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水墨苍劲的南宋山水
朱栋烨 2017-09-13
浏览量:987
各位老师,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来共同欣赏一下“水墨苍劲”南宋山水画艺术。
金岷山雪霁图,此图犹似郭熙画法,画的左面山峰层层而上,或耸或落,或聚或散,一条山路盘旋曲折贯穿其中,通向山深处的村舍,山石树木的布景似乎皆是围绕这一条山路而进行的。远处的山矗于雪霁之中,山后有数道飞泉,层层而下,直至溪涧中。画当中是一条大溪壑,颇有远上白云间之趣。极远处苍苍茫茫露出几座山头。画的右部一角坡岗,一丛长松亭亭,一片杂树,藤萝,下掩几间草房。构图完整。气象万千如北宋山水画一样,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山水先理会大山,名为主峰,主峰已定,方以次作近者,远者,小者,大着。林石先理会一大松,方以次作杂窠小卉山石的勾线以及水墨皴法,
树干多节疤,树枝多蟹爪,一切用笔用墨,全出自李成郭熙一脉。
李唐《 江山小景图》,此卷并无李唐签款,有一方祥哥刺吉公主的残印在画卷末缘上端。此卷中描绘一段沿江的山水景观,山中有各式建筑与山径穿绕,江上亦见船帆往来,人物活动丰富多样。画中山体以深浓轮廓线勾勒,藉石青与石绿烘染质面,间以简略皴笔构成凹凸,营造出坚实的山石效果。此一画风特色虽是与两宋之际李唐、萧照相近,但用笔更近阎次平,推测是近于第二代南宋院体画风之作。文献曾载公主藏有「萧照〈江山图〉江山图」,或与之有关。
《江山小景图卷》,顾名思义是一件小景画,在《宣和画谱》中即有许多画作以“小景”命名。《江山小景》除了延续北宋徽宗画院对青绿山水的兴趣,也呈现当时新兴小景山水所追求的美学趣味和空间表现。 李唐试图在一幅画中融合多种不同的风格,是促成南宋宫廷画风转变的重要关键。画中除了青绿设色之外,也施用泥金。 透过局部,可以看到泥金点苔的痕迹。
最早以“虚”、“实”论画的文字,见于李澄叟形容李唐:“落墨苍硬,辟绰简径,谓之实裏有虚”,此件《江山小景》即是“虚”、“实”对应的例证。 李唐将代表实景的山石、林木、寺院置于画面下方和右上角,中间以虚旷的江水隔开两岸,为“近岸广水、旷阔远山”的设计,此画可视为南宋马、夏派的半边或对角线构图形成之前的一种过渡风格。
画面中,山石皆以细劲、浓重的墨线勾勒轮廓,石面施以斧劈皴,再以青绿、赭石薄罩设色;山顶的树丛枝干直挺,树叶以快速、强劲的横笔划出,此类风格虽然习自李思训画派(如院藏宋人《明皇幸蜀图》),但是在复兴古法之余,李唐亦开拓自己的面貌。 对此出色的画艺,宋高宗尝於其作品书题:“李唐可比李思训”,表示赞赏。虽然部分颜料已经剥落,但是不难想像此画初成之际,金碧辉煌的原貌。 泥金原本用於宗教人物画,据传唐代李思训将之运用在山水画,独创“金碧山水》形式。李唐除了以凝重老辣的用笔来描绘山石和露根的树身,也善用细笔来勾勒瀑泉、水纹和野草,画家高超、富于变化的笔墨技巧,让此幅画在刚硬健劲之外,又多一份细腻秀丽的美感。画中有许多点景人物,活动、体态各不相同,有泛舟、渔钓、耕归、讲道等等,多半以简笔划出,粗具形态,带有一种拙趣。此类简笔划风,对于南宋的马、夏派有直接的影响。
宋郭熙《 早春图》,这幅画的主要景物集中在中轴线上,以全景式高远、平远、深远相结合之构图,表现初春时北方高山大壑的雄伟气势。近景有大石和巨松,背后衔接中景扭动的山石,隔着云雾,两座山峰在远景突起,居中矗立,下临深渊,深山中有宏伟的殿堂楼阁。左侧平坡逶迤,令人觉得既深且远。作者以粗阔扭曲的线条,描绘山石轮廓,再用干湿浓淡不同的墨色,层层皴擦出岩石表面的纹理,因为形状像卷曲的云块,所以称为「卷云皴」。树木枝干虬曲,枝桠像伸指布掌的样子,称为「蟹爪枝」,是承袭自宋初李成一系的特色。
