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吴中医学甲天下
马一平 2018-02-10
浏览量:3631
历史上对吴中没有确切的定义,即没有明确的地域边境。一般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为原明清苏州(含太仓州)、常州两府地域;狭义即以苏州为中心的周边太湖流域。与今吴中区不是一个概念。
吴中医学是吴中地区的地方医学(区域性医学)。吴门医派是指流行于苏州的地域性医学学派。吴门只是苏州古城区的别称,故吴门医派的内涵狭小,不能等同于吴中医学。
吴中医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名医之众多,医著之宏富,分科之完备,成果之丰富,影响之深远,出类拨萃于华夏。明清时期,以吴中地区为中心的江南成为全国的医学中心,于是有“吴中医学甲天下”的盛誉 。它与安徽“新安医学”、江西“旴江医学”、广东“岭南医学”,均是我国著名的地方医学。吴中医学具有“名医多,医著多,创立温病学说”三大特点,数千年来为吴地的社会繁荣昌盛和人民医疗健康作出了杰出贡献。
千百年来,在吴中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杏林兴盛,名医辈出,医著浩瀚。仅文献记载,自汉代至民国,就有医家2000多人,医著1200余部(现存500多部),其中不乏医林翘楚,如葛乾孙、倪维德、王履、薛己、缪希雍、吴有性、张璐、叶桂、薛雪、尤怡、王维德、徐大椿、缪遵义、曹存心、陆懋修、曹沧洲等均是名扬天下的大医学家;也多杏苑名著,对中医学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医著就有20多部。历代又出太医100多人,其中有太医院院使8名;世医百余家,其中传代最久、最为著称者为昆山郑氏二十九世女科,自宋末以来,世代相承,绵延至今近800年,成为中外医学史上罕见的奇迹。
一、温病学说创自吴中
吴中地区是温病学说的发祥地。温病学说的出现,是跟这里的地理环境分不开的。吴中地处东南卑湿之地,是瘟疫、温热病(即传染病)的屡发地区。在温病学说形成以前,瘟疫、温热病统属于伤寒,一般医家都遵从张仲景《伤寒论》六经传变的论证方法,进行辨证论治。
但温病的病因、发病、传变过程和治疗原则不同于伤寒,故运用治伤寒的方法来治疗瘟疫、温病疗效不佳,形势迫使医家们找寻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因而一批吴中名医,在大量的临床实践基础上,创立了温病学说。
明初昆山人王履首次明确提出应严格区分伤寒和温病的独创性见解,发挥其师朱丹溪“滋阴学说”,主张治疗温病当清里热,用辛凉方药,成为温病学说的先驱者。
明末清初吴县人吴有性在医疗实践中认识到瘟疫流行是“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戾气)所感”,认为这是温疫之病,虽然表面上与伤寒有相似之处,但病因、病机、病证、治法等却迥然不同,别创出一套辨证论治方法,竟大获奇效,救人无数。于是潜心研究,在全面总结大量医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加以系统理论归纳,撰写成我国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成为温病学说的奠基人。
清代乾隆年间,吴县人叶天士著《温热论》,为温病学重要代表作,揭示了不同于《伤寒论》的“卫、气、营、血”辨证纲领,完善了温病病因、症状、证机、诊断与治疗方法等内容,处方用药注重实效,具有“轻、清、灵、巧”的特色,从而确立了温病学说的理论体系,使其成为一门自成体系、与伤寒并列的专门学说,对中医学的发展影响巨大,被公认为温病学派的创始人。
同一时期,经过周扬俊、薛雪、缪遵义等吴中名医的不断补充与发挥,一时蔚为大观,从此,完成了温病学说诞生的全过程。使其成为了治疗外感病方面一门与伤寒并列的中医学说。
