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漫说吴大澂传奇人生
兼及新见过云楼藏吴大澂尺牍试读
张之望 2017-12-16
浏览量:3890
许多书画爱好者知道吴大澂的名字,可能是因为他是民国书画大家吴湖帆的爷爷。而事实上,如果从历史地位上看,吴大澂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他这位孙辈。
吴大澂(1835—1902),初名大淳,避清穆宗讳改名,字止敬、清卿,号恒轩,又别号白云山櫵、愙斋、郑龛、白云病叟,江苏苏州人。清代书画家、古文字学家、金石学家。早年同治初客沪,入萍花社书画会,晚年主讲龙门书院。著有《吉林勘界记》、《说文古籀补》、《古玉图考》、《恒轩吉金录》、《权衡度量考》、《十六金符斋印存》、《愙斋诗文集》、《愙斋集古录》等。
我们来看吴大澂的朋友圈:
政坛核心圈——左宗棠、曾国荃、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翁同龢、潘祖荫
金石书画圈——陈硕甫、杨沂孙、陈介祺、吴云、沈树镛、莫友芝、王懿荣、黄牧甫、汪鸣銮、吴昌硕、陆恢、金心兰、顾麟士。
一、吴大澂苏州的家
位于苏州察院场北、人民路南的双林巷内的“春草闲房”,是晚清学者、湖南巡抚吴大澂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生于此祖宅。
“春草闲房”为明代遗民金孝章故居。金孝章(1602-1675),本姓朱,为皇族宗室后代,明亡后隐居吴中,遂易姓金氏。他工书画,擅诗文,尤长于画梅,与文从简(1574-1648,文征明曾孙)齐名。
故居书斋前有白牡丹、安石榴及梅花,后庭中植有方竹。吴氏祖上于清乾隆年间购得此屋世居于此。
吴大澂祖父慎庵公是一位崇文尚艺的富商,收藏有王石谷《春江晓别图》,又因他还收藏宋代米芾真迹,又在春闲草房东斋,慎庵公读书处命名为“米庵”,这可能就是后来吴大澂、吴湖帆能以书画鉴藏名世之先导。
同治丁卯(1867)年间,春草闲房庭前石榴树枝上忽生一大灵芝,人咸称奇,翌年戊辰(1868)吴大澂考取进士。再到光绪三年(丁丑1877),大澂弟大衡(运斋)考取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十年间兄弟两捷翰林,人们皆以为春草闲房灵芝为祥瑞之物,且居里巷名“双林”之兆,成为一时佳话。后吴大澂迁居南仓街新宅不久,春草闲房庭前的白牡丹、安石榴及梅树相继枯萎而逝。
光绪甲申(1884))吴大澂购得十梓街南仓桥畔清宋牧仲(宋荦,1634-1713年,官至吏部尚书,康熙年间任江苏巡抚)抚吴时旧居。该旧居的厅堂是五开间的大堂,而所用的木材都是名贵的黄楩木与楠木,吴大澂把此堂名为“瑞芝堂”。
1997年,因凤凰街拓路将大厅和楼厅向北迁移,并改为东向,位于凤凰街139号。现为一座古色古香的饭店,正中悬挂着“明楼”匾额。
原为朝南三路六进大宅,大门在十梓街上。大部分已于几次拓路时陆续被拆。1998年,又将所余屋就地移建为朝东两进建筑,即大厅三间和堂楼三间带两厢。
二、吴大澂家族成员
祖:吴经堃(1794-1838)字厚安,号慎庵。
父:吴立纲(1814-1857)字康甫,号初堂。
母:韩氏(1814-1890)韩履卿女。
子三:大根、大澂、大衡。
女三:长适汪鸣銮,次适沈树镛,三殇。
吴大澂(1835-1902),初名大淳,字止敬,清卿,号恒轩,晚年又号愙斋。清代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
子吴本孝(1870-1878)殇。
长女,许二品封典王子鉴次子王沅。
次女,适军机大臣廖寿恒长子。
三女,适潘睦先,直隶候补道,加赏三品顶戴。