画幅右侧画家自题:「早春。壬子(1072)年郭熙画。」顾名思义,这幅画作是在描写瑞雪消融,云烟变幻,大地复苏,草木发枝,一片欣欣向荣的早春景象。画面描写的是早春即将来临的山中景象:冬去春来,大地复苏,山间浮动着淡淡的雾气,传出春的信息。远处山峰耸拔,气势雄伟;近处圆岗层叠,山石突兀;山间泉水淙淙而下,汇入河谷,桥路楼观掩映于山崖丛树间。在水边、山间活动的人们为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山石间描绘有林木,或直或欹,或疏或密,姿态各异。树干用笔灵活,树多虫枝,枝条上多有像鹰爪、蟹爪之类的小枝。画中山石以抑扬顿挫、粗细有变十七的墨笔勾勒,皴法多用“舌坛皴”,挥洒恣意,具有干湿浓淡的效果;有的石头形状奇特像鬼脸,而远山又“多正面,折落有势”。整幅画用笔劲健、精练,笔法生动多变,用墨清润秀雅,气格幽静清旷而又浑厚。正如《格古要论》中所说,郭熙所作山水“山耸拔盘回,水源高远,多鬼面石、乱云皴、鹰爪树,松叶攒针,杂叶夹笔、单笔相半,人物以尖笔带点凿,绝佳”。指出了郭熙山水画独特的技法风格和鲜明的艺术特色。郭熙长于作大幅,善于表现高远、深远、平远空间和四时朝暮的变化,其构图奇变、画面内容之丰富的特点,在此幅画中尤可得见。《早春图》细微处有呼应,大开合处相顾盼,气势浑成,情趣盎然,为观者营造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该画有着明确的纪年,画面左侧题有:“早春,壬子年郭熙笔。”下有“郭熙笔”长方朱文印—方。钤盖作者印章,这在北宋的画中是很少见的。
李唐的《濠梁秋水图》,又名《濠濮图》卷, 经明代安国、项子京,清代宋荤、李凤池、陈定等人鉴藏,曾人藏清乾隆内府,后由溥仪将其盗运出宫,解放后收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
作品描绘的是安徽凤阳县濠水、濮水一带的风光。数株茂密的大树占据了主要画面。树用夹叶法,淡赭设色,透露出浓浓秋意。大石用斧劈皴,勾勒劲健,结构谨严,苍劲凌厉,颇见质感,以青绿罩染。画面左侧飞泉直泻,落叶点点。李唐对秋水的刻画尤见功力,并使山石的刚硬和水波的柔和形成鲜明对比。整个画面显示出一副浓郁的深秋景象。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面,庄子和惠子坐于岸边。二人衣着古朴,衣纹简练,却颇见精神。一人面对观者,一人侧面作交谈状,与《采薇图》中伯夷和叔齐的表现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作品的故事取自《庄子?秋水篇》,表现的是庄子和惠子论辩时的情景。原文为:“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这段对话非常精彩,透出层层玄机和狡黠,思想空间不停地转换、跳跃,具有强烈的哲学思辨色彩,体现了一种对想象力的挑战精神。
北宋李唐《万壑松风图》,承范宽画风,图浑厚崇峻的北国风光:主山高耸,以岩石为主体构成崇峻嵯峨的感觉,上有林木郁郁青青,如黛帽一般,从山瘦削如刀,坚挺向上,直入云霄,如同皇上的侧卫护持,半山中有云烟袅袅,灵动自然,主峰旁两道飞泉直下,几叠过后,汇入下方淙淙溪流,近岩峥嵘万状,坚实浑厚,上有万木蓊郁,一群松大夫错落其间,苍翠欲滴;其山谷松风鸣然,泉水淙淙,静中寓动,刚中有柔。其创斧劈皴以增强山石的质感,山石肌理自然清晰,有四面看山石的浮雕感觉,真为中国古典写实主义画作之经典。此图主峰左侧一从峰有字题云:皇宋宣和甲辰春(一一二四年),河阳李唐笔。为李唐南渡前作品,李唐生活在北地时,北国的崇山峻岭尽入眼帘,故有真感受,阅北山多了自然了然于胸,发而为纸面是“真境逼而神境生”,画之南北宗因地域关系而分源异派,但在李唐的作品中,体现的是南渡后多图平缓的江南景致,且因为流寓异乡而有故国之思,充满伤感的情调与意境,与其图北国风光的雄浑苍劲,阳刚正气的风格相左,李唐南渡后此风几成绝响。
