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中国画派——湖州、江西画派
刘飞 2017-08-17
浏览量:1119
湖州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湖州秦代称乌程。因地滨太湖而得今名,湖州是中国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地处浙 江省北部,东临上海,南接杭州,西近南京,北与苏州、无锡隔太湖相望,是江、浙、皖、沪三省一市毗邻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水陆运输要冲。
太湖水所给予的天地造化,孕育了一个“山水清远、农商并重、崇文重教、柔慧通变”的文化湖州,使湖州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清丽之地、文化之邦”之美誉,有“地方好、文化厚、生态优、基础稳、社会和”等优势,成为吴越文化交流融会之地。湖州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明体达用、崇文重教、兼收并蓄、灵秀柔韧”的传统人文精神,使各种文化积淀得到集中体现。
湖州绫绢亦是湖州特产之一。绫绢的特点是轻如蝉翼,薄若晨雾,质地柔软,色泽光亮。绢可代纸作画泼墨,绫则用作装裱书画,还可制作戏剧服装、台灯、屏风、风筝、绢花等工艺美术品。由于绫绢装裱书画具有平挺、不皱不翘、古朴文雅的特点,所以自唐代起就被列为贡品,有“吴绫蜀锦”之称,并远销日本和东南亚各国,风行于海外,瞩目于人间。
湖笔被誉为“笔中之冠”。湖笔之乡善琏镇,相传秦大将蒙恬“用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外衣)”发明了毛笔,因此善琏建有蒙恬庙供之。白居易曾以“千万毛中拣一笔”和“毫虽轻,功甚重”来形容制笔技艺之精细,所以有“毛颖之技甲天下”之说。
茶文化湖州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茶圣陆羽在湖州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唐朝时茶叶的产销中心转移到浙江和江苏,湖州茶业开始特供朝廷,名扬天下,成为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饮茶之风一起,文人墨客便将茶淋人诗词,“茶道”一词也出现了,它最早发现于唐代著名诗僧、茶僧皎然的茶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这比日本使用茶道一词早了八百多年。
此外还有湖剧、湖州琴书、湖州三跳、长兴百叶龙等等构成了湖州特有的文化特色。
湖州自古以来也出了很多的名人,有画家也有一些大的文学家等等,例如:钱选,南宋画家,“吴兴八骏”之一。 赵孟頫,元代书画家,其楷书自唐以后无出其右者,世称“赵体”。王蒙,元末画家,赵孟頫外甥,“元四家”之一,因胡惟庸案死于狱中。沈万三,南浔人,时称“江南第一巨富”。朱国桢,明万历首辅大臣,他的遗著《明史稿》引发了著名的“明史案”。臧懋循,明代戏曲理论家,编印有《元曲选》。茅元仪,明代兵学家,祖父茅坤为文学家,所著《武备志》被誉为古代兵学百科全书。沈铨,清代著名画家,对日本绘画影响极大,被誉为“舶来画家第一”。吴昌硕,近代绘画史的开创者,书法、篆刻巨擘。
看完了湖州的背景介绍,我们来看一下这次我们要讲的湖州竹派,我们先来看一下画竹的起源问题。