潘世璜(1765-1829)孙、潘遵祁(1808-1892)四子。生子潘志恰慎明,1927年曾担任东吴大学代理校长。
四女,适南支张之洞次子。
五女,吴本娴(1880-1939),适袁世凯长子袁克定。
六女,吴本静适吴江费树蔚(1883-1935),吴江望族,柳亚子表舅。
兄吴大根(1833-1939),字澹人,号培卿。选用县丞,员外郎街分部主事。1878-1898年任苏州丰备义仓第二任董事。
子吴本善(1868-1921),字性之,号讷士。附监生,配内阁中书沈树镛女沈静研。子翼燕(即吴湖帆、吴大澂嗣孙)。
弟吴大衡(1838-1896),字谊卿,号运斋。光绪三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散馆编修。
子吴本齐(1868-1923),字卓臣。附监生。议叙郎中,花翎三品衔。苏州商团公会会长。
三、吴大澂早年经历
六岁,业师冯云槎先生名受祉。
十一岁,冯先生去世,吴与堂弟大彬受业于王逊甫先生门下。
十二岁,读五经毕。
十三岁,如学作文。
十四岁,如学作画,小浮山人潘功甫先生见而赏之。
十七岁,县试取第七名,府试取第九名。
十八岁,遇陈硕甫先生始学作篆。
二十一岁,始读小学《近思录》及《先儒格言》。时在外祖韩氏韩履卿宝铁斋,好集金石拓本。
二十二岁,陈硕甫先生教以段注《说文》,每日读二三十页,兼读程子《易传》
咸丰十年,苏州城陷。
时金陵大营溃散,省城绅富纷纷迁徙,机户停业,贫民生计益艰。吴倡议捐米抚恤,查明极贫户口,五日一发。
吴在吴县及元和县二处,劝捐购米,凭票给发。后推广至十几处,民心稍定。此生平创办善举之始。
咸丰十一年,
应吴平斋先生招至上海,办理笔墨。并胞妹至上海嫁汪柳门表弟鸣鸾。
三十岁,同治三年
胞弟大衡入都,同应京兆试。表弟汪柳门中式,吴与三弟下弟,复归应江南乡试。十一月进场,十二月出榜,吴中第六名,胞弟大衡同榜中式。
同治四年,
江北清水潭决口,被灾难民纷纷渡江,苏郡绅富无倡留养之议者,府县出示令拟押送回籍,众论哗然。
吴大澂因邀集郡绅,创议劝捐,设厂留养。
三十四岁,同治七年,
吴大澂会试中第三名贡士,殿试二甲第五名,吴县洪文卿(钧)为第一人。
八月回苏,丁雨生中丞邀入书局协办校刻事,与总办莫友芝朝夕讨论金石文字。
四、吴大澂初涉官场
三十六岁,同治九年,
谒两湖总督李鸿章,留之幕府。时师适奉督办陕甘之命,随节出关。道出襄阳,游隆中山,过洛阳,游龙门,访禇河南三龛碑。
三十七岁,同治十年,
散馆考试列第三,授职编修。
八月,具折奏请裁减光绪大婚典礼工费,由翰林院代奏。奉上谕:“编修吴大澂请饬停省典礼工费各折,披览之余,所陈均属切当。业经降旨会各该衙门分布减裁停止……钦此。”
是年,直隶大旱成灾。余在都中,捐募银七千余两,置办棉衣一万四千件,解往天津散给灾民。
同治十一年,
创建慈幼堂于京城铁老鹳庙。
吴大澂以都门所集捐款银四百余两,存典生息,于文安、大城两县各设义学一塾。
同治十二年,
八月初奉旨“陕甘学政着吴大澂去。钦此。”
开始视学三秦(陕南、陕北、关中),万里壮游。
同治十三年,
七月,具折奏请停止圆明园工程。奉旨留中。
光绪四年,
奉上谕“河南河北道员缺,著吴大澂补授。钦此”
光绪五年,
致书大兄,买田七百余亩,计银一万四千余两。族叔祖纪兰公助田三百亩。建立义庄。议立条规,以本年所收租息,分给族中孤寡及婚嫁丧葬之费,皆大兄为之经理。
五、吴大澂吉林屯边
四十六岁,光绪六年,
奉上谕:“河南河北道吴大澂,著赏三品卿衔,前赴吉林,随同铭安帮办一切事宜。钦此。”
五月行抵吉林省城,与铭安将军商练巩、卫、绥、安马步四军。
十月改装易服,单骑入山,韩效忠知吴大澂未带一兵,出迎数里,道旁叩见。
吴止宿其家,以示坦白无他。
因为奏明,赏给韩五品顶戴,以免匪徒聚众滋事。
四十七岁,光绪七年,
奉寄谕:“现扎宁古塔、珲春各营,均归吴大澂节制。钦差督办宁古塔等处宜之关防。”
