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耦园探幽
梅康 2017-10-01
浏览量:4672
近几年“苏州园林”在社会上的热度很高,上月十九日市政府隆重纪念了苏州园林申报世界遗产名录成功二十周年,大苏州范围内修复和个人私家园林建造如雨后春笋。讲耦园这个小题目前有必要看看历史背景,明王朝进入中叶(公元1510年明嘉靖)以后,北京及江淮一带,工商业极为繁荣,城市人口成倍增长,市民文艺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在小说、戏曲、版画等艺术繁荣的同时,园林也成为市民文艺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它从文人雅士抒发性情、追求精神享受的上层文艺形式,逐渐变成了较普及的、全民喜爱的艺术活动。到明万历朝的五十年间,在明代历史上更是中国社会最辉煌的一段。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人文蔚起,能人辈出,令世人瞩目。特别是万历朝张居正新政所带来的引人注目的变化。万历时期成为明王朝最为富庶的几十年,为今天古典园林的存在打下坚实的基础,决不是偶然的。
一、耦园简介
清雍正年间,曾任四川保宁(今四川省阆中)知府的苏州人陆锦构建“涉园”于此,又名“小郁林”(约今耦园东花园位置)。陆锦(1681—?)苏州人。生于康熙辛酉(1681)前后,卒年约在乾隆中期,其存世恰在康乾盛世期内。陆锦著有《周易统宗》、《秀眉堂诗稿》、《养疴闲记》等。陆锦孝友能文,为官清廉,乾隆六年(1714)在小柳贞巷建平原义仓,积谷 300 吨,以贷佃农。又在义仓之南,陆锦凿池引流,构建亭台,种植花木,取名涉园。园主在此避尘嚣,悦性情,名流觞咏,悠游其间,过着诗画相析、酒茶细品的退隐生活。
耦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古城东隅仓街内小新桥巷 6 号。三面环水(东临内城河,与古城墙相望,南为小新桥巷,面对小河,北抵小柳枝巷河道,西近仓街,东北方向与新中国成立后辟建的东园。现占地面积7800平方。
1995 年4 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耦园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 月 30 日,苏州古典园林耦园、沧浪亭、狮子林、艺圃、退思园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24 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被正式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增补名录》。2001 年6 月,耦园被国务院批准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耦园的主题,如园中一处楹联所述:“耦园住佳偶",是展示园主夫妇隐居于园中,尊重女性,男女平等恩爱生活的纯正爱情主题。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习俗充溢人间,在文艺作品中虽有反映,但也不多见,而以园林这一形式来反映这种主题的,当时绝无仅有的个例了。