温病学说的创立,使中医学在急性传染病和危重感染性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极大地丰富了祖国医学内容,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十分巨大的推进作用,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其抗感染治疗学水平领先于世界医学。温病学说的创立与发展是吴中医学对中医药学的一大贡献,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
二、吴中名医著
由于吴中医家中儒医、太医比例较高,文化程度也相应较高,故能注意医疗经验的总结,并从理论上来加以研究阐述,致力于著书立说,促进了医学学术经验的保存、交流和传播。历代吴中医著有1200余部,现存500多部,涵盖了医经、伤寒、金匮、温病、诊法、本草、方剂、内科、外科、骨伤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针灸推拿、养生气功、医案、医话、医论、医史、丛书、杂著等中医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其中对中医学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就达20多部。
《女科万金方》是宋末名医薛将仕(昆山郑氏女科世医始祖)的医学经验经郑氏后裔整理而成,系诊治各种妇产科疾病的重要医典,指导了郑氏世医29代近800年。
《十药神书》,元代长洲名医葛乾孙至正八年(1348年)撰,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系统论述治疗肺痨病专著。
《泰定养生主论》16卷,元代常熟名医王珪著,创百病皆痰、痰多怪症理论。
《原机启微》2卷,元代吴县名医倪维德著,为我国现存仅迟于《秘传眼科龙木论》的最早之眼科专著。
《医经溯洄集》,明初昆山名医王履撰于明洪武元年(1368),寓对医学探本溯源、贯彻源流之义。有研究《内经》《伤寒论》《本草经》《难经》等经典医著的心得和对李东垣学说的探讨及对宋以后20余家名医的评述等医论21篇,对中医理论多有阐发。刊行后,受到后世医家推崇。
明南京太医院院使薛己著作宏富,达10余种,其《内科摘要》是我国最早以“内科”为名的医著,《疠疡机要》为我国第一部麻风病专著,《口齿类要》为我国现存唯一口齿科专著,他还校注、增补前贤医书多种,后人将其合刊为《薛氏医案》。
明常熟名医缪希雍深研本草30多年,撰成《神农本草经疏》30卷,阐释490种中药药理,详列病忌药忌,为明代本草注疏药理之先声,影响甚广。他创脾阴学说及治血证三法,其医案治验汇编成《先醒斋医学广笔记》4卷,堪称其一生经验之汇粹。
明末著名医学家吴县吴有性(又可)在总结大量医疗经验后,撰成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其理论对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被称颂为温病学说(派)奠基人。
《张氏医通》16卷,清初长洲名医张璐纂,前后历时50年(1644-1693),系综合性医书,为其学术思想之代表作,刊行后流传极广,影响极大,每为从医者案头必备医典,康熙年间即已东传日本。
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吴中地区涌现了一批名医著。《温热暑疫全书》4卷,吴门名医周扬俊(叶桂之师)著,乃温病学又一力作。著名医学家吴县叶桂(天士)医术卓越,声震天下50余年,是温病学说(派)的创始人。其《温热论》是温病学重要代表作,对祖国医学的发展影响巨大;其《临证指南医案》10卷,是叶氏诊治温病、杂病等的心得经验结晶,刊行后,风行海内。
