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中国画派——黄山画派
刘飞 2018-03-22
浏览量:3397
黄山画派,是指清朝初所扎根黄山,潜心体味黄山真景,描绘黄山,在山水画史上独辟蹊径,勇于创新的一个不同籍贯的山水画家群。
以清初宣城(今属安徽)梅氏一家为嫡系。他们是梅清、梅羽中、梅庚、梅府等,及流寓宣城的石涛。石涛法名原济,早年喜山水,屡登庐山、黄山诸名胜,在宣城十载,与梅氏、戴本孝等交往。这些既师造化又师古人的画家,相互影响,以画黄山而著名,故称作“黄山派”。
说到“黄山画派”的三大支柱梅清、石涛、渐江,都有鲜明的个性和艺术风格。“石涛得黄山之灵,梅清得黄山之影,渐江得黄山之质”。
梅清(1623-1697),原名士羲,字远公、渊公,号瞿山、瞿硎、梅痴,敬亭山农等,宣城人。
梅清初期绘画题材大多取自于家乡的山,家乡的水,是家乡的山水造就了他绘画的深厚功底,是家乡的风土人情铸炼了他艺术气质。与石涛(道济)友善,皆有“黄山派”巨子的荣誉。山水云烟变幻,画松多奇气。
梅清以画黄山著名,“得黄山之真情”。出生于宣城的他“所居近天都”,一生中“两游黄山,七浴汤泉”,“游览诸峰随手写景,故笔底通灵,不落寻常蹊径。” 梅清善于向大自然学习,“用古人之规矩格法,不用古人之丘壑蹊径”。以气势取胜,行笔流动豪放,运墨酣畅淋漓。取景奇险,用线盘曲,富有运动感。有异于新安派比较生涩清峻的画风。
梅清年长石涛十八岁,但他对石涛十分倾慕。梅清登泰岱归宛陵后,曾多次会同诸友拜会石涛、喝涛二师。石涛每次到宣城或黄山都要到梅清家里作客,并经常同聚宣城“世忠堂”、“天延阁”、“寄云楼”等处,谈诗论画,共作文酒之会。梅清非常佩服石涛,称之为:“石公”。同时对石涛身居“齐木杪”的“小楼”,如同独鸟蹲枝一样,仍感到怡然自得,他颇赞赏。而石涛对梅清更尊之为“江左达者”。石涛二十七岁时在宣城作《十六罗汉图》就请梅清在卷上题跋语。梅清此时在绘画上深深地影响了石涛,但梅清亦虚心地向石涛学习。
《黄山文殊台》。此幅《黄山文殊台》,作者抓住了黄山典型的形象,根据形式美的规律进行加工,强调了自然变幻的整体感受和神韵。布置气象以“松满云谷”来作主体,排松气势联贯,又分段为伍,“石笋”耸立,白云缭绕,并以楼阁“点晴”。不论构图的处理,形象的刻画,都能恰到好处地提示出特定对象的审美观感。
《奇峰云海图》。此卷作于1695,是梅氏70岁以后成熟时期之精心佳作,一派炉火纯青之状,没有任何火气,独立面貌更为明显。
《松荫水榭图》。此幅《松阴水榭图》为梅清仿宋代著名画家马遥父笔意而作,取景奇险,用线盘曲,行笔流动豪放,运墨酣畅淋漓,异于新安派生涩清峻的画风。画面自上而下,山石、松树、瀑布、水榭以半居右侧画面之势急剧而下,险中更显远阔之境;广袤无边的水面平静安然,与险峻的山石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画面的起伏与感染力。
梅清艺术风格形成是经历过长期实践逐步形成的。梅清大体是早、中年由豪放到秀润,晚年又秀润到豪放并兼有秀润和萧敬简率的风格。梅清从五十至六十岁之间艺术风格秀润是主要趋势。梅清六十余岁后至去世之前,他的艺术风格又有了显著变化。特别是他六十八岁重游黄山,足迹踏遍黄山诸峰,又一次受到黄山雄伟奇丽景色的启迪,进一步激发了他诗画创作的灵感,写了许多以黄山为题材的诗画作品。他自己说:“余游黄山后,凡有笔墨大半皆黄山矣。”
《黄山天都峰图》。梅清曾两次涉险登天都峰。画家的笔墨简率,却着意表现天都峰的奇突高耸。天都峰立陡奇险,冲出云天,山腰间云气缭绕,低矮的山岩上慈光阁为林木掩映,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画家写天都峰之奇突高峻,取其奇险峻峭之势,而不求貌的形似,天都峰的上下大小,犹如仙人掌。
