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星际穿“乐”(四)——行星

    顾丹红   2017-11-02

    浏览量:618

    大家下午好,今天是星际穿“乐”系列讲座的第四讲《行星》。前面三讲的主题分别是灿烂辉煌的太阳、著名儿歌《小星星》,还有上一讲中激发大家无穷想象力的深夜倾诉对象——月亮。如果说前面三讲像是独角戏,中心角色只有一个,那么今天的讲座则像是大家族内部的群戏,而这个“大家族”就是太阳系,“家长”太阳靠它强大的能量和吸引力,带领着大大小小的行星不停地转动运行。不同的星球,有着不同的外形和特性,不同文化和地域的人也有不同的解读,相关的作品往往与天文学、星相学和神话交织在一起。

    然而行星们不像日月那么容易观测,金木水火土之外的行星肉眼都看不见了,所以有关行星的经典音乐作品要少得多。少不要紧,重要的是要有精品佳作。今天的讲座主要集中在一部7个乐章的大型作品,一部交响音乐史上的名作,英国作曲家古斯塔夫?霍尔斯特的代表作——组曲《行星组曲》。此外,我还会介绍一些《行星组曲》影响之下的相同题材的当代作品。

    在创作《行星组曲》组曲时,霍尔斯特肯定没想到它的这部作品在后来会那么受欢迎,其光芒几乎掩盖了他创作的其他优秀作品。大家即使不知其名,也可能早就听过《行星组曲》的主题片段。迄今为之,不少电影大片的经典配乐也是深受这部作品的影响,甚至直接在电影中使用霍尔斯特原作。

    英国作曲家古斯塔夫?霍尔斯特(Gustav Holst)1874年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祖上有德国血统,不过早在霍尔斯特曾祖父那一辈,他们家已经移民英国了。古斯塔夫?霍尔斯特从小体弱多病,先后学习了钢琴、小提琴和长号。学长号的原因是因为他爸爸认为这个对他的哮喘有好处。成年后,他在乐队中吹奏长号也一度是他赖以维生的手段,也借此了解了很多音乐作品的乐器写作。他的音乐创作是从他十几岁的时候开始的,1893年进入伦敦的皇家音乐学院学习。

    在他婚后,他逐渐放弃了乐团生涯,花更多的时间去作曲。为了维生,他开始开始去学校当音乐教师,一当就是一辈子,直到身体不再允许。他的一生非常勤勉。工作之余的周末和学校的假期,他大多用来作曲,很少用来休息。

    创作《行星组曲》的想法源于1913年,他在去西班牙旅行的时候,结识了了一位占星家,并开始阅读相关的书籍。《行星组曲》中《海王星》乐章的标题就直接就取自“现代占星术之父”阿兰?里奥(Alan Leo)所写的一本书的章节标题。所以,《行星组曲》并不是从天文学的角度来创作的,而是从占星术中各大行星对人的性格、情绪影响这个角度出发创作的。这大概也是这部作品深受大家欢迎的原因,虽然主题看起来非常的宏大和高深,但内容却通俗易懂。

    从音乐风格上说,这部作品受到了当时各种音乐流派的影响,如浪漫主义晚期音乐的大规模编制,再有印象派大师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作品,还有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作品中的原始主义和表现主义,还有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的和声与配器的影响。

    1914年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年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不过在大战爆发之前,霍尔斯特已经开始创作《行星组曲》了,他在这一年创作了第一乐章《火星——战争使者》、第二乐章《金星——和平使者》和第四乐章《木星——欢乐使者》。根据章节的顺序,大家会发现,咦?这个作品的各章节的星球顺序,竟然不是根据行星与太阳的距离远近的顺序排列。按照我们传统的概念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等等。而霍尔斯特的行星组曲只有七个乐章,顺序分别是火星、金星、水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在我小时候读书的时候,太阳系9大行星的概念可谓是深入人心。不过在霍尔斯特创作《行星组曲》时,他对冥王星还一无所知。因为冥王星太小又太远了,很难观测到,直到1930年,人类才第一次观测到冥王星的存在,而现在冥王星连九大行星都不算了,变成了一颗矮行星。而地球并不是占星术的研究对象,所以霍尔斯特只创作了7个乐章。但是,他为什么要按照这个顺序排列呢?