《医经原旨》《湿热论》,吴县名医薛雪著,《湿热论》亦温病学重要著作,论述了湿热(温病的一种难治证型)病因、病机与证治,丰富了温病学说,与《温热论》堪称姊妹篇。
《伤寒贯珠集》8卷、《金匮要略心典》3卷,长洲名医尤怡著,为医林所推崇,是伤寒学派中辨证论治派的健将。
吴县名医王维德系明清中医外科三大学派之一全生派的创始人,其著作《外科证治全生集》4卷是中医外科史上之重要文献,曾被广泛刊行,至今仍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著名医学家吴江徐大椿一生笔耕勤奋,著述甚丰,医书有《徐灵胎医学全书》行世,流传较广,历久不衰。并发展了命门元气理论,提倡辨病专治、用药如用兵,为后世医家所推崇。
《温热朗照》,是吴县名儒医缪遵义的晚年力作,进一步完善了温病学说体系。
清乾隆五十六年至嘉庆六年(1792~1801年),吴门名医唐大烈编辑刊行了我国最早具有医学刊物性质的《吴医汇讲》(共11卷)。
清末元和名医陆懋修(状元陆润祥之父)毕生著述不倦,编撰成《世补斋医书》,为后世医家所推重。
总之,吴中医家大多倾心于著书立说,又乐于互相切磋、交流、争鸣,是吴中医学兴盛的重要原因。
三、温补学派开山祖薛己
薛己(1487—1558),字新甫,号立斋。明代苏州府吴县人。父薛铠为太医院医士,精儿科,治病屡获奇效。薛己幼承家学,殚精方书,内、外、妇、幼、眼、齿科与药物学,无不精通。每为人治病,察色辨脉,立方投药,均能立愈。正德元年(1506年)征为太医院医士,九年擢御医,十四年授南京太医院院判。嘉靖九年(1530年)以南京太医院院使(奉政大夫)致仕归里。
当时医界承元代遗风,重视降火,部分医者用药偏执于苦寒,常致损人脾胃,克伐真阳。薛己力纠这种时弊,诊治注重脾胃与肾命辨证,治疗善用甘温益中、补土培元之法,创立温补学说,为温补学派的先驱者和开山祖。著作宏富,撰有《内科摘要》(我国最早以“内科”为名的医著)2卷、《女科撮要》2卷、《保婴粹要》1卷、《正体类要》2卷、《口齿类要》(我国现存唯一口齿科专著)1卷、《疠疡机要》(我国第一部麻风病专著)3卷、《外科经验方》等,注解、校释前贤医书10多种,后世合编成多种《薛氏医案》行世。
四、天医星叶天士
叶天士(1667-1746),名桂,号香岩。清代吴县人,世居府城(今苏州市区)阊门外下塘街上津桥畔(今阊门外渡僧桥下塘48-54号)。祖、父俱精医,天士自幼聪明颖绝,从师攻习科举,每暮归由父授岐黄学。14岁父卒,遂弃举子业,一意肆力于岐黄,从父之门人朱某学医,医理日精,见解常胜于其师。又博览医书,虚怀若谷,据传在12岁到18岁期间的10年内先后拜师17人,转益多师,吸取各家之长,刻苦钻研,融会贯通,医技高超,治病往往有出奇制胜之处,诊治疑难病症更是卓效绝伦。
其治痘疹(天花)尤出神入化,隔窗而嗅,生死立判。未满30岁时便盛名于世,并声震天下50余年,在群众中享有极高威望,大江南北没有不知道先生之名的,视为当世之扁鹊,甚至有喧传为“天医星”下凡。叶氏创立了温病“卫、气、营、血”的辨证纲领与辛凉解表、清热解毒、滋阴护津等治疗方法,是温病学说的主要创始人和奠基者,对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苏州乃至全国最杰出的医学家。
毕生忙于诊务,无暇顾及著述,由门生、后人据其学术思想和所遗医稿医案整理编辑刊刻成医著多种,其中《温热论》是温病学的重要代表作,阐明了温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与治疗方法,从而确立了温病学说的理论体系,成为一门与伤寒并列的专门学说,对祖国医学的发展影响巨大;其《临证指南医案》是叶氏诊治温病、杂病等的心得经验结晶,刊行后,风行海内;唯《三时伏气外感篇》与《本事方释义》为叶氏手定亲著。
叶氏还创养胃阴学说及阳化内风说、调补奇经八脉说与久病入络说等杂病学说,为后世医家所推崇。《清史稿》说:“大江南北,言医者,辄以桂为宗,百余年来,私淑者众。”可见影响之大。他的入室弟子众多。
