盖小印,理所当然。
2、国画直幅落款字下盖印,直下底角,不可再盖压角閒章。如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閒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盖閒章。如上款字印接近下角,閒章就不须盖了。
3、国画横幅落款,左右两头角边,不可盖閒章。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方形閒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盖方形閒章。此处如不须要盖閒章,而勉强盖上,反而弄巧成拙。
4、长方形、圆形、长圆形閒章,不可盖在下角方形压角閒章处之地位。
5、方形閒章不可盖在书画上端空白处,喧宾夺主。
6、国画直幅落款,字行末行末字,与他行末字长短,不可整齐,盖印亦如此。
中国画和中国书法都有大红的名章钤在上面,既能表明作者,也是一种点缀和衬托,与作品相得益彰,交相辉映,这大概就是中国书画艺术与外国美术、书法最大的不同吧。除了名章之外,我们还不能忽视起首印、压脚印和边印等印章的在一幅艺术作品中的重要作用,下面就起首印、压脚印和边印的一些知识与大家分享。
起首印也叫引首章,印面形状多为长方形及自然形的长形,椭圆形、葫芦形、圆形印亦可。因用于书法和绘画题款开头一二字的旁边,故称起首(或引首)。印文内容包括斋馆名、籍贯地名、年代、生年、格言、吉祥语及其他闲文。
起首印多常见于书法作品,绘画作品或有或无,较少出现。若使用一般都钤盖在画款正文起首处偏下一点,与款识末端所钤名号印相呼应。如黄宾虹1943年所作《元人诗意图》,画的左上方题识:“老翁住在浣花村,日日哦诗醉瓦盆。岸底横江见船尾,不知春水到柴门。元郯韶诗,宾虹画。”款识第二、第三字右侧钤白文“癸未年八十”印,即为起首印,与款识末行之下的“黄宾虹”、“黄山予向”二印相呼应。
有的绘画作品,除了钤有起首印和名号印外,为了协调画面,还配以压角印。许麟庐1982年作《蔬香》立轴,题识:“菜叶绿作羹汤,味平汤趣悠长。板桥句,壬戌春画奉北全老弟正之,许麟庐于羊城。”引首印“过眼云烟”,款下钤“许”和“麟庐”姓名印,画幅的左下角加盖“麟庐六十岁以后之作”作压角印,使画面上红的色彩加重,与水墨白菜和蘑菇构成鲜明对比,此为起首印与压角印并用的格局。
压角印亦作“押角印”、“押脚印”、“画角章”,用于书画作品的两下角。印文多为诗文警句,或作者信奉的格言,即所谓“闲文”,用以表示画家的审美观点和个人追求。例如“师造化”、“大化之境、“江山如此多娇”等。也有刻别号和斋、馆、楼、堂等名称的,即所谓“别号”和“斋馆”。如文徵明的“真赏斋”、石涛的“大涤草堂”、张大千的“大风堂”等,都曾作为压角印使用。地名印、年龄印、肖形印也可作压角来用。
压角印大于名号印和起首印,多为方形,也有长方形和其他形状的,盖在画幅的下角,具有调节作品重心的作用。李可染创作的《松下观瀑图》,画幅左上钤“李”、“可染”二印;左下角钤“学不辍”长方形朱文印,作为压角印。
绘画作品一般只钤一方压角印,只有少数作品钤两方。齐白石曾作《蛙声十里》轴,画的右边题“白石老人客京华五百零四甲子”,款下钤“齐大”、“年八十五矣”二印,画幅左下钤两印,一是“钞相牛经”朱文印,一是“老为儿曹作马牛”白文印,便是这种钤印模式。