同治十三年(1874),欲辞官隐退的苏松太道道台沈秉成(字仲复)从上海来苏州养病,购下涉园旧址,聘画家顾沄参与设计,在涉园的旧园基础上扩地营构,形成住宅居中,东西两园的格局。
沈秉成(1822-1895)原名秉辉,字仲复,号听蕉,自号老鹤,浙江归安(今湖州市)人,生于湖郡大族。父沈功枚,历任福建同安、陕西岐山知县,秉成为功枚次子,自幼喜好读书,少时刻苦攻读,过目不忘。道光二十九年(1849)中顺天乡试举人,咸丰二年(1852)会试挑取誊录,充宣宗成皇帝实录馆汉誊录,咸丰六年(1856)廷试二甲进士,后历任侍讲、侍读、国史馆协修、文渊阁校理等京官和山西乡试副考官、江苏常镇通(常州、镇江、南通)海道等地方官。同治四年(1865)以父忧归,后赴山西奔丧,返京时,继配姚夫人及二子皆以喉疾在京师身亡,使沈秉成得肝脾之疾。同治六年(1867),经浙江桐乡籍京官严辰撮合,其妹严永华入为继夫人。同治八年(1869),授江苏常、镇、通海道道员,官正四品,驻镇江。在镇江为官时,推广蚕桑事业,编撰《蚕桑辑要》一书,以助镇江、常州一带植桑养蚕。至同治十年(1871)调苏松太道,驻上海。同治十三年(1874),擢河南按察使,寻调四川按察使,均因病未赴任,时离上海移居苏州拙政园,在江苏巡抚张之万帮助下购入城东涉园旧地构筑耦园。光绪二年(1876),耦园东花园竣工,与夫人严永华一起入住耦园偕隐。在隐居十年后,至光绪十年(1884),又复出为官,其后曾任顺天府尹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广西巡抚、安徽巡抚及署两江总督等多职。最后因夫人严永华去世,其又积劳,使旧病复发,不得已至吴下就医,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七月卒于耦园故居,后与夫人严永华同葬于仁和县(今属杭州)南山。沈秉成的一生,官职最高达巡抚和署总督等,属威震一方的封疆大吏,除其本身的才干、学识外,还得力于曾任江苏巡抚的其上司张之万的赏识和提携,张、沈两家曾在拙政园住宅(今园林博物馆)中共同生活过约两年,迁入耦园后还时相往来,后来复出赴京前后,张之万任吏部尚书等职。严永华卒后,张之万为严之诗集作序,可见张、沈两人交情之深。秉成熟谙中国传统文化,如诗文书画等,关爱国事和民众,是一典型大儒。严永华(1836--1890),耦园女主人,字少蓝,号不栉书生,浙江桐乡人,其父比玉曾任滇黔县、府官职,受家学影响,且聪颖过人,故工丹青擅诗词,人品兼美。沈严联姻,此后夫唱妇随,形影不离,终生相伴,秉成自此又充满生机,取得较好健康和政绩。而严永华却随之南北奔波,家政劳累,竭尽心力,至光绪庚寅(1890年)病逝于安庆抚署。
严永华其父严廷珏是桐乡候选道,系资政大夫,后任云南顺宁府知府,长诗文,著有《小琅轩诗钞》并欲以诗学传家。其母王氏亦长诗书画,著有《写韵楼诗钞》。严永华为次女,深得家庭熏陶,幼时即能吟诗咏词,及长成,工丹青,擅诗词,人品兼美,少时随父在滇黔任所,接受较好的家庭教育。其才华在幼年时就已初露端倪,十一岁时,其兄北上应试,她奉亲命,曾当场赋诗一首: “破浪乘风壮此游,雁行分手意悠悠。相期早啖红绫饼,聊慰门闾朝暮愁。”格式韵律已相当工整了。后因母病回浙江家中照顾,被列入桐乡《孝女传》。著有《纫兰室诗钞》、 《鲽砚庐诗钞》,还和其夫沈秉成合著《鲽砚庐联吟集》共三集六卷。严永华文才极高,诗书画俱佳,而其与沈秉成之结合也是缘于此种高雅之艺,严永华之兄严辰在《鲽砚庐诗钞》序中说: “所尤奇者,因缘之起即兆于诗,方咸丰辛酉(1861),余与前辈(指沈秉成)在京同居馆职时,相过从,适妹自黔南寄手绘花鸟四帧,并有题句,余即张之客座,为前辈所见,归述之前配姚夫人,深加叹慕,姚夫人笑曰:‘君既慕此才女,他日可求为继室。’不意一时之戏言,遂成百年之佳谶,所谓‘人结诗缘者’此也。”可见沈、严两人也是通过书画相识相知。于同治六年(1867),两人结合,成一对文雅伉俪,自此以后,二人终生相随。
