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重视便血
张一辉 2017-09-22
浏览量:1033
一、便血的定义
凡血从肛门排出体外,无论血在大便前,或大便后下血,或单纯下血,或与粪便混杂而下,均称为便血。一般把排便时肉眼能看到的流血、滴血、粪便带血或脓血便称为显性出血。肉眼看不到,需用实验室检查才能发现的出血,称为隐性出血。
二、便血的病因
中医认为便血的原因不外外感、内伤两种,外感以风热燥火湿邪中肠伤络为主,内伤以饮食膏梁厚味,郁怒伤肝,忧思伤脾,劳倦伤肾,致阴络受损而下血为主。
《金匮要略》首将下血分为远血和近血:“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西医病因说:
1、上消化道疾病:
食道、胃及十二指肠的炎症、损伤、血管病变、肿瘤等。
2、下消化道疾病:
(1)肛门直肠疾病、直肠肛管损伤、非特异性直肠炎、直肠息肉、直肠癌、痔、肛裂、肛瘘等;
(2)结肠疾病:急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憩室炎、结肠癌、结肠息肉、缺血性结肠炎等;
(3)小肠疾病:肠结核、肠伤寒、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钩虫病、Crohn病、小肠肿瘤、小肠血管瘤、空肠憩室炎或溃疡、Meckel憩室炎或溃疡、肠套叠等;
3、全身性疾病:
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维生素C及K缺乏症、肝脏疾病、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等。
三、便血的表现
便血颜色可因出血部位不同、出血量的多少,以及血液在肠腔内停留时间的长短而异。
1、鲜血便:下消化道出血量多而且停留时间短为鲜红色,停留时间长可为暗红色。直肠肛管疾病出血量少鲜红,可为便后滴血或射出。痢疾、直肠癌,常有里急后重感,血便常常带有粘液。
2、柏油样便:黑、亮,不成形。如果成形则称为黑便。上消化道出血,由于血液中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使粪便呈黑色,更因为附有粘液而发亮,类似柏油而得名。上消化道出血>50ml即可出现黑便。
3、暗红色果酱样脓血便:阿米巴痢疾。
4、粘液脓血便:急性细菌性疾病。
5、洗肉水样血便并有特殊的腥臭味:急性出血性坏死性结肠炎。
6、隐血便:少量的消化道出血(每日<5ml),无肉眼可见的粪便颜色改变者,须用隐血试验才能确定。
7、咖啡色便:多为小肠或结肠部位出血。
假便血:食用动物血、猪肝等也可使粪便呈黑色,应加以注意。服用秘剂、铁剂、炭粉及中药等药物也可使粪便变黑,但一般为灰黑色无光泽,且隐血试验阴性,可资鉴别。
四、便血伴随症状
1、腹痛。慢性反复上腹痛,且呈周期性与节律性,出血后疼痛减轻者,见于消化性溃疡。上腹绞痛或有黄疽伴便血者,应考虑肝、胆道出血。腹痛时排血腹痛伴便血还见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肠套叠、肠系膜血栓形成或栓塞、膈疝等。
2、发热。便血伴发热常见于传染性疾病,如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或部分恶性肿瘤,如肠道淋巴瘤、白血病等。
3、里急后重。即肛门坠胀感。常觉排便未净,排便频繁,但每次排便量甚少,且排便后未见轻松,提示为肛门直肠疾病,见于痢疾、直肠炎及直肠癌等。
4、全身出血倾向 便血伴皮肤粘膜出血者,可见于急性传染性疾病及血液疾病,如重症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白血病、过敏性紫癜、血友病等。
5、皮肤改变 皮肤有蜘蛛痣及肝掌者,便血可能与肝硬化门脉高压有关。皮肤与粘膜出现毛细血管扩张,提示便血可能由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所致。
6、腹部肿块 便血伴腹部肿块者,应考虑肠道恶性淋巴瘤、结肠癌、肠结核、肠套叠及Grohn病等。
7、腹泻 便血伴腹泻者,即大便每天3次以上,不成形,应考虑溃疡性直肠炎(结肠炎)、结肠癌、直肠癌及Grohn病等。
8、体重明显减轻 便血伴体重明显减轻者,提示消化道溃疡、结肠癌、直肠癌等恶性肿瘤可能。
9、脓性分泌物 便血伴脓性分泌物,多为肠道有炎症或受外界刺激,如细菌性肠炎,炎症性肠病等均可以造成肠道的粘膜受损,才会出现脓血便。
