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防治中风
钱惠峰 2017-11-24
浏览量:296
中风也叫脑卒中,分为两种类型: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由于本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以及治疗费用高的特点,所以医学界把它同冠心病、癌症并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中风发病前往往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一旦发病,重者偏瘫或死亡,幸存者约75%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而且有1/4以上的中风病人在发病后1~5年内会再次发生中风,因此,预防中风刻不容缓。
老年人是中风的高发人群,男性的发病风险略高于女性。统计资料显示,64%病例发生在55~75岁年龄段,其中55~65岁年龄段所占比例最高,为34.6%,45岁以下发病的比例占4.4%。近年来的监测资料显示,中风的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
一、致病因素
中风的危险因素归纳为如下3类:
第一类:无法改变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或民族、家族遗传史。随着年龄的增长,中风发病的可能性会增加,男性高于女性,家族中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发生中风,家庭成员发生中风的可能性也增加。
第二类:可以改变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吸烟和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等,其中高血压被认为是中风的首要危险因素。上述因素可以使中风发病的可能性增加,但经过控制或合理治疗后,发病的可能性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第三类:有望改变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肥胖、体力活动少、高脂饮食、酗酒、血液高凝状态等。这些因素经过控制或治疗后有希望使中风发病的可能性下降,但目前的研究还缺乏确凿的证据。
具有上述一个或数个危险因素的人群通称为易患中风人群。他们是中风的高危人群。绝大部分中风是在脑血管动脉硬化基础上发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肥胖、颈动脉狭窄、吸烟和家族遗传等中风易患因素的综合作用,会导致脑血管的动脉硬化。
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刺激时,会在脑动脉内形成血栓,造成脑梗死(缺血性中风);或者脑动脉破裂,造成脑出血(出血性中风)。此外,还可因脑血管先天性动脉瘤或畸形造成血管破裂而致蛛网膜下腔出血,也可因心脏或动脉内血栓脱落而造成脑栓塞。
二、中风的先兆
许多人不了解中风前的种种先兆,即使这些中风先兆出现了,他们全不以为然或者无所觉察,从预防中风发生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大量临床经验证明只有少数病人在中风之前没有任何征兆,绝大多病人都有以脑部瞬间缺血的表现而发出的各种信号。
1、头晕。中老年人中风前兆,会反复出现瞬间眩晕,突然自觉头晕目眩,视物旋转,几秒钟后便恢复常态,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是中风的先兆,应及早诊治,防止中风发生。
2、肢体麻木无力。中老年人出现肢体麻木的异常感觉,除颈椎病、糖尿病外,如伴有头痛、眩晕、头重脚轻、舌头发胀等症状,或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或脑动脉硬化等疾病史时,应多加以注意,警惕中风发生,突然发病或单侧肢体乏力,站立不稳,很快缓解后又发作要当心。
3、眼睛突然发黑。单眼突然发黑,看不见东西,几秒钟或几十秒钟后便完全恢复正常,医学上称单眼一次性黑朦,这是中老年人中风先兆最常见的症状,是因为脑缺血引起视网膜缺血所致。中风的又一信号是反复发作、眩晕欲吐、视野缩小或复视。
4、突然跌跤。由于脑血管硬化,引起脑部缺血,可产生共济失调与平衡障碍,而容易发生跌跤,也是一种中风先兆症状。
5、口齿不清。脑供血不足时,使人体运动功能的神经失灵,常见症状之一是突然说话不灵或吐辞不清,甚至不会说话,但持续时间短,最长不超过24小时,应引起重视,还有原因不明的口角歪斜、口齿不清或伸舌偏斜都要注意。
6、哈欠不断。如果无疲倦、睡眠不足等原因,出现连续的打哈欠,这可能是由于脑动脉硬化、缺血,引起脑组织慢性缺血缺氧的表现,是中风病人的先兆。
三、中风预防(一级预防)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长期不良饮食习惯是造成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可使热量过剩,血脂升高,久而久之,血管壁、血液成分和血流速度都会发生改变;饮酒过多,血液中的血红细胞可受到损害,从而会影响红细胞的粘合力而引起血栓。
第一,及时治疗可能引起中风的疾病,如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病、肥胖病、颈椎病等。高血压是发生中风最危险的因素,也是预防中风的一个中心环节,应有效地控制血压,坚持长期服药,并长期观察血压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处理。