    乐章的标题和内容是源自于占星术,乐章的顺序也与占星术有关系。让我们再看一个表格黄道十二宫的第一宫白羊座的守护星就是火星,然后依次分别是金星、水星、月亮、太阳、水星、金星、火星与冥王星、木星、土星、土星与天王星、木星与天王星。因为霍尔斯特作品叫行星组曲,所以要去除日月,在去除他不知道的冥王星,省略重复的行星,剩下的顺序与七个乐章就正好对应了。而且因为作品中土星代表老年,所以整个作品似乎也和人类一生中要经历的多个阶段相呼应。除了占星术的关系,古典交响曲四乐章的结构和性格也恰好与开头四个乐章相对应,快速、强有力的第一乐章、慢速温柔的第二乐章、活跃的谐谑曲乐章、和第一乐章一样快速、有力的第四乐章。

    作曲家曾经这么描述过自己的这部作品:他们没有具体的音乐情节,也不因为与古典神话中的神仙有相同的名称发生任何联系。如果听这部音乐需要什么提示的话,特别是从广义上去理解,那么知道每个乐章的副标题就足够了。比方说,“木星”带来了通常所说的欢乐,也带来了与宗教或者民族节庆有关的礼仪性的喜悦;“土星”不只是带来了体力的衰退,也带来了一种完成事业的景象;“水星”则是智慧的象征。

    1918年,作品中的一部分有一次缺乏充分排练的预演。经过几次片段式的演出,一直到1920年,整部作品才第一次正式公演,大获成功。此后,霍尔斯特跻身英国少数几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曲家之列。

    因为这是一部庞大的作品,所以我一开始花了一些时间来介绍整个作品。下面让我介绍一个乐章,欣赏一个乐章。首先是第一乐章《火星——战争使者》。刚刚我提到过,这个乐章是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那一年创作的,不过霍尔斯特已经在战争爆发之前,已经完成了这个章节的草稿。所以,这个作品和实际发生的战争毫无关系。

    在我们中国采用了“五行”——金木水火土,来给行星命名。而在西方则是用古希腊古罗马的神明来命名。火星的英语名字Mars来自古希腊的战神玛尔斯,也对应了古希腊的阿瑞斯。但据说,玛尔斯和阿瑞斯还是有所不同的,玛尔斯更多的是保卫和平,而阿瑞斯则更多的是破坏。不过霍尔斯特并不是要描绘具体的哪个神,却是具体描绘出战争的紧张与可怕。

    在音乐上,霍尔斯特是用了一些特殊的手法来表现这种特性。首先是特殊的节拍,5拍子,而且从头到尾还用了两种不同的五拍子。根据拍号,全曲可以分成3大块,分别按照5/4拍、5/2拍、5/4拍的顺序,当然最后还有一小段用了5/2拍和3/4。在五拍子里还加入了三连音,几乎贯穿第一大块和第三大块的大部分段落,这种节奏让音乐气质显得特别强硬。我们来单独体验一下这个节奏的感觉。具体的创作中,这个节奏不不仅仅是是打击乐器的节奏,定音鼓还有弦乐,都是有固定音高的。不仅如此,在一开始力度较弱的时候,作曲家还让所有提琴的演奏者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持弓方式,用琴弓的背部木质的部分去碰擦琴弦,产生了一种新的音色。在固定音型下,从弱到强的渐近,让人感觉到战车的挺近,感觉是进行曲的气质。比较有意思的是,在英语中进行曲march和三月March使用的单词完全相同,只是区分大小写。而三月March的命名正是源于火星Mars。而进行曲最早就是源自于军乐队。其他的进行曲都是后来才有的。

    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下《火星——战争使者》这个乐章。一年一度的英国广播公司BBC的逍遥音乐节不止一次演出过这个作品,我们要看到的视频是2016年爱德华?加德纳(Edward Gardner)指挥的国家青年交响乐团的现场录像。

    整个作品大概是7分钟,但是绝不冷场,一开始我们就能听到刚才提到的5拍子带三连音的节奏,作为背景,然后第一个主题采取了大跳向上加半音下降的模式,一路升高。第二个主题则是连续的附点,起伏迂回,各种变化音让音乐变得更为紧张而恐怖。第三个主题则是铜管咄咄逼人的轮番登场,有一种势不可挡的感觉。中间部分并不长,节拍略有调整,依然是五拍子带有三连音,但和之前的不同。但是中间第二部分的主题还是用了第一部分出现的第二主题,就是那个变化音很多、起伏迂回的主题。然后重复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题,但是力度一出来就是强的,似乎战争变本加厉了,然后是第二第三主题再次出现,整个乐章从力度上和节奏上都是非常强硬,最后几个小节,乐谱上的力度是四个f,那不是一般的强了。和声上各种不协和,听起来让人联想感到战争恐怖可怕