沈秉成严永华取名耦园,寓指其夫妇归田偕隐,含尊重女性、男女平等,志同道合,双双隐居于此,过一种休闲自在的文人生活的意思。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相当于今司、厅、地一级的官职地位,能尊重以为女性,将之与自己等同并列,这是极富民主精神的,这是与男尊女卑习俗的挑战。“一寸相思一寸灰”,封建社会中男女平等的纯正爱情多遭扼杀,而在作为抒写爱情主题于地面物化文章的耦园,将长久地流传于人世,这在男女尊卑分明的封建社会中,是充分显出其耀眼的光辉的。耦园园主沈秉成聘请顾沄参与在涉园废址上设计营构园林,遂成如今之耦园。顾沄一生恪守自清以来之正统画风,工山水,清丽疏古,得“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等诸家之长。功力深厚,倒也在新风阵阵之沪上知音多多。
二、耦园的建筑
耦园建筑数量较多,建筑占地面积 3600 多平方米,约占全园面积的46%。园内建筑保留有多处清代遗构,部分为近现代改建、复建,基本保持了清末原有风貌。厅堂宽敞华丽,长廊曲折绵延,亭台精巧别致。主要建筑类别大致可分为厅堂、轩馆、楼阁、榭舫、亭廊等。建筑作为园林造园的四要素之一,在园林里具有使用功能和艺术欣赏的双重作用。由于苏州园林作为宅园,一般占地面积较小,而建筑占得比重较大,因此建筑多围绕山池布置,呈周边式布置形式。苏州园林作为私家园林,在功能上是住宅的延续与扩大。园中常设有宴客聚友用的厅堂,小住起居用的别院,读书作画用的斋馆,以及坐憩游眺用的亭台楼阁;大的园林还有观剧听曲所用的戏台。因此园内的建筑物较多,园址和住宅紧密地组合成整体。园林和住宅的位置关系大致有两种,一是住宅在前,园林在后,前宅后园,这些宅园都是占地较广,前后进深较大,如拙政园、留园、怡园等。另一是宅园占地前后进深不大,住宅和园林平行布置,东宅西园、如网师园、艺圃,退思园则为西宅东园。较为特殊的是耦园,住宅居中,东和西分别是园林,故称耦园。
耦园在苏州众多的古典园林中布局独特,园外三面环水,一面临街,南为水巷,东、北枕河道,西面临街,南北均建有水埠码头,保持着苏州水城建筑的历史风貌,在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中为孤例。旧时南面正门前建有照墙。园内,布局与苏州园林常用的“前宅后园”造园手法不同,为并列的东、中、西三部分,依次展开,分别为东部花园、中部住宅和西部花园。耦园内受月池是现存苏州园林中唯一连通外河、与城市水系紧密相连的水池。园北背河的楼房,通过楼上走廊和过道,将中、东、西部联成一体,东可达东花园最东头的双照楼,西可至西花园最西端的藏书楼,这种以一曲贯通三部建筑群的楼廊,俗称“走马楼”,在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中亦属唯一。中部为住宅区,沿南北中轴线依次设有门厅、轿厅、大厅和楼厅,是典型的江南大型民居传统格局。门厅、轿厅建筑简雅,大厅载酒堂为园内主厅,高大敞亮,两侧有廊与东、西花园贯通。最后一进为两层楼厅,呈倒“凹”字形,五间开阔,高大恢宏,楼厅后间有天井数处。各厅之间有院落,分别设有砖雕门楼,门楼造型由简至精,与厅堂结构相得益彰。门厅北门楼题额“平泉小隐”,院中有古井一口;轿厅北门楼题额“厚德载福”,院中植桂花。