第二,重视中风的先兆征象,如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昏沉嗜睡、性格反常。一旦突然出现以上症状,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第三,消除中风的诱发因素,如情绪波动、过度疲劳、用力过猛等。要注意心理预防,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提倡健康生活方式,规律的生活作息,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
第四,饮食要有合理结构,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为宜,适当进食豆制品、蔬菜和水果,戒除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适当多吃鱼虾类,少吃肉类。
第五,户外活动(特别是老年人)应注意保暖。应在室内逐步适应环境温度,调节室内空调温度,不宜过高,避免从较高温度的环境突然转移到温度较低的室外。
第六,注意气象因素的影响:季节与气候变化会使高血压病人情绪不稳,血压波动,诱发中风,此外,起床、低头系鞋带等日常生活动作要缓慢;洗澡时间不宜过长等。
临床观察表明,即使是只出现过中风先兆,一般在2-3年内,还会有约半数人再次发作或演变为中风。所以,无论是缺血性中风还是出血性中风,一次发作后,都要特别警惕再发。
四、中风预防(二级预防)
1、控制血压
高血压是最重要的脑卒中危险因素。不论性别和年龄以及何种卒中类型,血压与中风的发生均呈正相关。
降压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制剂、钙离子拮抗剂、利尿剂等。
降压方式。控制血压要做到:缓慢、平稳、长效、靶器官保护。
血压控制目标:血压的控制目标为血压应控制﹤140/90mmHg;合并糖尿病患者应≦130/80mmHg,并应根据个体情况用药物控制血压。在再发脑血管病预防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优于β-受体阻制剂,钙拮抗剂优于利尿剂。
2、血糖控制
对伴有脑血管病的糖尿病患者,建议将血糖控制在接近正常水平以减少微血管的合并症,并可能减少大血管的合并症。
3、血脂控制
对于有过中风的患者,要将血脂控制在正常水平偏低以下。对于有多个危险因素的极高危患者,其目标为LDL-C<1.81mool/l。
降脂药物。推荐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钙、瑞舒伐他汀钙、洛伐他汀、氟伐他汀、辛伐他汀等。
4、抗血小板
发生过缺血性中风,必须进行抗血小板治疗。药物:阿司匹林、潘生丁、氯吡格雷。可以单用阿司匹林,也可以联合使用。
5、抗凝治疗
对于心源性脑栓塞或者伴有房颤的患者应予以抗凝治疗。药物:华法林、达比加群。华法林需要监测血凝INR指标,目标范围:2~3。
五、生活方式
1、生活规律
顺应季节变化,调整作息时间。早晨醒来,先在床上仰卧,活动一下四肢和头颈部,以适应起床时的体位变化。然后慢慢坐起,稍活动几次上肢,再下床活动,这样血压不会有大的波动。
2、温水洗漱
过热、过凉的水都会刺激皮肤感受器,引起周围血管的舒缩,进而影响血压;饮白开水一杯,冲洗胃肠、稀释血液、降低血液粘稠度,通畅血循环。
3、适当晨练
高血压病人不宜做激烈运动,跑步、登山均不可取。可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散步、做柔软体操或打太极拳,但不可过力。
4、耐心排便
切忌排便急躁,屏气用力,如有习惯性便秘,要多吃蔬菜、香蕉和纤维素多的食物,也可用些缓泻药,克服排便困难。
5、调节情绪
脾气暴躁,收缩压可明显升高;会使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增加。
6、放松情绪
精神紧张,压力过大,会使血压进一步升高,血管痉挛。所以要劳逸结合,性格开朗,善于自我安慰,不要苛求,助人为乐,多做善事,才能使自己精神处于轻松状态,血压才容易控制。
7、戒烟、忌酒、摈弃恶习
8、调节饮食
饮食宜清淡,容易消化,不要过饱。控制体重。多吃蔬菜和水果。因蔬菜和水果中含丰富的维生素C和钾、镁等。维生素C可调节胆固醇的代谢,防止动脉硬化的发展,同时可以增强血管的致密性。饮食中应有适当的蛋白质。包括动物蛋白质(如蛋清,瘦的猪、牛、羊肉,鱼,鸡肉等)和植物蛋白质(如豆腐、豆浆、豆芽)等各种豆制品可降低胆固醇;饮用牛奶时最好是(脱脂牛奶)。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如果每天吃一根香蕉约100克,将大减少患中风的危险,因香蕉含丰富的钾。钾对神经脉冲的传递,细胞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及废物的排出,都起重要作用。土豆既可作主食,又可当蔬菜,每100克土豆中含钾308毫克、维生素C40毫克。中医认为,土豆具有和中养胃、健脾利湿、降糖降脂、宽肠通便的作用。牛奶除含有利于人体吸收的多种营养物质外,还含有特定的名为吡咯喹苯醌的营养物质,对保护神经,特别是保护脑神经起重要作用,因此,每天适当饮用鲜奶大有益处。
中风不要吃哪些食物?
①控制油脂摄取量:少吃油炸、油煎或油酥的食物,及猪皮、鸡皮、鸭皮、鱼皮等。
②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内脏(脑、肝、腰子等) 、肥肉、蟹黄、虾卵、鱼卵等。
③控制盐的摄取:摄取过量的盐份会使人体内的水份滞留,引起血压上升。而腌渍食品、腊味食品及调味浓重的罐头食品等较咸的人工或加工食物尽量少吃。
④少饮用含有咖啡因的饮料:咖啡属于含咖啡因的饮料,应适可而止。饮用时,应避免添加奶精,并少用糖。
⑤减少食用高嘌呤的食物:减少食用动物内脏、豆类、芦笋等高嘌呤的食物,以避免尿酸过高。多喝水,也可以减低尿酸的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