10、白色或淡黄色分泌物大便 便血伴白色或淡黄色分泌物大便,提示肛隐窝炎,内痔出血、结肠炎可能。
11、肛门部有肿块 便血伴肛门部肿块,多为肛周脓肿或肛瘘可能。
12、贫血 便血伴贫血者,多为慢性失血引起,提示可能有消化道溃疡、肠息肉、胃肠道肿瘤、炎症性肠病、内痔出血等。
五、主要相关疾病
1、痔疮。厕纸染血、呈点滴状或喷射状出血,量可多可少,少者几毫升,多者可达百毫升,出血绝大多数为鲜红色,若在直肠腔内停留时间较长,也可呈暗红色,可伴有便时或便后肉状物脱出,痔疮一般情况下无疼痛,当发生水肿、嵌顿时会伴有剧痛。
2、肛裂。血色鲜红,滴出或手纸擦后有血迹,且便后有肛门剧烈疼痛。
3、溃疡性结肠炎。血色或鲜或暗,几乎每次大便均混有脓血、黏液,常有腹痛、腹泻,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须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及病理确诊。
4、肠息肉。无痛性大便出血,排便时出血,排便结束后停止,量多少不等,一般血液不与粪便相混,或息肉位置高、数量多,也可与粪便相混,儿童见无痛性便鲜血,多为直肠息肉。
5、结直肠癌。大便伴有黏液脓血,血与便相混,血色较暗,伴有大便次数及大便形状改变,如大便变细,便秘与腹泻交替,其早期大便出血类似痔疮,为无痛性便血,容易误诊。
注意:直肠癌在发病早期缺乏明显特异症状,和痔疮的常见症状一样都是便血,很多人受“十人九痔”观念的影响,以为肛门出血、大便带血就是痔疮,致使很多直肠癌在确诊时已是中晚期。
6、放化疗后便血 有放化疗病史,排便带血,有粘液血便,累及直肠者伴有里急后重,便血日久可引起贫血,偶有发热,肠镜检查粘膜水肿、充血,严重者可有糜烂溃疡。
7、异物损伤 异物引起的便血多为异物长期嵌顿在胃肠道某部位引起溃疡出血,尖形异物则可直接刺破黏膜引起明显出血病人便血或呕血。
8、肛瘘 肛瘘出血多为反复感染所致,感染引起外口破溃流血,血色鲜红,时伴有粘液,通常不与大便相混杂。
9、脱肛,即直肠脱垂,直肠反复脱出,容易出现直肠粘膜出血,排便时由于粪便的摩擦,就会有少量的出血情况发生。
10、肛隐窝炎。肛隐窝炎急性发作期会出现排便疼痛,分泌物多,手纸偶带脓血,肛门坠胀等。肛门镜可见:隐窝加深,充血、水肿,分泌物多,或有脓血,触痛明显。
六、如何重视便血
1、平时注意观察,尤其老年人和有肠癌家族史的人群。
2、当出现大便带血时,应立即到正规医院专业科室就诊,鉴别排除是痔疮,还是结直肠息肉、直肠癌,以免造成误诊、漏诊,延误最佳治疗时期。
直肠指诊:由于中国人直肠癌近75%为低位直肠癌,所以直肠指诊是诊断直肠癌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可查出癌肿的部位、范围、活动程度等重要的肿瘤信息。但在实际中因为检查不便和心理上难以接受等因素常常被病人忽视。
消化道内镜:胃、肠镜对于少量到中等量便血病人的诊断很有价值。胃、肠镜的强大还在于它除了可“侦察”疾病外,还具有“现场办案”的能力,可内镜下直接止血,方法有电凝固、止血药喷洒、硬化剂注射、小血管钛夹止血等。对于肠息肉等,还可“就地正法”,直接切除。
在临床中我们遇到许多患者因肠镜检查比较痛苦,故拒绝肠镜检查。那怎么办呢?下面我们再来介绍几种关于消化道肿瘤的其他检查。
肿瘤指标检测:肿瘤指标是指肿瘤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产生的可以反映肿瘤自身存在的化学物质,在正常或良性病变时几乎不产生或只是低水平产生,而在肿瘤组织中的含量大大超出正常组织,并且越到晚期其分泌的标志物量越多。与消化道关系较大的指标有:AFP,CEA,CA125,CA199,CA724。
CT:CT对胃肠道肿瘤的诊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不但可以观察到肿瘤本身情况,而且可以观察肿瘤所导致的并发症。但对于消化道息肉和恶性肿瘤,倘若息肉无典型形态学表现或恶性肿瘤未侵及管壁,CT非常难将二者区别开来。
总之,便血是一种很常见的症状,发现时既不要紧张慌乱,也不要放松警惕,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通过医生的检查,找出那个“幕后元凶”,只有得到有针对性的治疗,才能获得良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