在书画作品的左边或右边,中间部位钤盖的词句、闲文、肖形印等,称为边印。边印也叫“腰章”、“边章”。在绘画作品中,边印不可左右两边同用,否则成对称,有重复之累。有的画幅钤用边印,可省去压角印。边印面积要小于压角印。字号印、地名印、花押印也可作边印用。
边印可补空、拦边,与绘画相映衬,具有协调画面的作用。另外,边印也可与压角印配合使用。白石老人画过一幅《采菊图》,画的右上题款曰:“高上纸数尺有远山,写‘篱下南山’四字最好。白石六十以后造稿,八十六岁始自存之。”钤“老白”白文印一枚。画的左边钤一朱文印“骋望黄金吉室”,为边章。右下角又钤一白文印“兴到壶歇”,此为压角印。
想必大家都知道甲骨文,篆刻就是在其之上发展起来的一门艺术。篆刻艺术历经了两个高峰:
其一是在战国、秦汉、魏晋时期。但是就像古笔与今笔的差别一般,当时的篆刻材料与我们今日见到的大相径庭。当时的印章多为玉石、牙、角、金属做成,比较知名一些的,比如传国玉玺和氏璧。
而在书法变体到了楷书当道的唐之时,由于篆书的被取代,加之官私印的分离和材料的不普及,篆刻艺术走向了衰微。
然而在元末时,有些人(比如王冕)发现石料也可治印并找到了解决原料问题的方法,推广(文征明的儿子文彭干的)之后,篆刻再度兴起。(我的观点是以石料入印古已有之,只不过没有找到最能被广泛应用的石料并且没有大范围推广)并且随着帖学的衰微,大量书家倡导碑学,篆书作为一种字体再度兴起了,这更加速了篆刻艺术的发展。
到现在,一大批优秀篆刻家和篆刻作品的出现,使印章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书法艺术再也不可分割。
在古时,印章是作为印证而出现的。随后,在宋元时期,因书家对题跋属款的重视,渐渐形成了一门艺术。它可以与作品相映成趣,使作品增色。它可以调整重心,补救章法的不足。它可以寄示郑重,防止伪造。它可以寄托作者内心的情感与抱负。
从所钤位置来分,可分为:起首印、压脚印、拦边印、补白印。(多为闲章)从印章内容来分,可分为:名号印、闲章、鉴藏印。
说一说每种印的刻制及使用要求。
名号印:首先应注意,姓、名、姓名、字、号应区分考虑,且都应单独备章并应有不同大小。其形多为正方形。若钤一方,印章应示姓名。若钤两方,印章应为上姓下名或者上名字下字号。两方印也应一朱一白,一般为上朱下白以防止头重脚轻。从其形状来说,可用两方正方形的印章,或者使用一圆一方。要与落款相呼应的是:如果落款书字号,则应钤上姓名;若款有姓,则用名章;若款名,则印字;若无姓或不落款,用姓名章。如果要注意礼节,那么还应注意:卑幼致书尊长,用名章;平辈互赠,用字号;尊长致书卑幼,可用别号章。
起首印:其形不定,可圆可方,可长可正,可随形(葫芦等)。但方形好像用的较少。不是所有作品都应用起首章。首行过于整齐平正,需“破形”;款尾印章分量太重,需“提升”;作品章法分布单调,需“调整”。其内容繁杂,可用格言诗词,可用闲文雅篇,可用斋馆名,也可用地名等等。(我常用的一方是“寄长怀于尺牍”)
压脚印:其形正方长方为主,应大于名章和起首章,起镇压之用。其内容同起首印,并可使用年龄、肖像等。拦边印:其形正方或长方,小于压脚印,钤与作品左右的中部。
补白印:顾名思义,起填补章法空白的作用,实际就是闲章的综合运用。
在钤印时,共八条注意。
其一,大小适中:要与作品匹配,应与题款字等大或略小。使用多枚时,应上小下大。多人合作作品,印章亦应大小相当。
其二,数量宜少:就钤印数目,古人喜单数,取“扶阳抑阴”之意。应防止杂乱甚至喧宾夺主。应选择形式不同的印面,避免雷同。名章必钤,其余选用。惜红如金啊各位!!