“厚德载福”门楼位于载酒堂南院落,轿厅北面出口处,高约 6 米,宽约 3 米,厚约 0.6米,东西两侧是黛瓦盖顶的封火墙。牌科门楼,硬山顶,顶部为哺鸡脊,屋檐下面为砖雕方形檐椽两层,至瓦楞前之滴水处。其下部为六朵一斗三升的斗拱托住上面之桁条,斗拱下面之上枋处除中间和两端有精细纹头式浮雕外,余均素面无饰。上枋下面有雕刻精细之砖雕回纹挂落,上枋东西两端饰倒挂砖柱花篮头。上枋之下砖额书有篆书大字“厚德载福”,砖额东西两侧兜肚处只雕一抹角矩形方框。下枋除东西两端处刻有回纹装饰外也是素面无饰。“诗酒联欢”门楼位于楼厅南院落,载酒堂北面出口处,高约 6 米,宽约 3 米,厚约 0.8米,东西两侧是黛瓦盖顶的封火墙。牌科门楼,硬山顶,顶部为哺鸡脊,屋檐下面为砖雕方形檐椽两层,至瓦楞前之滴水处。其下部为六朵一斗三升的斗拱托住上面之桁条,斗拱间砖面饰浮雕花卉五幅。斗拱下面之上枋处为深雕山林人物画五幅,每幅场景都为天然山林,有人物二至四五人不等,似为相送、相别或相遇之场景。上枋东西两端饰倒挂砖柱花篮头。
城曲草堂位于黄石假山正北,坐北面南,为东花园主体建筑,是一组东西跨度约 40 米的重檐楼厅,在苏州各园中较为少见。整座楼厅前有廊,内辟小院四处,重楼复道,西与住宅相连,总称“城曲草堂”。中间设大厅三间,中间悬匾名“城曲草堂”,是旧时园主宴聚处。楼上题“补读旧书楼”。底层西侧,为书斋,题为“储香馆”,是当年园主后裔读之处。东端略向南凸,呈曲尺形,楼下名“还砚斋”,为园主读书处,楼上名“双照楼”,三面开窗,观景佳处。
城曲草堂两侧各有南北向走廊,东名“筠廊”,临水而筑,廊外伴植丛竹,廊中建有半亭,亭下有水道与园外河道相通,亭壁有清初名家王文治《抡元图碑》,上有沈氏夫妇跋文。廊曲折南延,与望月亭、吾爱亭相接。西名“樨廊”,廊外伴植木樨树,南与藤花舫、无俗韵轩相连,而后曲折延伸,过月洞门及半亭,直至园东南隅之楼阁,使全园建筑散而不断,呵成一气。东花园东南隅有一厅一楼,楼名“听橹楼”,厅名“魁星阁”,楼厅之间以阁道相连,错落排列。“听橹楼”下层名“便静宧”。楼北布置山坡、石径,栽植花木,自成一处幽僻的小景区。
西园织帘老屋之南为东西展开的湖石假山,类似屏障,山南形成一个独立小区,散布书斋、天井。假山小巧玲珑,峰峦绝壁,山洞蹬道俱全,山间散植乔木,与东花园的黄石假山各有所长。织帘老屋之东北有三进平房,自成院落。其中一、二进有耳房,南有石库墙门,门前隔走廊,与织帘老屋毗邻处为南向歇山顶方亭。亭东走廊中有坐东朝西歇山顶半亭一座,名“鹤寿亭”,依墙而建。织帘老屋之北为一庭院,院内有湖石花台、花木、古井。北面为藏书楼,是书房和庭院结合较好的例子。楼北为临河而建的平房和一小院落。
然而,耦园建筑布局一反苏州古典园林建园法则,刻意讲究方向、位置。作为苏州园林要素的建筑、山石、水池、树木等均体现出精心的安排,蕴含着易学原理,这在苏州古典园林建筑史上是一个极罕见的例子。耦园建筑的方位并不是随意而定,除了考虑向阳、高爽、通风等因素外,还有更多的信仰成分决定着建筑方位的选择,即建筑中蕴含的空间要素与神秘观念有关。
沈秉成在耦园竣工时撰诗《奉命按察河南,旋掉蜀皋,以病辞侨寓吴门,茸城东旧圃,名曰耦园落成记事》:不隐山林隐朝市,草堂开傍阖闾城。支窗独树春光锁,环砌微波晚涨生。疏傅辞官非避世,阆仙学佛敢忘情。卜邻恰喜平泉近,问字车常载酒迎。《周易》形成后,直接影响了建筑方位与内容。象天法地“四象”就是典型一例,把天空中的星座想象为鸟;想象为龙;想象为虎;想象为龟蛇。这种为天象和地神和互找依据的做法有很多牵强附会的成分,属于难以令人信服的“迷信”内容。耦园全园分东花园和西花园两部分。面积东花园大西花园小,是根据阳大阴小的原理而定。园门南向,东花园位左,西花园位右,符合左阴右阳之制。园门居东西花园之中而面向南,据《周易》,南为离卦,对应一日正午和一年的夏季,此时太阳日照充足,为一日和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刻。布衣小民贫贱卑微,难与盛阳平衡,不避反为其伤,所以阴阳民宅不敢正南面立。阳宅门偏设在东南处,东南方是集位,虽有招财进宝寓意,但也含有避冲这层意思。