唐代白居易在《画竹歌》中说:“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由此可见,在白居易以前,早就有竹画了。由于那时的竹画没有流传下来,故不知是设色还是墨竹。唐代画竹已为独立题材,开始出现专门画竹的名家如箫悦。他工于画竹,一色而有雅趣。这里的“一色”可能是纯用青色或绿色,而非墨竹画的黑色,但已开始对竹进行艺术抽象化,是工笔设色竹画走向墨竹画的关键的一步。萧悦很珍重自己的艺术,有人求他只画一竿一枝,求了一年还未求到。有一次,他却画了十五竿竹,送给诗人白居易。白居易感谢他的厚意,也赞叹他的艺术,写下了上述的《画竹歌》。 王维、吴道子皆喜画竹。至五代,一个明月的夜晚。蜀中闺苑才女李夫人,百无聊赖地坐在窗前赏月。月光映窗,竹影婆娑,见竹影徘徊于窗纸上,便举笔描摩,从此便有了墨竹。当然这是美好的故事。到了宋,苏东坡弃前双勾着色法,枝干、叶均以水墨画,深墨为面,淡墨为背。文湖州时益兴,史称“湖州竹派”,后延元明清时代,夏昶、吴镇、柯九思、郑板桥等名家辈出,蔚为盛事。
竹画是中国绘画所特有的专科,历史悠久。在中国画中,竹画有两种方式:一为设色竹子,属花鸟画;一为墨竹画,以墨竹为主,四君子画中的竹画为墨竹画,是典型的文人画。
北宋中后期,随着文人画的崛起,士大夫在花鸟画领域也开始了探索实践,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系统。与当时的宫廷、民间花鸟画不同的是,他们的作品推崇“尚意”,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在艺术手法上也不断强化笔墨的表现力,提倡“墨戏”,并逐步推出与“墨戏”相匹配的梅兰竹菊“四君子”的画题。而竹子自古被认为是高风亮节的君子的代表,更是受到文人士大夫的喜爱。虽然,竹画早在唐、五代时期就有记载,但以墨色写之,则应始于文同、苏轼。自此,墨竹画便在文人画家中广为流行,而湖州竹派正是这一潮流的代表。其画家多以浙江湖州为籍贯或曾寓留湖州,其画中具有浓厚的文人画精神。
湖州竹派是中国画流派之一。此派以竹为表现对象,以宋文同、苏试为代表,尤以文同画竹最著称。明莲儒曾作《湖州竹派》,述自北宋至明代画家共有25人之多。因文同曾于湖州(今浙江吴兴)任太守,故称。元代张退之认为墨竹始于唐玄宗李隆基,吴道子、王维、李昂、萧悦等也善画竹。白居易曾作《画竹歌》赞萧。而至文同竹艺大进,文氏毕生画竹。文、苏画竹特点:“以浓墨为面,淡墨为背。
文同,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等。少时用功读书,20岁左右便才学出众,受人称赞羡慕。他先后出任邛州、洋州等知州,但他“看画亭中默坐,吟诗岸上微行。人谓偷闲太守,自呼窃禄先生”。他无心于功名,只是喜爱读书作画。元丰初,61岁的文同被任命为湖州知府,没有到任就在陈州过世了,人称文湖州。文同善诗书,工书画。篆、隶、行、草、飞白无一不精。文同尤其喜爱画墨竹。文同与苏轼是表兄弟,又是诗文书画方面最要好的朋友,有一次在一丈多长的绢上画设色偃竹送给苏轼。苏轼专门写了《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阐发文同的墨竹画理论,提出了“成竹于胸”的著名论断。
细察文同流传下来的墨竹画,他的画风还是比较写实的。文同所画的竿、枝、叶、节,都很像真的竹子。文同尤其善于画竹叶,“以深墨为面,淡墨为背”。文同的一些墨竹画,所画竹叶,正面用浓墨,反面用淡墨,正反浓淡错落有致。不仅如此,文同还把叶梢风翻转折都一丝不苟地画出来,画竹节是勾描渲染而成,由于文同画竹,把中国书法的抽象美和布局美引入墨竹画中,使墨竹画脱离了工笔设色花鸟画而自成一派,故其墨竹画写实而不繁琐,形神兼备,大受欢迎。同时代的苏轼等人都学习他的画法,其后的追随者就更多了,中国画坛由此形成了“湖州竹派”,文同也就成了一代宗师。
文同、苏轼、赵孟頫、吴昌硕四大家是“湖州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中赵孟頫、吴昌硕是湖州本地人,文同、苏轼均在湖州当过知府,为此,以地名来称呼的画坛流派只有“湖州竹派”,也是历史最久远、影响中国整个绘画史的重要画派。苏轼,也在湖州当过知府。他生平爱竹,“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所以他画得一手好竹,是“湖州竹派”的重要人物。苏轼向文同学画竹,同时在绘画理论上给予文同极大的帮助和影响。