其三,位置恰当:章如秤砣,需注意虚实疏密。要保持适当间隔,如名章应与款尾有两个字左右的间隔,对联单款时印于中下部,上联引首印与第一二字间,册页中如内容独立,每页可单独盖名章,也可最后归总。当款下有空白时,可印在署款下;款下无空白呢?宜左不宜右。而压角章多放于左下角。
其四,轻重权衡:注意朱轻白重。印章选用需与墨色匹配。印色也应有主次,如多朱少白,多白少朱。
其五,风格一致:注意章之间,章与字之间,章与书写内容之间都应匹配。所以,应制作序列印章,成套使用。汉印风格可是百搭哟~
其六,注意礼仪:盖印之下,不再题字。上款人名之上不可盖闲章,多不尊敬啊。不要流俗,一副好的作品盖上不适宜甚至低劣的印章,简直是毁灭啊啊!
其七,优选印材:不好的石头可是会裂的。
其八,慎用印泥:大字适用殷红,小字适用朱红。印泥常置不用再度启封时,因为朱砂较重而油脂较轻,会影响印泥的效果,所以应用骨棒调和,切勿使用金属制品。而在盖印时,还应注意:新石去屑,印泥不应蘸重,用手持正按下,用力均匀,不可动摇。下可铺垫专门盖印的垫板,也可用薄书做垫。
虽然咱们说的好听,但是实践起来可不一样了。就以此次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为例。同一个册页,人家也是可以钤得好的。虽然有些人合乎法度,有些人超乎规则,但是,无疑哪一幅作品的钤印,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冲击力。这无疑证明了,法度不是唯一的。我想说的是,不要囿于法度。虽然说合法度是我们习书者唯一的追求,但是也别忘了符合规矩的同时,勇于创新。
探索和钻研,正是新的流行、新的法度、新的艺术的源泉。王羲之正是一改沉重厚实的隶意,才创造流利妍美的新体。赵孟頫正是一改元代书风而直取晋人,虽不可及,也是写的一手温柔圆润的简牍。王铎也正是一改前任字与字的不连续,才创造“后王胜先王"的奇迹。但是,切勿在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乱改规矩,乱做选择,乱谈改变。那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印规始于何时已不可考,自清代民国以来已成盛行之物。据载,清代的皇宫中专有为皇帝盖宝玺的人。像皇帝的诰命、下传的圣谕、书写的墨迹都要钤印,若印章模糊不清,连歪带斜,盖印之人肯定要脑袋搬家。钤印之时,先找准位置,再将印规放上,印章紧贴印规内侧直角钤下,永不会歪斜。
边款拓印流程:
第一步:准备好拓边款工具(连史纸、拷贝纸、棕刷、印石、干净毛笔、白芨水或浆糊水、拓包、墨汁、毛边纸)。
第二步:用干净毛笔蘸白芨水或浆糊水均匀涂在边款面上。
第三步:在石面上覆上连史纸,然后用毛笔蘸清水涂在纸上,使纸和石面粘在一起。
第四步:使用毛边纸或宣纸将纸上多余的水分吸走,可以手拿毛边纸按压。
第五步:吸走多余水分后,在拓纸上覆一层薄薄的拷贝纸。
第六步:持棕刷在拷贝纸上来回平刷,力度要适中,不宜过重也不宜过轻。可以多换几张拷贝纸重复刷。
第七步:棕刷刷过以后,拷贝纸上会出现明显字的凹糟,这时再把拷贝纸取下,然后持拓包在拓纸上拍打,建议先从没字的地方拓起,以试墨的浓度。
第八步:全部拓好以后,稍等几分钟,等墨干以后慢慢揭下连史纸,如揭不下,可以在纸上哈哈气,增加湿度,以便揭下。
第九步:揭下后,拓纸会有些皱,这时可以将拓纸放到书本中压几个小时,纸自然会变平直,这样就算全部完成。
今天我们就先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