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瑞光塔传奇

    钱玉成   2017-11-11

    浏览量:890

    在中国历史上,唐宋之间的五十多年中,出现过一段纷乱割据时期,史称“五代十国”。它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后经宋太祖赵匡胤的努力,赵宋王朝又统一了中国,延续三百余年,将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峰。而作为十国之一的吴越国在这一过程中正是一支积极向上、充满活力和正气的力量,协助和配合了赵宋王朝这种大局转化发展的前行过程。吴越国创建者钱镠系轩辕黄帝第八十世孙,在唐天复二年(902年)和天祐元年(904年),因维护李唐 王朝屡立战功而被唐昭宗李晔敕封为越王和吴王,五代后梁太祖朱温又于开平元年(907年)册封其为吴越王。这是吴越国的开端,其后延续三代五王,至最后一任吴越国王钱弘俶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向宋太宗赵光义纳土归宋止,共历时72年。而钱氏政权实际管辖吴越地区的时间更长,《新五代史》曰:“钱氏兼有两浙几百年。”这是说钱氏管理吴越地区接近百年之久,其注曰:“镠世兴灭,诸书皆同。盖自唐 乾宁二年(895年)为镇海、镇东节度使兼有两浙,至皇朝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国除,凡八十四年。”吴越国全盛时,其地域覆盖今浙江全省,上海市,江苏南部苏、锡、常地区和福建省的福州地区,当时称“十三州一军”,《钱氏家书》曰:“吴越国境东濒大海,西邻歙州,南联漳泉,北达常润。保有十三州一军之疆土。”此疆域图今存于浙江临安市钱王祠内。

    吴越国王钱镠创立基业、保境安民和钱弘俶纳土归宋,历来受到各朝和民间的肯定、赞颂。童蒙读本《百家姓》深入民间,其首句“赵钱孙李”明确表述了赵、钱两家的政治关系和钱氏在统一中国大局中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以和平方式将两个政权归并为一个政权,使赵宋王朝轻易地取得了吴越地区的疆域、人口、军队、财富等。这对赵宋统一中国,两宋延续300余年,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市)及长三角地区的文明、繁荣、富庶并延续至今均有深远的作用和意义。欧阳修在《有美堂记》中说:“独钱塘,自五代始时,知尊中国,效臣顺及其亡也。顿首请命,不烦干戈,今其民幸富完安乐。”早在2006年习近平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就把“钱氏的保境安民,纳土归宋”评为“富于创造力的文化传统”(见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之一《两浙第一世家——吴越钱氏》习近平总序)。北宋初年民谚“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正是吴越钱氏推动历史发展的真实写照。2016年9月,在杭州召开的具全球意义的二十国(G20)峰会上,习近平主席也运用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民谚,这说明了吴越地区自五代吴越国延续至今的发展状况。

    吴越国创立者钱镠(852-932年)字具美,小名婆留,杭州临安县(今临安市)人。家庭出身贫贱,世代务农,少年时曾贩私盐谋生。唐末战乱时从军,以后以战功而擢升为唐之节度使。这段事迹在明人冯梦龙编撰的通俗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中有较具体的描写。钱镠是极睿智的人才,他在创立吴越国后,历尽艰难,总结出了他立国的大政方略:“遵奉中原,保境安民。”

    “遵奉中原”是指吴越国臣服位于中原地区的中央政权,即位于中原的中央政权,无论是谁当政他都臣服,保持自己二级政权的地位即可。钱镠在其遗训中所说“凡中国之君,虽易异姓,宜善事之”,又说“要度德量力而识时务,如遇真主,宜速归附”(见《钱氏家乘》),这是一种睿智的选择。现代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教授说:“要之,唐宋五代是一个干戈扰攘、四方鼎沸的时代,独两浙在钱氏的保据之下晏然无事者垂九十年,两浙竟然是当时唯一的乐土。”(谭其骧1947年11月30日应浙江省教育会等之邀在浙江民众教育馆讲演)