画竹必须先爱竹,爱竹必先由观竹而起,观竹则必须亲自养竹,文同即是这样的。据说他在洋州时曾在居处遍植竹林,经常以竹为伍,细心观察竹的不同形态,观察竹在晴晦雨雪等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变化,做到“胸有成竹”。
此图绘一根倒垂的竹子从画幅的左上角顺势而下而又翻转而上,秀峭而劲挺。画家截取最动人的姿态来构图,竹竿劲健挺峭,竹枝横斜,竹页飘洒飞舞。作者发挥毛笔的特性,用笔撇出竹叶,以浓淡墨区分竹页的正反,与米芾所记'“以墨深为面淡为背,自与可始”相吻合,且竹页之大小、转侧都表现得很生动,对竹竿和页稍出现的飞白笔触也不加修饰,一任自然,全图给人以清新潇洒富有生意的感受。此图重在写实,以浓淡突出竹叶的先后秩序的不同。原因大概是他长期和竹子生活在一起吧,因为熟悉了竹子的特点,所以才会画的如此生动的缘故吧!然而,这与郑板桥的竹截然不同,因为郑板桥的竹重在写意,以意象来表达他的思想,所以才会画出如此活灵活现的竹吧。
自宋代文同、苏轼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奠定了湖州竹派的基础之后,湖州竹派在元代迎来了它的大繁荣。在湖州、杭州、嘉兴一代,墨竹风行一时,著名的有高克恭、王庭筠、李衎、赵孟頫、管道升、柯九思、吴镇、倪瓒、王蒙等人。他们或出生于湖州,或来往于湖州、杭州、嘉兴之间,给湖州竹派增加了地域性的色彩。其中赵孟頫夫妇皆能画竹,他们以飞白作石,金错刀作竹,又创晴竹新篁。管道升所创“巢竹”成为湖州竹派的代表作。此外,李衎更是深入江南竹乡深入观察,深得竹“理”。著有《息斋竹谱》七卷。
湖州竹派对后世文人墨竹画影响深远,明清之际亦有宋克、王绂、夏昶、石涛、扬州八怪等人从之。清末吴昌硕也是湖州人,其以粗枝大叶,笔势纵横为特色,创墨竹之新法,又是湖州竹派一大家。湖州竹派的墨竹画不仅丰富发展了竹画的表现技法,更将文人精神注入墨竹之中,成为文人画系统中独具特色的一支力量。
《烟雨丛竹图》。管道升是赵孟頫的妻子。竹子用中锋淡墨为之,竹叶均向上趯,笔墨淡雅,疏密有致,虚实相间,构思巧妙。近景小丘一座,修竹两丛,呈放射状,姿态放松,气韵生动,神采静远。中景瘦水一泓,左部小石之上墨竹数株相映成趣。远景沼泽一片,修竹成林,植于土丘,渺渺烟雨,横锁竹林,流荡于画面左右,无根无极,无始无终,如梦似幻,潇洒曼妙的中国水墨唤出了中国文化的魂魄,逼人的娟秀之气,真地地道道女性之手笔。与中国画的精神而言,中国画的题材也许并不那么重要,关键是看作者内心所思所想。笔墨无欺,笔墨面貌即人的面貌。
顾安,元代,字定之,自号迂讷老人,江苏苏州人。官至泉州路枢密院判官。顾安以善画墨竹名世,远师北宋画竹名家文同,宗法李衎,兼容赵孟、柯九思诸家,自成面貌。顾安喜画风竹新篁嫩笋,在表现上追求刻画出竹子“清且真”的物态风神和内在品性,强调画竹艺术除了讲究笔墨趣味,还应具有写实精神,所绘竹子均枝干劲挺,叶片繁茂,不卑不亢,意态飞扬,充满文人画的清润情调。
《风雨竹图》为画家暮年墨竹名作。以浓淡墨笔画大叶竹两竿,枝干斜覆,竹叶下垂,表现了风雨中竹子的枝叶挂满雨水、纵横披离、摇曳多姿的自然形态。用笔潇洒苍润,墨气浓重,严谨自然,劲挺有骨,悉尽笔墨之能事,清润之气扑人眉睫。墨叶纷披,淋漓酣畅。其用笔如作草书,皆中锋长毫,苍润劲拔,错落有致。
《幽篁秀石图》,顾安,绢本,墨笔。画面构图饱满,潇洒纵逸。图中一片修长苍翠的茂竹,亭亭玉立,围绕着一块嶙峋剔透的怪石恣意生长,几株杂草丛生,与几枝新生的竹笋一起,昭示着一种生生不息的自然法则,很好地烘托了画面效果。
柯九思,字敬仲,号丹丘生、五云阁吏,台州仙居(今属浙江)人。文宗时官至奎章阁特授学士院鉴书博士。曾为文宗鉴定所藏书画。凡内府所藏法书名画,皆由鉴定,又善鉴识金石。擅书法,学欧阳询而雄健稳秀。精画墨竹,师法文同一派,笔墨苍秀,竹干挺拔圆浑,写竹枝用草书法,并点缀以树石、荆棘、野卉,饶有生趣。
存世书迹有《老人星赋》等,画迹有《清閟阁墨竹图》、《晚香高节图》、《双节图》等。著有 《竹谱》。能诗文,有《丹丘生集》辑本。