梅清的绘画艺术特色:奇特新颖的布局,结构上的变化,往往是来自黄山深处的自然真景。
梅清一生中用大量的笔墨倾注家乡宣城一带及黄山等地胜景的描绘,以传神之笔塑造艺术形象,表达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给人无限倾怀和深深依恋之情。他爱山水,画山水,亦是“翰墨余事聊以自娱”,并把山水画当作表现自我人格的一种手段,借山水以抒发性灵,寄托自己的情怀。
石涛(1642年-1708年),清初画家,原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祖籍安徽凤阳,小字阿长,别号很多,如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号有元济、原济等。明靖江王、南明元宗皇帝朱亨嘉之子,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僧”。
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
石涛擅长山水,常体察自然景物,主张“笔墨当随时代”,画山水者应“脱胎于山川”,“搜尽奇峰打草稿”,进而“法自我立”。
石涛是明靖江王朱赞仪的十世孙,朱亨嘉的长子。明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八月初三日,其父朱亨嘉身穿黄袍,南面而坐,自称监国,纪年用洪武二百八十七年。隆武二年(1646年)四月被唐王朱聿键处死,监国失败。
朱若极由桂林逃到全州,在湘山寺削发为僧,改名石涛。 石涛一生浪迹天涯,云游四方,在安徽宣城敬亭山及黄山住了10年左右,结交画家,后来到了江宁(南京)。晚年弃僧还俗,成为职业画家。
石涛是有开创性的一代宗师。他自号苦瓜和尚,餐餐不离苦瓜。甚至还把苦瓜供奉案头朝拜。他对苦瓜的这种感情,与他的经历、心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他带着内心的矛盾和隐痛,创作了大量精湛的作品。王原祁评曰:“海内丹青家不能尽识,而大江以南,当推石涛为第一。”
石涛作画构图新奇,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
石涛饱览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形成自己苍郁恣肆的独特风格。石涛善用墨法,枯湿浓淡兼施并用,尤其喜欢用湿笔,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和,表现出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深厚之态。
石涛的作品从时间顺序和作品特征来分期,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传统技法学习时期,亦即石涛在武昌的时期,时处石涛早年,正赶上摹仿董其昌风格的时期。从石涛的早年作品看,他受到了董其昌理论的影响,但在另一方面体现在石涛早年作品中的个性特征,从一开始就十分自然地流露在笔墨之中,既要承 袭传统又要以「造化为师」、「我用我法」。
第二个时期是宣城时期;这是石涛艺术创作中的融会和创新阶段。在宣城十余年里,他广交友人,结识了梅清、汤燕生、施闰章、黄砚旅等诗画知己,往来于歙县、太平、黄山、宣城、芜湖一带。
第三个时期是南京和扬州时期(康熙17年以后),石涛于康熙19年移居南京,这时石涛的绘画艺术渐臻成熟,生活、思想也开始发生变化。
《仿倪瓒秋山幽居图》。画秋景山水,图中层峦叠嶂,怪石嶙峋,山路崎岖,烟水微茫,层舍俨然,缀以溪水树木,意境深邃幽奥,笔墨枯润,画风静秀。