李唐《清溪渔隐图》,全卷描绘钱塘一带山区雨后景色,绿树浓覆,坡泥湿翠,溪水湍流,前端有一村翁垂钓江苇间。此图用阔笔湿墨画树、坡地、石块,用劲细流畅的线条写水流、芦苇, 用重笔焦刻画人物、板桥、渔舟和木屋。画面粗中有细,纵中有涩,重中有轻,使人感到力的运行的节奏美。一条清溪流入茫茫的湖水,岸边稀疏的芦苇丛里有一老者,坐在船头垂钓。山溪从浓荫之下,蜿蜒流向远方。乡间的水磨房临流而立,小桥横跨于清溪之上。画家表现出一个朴实、宁静、优美的乡村景色。
《泼墨仙人图》,宋,梁楷,此图画一位仙人袒胸露怀,宽衣大肚,步履蹒跚,憨态可掬。那双小眼醉意朦胧,仿佛看透世间的一切,嘴角边露出一丝神秘的微笑。那副既顽皮可爱又莫测高深的滑稽相,使仙人超凡脱俗又满带幽默诙谐的形象活灵活现。画面上几乎没有对人物作严谨工致的细节刻画,通体都以泼洒般的淋漓水墨抒写,那浑重而清秀、粗阔而含蓄的大片泼墨,可谓笔简神具、自然潇洒,绝妙地表现出仙人既洞察世事又难得湖涂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梁楷,生卒年不详,南宋画家。居钱塘(今浙江杭州)。贾师古高足。工画人物、佛道、鬼神,兼擅山水、花鸟。有出蓝之誉。性格豪放不羁,画分二体:一日“细笔”;一日“减笔”,继承五代石恪,寥寥数笔,概括飘逸,对明清及现代画家有着重要影响。传世作品有《六祖斫竹图》、《八高僧故事图》、《泼墨仙人图》。
《四景山水图》卷,南宋,刘松年作,绢本,设色,纵40cm,横69cm。此卷图画分为四段,分别绘春、夏、秋、冬四时景象。第一幅,踏青,春花烂漫,杨柳葱翠;第二幅,纳凉,夏木浓荫,碧荷点点;第三幅,观山,秋高气爽,霜叶尽染;第四幅,赏雪,山裹银装,万籁俱寂。
画面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结合界画技法,精心构建庭院台榭等建筑,工整精巧,或富丽,或古朴。山石以小斧劈皴法出之,苍逸劲健,行笔设色严谨而注重法度,画中人物虽小而形神完备。整幅作品面貌古朴,笔法精严,极富南宋画院作品的特色。临安(今浙江杭州)作为南宋都城所在,高官显贵们的庭园别墅建造甚多,刘松年身为画院画家,长年生活其间,描绘起来自然得心应手。此图立意于表现士绅官僚优裕闲适的生活,画家的注意力从山川自然的野韵转移到人工营造修饰的景物,这种题材风格的转变,从侧面反映出南宋时期,一大批无心复国的官僚们,专注于享乐的生活态度。正如诗云:“暖风薰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梁楷是名满中日的大画家,祖先梁义曾任职山东东平县。善画人物、山水、道释、鬼神。师法贾师古,而青出于蓝。南宋宁宗嘉泰年间画院待诏,这是最高级的宫廷画师。皇帝曾特别赐给金带,这种画院最高的荣誉,梁楷却不接受。他喜好饮酒,酒后的行为不拘礼法,自称是「梁疯子」。传世的作品,草草为之者,人谓之「减笔」,本幅就是。
梁楷以大笔溽墨,自肩膀至衣服下襬,飞扬的笔势墨韵,有如爆炸性的轰雷霹雳,整幅画来,不出十数笔之间,就将一位ㄔ亍独行,一脸瞇笑的仙人,笔简形具地充分表达出仙人飘逸的气质。画完成于倾刻之间,却是一生画技千锤百炼的成果。梁楷的艺术创作,借酒助兴,酒酣意发,无拘无束,正是最真实的自我。
《踏歌图》,首先,喜欢这位“姑娘”(马远的《踏歌图》)的原因一是“风趣、接地气”。为什么说风趣、接地气呢?因为南宋画家马远的《踏歌图》表现了村民的踏歌活动。貌似山水画,实际却是风俗画。其中“踏歌”,是古代民间的一种娱乐活动,就是人们口唱欢歌、两足蹬踏,动作自由、活泼。《武进旧事?元夕》中有李笃房吟踏歌的诗句“人影渐稀花露冷,踏歌声度晓云边。”
细看这位素颜“姑娘”,闪光点还不少,细节还挺美好。此画描写一个清静深秀的山湾里,几个老农在阳春时节带有几分醉意地欢娱歌舞。他用简括的线条,清秀的色彩,巧妙地把山环水抱的复杂景物画得远近分明,图中没有花草的陪衬,却表现出愉快的春山环境。远山奇峭,近石方硬,树木多姿,云雾掩映中显出辽远的空间和光的感觉,具有清旷秀劲的特殊风格。