耦园大厅中居中央名“载酒堂”,面阔五间,是耦园主厅,为主人宴请宾客之所。“泽中”现象在历代都城建筑中一再体现。古人又把“3”看做天数,“2”看做地数,“5”就是天地数相加之和,为此,“中五”象征未分天地时的本初太极。这是大厅“载酒堂”为什么位于耦园中央的原因。“载酒堂”建筑规模面阔5间,蕴含“中5”数之意。苏州古典园林受空间限制,一般不规划中轴线,代之以非几何布局,以避空间逼仄之短。耦园在苏州古典园林中面积不算大,但有明显的中轴线布置,如果没有中轴线就没有全园的易学构架。对照“太一下行九宫图”,可以确定耦园布局是以它为蓝本的。从阴阳学角度看,阴阳不是截然分开的两部分,而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交互。耦园的主题是夫妇双双归隐,因而东花园布置象征男女生活和谐美满。严永华是沈秉成第三任夫人,数字“3”对应方向是东,所以,东花园到处有园主第三任夫人的影子。受月池,题名中的“月”为阴,“阴”的异体字写成“水月”意即水中之月为阴。池岸由石块堆砌,石为阳,故池为阳。池中水与水中月为阴,“受月池”寓意男主人接受和依恋女主人。双照楼,题名中“照”是“明”的意思,“双”是指“日”和“月”,“日”为阳,“月”为阴,日月双照,阴阳并存为“明”字,暗喻园主夫妇双双比肩共存。藏书楼,位于偏北西墙根,西对应“收”,北对应“藏”,藏书楼安排在“收”“藏”的位置,符合易学。沈秉成生于1822年,购下耦园时(1874年),他才52岁,这个年龄对应季节,相当于仲秋时节,也是人生最有收获的成熟阶段,退出官场著书立说,成为沈氏晚年的选择。耦园以易学原理构架全园,蕴含的意义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
三、耦园叠山理水
中国多山,山地约占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千奇百怪、千姿百态的山体,仿佛鬼斧神工的雕琢造。中国多河、湖,大小河流总计51600余条,大小河泊2800余个。从西部高原而下的长江、黄河蕴育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园林之山水开自然峰岚之势,而胜于自然。明末清初私家园林的叠山出现两种倾向:一方面是沿袭宋以来土石相间或土多于石的土石山的做法;另一方面则由于园林富贵气或市井气促成园主人争奇斗富的心理,而流行以高架叠缀为工,不喜见土的石多于土或全部用石的石山做法。水、石是园林的骨架,“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提出叠山理水的原则:“要须回环峭拔,安插得宜。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又须修竹、老木,怪藤、丑树,交覆角立;苍岩碧洞,奔泉汛流,如入深岩绝壑之中,乃为名区胜地。”对于园中的水池,则认为“凿池自亩以及顷,愈厂愈胜。最广者,中可置台榭之属,或长堤横隔,岸苇杂植其中,一望无际,乃称巨浸”,池岸旁应“植垂柳,忌桃杏间种。中畜凫雁,须十数为群,方有生意。最广处可置水阁,必如图画中者佳”。