    霍尔斯特认为这是他写过的最具有破坏力的音乐。大家感受到了没有?这首曲子对《星球大战》等电影大片的音乐创作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也影响了很多重金属乐队。也是整部作品最受大众欢迎的乐章之一。所以,我介绍这首曲子的内容要多一些。正是因为这个乐章对电影音乐有这么大的影响,我现在听这个乐章的时候,反倒会在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大场景的画面。

    听完了紧张刺激的第一乐章,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动听悦耳的慢乐章,让大家平复一下心情。金星在英语中的名字Venus来自于美丽的爱神维纳斯。所以,这一乐章也是非常的美。金星与地球相邻,金星离太阳也很近,表面灼热,外面还有一层浓稠却又透明的大气,所以金星的光芒特别耀眼,在历史上,有很多诗歌和画作都是受到金星的影响。比如大画家梵高就有不止一幅画中出现了金星,其中包括他著名的《星月夜》。而在当代,很多科幻小说、电影中也常出现它。

    这个乐章正如它的副标题——和平使者,有一种平静美好的特质,无论是从力度上、音色上还是主题旋律上。圆号虽然是铜管,但是也能够发出类似于木管的温暖柔和的音色,常常和木管乐器长笛、双簧管等乐器一起合作。整个乐章除了圆号,其他尖锐的铜管乐器都没有加入进来。我们还能听到叮叮咚咚的一种乐器是叫做钟琴(Glockspiel) ,有点类似木琴,但是敲击的是不同大小的金属片,算是一种有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悦耳动听的音色和竖琴搭配在一起,让温暖的音色中穿透出一种迷人的光泽。节拍也变得规整了,采用了最常见的四四拍。中间又进入了3/4拍,小提琴带领弦乐演奏出一个非常动情的主题。其实整个作品的速度和节拍都变化了很多次,但是过渡都很平和,但又不失流动,而力度上有起伏,但不大。与第一乐章《火星》产生了特别强烈的对比,特别的美好而且富有诗意。

    水星的英文名字Mercury来自古罗马神话中众神的信使墨丘利。他穿着一双有翅膀的鞋子,跑得飞快。《水星——飞行使者》的英语标题中副标题直译过来,就是带翅膀的信使。除了信使,墨丘利还是商业之神、骗子和盗贼之神、雄辩之神,甚至被宽泛的当成机智、知识、幸运、道路、旅行者和年轻男子的庇护神。

    从天文学的角度看,水星也是一颗跑得飞快的星球,几乎是地球公转速度的两倍,因为水星是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所以只需要88个地球日就能完成水星的公转。水星的轨道也因为离太阳特别紧,受到强大的引力场影响而产生了变化,没法用牛顿的力学理论来解释。19世纪的天文学家依然对这颗“飘忽不定”的行星也是非常困扰,具体的轨道方程式,直到20世纪才被爱因斯坦所攻克证明。

    所以《行星组曲》中,霍尔斯特也是在音乐上体现出水星的快和狡黠,采用了非常快的速度。在6/8拍中,不同的乐器如同接力赛一样,在上下起伏之间,连接成了第一个主题。而第二个主题则带有民间舞曲的性格,动听欢乐。虽然是6/8拍,却有一股三拍子的谐谑曲的特质。无论是第一个主题还是第二个主题,都时常出现同时或者先后的3对2的节奏比例,更加突出了水星的神出鬼没和飘忽不定的感觉。

    从音色上,主要乐器依然是木管和弦乐,外加小号和圆号,音色上要比《金星》明亮一些。《金星》中使用的钟琴继续活跃着,同时还加入了另一种键盘打击乐器,钢片琴,外形看起来像是迷你的钢琴,实际上并不是。音色有点八音盒的感觉。

    木星的英语名字Jupiter源于古罗马的主神,朱庇特(也对应于古希腊的宙斯)。木星也是太阳系中最庞大的星球。正如朱庇特在神话中有特别多的子女,木星的卫星数量也是太阳系中所有行星中最多的,甚至到今年6月,还有新闻报道天文学家又发现了两颗木星的迷你卫星,所有卫星数量已经累计到了69颗。

    所以,在音乐上《木星——欢乐使者》也是气场最强大的,相应的,这个乐章也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乐章,经常出现在影视配乐中。如果我没记错,我小时候有一个广播节目的片头就是这个章节的开头一段。