我们现欣赏的是柯九思的《清閟阁墨竹图》。现藏故宫博物院。柯九思擅画墨竹,师法文同。文同画竹叶以浓墨为面、以淡墨为背,并开创了“湖州竹派”。文同以自己的画竹实践总结了一些经验。他指出,画竹之前,画家必须先对竹子进行仔细观察,待心中大致形成竹子的整体形象时,再展纸作画,一气呵成。我们熟悉的“胸有成竹”这一成语,就来自文同画竹的经验。柯九思在学习文同墨竹画法和注重写生的同时,主张“书法入画”,强调“书画可通”,并提出“写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或用鲁公撇笔法”。柯九思别具特色地将书法用笔融入到对竹子的描绘之中,使其笔下的竹子更加挺拔劲健。
《清閟阁墨竹图》是柯九思为倪瓒所画。“清閟阁”是倪瓒的斋号。该画写墨竹两枝,交叉而立:一枝墨竹挺拔圆浑,新发的竹芽奋力向上生长,稚叶初长,充满生机和活力;另一枝墨竹稍微倾斜,竹节劲健,枝叶茂密,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每一竹节都不作勾勒,而是先用淡墨晕染,再复以重墨晕染竹节的两端,使其各自独立却又连属自然。竹叶以草法写成,以浓墨画叶面,以淡墨画叶背,极具立体感。可见,柯九思画竹叶全学文同。画中一老一新两枝墨竹,在柯九思的笔下姿态各异,像是一老一少两人互相扶持。竹子旁边作岩石,岩石旁点缀幼竹、小草。岩石刻画圆润浑厚,有董源、巨然一派余韵。整幅作品,构图独特,用笔沉着劲健,物象刻画形神兼备,画风于苍老中见俊秀,透露出一种超凡脱俗、清新高雅的气息。
明代的宋克、王绂、夏昶等人,基本上是继承宋元人的画法。宋克,字仲温,家长洲南宫里,自号南宫生。擅长草书,曾经用朱笔扫竹。张伯雨有“偶见一枝红石竹”之句,便是指宋克的朱竹。宋克的书法,在明代颇享盛名,与当时擅长书法的宋璲、宋广合称三宋。
《万竹图》,宋克,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所画墨竹大都是细竹,擅长画丛篁,寸岗尺堑,布置稠密,而又带雨含烟,意境深远。
王绂,字孟端,号友石,又号九龙山人,无锡人。王绂墨竹画深得文同、吴镇遗法,闻名天下。王绂所画墨竹,能于遒劲中见姿媚,纵横外见洒脱。方寸间的画幅,透出种种臻妙来。王绂画墨竹,讲究创作灵感,须兴到落笔。喜欢他的画的人,送来金帛强求,他便闭门不纳。
《竹鹤双清图》,此图为王绂与边文进合作的花鸟画精品,很有艺术性和意境。从画上清代乾隆皇帝的御题诗中可以看出此画的主题和意境。乾隆的诗为:“九龙沙县两幽人,一味芝兰气合亲。恰似绿筠将白鹤,无心常自结高邻。”画中边景昭所画仙鹤着色淡雅,笔墨简放,尤其是鹤的造型姿态矫健,气度娴雅,轩昂高洁,与王绂清润秀挺的墨竹格调统一。作品给人以清新出尘之感,是职业画家与文人画家配合默契的成功之作。
夏昶是明代的画竹名家,擅画墨竹,以精深的功力和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名重一时。明时有“夏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之誉,他画竹初师王绂,后融会吴镇、倪瓒画法,形成自己的风格。其画法讲究法度,结构严谨,起笔收笔均以楷法运之,既能笔墨厚重,又不乏潇洒清润之姿。他善于将墨竹置于自然环境中加以描述,在竹画中融入山水画的笔墨意境。他特别强调气韵,主张一气呵成,“画巨幅尤须如此”。夏昶笔下的墨竹已不仅仅是简单的文人式的寄兴抒怀,而是还竹于其自然的生长环境之中,在竹画中融入山水画的笔墨意境,表现出精深的功力和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 墨竹图》,此图绘竹叶纷披、临风摇曳之景。图中翠竹起笔收笔以楷法运之,既使得笔墨厚重,又得潇洒清润之姿。竹叶的安排错落有致,落墨即成,不见复笔,并以墨色浓淡分出前后,层次分明。竹节用笔劲利遒健,竿瘦而叶肥。笔势变化多端,挺劲潇洒。布局新颖,气息清新。片片竹叶于风中摇曳,风情万种,充分体现出“迎风”之意韵。
徐渭,他创水墨大写意画法,加上诗词题跋,融为一体,创文人画的新格。影响所及,促成石涛、八大、郑板桥、李鳝、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家的崛起。郑板桥甚至刻一印,自云“青藤门下走狗”。
徐渭的《雪竹》是足以谓为徐渭画竹的代表作,亦是中国水墨花鸟画作品的高峰。徐渭先生的大写意是从笔墨翻飞、摇曳狂舞中见神采的!