《松壑听泉图》。此图以浓墨勾皴山石后用淡墨积染而成。山石嶙峋耸立,直插云霄。近处山头更有古松几株,有直有曲,皆作盘虬铁盖之状。一条溪流蜿蜒曲折出于岩后,至画面左下角化为一瀑,飞流直下,激起水雾氤氲。溪上岸石上,一老翁临渊俯视,凝神侧耳,似听水声潺湲,极尽高旷之志。
《为月翁作山水》。此图写翠竹苍松之间,一高士坐窗前观童仆洒扫园落。茅屋之后,岗岭峻回,曲径通幽,雾起泉奔,红叶满山。
《黄山紫玉屏》。此作以淡墨写就,又以浓墨醒神,尤可称奇者在其点法。
《剩山残水》。无论笔墨技法,还是画中意境,都是石涛精心之作。这幅画的布局精巧,属于大幅精品。以色补墨,淡赭渲染,把深秋的凉意和萧瑟都展露无遗。画面中虬松交枝错叶,穿插有致,自画面的右下方拔地而起,一直延伸到画面的中间部分,三颗松树前实后虚,笔墨层次分明。临水有一座亭子,亭中有一人独坐。水景用留白来表现,不著一笔,却感觉静水深流,流淌不息。
《江村消夏图》。画面前部有杂树数株,或勾或抹,分别以不同的笔法写出,树形参差,姿态婀娜,互为揖让,间出以山石,稍加点染,有一隐士高人坐卧其上,仰眺瞻望,远山苍翠,隐士遐思,亦得驰骋于此山林之间。似为作者本人高怀之写照。作品虽没有四王山水大轴的峰峦叠构,山势曲折,但自有一种清新淡雅的气息。
《云山秋晓图》。观《云山秋晓图》,虽然保留着梅清的灵秀,但石涛笔墨清腴、恣肆洒脱的笔墨个性已流露无遗。画中景物层叠、树木茂密,墨韵润泽、笔触劲炼。
渐江(1610-1664年),俗姓江,名韬、舫,字六奇、鸥盟,为僧后名弘仁,自号渐江学人、渐江僧,又号无智、梅花古衲,安徽歙县人。
渐江是位坚贞民族气节的爱国者,他和梅清一样,一木一石,都写黄山本色,这也许正是他们常联系的纽带。弘仁的个人思想与政局变迁关系密切,因而在诗画中常有流露。出家为僧后,云游四方,十余年中足迹遍大江南北。其艺术的可贵处在于:既尊传统,又主创新,所谓师法自然,独辟蹊径,是他艺术思想的核心。
弘仁长期居于黄山、白岳之间,习见层峦陡壑,老树虬松,并加以概括和提炼,表现了一种伟峻沉厚的意境。渐江从摹仿、借鉴转变为直师造化,师法自然,一举破了倪瓒远山平水、缓坡疏林的规范,形成了“笔如钢条,墨如烟海”的气概和“境界宽阔,笔墨凝重”的独特风格。
《黄海松石图》。此图取黄山一景,突出山之陡峭,但构图重心偏向左面,右面以两峰头与之呼应,石之凹凸处略施淡墨烘染,以加强其厚重感。虬松横出石隙,突出山之险峻。画家以渴笔 焦墨勾皴层岩,以浓润的细笔写树,风格冷峻劲峭。作者 时年五十一岁。
《松溪石壁图》。整体画面,格调高古清雅,有宋元之遗风浓重的残留在画面当中.加之渐江本身自有的人文修养及情怀.似整副山水有了非凡的境界,意境幽远.布局稳中求胜,险象环生,意味深长.的确是画论中所谓的:一副好画不光有笔墨,重要的是观画者能体会到:"可观,可游,可居。"
《林泉图》。意境十分清幽,恍如世外桃园。江中巨礁上虬枝恣肆飘逸,迎风微荡;占据画面中心的是以简笔勾画的山石,同样用笔寥寥而意蕴跃然,是具有典型 弘仁风格的山水佳作。
《天都峰图》。此画近景二古松虬曲扭结,中景陡峭直插云天,笔法 松秀,山石棱角方硬,行笔极清劲,笔笔清晰可见。山迎阳一面浓墨勾皴,不加罩染,稍后染以淡墨,托出了主峰的体积感。
《牛山乔林图》。此幅《牛山乔林图》可见渐江笔墨功力之深与造谐之精。其运笔细腻而精要,缜密而精湛,可谓是华丽工致而生动传神。正是在这种澹定宁静而高远超凡的笔墨形态中,凸显了画家高迈谨严的艺术取向。
近代画家黄宾虹、汪采白、刘海粟、张大千、李可染、赖少其等大家也都留下了以黄山为题材的作品。尤其是艺术大师黄宾虹,十九岁首次游黄山就被山中胜景深深吸引,一生九上黄山,自称“黄山山中人”。
汪采白对黄山画派亦深有研究。他擅长于画黄山的青山绿水,格调清新明快,有《黄海卧游集》画册,颇具现代山水画的特点。
张大千曾数上黄山,记下了不少黄山景观,出版了《张大千黄山画册》。他对黄山留有深刻的印象,刻有“黄海归来”、“二到黄山绝顶人”等印章。