    在这个乐章中,当然所有的铜管乐器都回来了,打击乐器也更丰富,包含了大鼓、铃鼓、三角铁等等。音乐从力度上、音色上、声部上都有更丰富的层次感。第一个主题节奏强劲、气势磅礴,由圆号奏出,节奏中带有切分,弦乐快速而欢乐的运动构成背景。这时候,圆号体现出来的可是铜管的特点。这是全曲最知名的两个主题之一。之后音乐不停运动着,从矫健的步伐变成了舞蹈,带有民间舞蹈的特点。刚才我提到过,霍尔斯特本人的的说法,说木星的欢乐中包含了宗教或者民族节庆有关的礼仪性的喜悦。除了舞蹈的主题,乐章中还有一段有着英国民歌的旋律特征。而这段旋律后来改编成了合唱《我向您发誓,我的祖国》,这也是在英国家喻户晓的一首歌曲。在英国首相丘吉尔、撒切尔夫人和戴安娜王妃的葬礼上都用到了这首合唱。我们在完整的欣赏《木星》这个乐章之前,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个合唱。优美、大气、深情,又带有英国民间音乐的旋律特征,这个旋律也是大部分构建在六声音阶上。对于,我们中国地区而言也会有一种亲切感。这个旋律也让人联想到一战之后,英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再也回不去了,听到这样的旋律有一种怀旧的味道,乐章的最后将前面出现过的主题交织在一起,以一种欢乐、胜利的姿态结束。

    英国外交家塞西尔?斯普林-赖斯的诗作,中文大意,源自网络:

    我向你起誓,我亲爱的祖国,我愿在你面前献上世间的一切,

    那全然完美无缺的,就是我对你奉献的爱

    那是不问任何原因的爱,更是在试炼中依然坚立的爱,

    那是献在祭檀上,最诚挈与最美好的爱,

    一个永不凋零的爱,是诚愿付上一切代价的爱,

    更是毫无畏惧献上最后牺牲的爱。

    更有一个遥远的国度,是我许久以前就已听闻,

    对爱她的人来说,是最亲爱的故土; 对知道她的人,是最伟大的祖国,

    我们数不尽她有多少精兵,也见不着她的王,

    她的堡垒是由忠诚的心所筑起,她的荣耀是由无数的苦难而生,

    在宁静之中,一个又一个的忠魂大大的扩展了她荣耀的国度,

    她的道路是谦和,她的一切是全然的平安。

    土星Saturn的名字来源于朱庇特的父亲撒顿,在被自己的儿子朱庇特推翻后,他从主神变成了古罗马的农神。土星是太阳系中第二大的行星,除了大,他还有着太阳系中最壮观的环系。直到最近几十年,大家才发现所有的巨行星都有环,只是没法跟土星环媲美而已。这个环可能是某一个卫星或者小行星被破坏时变成的,能和它古老的过去联系起来。

    《土星——老年使者》据说是霍尔斯特本人最满意的乐章,也是演奏时间最长的乐章。一开始均匀缓慢的节奏,似乎在模仿年长的老人迟缓的步伐。《木星》中的欢乐到了这边变成了一种遗憾和忧伤,强有力的主题在这边变得柔和缓慢。仿佛无休止的迟缓步伐中,乐曲的出现了变化,流淌的竖琴和管钟代表的钟声出现。

    音乐的最后变得美好起来。刚才提到过作曲家说:“土星”不只是带来了体力的衰退,也带来了一种完成事业的景象。那么这个美好的部分,就是年长者回顾自己的一生,也看到了自己过去的美好和成就。

    在介绍下一个乐章之前,我要先介绍另一个英国的音乐家威廉?赫歇尔(William Herschel,1738 – 25 August 1822)。他本来是德国人,他是跟着父亲加入了汉诺威王室的军乐团到了英国,后来在英国多地担任过管风琴师。当年英国的王室乔治一世、乔治二世,都是从德国汉诺威过来的。在那个年代,管风琴师不但要在教堂弹奏管风琴,还要作曲。以前的音乐家都是演奏家和作曲家二者身份不分离。他一生中虽然写过为数不少的作品,有乐队作品,也有羽管键琴、管风琴等键盘作品。

    但是他有一个特别的爱好——天文。他研究的可不是什么占星术啊,他还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望远镜,后来还制作了更多。他做的望远镜在我们现在,根本没法和哈勃望远镜相媲美,可在当时已经不得了,因为威廉?赫歇尔用他自制的望远镜在1781年发现了天王星,后来还发现了天王星的两颗卫星、土星的两颗卫星。威廉曾经写到:“用倍数这么高的望远镜观察天王星,其难度几乎赶得上用管风琴演奏亨德尔的赋格曲”。亨德尔也是从汉诺威王室的音乐家,也是从德国移民到英国,是当时整个欧洲包含英国最著名的作曲家。