园林水与山的总体关系:水随山转,山因水活。黄石假山位于东花园中部,城曲草堂之南,是东花园的主景。重楼主体建筑退居东园后部,假山略偏轴线一侧,位置恰当,便于从各个角度观赏。该山以黄石为材,高不足5米,占地约300平方米。叠石手法自然,是苏州各园中较为成功的一例。据刘敦桢20世纪50年代考证,认为与明嘉靖年间张南阳所叠上海豫园黄石假山几无差别,可能是清初涉园的遗物。山顶石室为清末所加。假山由东、西两部分组成。东半部较大,自城曲草堂前石径可通山巅,东为平台,西为石室。平台之东,山势增高,转为绝壁,直削而下临于池中,绝壁东南角设蹬道,依势降及池边,此处叠石气势雄伟峭拨,是全山最精彩部分。绝壁东临水池,此处水面开阔,假山体量与池面宽度配合适当,空间相称,自山水间或自池东小亭隔岸远眺,山势陡峭挺拔,体形浑厚。假山西半部较小,自东而西逐级降低,坡度也渐平缓,西南边缘止于无俗韵轩的东壁及曲廊。次山名“桃屿”,山上有平台,叠竖向黄石,置石桌、石凳。东西两半部之间辟有谷道,宽仅 1 米余,两侧削壁如悬崖,形如山水石峰峡谷,故称“邃谷”。山巅不建亭阁,而在山顶山后铺土处疏植山茶、绣球、紫薇、蜡梅、天竹及女贞、黄杨、扁柏、国槐等花木,几株树木斜出绝壁之外,与壁缝所长悬葛垂萝相配,增添山林自然风味。此山绝壁、蹬道、峡谷,叠石手法自然逼真,石块大小相间,有凹有凸,横直斜互相错综,而以横势为主,犹如黄石自然剥裂的纹理。隔池向东南,依廊、亭、阁、楼,垒土成坡,叠石成阶,略成花台,间盘石径,掩以竹丛,散植杏、梅、松、广玉兰、紫薇等花木,并以白墙为底,竹丛作衬,显得清新活泼,显主山余脉之势,同隔岸雄浑峭拔的主山遥相呼应,产生对比。
明未清初出现社会进步的现象:(1)造园家,无论工匠“文人化”或者文人“工匠化”的,按其执业方式和社会地位而言,已有几分接近于现代的职业造园师(landscape architect);或者说,已具备类似后者的某些职能。(2)造园的理论方面,涉及有关园林规划、涉及的探索和具体的造园手法的表述,虽未能形成系统化,但已包涵现代园林学的某些萌芽。(3)造园的运作比较强调经济的因素,已朦胧地认识到市场、价格的制约情况。
水不在深,妙于曲折。山水作为造园四要素之一,它是苏州园林的基本物质构成。山是园之“骨”,水是园之“血脉”,草木为园之“毛发”,“园林之胜,唯是山水之物”。在一些小型的园林和庭院中,不可能容纳体量较大的山水,于是,就代之以石、泉,作为山水的象征。因此,自古以来,赏石成为人们的风尚,一些文人雅士更是爱石成癖。如宋代的苏轼、米芾等名人。以太湖石为代表的奇石被各地园林广泛地运用着,而以江南一带园林用得最多。
中国历史上叠山理水造园的重要著作。古代:《园治》(计成著,明万历)、《一家言》又名《闲情偶寄》(李渔著,明万历)、《长物志》(文震亨著,明万历)。现代:《江南园林论》童寯(1930年)、《苏州古典园林》刘敦桢(1959年)。
耦园山水间。1965年,假山曲径和花台,用石上百吨。“山水间”水阁系整体落架重建,因觅得鸡翅木“松竹梅”落地罩,故水阁体量比原先相应放大,东西池岸也略向后退,为了使水阁贴近水面,取近水楼台之意,将“山水间”地平面放低了 70厘米。重修樨廊,并新建樨廊无名亭。另外,对中部住宅区也作了一些整修,如楼厅前的砖细墙门所用砖雕与构件,系从古市巷(现人民路至皮市街段的白塔西路)、庙堂巷、景德路等数处拆来的旧件拼装。