五月,奏请于吉林省城创设机器制造局,并于三姓、珲春各处兴筑炮台。奉旨允准。
九月,由省起程赴宁古塔,校阅防军操演,安设屯兵。
六、吴大澂甲申事件
(抵制日本对朝鲜的侵略活动)
五十岁,光绪十年
四月十四日,奉上谕:“吴大澂著会办北洋事宜。钦此。”
十月上谕:“朝鲜又有内乱,似由日本人播弄主持。著派李鸿章、吴大澂会同规划一切事宜。”
二十八日寄谕:“即著吴大澂乘坐快船,督队迅赴朝鲜,确切查明,酌度办理。钦此。”
是日午后,吴与合肥相国,面商一切。以查办乱党为名,主意不与日本人生衅,毋庸多带队伍。拟调绥军步勇二百名,亲军、巩军步勇各一百名,并带克鹿卜后膛过山炮四尊,作为护卫亲兵小队。
十一月十日,行抵山海关,续于燕甫同登舟。十三日,行抵朝鲜马山浦。
十六日,进崇礼门,左议政金道园相国(宏集)、右议政金容庵相国来见。
日本派外务卿井上馨为全权大臣,来朝议约。
二十二日,井上馨与朝鲜全权大臣金宏集在政府会议,要挟多端,并云速定朝约后,并与中国理论。
二十三日,
余与燕甫商议,日使井上馨既不来拜,余亦未便往见。朝日两国议约,中国使臣岂能置之不问?若与约见,日使必不允也,不如乘其会议之时,直入政府,略与辩论,明示以中国使臣有暗助朝鲜之意,或不致肆意要求,横生枝节也。
已到日兵罗列门外,余排闼而入,井上馨正在疑讶间,余索纸笔,据案直书。余云:“使者奉命来朝查办事件,本与政府有应议之事,即贵大臣与朝鲜政府商议各条,此非贵大使与金相国两人之事也。本大臣自应推诚相与,从容参酌。”
后朝鲜国王遣使来馆道谢,解朝日定约之围,皆余与井上馨面诘之故。
吴大澂作《辨党论》二篇,呈朝鲜国王,并命发刻,颁示国中大小臣,俾知警戒。
又作《求贤论》、《育才论》(朝鲜多重门第,寒士不得与试,亟需变通)。
《节用论》、《恤民论》(朝鲜苛派严重,民情日困)。
《缓刑论》、《用兵论》六篇。
皆有政府转呈国王,以备省览。
又书二篇送国王,一曰《节用爱人》、一曰《民为帮本》。
与驻朝鲜军队首领袁世凯一同凯旋。
七、吴大澂保边疆
五十一岁,光绪十一年,
时日本派全权大臣伊藤博文来华议约,已抵天津,有进京之说。上命大澂即速回津,拦阻日使毋庸入都。如该使必欲来京议约,仍由大澂等同来会议。
前因俄人侵占吉林黑顶子地方,久未勘明。俄国公使请两国各派大员会同履勘。吴奉命与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会同勘界。
光绪十二年,
在这次勘界与沙俄谈判过程中,沙俄代表自始至终强横无理,妄图利用勘界再次鲸夺割占我国领土。吴大澂就提出《中俄北京条约》补立“土”字界碑,吴据约力争,寸步不让,再三辩驳,最终达成了协议,签订了《中俄重勘珲春东界约记》。
在吴大澂、巴拉诺夫监护下,在离图们江口十五公里处,补立了“土字碑”界碑。把沙俄侵占的黑顶子地方还给了中国,为祖国争回了100多华里的国土。
补立的“土字碑”作为疆域界限的标志,历史的见证,至今仍屹立在边界上。
与此同时,吴大澂又进一步提出图门江出海权。沙俄代表以种种借口阻拦,并且又进一步以图门江出海权来换取沙俄船可以自由出入松花江航线的权利。吴大澂答曰:“松花江商船出入是商务上的事,与此次界务会不相干,中国勘界代表无权答复。
沙俄代表一计不成又施一计,把俄海军司令请来妄想以海军战舰开来恫吓吴大澂。不料吴大澂和依克唐阿不畏强暴,以牙还牙,请来北洋水师六支战舰开往海参崴,俄见吴大澂如此强硬不得已才请示外交部,俄外交部无奈,只好答应要求。来电曰:“图门江口中国船只出入俄国不得阻拦。”吴大澂要求俄勘界大员将俄外交部电文续在《中俄珲春东界约》内。至此图门江出海权才争到手,并且永远生效。
当时名士钱恂在著《中俄界约勘注》中说:“溯自咸丰八年至光绪十年,凡中俄立约勘界,无不削地,惟此一次为展界,非蹙界。”
八、吴大澂与南海、澳门
(同葡萄牙强占澳门和香山的侵略活动作斗争)
五十三岁,光绪十三年