    最终,威廉?赫歇尔因为他在天文学上的成就获得了一系列的荣誉。他终于变成了一位全职的天文学家,因为他再也不需要靠音乐来养活自己了,他在当年算是相当的长寿,活到了83岁。他家族里也出了很多天文学家,儿子妹妹都是,他的助手同为天文学家的妹妹更是活到了97岁。

    天王星Uranus——天空之神乌拉诺斯,是古希腊泰坦众神的父亲。当然,这只是名字上的渊源,天王星并不是土星的父亲。

    这个乐章,听起来有一种诡计多端的感觉,让人联想到前面的一个乐章《水星》。也是非常的快速,有谐谑曲的风格。不过在这个乐章中,神秘多过活泼。一开始四个音符G——降E——A——降B构成的一个动机,似乎在预示着什么。这个动机贯穿全曲,似乎暗示着魔法师无处不在。

    海王星Neptune,名字来源于古罗马神话中的海神尼普顿,《海王星——神秘主义者》这个乐章,则让人联想到温柔美丽的《金星》乐章。这个乐章中,钢片琴和竖琴为音乐增加了很多神秘色彩。在音乐的最后,还有一段没有歌词的女声合唱,天籁般的传来。这个合唱团根据乐谱要求,并不是站在舞台上,而是在观众看不到的台侧,因此这个乐章比《天王星》的神秘感要强很多。最后音乐消失在一片虚无之中。本来音乐到这里就结束了,虽然1930年天文学家发现冥王星的时候,霍尔斯特还活着,但是他因为《行星组曲》太流行,远远盖过了他所有其他作品,所以他后来气得都放弃了占星术,更不可能去续写一个乐章了。2006年,国际天文联合会把冥王星开除出了9大行星,变成了一颗矮行星,毕竟从体积上说冥王星特别小。更因为天文学家在柯伊伯带发现了更多类似于冥王星一样的天体,目前已经确认的都多达几千颗。可是在冥王星被开除之前,偏偏有人为冥王星创作了一个乐章,现在常常和《行星组曲》一起演出。

    2000年,霍尔斯特女儿伊莫根?霍斯尔特(Imogen Holst)的助手与学生——英国作曲家柯林?马修斯(Colin Matthews 1946-- )将霍尔斯特的这部代表作品续写了新的第8乐章“冥王星——新生者(Pluto, the Renewer)”,以纪念已故的伊莫根。马修斯也是研究霍尔斯特的专家。并于当年的5月11日,由长野健指挥哈雷管弦乐团,在英国曼彻斯特进行世界首演。

    马修斯认为写一个比《海王星》更神秘的乐章大概得让乐队都搬到台侧去,不切实际,从天文学的角度来描绘冥王星也似乎野心太大,而且和原作不统一。所以,最后他安排《冥王星》出现在《天王星》的乐声快要彻底消失之前进入。这个乐章又是一个非常快速的乐章,速度比《水星》更快。一开始音乐描绘了太阳风,然后他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的音乐性格和老师的音乐性格。最后的效果,作曲家自认为是更多地偏向于霍尔斯特。

    如果说《冥王星》的这个乐章代表了矮行星,那么有没有人为小行星创作过作品呢?当然有!2006年柏林爱乐的专辑中,除了刚才提到的几个乐章,还有多位作曲家创作的《小行星——图塔蒂斯》、《谷神星》等乐章,像乐迷们展示了更宽广的宇宙视野。

    今天的讲座最后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芬兰女作曲家卡伊娅?萨里阿霍(Kaija Saariaho,1952)创作的一个短小的作品《小行星4179——图塔蒂斯》。也许大家知道这个名字,因为我国的“嫦娥二号”探测器,对其进行过近距离的观测,这也是我国空间探测历史上的一次突破。

    图塔蒂斯的名字来源于凯尔特神话中的战神。这个小行星的形状特别奇怪,有的说是像土豆,有的说像是生姜,而且表面伤痕累累。图塔蒂斯的运动也很有个性,它会绕着自己长轴转动,也会绕着自己的短轴运动,在不同区域时它的运行速度也会不一样。从外形到运动方式很古怪。如果我们站在这个小行星上,每次太阳出来的时间和地点也会是随机的,所以,图塔蒂斯的不确定性,使得它成为了可能会威胁地球的小行星之一,尽管现在看来,这个几率还非常小。作曲家在不长的篇幅中,努力突出这些特质,作品创作于2005年。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西蒙拉特尔爵士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的图塔蒂斯,视频图像是科学家模拟出的图塔蒂斯3D动画效果。

    【返回】

    投诉建议:0512-65227889    咨询电话:0512-65226989
    网站维护:苏州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 0512-65226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