此画将人物画在画面的近景处,一老者刚过小桥,右手扶杖,左手挠腮,摇身抬腿,踏歌而舞,憨态可掬。随行二老者其中一人双手拍掌,双足踏节,另一人抓住前者的腰带、躬腰扭动,舞态可人。后行 人,肩扛竹棍, 上挑葫芦,身前倾,腰微弯,和节而踏。四个人动态不一、却动律和谐,人乐年丰之气象在活泼灵动的舞姿中呈现。垅道左面的两个孩子给画面添加了一股童趣,老少相宜,构成了画面人物动态与气氛的协调。画的中景是高耸的巨岩,宫阙在丛树中若隐若现。
马远的绘画,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山水中的诗情与感人力量,着意形象的加工提炼,注重章法剪裁和经营,使得作品更加简洁完整,主题更为明确突出。其山水画一般是远山奇峭,近石方硬,远景简练,近景凝重。“其小幅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其角,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予人以玩味不尽的意趣。
《寒江独钓图》,这幅画作者以严谨的铁线描,画一叶扁舟,上有一位老翁俯身垂钓,船旁以淡墨寥寥数笔勾出水纹,四周都是空白。画家画得很少,但画面并不空。反而令人觉得江水浩渺,寒气逼人。而且还觉得空白之处有一种语言难以表述的意趣,是空疏寂静,还是萧条淡泊,真令人思之不尽。这种诗—般耐人寻味的境界,是画家的心灵与自然结合的产物,在艺术上则是利用虚实结合而产生的结果。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只上独坐垂钓的渔翁,他身体略前倾,全神贯注,或许此时正有鱼儿咬钩?由于钓者坐在船的一端,故尔船尾微微上翘。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更突现出一个“独”字,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这真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这幅画取唐人诗意——“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画清冷静寂的湖面上,停一小舟,一位蓑笠翁正独自垂钓,对岸山势险峻,天空阴沉,将雪山反衬得更为鲜明。近处挺劲的青松被积雪覆盖,迎风傲立,枯树低枝,颇具生机。在艺术表现上,这幅画取平远布局,构图有宋人笔意。画面上的色调单纯,点以赭石、花青,与墨色相间。一派寒气,使作品凝重而又生气,充满了静寂、萧寒的气氛。
这幅画作者以严谨的铁线描,画一叶扁舟,上有一位老翁俯身垂钓,船旁以淡墨寥寥数笔勾出水纹,四周都是空白。画家画得很少,但画面并不空。反而令人觉得江水浩渺,寒气逼人。而且还觉得空白之处有一种语言难以表述的意趣,是空疏寂静,还是萧条淡泊,真令人思之不尽。这种诗—般耐人寻味的境界,是画家的心灵与自然结合的产物,在艺术上则是利用虚实结合而产生的结果。 在中国画中何谓虚实?一般说,“实”指绘画中有笔墨处(或画得洋细的部分)。虚与实相对,无笔墨处(或画得简略,用笔较淡的部分)即为“虚”。画家作画常常用心:厂无笔墨处,用力于有笔墨处,以达到“虚实相生,元画处皆成妙境” (引自《画鉴》);。在这幅画上,作者正是这样处理的,他着力描绘垂钓者的凝神专注神态,和几条淡淡的轻柔起伏的水纹,来引起观者的想像,使空白不再是虚无,而给人以茫茫江水,悠悠天空的印象。所以,美学家认为,“艺术家创造的形象是‘实’,引起我们的想象是‘虚’”(宗白华《美学散步》虚在画上也具有“实”的意象。这种巧妙地利用空白的艺术手法,中国画家称之为“计白当黑”,是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寒江独钓图》是一幅在艺术上成功地运用虚实结合,创造出意象境界的典范之作。 