二月初六日抵粤授广东巡抚。
七月十六日,乘轮至澳门,周历各村、各岛,晤葡萄牙澳门总督高士达,诘问其侵占香山民地村庄,并告以划清租界,收回占地之意。广雅书院落成。
九、吴大澂治理黄河
五十四岁,光绪十四年
七月十二日,奉到电旨,署河东河道总督。
郑州十堡(即石桥)黄河决口南泛,为害严重。先是河道总督李鹤年,河南巡抚倪文蔚主持堵口,朝廷复派礼部尚书李鸿藻到工督修,至光绪十四年五月,十堡再次决口失事,功败垂成。李鸿年等均革职。
七月,皇帝命吴大澂署河南山东河道总督,接办堵口大工,吴大澂于当年八月到任视事。
他认为河工堵口收发抖弊端甚多,乃只身微服,混杂在送料民工中,进行私访。
后发现发料短缺,克扣工钱,吴大澂有意率众与发管料官员争吵,该官员正拟将大澂下鞭仗时,他的随从立即站出高呼:“他是河帅,谁敢动手?”这时吴大澂喝令对管料的官员予以杖责,并戴枷在工地示众。
吴大澂对黄河堵口工程筹划有方,措施得当,分工明确,限时完成。他誓言:如依限不能完成者斩,自己也将以身殉职。
在工人员无不凛然,于是日夜赶堵决口,于当年十二月合龙。该工程较拨发银节约六十余万两。
他提倡用水泥砌筑石坝,加固工程,这是黄河上使用水泥修工程之始。故吴大澂一举扬名天下!
光绪十五年吴奏请用新法测绘黄河图,自河南省阌乡县(今灵宝境)金斗关吴到山东利津铁门关海口,测量河道长1021公里,次年图成,呈光绪帝浏览,命名为《御览三省黄河全图》。
在此事件过程中得到《老残游记》作者刘鹗鼎力相助。
十、吴大澂的东征
光绪十八年,
六月,授吴大澂湖南巡抚。
六十岁,光绪二十年,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8月11日,中日甲午战争正式爆发。开战后,清军的主力是李鸿章培植的淮军,而淮军在朝鲜牙山、平壤等地的历次战役中丧师失地,战火已烧至辽东半岛,海城失守。
朝野舆论哗然,纷纷抨击淮军无能和李鸿章误国。
海城失守后,清军将领无人敢战,斗怕惹火烧身。
治河、保疆让吴大澂名扬天下,备受皇帝垂青 。而不谙军旅的吴大澂却凭一腔激情贸然请战。
清政府也寄希望于湘军旧将挽回败局。于是,光绪在12月28日下诏,任命两江总督、南洋大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命湖南巡抚吴大澂、四川提督宋庆(70岁)为帮办,作为刘的副手,督办东征事务。
清军统帅刘坤一(65岁)年老多病,并嗜鸦片,借口亲兵未到,坐镇山海关而不赴前敌指挥。
1895年1月,吴大澂率新老湘军二十余营出关。2月11日到达田庄台,从2月21日开始,吴大澂与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吉林将军长顺及宋庆等部会合,进行第四次反攻海城。
而吴大澂却思想膨胀,开始说起了大话,谓:“海城旦夕可复”,并极为轻率地贴出《劝降告示》。
当时集中在海城附近的清军共一百余营,六万余人。吴大澂名义上为帮办军务,但却不能指挥全军。诸将多“拥兵据要塞,徘徊观望,乍却乍前,不能出死力以决一胜。”
归吴大澂节制的军队只有二十个营,而他所率领出关的湘军将领又多系庸裂无能,贪生怕死之徒。被调遣时,迟不赴命,出关后,意存观望,畏缩不前。
亲军统领刘树元临敌“诓怯不前”,炮队统领吴元恺闻战“相率而退”。
加上吴大澂本人虽“自请从军”却“不谙军旅”,又有“言大而夸”、“自负不凡”的毛病,过高估计自己,低估敌人,对战争全局缺乏认真布置。
正当吴大澂等集中兵力攻城之际,日军利用清军弱点,采取“佯攻辽阳,实取牛庄”的声东击西战术,于3月3日派两个师因进范牛庄。
吴大澂未能识破日军阴谋,置牛庄于不顾,全力围攻海城。由于牛庄防务空虚,致使一日之内就被日军攻陷。
牛庄失守当天,吴大澂匆匆由田庄台奔往石山站,吴大澂退走石山站后,宋庆也把守营口的主力撤往田庄台,致使营口兵力空虚,3月7日日军又轻易地攻取营口,田庄台随后也被攻陷。