民间流传着很多有关叶天士医术神效的故事,兹据地方志书所载录一二则于后,以窥一斑:有一富户,新娶了媳妇,然而不知什么原因,新娘子病如呆鸡,神思恍惚,延医用药也没有效果。特专程恭请叶天士前往诊治,叶诊后命主人在空室内掘地作池,将许多不洁脏物贮存其中,上面覆盖木板,抬病者卧躺在板上,静静地观察。不一会就发现病人有呻吟声,等到次日天明将新娘子移还内室,神志就慢慢清醒,恢复如常了。主人询问病因,叶天士说:“此乃香闭也,以臭可辟香耳。”就是说接触香味太多而致七窍闭塞,用臭相克。其妙术心裁独出常人外,一般医生确实遥不可及。
有一次,叶天士的一位邻居家中有产妇难产已经几天了,请别的医生看过后开了药方,产妇的丈夫拿了药方去请教叶天士,叶看后要他在药中加上梧桐叶一片同煎。产妇服药后胎儿果然立即娩出。后来,有人效法叶天士的方法。叶天士听后笑着说:“我当时用梧桐叶,因为那天正好是立秋日,过了这个节气,加梧桐叶有何用呢?”这是叶天士巧用“立秋叶落”因时制宜的好方法。
五、苏派外科与“全生派”鼻祖王维德
吴中地区除内科“温病学派”独步天下外,外科也很著名,有“苏派外科”之称。苏派外科有以下特点:从业者以世医为多,且精通内科,基础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受吴地人文思想影响,尽量采取保守疗法,“以消为贵”,不轻用刀针;在治疗阴疽、肿瘤等疑难病方面有独特见解,积累较多医疗经验,研制了不少秘方;还与温病学说融为一体,用温病方药处理疔疮走黄等绝症。其代表人物有薛己、王维德、曹沧洲等,薛己上面已介绍,曹沧洲以后另有介绍,在此仅将王维德生平及“全生派”学术成就简述如下。
王维德(1669—1749),字洪绪,一字林洪,号林屋散人,一号定定子,人尊称林屋先生。清代吴县洞庭西山人。出身外科世医之家,自幼承家学,通晓内、外、妇、儿各科,尤擅外科。他提出“以消为贵,以托为畏”的学术主张,创立“阳和通腠,温补气血”治阴疽的法则,遂使其成为中医外科三大学派之一“全生派”(也称“外症内治派”)创始人(另两派为“正宗派”与“心得派”)。
全生派论治外科疾患的学术特色一是将所有外科疾患分阴阳两大类;二是主张凡痈肿皆“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并禁用蚀药;三是对阴疽的诊治独具匠心,如所发明的“阳和汤”、“犀黄丸”、“小金丹” 等是中医治疗外科疑难病症常用的名方,其中“阳和汤”至今仍为临床治阴疽之代表方剂。
王维德撰著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乃荟集了其祖传效方及40余年亲治验方而成,刊于乾隆五年(1740年),是中医外科史上的重要著作。该书几被晚近的外科医生奉为枕秘,按法用之均有良效。可见该流派对后世中医外科影响之深广。
六、中国最早有实物可考的“医院”
宋元的地方医药卫生机构,有地方卫生行政机构的官医提领所,有面向平民的熟药所(后改称惠民药局)和收容贫病孤老幼残与乞丐的安济坊(南宋改称安养院)。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太平惠民药局在平江府城(今苏州市区)醋库巷建立,这是面向平民的门诊部性质的官办医药机构。
嘉定年间(1208—1224年)在府城州钤厅后,建立了一所官办医院(绍定二年〔1229年〕镌刻的石碑《平江图》上就有其标注),这是苏州地区历史上最早的医院,也是中国历史上到目前为止有实物可考且定名为“医院”的最早一所医院,该石碑现为苏州碑刻博物馆镇馆之宝。
宝庆元年(1225年),浙西提举尚书郎林介将医院改名为安养院,有“屋百础,田三顷”,收治府、县各地监狱的病囚。院内有医药熏燎、卧具和膳食,选良药,集名方,医师精良,有医院管理、护理和仓库保管人员,还订有“激犒”等奖励制度。
绍定四年(1231年),吴中春疫流行,知府吴渊积极组织良医,划区包干,至家到户,送医送药,从二月至七月,共救活1749人。疫后吴渊乃在鱼行桥东、广惠坊左创设济民药局,有房屋35楹,病房、制药室、管理机关、贮藏室与厨房等一应俱全,是一座较具规范、面向平民的医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