唐代诗人柳宗元有一首绝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寒江独钓图》创作与这首诗有关,这就是诗意画,欣赏这一诗一画,可以领略到“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艺术趣味。 在空阔平静的江面上,有一中年人(从形象上看)正在独钓,他身体略前倾,全神贯注,或许此时正有鱼儿咬钩?由于钓者坐在船的一端,故尔船尾微微上翘。画面四周皆不着墨迹,只是在船边勾出淡淡的几条水波纹以示江面,使人可以联想江的空旷,人在画面中央,更突现出一个“独”字。马远素有“马一角”之称,他常常留出许多空白处给观赏者以自由想象的余地,以少许胜繁复,手段高明
《溪山清远图》,夏圭,生卒年不详。南宋画家。字禹玉,今浙江杭州人。早年画人物,后来以山水着称。他与马远同时,号称“马夏”。宁宗时任画院待诏,受到皇帝赐金带的荣誉。他的山水画师法李唐,又吸取范宽、米芾、米友仁的长处而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虽然与马远同属水墨苍劲一派,但却喜用秃笔,下笔较重,因而更加老苍雄放。用墨善于调节水分,而取得更为淋漓滋润的效果。在山石的皴法上, 常先用水笔淡墨扫染,然后趁湿用浓墨皴,造成水墨浑融的特殊效果,被称作拖泥带水皴。
画中景物变化甚多,时而山峰突起,时而河流弯曲。画家运用仰视、平视和俯视等不同角度取景,使起伏的峰峦和层层叠叠的巖壁,以及蜿蜒的河川,因为不同的视点在各个独立的段落里,产生独特的空间结构。笔墨紧密鬆秀,景物佈列得宜。旧谓“长幅难于深远,褊幅难于深高。”夏珪此长卷景物繁复,画家运用仰、平、俯视等各种不同角度取景,使起伏的峰峦、层叠的巖壁因不同的视点在各个独立的段落裡,产生特有的空间结构。“上下互见,前后相照,高低远近,深浅大小,隐显纡直,夷险静躁,各得其宜。”张宁盛讚夏珪纯熟稳健的作风甚得其精要。
画松树林木笔墨变化非常多;画山石是用大斧噼皴法,而这种技法是从李唐的斧噼皴变化出来。画家以乾枯的笔墨勾画石壁轮廓,再用夹杂着大量水分的笔墨迅速化开,使画面上产生水墨交融,淋漓畅快的感觉。
《梧竹溪堂图页》,夏圭,此图原载《宋元宝绘册》,图画梧桐、修竹、茅舍、远山、栏杆,一人坐室内似有所思。所画竹树疏朗简洁、布局巧妙。夏圭在《梧竹溪堂图》中描绘山居景色。远山青翠如屏,山溪江流处水势平缓,水际丛竹新篁,清润可爱,高大的梧桐树枝叶繁茂,亭亭如盖。在极其逼仄的尺幅间,画家运用的构图的繁简对比和表现手法的虚实映衬,反映了极为丰富的物象与艺术内涵。此图以空蒙的山林为背景,并将溪堂及人物拉近,刻画至精至细,在笔墨上,多用重笔,转折方硬,富于力度感,墨色浑厚古朴,耐人寻味。其设色以淡石绿、花青为主调,充分显示了画家在控制浓墨与淡色的技巧上有高超的艺术造诣。
《梅石溪凫图》,宋,马远,峭壁之上,两株梅树一上一下,红白相映,错落而开。红梅枝干虬曲,取苍龙探海之势,这是马远画树的典型画法,人称“拖枝马远”。下方的野鸭既起到了平衡画 面的作用,又是全图的点睛之笔,一幅“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景象,无限生趣,跃然绢素。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画山崖侧立,腊梅倒垂,薄雾蒙蒙的涧水中,一群野鸭正在游戏。山石以斧劈皴法画之,方硬峭拔,与用笔轻快、毛羽松蓬的野鸭形成鲜明的对比。倒垂曲折的枝条是马远特有的画法,故有“拖枝马远”之称。画面呈典型的对角线式构图,岩石、梅树都偏居画面的左上部分,梅树枝条的走势更强调了此种布局的形式感,右下方的野鸭既起到了平衡画面的作用,又是全图的点睛之笔,一幅“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景象,无限生趣,跃然绢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