    “保境安民”是指在获得的相对安定和平的环境里加紧建设和发展而利于民生,是几代吴越国主民本思想的具体实施。钱镠在遗训中说:“尔等要心存忠孝,爱兵恤民。”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免动干戈,即所以爱民也。”“吴越境内绫绢绸绵等贱,余教人广种桑麻;斗米十文,亦余教人开辟荒亩。凡此一丝一粒,皆民人汗积辛勤,才得岁岁丰盈,汝等莫爱财无厌征收。”(以上见《钱氏家乘·家训》)钱镠及其继承者的具体做法是政府兴修水利,奖励垦荒种植,大力发展农业,少征赋税,又发展文化教育,推崇佛、道等宗教信仰,建庙造塔,使民心稳定、民生改善。这样,吴越国就成为五代十国中唯一富裕、文明、繁荣的乐土,也是五代唯一上承唐朝下接宋朝、持续时间最长的政体。

    苏州是吴越国北部重镇,与十国中的杨吴和南唐为邻,一度争战不息。钱镠十分重视苏州,派其四子钱元璙镇守。钱元璙妻杨氏为吴王杨行密之女,由钱镠行和亲政策而得之。钱元璙及子文奉守苏六十年,均遵循钱镠的大政方略,循理执政。南宋范成大在《吴郡志》中说钱元璙“治苏三十年,俭约镇靖、郡政循理”。说钱文奉在“元璙卒,代知苏州中吴军节度使,有鉴裁,礼下资能,士负才艺者多依之”。在正确的政治指引和能人管理下,苏州和吴越国都城杭州一样得到了发展,繁荣了起来。北宋时民谚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便是钱氏政权治理包括苏州、杭州在内的吴越国的写照。宋元丰年间,苏州文人朱长文总结唐末至宋初的苏州时说:“乾宁五年(898年),钱既平董昌,遣其将顾全武,自会稽航道帅师击之,台濛遁去。盖于此十余年间,民困于兵火,焚掠苏地,唐世遗迹殆尽。钱氏有吴越,稍免干戈之难。自乾宁至太平兴国三年钱俶纳土,凡七十八年。自钱俶纳土至于今元丰七年,百有七年矣。进邑之富,过于唐世。郛郭填溢,楼阁相望。飞杠如虹,栉比棋布。近郊隘巷,悉餮以甓,冠盖之多、人物之盛,为东南冠,实太平盛世也。”(见《吴郡图经续记》)此文已将苏州在吴越国至北宋前期的兴旺发展说得很清楚了。

    佛塔是佛教的重要建筑。要建造佛塔,除了有官方建造者以外,必定要民众心甘情愿地来参与 和供养。这民众信佛、供佛必定是由官方即上层的推崇造成的。在吴越国境内,自钱镠始三代五位国主均信佛、崇佛,起到了自上而下的引领作用。最能显示钱镠崇佛的是其撰写的一首《造寺保民》诗。诗中有“广崇至道尊三教,盖为生灵奉圣容”句。说明其广崇儒、释、道三教的目的、宗旨,是为了使民众有信仰从而稳定民心,其中投入最多的恰是为佛教建寺造塔,使民众信佛有场所、有氛围、有目标,掀起信佛、供佛的热潮。朱长文在《吴郡图经续记》中说:“唐季盗起,吴门之内,寺宇多遭焚剽。钱氏帅吴,崇尚尤至。于是,修旧图新、百堵皆作,竭其力以趋之,唯恐不及,郡之内外,胜刹相望,故其流风余俗,久而不衰,民莫不喜蠲财以施僧,华屋邃庑,斋馔丰洁,四方莫能及也”瑞光塔的建造及塔藏文物的安置,均是包括苏州在内的吴越国民众信佛、供佛热潮的后续内容。

    众所周知,建造高层、大型、精美的佛塔是一项相当耗时、耗钱、耗人力的工程,它包含较多的技术含量和艺术含量。而且在塔内珍藏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和佛经,特别是苏州的佛塔都是由寺庙与民众共同筹建的,而不是由官方兴建的,这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这必须要有相对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和富裕、文明的民众以及热烈、普及崇信的佛教氛围。这些必要的条件和背景,在五代吴越国及其延续至北宋前期的苏州地区恰好得到满足。从吴越国钱氏政权管理苏州开始,即唐代末期至北宋前期,苏州古城内外先后建造了虎丘云岩寺塔(起初塔名还称虎丘山寺塔或武丘山寺塔,北宋至道年间才改名为云岩寺塔)、上方山楞伽寺塔、罗汉院双塔、光福寺塔等多座高层、大型、精美的佛塔。建构佛塔的匠师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就为瑞光塔的建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物质和精神(思想、意识、观念、经验等)的准备,故在瑞光寺内建造佛塔只是水到渠成的事。