清初的石涛,原名朱若极,生于乱世,石涛画竹,笔意纵恣,脱尽窠臼,开墨竹写意画风气之先。石涛画竹多用生宣纸,用笔奔放,水墨淋漓,浓淡干湿,千枝万叶,一气呵成,纵笔直写。石涛天资极高,所画墨竹,不拘泥于形似,以势取胜,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石涛的传世作品很多,梅与竹占有相当比重。尤其他的竹子,既不同于前辈的文同、柯九思,又迥异于同时代的归庄与诸昇等人。
《墨竹图》是石涛为友人所画的一幅“新篁”,署名“小乘客”,边上有徐邦达先生在二零零一年的题识。画中一株老竿,从右至左向斜上方生出,干直叶茂,以浓淡相间的笔墨分出前后层次,更显得蓊郁苍翠。下面一枝新篁破土而出,生机勃勃。
《爱竹图》,图的右上方作者自题“爱竹图、庚辰大条子原济”款。中国的文人画家都喜爱画竹、咏竹,这主要是借竹子来比喻人品的“孤傲高洁”,寄托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人生感悟。石涛平生也爱竹,创作过许多有关竹子题材的诗歌和绘画。从石涛的题跋可知此幅画画于1700年,是石涛58岁时的作品,此时的石涛对清廷已完全失望,决心放弃一切进仕之路,潜心于绘事了。此幅《爱竹图》正是通过诗、书、画相结合的多种艺术语言,鲜明而感人地表明了石涛逃避厌世的情绪,但又不失君子之德的志向。 《爱竹图》在艺术上也有着很高的成就,代表了石涛山水画成熟期的艺术特色。石涛山水画风格样式较为多样,但总体是水墨变幻,清刚放纵,情调新奇。正如郑板桥所言“石涛画法,千变万化,离奇苍古而又能细秀妥帖,比之八大殆有过之而不及。”而石涛最有特点的是奔放一格,笔墨飞动灵活,水墨渗化淋漓,气势不凡,在繁复蓊郁中透露出石涛的才华和智慧。
扬州八怪,也都是墨竹画的行家里手,尤其是郑板桥,毕生精力专攻兰竹,功力之深,也非他人所能比及。由于他能时时由熟返生,具有艺术感悟的陌生化能力,故能在墨竹画方面永葆旺盛的创作生命力,数十年的墨竹画生生不息。自石涛开创墨竹画的大写意画风后,郑燮又开创了小写意画风,他的墨竹画秀劲简远,透出一股清刚之气。
郑板桥是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峭石新篁图》,郑燮的画貌似随意挥洒,实则功力深厚。他在一幅《墨竹图》上题款:“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不单是单纯的竹画,而是画家通过画竹,来抒发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爱憎态度。此幅《峭石新篁图》是应朋友之邀所作,从画家的自题中可以看出:“两竿修竹入云根,下有峰峦石势尊。甘雨和风三四月,满庭篁篠是儿孙。刘翁年学老长兄正画,板桥郑燮。”
吴昌硕以粗枝大叶、笔势纵横为特色,喜欢用生宣纸和羊毫软笔,笔中含水量大,容易取得“泼墨”的效果,而枯笔飞白处又容易厚重,生墨趣味特别强烈。吴昌硕又强调金石入画,以篆书笔法写竹,功力极为深厚。吴昌硕,是近代真正传承“湖州竹派”。
《竹雀图》大约在1917年前后,吴昌硕的画风有所变化。这集中表现于其对竹子的画法上。此前缶老画竹,大致有些斤斤于竹节,故其笔下之作,竹竿或有不直,骨节或有膨大,甚至有旁逸斜出者;而此后所作,竹竿则笔直,可见其笔应是一蹴而就、一笔到底,各竹竿几乎平行,并无旁逸斜出,所谓势如破竹即是如此。此幅创作于1921年春的《竹雀图》即如此。这种变化,大概出于吴昌硕对竹子的感情的变化。在本幅中,他自题云:“竹笋籊籊披古地,虚心直节吾其师。雀不知俗不可医,剪云掠水来参差。”可见他是有意要向竹子学习虚心直节的品质的。此外,此幅的另一个独特处是把竹子和雀两种题材有机地统一起来。吴昌硕的作品中,单独竹题材的并不乏见,但竹雀同幅的则非常难得一见,目前市场上还没有看到竹雀这一题材作品。