田庄台即失,“湘军力战而败,死伤过多,人心不振。”吴大澂愤湘军尽覆,欲拔剑自裁,被左右(王同俞)格阻之。乃自叹曰:“余实不能军,当请严议。”
清廷以吴大澂“徒托空言,疏于调度”,于3月17日下令撤去其帮办军务职,交部议处。旋革职留任,寻命开缺。
田庄台战役以后,辽南所有城镇要隘,北自鞍山,海城,南到大连、旅顺,西至牛庄、营口、田庄台尽被日军占领。
日本逼迫清政府李鸿章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内容苛刻,中国不仅要割让土地,还要赔款二亿两白银,举国哗然。
十一、吴大澂的赔偿
吴大澂给湖广总督张之洞发去一急电云:“倭索偿款太巨,国用不足,臣子当毁家纾难。大澂廉奉所入,悉以购买古器,别无积蓄。拟以古铜器百种、古玉器百种、古镜五十圆、古瓷器五十种、古砖瓦百种、古泥封百种、书画百种、古泉币千三百种、古铜币三百种、共三千二百种,抵与日本,请减少赔款二十分之一。请公转电合肥相国,与日本使臣议明,作抵分数。鄙藏古器、古泉、日本武扬(前任驻华公使)曾见之,托其转达国王,事或可谐。”
光绪二十一年五月六日,吴大澂急电发出十天后,还未收到张之洞的答复,于是再次致电张,催促此事。电文云:“刚电及函,想均鉴之。如合肥不愿议减,或倭使不肯婉商,可否乞公托俄公使,电告俄王,玉成其事,令倭减去二十分之一。如有成议,澂当另备古物百种,转送俄王。”
不料张之洞对吴此举不以为然,复信几近挖苦,笑其奇葩,令其安静,文物抵充赔款之事终结。
惨淡度余生,回到湖南后,朝廷内不断有人参奏吴大澂。
十二、吴大澂的晚年
吴大澂是清末著名的金石学家,除了从政之外,他把许多精力都用在金石考古与文字学上。他通过自己的刻苦钻研,把中国的古文字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与高度。后人给予极高的评价:“乾隆嘉庆以来,文人颇多考释,多无新见。研究金文学者,在甲骨文未出土之前,当首推吴大澂。”
吴大澂著有《说文古籀补》、《古玉图考》、《汉衡度量考》、《愙斋集古录》等。罢官后,吴大澂过着贫困的生活,靠出售书画、古铜器维持生计并任上海龙门书院山长,怡园画社社长。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受戊戌政变牵连。朝廷复降旨,对吴大澂革职永不叙用。
光绪二十八年,六十八岁的吴大澂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清史稿中是这样评价是吴大澂的:“大澂治河有名,而好言兵,才气自喜,卒以虚骄败,惜哉!”史论讲,这个评价是中肯的?笔者认为是偏颇的!
而同乡翁同龢为吴大澂写的挽联:文武兼资,南海北海。汉宋一贯,经师人师。横批:一卧沧江。则是对吴一生高度概括和较客观公正的评价。
十三、吴大澂的尺牍
公开出版的有:
《吴愙斋大澂尺牍》(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五十八通,吴致陈介祺。
《愙斋尺牍》(商务印书馆,1922年)三十七通,吴致王懿荣。
《吴大澂手札》(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三十六通,吴致徐熙。
最后一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收藏的书信,为吴大澂在吉林期间写给李鸿章,依克唐阿,铭安等人信。
我们新发现的有,吴大澂广东巡抚任上写给燕甫的信札三通(共二十八开),及吴大澂晚年致二百兰亭斋少当家吴承潞信札十通(内容涵盖吴办案、鉴古、索书、送礼、荐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