    一座佛塔的建造及其内藏文物的安置,实际上是此前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宗教、工艺等多方面元素的综合结晶和折射。我们要让文物活起来,就要通过文物解读出佛塔所依存的生动、活泼、具体而广阔的现实社会场景。从这一视角看瑞光塔的建造正是钱氏吴越国在苏州存在、发展及以其强劲势头向北宋社会延续的必然结果。此后千年以来,这种强劲的发展势头,使以苏、杭、沪为核心区的原吴越国及其周边地域,成为国内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才辈出、文明富裕程度极高的人间天堂。因为吴越国治理为苏州打下了坚实基础并注入了元气,这才产生了瑞光塔,所以说瑞光塔即是吴越遗韵是恰如其分而相互般配的。

    瑞光寺塔,简称瑞光塔,位于苏州古城西南隅盘门内侧,与邻近之盘门城门(含城楼)、吴门桥,合称盘门三景或盘门景区。

    瑞光寺,初名“普济禅院”,据志书载,三国东吴赤乌四年(241年),康居国僧人性康来到苏州,吴主孙权为他创建了这座佛寺。赤乌十年(247年),孙权为报母恩,在此寺中建造了十三级舍利塔。五代后晋天福二年(937年)重修,并敕赐一枚铜牌置于塔顶。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重修时改为七级,并赐额“瑞光禅寺”。相传塔上常常放五色祥光,故而改名为“瑞光塔”。

    今存瑞光塔据塔之材料、结构、样式和塔藏文物判断当创建于北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竣工约在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耗时二十余年,至今存世千年上下。

    瑞光塔是一座七级八面砖木混构的楼阁式佛塔。其建构精巧,造型优美,用材考究,宝藏丰富,是宋代江南地区砖木混合结构楼阁式佛塔较为成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塔发展演变及建筑技术的重要实例。1956年,它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8年4月,在瑞光塔第三层塔心的砖室天宫内发现一批唐末五代至宋初的佛教 文物。据苏州市文管会、苏州博物馆刊发之简报《苏州市瑞光寺塔发现一批五代、北宋文物》(见《文物》1979年11期),知有真珠舍利宝幢一座(含安置宝幢的内外二重木函),佛教经卷《妙法莲华经》(抄本、印本、金书共三种),泥金写本《佛说阿弥陀经》,墨书《佛说天地八阳经》、《佛说相轮陀罗尼》等共一百余卷,汉文、梵文《大隋求陀罗尼咒经》印本各一页,嵌螺钿藏经漆匣一只,铜佛像八尊,彩绘描金模制泥质观音像两尊,铜质金涂塔两座,龟钮琥珀印章一枚,以及裹盛佛经的经帙、经袱等多件。

    瑞光塔于1987~1991年进行抢修加固工程期间,1988年1月,在塔体正东三层腰檐处外壁砖砌体内发现石函一具,内放置木板包装之《妙法莲华经》七卷及函下散置的古代钱币30种,共1403枚,在地基基础施工之中还发现有使用石灰等材料的情况等。

    瑞光塔内现文物数量众多,保存完好,用材精良,制作精巧,为我国文物中的精品,珍稀罕见,特别是真珠舍利宝幢及彩绘 四天王内木函为国宝一级文物中的重中之重。2013年8月19日,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目录》中共94件(组)一级文物,其中就有瑞光塔内发现的真珠舍利宝幢(含四天王内木函)和虎丘塔内发现的越窑青瓷莲花碗,其价值和意义显而易见。

    五代至宋初的泥金写本《妙法莲华经》七卷,墨书写本《佛说天地八阳经》,泥金写本《佛说阿弥陀经》,刻本《妙法莲华经》七卷和刻本《大隋求陀罗尼经咒》汉文、梵文各一页等均被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通过以上记述可知瑞光塔及其塔藏文物非凡的价值和意义。

    【返回】

    投诉建议:0512-65227889    咨询电话:0512-65226989
    网站维护:苏州图书馆 技术信息部 0512-65226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