作为海派领袖,吴昌硕的市场地位也是不可撼动的。迄今为止,其作品成交价过百万的达到89件次之多,占其总成交作品的3.3%,这是非常少见的成绩;其中《花卉十二屏》更是以1650万元的超高价位成交,创下其作品拍卖成交纪录。
江西画派,简称“江西派”,又称“西江派”。清初山水画流派之一,为罗牧所创。罗牧画山水,继承黄公望、董其昌画法,笔意空灵,林壑森秀,追求“静美”和“柔美”的意趣,注重自己思想和情绪的表达,被誉为“江西派英才”,当时江、淮画家,多有受其影响。
“江西派”开派画家罗牧,中国清代画家。字饭牛,号云庵、牧行者。罗牧出身贫寒,原籍南昌,系出是龙门豫章罗氏一脉。居南昌百花洲。工诗文、书画,喜饮酒,善制茶。擅山水,初师同代人魏石床,后又宗法董源、黄公望。但师古能化,自成风格。其画林壑森秀,笔法多变,水墨清润淋漓,画风深沉粗犷。代表作《烟江叠嶂图》壁画,有《寒江独钓图》、《读书秋树根图》、《山水十二条屏》等传世。
罗牧的绘画活动,主要在顺治、康熙二朝。他早年师从魏书学习画技,后又自学继承名画家黄公望、董其昌的画法,所画笔意空灵,林壑森秀,墨气翁然,独具风格。他画的花卉、人物、山水 罗牧书画作品 画造诣很高。据后来专家论定,他的山水画具有三大特征:一是擦笔皱,纤细严谨;二是笔致粗犷、墨色鲜明;三是具有烟雨迷蒙的“米氏云山”风格。他的山水画,或冬山秋天,或孤舟、草屋,或一、二人垂钓和读书状,意境幽静,所造之境为可居游之地,反映了画家寄情于山水的隐逸思想。
从罗牧存世作品来看,罗牧山水画与八大山人山水画有类似相同之处,罗牧与八大山人初期都是师董其昌山水风格。特别是八大山人早期的书法风格完全是董其昌笔意,罗牧的书法早期也是习董其昌,这与当时皇帝也喜欢董其昌的书法风格有关,明末清初全国的习书者以习董字为上进仕途的主要渠道。罗牧自始自终都保存着黄公望、董其昌文人画的优雅风韵,在董源、巨然等人的基础上。罗牧也是有意使自已的画风与他们有所不同,但气息与韵味的纯净是一致的。罗牧出身于平民阶层,书画作品中又没有媚俗味。这种风格以追求那种以古为荣的时代相迎合,更容易使老百姓与官员接受,从而在当时产生巨大影响。
《仿黄大痴山水》,罗牧是清初江西派领袖,善山水,深受大鉴赏家江西巡抚宋荦的赏识。作画好湿笔,长皴淡擦,很少烘染。此卷一反常态,枯擦干染,苍中毓秀,甚得董其昌遗则;构图则长岭茂树,江流无尽,极见匠心。此卷有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之意,在董源,巨然的笔调上渗以黄公望,董其昌等人画法,树木山石静穆高远,气象恢宏。
《秋林孤亭图》,树多粗枝大叶,干直勾,少皴,亦不多染,画枝画叶或以永墨渍点,或呈个字、一字形。山石杂以披麻皴,笔墨浓润。
《春溪归帆图》,此幅线条简洁,皴擦不多,但那种严寒已过,大地回春的景象跃然纸上。
笔墨是罗牧山水画的核心所在,罗牧的山水画继承了董其昌的明净苍郁,八大的空灵怪戾,徐渭的言简意赅之长。山石及树枝用淡雅墨色写出,画面净洁郁茫,空淡悠远,极具禅意。
罗牧的山水画法对其后人及当时江淮一带的画坛影响很大。“其裔人罗洹、罗景治继承其技,江淮间吴孝侯、崔筠谷等许多人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