位于东花园受月池南端,魁星阁正北,与双照楼隔水相望。北半部凌空于水上,为一水阁,卷棚歇山顶,南北通透,四周围廊,面积约70平方米。四角飞檐高翘,装饰精美。两歇山塑有“松鹤”“柏鹿”浮雕,廊四周置“吴王靠”。南侧置有大型鸡翅木雕落地罩,跨度4米,高3米。双面镂雕松、竹、梅“岁寒三友”图案,雕艺精湛,传为明代遗物,系20世纪50年代修复时,从他处移来,现为镇园之宝。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评价:“水阁‘山水间’内‘岁寒三友’落地罩雕刻精美,规制较大,为苏州各园之冠。”北侧有纱槅三扇,雕饰牡丹、葫芦图案。“山水间”为清沈荃题匾,因值山水之间,故得名。
园林中曲与直是相对的,要曲中寓直,灵活应用,曲直自如。画家讲画树,要无一笔不曲,斯理至当。曲桥、曲径、曲廊,本来在交通意义上,是由一点到另一点而设置的。园林中两侧都有风景,随直曲折一下,使行者左右顾盼有景,信步其间使距程延长,趣味加深。由此可见,曲本直生,重在曲折有度。有些曲折,定要九曲,既不临水面(园林桥一般要低于两岸,有凌波之意),生硬屈曲,行桥宛若受刑,其因在于不明此理(上海豫园前九曲桥即坏例)。园林中的大小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无大便无小,无小也无大。园林空间越分隔,感到越大,越有变化,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的空间,因此大园包小园,即基此理。如果入门便觉是个大园,内部空旷平淡,令人望而生畏,即入园亦未能游遍全园,故园林不起游兴是失败的。如果景物有特点,委婉多姿,游之不足,下次再来。
四、耦园的植物
园中花木以观赏为主,并与山水、建筑有机结合,起到丰富、衬托园林景色的作用。同时,也是地方民俗文化的一种反映,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如楼厅前植有金桂和白玉兰,称之为“金玉满堂”等。花木种植在园林构筑中也是一个重要环节。
五、耦园的人文
1、民国 28 年(1939),当代国学大师钱穆曾与眷属住入东花园,其长侄钱伟长亦曾同住此园。钱穆在耦园居住了一年,其间于补读旧书楼上,半日读英文、世界史,余半日至夜半专意撰《史记地名考》一书,并以一年时间完成了此书。自 1949 年春钱穆往香港任教后,再也未回过耦园,但其家属一直居住于园内,直至 1956年才迁出。
2、民国 29 年(1940),民国年间著名的民族商业企业家常州刘国钧购下耦园,当时园子已破败;抗战胜利,人回香港,黄炎培动员他回国,解放后,当过江苏省副省长。
3、沈秉成之孙,沈迈士,清光绪十七年(1891)生于耦园;母亲龚韵珊和父亲沈瑞琳,均擅书画及医学,沈迈士自小在书香门第中濡染,继承家学,善诗擅画,为著名书画家。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美协上海分会理事、中国书协会员、中国书协上海分会名誉理事、上海文管会委员、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等。沈迈士 1985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4、近代书画篆刻家吴昌硕,以书画篆刻名重海内外。他早年客居吴门,时以篆刻广交游,结识了如听枫园吴云、耦园沈秉成、攀古楼潘祖荫等一时胜流名士。同时使他与苏州的名园胜迹结下了情缘,并留下了不少诗篇,他的《耦园杂诗》即为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